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83篇文章
< 1 2 4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ariation patterns of fine root biomass,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in Chinese forests 被引量:5
1
作者 Shaozhong Wang Zhengquan Wang Jiacun Gu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7年第6期1180-1189,共10页
China's forests cover 208.3 million ha and span a wide range of climates and a large variety of forest types, including tropical,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However,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fine root (< 2... China's forests cover 208.3 million ha and span a wide range of climates and a large variety of forest types, including tropical, temperate, and boreal forests. However, the variation patterns of fine root (< 2 mm in diameter) biomass, production, and turnover from the south to the north are unclear. This study summarizes fine root biomass (FRB), production (FRP) and turnover rate (FRT) in China's forests as reported by 140 case studies published from 1983 to 2014.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mean values of FRB, FRP and FRT in China's forests were 278 g m(-2), 366 g m(-2) a(-1), and 1.19 a(-1), respectively. Compared with other studies at the regional or global scales, FRB in China's forests was lower, FRP was similar to estimates at the global scale, but FRT was much higher. FRB, FRP, and FRT in China's forest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 (MAP), indicating that fine root variables were likely related to MAP, rather than mean annual temperature or latitude. This is possibly due to the small variation in temperature but greater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growing season.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in precipitation has a more profound impact on fine root dynamics in China's forests, and this will impact carbon and nutrient cycles driven by root turnover in the futu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root biomass fine root production fine root turnover Climate change
下载PDF
Estimating the production and mortality of fine roots using minirhizotrons in a Pinus densiflora forest in Gwangneung,Korea 被引量:3
2
作者 Seung Hyun Han Soonjin Yun +3 位作者 Jongyeol Lee Seongjun Kim Hanna Chang Yowhan Son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5期1029-1035,共7页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fine root production (FP) and fine root mortality (FM) at 0-10, 10-20, and 20-30 cm soil depths using minirhizotrons in a 75-year-old 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forest lo...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estimate fine root production (FP) and fine root mortality (FM) at 0-10, 10-20, and 20-30 cm soil depths using minirhizotrons in a 75-year-old Pinus densiflora Sieb. et Zucc. forest located in Gwangneung, Korea. We developed the conversion factors (frame cm-2) of three soil depths (0.158 for 0-10 cm, 0.120 for 10-20 cm, and 0.131 for 20-30 cm) based on soil coring and minirhizotron data. FP and FM were estimated using conversion factors from March 26, 2013 to March 2, 2014. The annual FP and FM values at the 0-30 cm soil depth were 3200.2 and 2271.5 kg ha-1 yr -1, respectively. The FP estimate accounted for approximately 17 % of the total net primary production at the study site. FP was highest in summer (July 31-September 26), and FM was highest in autumn (September 27-November 29). F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easonal change in soil temperature, while FM was not related to that change. The sea- sonality of FP and FM might be linked to above-ground photosynthetic activity. Both FP and FM at the 0-10 cm depth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at 10-20 and 20-30 cm depths, and this resulted from the decrease in nutrient availability with increasing soil depth. The minirhizotron approach and conversion factors developed in this study will enable fast and accurate estimation of the fine root dynamics in P. densiflora forest eco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nversion factor fine root MINIRHIZOTRON MORTALITY productION
下载PDF
Fine Mapping QTLs Affecting Milk Production Traits on BTA6 in Chinese Holstein with SNP Markers 被引量:1
3
作者 LIU Rui SUN Dong-xiao +6 位作者 WANG Ya-chun YU Ying ZHANG Yi CHEN Hui-yong ZHANG Qin ZHANG Sheng-li ZHANG Yuan 《Journal of Integrative Agriculture》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1期110-117,共8页
Our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gion around markers BMS470 and BMS1242 on BTA6 showed a linkage to 305-d milk yield and composition traits in the Chinese Holstein population. We herein focused on such nar... Our previous studies demonstrated that the region around markers BMS470 and BMS1242 on BTA6 showed a linkage to 305-d milk yield and composition traits in the Chinese Holstein population. We herein focused on such narrow region to fine map milk production QTLs with 15 SNPs across 25 Mb with each SNP in 1 Mb within most regions in a Chinese Holstein population with daughter design. 1 449 Holstein cows and 11 sires were genotyped for such SNPs by using TaqMan probe and RFLP assays. Multipoint linkage analysis across family revealed a QTL affecting milk yield between PPARGC1A C4075T and SLC34A2 T1713C. Meanwhile, within family analysis found three milk yield QTLs (two in CR T60984131G-CEP135 C501T and one in PDLIM5 A106C-OPN T3907, a fat yield QTLin UGDH T1670C-CR T60984131G region, and two protein yield QTLs in TBC1D1 G501C-UGDH T1670C and PPARGC1A C4075T-SLC34A2 T1713C, respectively. Associations between aforementioned significant SNP markers and milk production traits were further implemented. We found significant associations of PPARGC1A C4075T, SLC34A2 T1713C with milk yield (P0.05, P0.01, P0.01), UGDH T1670C, and CR T60984131G with fat yield (P0.01, P0.01), and PPARGC1A C4075T, SLC34A2 T1713C, UGDH T1670C and OPN T3907 with protein yield (P0.01, P0.01, P0.01, P0.01). Our findings implied that QTLs affecting milk production traits on BTA6 were pleictropism or multigenic effect and PPARGC1A and OPN may be the causal mutations behind milk production QTLs on BTA6 in the Chinese Holstein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ne mapping milk production trait SNP BTA6 Chinese Holstein
下载PDF
寿阳区块煤层气井产粉特征与煤体结构相关性研究
4
作者 张亚飞 胡皓 +4 位作者 孔鹏 张晓飞 任峻杉 张洲 张锦涛 《煤炭技术》 CAS 2024年第3期225-229,共5页
针对沁水盆地寿阳区块煤层气井产粉严重的问题,连续采集井口煤粉溶液样品,在实验室测试获取了煤粉浓度、煤粉粒径和煤粉形态等煤粉产出特征。通过测井曲线和构造曲率判识了煤体结构特征,利用数据描述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定量... 针对沁水盆地寿阳区块煤层气井产粉严重的问题,连续采集井口煤粉溶液样品,在实验室测试获取了煤粉浓度、煤粉粒径和煤粉形态等煤粉产出特征。通过测井曲线和构造曲率判识了煤体结构特征,利用数据描述分析和Pearson相关系数计算方法定量分析了产粉特征与煤体结构相关性。研究成果为寿阳区块煤层气产粉规律研究和控粉措施提供了实验数据和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粉特征 煤体结构 相关性 寿阳区块
下载PDF
合成气乙二醇产品质量提升技术综述
5
作者 刘应杰 成春喜 +2 位作者 胡燕 刘华伟 雷军 《工业催化》 CAS 2024年第7期14-18,共5页
总结合成气制乙二醇产品质量提升的4种技术手段:液相加氢,精馏加碱,产品塔釜加药剂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分析4种方法的作用原理和效果,提出产品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加氢催化剂性能的提高,液相加氢需进一步提高催化剂活性,从而简化生产工... 总结合成气制乙二醇产品质量提升的4种技术手段:液相加氢,精馏加碱,产品塔釜加药剂和离子交换树脂吸附,分析4种方法的作用原理和效果,提出产品质量提升的根本在于加氢催化剂性能的提高,液相加氢需进一步提高催化剂活性,从而简化生产工艺。综述对乙二醇生产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学工程 乙二醇 产品质量 液相加氢
下载PDF
利用高硅铁尾矿制备蒸压加气混凝土
6
作者 黄炜 唐达 +4 位作者 张瑞康 孙文博 苗欣蔚 侯莉娜 权文立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7期1-5,共5页
利用高硅铁尾矿(HIT)制备高硅铁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HIT-AAC),研究了HIT细度、钙硅比对HIT-AAC料浆性能和试块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XRD、FTIR和SEM对HIT-AAC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随着HIT细度的增大,料浆扩散度、发气速率、发气高... 利用高硅铁尾矿(HIT)制备高硅铁尾矿蒸压加气混凝土(HIT-AAC),研究了HIT细度、钙硅比对HIT-AAC料浆性能和试块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结合XRD、FTIR和SEM对HIT-AAC进行微观分析。结果表明:随着HIT细度的增大,料浆扩散度、发气速率、发气高度均有所降低,最终发气时间缩短,试块的干密度和抗压强度均有所提高;随着钙硅比的增大,料浆扩散度减小和试块干密度先下降后上升,发气速率和发气高度增加,最终发气时间缩短,抗压强度先提高后降低,当钙硅比为0.65时抗压强度最高,为4.29 MPa。水化产物主要为石英和托贝莫来石,随着钙硅比的增大,托贝莫来石由针棒状结构转为片状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硅型铁尾矿 蒸压加气混凝土 细度 钙硅比 水化产物
下载PDF
陕北油田黄土工区道路冲蚀灾害模型试验研究
7
作者 蒋臻蔚 王李红 +1 位作者 郑瑞杰 牛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6642-6648,共7页
为探究陕北油田黄土工区道路冲蚀灾害特征及路面细沟冲蚀影响因素,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道路细沟冲蚀发育过程,不同工况下细沟长度、平均宽度以及平均深度的发展特征和产沙速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沟的发育过程可分为面蚀阶... 为探究陕北油田黄土工区道路冲蚀灾害特征及路面细沟冲蚀影响因素,采用物理模型试验,对道路细沟冲蚀发育过程,不同工况下细沟长度、平均宽度以及平均深度的发展特征和产沙速率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细沟的发育过程可分为面蚀阶段,跌坑形成阶段,细沟发育阶段,切沟侵蚀、崩塌阶段4个阶段。细沟长度、平均宽度和平均深度与放水时间成幂函数关系,随着放水时间的增大而增大。其中细沟长度随着试验时长的增加先急剧增加,然后逐渐减少;细沟平均宽度随试验时长的增加总体呈现先快速增加后增加速度减慢;平均深度变化速度均在某一时刻达到拐点,流量越大达到拐点的时间越早。冲蚀灾害受流量和坡度影响显著,总体上随着坡度和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产沙速率总体上与流量呈线性关系,在其他条件一致的情况下,产沙速率随着流量的增大而增大;与南部的粉黄土和黏黄土相比,陕北油田工区的砂黄土产沙速率明显偏大,冲蚀灾害更为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沟冲蚀 砂黄土 模型试验 细沟形态 产沙速率
下载PDF
煤层气储层气-液-固多相渗流规律研究
8
作者 韩文龙 李勇 +1 位作者 王延斌 赵石虎 《煤矿安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2-30,共9页
揭示储层非饱和流阶段煤粉运移产出规律,对煤层气高效排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气-液-固三相流模拟装置,通过设定不同煤粉粒径、注入流速、裂缝宽度和煤粉质量分数等条件,开展了煤层气储层非饱和流阶段煤粉产出运移特征试验,并分析了... 揭示储层非饱和流阶段煤粉运移产出规律,对煤层气高效排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气-液-固三相流模拟装置,通过设定不同煤粉粒径、注入流速、裂缝宽度和煤粉质量分数等条件,开展了煤层气储层非饱和流阶段煤粉产出运移特征试验,并分析了煤粉沉淀量、产出量及煤岩气相与液相渗透率变化特征。研究表明:随着裂缝宽度增加,煤粉产出量呈现出逐渐增大的趋势,沉淀量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特征,在裂缝宽度为0.1 mm时达到最大值;随着煤粉质量分数的增大,产出量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峰值点在0.15‰附近),沉淀量逐渐增大,说明煤粉在储层中运移存在一定的单位体积含量极值,超过极值后,煤粉将大量沉淀并堵塞孔裂隙;合理控制煤层气产水产气速率,能够有效地控制煤粉的产出,煤粉沉淀量和产出量随着注入流速的增长均呈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注入流速为5.0 mL/min时的煤粉沉积量最大,在流速为7.5 mL/min时煤粉产出量相对较高;液相渗透率演化特征呈现出逐渐降低和先稳定后逐渐降低2种变化趋势,气相渗透率演化特征较为复杂;综合注入压力、煤岩渗透率变化、煤粉产出和沉淀特征,可将煤粉在裂缝中运移划分为缓慢沉积、快速沉积和完全堵塞3个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储层 气-液-固三相流 煤粉产出 煤粉运移 渗透率
下载PDF
淀粉及其改性产品对东鞍山细粒赤铁矿聚团——磁选的影响
9
作者 张爽 李文博 +1 位作者 程绍凯 周立波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3-88,共6页
针对东鞍山强磁选抛尾存在粒度小于20μm的微细粒铁矿物流失的问题,研究了不同种类淀粉及其改性产品对微细粒赤铁矿的选择性聚团效果,通过团聚—磁选试验确定了适宜的团聚药剂和用量,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红外光谱等手段检测了药剂与赤铁矿... 针对东鞍山强磁选抛尾存在粒度小于20μm的微细粒铁矿物流失的问题,研究了不同种类淀粉及其改性产品对微细粒赤铁矿的选择性聚团效果,通过团聚—磁选试验确定了适宜的团聚药剂和用量,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红外光谱等手段检测了药剂与赤铁矿和石英作用前后的形貌特征,最后通过研究高分子药剂的作用机理,论述了药剂的选择性和团聚效果。结果表明:在药剂用量为200 g/t时,交联玉米淀粉的选矿指标优于其他几种药剂,团聚药剂的加入能实现微细粒赤铁矿的选择性聚团,使铁精矿回收率提高2.13~3.94个百分点,选矿效率提高2.77~3.46个百分点,但由于赤铁矿被团聚后呈不规则絮状,在较大的聚团中会夹杂少量石英,导致磁选精矿铁品位略微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细粒赤铁矿 淀粉及其改性产品 选择性团聚 强磁选 FTIR
下载PDF
特征迁移的细粒度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方法
10
作者 李雄 苏建宁 +1 位作者 张志鹏 李晓晓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62,共16页
针对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框架系统性不强、模型决策机制单一且历史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迁移学习的细粒度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方法.该方法将Swin Transformer和ResNets作为骨干网络设计了3个并行混合迁移学习子网络,包括产品... 针对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框架系统性不强、模型决策机制单一且历史样本数据量少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混合迁移学习的细粒度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方法.该方法将Swin Transformer和ResNets作为骨干网络设计了3个并行混合迁移学习子网络,包括产品形态识别网络(Form-CN)、产品形态深度回归评价网络(Form-REN)和产品形态分布拟合评估网络(Form-DFEN).首先应用Form-CN对产品进行细粒度形态分类判别,实现产品形态设计定位识别任务;其次应用Form-REN对产品整体形态语义进行预测评价;然后通过Form-DFEN对产品形态进行分布拟合评估;最后由Form-REN和Form-DFEN完成综合决策.以创建的手电钻数据集进行实验,并与其他经典模型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所设计的3个网络分别取得了99.0%的准确率、0.2583的均方误差和84.3%的准确率;所提方法能够精细、高效地辅助设计师进行综合智能决策,为产品形态智能决策提供了一个更为系统的参考框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品形态智能决策 细粒度识别 迁移学习 并行网络
下载PDF
谈精细化生产管理
11
作者 耿职 蒋涛涛 +1 位作者 郭志强 耿志新 《建材世界》 2024年第3期122-124,共3页
精细化生产管理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整个企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基石。通过对生产过程、生产计划、生产调度以及生产控制的细致管理,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市场... 精细化生产管理在企业运营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仅是企业管理的一个环节,更是整个企业持续、稳定、高效发展的基石。通过对生产过程、生产计划、生产调度以及生产控制的细致管理,企业能够提高生产效率、保证产品质量,增强市场竞争力。论文将深入探讨精细化生产管理的重要性,揭示当前企业在生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生产管理 综合素质 管理过程与方法
下载PDF
疏松低渗储层化学稳砂体系配方设计与性能评价
12
作者 李艺恬 尹霜 +1 位作者 刘方圆 刘若雨 《山东化工》 CAS 2024年第4期216-220,共5页
疏松低渗储层具有储层物性差、泥质含量高、产出砂粒径小等特点,防砂与释放产能是同类低渗疏松储层开采的关键。目前常规机械防砂工艺适用性较差,泥质及细粉砂易堵塞筛管,为此提出应用对产能影响小的化学稳砂技术,解决疏松低渗储层的开... 疏松低渗储层具有储层物性差、泥质含量高、产出砂粒径小等特点,防砂与释放产能是同类低渗疏松储层开采的关键。目前常规机械防砂工艺适用性较差,泥质及细粉砂易堵塞筛管,为此提出应用对产能影响小的化学稳砂技术,解决疏松低渗储层的开发难题。针对疏松低渗储层特点,研制了基于电性吸附机理的新型聚合物类防膨稳砂剂CWW-1和DWS-1,由这两种稳砂剂复配而成的复合防膨稳砂体系综合效果优于单一防膨稳砂剂作用效果。复合防膨稳砂体系可将细粉砂吸附变大为细粉砂集合体,从而将细粉砂防治难题化解成了中粗粒径的防砂问题,提高了临界出砂流速,起到了稳砂的目的,同时最大程度释放油井产能。以稳砂后渗透率恢复值和细粉砂粒径中值变化率为指标,通过岩芯驱替实验、细粉砂稳砂前后粒径测定优选适用于低渗储层的化学稳砂体系。室内性能评价发现,采用0.8%CWW-1+2%DWS-1的化学稳砂体系处理后,25×10^(-3)μm^(2)的岩芯渗透率恢复值接近70%,300×10^(-3)-1000×10^(-3)μm^(2)的岩芯渗透率恢复值在80%~100%之间;处理后细粉砂粒径中值较处理前增大3倍左右,可以达到评价标准的良好等级(处理前后粒径变化率在200%~400%之间);采用现场岩屑开展耐冲刷实验,经优选出的化学稳砂体系(0.8%CWW-1+2%DWS-1)处理后,临界出砂流量提高了9倍,临界出砂压力提高了10倍左右,稳砂后渗透率降幅小于10%,能够满足实际开发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稳砂 疏松低渗储层 出砂 细粉砂
下载PDF
新疆某选矿厂细碎流程生产效率提升改造实践
13
作者 董永斌 苟延伟 符云 《现代矿业》 CAS 2024年第1期226-228,共3页
为了进一步提升破碎系统生产效率,新疆某选矿厂针对原有破碎系统细碎流程存在生产效率低、破碎设备维护成本高的问题,结合该选矿厂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了细碎流程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改造研究。经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实现了多碎少磨,生产效率... 为了进一步提升破碎系统生产效率,新疆某选矿厂针对原有破碎系统细碎流程存在生产效率低、破碎设备维护成本高的问题,结合该选矿厂现场实际情况,进行了细碎流程生产效率提升技术改造研究。经技术改造,生产流程实现了多碎少磨,生产效率得到了明显提升,该选矿厂生产能力有效提升了5.73%,经济效益显著,可为同类选矿厂技术改造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碎流程 生产效率提升 筛孔尺寸调整
下载PDF
熔体直纺51 dtex/72 f涤纶预取向丝生产工艺探讨
14
作者 张尚垛 沈洪良 +2 位作者 庄剑锋 徐伟欣 沈伟杰 《合成纤维》 CAS 2024年第4期13-15,共3页
采用熔体直纺生产51 dtex/72 f涤纶预取向丝(POY),探讨了箱体温度、组件砂配及过滤网、无风缓冷区高度、集束上油位置和含油率及产品物性指标等。经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箱体温度292℃,无风缓冷区高度50 mm,组件砂配及装砂量100/120... 采用熔体直纺生产51 dtex/72 f涤纶预取向丝(POY),探讨了箱体温度、组件砂配及过滤网、无风缓冷区高度、集束上油位置和含油率及产品物性指标等。经试验得出最佳工艺条件为:箱体温度292℃,无风缓冷区高度50 mm,组件砂配及装砂量100/120目、120 g,组件熔体过滤网1 400目,组件压力15.0 MPa,集束高度750 mm。所纺涤纶POY的含油率为0.38%,断裂强度为(2.70±0.10) cN/dtex,断裂伸长率为(127.7±0.9)%,条干不匀率为(0.94±0.2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POY 超细旦 熔体直纺 生产工艺
下载PDF
83.3 dtex/36 f高弹抗静电涤纶DTY的生产工艺
15
作者 张英辉 沈军 +3 位作者 钟伟强 朱秀庆 沈重仪 王铁军 《合成纤维》 CAS 2024年第6期9-12,共4页
在聚酯反应中加入纳米级膨润土、海藻酸钠和导电性钛酸钾晶须等制得抗静电改性聚酯熔体,通过纺丝加工成预取向纤维,再经优化牵伸倍数、假捻速比(D/Y)、定型温度等加弹工艺制得高弹、抗静电涤纶拉伸变形丝(DTY)。经过实践证明:加工速度在... 在聚酯反应中加入纳米级膨润土、海藻酸钠和导电性钛酸钾晶须等制得抗静电改性聚酯熔体,通过纺丝加工成预取向纤维,再经优化牵伸倍数、假捻速比(D/Y)、定型温度等加弹工艺制得高弹、抗静电涤纶拉伸变形丝(DTY)。经过实践证明:加工速度在800 m/min,第一热箱温度控制在200℃以内,成品断丝少、毛丝少,变形效果佳;将牵伸倍数控制在1.77倍,同时选择D/Y为1.73,生产的DTY质量较好,毛丝和僵丝的比例较低,同时其物理性质满足要求。为了改善产品的集束性,提高产品的高弹性和可加工性,第二热箱温度设置为130℃,网络压力设置为0.16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旦涤纶 高弹性 抗静电性 生产工艺
下载PDF
省域精细地表覆盖数据智能化生产方案与实践
16
作者 张竹林 《地矿测绘》 2024年第1期32-36,共5页
为了实现基于亚米级高分遥感影像的地表覆盖数据智能化生产,在“图谱耦合”遥感认知理论和“分区-分层”地学思想指导下,研究了省域范围精细地表覆盖数据的技术路线、地类样本设计、模型体系构建方案和矢量图斑后处理策略,并成功应用于... 为了实现基于亚米级高分遥感影像的地表覆盖数据智能化生产,在“图谱耦合”遥感认知理论和“分区-分层”地学思想指导下,研究了省域范围精细地表覆盖数据的技术路线、地类样本设计、模型体系构建方案和矢量图斑后处理策略,并成功应用于江苏全省地表覆盖数据生产。通过比较验证:整体分类精度达到90%;耕地、建筑、林地、水面等典型地物的图斑形态接近人工勾画效果;相对于传统人工作业模式,效率提升8倍。实践表明,该生产体系技术路线可行,具有一定的推广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遥感影像 精细 地表覆盖 智能化生产
下载PDF
校企协同助力精化专业《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教学改革
17
作者 张佳阳 赵扬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5期155-157,共3页
随着国内化工企业对石化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作为精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从基于教学融合、深化高校企业合作的视角,通过校企合作教学项目内容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措施,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 随着国内化工企业对石化高职人才需求的不断提升,作为精化专业的核心课程,《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课程从基于教学融合、深化高校企业合作的视角,通过校企合作教学项目内容建设、专业教师培训等措施,加强课程教学改革,提升课程教学质量,以满足培养高素质应用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细化学品分析与检测 产教融合 课程改革
下载PDF
大数据在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探讨
18
作者 樊琳 《现代食品》 2024年第8期22-24,共3页
本文分析了大数据相关技术在食品生产安全监管中的应用,指出了其面临的挑战,提出了一套针对性的食品生产安全大数据监管模型,并探讨了该模型的实施路径和预期效果,以供参考。
关键词 大数据 食品生产安全 精细化监管 食品安全风险预警 实施路径及预期效果
下载PDF
细旦高强涤纶短纤增容技术研究
19
作者 沈欣 《合成技术及应用》 CAS 2024年第1期39-45,共7页
对细旦高强涤纶短纤增容的可行性、增容后的工艺调整及纤维指标进行了单个纺丝位的研究,并通过四个纺丝位的扩位试验,进一步验证试验所选择的增容途径及优化的工艺对增容是否可行。结果表明:使用孔径为0.20 mm、长径比为2、海砂作为过... 对细旦高强涤纶短纤增容的可行性、增容后的工艺调整及纤维指标进行了单个纺丝位的研究,并通过四个纺丝位的扩位试验,进一步验证试验所选择的增容途径及优化的工艺对增容是否可行。结果表明:使用孔径为0.20 mm、长径比为2、海砂作为过滤材料的增容喷丝板组件时,喷丝板上机运行稳定且时间相对较长;聚酯熔体特性黏度的波动值<0.008 dL/g时,纺丝生产稳定;原丝含油水率在(26±2)%时,卷绕落丝顺畅,有利于减少丝结;环吹中心风速控制在5.0 m/s时,丝束内外层冷却条件趋于均匀;增容后的成品指标能够很好维持原水平,无染色色差、染色疵点等。喷丝板扩容10%左右,可有效提高产量降低转产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短纤维 细旦 高强 增容技术 生产工艺
下载PDF
铁磁性颗粒辅助微波加热分解南海神狐海域天然气水合物实验研究
20
作者 李旭晖 刘宝昌 +3 位作者 朱月 彭赛宇 赵闯 戴文昊 《世界地质》 CAS 2024年第2期308-317,共10页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区,90%以上的水合物储存在泥质粉砂地层中。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高效开发,必须提高泥质粉砂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产气速率和能量效率比。笔者以泥质粉砂作为水合物合成基底,对合成的甲... 南海北部陆坡神狐海域是中国天然气水合物首次试采区,90%以上的水合物储存在泥质粉砂地层中。为实现天然气水合物的高效开发,必须提高泥质粉砂中天然气水合物的平均产气速率和能量效率比。笔者以泥质粉砂作为水合物合成基底,对合成的甲烷水合物开展了微波加热分解实验,研究了加入不同种类铁磁性颗粒对甲烷水合物分解的影响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在平均产气速率和能量效率比方面,加入铁钴合金粉末的实验组表现最佳,相较空白组提高22.66%。加入纳米钡铁氧体颗粒对反应前期分解效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纳米颗粒的小粒径和大比表面积有助于其均匀分布,优化了润湿性和表面张力,降低了“贾敏效应”。经Avrami模型分析表明,铁磁性颗粒对微波分解水合物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其中纳米钡铁氧体效果最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水合物 泥质粉砂储层 微波加热 铁磁性颗粒 产气速率 南海神狐海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