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4篇文章
< 1 2 6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AS-Run Field Stations
1
作者 Guo Yaxi(Bureau of Science & Technology for Resources & Environment, CAS) 《Bulletin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2000年第2期117-121,共5页
Positioned field stations (or outposts) constitute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S research system. Basedsince its founding in 1949 on the requirements ofdisciplinary advances in the earth sciences, eco-environmental scie... Positioned field stations (or outposts) constitutean important part of the CAS research system. Basedsince its founding in 1949 on the requirements ofdisciplinary advances in the earth sciences, eco-environmental science, astronomy and space sci-ence, and in the context of socio-econmic andscientific progress, the academy has established agroup of field stations (outposts). Currently thereare 105 such stations. Twenty-two of them areengaged in agricultural ecology, 11 in forest ecolo-gy, four in grassland ecology, eight in marsh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S-Run field stations US
下载PDF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at Tropical Station during 1930-1987
2
作者 S. S. Kandalgaonkar G. K. Manohar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SCIE CAS CSCD 1991年第1期99-106,共8页
The variations noticed in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recorded at Pune (18°32'N, 73°51'E, 559 m ASL), a tropical inland station located in Dcccan Plateau, India, during the period 1930-1987, have ... The variations noticed in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recorded at Pune (18°32'N, 73°51'E, 559 m ASL), a tropical inland station located in Dcccan Plateau, India, during the period 1930-1987, have been examined in relation to the variations observed in the Angstrom turbidity coefficient (β) and selected meteorological parameters. The monthly and annual mean values of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Angstrom turbidity coefficient (β), rainfall, temperature and relative humidity for the years 1930-1938, 1957-1958, 1964-1965, 1973-1974 and 1987 were considered in the study.The results of the above study indicated gradual increases in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over the period of study (1930-1987) which i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at less than 5%level. The increases noticed during different periods varied from 30 to 109%. The increase noticed during the period (1930-1938) and (1973-1974) was maximum (109%). The Angstrom turbidity coefficient also showed systematic increases during the period of study, which is consistent. The diurnal curve of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at the station by and large, showed a double oscillation, which is generally observed in the conlinental environmen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ariations in the Atmospheric Electric field at Tropical station during 1930-1987
下载PDF
Day-to-Day Variability of H Component of Geomagnetic Field in Central African Sector Provided by Yaoundé-Cameroon Amber Station
3
作者 Messanga Etoundi Honore Kosh Djaka Comelo Mbane Biouele Cesar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eosciences》 2014年第10期1190-1205,共16页
The geomagnetic data obtained from Amber Network station in Cameroon have been used for this study. The variability of H component of geomagnetic field has been examined by using geomagnetic field data of X and Y comp... The geomagnetic data obtained from Amber Network station in Cameroon have been used for this study. The variability of H component of geomagnetic field has been examined by using geomagnetic field data of X and Y components recorded at AMBER magnetometer station hosted by the Department of Physics of University of Yaoundé (3.87°N, 11.52°E). The day-to-day variability of the horizontal intensity of the geomagnetic field was examined and shows that the scattering of H component of magnetic field variation is more on disturbed than that on quiet condition. The signatures H of geomagnetic Sq and Sd variations in intensities in the geomagnetic element, has been studied. This study shows that the daytime variations in intensities of geomagnetic elements H, Sq(H) and Sd(H) respectively are generally greater than night-time ones. This paper interests answering the two questions: 1) how can geomagnetic variations be used to study the equatorial ionosphere electrodynamics and electrojet equatorial over Africa in general and Cameroon in particular? 2) How can geomagnetic variations be used to monitor and predict space weather events in Cameroon? This paper presents and interprets the results of H component of geomagnetic field variations during magnetic storms and on quiet day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EOMAGNETIC field AMBER Magnetometer station Magnetic Storms EQUATORIAL ELECTROJET
下载PDF
An Efficient Algorithm for the Evaluate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 near Several Radio Base Stations
4
作者 Algenti Lala Sanije Cela Bexhet Kamo 《通讯和计算机(中英文版)》 2013年第6期832-843,共12页
关键词 无线基站 电磁场 评估 计算能力 算法 标准程序 模拟基站 集成电路
下载PDF
Safety Measurements of Electromagnetic Fields Radiated from Mobile Base Stations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Saudi Arabia
5
作者 Mouaaz Nahas Mohammed T. Simsim 《Wireless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2011年第4期221-229,共9页
Over the last decad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human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ssion (CITC) in Saudi Arabia has set guideli... Over the last decade, detrimental effects of human exposure to electromagnetic radiations have received widespread attention. Communications and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mission (CITC) in Saudi Arabia has set guidelines and launched a national project—in collaboration with academic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to perform measurements of the “electromagnetic fields” (EMFs) radiated from base stations of the mobile phone network. In keeping with its mission to address problems of the local community, Electrical Engineering (EE) department at Umm Al-Qura University (UQU) has been commissioned to conduct this project in the western region of Saudi Arabia. The project is concerned with measuring the strength of EMFs around base stations to locate the Maximum Peak Point (MPP). The aim of measurements is to ensure the site compliance with the CITC guidelines for human exposure to Radiofrequency (RF). This paper discusses possible health consequences caused by human exposure to RF radiations. Furthermore, it sum- marizes the results from 20 selective base stations located in Makkah, Madinah, Jeddah, Taif and Yanbu. The results show that EMF levels at all surveyed sites are far below the National Guidelines for public exposure to RF and that the MPPs are found within the distance range suggested in the CITC guidelines. The paper concludes by providing some useful comments and recommendations for RF sites survey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lectromagnetic fieldS Base station Maximum PEAK Point RADIOFREQUENCY Power Density Public LIMIT OCCUPATIONAL LIMIT National Guidelines
下载PDF
Study on Safety and Stability Evaluation of Waste Disposal Field of a Hydropower Station Based on <i>In Situ</i>Monitoring
6
作者 Kun Sun Houcai Sun +1 位作者 Yang Lu Qianzhu Zhang 《Journal of Geoscience and Environment Protection》 2020年第5期221-230,共10页
Reasonable site selection, blocking to meet design standards, interception and drainage and other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not causing disaster in slag disposal site. A hydropower station is lo... Reasonable site selection, blocking to meet design standards, interception and drainage and other protective measures are the basic conditions for not causing disaster in slag disposal site. A hydropower station is located in mountainous area, the amount of slag abandoned is large, the grade of slag disposal field is high, and the site selection is difficult. On the basis of in Situ deformation monitoring, the slope stability of slag disposal site is calculated by Swedish arc method through the analysis of the scale, grade, site selection,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cut and discharge, blocking and protection design standards of slag disposal site. Under normal and ab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the slope stability of slag disposal site meets the requirements of the code, and the results of in Situ deformation monitoring verify the calculation results of slope stability of slag disposal site by Swedish circular arc metho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il and Water Conservation HYDROPOWER station Waste Disposal field In Situ MONITORING Safety and Stability
下载PDF
大气协同观测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
7
作者 赵天保 刘洪韬 姚利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952-1960,共9页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气科学研究对第一手野外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本文在充分调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野外观测台站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气协同观测网络与...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也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向大气科学研究对第一手野外观测数据的迫切需求,本文在充分调研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野外观测台站的基础上,详细阐述了“大气协同观测网络与大数据平台建设”项目的科学意义、研究内容、实施方案、预期成果与展望等。该项目拟通过顶层设计和优化布局,在有限投入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利用现有各野外台站资源优势,进行联网协同观测试验,研发时空连续、高精度、高质量的大数据产品,为地球系统模式中关键物理过程参数化方案的改进和优化提供第一手宝贵的数据支撑,服务于国家科技原始创新战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台站 大气协同观测 观测网络 大数据平台 气候与环境
下载PDF
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
8
作者 苏文 张心昱 +11 位作者 李锦 初玉 高新莲 郭小伟 姜峻 李国振 连杰 林丽莎 汪树超 杨淇越 张志山 朱元骏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21-35,共15页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 潜在蒸散表征大气蒸发能力,是衡量区域蒸发能力的重要指标,也是评价气候干旱程度变化、水资源供需平衡、植被耗水量等的关键参数。在收集中亚生态系统监测网络12个生态站和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11个位于西北干旱区生态站的气象观测数据基础上,经过数据质量控制与插补,采用Penman-Monteith模型计算潜在蒸散量,生成了2005-2020年亚洲中部干旱区生态站月潜在蒸散量数据集。本数据集时间序列较长、覆盖多种生态系统类型,可作为亚洲中部干旱问题研究的基础数据、模型输入数据、模拟结果验证数据等,也可为该区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在蒸散量 中亚 西北干旱区 生态站
下载PDF
2005-2020年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
9
作者 苏文 郭学兵 +10 位作者 初玉 樊博 姬洪飞 兰中东 李国振 李小军 罗永清 热普开提 王小亮 吴瑞俊 杨荣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3期36-49,共14页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 土壤有机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中最大、最为活跃的部分,在全球碳循环过程和全球气候变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中国西北旱区位于欧亚大陆的腹地,生态系统极其脆弱,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极为敏感,是近年来众多学者关注的热点地区,土壤有机碳储量估算以及空间分布特征日益成为该区域的研究焦点之一,但是数据共享不足与实测数据相对缺乏是造成研究结果不确定性的重要因素。在收集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位于中国西北六省区的农田、荒漠、草地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土壤长期观测数据的基础上,通过筛选、质量控制后,采用有机碳估算模型计算生成了中国西北干旱区典型生态系统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集。本数据集涵盖了11个站点2005-2020年各类长期观测样地的表层(0-20 cm)和剖面分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数据,以期为中国西北干旱区土壤碳储量估算和碳循环过程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实测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西北干旱区 典型生态系统 土壤有机碳密度 土壤观测 生态站
下载PDF
茄子青枯病发生率与田间生态因子的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郑雪芳 林营志 +4 位作者 林莹 朱育菁 车建美 陈梅春 刘波 《福建农业科技》 CAS 2024年第6期7-12,共6页
为了解析茄子青枯病发生率与田间生态因子的关系,在厦门同安茄子青枯病发病典型区,安装了农业生境野外数据观测装备,采集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雨量、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照度、CO_(2)浓度和土壤容积含水率等生态因子数据,并在... 为了解析茄子青枯病发生率与田间生态因子的关系,在厦门同安茄子青枯病发病典型区,安装了农业生境野外数据观测装备,采集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雨量、太阳辐射、光合有效辐射、光照度、CO_(2)浓度和土壤容积含水率等生态因子数据,并在营养生长期和生殖生长期调查茄子青枯病发病情况和青枯病原的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茄子营养生长期的气温(28.6℃)、地温(30.1℃)和相对湿度(66.17%),均适宜青枯病发生;茄子在营养生长期的发病率(7.90%)和病情指数(5.40)大于生殖生长期的发病率(3.43%)和病情指数(2.47);青枯菌在发病2级的植株及根际土壤中分布最多,分别为营养生长期的81.80×10^(5) cfu·g^(−1)和生殖生长期的99.31×10^(5) cfu·g^(−1);强致病力青枯菌在发病植株和根际土壤中的分布量分别大于104 cfu·g^(−1)和105 cfu·g^(−1)。茄子青枯发病率与气温、地温、相对湿度、雨量、光照辐射和二氧化碳浓度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光照度和土壤容积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P<0.05)。研究结果为青枯病预测预报技术的建立及病害的有效防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茄子青枯病 青枯雷尔氏菌 野外观测站 田间生态因子
下载PDF
基于全站仪定位的辐射场测量方法研究
11
作者 赵原 刘立业 +6 位作者 李华 刘学刚 程锦锋 王晓龙 龙泽宇 李会 陈凌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6-342,共7页
在核设施检修或退役中,往往需要对现场的辐射剂量场进行测量。传统的剂量率仪不支持空间坐标测量,需要额外的坐标测量工具,且剂量测量和坐标测量不同步,使得测量效率受到限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站仪定位的测量方法,可同时测... 在核设施检修或退役中,往往需要对现场的辐射剂量场进行测量。传统的剂量率仪不支持空间坐标测量,需要额外的坐标测量工具,且剂量测量和坐标测量不同步,使得测量效率受到限制。针对该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全站仪定位的测量方法,可同时测量剂量率和对应的空间坐标,定位精度为mm级,研制了测量系统样机。使用样机对某个水泥固化放射性废物桶进行了测试实验,与蒙特卡罗计算结果进行对比,测量值与模拟值的相对偏差遵循正态分布,平均偏差为12.8%,标准偏差为9.37%,数量大约占96%的测量点位的相对偏差在[-30%,5%]的范围内,体现了较高的测量精度。对某核设施厂房的另外两个较为复杂的场景进行辐射场测量,使用对数变换普通克里金方法对离散的测量点进行辐射场插值计算,三维辐射场重构结果的平均相对偏差可控制在50%左右。结果表明通过基于全站仪的辐射场测量系统可对现场的三维辐射场进行重构,精度可以满足三维辐射场的应用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γ辐射场测量 三维辐射场重构 全站仪定位 辐射防护最优化
下载PDF
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监测与机理分析
12
作者 高彦涛 张永杰 +5 位作者 丁来中 范忻 高胜超 雷震 王军见 李春意 《导航定位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2,共6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省域尺度范围地面沉降,分析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与其形成机理:针对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特征,采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的62个基准站数据,时间序列为2012—2019年,获得国际地球参考框架... 为了进一步研究省域尺度范围地面沉降,分析河南地矿CORS省域地面沉降的监测方法与其形成机理:针对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特征,采用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HNGICS)的62个基准站数据,时间序列为2012—2019年,获得国际地球参考框架下无净旋转条件的河南省三维速度场;然后分解三维速度场获得河南垂直速度场,发现河南省地面沉降呈现“西稳东沉”的现象,开封附近出现沉降漏斗;最后将河南省地质图、河南省耕地面积占比、河南省年均降雨量与沉降等值线对比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地质条件下,河南省地面沉降分布于豫东地区的第四系冲积层,而相同地质条件下,耕地占比和区域年均降雨量是地表差异性沉降的主要原因,如豫东地区耕地约占总面积的70%,地下水用于农业灌溉是豫东平原出现沉降漏斗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面沉降 三维速度场 连续运行参考站(CORS) 河南省地质信息连续采集运行系统 机理分析
下载PDF
锦屏一级水电站库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与局部应力场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祁玉萍 孟令媛 +5 位作者 龙锋 宿君 孔令喆 肖本夫 路茜 冉喜阳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9-204,共16页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 利用四川及邻区数字地震台网2013—2018年的波形资料,基于CAP和HASH方法反演得到锦屏一级水电站(以下简称锦屏水库)库区及周边M_(L)≥2.5地震的震源机制解,根据DRSSI方法计算得到库区局部应力场信息,结合该区域的地质资料,从震源机制参数和局部应力场变化等方面讨论了水库加卸载对该区域地震活动的影响.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库区地震活动类型以走滑型为主,不同加卸载阶段震源机制类型存在一定差异,库区蓄水前期震源机制类型呈现多样性,蓄水后期与区域背景场趋于一致;(2)库区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以NNW-SSE向为主,分时段结果显示,蓄水后期局部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由NNW向逐渐发生偏转至NW向;(3)库区周边的地质构造和岩性条件有利于库水的渗透,蓄水后重力载荷和流体渗透的共同作用导致岩体断层面库仑应力的变化,从而呈现出库区蓄水前后中小地震活跃程度的显著差异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锦屏一级水电站 触发地震 震源机制解 局部应力场
下载PDF
陕西神木弃耕1-49年的苜蓿地土壤理化特性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数据集
14
作者 张倩 樊军 贾沐霖 《中国科学数据(中英文网络版)》 CSCD 2024年第1期137-143,共7页
在半干旱地区,弃耕苜蓿地的面积在持续增加。明确长期弃耕苜蓿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pH值、土壤氨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 在半干旱地区,弃耕苜蓿地的面积在持续增加。明确长期弃耕苜蓿地的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土壤饱和导水率、土壤pH值、土壤氨态氮、土壤硝态氮、土壤有效磷、土壤有机碳、土壤全氮、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Simpson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的变化,对半干旱地区植被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数据集收集于陕西神木侵蚀与环境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神木站”),分别于2003年(1-30年)、2014年(12-41年)和2022年(20-49年)对不同弃耕时间的紫花苜蓿地进行了调查,调查获得土壤理化特性和植物物种多样性数据。本数据集在野外调查、室内测定、数据计算、数据入库、质量控制方面均严格按照国际观测技术标准进行,所获取数据质量高,数据可为半干旱地区苜蓿地演替过程等方面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木站 1-49年弃耕苜蓿地 土壤理化特性 植物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北京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换乘改造施工技术
15
作者 叶新丰 黄明利 +3 位作者 张志恩 李子辰 孙明 范丽萍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35-340,共6页
[目的]以北京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换乘改造施工为例,对未预留换乘条件的既有地铁车站换乘改造施工方案展开研究。[方法]为满足与北京地铁昌南线换乘的要求,对既有1号线西土城站进行换乘改造。在既有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站厅层侧墙开洞与... [目的]以北京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换乘改造施工为例,对未预留换乘条件的既有地铁车站换乘改造施工方案展开研究。[方法]为满足与北京地铁昌南线换乘的要求,对既有1号线西土城站进行换乘改造。在既有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站厅层侧墙开洞与换乘通道接驳;清空站厅层,全部改为付费区,闸机、安检移至各出入口地面厅或地下厅;在站厅层与站台层之间的楼板开洞增设自动扶梯、电梯等。此外,对站内施工区域的混凝土结构进行沉降变形监测,以控制侧墙破除、楼板开洞等站内改造施工作业对既有车站自身结构的影响,保证了北京地铁10号线西土城站换乘改造施工的安全和混凝土结构稳定。[结果及结论]建议在以后的地铁车站规划时,应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从城市轨道交通发展的大层面进行车站的结构设计,以充分预留出换乘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铁10号线 西土城站 换乘改造 施工方案 实测分析
下载PDF
基于野外台站的“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探索与实践:以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李伟斌 赵传燕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75-1780,共6页
利用野外台站建设的优势开展“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探索的重点方向。本文以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从野外台站的选择、实践内容的设计与优化、新教... 利用野外台站建设的优势开展“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提升教学效果,是当前“自然地理学”实践教学探索的重点方向。本文以兰州大学草业科学专业为例,从野外台站的选择、实践内容的设计与优化、新教学模式的探索等方面,系统论述了基于野外台站的实践教学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应用,总结分析了实践教学在“自然地理学”教学中的成效,并提出了改进方向,为今后“自然地理学”课程实践教学的应用和改进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外台站 自然地理学 实践教学 教学模式
下载PDF
泵站进水系统三维水动力特性数值模拟研究
17
作者 南江江 朱斌 《灌溉排水学报》 CAS CSCD 2024年第5期38-44,共7页
【目的】研究泵站进水系统结构对水泵进水流场的影响。【方法】基于Fluent平台,假定水流为不可压缩湍流流体,在满足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基础上,引入RNGk-ε紊流模型,对改造前后泵站进水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适于稳态流场的收敛速度... 【目的】研究泵站进水系统结构对水泵进水流场的影响。【方法】基于Fluent平台,假定水流为不可压缩湍流流体,在满足连续方程和动量方程的基础上,引入RNGk-ε紊流模型,对改造前后泵站进水系统进行了数值模拟,采用适于稳态流场的收敛速度更快的SIMPLEC算法,利用有限体积法进行空间离散求解,分析了不同断面的流场流速、流速旋角及流线分布,对比分析了改造前后泵站进水系统的水动力指标。【结果】改造方案各水动力指标均小于改造前方案,进水池流速标准差减小了6%~64%,进水管进口流速标准差降低了41%~96%,平均流速旋角减小了60%~73%,流速旋角标准差降低了59%~72%,水流流态分布趋向均匀,水泵进水条件明显改善。【结论】改造后泵站进水系统流速分布较均匀,流态趋于平稳,对减轻泵站机组汽蚀破坏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泵站 进水系统 数值模拟 流场分析 流态改善
下载PDF
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风场中浮空器驻留控制
18
作者 柏方超 杨希祥 +1 位作者 邓小龙 侯中喜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354-2366,共13页
建立了平流层浮空器区域驻留模型,在有动力和无动力推进的情况下,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将具有优先经验回放的双深度Q学习应用于平流层浮空器区域驻留控制。通过平均区域驻留半径、区域驻留有效时间比等参数来评价区域驻留控制方法的效... 建立了平流层浮空器区域驻留模型,在有动力和无动力推进的情况下,基于马尔可夫决策过程,将具有优先经验回放的双深度Q学习应用于平流层浮空器区域驻留控制。通过平均区域驻留半径、区域驻留有效时间比等参数来评价区域驻留控制方法的效果。典型风场中仿真分析结果指出:在区域驻留半径为50 km、区域驻留时间为3天的任务下,无动力推进的平流层浮空器的平均区域驻留半径为28.16 km,区域驻留有效时间比为83%;有动力推进平流层浮空器的平均区域驻留半径可达8.84 km,可实现区域驻留半径为20 km的飞行控制,区域驻留有效时间比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流层浮空器 动态风场 区域驻留控制 深度强化学习 动力推进
下载PDF
三线平行地铁车站振动及传播规律实测研究
19
作者 周思凡 冯青松 +3 位作者 成功 张凌 万宇婷 罗信伟 《华东交通大学学报》 2024年第4期1-9,共9页
【目的】研究三线平行地铁进出站引起的地铁车站的振动特性。【方法】以国内某城市三线平行换乘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该车站振动特性及传播规律。【结果】受线路建成及运营影响,该车站内各站台振动响应差异较大,进... 【目的】研究三线平行地铁进出站引起的地铁车站的振动特性。【方法】以国内某城市三线平行换乘地铁车站为研究对象,基于现场实测数据分析该车站振动特性及传播规律。【结果】受线路建成及运营影响,该车站内各站台振动响应差异较大,进站工况下,站台1,站台2和C线站台平均Z振级分别为81.9,91.4,61.7 dB;站台1和站台2振动主要频段为75~125 Hz。出站工况下,3个站台的平均Z振级分别为82.7,93.8,63.7 dB;站台1和站台2的振动主要频段为50~100 Hz。C线站台振动响应在两种工况下均集中在50~60 Hz内。【结论】在车站内多数测点均可发现出站工况下振动大于进站工况,最大差值约2.5 d B。车致振动传递至地面一层后会先产生一定衰减,传递至地面二层时则会产生放大,振动放大约3.6~5 dB。车致振动在该车站建筑内的传递所产生的衰减较小,振动衰减主要依靠的是土层,振动衰减量约为0.53 d B/m。研究成果可为类似结构、平行接入多条线路的地铁车站及车站上盖建筑的振动预测、振动舒适度评价及减振设计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振动 地铁车站 现场实测 振动传递规律
下载PDF
一体化边缘计算安防控制器的设计与应用研究
20
作者 李飞虹 贺定长 +2 位作者 周言 程仁杰 杨红 《自动化博览》 2024年第3期40-43,共4页
本文深入研究了油气场站中一体化边缘计算安防控制器的应用和技术特点,分析了边缘计算在油气行业中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和运行数据,探讨了一体化边缘计算安防控制器在油气场站中的优势和挑战,为油气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 本文深入研究了油气场站中一体化边缘计算安防控制器的应用和技术特点,分析了边缘计算在油气行业中的发展现状,并结合实际应用案例和运行数据,探讨了一体化边缘计算安防控制器在油气场站中的优势和挑战,为油气行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本文还提出了一种一体化边缘计算控制器的设计方案,旨在解决传统中央计算模式存在的延迟高、带宽压力大等问题,并通过对边缘计算安防控制器的硬件架构、软件设计以及实际应用需求的分析,验证了其在提高油气场站监控效率和实时性方面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气场站安防 一体化边缘计算安防控制器 中央计算模式 边缘计算 控制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