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atterns and driving factors of leaf C,N,and P stoichiometry in two forest types with different stand ages in a mid-subtropical zone
1
作者 Yunni Chang Quanlin Zhong +3 位作者 Hong Yang Chaobin Xu Weiping Hua Baoyin Li 《Forest Ecosystems》 SCIE CSCD 2022年第1期47-56,共10页
Background: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stoichiometry is a key indicator of nutrient utilization in plants,and C/N/P ratios are related to the life historie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tree species.However... Background:Carbon(C),nitrogen(N),and phosphorus(P)stoichiometry is a key indicator of nutrient utilization in plants,and C/N/P ratios are related to the life histories and adaptation strategies of tree species.However,no consensus has been reached on how leaf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are affected by forest type and stand age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stoichiometry and geographical,meteorological,and soil factors also remain poorly understood.Methods:Leaf and soil were sampled from forest stand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young,middle-aged,near-mature,and mature)in two forest types(Chinese fir(Cunninghamia lanceolata)forests and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leaf C,N,and P stoichiometric parameters and geographical,meteorological,and soil factors were analysed by using redundancy analysis(RDA)and stepwise linear regression analysis.Results:Leaf C concentrations peaked in the near-mature stands with increasing age irrespective of forest type.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fluctuated with a rising trend in Chinese fir forests,while decreased first and increased later from young to mature phases in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Chinese fir forests were primarily limited by N and P,while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 were more susceptible to P limitation.Leaf C,N,and P stoichiometric characteristics in Chinese fir forests were mainly affected by the soil total P concentration(SP),longitude(LNG),growing season precipitation(GSP)and mean temperature in July(JUT).The leaf C concentration was mainly affected by GSP and JUT;leaf N and P concentrations were both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LNG;and leaf P was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SP.In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however,leaf stoichiometric parameters displayed significant correlations with latitude(LAT)and mean annual precipitation(MAP).Conclusions:Leaf stoichiometry differed among forest stands of different age groups and forest types.Leaf C,N,and P stoichiometry was primarily explained by the combinations of SP,LNG,GSP and JUT in Chinese fir forests.LAT and MAP were the main controlling factors affecting the variations in the leaf C,N,and P status in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s,which supports the temperature-plant physiological hypothesis.These findings improve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s and driving mechanisms of leaf stoichiometry linked with stand age and forest typ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af stoichiometry c/n/P ratios Environmental factors Stand age groups chinese fir forest natural evergreen broadleaved forest
下载PDF
棉铃对位叶C/N的变化及其与棉铃干物质积累和分配的关系 被引量:22
2
作者 胡宏标 张文静 +3 位作者 陈兵林 王友华 束红梅 周治国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4-260,共7页
以产量差异显著的14个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棉铃对位叶C/N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棉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对位叶C/N随铃龄的变化可用y=at2+bt+c拟合[y为C/N,t为铃龄(d),a、b、c为常数],其主要特征值(a、b、c和C/N最大值)与... 以产量差异显著的14个棉花品种为材料,研究棉铃对位叶C/N的变化特征及其与棉铃干物质积累与分配的关系。结果表明,棉铃对位叶C/N随铃龄的变化可用y=at2+bt+c拟合[y为C/N,t为铃龄(d),a、b、c为常数],其主要特征值(a、b、c和C/N最大值)与单铃干物重(即单个棉铃的铃壳、棉籽和纤维3部分干重之和)和铃重(即棉籽和纤维两部分干重之和)存在极显著相关关系,而与衣分和铃壳率无显著相关关系。以a、b、c和C/N最大值为变量可将14个棉花品种聚类为Ⅰ(美棉33B等6个品种)、Ⅱ(科棉1号等6个品种)和Ⅲ(中棉所35和中棉所38)3个类群,三者棉铃对位叶C/N及单铃干物重的变化特征差异显著,其中类群Ⅲ铃龄10~17d期间的棉铃对位叶C/N显著高于类群Ⅰ和类群Ⅱ,铃龄24d之后仍保持在2.5左右,整个铃期内变幅最大,平均值最高,其单铃干物重快速增长期最长,平均增长速率最小,最终单铃干物重和铃重均最大,但3个类群棉花棉铃干物质在棉铃各部分分配率的动态变化无明显差异,最终衣分和皮棉产量与棉铃对位叶C/N变化特性无明显相关性。棉铃对位叶C/N变化的基因型差异显著,棉铃对位叶C/N在铃龄10~17d期间高、铃龄24d之后仍维持在相对较高的水平,有利于棉铃干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棉铃 棉铃对位叶 c/n 干物质积累与分配
下载PDF
干热河谷优势灌木细根、粗根与叶片养分(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 被引量:19
3
作者 刘颖 贺静雯 +2 位作者 余杭 林勇明 王道杰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68-678,共11页
分析生态脆弱区植物根系与叶片的养分含量特征,可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限制状况以及根系与叶片间的协同作用,并确定植物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本文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干热河谷常见灌木植物马桑、坡柳和苦刺为研究对... 分析生态脆弱区植物根系与叶片的养分含量特征,可认识植物生长发育的养分限制状况以及根系与叶片间的协同作用,并确定植物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性及生存策略。本文以典型生态脆弱区——干热河谷常见灌木植物马桑、坡柳和苦刺为研究对象,对其根系和叶片养分含量、化学计量比特征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马桑、坡柳粗根C含量显著高于细根(P<0.05),马桑细根P含量显著高于粗根(P<0.05)。细根、粗根养分含量的不同表明细根与粗根的生理生态功能具有较大差异。马桑和坡柳粗根的C∶N、C∶P均显著高于细根(P<0.05),坡柳细根和粗根的C∶N均显著高于马桑、苦刺(P<0.05)。根据N∶P判断,马桑细根(10.61)、粗根(11.42)生长均受到N的限制;坡柳细根(7.87)、粗根(6.00)生长受N的限制更为严重;苦刺细根(18.43)、粗根(16.34)生长均受P的限制。细根、粗根养分受限一致,表明细根和粗根的养分分配具出一定的协同性。除苦刺C外,灌木C、N、P含量均表现为叶片显著高于细根、粗根(P<0.05),表明叶片具有更高的养分含量。叶片N、P含量表现为苦刺显著高于马桑、坡柳(P<0.05),说明苦刺养分吸收能力更强。三种灌木N∶P均表现为叶片>根系(P<0.05),马桑、坡柳、苦刺叶片N∶P分别为40.05、35.34、45.26,三种灌木叶片的生长均受到P的限制。细根、粗根C含量与叶片无显著相关性,说明根系与叶片的C来源不同。根系N、P含量与叶片均呈显著正相关,说明叶片N、P主要来源于根系吸收的土壤养分,叶片与细根N、P相关性更强。上述结果表明植物体在生长代谢过程中具有整体性,植物的地上与地下营养器官在养分的分配过程中具有协同作用,细根与地上部分的协同作用比粗根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灌木 根系 叶片 cn、P含量 化学计量比 蒋家沟流域
下载PDF
Nitrogen availability mediates the effects of roots and mycorrhizal fungi on soil organic carbon decomposition:A meta-analysis
4
作者 Tongshuo BAI Yunpeng QIU Shuijin HU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2期289-296,共8页
Plant roots and their associated mycorrhizal fungi critically mediate the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C),but the general patterns of their impacts over a broad geographical range and the primary mediating fac... Plant roots and their associated mycorrhizal fungi critically mediate the decomposition of soil organic carbon(C),but the general patterns of their impacts over a broad geographical range and the primary mediating factors remain unclear.Based on a synthesis of 596 paired observations from both field and greenhouse experiments,we found that living roots and/or mycorrhizal fungi increased organic C decomposition by 30.9%,but low soil nitrogen(N)availability(i.e.,high soil C:N ratio)critically mitigated this promotion effect.In addition,the positive effects of living roots and/or mycorrhizal fungi on organic C decomposition were higher under herbaceous and leguminous plants than under woody and non-leguminous plants,respectively.Surprisingly,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and ectomycorrhizal fungi in their effects on organic C decomposition.Furthermore,roots and/or mycorrhizal fungi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decomposition of leaf litter but not root litter.These findings adv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how roots and their symbiotic fungi modulate soil C dynamics in the rhizosphere or mycorrhizosphere and may help improve predictions of soil global C balance under a changing clima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rbuscular mycorrhizal fungi ectomycorrhizal fungi leaf litter leguminous plant mycorhizosphere RHIZOSPHERE root litter soil c:n ratio
原文传递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和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
5
作者 王云凤 杨茂林 +4 位作者 郑景瑞 刘力 杜文婷 罗彩霞 张树兰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37-349,共13页
为探讨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以及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杨凌区开展了2个施肥水平(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15个小麦品种,共计30个处理的大田试验。两年小麦的产量范围分别为1928~4590 kg·... 为探讨陕西关中地区不同小麦品种产量以及氮、磷利用效率差异的生理机制,于2018-2020年在陕西省杨凌区开展了2个施肥水平(不施肥-CK、施氮、磷肥-NP)和15个小麦品种,共计30个处理的大田试验。两年小麦的产量范围分别为1928~4590 kg·hm^(-2)和2537~8473 kg·hm^(-2),小麦品种和施肥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品种和施肥也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两年试验结果均表现为NP高产-CK高产的品种有‘伟隆123’‘伟隆121’‘中麦895’。品种和施肥也显著影响氮、磷利用效率,二者交互作用也显著。第一年NP氮高效-CK氮高效品种为‘伟隆123’,第二年为‘伟隆169’‘伟隆121’‘漯麦8号’‘小偃58’‘西农979’和‘伟隆158’。两年结果均表现为NP磷高效-CK磷高效品种为‘伟隆169’和‘伟隆123’。高产小麦品种主要与花期叶面积指数和地上部生物量高、花后旗叶SPAD(叶绿素相对含量)变化速率快,促进花前可溶性糖转运有关。氮利用效率高的小麦品种花期叶面积指数和旗叶碳氮比大,花后旗叶碳氮比变化速率快、可溶性糖转运量大。磷利用效率较高的小麦品种花期叶面积指数高、可溶性糖转运量大和花期地上部生物量大。综合考虑小麦产量与氮、磷利用效率,在试验环境条件下供试品种‘伟隆123’为高产和氮、磷高效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利用效率 磷利用效率 旗叶碳氮比 旗叶SPAD值 可溶性糖转运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呼伦贝尔草甸草原4种优势植物根系和叶片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46
6
作者 高宗宝 王洪义 +1 位作者 吕晓涛 王正文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80-88,共9页
近年来大量的氮添加实验表明,持续氮沉降往往会造成植物生长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或氮磷共限制,但目前还很少有报道涉及磷添加或氮磷共同添加以研究氮磷元素之间的平衡/失衡的生态后果。本研究依托额尔古纳氮磷添加平台,研究了草甸草原... 近年来大量的氮添加实验表明,持续氮沉降往往会造成植物生长由氮限制转变为磷限制或氮磷共限制,但目前还很少有报道涉及磷添加或氮磷共同添加以研究氮磷元素之间的平衡/失衡的生态后果。本研究依托额尔古纳氮磷添加平台,研究了草甸草原4种优势植物羊草(Leymus chinensis)、贝加尔针茅(Stipa baicalensis)、狭叶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和披针叶黄华(Thermopsis lanceolata)根系及叶片碳(C)、氮(N)、磷(P)含量与计量特征的变化。结果表明:氮添加或磷添加对4种植物根、叶部的C含量均无显著影响;磷添加对羊草、贝加尔针茅和狭叶柴胡的根、叶部N含量和C∶N无显著影响,对羊草根部、狭叶柴胡叶部的P含量和C∶P也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了羊草叶、狭叶柴胡根以及贝加尔针茅根和叶部的P含量,降低了其C∶P;氮添加显著提高了羊草、贝加尔针茅和狭叶柴胡根、叶部的N含量,降低了其C∶N,对羊草和狭叶柴胡根、叶部的P含量和C∶P无显著影响,但显著增加贝加尔针茅根、叶部的P含量和降低其C∶P,同时显著提高了羊草、贝加尔针茅和狭叶柴胡根、叶部的N∶P;氮添加和磷添加对豆科植物披针叶黄华根、叶部的养分含量与计量特征均无显著影响;氮磷添加对4种植物根、叶部养分含量与计量特征的影响均不存在显著交互作用。研究结果说明,物种属性在决定植物养分和化学计量特征对养分富集的响应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不同物种养分含量和计量特征发生的改变对于预测未来养分富集情况下植物群落组成的改变将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磷添加 植物功能群 碳氮磷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比
原文传递
不同生态区烤烟叶片稳定碳同位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7
7
作者 颜侃 陈宗瑜 +2 位作者 王娟 谭淑文 吴潇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3846-3853,共8页
在河南、福建和云南3个生态区大田种植烤烟K326,采集不同叶位生理成熟的烟叶,测定δ13C值、总碳、全氮及比叶重,探讨了不同生态区烟叶δ13C值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烟叶δ13C值分布范围为-31.2%—-27.3‰,平均值-29.7‰;福建烟叶δ13... 在河南、福建和云南3个生态区大田种植烤烟K326,采集不同叶位生理成熟的烟叶,测定δ13C值、总碳、全氮及比叶重,探讨了不同生态区烟叶δ13C值组成特征。结果表明:河南烟叶δ13C值分布范围为-31.2%—-27.3‰,平均值-29.7‰;福建烟叶δ13C值分布范围为-28.6%—-24.6‰,平均值-26.3‰;云南烟叶δ13C值分布在-27.1—-24.0‰之间,平均值-25.6‰;河南烟叶全氮含量最高,其总碳、碳氮比和比叶重均显著低于其余两地;福建和云南烟叶各生理指标值较为接近;各生态区烟叶δ13C值均与全氮含量呈负相关,与碳氮比及比叶重呈正相关。河南与其余两地烤烟生理特征的差异性,以及福建与云南烤烟生理特征的相似性表明,δ13C值可能与烤烟的品质存在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烤烟 生态区 Δ^13c 碳氮比 比叶重
下载PDF
香樟凋落叶分解对辣椒及土壤氮营养的限制作用 被引量:3
8
作者 陈洪 马光良 +4 位作者 王光剑 李呈翔 蒋雪 王锐 胡庭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6-115,共10页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凋落叶分解能够明显干扰受体植物的生长、生殖、光合生理和活性氧代谢。该研究继续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量[0(对照)、25、50和100g]的香樟凋落叶添加到土壤(10kg/盆)中对受体植物辣椒(Capsicum ann... 香樟(Cinnamomum camphora)凋落叶分解能够明显干扰受体植物的生长、生殖、光合生理和活性氧代谢。该研究继续采用盆栽试验,探讨了不同量[0(对照)、25、50和100g]的香樟凋落叶添加到土壤(10kg/盆)中对受体植物辣椒(Capsicum annuum)及其土壤氮营养状况的影响,外源氮(尿素)输入对凋落叶分解的交互作用,以及凋落叶分解效应的产生是否因为其较高的C/N比而导致微生物争氮。结果显示:(1)各剂量(25~100g/盆)凋落叶处理下,辣椒幼苗硝态氮、可溶性蛋白和全氮含量均在至少2个月内大幅显著降低。(2)土壤硝态氮与辣椒硝态氮、全氮间均具有极显著的协同下降趋势;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则在总体上高于对照,而土壤全氮和铵态氮的响应较小。(3)施氮不仅使辣椒各氮组分和土壤硝态氮含量整体提升,还使凋落叶分解在这些指标上的抑制作用显著减弱。(4)香樟凋落叶的初始C/N为125.61±4.89,其在土壤中分解48~137d后的C/N始终远高于Hodge假说指出的可导致微生物争氮的临界值,但经过分解120d和135d的凋落叶添加到土壤中并不抑制辣椒的生长。研究认为,香樟凋落叶分解初期可能释放了不利于土壤硝化过程的物质,造成土壤硝态氮匮乏,以致受体植物的氮素吸收和积累减少,而凋落叶较高的C/N比及土壤微生物争氮并非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 凋落叶分解 氮营养 碳氮比 化感作用
下载PDF
行距和氮肥运筹对烟农19号小麦旗叶衰老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9
作者 祝小龙 董召荣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5期15316-15317,15320,共3页
[目的]为烟农19号小麦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基肥和追肥比例对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行距、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及其互作效应对POD和SO... [目的]为烟农19号小麦栽培提供依据。[方法]以烟农19为试材,研究了行距、基肥和追肥比例对其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和旗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行距、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及其互作效应对POD和SOD活性,旗叶MDA和叶绿素含量均有明显影响;行距为16 cm时,基肥和追肥比例为4∶6的处理,小麦POD、SOD活性和叶绿素含量始终最高,MDA含量最低。行距为20、24 cm时,基肥和追肥比例为5∶5的处理,小麦POD、SOD活性均较高;行距为20 cm、基肥和追肥比例为5∶5的处理,小麦POD、SOD活性、叶绿素含量始终比其他处理高,MDA含量始终最低。[结论]行距为20 cm、氮肥基肥和追肥为5∶5时,烟农19的栽培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距 氮肥基肥和追肥比例 旗叶衰老
下载PDF
辽西地区3种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性状特征
10
作者 刘丽颖 殷有 +4 位作者 周永斌 秦胜金 牛沙沙 卢国珍 耿占礼 《国际沙棘研究与开发》 2014年第3期24-29,42,共7页
大扁杏、中国沙棘和黑果腺肋花楸是辽西地区的主要造林灌木树种。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3种灌木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值),分析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并结合3种灌木的叶性状研究,分析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性状各因子之... 大扁杏、中国沙棘和黑果腺肋花楸是辽西地区的主要造林灌木树种。本文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3种灌木叶片的稳定碳同位素比值(δ13C值),分析它们的长期水分利用效率(WUE);并结合3种灌木的叶性状研究,分析水分利用效率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的相关性,探讨3个造林灌木树种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生理响应特征。结果表明:3种灌木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0.05),其中,中国沙棘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大扁杏次之,黑果腺肋花楸最低;叶性状各因子之间相关性显著;水分利用效率与单位重量叶氮浓度(Nmass)、比叶面积(SLA)和全碳含量呈正相关,与单位面积叶氮浓度(Narea)和C/N呈负相关。水分利用效率和叶性状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3种灌木分别采取了不同的生理策略来适应水分胁迫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利用效率 单位重量叶氮浓度 单位面积叶氮浓度 比叶面积 c/n c含量
下载PDF
基于冠层反射光谱的夏玉米叶片碳氮比监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李国强 张学治 +4 位作者 郑国清 冯晓 赵巧丽 张杰 胡峰 《玉米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81-85,91,共6页
基于不同夏玉米品种在2个年份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叶片碳氮比随生育期的变化模式及其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建立玉米叶片碳氮比的定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叶片碳氮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生育进程呈"... 基于不同夏玉米品种在2个年份不同施氮水平下的田间试验,研究夏玉米叶片碳氮比随生育期的变化模式及其与冠层反射光谱的定量关系,建立玉米叶片碳氮比的定量监测模型。结果表明,夏玉米叶片碳氮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随生育进程呈"高-低-高"动态变化趋势。利用冠层反射光谱监测叶片碳氮比的适宜时期为孕穗期至吐丝期。13个光谱参数与2个品种叶片碳氮比有较好的相关性。通过比较模型的拟合决定系数(R2)和预测标准误(SE),确定转换型植被指数(TVI)与叶片碳氮比的线性回归方程为最佳监测模型。经不同年际独立试验数据的检验,叶片碳氮比监测模型的预测精确,相关系数(r)为0.682 4,根均方差(RMSE)为0.405 2,表明夏玉米冠层反射光谱可用来定量估测叶片碳氮比的变化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夏玉米 冠层反射光谱 叶片碳氮比 监测模型
原文传递
全膜覆土下施有机肥对春小麦旗叶碳氮比、光合特性和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尹嘉德 侯慧芝 +6 位作者 张绪成 王红丽 于显枫 方彦杰 马一凡 张国平 雷康宁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3749-3757,共9页
于2016和2017年,以春小麦品种‘陇春27’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定位试验,分析全膜覆土平作穴播(PMS)、全膜覆土平作穴播+有机肥(PMO)、裸地平作穴播(CK)3个处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土壤水分与群体冠层温度、净... 于2016和2017年,以春小麦品种‘陇春27’为试验材料,在甘肃省中部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设置定位试验,分析全膜覆土平作穴播(PMS)、全膜覆土平作穴播+有机肥(PMO)、裸地平作穴播(CK)3个处理春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土壤水分与群体冠层温度、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旗叶C/N、旗叶全氮之间的相互关系,探讨不同处理对产量及其构成要素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有机肥可提高小麦生育中后期土壤含水量,PMO抽穗至灌浆阶段0~3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较PMS和CK分别提高4.6%和8.5%,群体冠层温度分别降低0.1~1.3℃和1.4~4.9℃,Pn分别提高9.3%和29.7%,gs分别提高30.9%和103.8%,Tr分别提高5.1%和55.0%,全氮含量分别提高6.6%和18.9%,C/N分别降低6.4%和22.8%。收获后,PMO较PMS和CK显著促进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籽粒产量分别提高9.1%和53.7%。抽穗至灌浆阶段旗叶Pn和gs与C/N呈负相关性;C/N与籽粒产量呈显著负相关。因此,半干旱区全膜覆土穴播条件下施有机肥可提高春小麦抽穗至灌浆阶段土壤含水量,促进旗叶光合作用,有利于降低生理干旱胁迫强度和旗叶氮吸收同化限制,促进穗粒数和粒重增加,使产量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膜覆土 有机肥 土壤水分 光合特性 旗叶碳氮比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