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评析 被引量:2
1
作者 汪东萍 方瑞芬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85-390,共6页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 公元383年,释道安提出了著名的"五失本、三不易"翻译思想,"五失本"谈到翻译的语序问题、文质问题和详简问题。对于"一失本"的语序问题,道安主张失本而采用倒装语序;对于"二失本"的文质问题,道安主张根据读者层次和不同文体选择质派或文派翻译,提倡发挥质、文两派的优势,更好地进行佛典汉译;对于"三失本、四失本、五失本"的详简问题,道安认为就一般佛典而言,反复叮咛、啰唆琐碎的颂文、义辞和反腾都应删去,但戒律翻译应该保留;"三不易"谈到佛典汉译面临的时代因素、读者因素和译者因素,这三大因素导致了佛典汉译不容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失本 三不易 翻译思想
下载PDF
佛经译场中的翻译理论探索 被引量:7
2
作者 刘长庆 《外国语文》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06-109,共4页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 我国佛经翻译理论随着译场的建立而产生,随着译场的发展而不断完善。东晋道安从宏观上提出了"五失本"、"三不易"的观点,主张译文要保留原文的风格面貌。隋彦琮对译场工作人员提出了"十条八备"的标准。唐玄奘和道安一样,也主张保存原文的风格面貌,但他进一步从微观上提出了具体的"五不翻"原则。北宋赞宁提出的"新意六例"是对东汉以来佛经翻译的实践经验和翻译理论的总结和发展。长期以来,人们往往孤立地看待这些不同时期的翻译思想和观点,其实它们之间存在着相互继承和不断发展的有机联系,最终形成了我国古代的翻译原则和翻译理论体系。尽管这些原则和理论主要体现在形而下的"术"的方面,但它们对现代翻译理论的构建和翻译实践却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译场 翻译原则和理论 五失本三不易 十条八备 五不翻 新意六例
下载PDF
说“雅”——兼论翻译学的建立 被引量:7
3
作者 孙迎春 《中国科技翻译》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1-4,共4页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 ,经历了风风雨雨。对于 2 0 0 1年 4月青岛“全国翻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上某些学者对三字标准特别是“雅”字在理解上所出现的三点争议 ,须一一进行讨论 ,以期译界在翻译学建立、译学研究蓬...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三字翻译标准 ,经历了风风雨雨。对于 2 0 0 1年 4月青岛“全国翻译学学科建设专题讨论会”上某些学者对三字标准特别是“雅”字在理解上所出现的三点争议 ,须一一进行讨论 ,以期译界在翻译学建立、译学研究蓬勃发展的时候 ,对“三难”有一个恰当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 翻译学 翻译标准 理性思维
下载PDF
称谓情感的二度隐退——《两地书》的编辑与英译 被引量:2
4
作者 曾文华 《北京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5-62,共8页
通过对《两地书》书信原文和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及其英译本书信的称谓进行对照,发现编辑出版后《两地书》的称呼与署名在类别、形式及情感强度上都不及原信。英译本中北平—上海通信中所有的昵称、爱称被... 通过对《两地书》书信原文和上海青光书局1933年版《鲁迅与景宋的通信:两地书》及其英译本书信的称谓进行对照,发现编辑出版后《两地书》的称呼与署名在类别、形式及情感强度上都不及原信。英译本中北平—上海通信中所有的昵称、爱称被换成英文缩略语,语言形式的转换及中英称谓的文化差异造成了英译本《两地书》情感意蕴及文化内涵的再度减退。当今读者要想一睹《两地书》中许鲁二人真情原貌,阅读原信已成必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两地书》 称呼 署名 情感隐退 原信 编辑出版 英译
下载PDF
是合理的变通还是“意义”的流失——谈文学翻译中的“随意”现象
5
作者 王正文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157-160,共4页
文学翻译的目的何在?仅为了向读者介绍作品的故事情节,还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读者了解名著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原文作者的本意?大凡严肃的译者都以后一种目的为追求。尤金.奈达提出“翻译,即译意”,这句名言明确了翻译的使命... 文学翻译的目的何在?仅为了向读者介绍作品的故事情节,还是通过阅读这些作品,让读者了解名著中所包含的深刻思想内涵以及原文作者的本意?大凡严肃的译者都以后一种目的为追求。尤金.奈达提出“翻译,即译意”,这句名言明确了翻译的使命所在。因为原文作者的本意是译作的根本。离开了这一根本,译者的创作就表现出一种随意性,就会造成原作意义的流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翻译 原文的意义 经典名著 意义流失
下载PDF
“失本”本义考论
6
作者 高查清 余文都 《外语与外语教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39-146,共8页
对于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中"失本"的内涵,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代表性观点有二:一种认为"失本"即"改变原文形态"(形变),一种认为是"违背原文内容/精神"(义变)。本文结合... 对于道安法师提出的"五失本三不易"之说中"失本"的内涵,学界一直存在分歧。代表性观点有二:一种认为"失本"即"改变原文形态"(形变),一种认为是"违背原文内容/精神"(义变)。本文结合道安提出"失本"论的背景,经过对两种观点的辨析发现,形变派的观点合情合理,义变派的观点有失偏颇。事实上,道安所言之"失本"只是强调译文形态之变,而非意义之变,但归根到底是担心由"形变"导致的"义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失本三不易 失本 内涵
原文传递
释道安译经“失本”态度问题补证 被引量:2
7
作者 常红星 《中国翻译》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1-47,190,191,共9页
“五失本”并非释道安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主张,而是他对之前以及当时汉地佛经翻译做法的总结。通过对《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三不易”以及后面相关内容的解读可知,释道安对译经“失本”的做法基本是持反对态度。释道安认为译经“... “五失本”并非释道安提出的全新翻译理论主张,而是他对之前以及当时汉地佛经翻译做法的总结。通过对《摩诃钵罗若波罗蜜经抄序》“三不易”以及后面相关内容的解读可知,释道安对译经“失本”的做法基本是持反对态度。释道安认为译经“失本”将会导致读者难以正确、全面地理解佛法旨趣,这是他反对译经“失本”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释道安 五失本三不易 传令知会通 佛教中国化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