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1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Effect of Two Substrate Types on Feeding Efficiency by Juvenil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on Barcheek Goby Rhinogobius giurinus
1
作者 Xiaolian Gu Jianyi Liu +5 位作者 Sikai Wang Tao Zhang Feng Zhao Ping Zhuang Ming Duang Boyd Kynard 《Agricultural Sciences》 2023年第10期1436-1443,共8页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an artificial stream tank with wild juvenil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capture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o test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their feeding efficiency on Barcheek goby R... We conducted experiments in an artificial stream tank with wild juvenile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captured in the Yangtze Estuary to test the null hypothesis that their feeding efficiency on Barcheek goby Rhinogobius giurinus was not affected by sand vs. smooth glass substrate. Gobies are among the most common prey eaten by wild juvenile A. sinensis in the estuary. Test results found neither substrate type significantly affected feeding efficiency by juveniles. Previous research found a strong innate habitat preference of A. sinensis for sand substrate. The present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preference for sand is not related to efficiently capturing R. giurinus on sand, but is an adaptation predisposing juvenile A. sinensis to seek sandy substrate where R. giurinus and other benthic forage are the most abundant in the Yangtze Estuar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penser sinensis Feeding Efficiency Sand Substrate BEHAVIOR
下载PDF
铅暴露致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幼鱼弯曲畸形与畸形恢复 被引量:6
2
作者 侯俊利 庄平 +5 位作者 章龙珍 冯琳 张涛 冯广朋 刘鉴毅 闫文罡 《生态毒理学报》 CAS CSCD 2009年第6期807-815,共9页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 铅是一种常见的污染物,在水环境中广泛分布并在水生食物链中富集,具有持久的生态效应.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是我国特有的珍稀濒危大型洄游性鱼类,极具学术价值和生态价值.为了探索中华鲟在生命早期接触铅后的损伤和自我修复机制,采用水溶液静态置换法,从中华鲟受精卵发育至96h开始,进行了16周的Pb2+暴露试验,随后继续6周的排放试验.结果显示:经0.8mg·L-1和1.6mg·L-1的Pb2+暴露16周,中华鲟幼鱼会发生弯曲畸形,而0.2mg·L-1Pb2+暴露组未出现畸形个体.畸形弯曲位置主要发生在近胸鳍起点处以及背鳍起点至尾鳍末端之间,多伴有尾鳍末端下垂.Pb2+暴露浓度越高,畸形弯曲越严重,但未见椎骨变形.畸形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明显降低.Pb2+排放后,畸形个体的弯曲程度由重度向轻度转变而恢复正常,弯曲程度越轻恢复越快,畸形恢复个体的自主活动能力和摄食能力均明显得到恢复并逐渐复原.表明中华鲟幼鱼具有较强的排铅能力和铅损伤后的自我修复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暴露 排放 畸形 弯曲 恢复
下载PDF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间的长度变异与个体内的长度异质性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四明 邓怀 +2 位作者 汪登强 张亚平 吴清江 《Acta Genet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1999年第5期489-496,共8页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 用PCR技术扩增中华鲟(Acipensersinensis)线粒体DNA(mtDNA)控制区(D-loop)时,发现中华鲟天然群体内存在个体间和个体内的mtDNA长度变异现象。DNA测序表明,长度变异发生在mtDNAryloop靠近tRANpro的位置,由长约82碱基对(bp)的重复序列串联形成的。由个体内mtDNA长度变异造成的异质性个体比例为57.4%,非异质性(同质性)个体的比例为426%。非异质性个体间的mtDNA的大小也不一样,存在长度变异。在非异质性个体中,有2、3、4、5个串联重复序列形成的4种分子类型的情况,其重复序列出现的频率从高到低的循序是3→2→4→5。在异质性个体中,同一个体由2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最普通,占77.78%3种不同分子组合的频率次之,占18.520。4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比例最少,占3.70%。没有发现由5种不同分子组合的异质体。对所有异质体混合分析表明,各种类型的重复序列出现的比例与非异质体的类似,即分子大小(含重复序列数)从高到低的顺序为3→2→4→5→1。对47尾中华鲟的个体内和个体间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分析发现,有65.3%遗传变异表现在群体内的个体间,有347%的遗传变异表现在个体内。由mtDNA长度异质性造成的个体内的多样性是中华鳍物种遗传多样性的另一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MTDNA 长度变异 异质性 串联重复
下载PDF
葛洲坝下游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地形分析 被引量:16
4
作者 张辉 危起伟 +3 位作者 杨德国 杜浩 张慧杰 陈细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0期3945-3955,共11页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eGIS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 根据1981年葛洲坝截流至1998年对葛洲坝坝下河床研究的历史资料,结合1999—2006年间获得的中华鲟产卵场所在江段河床的5次地形数据,采用AreGIS9.0软件,对中华鲟产卵场河床的高程、坡度、坡向等地形因子进行了详细分析。结果表明:葛洲坝至磨基山江段中华鲟产卵场与历史产卵场相比具有极其相似的特征,临江溪至虎牙滩江段中华鲟自然繁殖频率不高可能主要是因为地形不符合要求,从而造成相关的水文因子也不能满足需要。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迁徙分布和产卵后受精卵的散播与河床地形都有一定的关系,葛洲坝水利枢纽下游河势调整工程较大地改变了葛洲坝至庙咀江段河床的地形,地形复杂度的增加可能对中华鲟自然繁殖前期的栖息有利,而河床坡度、底质的改变则可能会对中华鲟受精卵的散播和发育产生不利影响。有必要结合中华鲟历史产卵场精确的地形数据,对“中华鲟产卵场功能分区模型假说”进行验证,并针对产卵场地形对中华鲟自然繁殖的影响,做出进一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产卵场 地形
下载PDF
Prediction of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B Cell Epitope of GH Protein from Acipenser sinensis 被引量:3
5
作者 刘红艳 杨东 +1 位作者 张繁荣 余来宁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CAS 2009年第2期46-48,58,共4页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predict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B cell epitope of growth hormone (GH) protein from Acipenser sinensis. [Method] With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GH protein from A. sinensis as the base... [ Objective] The aim was to predict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and B cell epitope of growth hormone (GH) protein from Acipenser sinensis. [Method] With the amino acid sequence of GH protein from A. sinensis as the base, the secondary structure of GH protein from A. sinensis was predicted by the method of Gamier-Robson, Chou-Fasman and Karpius-Schulz, and its cell epitope was predicted by the method of Kyte- Doolittle, Emini and Jameson-Wolf. [Result] The sections of 18 -23, 55 -55, 67 -73, 83 -86,112 -114,151 -157 and 209 -211 in the N terminal of GH protein molecule had softer structure and these sections could sway or fold to produce more complex tertiary structure. The sections of 19 -23, 51 -71,84 -95, 128 -139, 164 -176 and 189 -195 in the N terminal of GH protein could be the epitope of B cell and there were flexible regions in these sections or near these sections of GH protein molecule. So the dominant regions could be in these sections or near these sections. [ Conclusion] The research provided the basis for the preparation of monoctonal antibody of GH protein from A. sinensis and provided the reference for the discussion for the molecular regulation mechanism of A. sinen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penser sinensis GH protein Secondary structure Cell epitope
下载PDF
Full-length cDNA Cloning and Tissues Expression Analysis of Ferritin Gene from Acipenser sinensis 被引量:2
6
作者 陈晓武 施志仪 程千千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44-150,共7页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ed sequence of the ferritin gene, a homologous sequence was obtained from the EST database through a BLAST search against the GenBank database. This sequence was amplified with the method of RT... According to the conserved sequence of the ferritin gene, a homologous sequence was obtained from the EST database through a BLAST search against the GenBank database. This sequence was amplified with the method of RT-PCR, false sequencing was corrected, and full length eDNA of the ferritin subunit from the Chinese sturgeon was obtained. After being submitted to the GenBank database, the sequence accession number EU348782 was assigned. With the length of 896 bp, this eDNA includes entire coding regions of 53 lbp, which encodes 176 amino acids (aa). The molecular weight was predicted to be 20339.9Mr and the theoretical isoelectric point 5.66. It shares 82.9% protein sequence homology with the ferritin of the Atlantic salmon. This gene is expressed in many organs of the Chinese sturgeon, for example, the liver, pancreas, muscle, brain, heart and gastric mucosa. The highest expression level was found in the pancreas and the heart, while the muscular tissue showed the lowest. Homology modeling was used to predict the 3-D structure of the protein, which included 5 alpha helices and 10 turns. The ferritin protein structure could be overlapped and showed high similarity with that of human, flog and bacteria. It was revealed that this kind of ferritin was highly conserved in structure and fun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penser sinensis FERRITIN BIOINFORMATICS
下载PDF
从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剖析其物种保护:困境与突围 被引量:28
7
作者 危起伟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1297-1319,共23页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 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自然繁殖已连续中断3年(2017 2019年),自然种群濒临灭绝.本文归纳了中华鲟生活史各阶段的生态需求,指出:葛洲坝阻隔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根本原因,三峡等长江上游特大型梯级水电工程的相继蓄水运行是导致中华鲟自然繁殖中断的关键因素,河道冲刷、航道疏浚与挖沙、防洪及城市景观工程等人类活动使中华鲟仔稚鱼栖息地丧失,进而导致补充群体减少,造成繁殖群体持续萎缩.近40年来,对给予高度期望的补偿中华鲟自然种群衰退的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措施没有得到科学有效地实施,造成人工干预力保中华鲟自然种群延续的希望几近破灭.本文探讨了近40年来在中华鲟保护认识、管理、决策和机制上存在的误区与不足,提出以长江十年休渔为契机,亟需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2015-2030年)》为纲领,推进落实:1)实施"陆-海-陆"保种工程,恢复人工群体的生物学自然特性;2)大幅度提升科学有效的人工增殖放流;3)改善产卵场环境,放流人工培育亲本以恢复葛洲坝下中华鲟自然繁殖;4)新建旁通道仿自然产卵场,扩大自然繁殖;5)修复索饵场等关键栖息地,提高子代存活率.唯有以恢复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实施中华鲟从出生到繁殖全生活史周期(15年)的长期系统性保护,才有望延续和恢复中华鲟自然种群.中华鲟个体大、寿命长、洄游范围广,是长江水生态系统的旗舰种和伞护种,保护好中华鲟对于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经济社会绿色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濒危鱼类 长江 葛洲坝 三峡工程 保护生物学 水生态 困境
下载PDF
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脑垂体的形态和ACTH细胞定位
8
作者 叶容晖 王春琳 郑荣泉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395-402,共8页
为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文对中华鲟脑垂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的神经垂体较小,腺垂体可分为前、中和后腺垂体三部分,神经垂体形成分支插入后腺垂体。中华鲟垂体还有一个特... 为研究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文对中华鲟脑垂体的组织形态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中华鲟的神经垂体较小,腺垂体可分为前、中和后腺垂体三部分,神经垂体形成分支插入后腺垂体。中华鲟垂体还有一个特点是有分支的垂体裂。前腺垂体位于垂体前侧,细胞间隙大,细胞分散呈窦状。中腺垂体细胞间隙小,细胞密集呈条索状,嗜酸性细胞和嗜碱性细胞区分明显。后腺垂体包围在神经垂体周围。腺垂体中有长且分支的垂体裂,腺垂体形成许多突起深入其中,垂体裂周围的细胞密集,染色深,排列成类似上皮组织的形态。免疫组化结果表明,中华鲟脑垂体ACTH细胞主要分布于后腺垂体。ACTH的前体基因是POMC,RT-PCR证明其主要分布在脑垂体中,在体内其他组织中基本检测不到。编码ATCH的片段位于POMC中最保守的区域。预测发现POMC基因有一个26氨基酸的信号肽,将不带信号肽的POMC基因插入表达载体。再转染HELA细胞POMC主要在细胞质中表达,而带有信号肽的POMC蛋白在细胞内很少,推测可能分泌到胞外,信号肽对POMC表达和功能发挥起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可为该基因在中华鲟神经内分泌研究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脑垂体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 免疫组化
下载PDF
三峡蓄水以来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
9
作者 刘文成 李君轶 +6 位作者 李鹏程 班璇 吴金明 张辉 沈丽 刘志刚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68-578,共11页
为探究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影像分析三峡蓄水以来现有数据(2004—2020年),研究底质表观特征与水声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产卵场底质特征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 为探究葛洲坝下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产卵场的河床质特征变化规律,研究基于水声学和水下视频影像分析三峡蓄水以来现有数据(2004—2020年),研究底质表观特征与水声学特征的相关性,分析产卵场底质特征变化及其原因。结果表明:(1)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分别与河床质充塞度、粒径和主要组成相关;(2)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底质特征参数在2004—2020年发生了明显的变化,硬度、粗糙度和分形维数三种特征均值在2004—2012年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P<0.01),在2012—2019年均显著增加(P<0.01),在2019—2020年显著减少(P<0.01);(3)产卵场含沙的底质比例在2004—2008年减少33.08%,在2008—2012年增加12.69%,在2012—2015年减少33.83%,此后其持续减少至2019年,在2019—2020年增加39.37%,期间的底质变化可能与三峡蓄水、泥沙调度、新修水坝的蓄水运行及期间发生的洪水有较大关联,且中华鲟的自然繁殖活动明显受河床质变化影响。研究结果为葛洲坝下中华鲟产卵场河床质的推演和产卵场的恢复与重建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卵场 河床质 粗糙度 硬度 分形维数 演变 中华鲟
下载PDF
不同动物饵料作为开口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
10
作者 胡子宣 陈政 +5 位作者 王雨路 管敏 丁若霞 王红霞 刘昊坤 龚迎春 《动物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209-3218,共10页
中华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高价值珍稀保护动物,如何有效提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是中华鲟养殖的关键。本试验分别选用水蚯蚓、丰年虫幼体、水蚯蚓+丰年虫幼体作为中华鲟仔鱼的开口饵料,养殖16 d后比较存活... 中华鲟是我国所特有的一种高价值珍稀保护动物,如何有效提高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是中华鲟养殖的关键。本试验分别选用水蚯蚓、丰年虫幼体、水蚯蚓+丰年虫幼体作为中华鲟仔鱼的开口饵料,养殖16 d后比较存活率、体重、体长以及消化酶活性等的差异,评价不同动物饵料对中华鲟仔鱼的开口效果,以期筛选适宜的开口饵料。结果表明:水蚯蚓+丰年虫幼体处理仔鱼的存活率(87.8%)显著高于丰年虫幼体处理和水蚯蚓处理(P<0.05),且增重率(60%)和特定生长率(6.0%)均显著高于丰年虫幼体处理和水蚯蚓处理(P<0.05)。此外,本研究对水蚯蚓和丰年虫幼体的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丰年虫幼体总脂肪酸含量较高(19.0%),远高于水蚯蚓(4.26%),尤其是不饱和脂肪酸(38.22%vs25.69%),从而有效促进了中华鲟仔鱼的生长发育;水蚯蚓的蛋白质含量非常高(56.55%),且富含碳水化合物(26.27%),明显高于丰年虫幼体(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含量分别为46.03%和13.62%)。综上所述,水蚯蚓搭配丰年虫幼体作为开口饵料可为中华鲟仔鱼提供更为均衡的营养,使中华鲟仔鱼的存活率和生长率得到提高。本研究结果可为中华鲟的繁育积累重要的基础数据,并可为中华鲟的进一步集约化养殖提供理论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水蚯蚓 丰年虫幼体 开口饵料
下载PDF
中华鲟IFNe2的抗病毒天然免疫作用
11
作者 李由申 丁广义 +4 位作者 张书环 郭慧芝 周江 罗凯 许巧情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4-53,共10页
为探究中华鲟干扰素e2(AsIFNe2)的免疫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重组中华鲟干扰素e2蛋白(rAsIFNe2),并分析其对抗病毒相关基因的影响及其抗病毒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结果显示,rAsIFNe2能显著激活中华鲟鳍细胞中干扰... 为探究中华鲟干扰素e2(AsIFNe2)的免疫调控作用,本实验通过原核表达获得了重组中华鲟干扰素e2蛋白(rAsIFNe2),并分析其对抗病毒相关基因的影响及其抗病毒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结果显示,rAsIFNe2能显著激活中华鲟鳍细胞中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的表达,如Mx、PKR、Viperin和ADAR4。此外,rAsIFNe2还能通过激活IRFs和IFNes基因的表达,从而帮助宿主细胞迅速建立抗病毒状态。在鲤春病毒血症病毒(SVCV)感染鲤上皮细胞(EPC)模型中,rAsIFNe2能够诱导EPC细胞中Mx、PKR和Viperin的表达,并降低EPC细胞中SVCV病毒G、N和P基因的表达,减少病变效应的产生。研究表明,AsIFNe2在宿主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中发挥作用。本研究为深入了解中华鲟的干扰素免疫系统以及治疗病毒性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干扰素 抗病毒 鲤春病毒血症病毒 免疫调控
下载PDF
基于线粒体DNA和核DNA遗传标记的中华鲟种属鉴定
12
作者 杨子豪 夏若成 +5 位作者 蒋志伟 蒋婷婷 陈开琴 吴晓连 陶瑞旸 杜志淳 《中国司法鉴定》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线粒体DNA和核DNA遗传标记的中华鲟及其潜在杂交种的鉴定方法。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已公布的中华鲟cyt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选用鲟鱼单拷贝核基... 目的 构建一种基于线粒体DNA和核DNA遗传标记的中华鲟及其潜在杂交种的鉴定方法。方法 根据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ational Center for Biotechnology Information, NCBI)已公布的中华鲟cytb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并选用鲟鱼单拷贝核基因fam43a扩增引物对中华鲟DNA进行扩增与测序,其中对fam43a基因扩增产物进行TA克隆测序。通过BLAST序列相似性检索确定样本来源,并基于邻接法构建鲟形目系统进化树。结果 中华鲟样本测序所得cytb和fam43a基因序列长度分别为728 bp和730 bp,且10个克隆群所测fam43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基本局部比对搜索工具(basic local alignment search tool, BLAST)序列相似分析显示,所测cytb与fam43a基因序列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中华鲟相似性最高,相似性分别为99.86%和100%。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中华鲟样本所测得序列均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中华鲟DNA序列聚类在一起,且与鲟形目其他物种位于不同分支。结论 联合使用线粒体DNA和核DNA遗传标记能够快速准确地鉴定中华鲟及其潜在杂交种,该方法能够满足法医日常检案的鉴定需求,为中华鲟的拯救和保护提供科学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遗传学 CYTB基因 fam43a基因 中华鲟 种属鉴定
下载PDF
花斑病对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影响
13
作者 田甜 张建明 +2 位作者 张德志 朱欣 李洋 《南方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6-192,共7页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 花斑病是近年来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养殖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新型疾病。为探索用于监测中华鲟健康状况的菌群标志物,通过高通量测序,分析比较了健康和患花斑病中华鲟幼鱼皮肤黏膜层微生物菌群的结构特征。结果显示,与健康中华鲟相比,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微生物多样性和丰富度均显著下降(p<0.001)。在属分类水平上,健康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norank_f_Muribaculaceae、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患病中华鲟皮肤黏膜层的优势菌属为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不动杆菌属,其中黄杆菌属占比78.38%。通过差异显著性分析,获得了5种反映中华鲟健康状态的敏感菌群。研究表明,与健康中华鲟相比,花斑病破坏了中华鲟皮肤黏膜层正常的微生态稳态结构,优势菌群由乳杆菌属、不动杆菌属等转变为黄杆菌属;因此黄杆菌属可作为监测中华鲟花斑病病原的菌群标志物,其相对丰度可用于评估中华鲟的患病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花斑病 高通量测序 皮肤黏膜层 菌群结构
下载PDF
不同饵料对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康复效果的影响
14
作者 周越 仝爽 +3 位作者 周青 颜安 张玉红 冯磊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80-1687,共8页
研究旨在通过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ary,1835)子一代产后亲鱼的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营养物质代谢、肝功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饵料对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的康复效果。挑选18尾参与2022年繁育的中华... 研究旨在通过投喂不同饵料对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 Gary,1835)子一代产后亲鱼的生长性能、血清抗氧化能力、营养物质代谢、肝功能和免疫指标的影响,探究不同饵料对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的康复效果。挑选18尾参与2022年繁育的中华鲟子一代亲鱼[平均初始体重为(80.64±9.80)kg],随机分为3组,分别采用投喂配合饲料、冰鲜鱼及配合饲料和冰鲜鱼早晚轮流混合投喂的方式喂养12周。结果表明,配合饲料和冰鲜鱼混合投喂可显著提高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的增重率(WGR)、体长增长率(LGR)和胸围增长率(CGR)(P<0.05);在血清抗氧化能力方面,混合投喂组和冰鲜鱼组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显著高于投喂配合饲料组(P<0.05);在营养物质代谢方面,相比于投喂配合饲料,投喂冰鲜鱼组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甘油三酯(TG)和总胆固醇(T-CHO)含量显著升高(P<0.05),配合饲料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总蛋白(TP)含量显著低于混合投喂组和冰鲜鱼组(P<0.05);在血清肝功能和免疫指标方面,混合投喂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活性显著低于配合饲料组(P<0.05),而碱性磷酸酶(ALP)活性及血钙(Ca2+)和血磷(P3+)含量显著高于配合饲料组(P<0.05)。在试验结束后15个月追踪研究其性腺发育激素水平,配合饲料组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血清雌二醇(E2)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综上表明,在试验条件下,对子一代中华鲟产后亲鱼早上投喂配合饲料、傍晚投喂冰鲜鱼,两种饵料混合投喂能够加强对营养物质的吸收,提高其生长性能、繁殖性能,并有效增强血清抗氧化免疫酶活性,提高免疫力和机体健康水平,促进其快速产后恢复,为中华鲟保种保育工作打下基础,对中华鲟种质资源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后康复 冰鲜鱼 配合饲料 生长性能 抗氧化能力 免疫指标 中华鲟
下载PDF
Assessing the genetic diversity of the critically endangered Chinese sturgeon Acipenser sinensis using mitochondrial markers and genome-wide 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from RAD-seq 被引量:2
15
作者 Jian Liu Xinxin You +17 位作者 Pao Xu Ping Zhuang Yueping Zheng Kai Zhang Min Wang Yunyun Lv Gangchun Xu Feng Zhao Jianhui Wu Houyong Fan Jianan Xu Zhiqiang Ruan Chao Bian Kai Liu Dongpo Xu Jinhui Chen Junmin Xu Qiong Shi 《Science China(Life Sciences)》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9期1090-1098,共9页
As a living fossil, the endangered 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 sinen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 national treasure in China. Here,the famous Gezhouba Dam and Three Gorges Dam on the Yangtze River were built in 1988 and 2... As a living fossil, the endangered Chinese sturgeon(Acipenser sinensis) has been considered a national treasure in China. Here,the famous Gezhouba Dam and Three Gorges Dam on the Yangtze River were built in 1988 and 2006, for economic purposes.The natural population of Chinese sturgeon has declined since then, as these dams block its migratory route to the original spawning grounds in the middle reaches of the Yangtze River. In 2013 and 2014, there was an absence of spawning where it typically happened near the Gezhouba Dam. Nevertheless, from April to June in 2015, over 1,000 larvae with different body lengths(10–35 cm) were detected along the Shanghai Yangtze Estuary; but only little is currently known about the population genetic structure of the Chinese sturgeon. Herein, we inferred population genetic parameters from 462 available Chinese sturgeon specimens based on a 421-bp fragment of the mitochondrial DNA(mtDNA) D-loop region and 1,481,620 SNPs(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generated by restriction site-associated DNA sequencing(RAD-seq). For the D-loop dataset, 15 haplotypes were determined. Randomly picked 23 individuals, representing the 15 D-loop haplotype groups, were subsequently used for further RAD-seq validation. The average nucleotide diversity calculated from the mtDNA and RAD datasets was 0.0086 and 0.000478, respectively. The overall effective female population size was calculated to be 1,255 to 2,607, and the long-term effective population size was estimated to range from 11,950 to 119,500. We observed that the genetic variability and the effective female population size of the current population in the Yangtze River are severely low, which are similar to the data reported over 10 years ago. The deduced relatively small effective population of female fish, limiting the genetic connectivity among Chinese sturgeon, should be considered a serious threat to this endangered spec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ipenser sinensis genetic diversity effective female population size mtDNA RAD-seq
原文传递
中华鲟精巢细胞系的建立和鉴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叶欢 王艺舟 +4 位作者 杜浩 岳华梅 阮瑞 罗江 李创举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261-1268,共8页
为了开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种质资源保存及其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采用蛋白酶消化法,对中华鲟精巢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中华鲟精巢细胞系(Acipenser sinensis testicular cell line,AST),经352d传代培养,已稳定传... 为了开展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种质资源保存及其精原干细胞体外培养的研究,采用蛋白酶消化法,对中华鲟精巢组织细胞进行原代培养,建立了中华鲟精巢细胞系(Acipenser sinensis testicular cell line,AST),经352d传代培养,已稳定传至80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形态主要呈类纤维状,培养基为DMEM,培养温度为25℃,最适血清浓度为15%。正常传代的AST细胞冻存、复苏后,经台盼蓝染色,约(81.36±1.13)%的细胞具有活性,复苏后细胞仍生长旺盛。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显示,第30代中华鲟精巢细胞系染色体数目分布在142—310,众数为264。通过RT-PCR检测发现,在P0和P1细胞中,Sertoli细胞特异表达基因(amh和gsdf)、Leydig细胞特异表达基因(cyp17a1)和生殖细胞特异表达基因(dazl、dnd和vasa)都有表达,且表达量与精巢中的相似;在P15、P30和P60细胞中,只有amh和vasa基因有微弱的表达,说明细胞系传代到了后期,只含有极少量的Sertoli细胞和生殖细胞。通过脂质体转染法将pEGFP-N3质粒转入AST细胞中,可表达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EGFP)。AST细胞系的建立为中华鲟种质资源的保存、精原干细胞的体外增殖与分化、基因功能等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巢 AST细胞系 传代培养 核型分析 基因表达特征 中华鲟
下载PDF
基于微卫星标记的中华鲟亲子关系判别及案例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赵娜 常剑波 +1 位作者 陶江平 孙行 《水生态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92-99,共8页
利用野外和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均有的产卵洄游入海特性,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和野外个体,可以评估其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占比情况。基于孟德尔遗传模式,在应用前期开发中华鲟特异... 利用野外和人工繁殖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均有的产卵洄游入海特性,通过在长江口水域捕获滞留的中华鲟幼鱼并区分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和野外个体,可以评估其人工繁殖放流个体占比情况。基于孟德尔遗传模式,在应用前期开发中华鲟特异性四倍体微卫星标记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四倍体微卫星位点遗传模式的亲子鉴定方法,并用全同胞家系、半同胞家系和非亲缘关系群体样本验证方法的有效性,将此方法用于1999年度中华鲟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案例中,计算人工繁殖个体在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中的比例。结果显示,3个全同胞家系个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分别为0.43、0.44和0.44,半同胞家系的遗传距离居中(0.57),长江口中华鲟幼鲟群体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0.74。人工繁殖效果评估显示,在2000年度长江口幼鱼群体中,人工繁殖个体的比例较低(0~3.8%)。研究表明,当年度中华鲟补充群体主要来源于自然繁殖,需要继续加大对中华鲟野生群体的保护力度,增加人工繁殖群体的放流规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亲子鉴定 人工繁殖 自然群体 微卫星DNA
下载PDF
长江鲟类资源现状及保护 被引量:6
18
作者 许兰馨 周亮 危起伟 《水产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60-70,共11页
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 归纳了白鲟、长江鲟、中华鲟近40年自然资源量变化情况,统计了长江鲟和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数据,评估了增殖放流成效。因物种特性和分布的差异,放流无效的原因迥异。过度捕捞使人工放流长江鲟在放流后6个月之内难逃被“误捕”,而中华鲟放流数量不足及长江和近海过度捕捞导致中华鲟人工增殖放流的贡献甚微,其结果是长江鲟和中华鲟增殖放流均无法达到自然繁殖群体的补充水平。本文探究了近40年来白鲟、中华鲟和长江鲟在保护、管理和决策上存在的误区和不足,提出在生态大保护的背景下,(1)应编制和实施《长江鲟拯救行动计划》优先项目;(2)应以《中华鲟拯救行动计划》为指引,在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和遗传多样性保护方面提出更具有可操作性的优先计划;(3)应设立中华鲟和长江鲟物种拯救行动计划专项,对现有涉栖息地或保护区生态补偿项目进行优化整合。唯有以恢复长江鲟和中华鲟自然繁殖为核心,才有望延续和恢复其自然种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推动长江流域社会经济绿色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 白鲟 长江鲟 中华鲟 增殖放流 濒危鱼类保护
下载PDF
冻结方式对中华鲟脂质氧化和肌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廖锦晗 陈季旺 +2 位作者 谭玲 廖鄂 焦楚壹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5期113-120,共8页
为研究中华鲟鱼肉冻藏过程中脂质氧化造成的品质劣变。将中华鲟鱼块分别采用冰柜(-20、-50℃)和液氮(-80、-110℃)冻结后置于-18℃冰柜中冻藏24周,测定中心温度、脂肪质量分数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相对含量、脂肪酸组成... 为研究中华鲟鱼肉冻藏过程中脂质氧化造成的品质劣变。将中华鲟鱼块分别采用冰柜(-20、-50℃)和液氮(-80、-110℃)冻结后置于-18℃冰柜中冻藏24周,测定中心温度、脂肪质量分数和游离脂肪酸(free fatty acids,FFAs)相对含量、脂肪酸组成、过氧化值(peroxide value,POV)、硫代巴比妥酸反应物(thiobarbituric reactive substances,TBARS)值、荧光化合物含量,观察鱼肉肌纤维微观结构,以探讨不同冻结方式对中华鲟冻藏过程中脂质氧化和肌纤维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显示,随冻藏时间的延长,鱼块脂肪质量分数和多不饱和脂肪酸(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PUFAs)相对含量下降,FFAs相对含量、POV、TBARS值及饱和脂肪酸(saturated fatty acids,SFAs)、单不饱和脂肪酸(monounsaturated fatty acids,MUFAs)相对含量及荧光化合物含量上升,肌纤维结构间隙变大,肌原纤维断裂。但其中液氮冻结组鲟鱼块的脂肪质量分数和PUFAs相对含量高于冰柜冻结组(冻藏结束时,-20℃冰柜冻结组脂肪质量分数为7.89%,-80℃液氮冻结组脂肪质量分数为9.13%),而POV、TBARS值及FFAs、SFAs、MUFAs相对含量和荧光化合物含量显著低于冰柜冻结组(P<0.05),且肌纤维结构也保持较完整。以上结果表明,液氮冻结减轻了中华鲟冻藏过程中肌纤维损伤和脂质水解的程度,从而减缓了脂质氧化的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鲟 液氮冻结 冻藏 脂质氧化 肌纤维微观结构
下载PDF
白龙屿海洋牧场放养中华鲟幼鱼的潜在饵料资源及承载力估算
20
作者 刘黄欣 冷小茜 +8 位作者 王谱渊 罗江 仲嘉 李君轶 熊伟 张立宁 王加新 王成和 杜浩 《水生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488-1496,共9页
海洋保种是补充完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实现陆海接力保种的重要举措,为探究近海围栏是海洋牧场中华鲟幼鱼的潜在饵料资源及承载能力,研究对浙江温州近海的白龙屿海洋牧场进行周年调查,评估了海洋牧场中底栖动物及中下层... 海洋保种是补充完善中华鲟(Acipenser sinensis)生活史,实现陆海接力保种的重要举措,为探究近海围栏是海洋牧场中华鲟幼鱼的潜在饵料资源及承载能力,研究对浙江温州近海的白龙屿海洋牧场进行周年调查,评估了海洋牧场中底栖动物及中下层生物资源量,并通过放养中华鲟摄食生长状况和消化道内容物分析,获得了海洋牧场中中华鲟幼鱼可摄食饵料种类,同时估算了其最大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白龙屿海洋牧场周年共采集到共47种饵料生物隶属于5门8纲,其中底栖动物38种、中下层生物9种,依据历史记录均为中华鲟可摄食种类;根据消化道内容物实测分析,放养中华鲟能够在海洋牧场中自主摄食,验证其摄食了4门5纲共16种饵料生物,其食物组成按相对重要性指数(IRI)大小排列:甲壳纲(主要为虾蟹类)>腹足纲>鱼纲>瓣鳃纲>多毛纲,摄食偏好按摄食选择系数大小排列:甲壳纲>腹足纲>瓣鳃纲>多毛纲>鱼纲;估算结果表明海域面积650亩的白龙屿海洋牧场中适合中华鲟摄食的饵料资源最大年产量约为818.389 kg,仅靠这些天然饵料供给的情况下,可供69尾中华鲟幼鲟正常生长发育。研究结果表明近海围栏式海洋牧场是中华鲟海洋保种的潜在模式,下一步需要进一步研究人工补充天然饵料模式下如何提升海洋围栏保种的规模和效果,为形成中华鲟陆海接力保种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牧场 饵料资源 食物组成 海洋保种 中华鲟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