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朱素臣《十五贯》传奇的文化解读 被引量:1
1
作者 杨惠玲 《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4期103-110,共8页
朱素臣的《十五贯》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公案剧,其重心不在两桩冤案,而在于生命个体尤其是寒门士子的生存境遇。作者寄寓其中的,不仅是惺惺相惜的关怀,更是无力主宰自我命运的叹息。通过反映家族、婚姻、礼乐和司法等制度对两对年轻人... 朱素臣的《十五贯》并非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公案剧,其重心不在两桩冤案,而在于生命个体尤其是寒门士子的生存境遇。作者寄寓其中的,不仅是惺惺相惜的关怀,更是无力主宰自我命运的叹息。通过反映家族、婚姻、礼乐和司法等制度对两对年轻人造成的重要影响,该作细致入微地揭示了皇权时代这些社会制度是如何作用于古代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方式,从而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他们的性格和德行,也决定了他们的命运和境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贯》 家族 婚姻 礼乐
下载PDF
“十五贯”故事在滦州影戏剧本中的新变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军 《安顺学院学报》 2013年第5期5-8,共4页
"十五贯"故事经由话本、传奇的演绎,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基本固定,其后各种戏曲形式和说唱艺术在敷演这个故事时,也大体上没有超出话本、传奇所划定的范畴。但滦州影戏剧本《十五贯》在继承传统"十五贯"故事的同... "十五贯"故事经由话本、传奇的演绎,其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已基本固定,其后各种戏曲形式和说唱艺术在敷演这个故事时,也大体上没有超出话本、传奇所划定的范畴。但滦州影戏剧本《十五贯》在继承传统"十五贯"故事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发展和创新,使之成为一部新颖的、具有影戏格调的"十五贯"故事。这种新变主要表现为人物设置与故事情节的改换具有滦州影戏韵味和相关的线索也具有滦州影戏的特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五贯”故事 话本 传奇 滦州影戏剧本 新变
下载PDF
论民国通俗小说作家1949年后转型的困境——以还珠楼主《十五贯》为中心
3
作者 于经纬 《长江学术》 CSSCI 2022年第4期61-67,共7页
在1949年后民国通俗小说作家的诸多文学实践中,还珠楼主于1958年改编的传奇小说《十五贯》一方面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中展现出通俗小说作家转型过程中惯有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在具体写作时又呈现出较多的通俗小说的美学特点,因而具有一定... 在1949年后民国通俗小说作家的诸多文学实践中,还珠楼主于1958年改编的传奇小说《十五贯》一方面在创作题材的选择中展现出通俗小说作家转型过程中惯有的思维模式,另一方面,在具体写作时又呈现出较多的通俗小说的美学特点,因而具有一定的典型性。这种典型性的存在使《十五贯》与新时代文艺要求之间产生了一定的距离,也体现出作为群体的民国通俗小说作家在1949年后面临的转型困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珠楼主 《十五贯》 民国通俗小说作家 转型困境
下载PDF
略述清宫中的昆剧《十五贯》折子戏
4
作者 张一帆 《故宫学刊》 2021年第1期295-304,共10页
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朱素臣创作的传奇《十五贯》(又名《双熊梦》),自问世以后的三百多年里,全剧中的很多折子戏一直活跃在昆剧舞台上,1956年在其基础上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又因天时、地利、人和,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明末清初苏州派剧作家朱素臣创作的传奇《十五贯》(又名《双熊梦》),自问世以后的三百多年里,全剧中的很多折子戏一直活跃在昆剧舞台上,1956年在其基础上整理改编的昆剧《十五贯》,又因天时、地利、人和,创造了"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的神话。本文通过回顾昆剧《十五贯》折子戏在清代宫廷剧本收藏与演出的相关情况,得出初步结论:昆剧《十五贯》折子戏在嘉、道、咸三朝内廷的演出,是《十五贯》演出史的重要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宫演剧 昆剧折子戏 《十五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