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时间量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抢救效果影响
1
作者 陈金玲 《黑龙江医学》 2024年第20期2528-2530,2534,共4页
目的:探讨基于时间量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80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8月—2022年7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8月... 目的:探讨基于时间量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对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抢救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21年8月—2023年7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收治的80例UAP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2021年8月—2022年7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将2022年8月—2023年7月收治的40例患者作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急救护理,观察组患者采取基于时间量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对比两组患者急救效率、院内死亡率、心肌梗死发生率及胸痛缓解率情况,并分别在急诊时和出院前记录两组患者心脏超声过程中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表达水平。结果:观察组患者急诊停留、分诊到会诊、会诊到确诊、首份心电图及胸痛缓解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16、7.179、2.687、4.573、3.279,P<0.05);观察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胸痛缓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4、11.250,P<0.05);出院前,两组患者LVEF均升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LVESV、LVEDV降低,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566、2.133、4.447,P<0.05)。结论:应用基于时间量化的急救护理模式可提升UAP患者的抢救效率,降低心肌梗死发生率,提升胸痛缓解率,促进患者心功能转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时间量化 急救护理模式 不稳定型心绞痛 急救效率 心功能
下载PDF
球囊面罩对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金星 赵雅莉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4期1-5,共5页
目的探讨球囊面罩对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50例心搏骤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组在院前急救中以球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救治效果、预... 目的探讨球囊面罩对心搏骤停患者院前急救效果的影响。方法50例心搏骤停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在院前急救中进行气管插管,观察组在院前急救中以球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抢救。比较两组救治效果、预后情况、不同时间点心功能[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早期充盈峰最大充盈速度与舒张晚期充盈峰最大峰值速度比值(E/A)]、复苏前后血气指标[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酸碱度(pH)]、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气道开放时间(13.04±2.80)s、呼吸恢复时间(112.10±18.80)min、心跳恢复时间(6.38±1.45)min以及意识改善时间(44.94±9.55)min均短于对照组的(81.88±9.58)s、(158.53±24.08)min、(9.98±2.08)min、(65.89±12.35)min,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6 h,两组LVEF、E/A均高于本组入院时,且观察组LVEF、E/A均高于对照组,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1 h,观察组LVEF、E/A高于本组入院时及对照组同期,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心肺复苏成功后1 h与入院时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肺复苏成功后6 h,两组LVEF、E/A均高于本组心肺复苏成功后1 h,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复苏后30 min,两组PaO_(2)、pH均高于复苏前,PaCO_(2)均低于复苏前,且观察组PaO_(2)(92.21±7.23)mm Hg(1 mm Hg=0.133 kPa)、pH(7.22±0.15)高于对照组的(85.87±8.38)mm Hg、(7.13±0.09),PaCO_(2)(44.92±6.30)mm Hg低于对照组的(53.18±7.81)mm Hg,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总满意度为88.00%,高于对照组的64.0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92.00%高于对照组的64.00%,统计学差异显著(P<0.05)。结论心搏骤停患者以球囊面罩联合气管插管进行院前急救能够提高救治效果,减轻心功能损伤,改善血气指标,提高患者满意度,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搏骤停 院前急救 气管插管 球囊面罩 心功能
下载PDF
多学科协作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2
3
作者 林雪娇 林英 《中外医学研究》 2023年第16期107-112,共6页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 目的:探讨多学科协作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5月—2022年4月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112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将2020年5月—2021年4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2021年5月—2022年4月收治的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多学科协作护理。比较两组急救效率,转入心内科时和随访6个月后生活质量、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入院时和随访6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及心脏不良事件。结果:试验组门球时间(D-to-B)和急诊停留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急救死亡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两组躯体活动,安全性,情绪反应,依赖性,饮食,担心用药及药物不良反应评分均显著降低,且试验组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6个月后,试验组LVEF、6MWT距离均显著高于对照组,LVEDD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及随访期间,试验组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学科协作护理用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能缩短患者救治时间、救治效率及生活质量,改善患者心脏功能,减少不良事件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学科协作 急性心肌梗死 急救 心脏功能 生活质量
下载PDF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抢救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4
作者 熊祥青 叶建平 《中国医药指南》 2023年第28期148-150,共3页
目的 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抢救结果的价值。方法 于我院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和观察组(38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比两组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 目的 研究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抢救结果的价值。方法 于我院心肌梗死患者中随机抽取76例,将其分为对照组(38例,常规急诊护理流程)和观察组(38例,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对比两组的抢救效果。结果 观察组分诊评估时间、采血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建立静脉通路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心功能优良率(89.47%)较对照组(68.42%)明显提高(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舒适状况量表(GCQ)、简明健康状况量表(SF-36)评分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家属满意度(100.00%)高于对照组(81.58%)(P<0.05)。结论 针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采取急诊护理流程优化可显著缩短急救时间,改善抢救结局,降低病死率,促进心功能恢复,提高患者生活质量以及舒适度,并提高家属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急诊护理流程优化 急救时间 生活质量 心功能
下载PDF
SBAR沟通模式联合三维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中的应用效果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红芳 王海燕 石崖琳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2年第9期9-12,共4页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联合三维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 目的 探讨现状-背景-评估-建议(SBAR)沟通模式联合三维综合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105例AMI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别纳入对照组(52例)和观察组(5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患者给予SBAR沟通模式联合三维综合护理。比较2组患者的急救用时、心功能和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结果 观察组的病情评估时间、心电图检查时间、开放静脉通路时间、急诊至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间、导管室护士准备时间、入导管室至球囊扩张时间和门-球时间均较对照组短(P均<0.05)。出院时,2组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和左室收缩末期内径均低于入院时,左室射血分数均高于入院时(P均<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观察组在住院期间的MACE总发生率较对照组低(P<0.05)。结论 SBAR沟通模式联合三维综合护理可缩短AMI患者的急救用时,改善其心功能,降低MACE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现状-背景-评估-建议沟通模式 三维综合护理 急救用时 心功能
下载PDF
标准化护理程序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病人急救效率、心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14
6
作者 刘菲菲 《全科护理》 2020年第32期4466-4468,共3页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程序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病人急救效率、心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2例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 [目的]探讨标准化护理程序对重症监护室心力衰竭病人急救效率、心脏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重症监护室收治的92例心力衰竭病人为研究对象,按照入院先后顺序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6例。对照组病人给予常规护理流程干预,观察组病人给予标准化护理程序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病人干预前后的急救效率、心脏功能及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病人的接诊及分诊时间、评估和检查时间、静脉通路开放时间、心电图监护时间及总抢救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及心脏指数(CI)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病人40 min内病情好转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病人再入院率和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应用标准化护理程序可使护理工作更加系统化、标准化及流程化,能够提升重症监护心力衰竭病人的临床急救效率,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升病人的心脏功能和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护理程序 重症监护室 心力衰竭 急救效率 心脏功能 预后
下载PDF
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7
作者 于乐洋 储红梅 张敏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240-1242,1250,共4页
目的 探讨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2月—2019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153例(2015年2月—2017年3月)与试验组147例(2017... 目的 探讨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 以2015年2月—2019年1月海安市人民医院收治的30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护理方式分为对照组153例(2015年2月—2017年3月)与试验组147例(2017年4月—2019年1月).对照组采用常规急诊护理模式,试验组采用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对比两组患者的急救相关时间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存活率及存活患者心功能.结果 试验组分诊时间、急诊心电图时间、急诊经皮冠状动脉内介入术(PCI)治疗时间较对照组缩短(P<0.05).试验组患者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低于对照组(P<0.05).试验组患者的梗死相关血管再通率、存活率高对照组(P<0.05).治疗后6个月,两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收缩末期内径(LVESD)水平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水平高于治疗前,且且试验组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分级分区护理管理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救效果较好,可有效提高急救速度,改善患者预后及心功能,进而减轻其医疗负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肌梗死 分级分区护理管理 预后 心功能 急救时间
下载PDF
不同心肺复苏术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功能、血气指标、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 被引量:24
8
作者 曾涌 唐国强 赵金川 《临床急诊杂志》 CAS 2020年第12期969-973,共5页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CPR)、气囊面罩通气CPR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功能、血气指标、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63例经急救人员院前现场判断CA患者,根据出诊顺序随机分派出诊小...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心肺复苏(CPR)、气囊面罩通气CPR对院前心搏骤停患者心功能、血气指标、神经功能以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19年12月期间我院急诊科收治的263例经急救人员院前现场判断CA患者,根据出诊顺序随机分派出诊小组,气囊组(131例患者)采用气囊面罩通气CPR,插管组(132例患者)采用气管插管CPR。CPR存活患者均评估心功能、血气指标、神经功能[格拉斯哥-匹兹堡脑功能表现分级(CPC)评分],追踪6个月生存情况。比较两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CPR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心功能、血气指标、神经功能以及生存率差异。结果:气囊组恢复自主循环时间短于插管组[(7.61±2.39) min vs.(9.13±3.25) min,P<0.05],CPR成功率、脑复苏成功率高于插管组[34.35%(45/131) vs.19.70%(26/132)、19.85%(26/131) vs. 10.61%(14/132),P<0.05]。两组入院即刻、CPR成功后1 h、3 h、6 h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E/A比值、动脉氧分压(PaO2)、PaO2/氧体积分数(FiO2)逐渐增高(P<0.05),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逐渐降低(P<0.05)。气囊组入院即刻、CPR成功后1 h、3 h、6 h LVEF、E/A比值高于插管组(P<0.05)。气囊组患者出院前CPC l^2级比例高于插管组(P<0.05),但两组6个月内存活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气囊面罩通气CPR可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提高CPR成功率,降低对患者心脑功能的影响,但短期存活率与气管插管CPR无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肺复苏术 院前急救 心搏骤停 心功能 血气指标 神经功能 生存率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