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23篇文章
< 1 2 2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Implementing the First-Aid Education into the College Curriculum in China: The Efficacy Study of the First-Aid Workshop at Wenzhou-Kean University
1
作者 Bowen Cao Jiaqi Lang +4 位作者 Jiayi Chen Jinze Yu Liping Tan Yu Meng Fangfang Cai 《Journal of Biosciences and Medicines》 2018年第12期79-87,共9页
In the event of an emergency, th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first-aid operations provided by non-medical personnel at the scene of accident before the arrival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re crucial to help minimize the fre... In the event of an emergency, the timely and appropriate first-aid operations provided by non-medical personnel at the scene of accident before the arrival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are crucial to help minimize the frequency in accidental induced deaths and injuries. Thus, it is essential to provide the effective first-aid training to the public. College students are considered to be the ideal candidates due to their excellent learning ability, maturity as well as the strong adaptability. Not as in most advanced countries, little education on the first aid is currently offered in Chinese universities especially those non-medical institutes. To determine the feasibility of introducing the first-aid education into the school curriculum, here we reported the study on the efficacy of the one-day first-aid training at Wenzhou-Kean University (WKU), an American-Chinese joint education institute. The general survey was initially conducted among all the freshman (n = 620) students at WKU to identify their interests as well as demand for the first-aid education. Along with the one-day first aid workshop which included both the lecture and the operation sessions, the pre-post study was performed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the workshop. The first-aid knowledge and skills as well as social awareness were judged before and after the training among the participants (Pre: n = 95;Post: n = 85). Results demonstrated that more than 95% of students appreciate the importance of first-aid training in universities indicating an extremely high demand. More than 40% students prefer to have the first-aid education as part of their curriculum. It also revealed that students lack professional knowledge towards the key first-aid skills such as 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 The pre-post efficacy study suggested that participants’ knowledge as well as skill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fter the workshop. The correctness rate of objective questions for CPR was raised from 68.4% to almost 100%;For Heimlich method, the accuracy rate was elevated about 2.4 fold. We also surveyed the social awareness among the participants. The ratio of people who are willing to take a leading role in emergency rescue at the accidental site with the absence of medical professionals increased from 11.5% to 23.2%. To conclude, our study indicates that the one-day first-aid workshop not only significantly improved students’ skills and knowledge, but also raised their social awareness. Therefore,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to implement first-aid education into the curriculum of WKU and other Chinese Univers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rst-aid EDUCATION UNIVERSITY CURRICULUM
下载PDF
Study on the Treatment Strategy of Batches of the Wounded and Partial First-Aid Procedures in Public Emergencies in Tertiary General Hospitals
2
作者 Chenyu Wang Xiantao Huang +4 位作者 Xueping Zhao Limin Pan Yumei Jia Tian Tian Lijun Gao 《Open Journal of Emergency Medicine》 2021年第2期25-31,共7页
<strong>Objective: </strong>The purpose is to formulate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batches of the wounded and partial first-aid procedure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of hospitals. &l... <strong>Objective: </strong>The purpose is to formulate treatment strategies of batches of the wounded and partial first-aid procedures, and further improve the emergency rescue capability of hospitals. <strong>Methods: </strong>This study analyzed the emergency treatment case that we participated in. In this case, we used various means to start the emergency plan, run the emergency procedures, optimize diagnosis, treatment, and rescue procedures, mobilize medical rescue resources, provide a reference for emergency command decisions, formulate a set of coping strategies of tertiary general hospitals on public emergencies. <strong>Results:</strong> Through the scientific and effective management of our hospital, 20 wounded have been discharged from the hospital and achieved the ideal effect of zero deaths in the hospital. <strong>Conclusions:</strong> The new mode of first-aid and health emergency management on the scene of modern disaster needs to find ways to minimize the loss of life and property brought by public emergencies, integrate the various sections of modern disaster medicine, integrate a large number of international and domestic basic and clinical research achievements of disaster first-aid, and upgrade to information, digital syst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ublic Emergency Batches of the Wounded Treatment Strategy first-aid Procedure
下载PDF
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研究生急救能力培养中的作用
3
作者 刘福生 吴笛 +5 位作者 黄坡 王苏妹 郑香春 陈孟准 崔瑞刚 方晓磊 《中国中医急症》 2024年第2期328-331,共4页
目的评价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技能培养中的效果。方法根据入科月份随机将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60名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混合... 目的评价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在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技能培养中的效果。方法根据入科月份随机将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急诊科轮转的中医临床专业硕士研究生60名分为传统教学组和混合式教学组各30例。评价入科、出科成绩,急救技能成绩及教学满意度。结果混合式教学组的理论成绩[(84.07±9.89)分]和技能成绩[(84.77±8.55)分]高于传统教训的理论成绩[(78.93±9.85)分]和技能成绩[(80.27±8.17)分](P<0.05);混合式教学组的教学满意度(90%)和传统教学组(8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式教学组急救能力获得感评分[8(8,8)分]高于传统教学组[7(7,8)分](P<0.05)。结论基于混合式教学理念的急救技能模块整合教学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专业学位研究生急救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技能 混合式教学 模块整合 专业学位研究生 教学实践
下载PDF
某院急诊患者滞留原因分析与对策
4
作者 王彬翀 蒋玉梅 +4 位作者 李红霞 赵旸 陈阿鹏 徐妙 刘正稳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1期30-33,共4页
目的 分析某院急诊患者滞留情况,为缓解急诊患者滞留难题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2年1月-12月急诊科患者滞留情况和滞留原因。结果 2022年1月-12月该院共有949人次急诊患者滞留超过24 h。急诊患者滞留排名前5的内科科室是神经... 目的 分析某院急诊患者滞留情况,为缓解急诊患者滞留难题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该院2022年1月-12月急诊科患者滞留情况和滞留原因。结果 2022年1月-12月该院共有949人次急诊患者滞留超过24 h。急诊患者滞留排名前5的内科科室是神经内科、消化内科、呼吸内科、肾脏内科和心血管内科,排名前5的外科科室是神经外科、肝胆外科、心血管外科、泌尿外科和普通外科,内科科室滞留人数明显多于外科科室;滞留原因主要为:医院重症监护床位设置不足,多学科会诊不及时和急诊患者病情特殊等。结论 医院应建立多学科立体交融的现代医学管理体系,以解决急诊患者滞留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 患者滞留 多学科会诊 床位管理 急救通道
下载PDF
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培训模式探讨与实践
5
作者 肖薇薇 张静航 +3 位作者 陈芳 曹彦 黄婕 祝益民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56-260,共5页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湖南省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培训的情况,探讨适合我国第一目击者导师培训的特点及模式。方法 通过规范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培训的课程设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及质量管理控制,总结导师培训的特征及考核... 目的 分析2018—2022年湖南省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培训的情况,探讨适合我国第一目击者导师培训的特点及模式。方法 通过规范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培训的课程设计、信息化平台建设及质量管理控制,总结导师培训的特征及考核评价效果。结果 2018—2022年湖南省共培训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4 504名,主要由医护人员组成,占98.8%;83.42%为中级及以上职称。设计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培训课程和考核方式,导师经培训后考核,理论成绩为(96.11±3.61)分,心肺复苏操作评分为(90.49±2.90)分,AED使用评分为(90.37±3.09)分,创伤四项操作评分为(88.90±3.37)分。导师在理论课程、心肺复苏操作、AED使用、创伤四项操作四方面的掌握程度同质性较好。结论 第一目击者急救知识技能导师培训的模式具有科学性与合理性,值得进一步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目击者 急救知识技能 导师培训 心肺复苏
下载PDF
14台POCT血气分析仪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的一致性分析
6
作者 凌明智 张江峰 +2 位作者 胡彪 袁有华 万震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4年第10期1420-1424,共5页
目的分析14台床旁检测(POCT)血气分析仪和中心实验室血气分析仪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中心实验室血气分析仪及14台POCT血气分析仪分别检测3个浓度水平质控品,每天检测2次,连续检测4 d,共24次,根据检测结果计算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 目的分析14台床旁检测(POCT)血气分析仪和中心实验室血气分析仪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方法采用中心实验室血气分析仪及14台POCT血气分析仪分别检测3个浓度水平质控品,每天检测2次,连续检测4 d,共24次,根据检测结果计算pH、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CO_(2))、动脉血氧分压(PO_(2))、K^(+)、Na^(+)、Cl^(-)、Ca^(2+)的均值、标准差和变异系数等;计算14台POCT血气分析仪检测结果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的偏倚及偏倚率;应用ANOVA检验、Passing-Bablok回归分析对14台POCT血气分析仪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一致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4台POCT血气分析仪各比对项目检测结果的变异系数均小于生产商声明的性能范围。14台POCT血气分析各比对项目的检测结果与中心实验室的偏倚均小于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临床检验中心室间质量评价标准。14台POCT台血气分析各比对项目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4台POCT血气分析仪检测结果与中心实验室pH值、PCO_(2)、PO_(2)、K^(+)、Na^(+)、Cl^(-)、Ca^(2+)检测结果模拟回归方程的截距和斜率均在95%置信区间,且P>0.05,与中心实验室检测结果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结论14台POCT血气分析仪具有良好的精密度,且14台POCT血气分析仪之间及与中心实验室间均具有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气分析仪 床旁检测 一致性 重症监护室 急救
下载PDF
院前急救基础术语的标准化研究
7
作者 杨威 韩鹏达 张进军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4年第7期1-4,共4页
医学名词的标准化定义和规范化使用对医学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院前急救发展迅猛,但关于急救医学的名词术语尚未统一规范。文章通过对急救医学中有关的急救、院前急救、急救医疗服务、非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急救... 医学名词的标准化定义和规范化使用对医学事业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我国院前急救发展迅猛,但关于急救医学的名词术语尚未统一规范。文章通过对急救医学中有关的急救、院前急救、急救医疗服务、非院前急救医疗服务、急救中心、救护车、医疗救护员等基础术语的(中外)历史渊源、出处、演化、发展、规范以及定义和范畴进行较详细地介绍,初步呈现了急救医学发展的脉络以及我国急救工作的进展情况,希望国内急救同行能进一步深入了解并在工作中推广使用,以统一认识、保护权益、避免纠纷、提升业务水平、促进学科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语 标准化 急救 救护 医疗服务 体系
下载PDF
中国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与建议
8
作者 刘大响 黄敏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3期53-67,共15页
航空医疗救护是航空应急救援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利用航空器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生命和健康支持,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重大伤情中,可以为患者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基于现有文献、政府文件、调查访谈、会议交流、公开数据等... 航空医疗救护是航空应急救援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利用航空器提供紧急医疗服务,为危急重症患者提供生命和健康支持,特别是在突发事件的重大伤情中,可以为患者争取黄金救援时间。基于现有文献、政府文件、调查访谈、会议交流、公开数据等开展研究,梳理中国航空医疗救护的发展历程、重要事件、经验教训、问题与对策发现,中国航空医疗救护虽有长足发展,但仍与民众需求相距较远。研究表明,中国航空医疗救护的应用场景以院间转运为主,运行模式多样,参与救护的力量多元,救护机构围绕资金、技术、战略、政策、管理等要素存在竞争。中国航空医疗救护水平与部分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存在体系不完善、程序复杂、力量薄弱、资金不足等问题。为此,建议在领导机构、经费来源、政策支持、技术资源保障等方面加强建设,在突发事件的应急救援中增加航空医疗救护能力,在医疗紧急救护中增加航空急救和转运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医疗服务 应急救援 空中救护 突发事件 航空急救
下载PDF
产后出血MDT急救模拟培训在产科实习医师教学中的应用
9
作者 张媛 陈新娟 +1 位作者 王青青 吴玲玲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4年第9期1547-1551,共5页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多学科协作(MDT)急救模拟培训在产科实习医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试验对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实习的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随机法将其分... 目的探讨产后出血多学科协作(MDT)急救模拟培训在产科实习医师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采用试验对照方法,选取2022年5月至2023年4月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实习的中山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按照信封随机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其中,试验组共49名,男23名,女26名,年龄(22.59±0.53)岁;对照组共50名,男29名,女21名,年龄(22.44±0.50)岁。试验组在参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产科实习的同时,进行产后出血MDT急救模拟培训;对照组仅参与产科实习。发放调查问卷进行各项能力的自我评估,比较两组的教学效果。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或配对χ^(2)检验。结果试验组发放调查问卷49份,回收49份,对照组发放调查问卷50份,回收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100.0%。试验组有73.5%(36/49)的实习医师认为参与产后出血MDT急救模拟培训课程为深入了解MDT提供了很大帮助。试验组参与培训后与对照组产科实习结束前的调查问卷显示,试验组对产科临床诊断能力、产科单项操作能力、其他学科诊断能力、其他学科单项操作能力、对多学科诊疗思维能力、对综合急救操作能力的欠缺率均低于对照组[0比44.0%(22/40)、6.1%(3/49)比52.0%(26/50)、8.2%(4/49)比38.0%(19/50)、6.1%(3/49)比44.0%(22/50)、2.0%(1/49)比58.0%(29/50)、8.2%(4/49)比82.0%(41/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结论产后出血MDT急救模拟培训课程能够加深实习医师对MDT的了解,实现提升实习医师的多学科诊疗思维、综合急救操作能力等课程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科 多学科协作 急救模拟培训 实习医师
下载PDF
PDCA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对提高门诊急救质量的研究
10
作者 邓雪芹 陈瑜 +1 位作者 陈帅军 包璇 《内科理论与实践》 2024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对提高门诊突发事件急救质量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门诊护士经筛选后共38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名,女性37名,平均年龄(29.89...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结合情景模拟的培训模式对提高门诊突发事件急救质量的效果。方法:将2021年1月至2022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北部院区门诊护士经筛选后共38名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名,女性37名,平均年龄(29.89±5.62)岁。此外选取同一时期门诊突发急救事件共71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前采用常规模式下的急救培训设为实施前,2022年1月后采用PDCA结合情景模拟模式(新模式)下的急救培训设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门诊护士急救能力(理论考试、基本操作考试、综合急救能力考试)、急救病例中的急救表现(启动时间、转运时间、急救成功率、纠纷及投诉率、满意度评分)以及自我效能感(一般自我效能量表评分)。结果:经过不同模式培训后,实施后护士急救能力中的理论考试[(89.19±6.50)分比(85.11±6.84)分]、综合急救能力考试[(87.76±6.10)分比(84.38±5.19)分]及基本操作各项技能考试成绩均优于实施前(均P<0.001);在真实急救病例中,实施后启动时间[(4.89±1.24)min比(5.56±1.19)min]、转运时间[(9.36±1.05)min比(10.24±1.26)min]、纠纷及投诉率(2.8%比17.1%)及满意度评分[(87.14±9.68)分比(81.63±11.18)分]也显著优于实施前(均P<0.05);实施后护士一般自我效能量表总评分也较实施前明显提高[(2.53±0.24)分比(2.31±0.22)分,P<0.05]。结论:采用PDCA循环管理结合情景模拟模式下的急救培训可有效提升门诊护士的急救能力和自我效能感,减少其紧张焦虑情绪,并在真实突发事件中提高急救质量,急救表现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CA循环管理 情景模拟 急救培训 突发事件 急救质量
下载PDF
运用价值流分析实现急诊救治零跑动的实践与探讨
11
作者 李萍 何贤君 +3 位作者 陈维敏 杨鹏 戴赢 陈鹏 《医院管理论坛》 2024年第3期19-23,共5页
目的通过价值流分析来识别急诊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人力资源的隐性浪费,并利用信息等管理手段来提高急救时间的利用率。方法分析急诊抢救区非绿通患者、家属及医疗工作者的诊疗,确定时间浪费的爆发点,构建以急救区域为中心的信息、物流系... 目的通过价值流分析来识别急诊诊疗过程中医患双方人力资源的隐性浪费,并利用信息等管理手段来提高急救时间的利用率。方法分析急诊抢救区非绿通患者、家属及医疗工作者的诊疗,确定时间浪费的爆发点,构建以急救区域为中心的信息、物流系统,并对比优化前后的结果。结果优化后患者用药时间、CT时间、检验时间、流程时间均较优化前缩短,时间有效率高于优化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医护人员流程PT、LT均较优化前缩短,时间有效率高于优化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家属跑动次数从6次降为0次;医护接触次数较优化前下降,患者满意度较优化前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价值流分析并构建的以急救区域为中心的信息、物流系统,减少医患双方劳动力的隐性浪费,提高急救时间的利用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危重症 急救时间 隐性浪费 价值流分析
下载PDF
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研究
12
作者 江曙光 张心怡 +1 位作者 庄慧捷 李冬梅 《中国医药指南》 2024年第14期5-7,共3页
目的研究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医学研究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按照治疗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 目的研究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凝血功能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应用医学研究随机数字表法,选取我院2020年8月—2023年8月收治的创伤失血性休克患者100例,按照治疗路径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救治模式治疗,观察组给予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治疗,比较两组凝血功能、炎性因子以及抢救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PT、APTT、TT、FIB指标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LT水平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TNF-α、IL-1、IL-6、CRP等炎性因子指标水平以及抢救总有效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基于5G专网的院前急救运作模式、体系对创伤失血性休克能明显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降低炎性因子指标水平,升高抢救有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失血性休克 院前急救 凝血功能 炎性因子
下载PDF
《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研究
13
作者 向珍君 计玉容 +1 位作者 陈辉 于海玲 《中国卫生质量管理》 2024年第1期17-20,共4页
急救工作站是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固定场所。《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遵循规范性、一致性、协调性、科学性原则,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规范了急救工作站功能布局、设备设施、人员配置、外观标识等... 急救工作站是保障院前医疗急救服务工作的固定场所。《急救工作站配置规范》地方标准编制遵循规范性、一致性、协调性、科学性原则,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专家访谈等方法,规范了急救工作站功能布局、设备设施、人员配置、外观标识等内容,可用于指导急救工作站建设,提升院前医疗急救服务能力与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院前医疗急救 急救工作站 地方标准
下载PDF
肌钙蛋白即时检验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疑似患者院前急救中的应用
14
作者 陶金喆 张晨 骆睿翔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3期309-312,共4页
目的探讨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院前急救车上应用即时检验(POCT)检测肌钙蛋白Ⅰ(cTnⅠ)的优势及可行性分析。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接诊的60例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通过现场抽签的方式随机分... 目的探讨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在院前急救车上应用即时检验(POCT)检测肌钙蛋白Ⅰ(cTnⅠ)的优势及可行性分析。方法将2019年5月—2020年5月北京急救中心院前接诊的60例疑似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通过现场抽签的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对照组常规收集患者病史资料、进行体格检查和心电图测量,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POCT检测cTnⅠ,比较两组患者急诊停留时间(EDLOS)、从首次医疗救治(FMC)到接受血运重建时间、出院45 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试验组EDLOS较对照组更短(P<0.05),试验组从FMC到接受血运重建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试验组出院45 d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结论院前应用POCT检测cTnⅠ能够缩短疑似ACS患者的EDLOS、缩短从FMC到接受血运重建时间、降低出院45 d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对院前疑似ACS患者的早期诊断及预后具有一定的临床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即时检验 院前急救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肌钙蛋白Ⅰ 随机对照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影响
15
作者 石咏梅 尤静 石红梅 《循证护理》 2024年第3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12月我院急诊科13名低年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共实施6个月。比较实施前后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等成绩考核情...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对急诊科低年资护士急救应急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2022年6月—12月我院急诊科13名低年资护士作为研究对象,并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共实施6个月。比较实施前后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知识、急救技能、应急能力等成绩考核情况。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理论考核成绩[(90.94±5.79)分]高于实施前[(60.14±6.88)分],急救技能考核成绩[(91.21±8.68)分]高于实施前[(55.15±3.97)分],急救应急能力考核成绩均高于实施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持续质量改进可提高急诊科低年资护士的急救理论和急救技能水平,从而有效提高急救应急能力,不仅培养了低年资护士的综合素养,还有利于提高急诊科护理质量,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诊科 低年资护士 持续质量改进 急救措施 应急能力
下载PDF
基于5G移动通信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研究
16
作者 吴风浪 《中国医疗设备》 2024年第1期1-5,43,共6页
目的 为解决现有医疗设备通信技术滞后、设备管理能力欠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5G移动通信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设备之间的数据信息通信能力。方法 基于5G通信技术,融合安全传输层协议,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结合WebRTC技... 目的 为解决现有医疗设备通信技术滞后、设备管理能力欠佳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5G移动通信技术在医疗设备管理中的方法,以提高医疗设备之间的数据信息通信能力。方法 基于5G通信技术,融合安全传输层协议,对传输数据进行加密;结合WebRTC技术,实现远程视频通话和会诊;使用离群检测算法对数据进行处理,提高通信数据的信息检索能力;加入网络波动检测模块,降低在远程访问中网络波动带来的影响。结果 通过记录某医疗机构某年1—10月的远程视频次数及网络波动次数和触发网络加速模块的次数可知,本系统将目标特征误差保持在2%以下,在系统运行过程中非常稳定且适用。结论 本系统大大减轻了系统主机的压力,具有较高的工作效率及较低的误差率和波动率,可达到远程医用和远程急救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程急救 WebRTC技术 5G通信技术 安全传输层协议 离群检测
下载PDF
急诊零停顿与急危重症患者一体化救治体系建设探讨
17
作者 张兴文 祝益民 《医院管理论坛》 2024年第1期41-43,7,共4页
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体系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科技赋能,基于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提出急诊零停顿管理目标,从信息管理技术一体化、移动CT和移动卒中单元应用、院前急... 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体系是保障人民生命健康的关键环节,本文立足科技赋能,基于胸痛、卒中、创伤、危重孕产妇、危重儿童和新生儿急诊急救五大中心建设,提出急诊零停顿管理目标,从信息管理技术一体化、移动CT和移动卒中单元应用、院前急救即时超声应用、复合手术室应用以及新型急救技术及创新手术团队应用等方面探讨实现急诊零停顿的技术与措施,以提升急危重症患者的救治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救体系 急诊零停顿 急诊 急救
下载PDF
台风场景下基于多种分布式资源协同的弹性配电网两阶段供电恢复策略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明昊 杨祺铭 +3 位作者 李更丰 刘达夫 季陈林 别朝红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3-104,I0006-I0008,共15页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极大威胁配电网安全运行,统筹考虑不同分布式资源特点,发挥分布式资源互补互济优势,有助于解决灾后配电网部分线路损坏、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实现电网灾后快速恢复。在电网中分布式资源种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本文提... 近年来频发的自然灾害极大威胁配电网安全运行,统筹考虑不同分布式资源特点,发挥分布式资源互补互济优势,有助于解决灾后配电网部分线路损坏、电力供应不足问题,实现电网灾后快速恢复。在电网中分布式资源种类不断丰富的背景下,本文提出一种台风场景下基于多种分布式资源协同的弹性配电网灾前及灾后两阶段供电恢复策略。首先,考虑配电网和交通网耦合的影响,灾前阶段在考虑电动汽车调度的同时,以加权失电量期望最小为目标建立移动储能和抢修队应急仓库选址模型;其次,根据以上3种分布式资源以及柔性负荷的灾后响应特征,将灾后阶段分为紧急功率支撑和负荷快速恢复两个过程,搭建了配电网灾后多时段恢复优化模型;然后,通过深入研究多种分布式资源的优缺点,设计了配电网两阶段供电恢复框架;最后,设计了多组算例,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极端灾害 线路抢修 移动储能 电动汽车V2G 灾前预部署 电力系统弹性 多源协同
下载PDF
基于思维导图的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
19
作者 朱红瑾 孙会会 +1 位作者 黄素玲 祁彬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4年第14期141-143,175,共4页
目的 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9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 目的 研究基于思维导图的急救护理流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急诊救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1月至9月安徽省亳州市人民医院救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80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急救护理流程救治,观察组实施基于思维导图的急救护理流程救治。比较两组救治时效性指标[发病至医院大门(SO-to-D)、从医院大门至球囊扩张(D-to-B)、首次医疗接触至球囊扩张(FMC-to-B)、发病至球囊扩张(SO-to-B)、抢救室滞留、首份心电图及肌钙蛋白时间]、救治前后生命体征指标[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呼吸(R)]、院内短期救治效果。结果 观察组SO-to-D、D-to-B、FMC-to-B、SO-to-B、抢救室滞留、首份心电图、肌钙蛋白出结果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救治后,两组SBP、DBP、HR、R水平低于救治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救治成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救治后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室射血分数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思维导图的急救护理流程有助于缩短诊疗时间,促进患者生命体征恢复,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救治成功率,改善患者心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思维导图 急救护理流程 急性心肌梗死 救治效果
下载PDF
创伤复苏室结合信息化绿色通道在急诊危重创伤患者中的应用研究
20
作者 刘才荣 周浩 +3 位作者 季学丽 张丽 黄夕华 周娟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创伤复苏室结合信息化绿色通道在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10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就诊的856例危重创伤患者,将创伤复苏室结合信息化绿色通道运行前412例危重创伤患者(其中Ⅰ级创伤108例... 目的探讨创伤复苏室结合信息化绿色通道在急诊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分析2016年11月—2022年10月于江苏省人民医院急诊就诊的856例危重创伤患者,将创伤复苏室结合信息化绿色通道运行前412例危重创伤患者(其中Ⅰ级创伤108例,Ⅱ级创伤304例)设为对照组,运行后的444例危重创伤患者(其中Ⅰ级创伤123例,Ⅱ级创伤321例)设为试验组;比较两组不同分级患者抢救中各时间节点、急诊滞留时间、抢救费用及抢救成功率。结果创伤复苏室结合信息化绿色通道后不同分级患者抢救中各时间节点、急诊滞留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成功率优于对照组(P<0.05),Ⅰ级创伤抢救费用优于对照组(P<0.05),Ⅱ级创伤抢救费用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创伤复苏室结合信息化绿色通道在危重创伤患者救治中可明显缩短各时间节点及急诊滞留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Ⅰ级创伤患者抢救费用,保障急诊工作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复苏室 信息化绿色通道 急诊急救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