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1
作者 徐骁鹏 张雅文 +1 位作者 沈敏红 黄沁 《实用妇产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57-663,共7页
目的:根据连续两次妊娠情况,建立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2次分娩时间范围在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连续两次分娩单活胎,且前次分娩为经阴道分娩经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 目的:根据连续两次妊娠情况,建立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预测模型。方法:收集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第2次分娩时间范围在2018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的连续两次分娩单活胎,且前次分娩为经阴道分娩经产妇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经产妇再次妊娠是否行首次剖宫产进行分组(阴道分娩组和剖宫产组),应用单因素分析、逐步回归、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模型,利用R语言构建模型的列线图。利用bootstrap重抽样方法进行内部验证。建立模型后,回顾性收集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4月1日连续两次分娩单活胎经产妇的临床资料,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结果:①本研究共纳入2709例经产妇进行建模,其中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患者占6.31%(171/2709);纳入603例经产妇进行外部验证。②根据单因素、逐步回归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所有影响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变量包括:前次分娩产程异常、本次分娩年龄、辅助生殖技术助孕、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妊娠合并血小板减少、羊水过少、羊水过多、巨大儿、胎儿生长受限、胎位异常、胎儿窘迫(P<0.05),并纳入最终的预测模型。③该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49(95%CI 0.928~0.969),校准曲线显示模型截距为0,斜率为1,Hosmer-Lemeshow检验P>0.05,模型准确度较高。④该模型外部验证的AUC为0.958,校准曲线的斜率为0.972,Hosmer-Lemeshow检验P=0.49。结论:初步建立了经产妇首次经剖宫产分娩的预测模型,该模型的预测效能较好,可为临床工作中经产妇的个体化评估提供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产妇 首次剖宫产 预测模型 列线图
下载PDF
二胎政策后高剖宫产率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4
2
作者 郭艳巍 刘新伟 +1 位作者 袁晓明 单伟颖 《河北医学》 CAS 2019年第10期1724-1729,共6页
目的:分析某市三甲医院2014年至2018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二胎政策后的高剖宫产率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至2018年住院分娩的1553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二胎政策逐渐开放后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 目的:分析某市三甲医院2014年至2018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分析二胎政策后的高剖宫产率的原因。方法:对2014年至2018年住院分娩的15531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二胎政策逐渐开放后的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结果:2014年至2018年剖宫产指征所占比例最高的是瘢痕子宫(28.93%),并且逐年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初次剖宫产中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所占比例逐年升高;社会因素2017年(23.88%)、2018年(24.17%)所占比例和巨大胎儿2017年(8.30%)、2018年(4.92%)所占比例均较2014年的30.27%、13.61%有所下降;根据二胎开放时间分组后发现瘢痕子宫所占比例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社会因素、巨大胎儿因素有所下降,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却有所升高,但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首次剖宫产是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首要因素,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剖宫产率;控制首次剖宫产率是关键,同时需要多种措施共同干预,对孕产妇给予孕前,孕期及产前的健康教育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指征 初次剖宫产 剖宫产瘢痕 子宫剖宫产率
下载PDF
风险校正首次剖宫产率与产科质量评估 被引量:3
3
作者 万日明 卢运萍 +2 位作者 梁伟锋 王曙光 林善群 《辽宁医学院学报》 CAS 2014年第2期40-42,共3页
目的通过比较实际剖宫产率与风险校正首次剖宫产率的关系评估我院产科质量。方法回顾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分娩的5 542例产妇的病历,其中剖宫产2 276例,分析其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利用logistic回归方... 目的通过比较实际剖宫产率与风险校正首次剖宫产率的关系评估我院产科质量。方法回顾研究我院2009年1月至2010年12月住院分娩的5 542例产妇的病历,其中剖宫产2 276例,分析其剖宫产的危险因素,建立logistic回归方程,利用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出符合研究条件的产妇的剖宫产概率,研究对象的剖宫产概率的平均值即为其风险校正首次剖宫产率。结果剖宫产风险因素主要包括初产妇、高龄产妇、妊娠合并症和并发症、高收入、高文化程度产妇;研究组产妇的剖宫产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术后腹部伤口感染、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风险校正首次剖宫产率是评估产科质量的可靠指标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率 风险校正首次剖宫产率 产科质量
下载PDF
剖宫产患者术后首次进普通饮食与传统饮食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17
4
作者 宋晓 张莉 刘海涛 《齐鲁护理杂志》 2003年第11期801-802,共2页
目的 :研究剖宫产患者术后首次即恢复普通饮食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 32 7例剖宫产术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术后普通饮食组 16 3例和传统饮食对照组 16 4例 ,比较两组术前、术中的临床情况 (孕周、手术指征、手术情况... 目的 :研究剖宫产患者术后首次即恢复普通饮食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 32 7例剖宫产术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 ,随机分为术后普通饮食组 16 3例和传统饮食对照组 16 4例 ,比较两组术前、术中的临床情况 (孕周、手术指征、手术情况、术后镇痛 )及术后首次进食接受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正常饮食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及肠梗阻有关症状、术后病率、切口裂开、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 :普通饮食组正常饮食恢复时间 ,泌乳时间均较传统饮食组早 (32 7± 6 4h比 6 0 3± 8 7h ;36 7± 8 9h比 6 8 8±10 3h ,P <0 0 1) ,两组首次进食接受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肠梗阻相关症状、术后病率、切口裂开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 (P >0 0 5 ) ,两组均无吸入性肺炎发生。结论 :剖宫产术后首次即恢复普通饮食安全有效 ,建议剖宫产术后 8h内向患者提供普通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手术 普通饮食 传统饮食 并发症 临床资料
下载PDF
剖宫产率下降的相关措施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王艳琴 席亚娟 +2 位作者 张泽华 王媛媛 马彦彦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6年第10期28-30,共3页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下降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方法总结本院2013年和2015年的剖宫产指征和剖宫产率变化情况,以及使得剖宫产率下降所采取的措施。结果与2013年相比,2015年剖宫产率、首次剖宫产率均下降(P<0.05)。以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下降所采取的相关措施。方法总结本院2013年和2015年的剖宫产指征和剖宫产率变化情况,以及使得剖宫产率下降所采取的措施。结果与2013年相比,2015年剖宫产率、首次剖宫产率均下降(P<0.05)。以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相对头盆不称、巨大儿、骨盆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均有下降(P<0.05),以宫内感染、引产失败、其他为指征的剖宫产占比下降,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剖宫产指征顺位发生变化。结论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使得剖宫产指征顺位趋于客观合理,剖宫产率下降。控制首次剖宫产是进一步降低剖宫产率的首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指征 剖宫产率 首次剖宫产 重复剖宫产 产程
下载PDF
剖宫产病人术后早期进固体饮食对产后恢复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王建英 付文红 龚小华 《全科护理》 2008年第29期2651-2652,共2页
[目的]研究剖宫产病人术后首次即恢复固体饮食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以327例剖宫产术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固体饮食组和传统饮食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的临床情况(孕周、手术指征、手术情况、术后镇痛)及术后首... [目的]研究剖宫产病人术后首次即恢复固体饮食的安全性和临床意义。[方法]以327例剖宫产术后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术后固体饮食组和传统饮食对照组,比较两组术前、术中的临床情况(孕周、手术指征、手术情况、术后镇痛)及术后首次进食接受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正常饮食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泌乳时间及肠梗阻有关症状、术后病率、切口裂开、吸入性肺炎的发生率。[结果]固体饮食组正常饮食恢复时间、泌乳时间均较传统饮食组早(P<0.01),两组首次进食接受情况、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肠梗阻相关症状、术后病率、切口裂开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无吸入性肺炎发生。[结论]剖宫产术后首次即恢复固体饮食安全有效,建议剖宫产术后6 h开始向病人提供固体饮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术 术后首次饮食 固体饮食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7
作者 侯东敏 陈焰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1073-1074,共2页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腹产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征。方法28例子宫下段剖腹产切口处早期妊娠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记录各病例的二维图像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数。结果子宫下段剖腹产切口处早期胚... 目的探讨子宫下段剖腹产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的特征。方法28例子宫下段剖腹产切口处早期妊娠的患者均行超声检查,记录各病例的二维图像及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和血流阻力指数。结果子宫下段剖腹产切口处早期胚胎着床的二维图像具有特征性表现,部分病例彩色多普勒频谱表现为高速低阻特征。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是无创性诊断子宫下段切口处早期妊娠的可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检查 彩色多普勒 子宫下段切口处 妊娠早期
下载PDF
手术护理团队在协同多学科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急救中的配合 被引量:4
8
作者 卓青 陈喜萍 +2 位作者 韦怡 王允金 许佳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年第20期158-161,共4页
目的探讨手术护理团队在协同多学科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急救中的配合。方法采用类实验设计,选取2019年4-9月福州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4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4月该院在协同多学科凶险性前置... 目的探讨手术护理团队在协同多学科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急救中的配合。方法采用类实验设计,选取2019年4-9月福州市某三级甲等妇幼保健院收治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40例为对照组,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4月该院在协同多学科凶险性前置胎盘剖宫产术急救中采用手术护理团队管理后的40例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作为试验组。对照组采用常规诊治措施进行治疗,试验组则在常规诊疗的基础上采用手术护理团队对患者采取有效的管理;对比两组患者在不同措施下临床效果情况;结果在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输血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达到满意的患者24例,基本满意患者12例,不满意患者4例;对照组达到满意的患者有15例,基本满意患者17例,不满意患者8例;试验组整体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45,P<0.05);结论针对接受剖宫产手术的凶险性前置胎盘患者运用手术护理团队协同多学科手术急救,可以使得病患的住院时间显著缩短,并且能显著降低手术过程中的出血量与输血量,提升护理满意度,改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手术 护理 多学科团队 凶险性前置胎盘 剖宫产 急救
下载PDF
首次剖腹产切口的选择对二次剖腹产手术的影响 被引量:7
9
作者 葛岩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7年第8期55-57,共3页
目的研究首次剖腹产切口的选择对二次剖腹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二次剖腹产手术的产妇84例,依据其首次剖腹产的切口方式分为甲组(腹壁横切口)和乙组(腹壁纵切口),比较两组产妇手术的各项指标。结果乙组产妇的开腹时间、胎儿娩出时... 目的研究首次剖腹产切口的选择对二次剖腹产手术的影响。方法选择进行二次剖腹产手术的产妇84例,依据其首次剖腹产的切口方式分为甲组(腹壁横切口)和乙组(腹壁纵切口),比较两组产妇手术的各项指标。结果乙组产妇的开腹时间、胎儿娩出时间以及总手术时间均短于甲组,术中出血量少于甲组(P<0.01);乙组产妇腹腔粘连程度轻于甲组(P<0.05)。结论在进行首次剖腹产时,腹腔切口的选择应慎重,有再次妊娠打算者,应尽量选择腹部纵行切口,降低二次剖腹产的危险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剖腹产 腹壁切口 二次剖腹产
下载PDF
孕早期与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诊断特点比较研究 被引量:6
10
作者 杨虹 兰瑞红 +2 位作者 洪燕 宋杰 龚护民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22年第4期9-13,共5页
目的 比较孕早期和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孕早期18例,孕中晚期102例。所有孕妇均行产前超声检查,比较产前超声对不同孕期胎盘植入的诊断效能,分析超声特点。... 目的 比较孕早期和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120例胎盘植入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孕早期18例,孕中晚期102例。所有孕妇均行产前超声检查,比较产前超声对不同孕期胎盘植入的诊断效能,分析超声特点。随访产妇预后并分析胎盘植入产妇预后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 与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相比,孕早期胎盘植入的超声检出率更低。孕早期胎盘植入的超声特征以妊娠囊位置低为主,其次为前壁肌层变薄,然后是胎盘内低回声区或透声区(类陷窝)、蜕膜-子宫/胎盘-子宫界面不规则。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超声特征以胎盘内漩涡形成为主,其次为胎盘与子宫肌层、宫颈组织界限不清且周围的血流信号丰富,胎盘后间隙消失,胎盘异常增厚。多因素分析显示,剖宫产史、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均是胎盘植入孕妇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而前壁胎盘、诊断者有经验则是保护性因素。结论 孕早期和孕中晚期胎盘植入的产前超声特征有较大差异,剖宫产史、胎盘附着位置、产后出血、前置胎盘及诊断者经验是影响胎盘植入孕妇预后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前超声 胎盘植入 孕早期 孕中晚期 剖宫产 妊娠囊
下载PDF
间苯三酚联合缩宫素在初产妇第一产程的应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明喆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第18期115-117,共3页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小剂量缩宫素用于初产妇第一产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24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2例。参照组在分娩时予以小剂量缩宫素进行处理,而试验组产妇则予以... 目的探讨间苯三酚联合小剂量缩宫素用于初产妇第一产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月于我院行自然分娩的初产妇124例,将其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参照组,每组各62例。参照组在分娩时予以小剂量缩宫素进行处理,而试验组产妇则予以间苯三酚联合小剂量缩宫素处理。比较两组产妇的宫口全开时间、宫口开大程度、第一产程时间、新生儿阿氏评分(Apgarscore)以及宫缩乏力、剖宫产的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的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宫口全开时间、第一产程时间均短于参照组,宫口开大程度则大于参照组,而宫缩乏力发生率、剖宫产率也低于参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初产妇第一产程中应用间苯三酚联合小剂量缩宫素处理,能缩短产程时间,降低剖宫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苯三酚 缩宫素 自然分娩 第一产程 初产妇 剖宫产率
下载PDF
非药物镇痛方法在第一产程不同时段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观察
12
作者 张新平 宋树坤 许淑健 《护士进修杂志》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17-618,共2页
目的观察100例产妇在第一产程不同时段应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后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我院分娩产妇共100例,将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与B组),同时选择42例为对照组(C组),分别对产痛、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 目的观察100例产妇在第一产程不同时段应用非药物镇痛方法后的效果评价。方法选择2007年8月~2008年8月在我院分娩产妇共100例,将病例分为两组(观察组A组与B组),同时选择42例为对照组(C组),分别对产痛、分娩方式、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率进行比较。结果三组在分娩方式、分娩疼痛比较、产程时间及新生儿窒息方面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结论非药物镇痛方法能减轻产痛,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提高自然分娩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药物镇痛 剖宫产 第一产程 新生儿窒息
下载PDF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434例分娩方式 被引量:11
13
作者 马翠 马润玫 +1 位作者 晋家萍 朱廷芬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103-108,共6页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如何决定分娩方式。方法 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3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对其如何决定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把同期随机132例非瘢痕性子宫经阴道分娩(VBNC)与... 目的 探讨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如何决定分娩方式。方法 2011年6月至2015年6月云南省昭通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434例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孕妇,对其如何决定分娩方式及母儿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把同期随机132例非瘢痕性子宫经阴道分娩(VBNC)与瘢痕子宫再次妊娠经阴道分娩(VBAC)132例及重复剖宫产(RCS)302例进行对照分析;同期随机首次剖宫产(PCS)302例与重复剖宫产(RCS)302例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132例阴道试产,100例试产成功,成功率75.76%;RCS334例,手术产率76.96%。瘢痕子宫再次妊娠阴道分娩(VBAC)组产后出血率、子宫先兆破裂发生率、新生儿出生Apgar评分与非瘢痕性子宫经阴道分娩(VBNC)组相比较,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VBAC组产时出血量、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及产后出血率均低于RCS组[(170.5±20.)vs(205.7±5.0)mL]、[(3.5±0.5)vs(6.5±0.5)d、[(2 321.0±125.0)vs(4 943.0±196.3)元、10.0% vs. 18.7%)(P均<0.05);RCS组产后出血率(18.7%)较PCS组(3.3%)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瘢痕子宫再次妊娠后可选择性进行阴道分娩,条件是分娩前充分评估,临产后严密监护,做好急诊剖宫产准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剖宫产 重复剖宫产 阴道分娩
下载PDF
超声在妊娠早期筛查剖宫产后胎盘植入中的应用 被引量:19
14
作者 黄泽嫦 黄苑铭 +5 位作者 黄冬平 彭鸿运 张婕 李宇斯 郑丽 林雁朝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309-312,共4页
目的评价产前超声在妊娠早期诊断胎盘植入高危孕妇(具有剖宫产史合并胎盘低置)是否存在胎盘植入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筛选有剖宫产史、胎儿头臀径45~84 mm且合并胎盘低置的904例孕妇。所有患者的胎盘均经手术证实或随访其胎盘情况;分析... 目的评价产前超声在妊娠早期诊断胎盘植入高危孕妇(具有剖宫产史合并胎盘低置)是否存在胎盘植入的可行性。资料与方法筛选有剖宫产史、胎儿头臀径45~84 mm且合并胎盘低置的904例孕妇。所有患者的胎盘均经手术证实或随访其胎盘情况;分析确诊为胎盘植入患者早孕期胎盘的超声声像图特点,计算早孕期筛查胎盘植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结果产后证实胎盘植入42例(4.65%)。早孕期超声诊断胎盘植入40例,未诊断胎盘植入864例,其中超声误诊6例、漏诊8例胎盘植入。超声检查诊断胎盘植入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80.95%和99.30%;胎盘植入超声征象发生率由高到低依次为胎盘内漩涡形成(64.70%)、胎盘后方彩色多普勒血流增多(55.88%)、胎盘后间隙消失(44.12%)及子宫下段前壁肌层菲薄与胎盘分界不清(35.29%)。早孕期超声诊断为胎盘植入,且产后证实为胎盘植入的34例患者中,均出现1种和(或)以上胎盘植入的超声征象;早孕期超声未发现胎盘植入的856例患者中,仅8例出现1种上述征象。与前置胎盘并植入患者比较,前置胎盘无植入以及无前置胎盘无植入患者在胎盘漩涡、胎盘后间隙消失、子宫下段前壁肌层薄而不清、胎盘后方彩色血流增多等超声征象的出现率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前超声可在妊娠早期有效诊断胎盘植入高危孕妇是否存在胎盘植入,为临床早期干预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侵入性胎盘 超声检查 产前 剖宫产术 妊娠初期
下载PDF
首次剖宫产行腹壁中线纵切与腹壁横切对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 被引量:10
15
作者 刘瑞敏 《中外医疗》 2016年第9期84-85,共2页
目的对首次剖宫产行腹壁中线纵切与腹壁横切对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该院行再次剖宫产术的产妇90例,按照产妇首次剖宫产腹壁切口的不同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首次剖... 目的对首次剖宫产行腹壁中线纵切与腹壁横切对术后并发症及再次剖宫产的影响进行探讨。方法方便选取2013年1月—2014年8月该院行再次剖宫产术的产妇90例,按照产妇首次剖宫产腹壁切口的不同将产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产妇首次剖宫产行腹壁中线纵切口,对照组产妇首次剖宫产行腹壁横切。探讨首次剖宫产切口选择对产妇再次行剖宫产术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术后瘢痕发生率为42.22%,腹腔粘连发生率为17.78%,对照组产妇术后瘢痕发生率为80%,腹腔粘连发生率为46.67%,观察组产妇并发症发生情况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产妇再次剖宫产时,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在内的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妇在首次剖宫产时采取腹壁中线纵切的方法,可以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再次剖宫产的质量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剖宫产 纵切 横切 影响
下载PDF
山莨菪碱联合缩宫素对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产妇产程及新生儿相关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明慧 芦小娟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2068-2070,共3页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缩宫素对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产妇产程及新生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216例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108例)和观察组(108例)。两组产妇均进行人工破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产妇给予注射用缩宫素2... 目的:探讨山莨菪碱联合缩宫素对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产妇产程及新生儿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216例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产妇随机分为对照组(108例)和观察组(108例)。两组产妇均进行人工破膜。在此基础上,对照组产妇给予注射用缩宫素2.5 u,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500 ml中,静脉滴注(根据宫缩情况适当调整滴速);观察组产妇在对照组用药的基础上给予盐酸消旋山莨菪碱10 mg,溶于5%葡萄糖注射液10 ml中,缓慢静脉推注5 min。两组产妇用药期间监护胎心,严密观察产程进展情况。观察两组产妇的宫颈成熟度、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情况和新生儿Apgar评分、体质量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产妇宫颈成熟度≥9分的产妇例数、自然分娩率、新生儿5 min Apgar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7~〈9分、〈7分的产妇例数、剖宫产率、会阴侧/直切率、会阴裂伤率、产后24 h出血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第二、第三及总产程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妇潜伏期、第一产程活跃期、产钳助产率、新生儿体质量、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山莨菪碱联合缩宫素可加速第一产程活跃期延长产妇的宫口扩张,缩短产程,降低剖宫产率,改善产妇预后状况,不影响新生儿的体质量,且安全性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莨菪碱 缩宫素 第一产程 活跃期延长 新生儿 剖宫产 新生儿体质量
下载PDF
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作用探讨 被引量:5
17
作者 冯冬梅 夏芙蓉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15年第30期262-263,共2页
目的:探讨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足月单胎且产前无剖宫产指征的初产妇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 目的:探讨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对降低初产妇剖宫产率的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6月~2015年5月我院收治的足月单胎且产前无剖宫产指征的初产妇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93例,对照组给予常规产前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干预,观察两组初产妇护理后分娩方式意向情况及剖宫产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产妇护理后自然分娩意向数量增加(P<0.05),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产前心理护理干预应用于无剖宫产指征的产妇,可有效降低剖宫产率,是一种理想的护理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剖宫产 初产妇 心理护理干预
下载PDF
孕晚期单胎臀位孕妇实施无镇痛外倒转术临床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邓丽娟 哈迎春 雍敏婕 《宁夏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1期1173-1176,共4页
目的探讨对孕晚期单胎臀先露孕妇实施外倒转术的安全性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9月—2019年3月定期产检并于孕晚期明确诊断单胎臀位且有意愿行外倒转术的2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无镇痛外倒转术,根据术后结果将其... 目的探讨对孕晚期单胎臀先露孕妇实施外倒转术的安全性及相关因素。方法收集银川市妇幼保健院2017年9月—2019年3月定期产检并于孕晚期明确诊断单胎臀位且有意愿行外倒转术的21例孕妇作为研究对象,实施无镇痛外倒转术,根据术后结果将其分为成功组和失败组,比较两组孕妇临床资料,追踪妊娠结局并分析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1例外倒转孕妇中,成功11例(52.4%),失败10例(47.6%),先露未衔接的孕妇外倒转成功率高于先露衔接者(P<0.05);不同产次、臀先露类型、胎盘位置、脐带绕颈情况以及胎儿体质量的孕妇外倒转成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成功组孕妇中阴道分娩7例,剖宫产4例;失败组10例均剖宫产分娩。21例孕妇均未发生胎盘早剥、胎膜早破、脐带脱垂、早产、急诊剖宫产,无不能耐受疼痛而终止操作者,新生儿均无低Apgar评分。结论无镇痛外倒转术可提高阴道分娩率,且无麻醉风险,操作过程可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倒转术 臀先露 剖宫产
下载PDF
B超检查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的意义 被引量:7
19
作者 谷宁 《医学综述》 2014年第21期4001-4002,共2页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术前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的剖宫产200例,根据B超检测结果分为瘢痕厚度>3 mm组和瘢痕厚度<3 mm组,每组... 目的探讨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的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6月至2013年6月清苑县妇幼保健院接诊的术前行B超检查子宫下段瘢痕厚度的剖宫产200例,根据B超检测结果分为瘢痕厚度>3 mm组和瘢痕厚度<3 mm组,每组各100例。对两组患者阴道试产成功率及先兆子宫破裂情况进行比较。结果瘢痕厚度>3 mm组阴道分娩成功率高于对照组(5%vs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瘢痕厚度>3 mm组先兆子宫破裂1例(1%),而瘢痕厚度<3 mm组8例(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B超检测妊娠晚期子宫下段瘢痕厚度对再次剖宫产术中的处理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次剖宫产 B超 子宫下段瘢痕厚度
下载PDF
腹壁横切口二次剖宫产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9
20
作者 蔡毓青 《中国当代医药》 2016年第21期82-84,共3页
目的观察分析腹壁横切口和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产妇手术效果的影响,为产妇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积累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月我院200例行二次剖宫产手术患者。将其依首次剖宫产切13不同分为横切13组100例与纵切口组100例,两... 目的观察分析腹壁横切口和纵切口对二次剖宫产产妇手术效果的影响,为产妇选择最佳的手术方式积累经验。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6年1月我院200例行二次剖宫产手术患者。将其依首次剖宫产切13不同分为横切13组100例与纵切口组100例,两组患者按照原腹壁手术切VI进行二次手术。观察并比较两组孕妇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胎儿分娩时间、分娩后新生儿的Apgar评分、盆腔粘连发生率、术后切口感染及切口愈合等情况。结果纵切13组产妇胎儿娩出时间(13±6)min、手术时间(63±25)min等均明显低于横切口组产妇的(17±8)min、(90±24)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84、5.059,P〈0.05);横切口组盆腔粘连发生率58%明显高于纵切口组的2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436,P〈0.05)。结论对有再次剖宫产可能的产妇而言,在首次剖宫产时可考虑优先选择纵切口的手术方式,以利于产妇二次剖宫产手术的顺利进行与术后康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首次剖宫产 腹壁横切口 腹壁纵切口 二次剖宫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