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及其与冬小麦拔节期的关系
1
作者 张艳玲 史桂芬 +2 位作者 贺付伟 张辉 张云霞 《气象与环境科学》 2024年第3期48-54,共7页
利用商丘市1961-2020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和1978-202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初霜日期以2.4 d/10a的倾向率... 利用商丘市1961-2020年逐日地面最低温度、日平均气温和1978-2020年冬小麦生育期观测资料,采用统计分析和M-K检验方法,分析商丘市初、终霜日期变化特征及其与气温变化及冬小麦生育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平均初霜日期以2.4 d/10a的倾向率显著推迟,平均终霜日期以2.1 d/10a的倾向率显著提前。初霜日期在2013年、终霜日期在1996年发生突变。平均初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晚,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早;平均终霜日期商丘东南部的较早,西北部和中部的较晚。平均初霜日期与9-11月平均气温呈显著正相关,9-11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初霜日期推迟7.4 d;平均终霜日期与2-4月平均气温呈显著负相关,2-4月平均气温每上升1℃,平均终霜日期提前4.1 d。终霜日期与冬小麦拔节日期呈显著正相关,终霜日期出现在小麦拔节后的年份占72.1%,其中55.8%的年份集中在拔节后的0~15 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日期 终霜日期 冬小麦 生育期
下载PDF
1981—2020年西藏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
2
作者 李春艳 郭艺楠 +2 位作者 杜军 索朗 王挺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2024年第1期78-84,共7页
选取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系数、Mann-Kendall和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 a西藏高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总体上... 选取1981—2020年西藏38个气象站点逐日最低气温资料,以日最低气温≤0℃为霜冻指标,采用线性倾向估计、Pearson系数、Mann-Kendall和优势分析等方法,分析近40 a西藏高原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西藏总体上表现为自东南向西北初霜日提早、终霜日推迟和无霜期减少的分布特征,并具有明显的海拔垂直地域性差异。1991—2020年与1981—2010年平均值比较,绝大部分站点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早,无霜期增加。(2)近40 a西藏38个站中,36个站初霜日推迟、终霜日提前,35个站无霜期延长。西藏平均初霜日显著推迟5.1 d/10 a,终霜日显著提早3.3 d/10 a,无霜期显著增加8.4 d/10 a。(3)初霜日在海拔3000~3500 m地区趋于提早,海拔3500 m以上地区随海拔升高推迟率增大。终霜日在不同海拔高度上提早特征趋同存异,低海拔地区(2000~3000 m)最明显。无霜期在各海拔高度上都呈增加趋势,海拔4500 m以上地区增幅最大。(4)20世纪80年代初霜日偏早,终霜日偏晚,无霜期偏短;90年代初霜日和终霜日均略早,无霜期变化不大;进入21世纪后,初霜日偏迟,终霜日偏早,无霜期明显增加,以21世纪10年代最为突出。(5)西藏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分别在2005年、1994年和2003年发生了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最低气温 初霜日 终霜日 无霜期 年际和年代际变化 突变
下载PDF
Analysis on the Climat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ost in Shandong Province 被引量:1
3
作者 WANG Ye-hong GAO Hui-jun ZHANG Xuan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CAS 2011年第2期40-42,45,共4页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climat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ost in Shandong Province. [Method] The daily min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 0 ℃ in autumn or spring was as the frost index. Based on ... [Objective] The research aimed to study the climat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rost in Shandong Province. [Method] The daily min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 0 ℃ in autumn or spring was as the frost index. Based on the daily minimum surface temperature data in 67 meteorological observatories of Shandong Province during 1961-2008, the varia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last frost dates and frost-free period in Shandong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using the climate diagnosis analysis method. [Result] The climate characteristics of first, last frost dates and frost-free period had the obvious geographical differences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48 years. The extreme differences of first, last frost dates and frost-free period were all above the three times of their standard deviations. It illustrated that the dispersion degrees of first, last dates and frost-free period were all very big. The average first frost date postponed with 1.99 d/10 a velocity in Shandong Province in recent 48 years, and the last frost date advanced with 1.46 d/10 a velocity. The postponing range of first frost date was bigger than the advancing range of last frost date, and the frost-free period prolonged with 3.42 d/10 a velocity. Seen from the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the first frost date started to obviously postpone, and the last frost date obviously advanced since the 1990s. The frost-free period also started to obviously prolong since the 1990s.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certain reference for the predication, prevention of frost disaster and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of crop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 last frost dates frost-free period Climate variation trend Shandong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变化及其对农业的影响 被引量:89
4
作者 韩荣青 李维京 +3 位作者 艾婉秀 宋艳玲 叶殿秀 侯威 《地理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525-532,共8页
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出现的早晚对秋粮产量影响极大,但目前我国关于初霜冻日期的气候研究及其气候预测业务存在定义要素不统一、同一要素定义多样化和业务预测、服务产品参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研究和预测业务的发展,也给农业... 我国北方地区初霜冻出现的早晚对秋粮产量影响极大,但目前我国关于初霜冻日期的气候研究及其气候预测业务存在定义要素不统一、同一要素定义多样化和业务预测、服务产品参考标准不统一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研究和预测业务的发展,也给农业部门在使用相关气象信息产品时带来了困难。本文针对以上问题作了3方面的工作:第一,将国家气候中心原有北方地区(30oN以北)初霜冻预测业务代表站由65个增加到233个,空间精细度达到行政县级,并且分析了233个测站分别用地面0cm日最低温度和百叶箱观测日最低气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与气象观测日期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北方地区用地温定义的初霜冻日期普遍要更接近于初霜冻观测日期;第二,本文整理分析了1961-2008年北方地区233个站地面0cm日最低温度定义的初霜冻日期的年际/年代际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2000年以来各地初霜冻日期推迟最为明显,而且黑龙江东部地区初霜冻日期推迟到了9月30日以后,另外在北方许多地区初霜冻日期在20世纪80年代较90年代偏晚;第三,分析了黑龙江省初霜冻日期早晚对秋粮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成熟期之前若无持续性异常低温时段,初霜冻日期早晚变化对水稻和玉米单产有显著影响,但其影响大小还受到作物成熟前各生长阶段的气候条件和气候条件的年代际背景调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冻日期 地面温度 代表站 气候特征 产量影响 中国北方
下载PDF
山西近50年初霜冻的时空分布及其突变特征 被引量:15
5
作者 李芬 张建新 +3 位作者 闫永刚 贾利冬 王旭东 李秋平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8-456,共9页
基于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年初霜日及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应用EOF和M-K突变检测方法对山西初霜冻的时空分布及其突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对霜冻的预测、服务能力和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山西近50a平均初... 基于山西62个测站1961-2010年的逐年初霜日及地面最低温度资料,应用EOF和M-K突变检测方法对山西初霜冻的时空分布及其突变特征进行分析,以期为提高对霜冻的预测、服务能力和有效利用农业气候资源提供参考。结果表明,(1)山西近50a平均初霜冻日在空间上大致呈"5节阶梯"型分布,9月中旬-11月上旬,自北向南相继出现初霜冻,且东部早于西部;(2)山西出现正常初霜冻的概率为62%~82%,从北向南呈"大—小—大"分布;偏早初霜冻出现概率为6%~26%,从北到南呈"小—大—小"分布,中西部是出现偏早初霜冻概率最大的地区;特早初霜冻出现概率为4%~22%,出现概率最大的地区在西部及中东部地区;(3)初霜冻、轻微初霜冻、中度初霜冻和重度初霜冻发生年份大都表现出一致的推后或提前,也存在纬向差异,但总体一致性是山西初霜冻变化的主导特征;(4)M-K突变检测表明,山西近50a平均初霜日在1989年产生明显突变;对全部62个站点的检测表明,59个站点都存在突变,且主要发生在20世纪80-90年代;仅西北部3个站点没有检测出突变;从其区域分布看,北部和南部突变偏早,中部偏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冻日 偏早初霜冻 特早初霜冻 中度初霜冻 重度初霜冻
下载PDF
辽宁省玉米适宜播种期的热量资源分析 被引量:28
6
作者 米娜 纪瑞鹏 +5 位作者 张玉书 张淑杰 蔡福 陈鹏狮 赵先丽 于秀捷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329-334,共6页
适宜的播期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从玉米成熟所需的热量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确定玉米最迟播种期的方法,基于辽宁省40个气象站气候数据,通过对玉米播种开始日期、最迟播种期的计算,对30年(1971—2000年)玉米播期的时间变化特征... 适宜的播期是实现作物高产的必要条件。从玉米成熟所需的热量资源角度出发,提出了一种确定玉米最迟播种期的方法,基于辽宁省40个气象站气候数据,通过对玉米播种开始日期、最迟播种期的计算,对30年(1971—2000年)玉米播期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空间分布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大部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在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30年中,玉米播种开始日期全省总体的变化趋势不明显,仅辽东和辽北地区玉米播种的开始日期有提前趋势,约每10年提前2天左右。30年中辽宁各地初霜冻日均表现出延迟的趋势,全省平均变化趋势为1.6天/10年。各地玉米的最迟播种期均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初,初霜冻日的推迟加之气候变暖趋势使得玉米最迟播期的气候倾向率为4.0~5.0天/10年。该研究给出了辽宁省各县(市)适播品种、适宜播种的时段分布并提出了适宜播种期确定的建议,以期为农业生产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最迟播种期 初霜冻日 玉米熟性 积温
下载PDF
近49年新疆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曹占洲 毛炜峄 +2 位作者 李迎春 李聪 杨志华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355-361,共7页
利用新疆棉区22个站1961-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终日和初霜期均以吐鲁番棉区最晚,南疆棉区次之,并由盆地东部向西部推迟,北疆棉区和哈密棉区最早... 利用新疆棉区22个站1961-2009年日平均气温和日最低气温资料,分析棉区≥10℃终日和初霜期的变化特征及对棉花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0℃终日和初霜期均以吐鲁番棉区最晚,南疆棉区次之,并由盆地东部向西部推迟,北疆棉区和哈密棉区最早。49年来,≥10℃终日在伊犁河谷和石河子地区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向后推迟,北疆其余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初霜期北疆棉区大部变化趋势明显,呈显著性的推迟趋势,东疆棉区、南疆棉区长期变化趋势不明显。≥10℃终日变化吐鲁番棉区最为稳定,南疆棉区次之,北疆棉区波动幅度最大。初霜期变化东疆棉区幅度小于北疆棉区和南疆棉区。北疆棉区、东疆棉区、南疆棉区初霜变幅均大于≥10℃终日,尤以塔里木盆地东部棉区最为明显。全疆大部棉区20世纪90年代及2001-2009年≥10℃终日除少部分站点早于常年外,全疆大部棉区均晚于常年,尤其是北疆棉区、吐鲁番棉区、塔里木盆地西部棉区偏晚较多。初霜期全疆大部分棉区延迟趋势明显,且大部棉区2001-2009年平均初霜在各年代中是最晚的。这些对于棉花后期生长都是有利的,主要有利条件为热量多,棉花后期生长遭遇霜冻的风险减小,霜前花产量高,品质好。而且≥10℃终日和初霜日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花的种植界限,近年来新疆棉区向北向西扩展。因此生产上,各棉区可以根据该地的≥10℃积温和初霜变化状况选择合适的棉花品种,便于做到棉花生产的高产高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棉区 初霜期 ≥10℃终日 变化特征 影响
下载PDF
1954-2005年长江以北地区初霜期变化趋势 被引量:36
8
作者 李想 陈丽娟 张培群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CSCD 2008年第1期21-25,共5页
采用长江以北地区65个测站1954—2005年秋冬季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计算分析长江以北地区初霜出现日期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初霜是由北向南逐渐出现的,初霜发生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之... 采用长江以北地区65个测站1954—2005年秋冬季逐日地面最低温度资料,计算分析长江以北地区初霜出现日期的年代际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北方地区初霜是由北向南逐渐出现的,初霜发生日期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大部分地区初霜日期偏晚的年份逐渐增多。中国北方地区初霜发生日期的早晚与北极涛动的强弱密切相关:当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时,北半球以纬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晚;反之,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北半球以经向型环流为主,中国北方大部分地区的初霜期偏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期 年代际变化 北极涛动 长江以北
下载PDF
黑潮区海温对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杨明珠 陈丽娟 宋文玲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1125-1132,共8页
利用站点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黑潮海温(SST)与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夏季各月及初秋黑潮区SST异常变化和中国北方秋季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十分显著。当黑潮区SST偏高(低)时,华北大部、黄淮北部、河套北部、内蒙古中... 利用站点观测和再分析资料研究了黑潮海温(SST)与中国北方初霜冻日期的关系。结果表明,前期夏季各月及初秋黑潮区SST异常变化和中国北方秋季初霜冻日期的关系十分显著。当黑潮区SST偏高(低)时,华北大部、黄淮北部、河套北部、内蒙古中部和东北部、环渤海区域初霜冻日期偏晚(早)。进一步分析显示,夏末和初秋黑潮区SST异常主要通过影响其上空初秋及秋季局地大气环流系统,对华北、黄淮北部等地区初霜冻造成影响。当黑潮区SST偏高(低)时,我国华北至日本以东区域上空500 hPa高度场偏高(低),低层风场则出现东南(西北)风,从而导致东亚大槽偏弱(强),来自北方的冷空气活动势力被削弱(增强),从而导致上述区域初霜冻发生较常年偏晚(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潮区SST指数 初霜冻日期 环流系统
下载PDF
基于GIS的山东省无霜期时空动态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0
作者 王建源 赵红 胡桂芳 《中国农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01-307,共7页
为了全面分析山东省49年来霜冻的变化趋势,为区域作物结构调整及选取合适生育期的品种提供参考,应用山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山东省1:25万数字高程,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进行计算,用GIS工... 为了全面分析山东省49年来霜冻的变化趋势,为区域作物结构调整及选取合适生育期的品种提供参考,应用山东省86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9年的气象资料和山东省1:25万数字高程,采用回归分析法对山东省的初、终霜日及无霜期进行计算,用GIS工具对其进行栅格化,得到15幅栅格面层,并分别对各栅格层进行空间分析和统计计算,并用Mann-Kendall对结果进行检验。结果表明:(1)在空间上,山东省的各个年代终霜日首先从鲁西南开始,由西南逐步向东北方向展开,最迟的是鲁中山区和山东半岛,但各地的终霜日时间在不同年代有一定的变化;初霜日首先从鲁中山区开始,由鲁西北逐步向鲁东南开展,初霜日最晚的是鲁南南部和鲁东南沿海;各个年代平均无霜期天数由北向南增加。(2)在时间上,20世纪70年代终霜日最迟,2001—2009年最早;初霜日是60、70年代最早,2001—2009年最迟;无霜期天数最少的是60、70年代,2001—2009年最多。1961—2009年山东省的终霜日变化倾向率为-2.6天/10年,统计量U为-4.00,通过显著性水平α=0.01的检验,有明显提前的趋势;初霜日变化倾向率为2.0天/10年,统计量U为3.45,有明显后推的趋势;无霜期变化倾向率为4.6天/10年,统计量U为4.93,有明显增多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终霜日 初霜日 无霜期 80%保证率
下载PDF
气候变暖背景下关中地区水热资源变化分析 被引量:4
11
作者 蔡新玲 高红燕 +2 位作者 王繁强 吴素良 雷向杰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26-231,共6页
对1961-2007年关中平原30个县(市)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近47 a来年平均温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其中冬、春季的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较大。近47 a来年降水量的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 对1961-2007年关中平原30个县(市)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平原近47 a来年平均温度在波动中呈上升趋势,其中冬、春季的气温升高对年平均气温的升高贡献较大。近47 a来年降水量的年际波动较大,总体呈弱的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年降水量的增加主要是夏季降水的增加所致,而90年代年降水量的减少四季均有贡献,其中以秋季的贡献最大。在显著变暖的20世纪90年代以后,农业气候热量资源更丰富,但春旱频次增加,春季作物遭受冻害的风险加大,严重的干湿事件也有加重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降水量 积温 初终霜日 关中地区
下载PDF
宁夏近44a霜冻的气候变化特征 被引量:36
12
作者 唐晶 张文煜 +3 位作者 赵光平 白庆梅 王建英 张智 《干旱气象》 2007年第3期39-43,共5页
对宁夏1961-2004年间霜冻发生次数、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霜冻发生主要集中在4月和10月,出现次数4月中旬最多,春季霜冻明显多于秋季;发生次数南北差异较大,宁南山区发生频率较高,年平均发生次数达8.7-10.8次。同心... 对宁夏1961-2004年间霜冻发生次数、霜期的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宁夏霜冻发生主要集中在4月和10月,出现次数4月中旬最多,春季霜冻明显多于秋季;发生次数南北差异较大,宁南山区发生频率较高,年平均发生次数达8.7-10.8次。同心出现次数最少,年平均只有2.1次;霜冻发生次数阶段性变化呈“1升1降”和“1升2降”分布,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6月、秋季下降趋势明显。霜冻年发生次数的跃变点是1984年,跃变年以后霜冻发生次数明显减少;3个区域的气候变化趋势均为初霜日逐渐推迟,终霜日逐渐提前,无霜期逐渐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霜冻 次数 初、终霜日 变化特征
下载PDF
安徽省近30年初·终霜日及霜期气候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郝莹 鲁俊 李劲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8422-8423,8547,共3页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日的年际... 利用安徽省19712000年30年整编资料,采用气候统计学方法,对安徽省霜期、初、终霜日气候特征及其气候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安徽省多数地区终霜日有所提前,初霜日略有推后,霜期明显缩短。但安徽初霜日、终霜日的年际变化有增大的趋势,因此遭受异常早、晚霜的概率也趋于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日 终霜日 霜期 年际变化 气候变化
下载PDF
莫索湾地区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兰 杜军 +2 位作者 白素琴 李元鹏 李萍 《中国农业气象》 CSCD 2009年第S1期33-37,共5页
对1959-2007年莫索湾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莫索湾地区48a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尤以近10a的升温最为明显。四季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秋季增温最为明显,其次是冬季。(2)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特... 对1959-2007年莫索湾地区平均气温和降水资料的变化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莫索湾地区48a来气温呈明显上升趋势,尤以近10a的升温最为明显。四季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秋季增温最为明显,其次是冬季。(2)年降水量呈上升趋势,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21世纪初降水量增加更为明显,近10a平均降水量比48a均值偏多24.98%。四季以夏季降水最多,春季次之,冬季最少。进一步分析了影响农业生产的布局和结构的无霜期、0℃、10℃、15℃、20℃积温的变化规律等。为合理利用农业气候资源,科学制定农业发展规划、指导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莫索湾 气候变化 初终霜日 无霜期 积温
下载PDF
1961—2007年我国霜冻变化特征 被引量:180
15
作者 叶殿秀 张勇 《应用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61-665,共5页
利用1961—2007年我国577个测站的均一化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结果显示: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标准差和极差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偏小;全国大部地区终霜冻日期的年际间差异... 利用1961—2007年我国577个测站的均一化逐日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通用的霜冻气候统计指标计算历年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结果显示:初、终霜冻日期及无霜冻期标准差和极差北方地区较南方地区偏小;全国大部地区终霜冻日期的年际间差异比初霜冻日期大,无霜冻期的年际变化又比终霜冻日期大;从线性变化趋势看,近47年,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提早2.0d/10a,初霜冻日期推迟1.3d/10a,无霜冻期延长3.4d/10a;终霜冻日期提早幅度大于初霜冻日期推迟幅度;从年代际变化来看,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提早,初霜冻日期20世纪90年代开始明显推迟,全国平均终霜冻日期提早时间明显比初霜冻日期推迟时间长;同终霜冻期年代际变化一样,全国平均无霜冻期自20世纪80年代起明显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终霜冻 无霜冻期 年代际变化
下载PDF
沈阳东陵区作物生长季热量资源趋势变化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刁军 刘凤芝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4133-4134,4179,共3页
对沈阳东陵区≥10℃初日、初霜日、作物生长季活动积温的历年趋势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51~2008年,沈阳东陵区作物的适宜播期可提前5~6d,收获期初霜冻日期有后延趋势,作物生长季活动积温趋势增加290℃。
关键词 沈阳东陵区 作物生长季 热量资源 初霜日
下载PDF
1971—2010年河南省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 被引量:12
17
作者 姬兴杰 李凤秀 王纪军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1期67-75,共9页
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的110个地面气象站的霜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 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 利用1971—2010年河南省均匀分布的110个地面气象站的霜观测资料,采用线性倾向率和单相关分析法,对近40 a河南省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温的响应进行研究,并利用M-K法分析霜期的突变特征。结果表明:1971—2010年河南省平均无霜期为221.3 d,纬度与初霜期(R=-0.806)和无霜期(R=-0.707)均呈显著负相关,与终霜期(R=0.557)呈显著正相关;初霜期以2.6 d/10 a的速率呈明显推迟(P<0.01),而终霜期的线性变化趋势不明显,无霜期以4.7 d/10 a的速率呈明显延长(P<0.01);初霜期、终霜期和无霜期的突变点均在1998年。从各地区看,初霜期在各地区呈明显推迟,豫西地区推迟趋势最大(3.5 d/10 a,P<0.01);终霜期仅在豫西和豫南地区呈显著提前;除豫东地区外,无霜期在其余5个地区均呈明显延长,豫西地区延长趋势最大(7.7 d/10 a,P<0.01)。从各观测站霜期的变化趋势空间分布来看,初霜期显著推后、终霜期显著提前和无霜期明显延长的站点分布在豫西和豫南地区。河南省初霜期与10月、终霜期与3月气温因子相关性较大;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主要由气温升高引起的,其中平均最低气温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初霜期推迟和终霜期提前导致无霜期延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期 终霜期 无霜期 突变 气候响应
下载PDF
1961—2014年中国内陆农业区异常初、终霜日时空变化及其与环流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18
作者 马彬 张勃 +1 位作者 贾艳青 唐敏 《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661-671,共11页
利用中国内陆1961年以来734个气象台站0cm地表最低温度作为初、终霜日的参考指标,运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定义了不同等级的霜冻指数,重点分析了全球气候状态转变后中国农业区初、终霜日稳定性,异常初、终霜日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环流因子变... 利用中国内陆1961年以来734个气象台站0cm地表最低温度作为初、终霜日的参考指标,运用概率密度函数方法定义了不同等级的霜冻指数,重点分析了全球气候状态转变后中国农业区初、终霜日稳定性,异常初、终霜日时空变化特征,以及环流因子变化对初、终霜日的影响。结果显示:(1)青藏高原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初霜日明显推后、终霜日明显提前,无霜期明显延长;四川盆地东部、华南地区南部部分站点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霜期缩短明显,出现低频率无霜年份,无霜日站点相对有所增多,出现向北扩展趋势,20世纪90年代之后扩展趋势明显。(2)20世纪80年代初、终霜日相对于其他时段稳定性最强,20世纪90年代稳定性最低,气候状态转变之后青藏高原和新疆南部地区初、终霜日稳定性较强区域面积明显增大;空间上四川盆地东部和华南区初、终霜日稳定性最低,其他区域初、终霜日稳定性相对较低,华南区霜日不稳定区分布范围在21世纪最初10年之后有所减小,稳定区北移明显。(3)异常初、终霜日发生频率:偏早初霜日>偏晚终霜日>特早初霜日>特晚终霜日,气候状态转变前后异常初、终霜日发生频率较高,20世纪90年代偏早初霜日高频率覆盖地区范围最大,其次是20世纪70年代偏早初霜日,气候状态的转变对异常初、终霜日的发生影响较大。(4)各农业区初霜日的推迟、终霜日的提前与极涡缩小、副热带高压北移有直接关系;极涡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强度、面积变化对中国农业区初、终霜日多年气候状态的转变有一定的驱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区 气候状态 异常初 终霜日 大气环流指数
下载PDF
黑龙江省初霜冻变化特征研究及预测方法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健 许丽玲 +3 位作者 班晋 陆妍 王振 张春梅 《冰川冻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629-636,共8页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13年地面测站62站资料和月环流特征量、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选取秋季地面最低温度≤0℃的初日作为初霜冻日期,分析了初霜冻日期的时空变化特点,北半球500hPa月平均环流演变特征,影响初霜冻... 利用黑龙江省1961-2013年地面测站62站资料和月环流特征量、北半球500hPa高度场等资料,采用气候统计方法,选取秋季地面最低温度≤0℃的初日作为初霜冻日期,分析了初霜冻日期的时空变化特点,北半球500hPa月平均环流演变特征,影响初霜冻早晚的特征量因子,为初霜冻趋势预测提供依据。结果表明:黑龙江省初霜冻日期呈现显著推迟的趋势,推迟约8.2d,平均推迟5d以上的年份均在1988年以后出现;平均初霜冻日期分布是由北开始出现并向南推进,平原则普遍晚于同纬度的山区,EOF分析初霜冻的发生除具有一致性气候特征外,还具有南北相反和东西相反的变化趋势;初霜冻偏早年时,北半球500hPa环流从前期到同期在黑龙江省北部至极地区域有大范围的负距平,反之,若是正距平,初霜冻易偏晚;影响初霜冻早晚的特征量的因子有欧亚(亚洲)经向环流型、鄂霍茨克海高压、阿留申低压、东亚大槽强度以及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极涡、AO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初霜冻 变化特点 环流特征 影响因子42341
下载PDF
近53年河南省初终霜日期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7
20
作者 闫军辉 徐新创 +3 位作者 周红升 赵国永 傅辉 文琦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2015年第5期506-510,共5页
利用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监测站均一化的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计算了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初、终霜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初、终霜日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 利用1961—2013年河南省17个监测站均一化的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根据霜冻气候指标计算了各站逐年的初、终霜日期,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河南省初、终霜日期的时空变化特征,并探讨了初、终霜日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的敏感程度。结果表明:近53年来,河南省平均初霜日期以2.2 d·10 a-1的速率显著推迟(P<0.01),推迟最为明显的地区位于河南西部山区;平均终霜日期以2.3 d·10 a-1的速率显著提前(P<0.01),中、南部平原地区提前最为明显;河南省初、终霜日期的变化对季节性气温变化十分敏感,秋季气温每升高1℃,初霜日期推迟6.5 d;2—4月平均气温每升高1℃,终霜日提前3.5 d,相比较而言,初霜日期的变化对气候变化更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最低0cm地温 初、终霜日期 时空变化 敏感度 气候变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