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apid afterslip and short-term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following the 2008 M_W7.9 Wenchuan earthquake 被引量:16
1
作者 Zhigang Shao Rongjiang Wang +1 位作者 Yanqiang Wu Langping Zhang 《Earthquake Science》 CSCD 2011年第2期163-175,共13页
Significant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08 M 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been observed from GPS data of the first 14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rapi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are ... Significant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f the 2008 M W 7.9 Wenchuan earthquake has been observed from GPS data of the first 14 days after the earthquake. The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the rapi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are assumed to be afterslip on the earthquake rupture plane and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of coseismiclly stress change in the lower crust or upper mantle. We firstly use the constrained least squares method to find an afterslip model which can fit the GPS data best. The afterslip model can explain near-field data very well but shows considerable discrepancies in fitting far-field data. To estimate the effect due to the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in the lower crust, we then ignore the contribution from the afterslip and attempt to invert the viscosity structure beneath the Longmenshan fault where the Wenchuan earthquake occurred from 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data. For this purpose, we use a viscoelastic model with a 2D geometry based on the geological and seismological observations and the coseismic slip distribution derived from the coseismic GPS and InSAR data. By means of a grid search we find that the optimum viscosity is 9×10 18 Pa·s for the middle-lower crust in the Chengdu Basin, 4×10 17 Pa·s for the middle-lower crust in the Chuanxi Plateau and 7×10 17 Pa·s for the low velocity zone in the Chuanxi plateau. The viscoelastic model explains the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observed in the far-field satisfactorily, but it is considerably worse than the afterslip model in fitting the near-fault data. It suggests therefore a hybrid model including both afterslip and relaxation effects. Since the viscoelastic model produces mainly the far-field surface deformation and has fewer degree of freedoms (three viscosity parameters) than the afterslip model with a huge number of source parameters, we fix the viscositiy structure as obtained before but redetermine the afterslip distribution using the residual data from the viscoelastic modeling. The redetermined afterslip distribution becomes physically more reasonable; it is more localized and exhibits a pattern spatially complementary with the coseismic rupture distribution. We conclude that the aseismic fault slip is responsible for the near-fault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whereas the viscoelastic stress relaxation might be the major cause for the far-field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enchuan earthquake short-term postseismic deformation aseismic slip viscoelastic relaxation
下载PDF
钢-UHPC轻型组合结构短栓钉抗剪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邓宗才 黄松 薛会青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2-52,共11页
通过6个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轻型组合结构短栓钉推出试验,对其抗剪承载力、破坏形态、栓钉应变及荷载-滑移曲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栓钉直径、长度、数量以及界面黏结对短栓钉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结... 通过6个钢-超高性能混凝土(ultra-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UHPC)轻型组合结构短栓钉推出试验,对其抗剪承载力、破坏形态、栓钉应变及荷载-滑移曲线进行了研究,探讨了栓钉直径、长度、数量以及界面黏结对短栓钉抗剪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所有试件均为栓钉根部剪切破坏,UHPC板除栓钉根部沿承压方向部分UHPC压碎外,其余部分保持完好,UHPC可以抵抗栓钉传递的高压应力;栓钉根部截面屈服后应力强化阶段明显,栓钉发生剪切破坏时,栓钉根部上侧应变超过3500με;长径比为2.0的短栓钉在UHPC中也能发挥全部强度;所有试件的荷载-滑移曲线分为弹性、弹塑性和塑性3个阶段,所有短栓钉的最大滑移量均小于4 mm,工程应用时应按照弹性剪力连接件进行设计;栓钉直径对栓钉抗剪性能提高最显著,直径16 mm的栓钉比直径13 mm的栓钉的抗剪承载力和极限滑移分别提高了46.4%和11%,弹性刚度和塑性刚度分别提高了35.8%和59.1%,增加栓钉长度和界面黏结能有效提高栓钉的剪切刚度,长径比为3.0的栓钉比长径比为2.5的栓钉的弹性刚度提高了12.3%,界面有黏结试件比界面无黏结试件的弹性刚度提高了17.4%;相同间距内,合理增加更多栓钉有利于提高整体抗剪强度,但会降低延性变形能力.最后,结合实验数据和国内外UHPC中栓钉推出试验结果,建立了UHPC中栓钉荷载-滑移曲线和抗剪承载力预测表达式,计算值与试验值吻合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高性能混凝土 短栓钉 推出试验 抗剪性能 荷载-滑移曲线 抗剪承载力
下载PDF
柴油/天然气船用双燃料低速机甲烷逃逸浓度软测量
3
作者 赵国旭 胡磊 +1 位作者 余永华 侍晓冬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02-108,共7页
为消除甲烷逃逸浓度软测量过程中测试参数之间延迟对软测量实时性和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和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的船用双燃料低速机甲烷逃逸浓度软测量方法。首先,利用互... 为消除甲烷逃逸浓度软测量过程中测试参数之间延迟对软测量实时性和精度的影响,提出一种基于长短时记忆(long short-term memory,LSTM)神经网络和互信息(mutual information,MI)的船用双燃料低速机甲烷逃逸浓度软测量方法。首先,利用互信息进行辅助变量筛选和变量时间延迟的计算;将预处理后的数据导入LSTM模型来预测甲烷逃逸浓度;最后使用某低速双燃料机甲烷逃逸治理系统的历史数据进行模型性能的验证。结果表明:基于LSTM和互信息的软测量模型具有较好的预测能力,为船舶双燃料低速机甲烷逃逸浓度的监测提供了一种有效参考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短时记忆神经网络 互信息 软测量 甲烷逃逸 双燃料发动机
下载PDF
正文煤矿采空区下回采巷道支护应用分析
4
作者 张国材 《江西煤炭科技》 2024年第2期14-17,共4页
为解决正文煤矿近距离煤层下方回采巷道围岩支护难题,以11107回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回采巷道支护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9#煤层开采引起底板损伤破坏深度为4.69m,以层间岩层厚度是否大于5m为条... 为解决正文煤矿近距离煤层下方回采巷道围岩支护难题,以11107回采工作面为工程背景,综合运用理论计算、现场实测等方法,对回采巷道支护及应用进行了探讨;分析表明,9#煤层开采引起底板损伤破坏深度为4.69m,以层间岩层厚度是否大于5m为条件将其巷道围岩分为损伤间隔层、块裂间隔层两种类型,并采用不同的支护方案;应用表明,在掘巷阶段取得较好的围岩控制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距离煤层 围岩采动损伤 滑移线场理论 模拟分析 块裂间隔层
下载PDF
二十年来蠕变和短基线观测反映的鲜水河断裂带活动特征 被引量:26
5
作者 刘冠中 马瑾 +3 位作者 张鸿旭 王建军 杨永林 王兰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878-891,共14页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 利用鲜水河断裂带1990年1月—2009年12月的蠕变与短基线数据,采用小波变换与断层运动学分析方法,获取构造活动产生的断层形变速率.结合近场断层形变测量与GPS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带的分段活动特征及时空演化.结果显示:(1)不同段落断层活动方式存在差异性.鲜水河断裂带分段活动现象显著,以道孚县为界,以北的炉霍、道孚断层走滑量相对较大且活动方式稳定,显示张性和左行走滑;以南的乾宁、折多塘断层活动微弱,走滑量小,且滑动状态复杂,其中,乾宁断层为压性和左行走滑,折多塘断层为微弱的右行走滑.这种分段活动特征可能与断层几何及巴颜喀拉块体内部次级块体的差异运动有关.(2)不同时期断层走滑方式存在交替性.鲜水河断裂带虽以左行走滑为主,但在汶川地震前一些断层段出现过逆向走滑现象.汶川地震前2年,炉霍、道孚断层左行走滑减弱,乾宁、折多塘断层在2007年出现过逆向走滑,至2009年底,逆向走滑区域保持扩展态势.(3)不同测点间距得到的断层错动速率和变形带空间分布特征不同.不同测量方法的分析结果表明,鲜水河断裂带不同段落和跨距宽度的走滑速率有所不同:测点间距18.7~65.1m的蠕滑速率为0.01~0.78mm/a;测点间距72~288m的短基线测量为0.02~2.46mm/a,点距十几至几十公里的GPS观测为6~11mm/a;地质滑动速率5~15mm/a.随测点间距的增加,平行断层的位移速率按对数函数增长,视剪应变率按幂函数衰减.我们推测,大间距测点的数据中既包含了跨断层的错动,也包含了断层两侧块体的分布变形;现今的断层形变测量与地质调查之间的差异,说明断层错动速率在时间上不是常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鲜水河断裂带 蠕变 短基线 分段活动 逆向走滑
下载PDF
8090Al-Li合金的疲劳裂纹扩展 被引量:5
6
作者 王中光 张匀 +2 位作者 胡壮麒 何世禹 李清健 《金属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5期A230-A236,共7页
研究了8090型Al—Li合?疲劳裂纹扩展行为以及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气中,自然时效和欠时效?现出最好的疲劳裂纹扩展阻力,其次是峰时效状态,而过时效状态的疲劳裂纹扩展阻力最低,在3.5%NaCl水溶液中,时效状态对疲劳裂纹扩... 研究了8090型Al—Li合?疲劳裂纹扩展行为以及组织结构和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空气中,自然时效和欠时效?现出最好的疲劳裂纹扩展阻力,其次是峰时效状态,而过时效状态的疲劳裂纹扩展阻力最低,在3.5%NaCl水溶液中,时效状态对疲劳裂纹扩展行为有着同空气中相同的影响规律,但在同样的时效条件下,在3.5%NaCl水溶液中的疲劳裂纹扩展阻力要比空气中的低,在相同的应力强度因子范围△K作用下,缺口短裂纹和物理短裂纹均表现出比长裂纹高的扩展速率,用位错的平面滑移性和循环滑移可逆性解释了时效的影响,用裂纹的闭合效应和裂纹尖端塑性区尺寸说明了长短裂纹扩展行为的差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L-LI合金 长短疲劳裂纹 闭合效应
下载PDF
短螺栓型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箍滑动承载力试验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石湘 张洪珲 +2 位作者 李聪 王树青 徐皓 《海洋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13-117,共5页
对短螺栓型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箍的滑动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从自应力产生机理介绍了短螺栓型灌浆卡箍结构,分析了这种结构的特点和优越性,然后在不同膨胀剂掺量和长细比下进行了这种卡箍试件的滑动承载力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滑... 对短螺栓型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箍的滑动承载力进行了试验研究,首先从自应力产生机理介绍了短螺栓型灌浆卡箍结构,分析了这种结构的特点和优越性,然后在不同膨胀剂掺量和长细比下进行了这种卡箍试件的滑动承载力测试。试验结果表明:滑动承载力随着膨胀剂掺量的增加线性增加;在长细比为1.02~1.67的范围内,滑动应力差异不大,但当长细比增加到3.33时,滑动应力明显降低;而且短螺栓型膨胀式自应力灌浆卡箍比近似结构尺寸的传统长螺栓型卡箍能提供更大的滑动应力。试验结果为短螺栓型膨胀式灌浆卡箍的工程应用提供了一定的设计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下加固 膨胀式 自应力 灌浆卡箍 短螺栓结构 滑动承载力
下载PDF
无模糊度和整周跳变问题的短基线解算方法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楼益栋 李征航 张小红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995-998,共4页
提出了一种不涉及模糊度和整周跳变问题的短基线解算方法。用自编软件对实际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计算结果表明,本方法的原理和数学模型是正确的,对于一般静态短基线解算,平面精度达到2mm左右,高程精度达到5mm左右。
关键词 载波相位组合 整周模糊度的确定 周跳的探测及修复 短基线解算方法
下载PDF
交直流混合供电的多相电机稳态电抗的测定 被引量:9
9
作者 吴旭升 马伟明 张盖凡 《电工技术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1-6,共6页
研究了交直流混合供电的多相电机对称稳态电抗的测定 ,导出了有关计算公式 ,并在一台交直流混合供电的三相 /十二相电机上测出了其稳态电抗值 ,利用稳态电抗的测试值 ,对电机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较好地吻合了实际样机的试验... 研究了交直流混合供电的多相电机对称稳态电抗的测定 ,导出了有关计算公式 ,并在一台交直流混合供电的三相 /十二相电机上测出了其稳态电抗值 ,利用稳态电抗的测试值 ,对电机进行了计算机仿真分析 ,仿真结果较好地吻合了实际样机的试验结果 ,验证了所测参数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直流混合供电 多相电机 稳态电抗 测定 电磁耦合
下载PDF
基于手机短信息的人体跌倒自动报警研究 被引量:9
10
作者 涂巧玲 戴宇航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241-243,共3页
通过对人体跌倒自动报警机制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侦测人体跌倒信号、自动通过手机短信报警,以及修正误报警的方法,并由低功耗MSP430F449单片机和MMA7260Q加速度传感器,以及GSM模块,通过AT指令程序,实现了单片机控制GS... 通过对人体跌倒自动报警机制的研究,提出一种基于MEMS加速度传感器的侦测人体跌倒信号、自动通过手机短信报警,以及修正误报警的方法,并由低功耗MSP430F449单片机和MMA7260Q加速度传感器,以及GSM模块,通过AT指令程序,实现了单片机控制GSM模块自动发送跌倒求救短信息。它可以检测人体在倾斜、垂直方向的跌倒信号和跌倒时发出的撞击信号,能自动发送短信,还可以在指定时间内消除错误报警信号,具有报警准确性高的突出优点。通过姿态模拟漏报警和误报警实验,结果表明没有出现漏报警和误报警,证明该方法可行,具有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加速度传感器 跌倒 GSM短信息 AT指令
下载PDF
倾斜扰动与短临地震预报 被引量:21
11
作者 王贤仁 卢艳清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20-24,共5页
依据丽江、云龙、云县、保山、通海等台水平摆倾斜仪原始记录图资料 ,发现震前均存在倾斜扰动。从震源机制 ,岩石力学角度出发 ,认为倾斜扰动其本质就是微破裂、粘滑现象 ,是大震前有效的前兆 ,这些震兆信息被不同于地震仪固有频率特性... 依据丽江、云龙、云县、保山、通海等台水平摆倾斜仪原始记录图资料 ,发现震前均存在倾斜扰动。从震源机制 ,岩石力学角度出发 ,认为倾斜扰动其本质就是微破裂、粘滑现象 ,是大震前有效的前兆 ,这些震兆信息被不同于地震仪固有频率特性的水平摆倾斜仪记录到。把这些特征同震源区岩体紧密联系起来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倾斜扰动 微破裂 粘滑现象 短临地震预报
下载PDF
对西冶、五胜流动短水准异常的分析探讨 被引量:4
12
作者 李杰 闫洪朋 +1 位作者 郑传贝 张玲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2003年第4期65-69,共5页
对西冶、五胜流动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异常成因的探讨。认为 1998年 9月至 2 0 0 0年 6月出现的异常变化 ,是 1998年降雨量增大导致断层之间摩擦力减少 ,在区域应力背景增强的情况下出现的断层蠕滑活动 ,而不是环境、降雨、地下... 对西冶、五胜流动短水准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和异常成因的探讨。认为 1998年 9月至 2 0 0 0年 6月出现的异常变化 ,是 1998年降雨量增大导致断层之间摩擦力减少 ,在区域应力背景增强的情况下出现的断层蠕滑活动 ,而不是环境、降雨、地下水位等干扰因素引起的水准点标志升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短水准 断层 蠕滑 观测资料 地震趋势
下载PDF
催化裂化用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内气固滑移特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朱丽云 赵文斌 +3 位作者 仲理科 张玉春 王振波 金有海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3468-3475,共8页
利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分离腔内气固滑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切向气固滑移速度的分布规律,并考察了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分离腔内切向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分离腔内切向气固滑移速度沿径向呈&#... 利用欧拉-欧拉双流体模型对短接触旋流反应器分离腔内气固滑移特性进行了数值模拟,主要研究了切向气固滑移速度的分布规律,并考察了操作参数和物性参数对分离腔内切向滑移速度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分离腔内切向气固滑移速度沿径向呈'驼峰'分布;当气相入口速度增大或者剂气比减小时,切向气固滑移速度变小,颗粒切向速度增大,离心力增大,有利于提高气固分离效率;颗粒密度对切向滑移速度分布影响不大;颗粒粒径较大时,在排尘口易出现堵塞,不利于长周期运行;建立了截面平均切向气固滑移速度计算模型,计算值与模拟结果误差在±7.0%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接触旋流反应器 分离腔 滑移速度 模拟 分离 模型
下载PDF
河津4.8级地震前山西临汾台倾斜前驱波特征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艳 高振强 +2 位作者 程冬焱 张仰辉 李军 《地震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0-164,263,共5页
采用临汾台SSQ-2I型石英摆和VP型宽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运用原始形态曲线方法,对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两种观测手段都记录到明显的前驱波,其形态特征与岩石力学中的粘滑事件非常相似... 采用临汾台SSQ-2I型石英摆和VP型宽带垂直摆倾斜仪观测资料,运用原始形态曲线方法,对2010年1月24日山西河津4.8级地震前观测曲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震前两种观测手段都记录到明显的前驱波,其形态特征与岩石力学中的粘滑事件非常相似,应是此次地震前显著的短临异常信息,同时给出了产生慢粘滑现象的机理解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津4 8级地震 倾斜仪 前驱波 慢粘滑 短临异常
下载PDF
高速运动雷达弱小目标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5
15
作者 孙立宏 王俊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7-260,共4页
针对强杂波下高速运动的雷达弱小目标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时滑窗相参积累和改进动态规划的检测前跟踪相结合的算法。首先,将雷达的回波信号构成一个先入先出的队列,进行短时滑窗相参积累。其次,在航迹跟踪时采用了基于改进动态规划... 针对强杂波下高速运动的雷达弱小目标的特点,提出了一种基于短时滑窗相参积累和改进动态规划的检测前跟踪相结合的算法。首先,将雷达的回波信号构成一个先入先出的队列,进行短时滑窗相参积累。其次,在航迹跟踪时采用了基于改进动态规划的检测前跟踪算法,并且在原来的状态转移的基础上又对后续状态进行了估计,从而降低了相邻两帧间目标强度起伏的影响。实测数据证明此算法检测性能好,计算量较小,实际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滑窗相参积累 动态规划 检测前跟踪
下载PDF
半精纺面料掉毛起球的原因及改进措施探讨 被引量:5
16
作者 赵会堂 张利 贾效波 《毛纺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1-33,共3页
从羊毛特性、短毛率以及工艺设备等方面说明了半精纺产品掉毛起球的原因,并对造成掉毛起球的重要原因——短毛率的形成及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试验对比,提出了正确调整设备工艺,可有效降低设备对羊毛纤维的损伤,提高其平均长度... 从羊毛特性、短毛率以及工艺设备等方面说明了半精纺产品掉毛起球的原因,并对造成掉毛起球的重要原因——短毛率的形成及控制措施进行了详细论述。通过试验对比,提出了正确调整设备工艺,可有效降低设备对羊毛纤维的损伤,提高其平均长度;合理选择生产工艺,可增强纱线中纤维抱和力,改善面料的掉毛起球。另外,为从根本上解决半精纺面料掉毛起球的缺陷,还从制作毛条拉断机、改用弹性梳理机针布和引进紧密纺等新设备方面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精纺 短毛率 掉毛起球 毛条拉断 工艺设备 改进措施
下载PDF
感应发电机接入配电网的短路计算序分量模型及算法 被引量:1
17
作者 周念成 王强钢 +3 位作者 颜伟 罗艾青 王达达 张少泉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7期1140-1149,共10页
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接入电网将改变潮流和短路电流的分布。利用感应发电机(induction generator,IG)正负序静态等值电路,研究电网不对称故障时定转子磁链序分量相关系数,并结合故障过程中IG暂态磁链特性和转差,建立IG短路计算的序分量电... 分布式发电大规模接入电网将改变潮流和短路电流的分布。利用感应发电机(induction generator,IG)正负序静态等值电路,研究电网不对称故障时定转子磁链序分量相关系数,并结合故障过程中IG暂态磁链特性和转差,建立IG短路计算的序分量电流源模型。比较计及转差前后和不同接入容量时多感应发电机(induction generators,IGs)端电压和短路电流响应,揭示出IGs短路电流与电网节点电压的耦合关系。推导电网故障瞬间IG暂态等值电势,提出计及转差变化的多IGs配电网短路电流的对称分量迭代算法。采用PSCAD/EMTDC仿真软件中IG的5阶动态模型,仿真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正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路电流 序分量模型 鼠笼式感应发电机 转差
下载PDF
井下钻柱振动信号的测量及振动激励源研究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会娟 《石油钻探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57-63,共7页
为深入认识钻井过程中井下钻柱振动的特征、明确振动激励源,利用ESM存储式测量系统对某超深井旋转钻进过程中的振动信号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钻柱粘滑和涡动的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钻柱振... 为深入认识钻井过程中井下钻柱振动的特征、明确振动激励源,利用ESM存储式测量系统对某超深井旋转钻进过程中的振动信号进行了测量,并分析了钻柱粘滑和涡动的主要特征;以此为基础,分别采用快速傅里叶变换和短时傅里叶变换方法对钻柱振动信息进行频域和时频分析,确定了引起钻柱振动的主要频率,进而明确了其振动激励源。研究发现:钻柱发生粘滑运动时,三轴加速度呈同步周期性变化,其周期为10 s,主要频率成分为0.1 Hz;钻柱发生涡动时,三轴加速度均呈杂乱无章的不规则波动,主要振动频率为钻头转速的2倍频、转盘转速的1~5倍频。实例分析结果表明,引起钻柱涡动的激励源主要有钻头与地层的相互作用、稳定器或Power-V系统与井壁的摩擦等,为制定减振措施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钻柱 振动 传感器 快速傅里叶变换 短时傅里叶变换 粘滑 涡动
下载PDF
深井、超深井短尾管安全丢手关键技术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冯丽莹 敖竹青 +2 位作者 段风海 曹海涛 宋兵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4-39,共6页
为提高深井、超深井短尾管固井施工的可靠性,针对深井、超深井摩阻大、短尾管固井悬挂尾管短和质量轻等原因造成的丢手不易判断的问题以及摩阻大造成的丢手困难的问题,通过采用尾管牵制技术及尾管悬挂器卡瓦内嵌技术,使尾管具有反向锚... 为提高深井、超深井短尾管固井施工的可靠性,针对深井、超深井摩阻大、短尾管固井悬挂尾管短和质量轻等原因造成的丢手不易判断的问题以及摩阻大造成的丢手困难的问题,通过采用尾管牵制技术及尾管悬挂器卡瓦内嵌技术,使尾管具有反向锚定锁紧及解锁功能,为短尾管提供附加载荷,便于现场施工安全丢手;制定了现场施工工艺流程,通过合理设计各级动作启动压力值,最终形成了适合于深井、超深井的短尾管安全丢手关键技术。该项技术已在塔河油田、青海油田及冀东油田等地区累计应用了72井次,成功率100%,应用最深井深为7271 m,最小规格为177.8 mm×Ф101.6 mm,尾管质量最轻仅为4.4 t。应用结果表明,该项技术有助于实现尾管悬挂器坐挂、丢手操作一次性成功,提高了短尾管固井施工的可靠性,为深井、超深井短尾管固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施工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尾管固井 尾管悬挂器 锁定机构 短尾管 卡瓦内嵌技术 安全丢手
下载PDF
澜沧—耿马大震的短临形变特征 被引量:5
20
作者 卢艳清 王贤仁 《内陆地震》 1992年第4期377-382,共6页
本文依据弥渡、永胜、楚雄台FSQ型浮子水管仪和个旧台JB金属摆倾斜仪原始记录图形资料,分析了澜沧——耿马大震前在图形上反映出的短临形变异常特征。并把这些特征同震源区岩体变化联系起来,探讨了震前孕震体变化过程与机理。
关键词 地震前兆 短临变形 大震 澜沧-耿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