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RUSTAL CONFIGURATION OF NW HIMALAYA: EVIDENCES FROM THE ISOSTATIC AND FLEXURAL ANALYSIS OF GRAVITY DATA
1
作者 Satyaprakash and Paramesh Banerjee E\|mail:satprakash@chequemail.com)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74-74,共1页
With an objective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process, as manifest in the NW part of the Himalaya, gravity and GPS aided geodet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summers of 1994 ... With an objective of better understanding the nature of India\|Eurasia collision process, as manifest in the NW part of the Himalaya, gravity and GPS aided geodetic studie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the summers of 1994 through 1996. The area covered includes the Ladakh Himalaya, Indus suture zone (ISZ) and entire NW Himalaya between 74°~80° longitude and 30°~37° latitude. Gravity survey was carried out at 1~2km interval along Kiratpur—Leh—Panamik transect. Four different profiles viz., Kargil—Panikhar; Karu—Tangtse; Mahe—Sumdo and Nyoma—Kyon Tso were also taken. GPS was used, in fast\|static mode for 3\|d position determination of the gravity stations.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reduced to mean sea level using a new technique of terrain correction (Banerjee, 1998). The collected data was further combined with the published gravity data of SOI (Gulatee, 1956, Chug, 1978); ONGC (Raiverman et al., 1994) and Jin et al., 1994 to produce a new BA map for the NW Himalaya at 10mGal interval. Isostatic anomaly map of the region was also prepared using the BA map and ETOPO\|5 global elevation data set. On the IA map, an isostatic high of about 80mGal is evident over the entire course of the higher Himalaya. This elongated pattern of the gravity high aligns itself over the exposed rocks of central crystallines where the average elevation is 4500m. This 80mGal isostatic high may have been caused due to the fact that isostasy does not strictly prevail in the higher Himalaya and these are in a state of under\|compensation. This IA high has been interpreted in terms of upwarping in the Moho beneath the higher Himalaya. The IA analysis has also led to the depth of Moho to be 36~37km under the foothills, 60~65km under the higher Himalaya and 70~75km under the ISZ and beyond. Doubling of the crustal thickness is evident from the IA analysis and they are in general, in agreement with the DSS results of the Kashmir Himalay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ity SUTURE zone flexure HIMALAYA coherence ISOSTASY MOHO Satyaprakash
下载PDF
Vibration analysis of steel structures including the effect of panel zone flexibility based on the energy method
2
作者 Hasan Ghasemzadeh Hamid Rahmani Samani Masoud Mirtaheri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SCIE EI CSCD 2013年第4期587-598,共12页
New approximate formulas are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structures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panel zone flexibility an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everal structures with various earthquake res... New approximate formulas are proposed to determine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structures considering the effects of panel zone flexibility and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Several structures with various earthquake resisting systems are idealized as prismatic cantilever flexural-shear beams. Floor masses are considered as lumped masses at each story level and masses of columns are evenly distributed along the cantilever beam.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is considered as axial and rotational springs, whose potential energy are formulated and incorporated into overall potential energy of the structure. Subsequently, natural frequency equations are derived on the basis of energy conservation principle. The effect of axial forces on natural frequency is also considered in the proposed formulas. Using the method presented in this study, natural frequencies are computed using a simplified method with no complex numerical modeling. The proposed formulas are verified via experimental and numerical methods. Close agreement between the results from these three approaches are observed. Furthermore, the effects of panel zone flexibility, continuity plates and doubler plates on the natural frequencies of buildings are investiga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ee vibration energy method panel zone soil-structure interaction flexural-shear beams
下载PDF
考虑分层损伤的平纹编织SiC/SiC弯曲失效模拟 被引量:1
3
作者 冯雨春 张盛 高希光 《推进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41-249,共9页
平纹编织SiC/SiC是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由于其层间性能较弱,在进行力学行为和失效机理研究时需要考虑材料分层损伤的影响。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平纹编织SiC/SiC复合材料在四点弯曲下的失效模式和破坏过程,... 平纹编织SiC/SiC是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理想材料,由于其层间性能较弱,在进行力学行为和失效机理研究时需要考虑材料分层损伤的影响。采用试验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平纹编织SiC/SiC复合材料在四点弯曲下的失效模式和破坏过程,通过数字图像相关法(DIC)技术实时观测试件分层损伤萌生和扩展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分层破坏是复合材料四点弯曲最主要的失效形式。进一步,基于内聚力模型预测了平纹编织SiC/SiC复合材料梁的弯曲强度、分层萌生及扩展。预测结果与试验吻合较好,说明本文建立的数值模型是可行的。对内聚力模型中的参数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法向应力极限值对弯曲曲线的初始斜率和峰值载荷均有一定的影响,而剪切应力极限值以及拉伸断裂能只对弯曲极限载荷有影响,剪切断裂能对数值模拟影响较小,失效载荷预测误差小于1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纹编织SiC/SiC 分层损伤 内聚力模型 四点弯曲 热端部件
下载PDF
U型钢筋预制拼装水池壁板湿接缝抗弯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泽明 王长祥 +2 位作者 徐辉 董澳 荣彬 《特种结构》 2023年第2期25-31,共7页
本文通过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四点弯曲静力加载模拟,研究了湿接缝长度、纵向钢筋直径、横向钢筋直径、搭接长度对U型钢筋预制拼装板的抗弯承载能力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状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受压区高度提高系... 本文通过建立非线性有限元模型进行四点弯曲静力加载模拟,研究了湿接缝长度、纵向钢筋直径、横向钢筋直径、搭接长度对U型钢筋预制拼装板的抗弯承载能力的影响。基于极限平衡状态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受压区高度提高系数,利用受压区高度提高系数γ判别预制拼装板的破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在保证有效的搭接距离下,湿接缝长度、横向钢筋直径、U型钢筋搭接长度对于抗弯极限承载力的影响有限,增大纵向钢筋直径能有效提高板的承载力;湿接缝通过U型钢筋搭接的连接方式,提高了混凝土与钢筋之间的锚固性能,充分利用了钢筋的承载能力;提出的公式能较为准确的计算出U型钢筋预制拼装板的极限抗弯承载力;当受压区高度提高系数γ的值大于1时,预制拼装板为适筋破坏,小于1时,为超筋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型钢筋 搭接长度 受压区高度 抗弯承载力 破坏模式
下载PDF
复杂地质条件下高重力坝坝基运行性态分析
5
作者 齐智勇 陈舰 +2 位作者 李秋炎 黄涛 许雷 《大坝与安全》 2023年第4期33-38,共6页
某高重力坝坝基存在挤压带、软弱夹层及挠曲核部破碎带等诸多不利地质构造,建设期采用了置换混凝土、加强灌浆、增设防渗墙等针对性处理措施。运行期变形和渗流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坝基变形稳定,不存在明显的不均匀变形和深层滑动,坝基扬... 某高重力坝坝基存在挤压带、软弱夹层及挠曲核部破碎带等诸多不利地质构造,建设期采用了置换混凝土、加强灌浆、增设防渗墙等针对性处理措施。运行期变形和渗流监测结果分析表明,坝基变形稳定,不存在明显的不均匀变形和深层滑动,坝基扬压水位局部偏高,但坝基抗滑稳定安全性仍满足要求,坝基岩体渗透稳定,大坝渗流量逐年减少且出水清澈,坝基运行性态正常,可为类似复杂地质条件下坝基处理和防渗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曲核部破碎带 重力坝 抗滑稳定 渗透稳定 变形
下载PDF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动力学机制 被引量:25
6
作者 雷超 任建业 佟殿君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287-1299,共13页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 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是近年来基础科学研究和深水油气勘探热点地区.本文在详细研究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新采集的二维长电缆深反射地震剖面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挠曲悬臂梁模型和挠曲回剥模型算法,分别计算了上地壳、地壳和整个岩石圈拉伸系数,实验结果表明,研究区洋陆转换带盆地岩石圈发生了与深度相关的拉伸变形过程,并且随深度增加,拉伸量逐渐变大,该结果解释了南海北部盆地裂后阶段发生的加速沉降现象.同时,本文结合南海北部洋陆转换带盆地发育过程的特点,将洋陆转换带盆地演化划分为陆内裂陷阶段、裂后热沉降阶段和裂后加速沉降阶段.本研究将有助于认识南海北部深水盆地特征,并对大陆边缘动力学研究和陆缘盆地深水区油气勘探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海 洋陆转换带 挠曲悬臂梁模型 挠曲回剥 深水油气勘探
下载PDF
郯庐断裂带张八岭隆起段走滑运动与合肥盆地的沉积响应 被引量:31
7
作者 刘国生 朱光 +2 位作者 王道轩 宋传中 牛漫兰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67-273,共7页
安徽北部的郯庐断裂带位于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与西侧的合肥盆地之间。断裂带内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及伴生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 ,表明其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一系列构造、沉积学的研究反映 ,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 ,使合肥盆地东... 安徽北部的郯庐断裂带位于东侧的张八岭隆起与西侧的合肥盆地之间。断裂带内走滑糜棱岩、超糜棱岩及伴生岩浆岩的同位素测年 ,表明其走滑时间为早白垩世。一系列构造、沉积学的研究反映 ,郯庐断裂带在早白垩世的走滑运动 ,使合肥盆地东侧出现了北北东向延伸的张八岭走滑隆起 ,成为合肥盆地的沉积物源区。盆地东部相应出现了由下白垩统朱巷组充填、北北东向的大桥—肥东凹陷。该凹陷属于走滑挠曲盆地 ,其出现于张八岭走滑隆起西侧的走滑挠曲拗陷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郯庐断裂带 合肥盆地 走滑挠曲 沉积响应 朱巷组 同位素年龄
下载PDF
弯曲荷载作用下水位变动区域混凝土中氯离子扩散规律试验 被引量:40
8
作者 赵尚传 贡金鑫 水金锋 《中国公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76-82,共7页
为了明确氯离子在水位变动区域混凝土中的扩散特性,研究了干湿交替条件和弯曲荷载共同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规律。试验过程中考虑3个试验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弯曲荷载水平、应力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 为了明确氯离子在水位变动区域混凝土中的扩散特性,研究了干湿交替条件和弯曲荷载共同作用下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规律。试验过程中考虑3个试验因素:混凝土强度等级、弯曲荷载水平、应力性质。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混凝土强度等级的提高,氯离子扩散性能降低;随着荷载水平的提高,受拉区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降低,受压区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的能力有所提高;受拉区混凝土抗氯离子侵蚀能力明显低于受压区;无论承受受压荷载还是受拉荷载,随着时间的延长,氯离子在混凝土中的扩散系数均逐渐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混凝土 试验研究 氯离子扩散 弯曲荷载 水位变动区域
下载PDF
自然潮差环境弯曲荷载作用下混凝土氯离子峰值浓度的分布 被引量:5
9
作者 高延红 张杉 +2 位作者 周巧萍 金汉阳 刘如泰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03-109,共7页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峰值浓度是基于钢筋锈蚀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的主要参数之一,其时变性和随机性取决于侵蚀环境、材料性能和作用荷载等因素。通过自然海洋潮差环境弯曲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构件暴露试验,在测得纯弯段混凝土的自由... 混凝土中氯离子的峰值浓度是基于钢筋锈蚀的混凝土结构耐久性寿命预测的主要参数之一,其时变性和随机性取决于侵蚀环境、材料性能和作用荷载等因素。通过自然海洋潮差环境弯曲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构件暴露试验,在测得纯弯段混凝土的自由氯离子浓度的基础上,研究了弯曲荷载对混凝土中氯离子峰值浓度随机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自由氯离子峰值浓度的均值受弯曲荷载水平、水灰比及暴露时间的影响很大;而无论是在受压区还是受拉区,弯曲荷载作用下的混凝土氯离子侵蚀峰值浓度绝大多数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弯曲荷载水平、混凝土水灰比和暴露时间对混凝土中自由氯离子峰值浓度的分布类型的影响很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差区 混凝土 弯曲荷载 氯离子 峰值浓度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重力导纳模型均衡异常时空特征 被引量:28
10
作者 陈石 王谦身 +5 位作者 祝意青 蒋长胜 王武星 卢红艳 刘端法 郭凤义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2-34,共13页
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南北地震带,在卫星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图上对应明显的正负异常梯级带变化特征,沿着异常梯级带分布多条深大断裂,属于构造单元的边界区域.本文利用重力导纳分析方法,计算了该区重力导纳模型均衡异常背景场;通过与Airy模型... 青藏高原东缘地处南北地震带,在卫星自由空气重力异常图上对应明显的正负异常梯级带变化特征,沿着异常梯级带分布多条深大断裂,属于构造单元的边界区域.本文利用重力导纳分析方法,计算了该区重力导纳模型均衡异常背景场;通过与Airy模型和弹性板模型的均衡重力异常特征对比,结合地震活动性分布特点,评价均衡重力异常计算结果和选择计算参数;在此基础上,对比和分析了横跨青藏高原东缘边界南北三条剖面上的均衡异常响应特征;以此均衡重力背景场为参考,进一步解释了1998~2005年流动重力观测得到的重力异常场的时空变化特点.研究结果表明:导纳模型均衡异常更适用于构造边界等反均衡作用区,可反映壳内介质的横向不均衡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龙门山断裂带 重力导纳 Airy模型 弹性板模型 流动重力测量 均衡重力异常
下载PDF
既有钢筋混凝土Π梁正截面抗弯承载力研究 被引量:5
11
作者 吕毅刚 张建仁 +1 位作者 彭晖 张克波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456-462,共7页
在平截面假定不成立的前提下,以钢筋混凝土Π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锈蚀率的钢筋混凝土Π梁极限抗弯承载力的变化规律,通过构造新的几何协调条件,提出既有钢筋混凝土Π梁的计算受压区高度随锈蚀率变化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既有钢筋混... 在平截面假定不成立的前提下,以钢筋混凝土Π梁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锈蚀率的钢筋混凝土Π梁极限抗弯承载力的变化规律,通过构造新的几何协调条件,提出既有钢筋混凝土Π梁的计算受压区高度随锈蚀率变化的计算公式,进而推导出既有钢筋混凝土Π梁的正截面抗弯承载力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结合服役约40 a的实桥试验材质检测参数及破坏荷载对承载力公式进行验证。研究结果表明:由本文推导的承载力公式所得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较吻合,说明所提出的既有钢筋混凝土Π梁的极限抗弯承载力计算方法正确、有效,可应用于指导工程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筋混凝土梁 锈蚀 抗弯承载力 受压区高度
下载PDF
挠曲作用的形变响应及其识别特征 被引量:6
12
作者 王海荣 尚楠 +2 位作者 高伯南 屈伟 孙卫东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22-27,共6页
对挠曲作用的形变响应和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挠曲作用的构造单元、动力学背景和响应沉积层序等。分析结果表明,挠曲作用诱发的挠曲滑动主要发生在2种界面上,一是大的岩性界面,二是因挠曲作用而形成的挠曲滑动界面,从而形成了响应... 对挠曲作用的形变响应和地震响应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挠曲作用的构造单元、动力学背景和响应沉积层序等。分析结果表明,挠曲作用诱发的挠曲滑动主要发生在2种界面上,一是大的岩性界面,二是因挠曲作用而形成的挠曲滑动界面,从而形成了响应于挠曲构造活动的独特的地震特征。对刚性地层和塑性地层而言,挠曲作用会形成不同的响应:刚性岩层发生诸如层内断裂之类的脆性形变,并认为挠曲作用可为层内断裂的一种新成因;塑性岩层则以颈缩、塑性流动、蠕变、揉皱等形变为主。所有这些形变特征,组成了一个由裂隙、层内断裂、错滑面等组成的彼此连通的空间立体网络,为流体的流动、物化反应和水岩反应提供了一个便捷畅通的网络体系,该体系不同于通常意义上由断层、渗透砂体和不整合面组成的输导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曲作用 挠曲作用带 扭弯挠曲带 形变 构造层序 输导体系
下载PDF
拉伸强度与弯曲强度的关系及弯曲强度尺寸效应 被引量:14
13
作者 金宗哲 岳雪梅 +1 位作者 包亦望 张国军 《现代技术陶瓷》 CAS 1997年第3期29-33,共5页
本文研究了材料的破坏发生区、拉伸强度与弯曲强度的关系及弯曲强度的尺寸效应。拉伸及弯曲强度的关系为σ_t=σ_b(1-△/h),弯曲强度尺寸效应表现为σ_(bo)/σ_b=(1-△/h)/(1-△/h_0)。本文研究为精确测试材料拉伸强度提供了简便的方法... 本文研究了材料的破坏发生区、拉伸强度与弯曲强度的关系及弯曲强度的尺寸效应。拉伸及弯曲强度的关系为σ_t=σ_b(1-△/h),弯曲强度尺寸效应表现为σ_(bo)/σ_b=(1-△/h)/(1-△/h_0)。本文研究为精确测试材料拉伸强度提供了简便的方法,同时提供了破坏发生区的测试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伸强度 弯曲强度 尺寸效应 陶瓷
下载PDF
基于“四带”划分的弯曲下沉带岩层移动预计模型 被引量:5
14
作者 夏小刚 黄庆享 《岩土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255-2260,共6页
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四带"划分,考虑到弯曲下沉带岩层的移动特征,提出了弯曲下沉带岩层的移动主要受弯曲下沉带内最下方,即最靠近似连续带的一层关键层的控制,其下沉移动可以近似认为呈现椭球圆台的基本轨迹,而弯曲下沉带... 根据采空区上覆岩层的"四带"划分,考虑到弯曲下沉带岩层的移动特征,提出了弯曲下沉带岩层的移动主要受弯曲下沉带内最下方,即最靠近似连续带的一层关键层的控制,其下沉移动可以近似认为呈现椭球圆台的基本轨迹,而弯曲下沉带最终移动是其内部各岩层移动所形成的椭球圆台的叠加,并最终形成一个椭圆抛物面的移动轨迹的观点。基于这一观点,首先确定了弯曲下沉带移动的挠度函数;进而结合弹性薄板理论,建立了水平、近水平煤层开采条件下弯曲下沉带内单一岩层下沉移动的椭球圆台模型;基于各岩层移动的椭球圆台叠加,建立了弯曲下沉带岩层移动的数学模型;最后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该研究结果丰富了弯曲下沉带移动的理论研究,为采动地表和岩层的移动变形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带”划分 弯曲下沉带 椭球圆台 弹性薄板 移动预计模型
下载PDF
GFRP筋混凝土梁正截面受弯性能试验研究 被引量:16
15
作者 张志强 师晓权 李志业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745-751,共7页
为深入研究GFRP筋混凝土梁弯曲性能及设计方法,通过36根混凝土梁(其中GFRP筋混凝土梁21根,钢筋混凝土梁15根)的四点弯曲试验,对GFRP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的受弯性能进行了研究.在配筋率、几何尺寸、混凝土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GFRP... 为深入研究GFRP筋混凝土梁弯曲性能及设计方法,通过36根混凝土梁(其中GFRP筋混凝土梁21根,钢筋混凝土梁15根)的四点弯曲试验,对GFRP筋混凝土梁正截面的受弯性能进行了研究.在配筋率、几何尺寸、混凝土强度相同的条件下,对比分析了GFRP筋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挠度及承载力特性;推导了GFRP筋混凝土梁受弯承载力、界限受压区高度的计算公式,并用试验数据验证了公式的正确性.结果表明:GFRP筋混凝土梁与钢筋混凝土梁的最大挠度之比为1.5~2.5;初裂承载力之比为0.53~0.69,极限承载力较接近,比值为0.75~1.02;GFRP筋混凝土梁界限相对受压区高度为0.17~0.20.建议取配筋率为1.4倍平衡配筋率,以使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储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FRP筋混凝土梁 受弯承载力 极限承载能力 挠度 受压区高度
下载PDF
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物理力学性能及耐久性 被引量:8
16
作者 邹毅松 徐亦冬 王银辉 《沈阳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459-463,共5页
针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路用性能,研究了再生骨料的掺量对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电评价标准试验方法对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再生骨料属于... 针对再生骨料混凝土的路用性能,研究了再生骨料的掺量对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物理力学性能的影响,并采用混凝土抗氯离子渗透性的电评价标准试验方法对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抗氯离子渗透性能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虽然再生骨料属于低品质骨料,但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的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并未随着再生骨料掺量的增加而急剧劣化,再生骨料对混凝土性能既有正效应也有负效应;通过采用优质粉煤灰和高效减水剂双掺技术,可以制备出高强高性能再生骨料混凝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再生骨料 再生骨料混凝土 粉煤灰 高性能化 抗弯拉强度 耐久性 界面过渡区 正负效应
下载PDF
挠褶带内复合破碎型煤巷顶板控制技术 被引量:4
17
作者 田金泽 翟高峰 《煤炭科学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2-26,40,共6页
为了研究挠褶带内复合破碎型煤巷顶板的控制方法,对具有典型复合破碎顶板特征巷道掘进期间发生的数次小型和2次较大型冒顶事故进行现场观察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在挠褶带影响下巷道顶板围岩的5个典型特点,探讨了复合破碎煤巷顶板冒落的松... 为了研究挠褶带内复合破碎型煤巷顶板的控制方法,对具有典型复合破碎顶板特征巷道掘进期间发生的数次小型和2次较大型冒顶事故进行现场观察和理论分析,总结了在挠褶带影响下巷道顶板围岩的5个典型特点,探讨了复合破碎煤巷顶板冒落的松脱型垮冒和挤压型垮冒2种垮冒类型。针对复合破碎煤巷顶板的2种垮冒类型,提出了采用将被动的前探梁临时支护改为单体柱主动支护或掘进机载临时支护梁和提高锚杆的初始预紧力,来控制松脱型垮冒;提出了采用增大锚固范围和采用基于巷道上帮角锚固的锚索桁架系统来控制渐次离层的方法来控制挤压型垮冒。分析了锚索桁架系统的支护原理,确定了锚索桁架的支护参数,现场应用结果表明:挠褶带内复合破碎型煤巷顶板主要发生松脱型和挤压型2类冒顶,其中松脱型垮冒通常只能减弱,不可避免,是挠褶构造生成时挤压、拉伸等造成破碎顶板围岩的固有特性;通过及时安装锚索桁架和锚杆网组合支护可以控制复合顶板渐次离层,避免巷道发生挤压型垮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破碎顶板 挠褶带 煤巷 锚索桁架 顶板控制
下载PDF
向家坝水电站挠曲核部破碎带水泥-环氧树脂复合灌浆试验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魏涛 张健 +1 位作者 陈亮 肖承京 《长江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7期105-108,共4页
向家坝水电站坝址岩性岩相多变,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坝右岸存在挠曲核部破碎带,对大坝的渗透稳定非常不利。现场施工发现水泥灌浆难以对坝基存在的挠曲核部破碎带进行有效处理,为解决挠曲核部破碎带地质缺陷,长江科学院在右岸二期基坑高程... 向家坝水电站坝址岩性岩相多变,地质条件非常复杂,坝右岸存在挠曲核部破碎带,对大坝的渗透稳定非常不利。现场施工发现水泥灌浆难以对坝基存在的挠曲核部破碎带进行有效处理,为解决挠曲核部破碎带地质缺陷,长江科学院在右岸二期基坑高程257 m平台进行了水泥-环氧树脂复合灌浆试验。灌后检查显示:透水率由复合灌浆前的平均透水率3.05 Lu降为0.075 Lu,做全压力为2.265 MPa的疲劳压水试验,经72 h透水率为0 Lu;水力破坏坡降比灌前提高了11.54倍;灌浆后平均波速比灌前提高16.8%。试验结果表明:湿磨细水泥-环氧树脂同孔复合灌浆的工艺是可行的,CW510环氧树脂灌浆材料能够浸润和渗透到挠曲核部破碎带不良地质体中,试验中所获得的工艺参数可以在向家坝水电站挠曲核部破碎处理中推广应用,并可为其他水工建筑物基础处理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挠曲核破碎带 水泥-环氧树脂同孔复合灌浆 疲劳压水试验 声波测试 CW510环氧树脂灌浆材料
下载PDF
山西宁武贾家窑隆起-挠褶构造研究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兆琪 王权 刘成如 《地质学刊》 CAS 2011年第4期349-353,共5页
山西宁武贾家窑隆起-挠褶构造带呈北东向展布,长约18km,宽约5km。形成于燕山期运动末期。属于大同口泉山隆升-挠褶构造带的南延部分。构造带中心是隆起,一侧是断层,另一侧是挠褶。而且马家沟组灰岩折叠成轴面近水平的尖棱S褶皱。它是挠... 山西宁武贾家窑隆起-挠褶构造带呈北东向展布,长约18km,宽约5km。形成于燕山期运动末期。属于大同口泉山隆升-挠褶构造带的南延部分。构造带中心是隆起,一侧是断层,另一侧是挠褶。而且马家沟组灰岩折叠成轴面近水平的尖棱S褶皱。它是挠褶构造带边部的重力构造。形成该类构造的本质是大陆隆起,大陆隆起的核心是垂向作用力在起主导作用,而非水平挤压。水平挤压形成推土机推土式构造。无论垂直隆升还是水平挤压,所形成的构造均是A型构造或AB型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隆起 挠褶 构造带 山西宁武
下载PDF
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设计优化分析 被引量:13
20
作者 张靖静 《工业建筑》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00-102,共3页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相对受压区高度的经济分析 ,提出了单筋矩形截面受弯构件相对受压区高度的经济取值范围。可简单地通过估算截面高度或控制截面相对受压区高度的方法达到优化设计的目的。
关键词 受弯构件 受压区高度 钢筋混凝土 正截面 矩形截面 设计优化 优化设计 估算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