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3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notechnology in Nuclear Reactors: Innovations in Fusion and Fission Power Generation
1
作者 Bahman Zohuri 《Journal of Energy and Power Engineering》 CAS 2024年第2期71-74,共4页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nanotechnology and MMs(memory metals)in enhancing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nuclear reactors,encompassing both fission and fusion technologies.Nanotechnology,wit... This article explores the transformative potential of nanotechnology and MMs(memory metals)in enhancing the design and operation of nuclear reactors,encompassing both fission and fusion technologies.Nanotechnology,with its ability to engineer materials at the atomic scale,offer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reactor safety,efficiency,and longevity.In fission reactors,nanomaterials enhance fuel rod integrity,optimize thermal management,and improve in-core instrumentation.Fusion reactors benefit from nanostructured materials that bolster containment and heat dissipation,addressing critical challenges in sustaining fusion reactions.The integration of SMAs(shape memory alloys),or MMs,further amplifies these advancements.These materials,characterized by their ability to revert to a pre-defined shape under thermal conditions,provide self-healing capabilities,adaptive structural components,and enhanced magnetic confinement.The synergy between nanotechnology and MMs represents a paradigm shift in nuclear reactor technology,promising a future of cleaner,more efficient,and safer nuclear energy production.This innovative approach positions the nuclear industry to meet the growing global energy demand while addressing environmental and safety concer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NOTECHNOLOGY MMS fission reactors fusion reactors SMAS nuclear energy reactor safety thermal management structural integrity advanced materials
下载PDF
Study on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fission products in 2 MW molten salt reactor 被引量:4
2
作者 Bo Zhou Xiao-Han Yu +6 位作者 Yang Zou Pu Yang Shi-He Yu Ya-Fen Liu Xu-Zhong Kang Gui-Feng Zhu Rui Yan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iques》 SCIE CAS CSCD 2020年第2期42-54,共13页
In this study,a numerical flow model of the fission products(FPs)in the primary loop system of a molten salt reactor(MSR)was established and solved using Mathematica 7.0.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In this study,a numerical flow model of the fission products(FPs)in the primary loop system of a molten salt reactor(MSR)was established and solved using Mathematica 7.0.The simulation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ORIGEN-S program in the static burnup mode,and the deviation was found to be less than 10%,which indicates that the results are in good agreement.Furthermore,the FPs distribution in the primary loop system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the 2 MW MSR was quantitatively analyzed.In addition,the distribution phenomenon of the FPs under different flow rate conditions was studied.At the end of life,the FPs activity in the core region(including active region,and upper and lower plenum regions)accounted for 77.3%,and that in the hot leg #1,main pump,hot leg #2,heat exchanger,and cold leg region accounted for 1.2%,16.15%,0.99%,2.5%,and 1.9%,respectively,of the total FPs in the primary loop under normal operating conditions.The proportion of FPs in the core decreased with the increase in flow rate in the range of 2.24-22,400 cm^3 s^-1.The established analytical method and conclusions of this study can provide an important basis for radiation safety design of the primary loop,radioactive source management design,thermal-hydraulic safety analysis,and radiochemical analysis of FPs of 2 MW MS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lten salt reactor fission products Radioactive source term Primary loop system Flow model
下载PDF
FLiNaK熔盐中CsF的定向凝固分离研究
3
作者 周金豪 刘春霞 +1 位作者 赵慧娟 龚昱 《核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36-42,共7页
熔盐反应堆采用氟化物熔盐作为冷却剂和燃料载体,运行后的燃料成分为铀、钍、裂变产物和载体盐,对裂变产物进行分离并回收有效组分复用,可以提高反应堆的运行经济性,并且使放射性废物最小化。定向凝固技术是利用多元混合物的相平衡特性... 熔盐反应堆采用氟化物熔盐作为冷却剂和燃料载体,运行后的燃料成分为铀、钍、裂变产物和载体盐,对裂变产物进行分离并回收有效组分复用,可以提高反应堆的运行经济性,并且使放射性废物最小化。定向凝固技术是利用多元混合物的相平衡特性和凝固过程元素迁移机制实现物质分离,具有工艺操作简单、无副产物产生等优点,有望用于燃料盐中裂变产物分离。在自制的冷棒式定向凝固实验装置上,研究了FLiNaK熔盐体系内典型裂变产物CsF在不同工艺条件下定向凝固后的含量分布。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控制冷却凝固速度,得到的凝固盐中Cs元素的含量在径向上呈现出梯度分布,由内向外依次递减,外侧凝固盐中Cs含量相较液相中最高降低约90%,表明燃料盐中裂变产物定向凝固分离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熔盐堆 燃料盐 裂变产物 定向凝固
下载PDF
基于裂变矩阵的谐波计算及其在气冷微堆功率监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申鹏飞 张鹏 +5 位作者 周梦飞 张成龙 袁媛 刘国明 霍小东 王侃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459-1466,共8页
气冷微堆受限于堆芯体积及堆内高温高辐照运行环境,仅能布置少量堆外探测器用于功率监测。采用基于裂变矩阵产生高阶谐波的谐波展开法进行堆芯功率重构。通过反应堆蒙特卡罗程序RMC统计裂变矩阵,使用瑞利商迭代法求解特征向量,构造高阶... 气冷微堆受限于堆芯体积及堆内高温高辐照运行环境,仅能布置少量堆外探测器用于功率监测。采用基于裂变矩阵产生高阶谐波的谐波展开法进行堆芯功率重构。通过反应堆蒙特卡罗程序RMC统计裂变矩阵,使用瑞利商迭代法求解特征向量,构造高阶谐波库;将堆芯三维功率分布用高阶谐波展开,结合探测器响应矩阵,实现三维功率在线监测。进一步研究了温度、燃耗、控制棒棒位对功率重构精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燃耗变化的工况下,气冷微堆节块平均功率的重构值与蒙特卡罗模拟参考值之间的均方根相对误差小于3%,最大相对误差小于5%;控制棒棒位变化对重构精度的影响较大,通过采用临近棒位的谐波组进行功率重构,均方根相对误差小于3%。验证结果为气冷微堆在线监测系统的后续研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冷微堆 裂变矩阵 谐波展开法 功率重构
下载PDF
聚变能源研究态势及展望
5
作者 彭先觉 高翔 +5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永 邓建军 李正宏 周良骥 师学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7,共8页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慢、使用经济性普遍较差等发展挑战。在梳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共性基础技术突破、成员国配套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的整体规划、自主项目部署、技术路线跟踪等方面的进展。进一步,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概念,阐述了基本原理、应用优势、系列进展,提出了面向2040年实现商业化供能目标的发展规划,涵盖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演示、商业发电推广等阶段的任务目标。为了全面推进我国聚变能源开发进程,建议在磁约束聚变方面深入参与ITER计划和相关国际合作,攻克商用聚变堆关键物理与工程技术,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主机关键部件研发并适时建设和运营CFETR;在Z-FFR方面,加快“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开展聚变能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Z-FFR工程演示和商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能源 磁约束聚变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 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 商业化供能
下载PDF
堆外核测量系统裂变电离室线性响应研究
6
作者 邱顺利 董进诚 +9 位作者 葛孟团 肖伟 孙光智 周宇琳 曾乐 刘海峰 翟春荣 汤仲鸣 石先武 刘文臻 《核电子学与探测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54-463,共10页
为满足先进反应堆堆外核测量系统中间量程测量通道灵敏度高、探测器灵敏区长、反应堆线性响应好的需求,采用多支灵敏区长度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同时机械结构完全相同的裂变电离室,进行热中子灵敏度标定和反应堆线性响应研究,以为核电厂... 为满足先进反应堆堆外核测量系统中间量程测量通道灵敏度高、探测器灵敏区长、反应堆线性响应好的需求,采用多支灵敏区长度具有一定比例关系、同时机械结构完全相同的裂变电离室,进行热中子灵敏度标定和反应堆线性响应研究,以为核电厂实际所需长灵敏区裂变电离室提供一种在现有试验堆条件下进行其核性能试验的方法。通过测量不同灵敏区长度的裂变电离室热中子灵敏度和反应堆高中字注量率下的线性响应,对其热中子灵敏度随灵敏区长度的线性变化和反应堆线性响应进行试验验证。测量结果表明,裂变电离室热中子灵敏度随灵敏区长度呈线性关系,且在反应堆热中子注量率1.23×10^(2)~3.10×10^(10)nv(1nv=1n·cm^(-2)·s^(-1))范围内进行计数率模式和MSV模式线性拟合,裂变电离室最大线性度为-1.2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外核测量系统 裂变电离室 反应堆线性响应 热中子灵敏度 线性度
下载PDF
核测量用裂变电离室宽量程中子注量率测量性能验证
7
作者 王春池 肖伟 +6 位作者 刘佳奇 石云皓 胡婵 邱顺利 葛孟团 周宇琳 董进诚 《辐射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3-348,共6页
分析了堆外核测量系统中间量程裂变电离室工作原理及宽量程测量的多种工作模式,根据其多工作模式特点研究宽量程中子注量率测量技术,探讨了上堆试验方法。对裂变室脉冲模式和均方压模式情况在反应堆进行性能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探测器... 分析了堆外核测量系统中间量程裂变电离室工作原理及宽量程测量的多种工作模式,根据其多工作模式特点研究宽量程中子注量率测量技术,探讨了上堆试验方法。对裂变室脉冲模式和均方压模式情况在反应堆进行性能验证,验证结果表明,该探测器具有超宽的量程范围,探测器输出与中子注量率在脉冲计数模式线性度最大值为1.16%,均方压工作模式线性度最大值为2.06%,中子通量测量上限可达到1010 cm^(-2)·s^(-1)量级,符合AP系列堆外核测量系统中间量程通道的宽量程使用要求,可广泛应用于核电及船用堆外核测量监测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堆外核测量 中间量程 裂变电离室 超宽量程 堆上试验
下载PDF
快堆氧化物燃料微观组织和裂变产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8
作者 韩华 王华才 +1 位作者 程焕林 宋武林 《科技资讯》 2023年第8期77-82,共6页
氧化物燃料作为快堆燃料元件的核心部件,在堆内服役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结构变化和裂变产物的扩散、迁移和释放,一直是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针对快堆氧化物燃料微观组织和裂变产物研究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快堆氧化物燃料现有... 氧化物燃料作为快堆燃料元件的核心部件,在堆内服役条件下会发生一系列结构变化和裂变产物的扩散、迁移和释放,一直是国内外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针对快堆氧化物燃料微观组织和裂变产物研究状和进展进行了综述,总结了快堆氧化物燃料现有研究的不足、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技术发展动态,提出了未来需要开展研究的一些思路,以期为我国快堆氧化物燃料辐照性能研究提供部分参考,研究成果可以为快堆氧物燃料的优化设计、快堆高燃耗安全运行提供理论依据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快堆氧化物燃料 辐照性能 微观组织 裂变产物
下载PDF
研究堆直接引出裂变中子的超视场成像技术研究
9
作者 王胜 李航 +9 位作者 罗昕 吴洋 霍合勇 刘斌 尹伟 曹超 孙勇 杨鑫 李润东 唐彬 《核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2-18,共7页
中子成像是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方法,快中子(MeV级能量)成像技术,能够在中大型样品的轻材料缺陷检测发挥其独特优势。经过理论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设计,采用过滤结构将绵阳研究堆热中子束线的裂变中子份额大大提高,在等效准直比约260情况... 中子成像是一种重要的无损检测方法,快中子(MeV级能量)成像技术,能够在中大型样品的轻材料缺陷检测发挥其独特优势。经过理论分析和蒙特卡罗模拟设计,采用过滤结构将绵阳研究堆热中子束线的裂变中子份额大大提高,在等效准直比约260情况下,成像位置的裂变中子注量率可以达到3×10^(5)cm^(-2)·s^(-1)。采用快中子荧光屏作为探测器,通过研发的大视场成像装置,形成了一套直接视场可达400 mm×400 mm,分辨率优于0.5 mm的裂变中子成像系统。利用超视场成像技术,该系统还能够检测横向尺寸不超过600 mm的大型样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研究堆 中子成像 裂变中子 超视场层析
下载PDF
钠冷快堆严重事故钠燃烧过程裂变产物释放概念模型建立
10
作者 邵一穷 王荣东 +3 位作者 朴君 张显 姚泽文 阿不都赛米·亚库甫 《科技资讯》 2023年第7期201-204,共4页
钠冷快堆严重事故分析是了解事故进程与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该文以钠冷快堆严重事故工况下伴随着钠燃烧过程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释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物理过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了钠燃烧过程中裂变产物释放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 钠冷快堆严重事故分析是了解事故进程与进行事故预防的重要手段。该文以钠冷快堆严重事故工况下伴随着钠燃烧过程的放射性裂变产物释放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物理过程、物理模型进行分析,建立了钠燃烧过程中裂变产物释放的概念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讨论了影响钠气溶胶颗粒与裂变产物释放、扩散、沉降行为的因素与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钠冷快堆 严重事故 模型 裂变产物 钠气溶胶
下载PDF
压水堆核电厂裂变产物包壳破口释放机理的研究与验证
11
作者 郭润春 吕炜枫 +1 位作者 高耀毅 熊军 《核科学与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258-1265,共8页
燃料棒包壳间隙内裂变产物通过包壳破口向一回路冷却剂的释放过程为一回路冷却剂源项计算的关键机理,其包壳释放系数为各一回路源项计算软件中的核心参数。基于一阶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一套可描述国内典型压水堆核电厂燃料包壳出现极小破... 燃料棒包壳间隙内裂变产物通过包壳破口向一回路冷却剂的释放过程为一回路冷却剂源项计算的关键机理,其包壳释放系数为各一回路源项计算软件中的核心参数。基于一阶动力学模型,建立了一套可描述国内典型压水堆核电厂燃料包壳出现极小破口、小破口、中等破口及大破口情况下的裂变产物包壳释放模型并使用国内典型压水堆核电厂15个燃料破损循环的一回路放化取样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133)Xe、^(131)I、^(133)I等关键核素的计算值与核电厂放化数据实测值符合程度较高。建立的包壳释放模型可应用于一回路冷却剂源项计算软件以及燃料包壳破损诊断软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产物 包壳破口释放机理 压水堆核电厂
下载PDF
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中应用的无氧六氟铝酸锂的制备方法
12
作者 朱建平 闫宏伟 +3 位作者 黄雪锋 田厦 林玉果 刘明钢 《化工管理》 2023年第2期140-142,共3页
文章提出了一种六氟铝酸锂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无氧六氟铝酸锂的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湿法生产六氟铝酸锂方法存在的后处理复杂、产品纯度不达标以及干法生产六氟铝酸锂方法存在的产品含氧量及纯度不达标的... 文章提出了一种六氟铝酸锂的制备方法,具体涉及一种应用于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无氧六氟铝酸锂的制备方法。克服现有湿法生产六氟铝酸锂方法存在的后处理复杂、产品纯度不达标以及干法生产六氟铝酸锂方法存在的产品含氧量及纯度不达标的技术问题。本发明先在过量的氢氟酸中加入碳酸锂,形成氟化锂,保持较高的温度;然后向其中加入氢氧化铝,通过加入氢氧化铝后瞬时产生的高温,让完全溶解的六氟铝酸一直与过量的锂离子以特定摩尔比进行反应从而以六氟铝酸锂的沉淀沉出,防止由于条件变化水解出氟化铝,多余的锂离子与氢氟酸在较高温度下过滤,热水水洗去除。真空梯度烘干防止水解与氧化,得到水氧含量满足要求的高纯度六氟铝酸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裂变能钍基熔盐堆 无氧六氟铝酸锂 制备工艺
下载PDF
面向Z箍缩驱动聚变能源需求的超高功率重复频率驱动器技术 被引量:47
13
作者 邓建军 王勐 +13 位作者 谢卫平 周良骥 邹文康 郭帆 章乐 李逢 丰树平 陈林 夏明鹤 计策 袁建强 宋盛义 黄显宾 彭先觉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13,共13页
针对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系统对驱动器的总体要求,对可能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评述,结合当前在单脉冲超高功率Z箍缩驱动器和重复频率脉冲功率技术方面的研究基础,提出了混合模式直线变压驱动器概念设计思想,分析了主要的技术难点... 针对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系统对驱动器的总体要求,对可能的技术路线进行了分析评述,结合当前在单脉冲超高功率Z箍缩驱动器和重复频率脉冲功率技术方面的研究基础,提出了混合模式直线变压驱动器概念设计思想,分析了主要的技术难点,明确了相应的关键技术攻关方向,同时对Z箍缩驱动器的总体发展计划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箍缩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 混合模式直线变压驱动器 脉冲功率驱动器
下载PDF
大功率空间核电推进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14
作者 李永 周成 +4 位作者 吕征 叶东东 王戈 丛云天 刘镇星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27,共16页
大功率空间核电推进系统是空间核电源技术和大功率电推进技术的高度融合,具有高能量密度、超高比冲、较大推力的优势,可适用于超大型航天器轨道转移任务、远距离无人深空探测任务、载人火星等大型深空探测任务,能够极大地拓展人类深空... 大功率空间核电推进系统是空间核电源技术和大功率电推进技术的高度融合,具有高能量密度、超高比冲、较大推力的优势,可适用于超大型航天器轨道转移任务、远距离无人深空探测任务、载人火星等大型深空探测任务,能够极大地拓展人类深空探测的能力。本文针对大功率空间核电推进技术,对其工作原理和系统组成进行了介绍,同时开展了关键技术梳理,重点归纳了国内外在技术领域的研究历程和最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电推进 核反应堆 动态能量转换 大功率电推进 综述
下载PDF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总体概念研究进展 被引量:28
15
作者 李正宏 黄洪文 +7 位作者 王真 陈晓军 祁建敏 郭海兵 马纪敏 肖成建 褚衍运 周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20,共7页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在核安全、经济、持久和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有望成为有效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问题的新能源。从Z箍缩驱动聚变方案与聚变靶设计、重复频率驱动器、次临界包层及产氚包层设计、...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在核安全、经济、持久和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有望成为有效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问题的新能源。从Z箍缩驱动聚变方案与聚变靶设计、重复频率驱动器、次临界包层及产氚包层设计、燃料循环等关键问题方面,对Z-FFR工程概念总体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Z箍缩 惯性约束聚变 次临界包层 氚循环
下载PDF
次临界能源堆物理设计进展 被引量:13
16
作者 李茂生 师学明 +12 位作者 刘荣 鹿心鑫 朱通华 王新华 余泳 严钧 唐涛 贾建平 程和平 蒋洁琼 栗再新 杨永伟 吴宏春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31,共11页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括聚变中子源和次临界能源堆,主要目标是生产电能。回顾了国内外混合堆的发展历史,给出混合能源堆设计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说明次临界能源堆以铀锆合金为燃料、水为冷却剂的设计思想。利用输运燃耗耦合程序MCORG...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括聚变中子源和次临界能源堆,主要目标是生产电能。回顾了国内外混合堆的发展历史,给出混合能源堆设计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说明次临界能源堆以铀锆合金为燃料、水为冷却剂的设计思想。利用输运燃耗耦合程序MCORGS计算了混合能源的燃耗,给出了中子有效增殖因数、能量放大倍数和氚增殖比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分析能谱和重要核素随燃耗时间的变化,说明混合能源堆与核燃料增殖、核废料嬗变混合堆的不同特点。论述了混合堆的热工设计并进行了安全分析。对于燃耗数值模拟程序,通过多家对算,保证其计算结果的可信性。针对次临界能源堆的特点,利用贫铀球壳建立了贫铀聚乙烯装置和贫铀LiH装置,并且专门设计加工了天然铀装置,开展铀裂变率、造钚率、产氚率等中子学积分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热工水力 燃料循环 中子学积分实验
下载PDF
聚变裂变混合堆处理高放超铀废物的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姚崧 李凯波 +1 位作者 师学明 邓力 《计算物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8,共7页
提出一个燃烧高放超铀废物的思路,即在外部聚变中子源驱动下,把燃烧超铀锕系元素和钍铀燃料循环相结合.并且设计相应的一维模型,使用开发的燃耗计算程序ONESN_BURN和新制作的数据库对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锕系元素的放射性... 提出一个燃烧高放超铀废物的思路,即在外部聚变中子源驱动下,把燃烧超铀锕系元素和钍铀燃料循环相结合.并且设计相应的一维模型,使用开发的燃耗计算程序ONESN_BURN和新制作的数据库对模型进行计算和分析.通过计算,得到锕系元素的放射性,生物潜在危害因子,高放超铀锕系废物的密度和非常深的燃耗深度等.比较聚变裂变混合堆与传统的热堆,发现中子能谱越硬,对燃烧超铀锕系元素越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放超铀废物 燃烧锕系 聚变裂变混合堆 钍铀燃料
下载PDF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总体概念研究 被引量:47
18
作者 彭先觉 王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共6页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出的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概念,采用Z箍缩热核聚变产生的大量中子驱动次临界裂变堆而释放能量,集成了"局部整体点火"聚变靶、"先进次临界能源堆"等创新概念,在安全、经济、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出的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概念,采用Z箍缩热核聚变产生的大量中子驱动次临界裂变堆而释放能量,集成了"局部整体点火"聚变靶、"先进次临界能源堆"等创新概念,在安全、经济、持久和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有望成为有效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问题的千年能源。简要回顾了国内外Z箍缩聚变能源(Z-IFE)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Z-FFR方向的总体概念研究情况,从驱动器、聚变靶设计和次临界裂变堆三方面阐述了此能源系统的原理结构和运行特点,对其经济性进行了评估,同时提出了未来Z-FFR的发展路线图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箍缩 聚变-裂变混合堆 局部整体点火 次临界能源堆
下载PDF
空间核电推进技术发展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周成 张笃周 +3 位作者 李永 汤章阳 于洋 唐玉华 《空间控制技术与应用》 2013年第5期1-6,共6页
空间核电推进系统具有高比冲、大功率、大推力和长寿命等特点,广泛适用于未来大型空间探测任务.在调研国外核电推进技术发展和空间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大型深空探测任务介绍基于核裂变反应堆的核电推进系统国外发展现状,总结核电推进... 空间核电推进系统具有高比冲、大功率、大推力和长寿命等特点,广泛适用于未来大型空间探测任务.在调研国外核电推进技术发展和空间应用情况的基础上,针对大型深空探测任务介绍基于核裂变反应堆的核电推进系统国外发展现状,总结核电推进系统所涉及的主要技术内容和已经取得的成果,梳理关键技术,并归纳了核电推进技术的发展趋势,最后对中国发展核电推进技术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核电推进 空间核反应堆 动态能量转换 大功率电推力器
下载PDF
功率展平的压水堆乏燃料发电包层中子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马续波 陈义学 +3 位作者 王继亮 王悦 韩静茹 陆道纲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11-817,共7页
聚变裂变混合堆在增殖核燃料、嬗变长寿命核废料及固有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它比纯聚变堆在工程及技术方面要求低,因此较聚变堆更易实现。本工作基于目前国际聚变实验堆(ITER)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提出一种直接利用乏燃料进行... 聚变裂变混合堆在增殖核燃料、嬗变长寿命核废料及固有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它比纯聚变堆在工程及技术方面要求低,因此较聚变堆更易实现。本工作基于目前国际聚变实验堆(ITER)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提出一种直接利用乏燃料进行发电的聚变裂变混合堆包层概念,利用在不同位置放置不同乏燃料体积分数的方法对燃料增殖区实现了功率展平。计算结果表明:功率展平后的包层功率不均匀系数更小,且包层中燃料区的能量输出要比不展平情况下的能量输出高约21.7%。燃料富集度到运行末期最大可达5.23%。从中子学角度初步论证了该包层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学 聚变裂变混合堆 压水堆乏燃料包层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