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臂真皮脂肪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中的临床研究
1
作者 孙黎波 兰玉燕 +4 位作者 张磊 孙晓强 张春锋 王昌密 梁云红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009-1012,共4页
目的:评估前臂真皮脂肪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7月~2023年6月,行前臂皮瓣修复24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根据制取皮瓣的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前臂皮瓣组(n=12)和前臂真皮脂肪瓣组(n=12),对皮瓣制取时间、... 目的:评估前臂真皮脂肪瓣在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20年7月~2023年6月,行前臂皮瓣修复24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根据制取皮瓣的方法不同,分为传统前臂皮瓣组(n=12)和前臂真皮脂肪瓣组(n=12),对皮瓣制取时间、皮瓣大小、术后6月前臂供区的外观及功能进行评估。结果:两组皮瓣存活率均为100%。传统前臂皮瓣组较真皮脂肪瓣组皮瓣制取时间明显缩短(P<0.05),两组皮瓣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月,两组患者在供区色素沉着及供区瘢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手部感觉及手腕活动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组患者在供区功能恢复方面无差异,但前臂真皮脂肪瓣避免了第三术区,对供区外观影响小,可以作为传统前臂皮瓣的替代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脂肪瓣 缺损 修复 供区 外观 功能
下载PDF
改良U形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应用
2
作者 孙黎波 何芸 +4 位作者 兰玉燕 孙晓强 张春锋 王昌密 梁云红 《口腔疾病防治》 2024年第7期517-522,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U形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改良U形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病例10例,其中男8例,女... 目的探讨改良U形前臂皮瓣在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修复中的应用效果,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已通过单位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并获得患者知情同意。采用改良U形前臂皮瓣修复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病例10例,其中男8例,女2例,年龄43~72岁,切取皮瓣后,前臂供区创面均可直接拉拢缝合,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 cm×5 cm,最小6 cm×4 cm。术后随访6个月,观察手部运动(伸指、握拳、向上旋腕及向下旋腕)是否受限,前臂供区及手部是否存在感觉异常,以及前臂供区美观度(采用自主调查问卷,结果为0~10分,0代表非常不美观,10代表非常满意)。结果10例患者接受改良U形前臂皮瓣的修复方式,所有病例皮瓣均存活,1例患者术后24 h发生静脉危象,经手术探查后皮瓣完全存活。1例患者前臂供区出现延期愈合,其余患者前臂供区创口均1期愈合。术后2周1例患者存在手部感觉异常,在术后3个月恢复。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手部无运动受限,前臂供区及手部无感觉异常,患者对供区修复美观度基本满意,自主调查问卷结果平均值8.4分。结论改良U形前臂皮瓣可以直接闭合前臂供区的伤口,避免前臂供区植皮手术,减少了手术创伤,并明显减少了前臂供区的并发症。对于口腔颌面部中小型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改良U形前臂皮瓣可以作为传统前臂皮瓣的替代,是一种比较可靠的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皮瓣 并发症 缺损 修复 重建 美观 手术方式 供区
下载PDF
改良封闭负压引流技术在腹部皮瓣供瓣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8
3
作者 赵宇辉 李莉 +2 位作者 刘淑岩 刘媛媛 张向飞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3年第1期130-132,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vaccum seal i ng drai nage,VSD)技术在腹部皮瓣供瓣区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行腹部皮瓣修复手或上肢创面的患者14例,创面大小为15cm×10cm~9cm×5cm。创面清创后行... 目的:探讨改良封闭负压引流(vaccum seal i ng drai nage,VSD)技术在腹部皮瓣供瓣区应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0年2月~2012年1月期间行腹部皮瓣修复手或上肢创面的患者14例,创面大小为15cm×10cm~9cm×5cm。创面清创后行腹部随意皮瓣转移,皮瓣长宽比例在2:1以内,面积15cm×12cm~9cm×7cm。供瓣区及皮瓣蒂部裸露区应用医用海绵覆盖,医用半透性粘贴薄膜封闭整个术区。连接负压吸引装置,腹带固定患肢。术后第2天,在医用海绵的远端,刺入静脉输液针,每天500ml生理盐水持续进行灌洗。皮瓣移植14~18天后行皮瓣断蒂术,术后10~12天切口拆线。结果:所有病例皮瓣全部成活,切口甲级愈合13例,乙级愈合1例。9例患者供瓣区通过局部皮瓣转移后,直接缝合,未予植皮。4例患者行局部部分拉拢缝合,缩小创面后,移植皮片覆盖。植皮面积8cm×5cm~5cm×3cm。无VSD装置更换病例。3例患者术后当天出现负压引流区轻度疼痛。其余患者无不适反应。所有病例静脉输液针穿刺孔未发生可见漏气现象,未影响负压引流的正常进行。结论:改良VSD技术延长了VSD装置的使用时间,明显减少了VSD的并发症;改良VSD技术减少了腹部供瓣区的植皮率,降低了术区感染率,简化了腹部皮瓣手术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SD技术 腹部皮瓣 供瓣区 并发症 烧伤 创面修复
下载PDF
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分析
4
作者 焦杰君 张盘军 宋文超 《现代医学与健康研究电子杂志》 2018年第20期1-2,共2页
目的探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采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进行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修复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5... 目的探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采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进行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患者50例,回顾性分析其全部的临床资料,对其修复效果进行观察分析。结果本组50例患者住院7~12d,平均住院时间(8. 7±5. 2) d。经随访时间6~12个月,平均随访(8. 4±2. 3)个月,经治愈48例,治愈率96. 0%。另2例患者治疗后出现针道红肿,且部分创面缩小,停止修复后机经植皮修复残余创面。结论在股前外侧皮瓣供区创面修复中应用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的效果非常显著,既能使创面逐渐愈合,又不会影响皮皮瓣侧肢体术后活动,还能避免或者减少术中植皮,从而达到较高的整体效果,因此值得应用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皮瓣供区 牵力可调式皮肤牵张器 创面修复 临床效果
下载PDF
拱顶石穿支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 被引量:2
5
作者 蔡飞宇 刘彦士 +1 位作者 刘凯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组织工程与重建外科》 CAS 2022年第5期423-427,共5页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在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12例患者使用拱顶石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缺损大小平均为8.1 cm×14.4 cm(8.0 cm×11....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在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和疗效。方法自2018年2月至2020年12月,共12例患者使用拱顶石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皮瓣供区缺损大小平均为8.1 cm×14.4 cm(8.0 cm×11.0 cm~9.0 cm×21.0 cm),设计拱顶石皮瓣的平均面积为9.1 cm×16.4 cm(8.0 cm×13.0 cm~12.0 cm×19.0 cm)。随访观察皮瓣特征和术后并发症,皮瓣外观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评分、瘢痕外观评估和评定(SCAR)评分进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8.3个月(6~12个月),2例皮瓣周围皮肤感染,通过创面换药和口服抗生素治疗得到控制。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伤口裂开、静脉回流障碍和皮肤坏死。末次随访VSS评分为6.8±0.9,SCAR评分为7.3±1.0,修复结果满意。结论拱顶石皮瓣修复股前外侧游离皮瓣供区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修复方式,不仅避免了张力性缝合造成的各种并发症,而且能够获得良好的美观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石皮瓣 游离皮瓣 软组织缺损 皮瓣供区修复 医疗美学
下载PDF
腓骨皮瓣术后供区并发症研究进展 被引量:1
6
作者 周喆刚 曾晖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2年第24期33-36,共4页
游离腓骨皮瓣手术是重要的伴有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手段,但供区并发症问题值得关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表现有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必须高度警惕,如果出现亚临床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时,需及时进行减压处理,并运用清创、二期缝合... 游离腓骨皮瓣手术是重要的伴有骨缺损及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手段,但供区并发症问题值得关注。骨筋膜室综合征早期表现有肿胀、疼痛、活动障碍等,必须高度警惕,如果出现亚临床筋膜室综合征表现时,需及时进行减压处理,并运用清创、二期缝合、植皮及皮瓣移植等手段积极救治。对于运动功能障碍,踝关节不稳定等远期并发症需以预防为主,优化供区切取和闭合方式,做到早发现、早诊断,积极处理,加强术后功能康复训练。对于拇趾屈曲挛缩等并发症可以采用肌腱松解延长等功能重建手术进行有效治疗。近年来,腓骨肌肉感觉检查、行走步态测试、光学分析、腿部功能的电生理分析等用于客观评价肢体功能障碍的量化标准均有报道,临床上又以踝关节外侧不稳定评分系统、Enneking下肢功能评价量表较为常用。本文就游离腓骨皮瓣术后常见供区并发症的病因、预防处理方法及后期功能训练等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游离腓骨皮瓣术 供区并发症 修复手段 骨筋膜室综合征
下载PDF
穿支皮瓣与美容修复 被引量:4
7
作者 肖斌 刘毅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10-13,共4页
随着整形外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整形外科医师不再只是满足于修复创面和改善畸形,而是按照损伤组织的类型,在最大限度恢复其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无或少瘢痕增生与色素沉着,使修复部位在外形上达到或基本符合美学要求,即... 随着整形外科新技术、新方法的发展,整形外科医师不再只是满足于修复创面和改善畸形,而是按照损伤组织的类型,在最大限度恢复其完整性和生理功能的基础上,尽可能无或少瘢痕增生与色素沉着,使修复部位在外形上达到或基本符合美学要求,即美容修复。穿支皮瓣的发展极大促进了美容修复理念和应用,其不同的应用形式具有诸多优势,如皮瓣一期修薄,消除"猫耳"畸形,供区直接闭合,修复不规则创面等。以穿支皮瓣修复另一皮瓣供区也成为新的趋势。本文就穿支皮瓣与美容修复的发展与相互结合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穿支皮瓣 创面修复 美容修复 皮瓣移植 供区修复 功能恢复 “猫耳”畸形
下载PDF
个性化皮瓣修复臀骶周围深度压疮疗效观察
8
作者 周靳 彭友林 +1 位作者 王强 陈婧颖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3年第6期35-38,共4页
目的:探讨个性化皮瓣修复臀骶周围深度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8例臀骶周围深度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分别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带蒂皮瓣、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及臀下动脉股后皮... 目的:探讨个性化皮瓣修复臀骶周围深度压疮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6月-2020年6月笔者医院收治的68例臀骶周围深度压疮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创面情况分别采用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带蒂皮瓣、臀部自由穿支螺旋桨皮瓣及臀下动脉股后皮支复合组织瓣等手术方法修复臀骶周围深度压疮,观察患者疗效。结果:本组68例患者,其中行臀部自由穿支螺旋皮瓣修复32例;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带蒂(肌)皮瓣修复18例;臀下动脉股后皮支复合组织瓣修复14例;任意皮瓣修复4例。术后皮瓣一期愈合64例,延期愈合4例,其中1例高位截瘫患者患肢痉挛性瘫痪导致皮瓣裂开,经换药后愈合,其他3例皮瓣下淤血伴感染,经再次手术后愈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所有患者皮瓣色泽、张力均正常,且耐磨耐压,患者对外观效果均较满意。结论:对臀骶周围深度压疮创面采用个性化皮瓣手术修复治疗,皮瓣血运良好,成活率高,创面修复效果好,对臀骶部外形功能影响小,患者满意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骶部 深度压疮 皮瓣修复术 供区 疗效
下载PDF
显微外科皮瓣修复[足母]甲瓣供区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道明 张松林 +4 位作者 洪朝浮 曾荣铭 柯建华 林乐发 叶永同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0年第1期23-24,27,共3页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皮瓣对[足母]甲瓣供区进行修复的临床疗效,并对皮瓣选择做出分析。方法应用5种近位足部带蒂皮瓣和2种远位游离皮瓣对57例[足母]甲瓣供区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其中近位带蒂皮瓣33例:带蒂足跗外侧动脉皮瓣2例,以第1... 目的探讨应用显微外科皮瓣对[足母]甲瓣供区进行修复的临床疗效,并对皮瓣选择做出分析。方法应用5种近位足部带蒂皮瓣和2种远位游离皮瓣对57例[足母]甲瓣供区软组织缺损进行修复。其中近位带蒂皮瓣33例:带蒂足跗外侧动脉皮瓣2例,以第1跖背动脉的跖蹼穿支为蒂的足背逆行皮瓣15例,带第1跖背动脉的足背逆行皮瓣3例,顺行足第2趾胫侧皮瓣11例,逆行足底内侧皮瓣2例,足部皮瓣供区行全厚皮片游离植皮。远位游离皮瓣24例:游离腹股沟皮瓣13例,游离股前外侧皮瓣11例。皮瓣供区均直接缝合。结果57例皮瓣中53例成活良好;以第1跖背动脉的跖蹼穿支为蒂的足背逆行皮瓣3例远端部分坏死,经换药治疗后创面愈合;游离腹股沟皮瓣1例术后发生血管危象,经血管探查术后未缓解,Ⅱ期行游离植皮修复[足母]甲瓣供区创面。术后随访2~12个月,行走姿态良好。结论合适的显微皮瓣技术可以良好的修复[足母]甲瓣供区创面,保全肢体的完整性,减少医源性损伤,患者更容易接受[足母]甲瓣移植的手术方式。皮瓣选择不应只关注[足母]趾供区的修复,更应合理运用显微皮瓣技术,重视供、受区的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母]甲瓣 供区 皮瓣 修复
下载PDF
第2趾胫侧皮瓣在■甲瓣供区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王道明 林乐发 +3 位作者 张松林 张沈屹婷 柯建华 叶永同 《实用手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50-52,共3页
目的探讨第2趾胫侧皮瓣在■甲瓣供区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月-2020年10月,切取短蒂动脉■甲瓣19例,行指-趾动脉吻合修复手指受区,以足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为动脉供血的第2趾胫侧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甲瓣供区背侧骨和肌腱外露,■趾底供... 目的探讨第2趾胫侧皮瓣在■甲瓣供区修复中的应用。方法2013年1月-2020年10月,切取短蒂动脉■甲瓣19例,行指-趾动脉吻合修复手指受区,以足第2趾胫侧趾底动脉为动脉供血的第2趾胫侧带蒂皮瓣转移修复■甲瓣供区背侧骨和肌腱外露,■趾底供区行全厚皮片游离植皮。第2趾胫侧皮瓣切取面积:1.5 cm×1.0 cm~3.5 cm×2.5 cm,直接修复■甲瓣供区2例,修复■趾背侧骨质与肌腱外露区结合■趾底游离全厚植皮17例;第2趾胫侧皮瓣供区直接闭合5例;游离植皮14例。结果本组皮瓣全部一期成活。足趾植皮区2例■趾底皮片部分坏死,1例第2趾胫侧皮片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随访3~42个月,全部皮瓣色泽质地好,17例■趾底植皮区无溃疡形成,已有部分感觉恢复。结论第2趾胫侧皮瓣可良好地修复■甲瓣供区背侧骨和肌腱的外露区域,手术操作简单,不损伤前足跖背动脉及前足的供血,供区隐蔽,不影响足部外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2趾胫侧皮瓣 ■甲瓣供区 修复
下载PDF
泰绫在皮瓣修复前臂与手大面积皮肤缺损中的应用
11
作者 黄伟奇 《中外医疗》 2011年第35期7-8,共2页
目的介绍泰绫辅助修复前臂与手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应用。方法应用双髂腹股沟及腹部联合皮瓣修复前臂合并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吻合口贴敷泰绫,皮瓣供区创面贴敷泰绫(滴洒生理盐水至泰绫完全溶解成透明凝胶,然后涂抹均匀),再缝合。结果... 目的介绍泰绫辅助修复前臂与手大面积皮肤缺损的应用。方法应用双髂腹股沟及腹部联合皮瓣修复前臂合并手部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吻合口贴敷泰绫,皮瓣供区创面贴敷泰绫(滴洒生理盐水至泰绫完全溶解成透明凝胶,然后涂抹均匀),再缝合。结果术后皮瓣均顺利成活,切口均Ⅰ期愈合。供区切口均Ⅰ期愈合,植皮均成活。术后皮瓣质地柔软、外形饱满、色泽正常。结论前臂与手大面积皮肤缺损皮瓣修复术中,辅助用泰绫,皮瓣移植区修复效果好,皮瓣供区愈合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臂手皮肤缺损 皮瓣供区 皮瓣吻合口 泰绫 止血 创面修复
下载PDF
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的初步应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健 郑玉岑 +6 位作者 陈伟 常树森 魏在荣 聂开瑜 张芳 李书俊 龚飞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74-479,共6页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3年2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10例11处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63岁,平均40.6... 目的探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的可行性和临床效果。方法2020年6月—2023年2月,应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10例11处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其中男7例,女3例;年龄21~63岁,平均40.6岁。均为手指指腹皮肤缺损,其中拇指末节3例,示指末节2例,示、中指中节1例,中指末节1例,环指末节3例。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2.4 cm×1.8 cm~4.3 cm×3.4 cm。病程1~15 d,平均6.9 d。皮瓣供区位于踇趾腓侧5处,第2足趾胫侧5处,第3足趾胫侧1处。足趾侧方皮瓣范围为2.5 cm×2.0 cm~4.5 cm×3.5 cm。11处皮瓣供区创面均不能直接缝合,其中2处有肌腱外露;均采用抗生素骨水泥覆盖。结果10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4.7个月。11处皮瓣全部成活且皮瓣外形较好。足部供区创面均愈合,愈合时间40~72 d,平均51.7 d。供区无明显瘢痕,与周围正常皮肤色泽相近;供足外观良好,穿鞋、行走功能未受影响。结论采用抗生素骨水泥直接诱导皮肤再生技术修复足趾侧方皮瓣供区创面可行,创面能自行愈合,且操作简便,无第2供区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生素骨水泥 足趾侧方 皮瓣供区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血管化前臂真皮脂肪瓣的制备及其供区的修复
13
作者 孙黎波 兰玉燕 +4 位作者 张磊 孙晓强 张春锋 王昌密 梁云红 《临床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966-969,共4页
目的:本研究制备血管化真皮脂肪瓣,采用原位皮肤的半厚皮片来关闭前臂供区,评估供区术后的美学及功能。方法:2020年7月-2023年6月行血管化前臂真皮脂肪瓣修复13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2~71岁。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c... 目的:本研究制备血管化真皮脂肪瓣,采用原位皮肤的半厚皮片来关闭前臂供区,评估供区术后的美学及功能。方法:2020年7月-2023年6月行血管化前臂真皮脂肪瓣修复13例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其中男8例,女5例;年龄42~71岁。切取皮瓣面积最大8cm×7cm,面积最小7cm×5cm,供区缺损采用原位皮肤的半厚皮片关闭。术后6个月,对前臂供区的颜色匹配程度、术区瘢痕、手腕活动和手部的感觉进行评估。结果:术后15例完全存活,所有患者术后供区均Ⅰ期愈合。术后随访6个月,前臂供区颜色匹配,无运动感觉功能障碍。结论:血管化前臂真皮脂肪瓣供区可以直接关闭,降低供区延期愈合的发生率,可以作为传统前臂皮瓣的替代方案,是口腔颌面部软组织缺损一种比较可靠的修复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皮脂肪瓣 缺损 修复 供区 半厚皮片
原文传递
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鰒甲瓣供区创面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5
14
作者 宋达疆 李赞 +1 位作者 周晓 谢松林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87-991,共5页
目的探讨制备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甲瓣供区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12月,以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9例拇指缺损患者的?甲瓣供区。男8例,女1例;年龄19~42岁,平均31.2岁。伤后至入院时间... 目的探讨制备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甲瓣供区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 2011年5月—2013年12月,以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9例拇指缺损患者的?甲瓣供区。男8例,女1例;年龄19~42岁,平均31.2岁。伤后至入院时间为3~12 h,平均6.5 h。致伤原因:机器碾压伤4例,交通事故伤3例,绞伤2例。采用?甲瓣游离移植重建拇指后,遗留供区软组织缺损范围为3 cm×2 cm^8 cm×5 cm。携带股外侧皮神经分支制备带感觉股前外侧穿支皮瓣,游离移植修复供区创面;皮瓣切取范围为3.0 cm×2.0 cm^8.5 cm×5.0 cm。皮瓣修薄前厚度为2.0~4.5 cm,平均3.2 cm;皮瓣修薄后厚度为0.4~0.6 cm,平均0.5 cm。所有股前外侧皮瓣供区直接闭合。结果术后所有再造拇指和皮瓣均成活。随访时间6~30个月,平均15.8个月。皮瓣质地和色泽与周围皮肤接近,外形不臃肿,两点辨别觉为8~15 mm,平均10.5 mm。患者大腿功能未见明显影响。结论游离带感觉超薄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质地薄且易塑形,适用于修复?甲瓣供区缺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 超薄皮瓣 甲瓣 供区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外踝上动脉皮瓣修复足背组织移植供区缺损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涛 陈振兵 +4 位作者 翁雨雄 丛晓斌 艾方兴 周攀 洪光祥 《中华手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406-408,共3页
目的 探讨外踝上动脉皮瓣带蒂逆行转移修复足背组织移植供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11例手外伤其中6例行第二足趾加足背皮瓣游离移植,5例足背皮瓣移植的患者采用外踝上动脉皮瓣带蒂逆行转移,修复足背组织移植后... 目的 探讨外踝上动脉皮瓣带蒂逆行转移修复足背组织移植供区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 2008年10月至2012年9月,对11例手外伤其中6例行第二足趾加足背皮瓣游离移植,5例足背皮瓣移植的患者采用外踝上动脉皮瓣带蒂逆行转移,修复足背组织移植后供区缺损创面.术后对皮瓣外形满意度,痛触觉、温度觉、两点分辨觉及对患足功能行AOFAS评分.结果 术后11例皮瓣全部顺利存活,供区伤口均Ⅰ期愈合.9例获得12~ 24个月的随访,2例失访.皮瓣具有较好的外形,伤口愈合良好,无瘢痕、疼痛及破溃发生,患者对皮瓣外形满意,术后12个月皮瓣两点分辨觉平均为(10.1±2.2)mm,感觉评级为S3+,患侧踝-足AOFAS评分平均为90.7分.结论 外踝上动脉皮瓣带蒂逆行转移是修复足背供区的一种较好的方法,可减少足背供区并发症,恢复足部的良好外形和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移植 供区 修复
原文传递
第一跖背筋膜皮瓣逆行转移修复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供区 被引量:3
16
作者 王强 巨积辉 +2 位作者 张广亮 王臻 金光哲 《中国美容整形外科杂志》 CAS 2021年第7期397-399,共3页
目的探讨第一跖背筋膜皮瓣修复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供区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对10例采用游离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患者,应用第一跖背筋膜皮瓣修复第二足趾供区创面,切取皮瓣大... 目的探讨第一跖背筋膜皮瓣修复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供区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苏州大学附属瑞华医院手外科对10例采用游离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修复手指创面的患者,应用第一跖背筋膜皮瓣修复第二足趾供区创面,切取皮瓣大小2.5 cm×2.0 cm~4.5 cm×3.0 cm,供区直接缝合。结果本组10例患者皮瓣全部成活,其中2例第一跖背筋膜皮瓣术后皮缘出现瘀斑,经间断拆线后瘀斑逐渐消失,术区伤口均一期愈合。随访3~18个月,平均5个月,外观较满意,第一跖背筋膜皮瓣感觉恢复至S2~S3,足部供区仅遗留线状瘢痕。结论采用第一跖背筋膜皮瓣修复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供区创面,可避免传统方法修复术后出现各种并发症,是一种较理想的修复第二足趾胫侧皮瓣供区创面的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跖背筋膜皮瓣 第二足趾胫侧皮瓣 供区 创面修复
原文传递
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供区继发创面的处理 被引量:11
17
作者 马超 陶然 +2 位作者 舒军 雷永红 韩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99-1203,共5页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以及供区继发创面的处理。方法2015年6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各种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或增生性瘢痕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5~64岁,包括肿瘤生长及破溃导... 目的探讨背阔肌肌皮瓣修复较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以及供区继发创面的处理。方法2015年6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收治各种原因所致软组织缺损或增生性瘢痕患者30例,其中男10例、女20例,年龄25~64岁,包括肿瘤生长及破溃导致头顶部软组织缺损患者18例、躯干及四肢增生性瘢痕患者7例、外伤导致面颈部软组织缺损患者5例。原发创面清创或病变组织扩大切除后面积为14 cm×10 cm^18 cm×16 cm。术前评估20例患者创面较大,进行常规单叶背阔肌肌皮瓣切取后供区无法直接拉拢缝合,遂切取面积为14 cm×5 cm^18 cm×8 cm双叶背阔肌肌皮瓣进行创面修复,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前评估10例患者进行常规单叶背阔肌肌皮瓣切取后供区可以直接拉拢缝合,切取面积为11 cm×9 cm^13 cm×10 cm单叶背阔肌肌皮瓣修复原发创面后供区张力较大,遗留面积为6 cm×4 cm^8 cm×6 cm继发创面无法直接缝合,采用面积为7 cm×4 cm^9 cm×6 cm供区局部皮瓣修复,第2供区直接拉拢缝合。术中均将背阔肌肌皮瓣中胸背动、静脉与原发受区创面的动、静脉进行端端吻合。观察术后背阔肌肌皮瓣、局部皮瓣成活情况,随访观察供受区外观及功能。结果术后所有患者移植背阔肌肌皮瓣、局部皮瓣均成活。随访6~12个月,背阔肌肌皮瓣色泽接近周围正常皮肤,质地柔软、弹性好。20例采用双叶背阔肌肌皮瓣修复的患者供区遗留线性瘢痕,其中2例患者瘢痕增生,患者均无功能障碍;10例采用单叶背阔肌肌皮瓣及供区局部皮瓣修复的患者供区外形良好,遗留线性瘢痕,形态不规则,无局部牵拉或功能障碍。结论修复较大面积软组织缺损时,术前评估后采用双叶背阔肌肌皮瓣或单叶背阔肌肌皮瓣联合供区局部皮瓣转移,在修复原发创面的同时供区可一次性闭合,术后供区瘢痕小,供受区形态、功能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和损伤 外科皮瓣 供区修复 背阔肌肌皮瓣 分叶皮瓣 局部皮瓣
原文传递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的新应用及思考 被引量:1
18
作者 褚庭纲 陶振宇 +2 位作者 周锡杰 高伟阳 陈星隆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79-184,共6页
目的利用多种形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APF)修复软组织缺损,总结临床疗效,并评价SCIAPF的临床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组织缺损患者,其中足部9例,踝部8例,小腿8例,... 目的利用多种形式的游离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SCIAPF)修复软组织缺损,总结临床疗效,并评价SCIAPF的临床新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9年5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骨科收治的42例组织缺损患者,其中足部9例,踝部8例,小腿8例,前臂7例,手部9例,口腔1例;均采用SCIAPF修复,单一软组织缺损创面28例,多个软组织缺损创面8例,多种组织复合缺损6例。创面面积1.2 cm×1.8 cm~14.0 cm×20.8 cm,皮瓣面积1.5 cm×2.0 cm~15.3 cm×22.3 cm。术后采用复诊、电话等方式进行随访,观察皮瓣成活情况和并发症。结果本组42例中,单一皮瓣共28例,其中旋髂浅动脉浅支皮瓣18例,旋髂浅动脉深支皮瓣2例,浅支加深支皮瓣8例;嵌合瓣6例,其中旋髂浅动脉浅支皮瓣加深支髂骨瓣4例,旋髂浅动脉皮瓣加缝匠肌肌瓣2例;分叶瓣8例。动脉吻合方式:端侧吻合35例,端端吻合7例;静脉吻合:与旋髂浅静脉吻合25例,与伴行静脉吻合12例,二者均吻合5例,其中静脉端端吻合27例,端侧吻合15例。所有皮瓣供区均一期直接缝合。本组皮瓣全部成活,其中1例出现动脉端侧吻合口破裂出血,重新吻合后成活;皮瓣和供区创面均一期愈合。随访6~24(平均11.5)个月,SCIAPF色泽红润,质地柔软,未见明显臃肿,皮瓣耐磨,未见色素沉着;腹股沟供区愈合良好,35例遗留线形瘢痕,7例轻度瘢痕增生,供区侧髋关节主、被动屈、伸活动正常;3例因股外侧皮神经损伤出现大腿麻木,术后3个月后完全消失。结论基于旋髂浅动脉系统的浅、深支的各种组织瓣,通过"分叶"和"嵌合"的新应用,能满足临床上大部分修复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髂浅动脉穿支皮瓣 分叶皮瓣 嵌合皮瓣 供区 软组织缺损 修复
原文传递
拱顶石皮瓣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12例 被引量:4
19
作者 艾尔班江·沙力 程二林 +1 位作者 任鹏 艾合买提江·玉素甫 《中华显微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9-314,共6页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KF)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对12例患者行皮瓣移植术,皮瓣供区用KF进行修复。其中修复股外侧肌皮瓣供区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区3... 目的探讨拱顶石皮瓣(KF)修复皮瓣供区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20年10月-2022年12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显微修复外科对12例患者行皮瓣移植术,皮瓣供区用KF进行修复。其中修复股外侧肌皮瓣供区3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供区3例,背阔肌皮瓣供区4例,内踝上岛状皮瓣供区2例。设计KF的面积为15.0 cm×12.0 cm~30.0 cm×20.0 cm。应用KF类型为Ⅰ型3例、ⅡA型5例、ⅡB型2例、悉尼黑色素瘤科(SMU)改良KF设计型2例。术后4例患者电话随访,5例微信随访,3例门诊随访。随访观察皮瓣外观和术后并发症,皮瓣外观使用温哥华瘢痕量表(VSS)、瘢痕外观评估和评定(SCAR)量表进行评分和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5.9(2~27)个月,所有患者KF移植区域颜色、质地与周围正常皮肤相近,感觉恢复良好。所有患者均未出现骨筋膜室综合征、皮瓣坏死、伤口裂开和静脉回流障碍等并发症。本组末次随访时VSS评分为(2.17±0.58)分,SCAR评分为(5.33±1.23)分,修复结果满意。结论KF作为一个接力皮瓣,可简单有效地修复皮瓣供区缺损,避免了供区软组织缺损直接闭合或植皮修复后出现的伤口裂开等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拱顶石皮瓣 软组织缺损 皮瓣供区修复 显微外科技术
原文传递
便携式可视拉钩在颞浅筋膜瓣切取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 被引量:4
20
作者 舒军 陶然 +3 位作者 马超 雷永红 靳睿 韩岩 《中华烧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91-96,共6页
目的探讨便携式可视拉钩在颞浅筋膜瓣切取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拟行颞浅筋膜瓣切取的患者,按照颞浅筋膜瓣切取方式分为传统手术方式组[男6例、... 目的探讨便携式可视拉钩在颞浅筋膜瓣切取术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2010年1月—2019年6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一临床医学中心整形修复科收治27例符合入选标准的拟行颞浅筋膜瓣切取的患者,按照颞浅筋膜瓣切取方式分为传统手术方式组[男6例、女3例,年龄(34±14)岁]、冷光源拉钩组[男6例、女4例,年龄(35±16)岁]以及可视拉钩组[男7例、女1例,年龄(30±14)岁]。传统手术方式组患者采用传统切开方式行颞浅筋膜瓣切取,冷光源拉钩组和可视拉钩组患者分别于冷光源拉钩和便携式可视拉钩辅助下行颞浅筋膜瓣切取。统计3组患者颞浅筋膜瓣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并发症。对数据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结果可视拉钩组患者切口长度为(3.6±0.8)cm,明显短于传统手术方式组的(12.6±1.6)cm和冷光源拉钩组的(5.8±0.9)cm,P<0.05。传统手术方式组患者切口长度明显长于冷光源拉钩组(P<0.05)。可视拉钩组患者手术时间为24.0(23.3,25.8)min,明显短于传统手术方式组的35.0(30.5,36.5)min和冷光源拉钩组的28.5(26.8,30.5)min,H=16.5、9.8,P<0.05。传统手术方式组患者手术时间明显长于冷光源拉钩组(H=6.6,P<0.05)。可视拉钩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为(26±3)mL,明显少于传统手术方式组的(34±4)mL和冷光源拉钩组的(30±6)mL,P<0.05。传统手术方式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冷光源拉钩组(P<0.05)。传统手术方式组、冷光源拉钩组和可视拉钩组患者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3±4)、(34±6)、(31±7)mL,组间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3,P>0.05)。3组患者术后均未出现颞浅筋膜瓣缺血坏死等严重并发症,冷光源拉钩组1例患者术后出现皮下血肿,经拆线清除血肿后好转。结论便携式可视拉钩辅助下切取颞浅筋膜瓣具有视野清晰、操作简单、手术时间短、手术切口小、术中出血少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科皮瓣 外科手术 微创性 可视拉钩 颞浅筋膜瓣 供区美容修复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