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4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Highly Efficient Heavy-Metal-Ion Removal from Shellfish Processing Liquid with Low Protein and Polysaccharide Loss by Hybrid Mesoporous Silica Diol-APDC-SBA15 被引量:1
1
作者 QI Yanxia SONG Yang +4 位作者 LIU Chang QI Shizhe WANG Haibo CAO Jijuan ZHAO Qiancheng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21-228,共8页
Heavy metal ions in shellfish products ar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and their removal with low nutrient loss remains challenging.Herein,a new type of mesoporous silica(SBA15),modified internally with ammonium pyrrolidi... Heavy metal ions in shellfish products are harmful to human health,and their removal with low nutrient loss remains challenging.Herein,a new type of mesoporous silica(SBA15),modified internally with ammonium pyrrolidine dithiocarbamate(APDC)and externally with alkyl-diol groups,which was named as Diol-APDC-SBA15,was successfully developed and characterized by powder X-ray diffraction patterns,nitrogen adsorption,and 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The solutions with lead,chromium,cadmium,and copper were used to investigate the adsorption capacity of Diol-APDC-SBA15.Diol-APDC-SBA15 was adopted to remove heavy metals from cooking liquids of clams(Ruditapes philippinarum),hydrolysate liquids of oysters(Ostrea gigas Thunberg),and polysaccharide solution from the cooking liquid of R.philippinarum.The efficiencies of removing heavy metal ions and the loss rates of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were examin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adsorption capacities of Diol-APDCSBA15 for Pb,Cr,Cd,and Cu in standard heavy-metal solutions were 161.4,166.1,29.6,and 60.2mgg^(−1),respectively.The removal efficiency of Diol-APDC-SBA15 for Pb in the three shellfish processing liquids ranged from 60.5%to 99.6%.The Cr removal efficiency was above 99.9%in the oyster hydrolysate liquid.Meanwhile,the percentages of polysaccharide loss were 5.5%and 3.7%in the cooking liquid of clam and polysaccharide solution,respectively,and the protein loss was 1.2%in the oyster hydrolysate liquid.Therefore,the Diol-APDC-SBA15 material exhibits a great potential application in the removal of heavy metals from shellfish processing liquids with low losses of proteins and polysacchari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metal removal modified mesoporous silica shellfish processing liquid protein POLYSACCHARIDE
下载PDF
Identification of Monitoring Organ in Bivalves for Early Warning of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Accumulation
2
作者 MENG Deting SHI Jiaoxia +6 位作者 LI Moli WEI Zhongcheng WANG Yangrui XU Yiqiang LI Yubo BAO Zhenmin HU Xiaol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SCIE CAS CSCD 2023年第1期251-257,共7页
Bivalve farming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mariculture in China.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can be accumulated in bivalves and cause poisoning the consumers.A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STs can provide early warning to... Bivalve farming plays a dominant role in mariculture in China.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s)can be accumulated in bivalves and cause poisoning the consumers.A sensitive detection of PSTs can provide early warning to decrease poisoning events in bivalve consuming.PSTs are traditionally examined using the whole soft-tissues.However,PSTs accumulation varies dramatically in different tissues of bivalves.Some tough tissues/organs(such as mantle),which account for a large proportion of the total soft body,exhibit a lower accumulation of PSTs and make the toxin extraction time-and reagent-consuming,potentially decreasing the accuracy and sensitivity of PSTs monitoring in bivalves.To develop a sensitive and cost-effective approach for PSTs examination in massively farmed bivalves,we fed three commercially important bivalves,Yesso scallop Patinopecten yessoensis,Pacific oyster Crassostrea gigas,and blue mussel Mytilus edulis with PSTs-producing dinoflagellate Alexandrium catenella,and detected PSTs concentration in different tissues.For all three bivalve species,the digestive gland accumulated much more PSTs than other tissues,and the digestive gland’s toxicity was significantly correlated with the PSTs toxicity of the whole soft-tissues,with r^(2)=0.94,0.92,and 0.94 for Yesso scallop,Pacific oyster,and blue mussel,respectively.When the toxicity of the whole soft-tissues reached 80μgSTXeq(100g)^(−1),the regulatory limit for commercial shellfish,the digestive gland’s toxicity reached 571.48,498.90,and 859.20μgSTXeq(100g)^(−1) in Yesso scallop,Pacific oyster,and blue mussel,respectively.Our results indicate that digestive gland can be used for the sensitive and cost-effective monitoring of PSTs in bivalv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 MONITORING BIVALVE early warning digestive gland
下载PDF
山东省沿海地区市场销售贝类诺如病毒、甲肝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污染状况调查
3
作者 宋旭岩 叶兵 +1 位作者 林滢 赵慧文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24年第5期65-68,共4页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沿海地区市场销售贝类肠道病毒污染情况,对贝类病毒污染进行初步风险排查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采集山东省滨州、东营、威海、日照、烟台、潍坊共6个地市市场销售的贝类,包括牡蛎、贻贝、扇贝等7种,进行诺如病毒、甲肝... 目的:为了解山东省沿海地区市场销售贝类肠道病毒污染情况,对贝类病毒污染进行初步风险排查和安全性分析。方法:采集山东省滨州、东营、威海、日照、烟台、潍坊共6个地市市场销售的贝类,包括牡蛎、贻贝、扇贝等7种,进行诺如病毒、甲肝病毒、轮状病毒和星状病毒实时荧光RT-PCR检测,并针对阳性样品的区域分布、种类分布、病毒分型和混合感染情况等进行分析。结果:GI型诺如病毒阳性率为3%,GII型诺如病毒阳性率为20%,其中东营、烟台和潍坊阳性率较高,烟台1份样品为GI/GII型诺如病毒合并感染;甲肝病毒、轮状病毒、星状病毒阳性率分别为4%、3%、3%,其中日照有2份合并感染样品,分别为甲肝/GII型诺如病毒合并感染、轮状/GII型诺如病毒合并感染。结论:山东沿海地市市场销售贝类存在肠道病毒感染的情况,尤以诺如病毒阳性率较高,且存在病毒合并感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肠道病毒 诺如病毒 食源性疾病
下载PDF
海洋贝类对盐度胁迫适应机制的研究进展
4
作者 牛东红 王宏蕾 李家乐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3-45,共13页
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海洋局部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渗透调节、... 盐度是影响海洋贝类存活、生长、发育、繁殖等生命活动的关键因素,其生命活动时刻受到海洋局部环境中盐度变化的影响。对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机制的研究是学术界长期关注的问题。大量研究表明,盐度胁迫会对海洋贝类的生长、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和免疫反应等生物学过程产生影响。近年来,随着基因组、转录组等组学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许多研究从分子水平来探讨海洋贝类适应盐度胁迫的机制。本文综述了海洋贝类在盐度胁迫过程中的调控机制,包括渗透调节、能量代谢、免疫反应,以及转录组和基因组在海洋贝类盐度胁迫机制研究中的应用,提出了广盐性海洋贝类在盐碱水领域中的开发潜力,为海洋贝类抗逆品种选育以及绿色养殖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贝类 盐度胁迫 盐碱水 渗透调节 能量代谢 免疫反应
下载PDF
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
5
作者 葛广玉 周丽青 +6 位作者 井浩 吴宙 吴彪 孙秀俊 刘志鸿 杨玉敏 赵丹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9-209,共11页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 为了解贝类群落结构季节变化,对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本研究分别于2021年7月、2021年10月、2022年2月和2022年5月的大潮期间,对长山列岛5个代表性岛屿10个调查站点的潮间带贝类种类组成和多样性进行调查,并测量调查点间隙水水质参数。本次调查共采集到12种贝类,各季节贝类种类数量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冬季最少;贝类优势种为春季最多,秋季次之,夏冬季最少;各个潮区贝类物种多样性指数H′为中潮带(1.44)>低潮带(1.40)>高潮带(0.44),各季节平均贝类物种多样性整体上为春季(1.26)>冬季(1.21)>秋季(1.11)>夏季(0.95);各个潮区中贝类均匀度指数J′为中潮带(0.67)>低潮带(0.59)>高潮带(0.29),而各季节变化不明显;各个潮区中贝类丰富度指数d为中潮带(0.56)>低潮带(0.52)>高潮带(0.17),在季节上,贝类丰富度整体上春季(0.681)>秋季(0.573)>夏季(0.458)>冬季(0.418)。季节(温度)对潮间带贝类资源多样性和丰富度影响最为明显,养殖和旅游等人类活动也会对贝类物种分布和数量造成影响,本研究结果不仅丰富了我国海岛潮间带贝类资源数据,还能为长山列岛潮间带贝类生物多样性和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山列岛 潮间带 贝类 多样性指数
下载PDF
南麂列岛附近海域贝类生物资源的分布及群落结构分析
6
作者 周晓东 赵寒冰 +7 位作者 倪孝品 张翔玉 徐坪 韩庆喜 陈万东 陈舜 王一农 尤仲杰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4-65,共12页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 为了解南麂列岛附近海域底栖贝类群落特征及分布情况,于2022年10月(秋季)、2023年3月(春季)对南麂列岛周围海域进行底栖贝类的拖网调查。结果表明:共捕获底栖贝类49种,隶属2纲6目17科,春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2 429±2 038)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849.79±2 513.84)g/Agt;秋季底栖贝类平均丰度为(1 149±1 589)ind./Agt,平均生物量为(4 985.30±2 159.23)g/Agt,主要优势种为棒锥螺Turritella bacillum、浅缝骨螺Murex trapa、结蚶Tegillarca nodifera、杰氏裁判螺Inquisitor jeffreysii、习见赤蛙螺Bufonaria rana、中华衲螺Cancellaria sinensis、白带三角口螺Trigonaphera bocageana,其中棒锥螺是春季和秋季共有优势种,且优势度均远高于其他种;该海域贝类群落优势种较稳定,群落的功能和性质由少数种类控制。本研究为南麂列岛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变化过程提供参考依据,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麂列岛 附近海域 群落结构 贝类资源
下载PDF
基于UPLC-Q-ExactiveMS构建麻痹性贝类毒素的特征指纹溯源技术
7
作者 张帆 郑关超 +3 位作者 王潇潇 翟毓秀 谭志军 吴海燕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5-144,共10页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 麻痹性贝类毒素污染是世界共同关注和重点管控的食品安全问题,其溯源一直是产业监管的难点和技术重点。基于指纹溯源技术理论,采用室内模拟3种产毒藻暴露紫贻贝后风险形成过程,开发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鉴定麻痹性贝类毒素区域特征的指纹溯源技术。结果表明,采用乙腈/甲醇/丙酮(体积比为1︰1︰1)混合溶液作为提取剂,C8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质荷比(m/z)100~600和Amide色谱柱联合正离子模式,m/z 600~1500作为色谱质谱检测条件下,提取的化合物数量较多且稳定性良好,覆盖了40.4%指纹信息;紫贻贝与产毒藻中的共检出11种毒素成分,且具有高度相关性。N-磺酰胺甲酰基类毒素(如C类)和膝沟藻毒素(GTX类)在暴露期发生了显著的代谢转化;将摄食3种产毒藻后紫贻贝的差异化合物与特征毒素组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及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共筛选出13种复合指纹物质。构建6种特征物质的Fisher判别模型,交叉验证准确率为88.9%,可实现产毒藻种溯源。该研究建立了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四极杆-静电场轨道阱高分辨质谱UPLC-Q-Exactive MS紫贻贝特征指纹溯源技术,初步实现了从污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贝类到肇事藻种的逆向溯源,可应用于贻贝麻痹性贝类毒素风险溯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溯源 产毒藻 麻痹性贝类毒素 特征指纹 提取方法
下载PDF
贝类采捕机振动去泥装置设计与试验
8
作者 李陈 方军 +2 位作者 罗巍 吴康 李建平 《中国农机化学报》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76,105,共6页
为解决泥质滩涂贝类采捕过程中,去除淤泥,实现贝泥分离,设计一种基于机械振动的贝类去泥装置。对去泥过程的贝类进行受力分析,测量贝类的物理尺寸,明晰影响去泥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预试验确定各因素的试验取值范围。以条形筛倾角、振动... 为解决泥质滩涂贝类采捕过程中,去除淤泥,实现贝泥分离,设计一种基于机械振动的贝类去泥装置。对去泥过程的贝类进行受力分析,测量贝类的物理尺寸,明晰影响去泥性能的主要因素,通过预试验确定各因素的试验取值范围。以条形筛倾角、振动电机转速和偏心块数量为试验因素,明贝率和完成时间为评价指标,以泥蛤为研究对象开展正交试验,分析各因素对去泥性能的影响,获得合理的参数组合,并进行验证试验。结果表明,当条形筛倾角为12°,振动电机转速为2100 r/min和偏心块数量为16块时,去泥效果和效率较优,明贝率为74%,完成时间为28 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采捕 振动去泥装置 正交试验 参数优化 条形筛
下载PDF
贝藻养殖碳汇过程、机制与增汇模式研究进展
9
作者 胡田 苏洁 +1 位作者 邵魁双 樊景凤 《水产科技情报》 2024年第3期194-200,共7页
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海水养殖第一大国,贝藻养殖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养殖贝藻能表现出较高的碳汇能力。文章阐述了贝、藻在养殖过程中由生物泵、微生物碳泵和碳酸盐泵介导的储碳过程,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 海洋在实现“碳中和”目标中具有重要作用。我国是海水养殖第一大国,贝藻养殖产量稳居世界首位,养殖贝藻能表现出较高的碳汇能力。文章阐述了贝、藻在养殖过程中由生物泵、微生物碳泵和碳酸盐泵介导的储碳过程,介绍了国内外学者对不同种类贝、藻养殖的碳汇能力的研究进展,探讨了贝藻多营养层次养殖(IMTA)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碳汇能力以及国内外对贝藻IMTA模式所做的相关研究,并对贝、藻养殖增汇在固碳储碳机制、贝藻养殖模式探究以及政府激励政策方面提出了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 海洋渔业碳汇 贝藻储碳机制 贝藻IMTA模式
下载PDF
扇贝养殖季烟台近海CH_(4)和DMS的时空分布及影响因素
10
作者 张升辉 孙婧 +1 位作者 赵淼 胡晓珂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6-94,共9页
甲烷(CH_(4))和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是重要的挥发性生源活性气体,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筏式扇贝养殖对CH_(4)和DMS分布与释放通量的影响,分别于2019年5、6、7、8、9和11月对烟台近海进行现场调查。结... 甲烷(CH_(4))和二甲基硫(Dimethylsulfide,DMS)是重要的挥发性生源活性气体,在调节气候变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为探究筏式扇贝养殖对CH_(4)和DMS分布与释放通量的影响,分别于2019年5、6、7、8、9和11月对烟台近海进行现场调查。结果表明,贝类滤食可以间接将水中的有机物质输入到沉积物中,导致扇贝养殖区底层CH_(4)平均浓度比非养殖区高25.64%。贝类滤食也可以将浮游植物体内的二甲基巯基丙磷(Dimethylsulfo niopropionate,DMSP)转化为海水中的颗粒态DMSP,增加DMSP向DMS的转化,与非养殖区相比,养殖区表层DMS浓度增加了24.13%。另外,表层海水CH_(4)浓度处于过饱和状态,而DMSP可能是表层海水CH_(4)重要的潜在来源。整个扇贝养殖周期内,调查海域CH_(4)海-气通量约为9.69×10^(6) g,DMS海-气通量约为3.33×10^(7) g,是大气CH_(4)和DMS重要的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_(4) DMS DMSP 扇贝养殖
下载PDF
2016—2020年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能力评估
11
作者 刘金芳 杨创业 +1 位作者 邓岳文 王庆恒 《中国农学通报》 2024年第5期153-158,共6页
为了评估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的碳汇能力,依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参考组织干质量比例和组织碳含量,对2016—2020年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的碳汇能力进行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2016—2020年期间广东省海... 为了评估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的碳汇能力,依据《中国渔业统计年鉴》中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产量,参考组织干质量比例和组织碳含量,对2016—2020年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的碳汇能力进行物质量和价值量评估。结果表明2016—2020年期间广东省海水养殖贝类碳汇能力整体较稳定,通过贝类移除碳物质年均15.63万t,相当于移除CO_(2)57.35万t,年均创造经济价值0.86~3.43亿美元。广东省贝类碳汇带来的巨大环境效益以及可观的经济效益,有利于加快实现“双碳”目标,同时应进一步关注贝壳的处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汇渔业 贝类 碳汇 海水养殖 碳汇核算 广东省
下载PDF
贝类细胞自噬与凋亡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王燕锐 徐慧 +2 位作者 黄那那 杨喆 吴杰连 《工业微生物》 CAS 2024年第3期39-42,共4页
自噬和凋亡是细胞命运调控的两种基本病理生理机制。现有通过对哺乳动物进行研究发现,参与反应的信号通路通过各种串扰机制相互连接。然而,关于双壳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中的自噬和凋亡串扰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细胞自噬... 自噬和凋亡是细胞命运调控的两种基本病理生理机制。现有通过对哺乳动物进行研究发现,参与反应的信号通路通过各种串扰机制相互连接。然而,关于双壳贝类等无脊椎动物中的自噬和凋亡串扰的研究仍相对较少。基于此,文章主要介绍细胞自噬和凋亡的分子机制及两者之间的联系,并对双壳贝类的自噬和凋亡的研究进展进行论述,从而探讨自噬与凋亡在水生生物发育和进化过程中的关键作用,以期为进一步探索无脊椎动物自噬与凋亡的分子机制奠定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噬 凋亡 贝类
下载PDF
益生菌对虾、贝免疫功能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
13
作者 王筱 吴恒梅 +1 位作者 冼健安 鲁耀鹏 《河北渔业》 2024年第1期33-37,共5页
综述了益生菌对虾贝抗氧化能力、免疫功能和肠道屏障的调节作用,介绍了常见益生菌对虾贝生物功能调节的机制,展望了益生菌的研究发展方向。
关键词 益生菌 免疫 机制
下载PDF
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及其分子结构的研究进展
14
作者 陈锦莉 何欣蓉 +6 位作者 李发杰 林慧霞 黄彦鑫 赵晏 张叶豪 刘光明 杨阳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7期82-92,共11页
甲壳类水产品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致敏食物。食物过敏主要由摄入的食品致敏原引起,而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不仅与抗原表位的形成有关,也决定了其在食品加工和体内消化过程的稳定性。本文针对甲壳类水产品,首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过敏及致... 甲壳类水产品是亚洲地区最主要的致敏食物。食物过敏主要由摄入的食品致敏原引起,而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不仅与抗原表位的形成有关,也决定了其在食品加工和体内消化过程的稳定性。本文针对甲壳类水产品,首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过敏及致敏原的研究进展;进一步对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分子结构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展开论述,并基于此提出了致敏原脱敏策略。目前已鉴定的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大部分属于肌动蛋白结合蛋白、磷酸原激酶和EF手型钙离子结合蛋白3个家族。针对不同蛋白质家族致敏原的结构特点,通过食品加工技术消减致敏性或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获得低致敏性衍生物都是防控食物过敏的重要途径。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结构信息有待完善,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也仍是未来致敏原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综合阐述了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结构特性及其与致敏性的构效关系,以期为甲壳类水产食物致敏原的系统研究和食品脱敏方法的建立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壳类水产品 食物过敏 致敏原 分子结构 致敏性 构效关系 脱敏
下载PDF
A Transcriptome Analysis of Neural Tissu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 After Acute Exposure to Alexandrium pacificum
15
作者 YANG Huijie HUANG Xianghu +4 位作者 MA Yukun HU Zhangxi ZHANG Ning LI Changling ZHANG Yulei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CAS CSCD 2024年第2期529-538,共10页
Alexandrium pacificum(A.pacificum)is a typical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ous dinoflagellate.Harmful algal blooms(HABs)caused by this species can br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the aquacult... Alexandrium pacificum(A.pacificum)is a typical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ous dinoflagellate.Harmful algal blooms(HABs)caused by this species can bring serious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economic losses to the aquaculture industry.In this study,transcriptome sequencing and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on the neural tissue of Litopenaeus vannamei(L.vannamei)after acute exposure to A.pacificum disrupted solution for 72 h,and differentially expressed genes(DEGs)were identified.The results showed that,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samples,300 DEGs were identified in the experimental group,of which 194 were up-regulated,and 106 down-regulated.The gene ontology(GO)functional enrichment analysis showed that DEGs were significantly enriched in the cortical cytoskeleton organization,troponin complex,amylo-alpha-1,6-glucosidase and thymidine phosphorylase.Kyoto encyclopedia of genes and genomes(KEGG)enrichment analysis found that DEGs were mainly enriched in the oxidative phosphorylation process,intercellular tight junctions and mitophagy.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roteoglycans,signaling pathways,and various metabolic processes that regulate cell proliferation,differentiation,and apoptosis all played an essential role in the response of L.vannamei to A.pacificum toxi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topenaeus vannamei Alexandrium pacificum paralytic shellfish poisoning TRANSCRIPTOME NERVE
下载PDF
贝毒新成员--Azaspiracid shellfish poison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应华 杨宇峰 王华接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77-680,共4页
近年来,欧洲沿海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因食用紫贻贝(Mytilus edulis)而引起人员中毒的事件。采用适宜的化学提取方法从养殖贝类的组织中提取出了azaspiracid(AZA1)及其类似物,并从养殖海区采集的厚甲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ras-sipes)... 近年来,欧洲沿海国家发生了一系列因食用紫贻贝(Mytilus edulis)而引起人员中毒的事件。采用适宜的化学提取方法从养殖贝类的组织中提取出了azaspiracid(AZA1)及其类似物,并从养殖海区采集的厚甲原多甲藻(Protoperidinium cras-sipes)细胞中提取出了AZA1、AZA2和AZA3三种成分。鉴于这类毒素(AZAs)具有独特的化学结构和特性,把由它们引起的人员中毒事件称为AZP(azaspiracid shellfish poisoning)。根据近年来国外对AZP研究的最新进展,本文对AZAs的化学结构、来源、地理分布、毒性效应、检测方法及作用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我国开展AZP研究的重点领域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ZA1 AZAs AZP 紫贻贝 原多甲藻
下载PDF
海水贝类风味品质研究进展
17
作者 朱丹妮 徐昙烨 +3 位作者 刘峰 李国道 赵前程 刘俊荣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5期1-11,共11页
贝类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品种,因其鲜美的风味感官和独特的营养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风味是贝类品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风味物质分为气味物质和呈味物质两大类。本文对国内外经济海水贝类风味物质的形成、作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的变... 贝类作为海水养殖的重要经济品种,因其鲜美的风味感官和独特的营养价值而深受人们喜爱。风味是贝类品质评价的一项重要指标,风味物质分为气味物质和呈味物质两大类。本文对国内外经济海水贝类风味物质的形成、作用及其在加工贮藏中的变化情况进行综述;其次,以生化代谢水平以及生命活力状态为指标,对活品贝类的风味品质研究进行总结;最后,介绍了感官评价、色谱-质谱法、代谢组学、风味指纹图谱等风味品质评价技术,以期为海水贝类的风味品质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贝类 风味 品质 评价技术
下载PDF
水产品中麻痹性贝类毒素研究进展
18
作者 牛耀路 苏捷 《渔业研究》 2024年第2期207-214,共8页
近年来,有害藻华在中国沿海水域频繁发生。在有害藻华产生的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被海洋生物摄食后,PST经食物链逐级向上传递、累积,这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安... 近年来,有害藻华在中国沿海水域频繁发生。在有害藻华产生的藻毒素中,麻痹性贝类毒素(Paralytic shellfish toxins,PST)分布最广、危害最大,因而受到广泛关注。在被海洋生物摄食后,PST经食物链逐级向上传递、累积,这不仅影响生态环境安全,也威胁人类生命健康。因此,本文重点介绍了PST的定义、来源分布、危害、毒性机制、富集转化和检测方法(生物法、化学法和生物化学法),以及阐述PST的研究趋势、监管建议,旨在为完善PST研究资料、检测及防控措施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痹性贝类毒素 毒性机制 富集转化 检测方法
下载PDF
脂溶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19
作者 蒋迪尧 吴肖肖 徐婧婧 《食品安全导刊》 2024年第18期147-149,共3页
脂溶性贝类毒素是一类在贝类脂肪组织中富集,具有热稳定性,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毒素。由于其具有脂溶性特征,所以易在生物体中蓄积,且不易被代谢和破坏,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危害。因此,高效、准确地检测这类毒素,对保证贝类食用安全是十分... 脂溶性贝类毒素是一类在贝类脂肪组织中富集,具有热稳定性,易溶于有机溶剂的毒素。由于其具有脂溶性特征,所以易在生物体中蓄积,且不易被代谢和破坏,会给消费者带来潜在危害。因此,高效、准确地检测这类毒素,对保证贝类食用安全是十分必要的。本文对脂溶性贝类毒素常用的检测技术进行了综述和对比评估,旨在发现更高效、灵敏和准确的检测方法,为脂溶性贝类毒素检测技术的改良和创新提供支撑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溶性贝类毒素 检测技术 贝类
下载PDF
莱州湾贝类养殖区水质环境调查分析
20
作者 王旭明 刘成磊 +4 位作者 聂艺 张浩东 刘嘉卓 邬旭然 刘晓玲 《渔业研究》 2024年第3期286-295,共10页
为探究常规贝类养殖区的下层水域环境满足贝类生长的条件,实验对特定海域不同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进行调查,于2022年春季(3月底)和秋季(9月底)对山东省莱州湾东部的龙口市(K1、K2)和莱州市(L1、L2)贝类养殖海域的上层海水(2 m,K1_(U)、K2... 为探究常规贝类养殖区的下层水域环境满足贝类生长的条件,实验对特定海域不同环境因子和浮游植物进行调查,于2022年春季(3月底)和秋季(9月底)对山东省莱州湾东部的龙口市(K1、K2)和莱州市(L1、L2)贝类养殖海域的上层海水(2 m,K1_(U)、K2_(U)、L1_(U)、L2_(U))和下层海水(8 m,K1_(D)、K2_(D)、L1_(D)、L2_(D))进行相关指标的检测。结果显示,4个养殖区的上层和下层水域水温、pH、盐度、溶解氧、化学需氧量、活性磷酸盐均符合国家海水水质二类标准,亚硝酸盐、硝酸盐、氨氮均处于安全浓度范围内;氮磷比(N/P)结果显示,上层水域全部为磷限制,下层水域除春季L1_(D)和L2_(D)、秋季K1_(D)氮磷比适宜外,其他的也均为磷限制;同一养殖区浮游植物密度在空间上表现为上层高于下层,在时间上表现为春季高于秋季,龙口秋季下层水域浮游植物密度相对较低,龙口春季上下层、莱州两季上下层水域浮游植物均较为丰富。结合贝类养殖研究文献及本文的各指标结果,发现春、秋季龙口上层和莱州上下层水域贝类养殖水质和浮游植物密度较适宜,或均能为拓展贝类养殖水层提供空间;龙口下层水质指标中,总磷浓度较高,可能加重水体富营养化程度,而且秋季浮游植物密度也相对较低,因而综合认为其可能不利于贝类生长。本研究结果可为贝类养殖的动态调整、布局优化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湾 贝类养殖 氮磷营养盐 浮游植物 水层 环境因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