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IS as a Tool in Analyzing Flood Occurrence and Its Impact on Ikere Ekiti, Ekiti State Nigeria
1
作者 Jimoh Temitayo Owolabi 《Journal of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2019年第5期595-608,共14页
Flood is any flow of water, which overflows the natural or artificial banks of a body of water. Flood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at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Flood is any flow of water, which overflows the natural or artificial banks of a body of water. Flooding is one of the fundamental environmental challenges that results from interaction between man and his environment. In Nigeria, Flooding is one of the most common environmental hazards and there is increasing vulnerability of populations and infrastructure to flooding and flood related hazards. This study used GIS as a tool to analyze the cause and the impact of flooding in the study area. The study used both primary and secondary data, through a questionnaire,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 and remote sensing. 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nature of the basin in the study area resulted to the high volume of water in the major river (River Osun) during raining season, which resulted to overflow across its bank. Fieldwork shows that the river overflows its bank at 500 meters to the north and the south and the GIS analysis shows that over 1000 houses get affected at any point of flooding occurrences, hence the width of the river is less than 8 meters and the depth on the average in less than 10 meter over the bridge of the River Osun. The study recommends methods by which flooding could be controlled in the study area through regular dredging, effective waste management and drainage contr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lood floodING GIS GIS Analysis rainING season NIGERIA
下载PDF
Using a Hidden Markov Model to Analyze the Flood-Season Rainfall Pattern and Its Temporal Variation over East China 被引量:1
2
作者 Lianyi GUO Zhihong JIANG Weilin CHEN 《Journal of Meteorological Research》 SCIE CSCD 2018年第3期410-420,共11页
The homogeneous hidden Markov model(HMM),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MM, a 53-yr recor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April-September) at 389 ... The homogeneous hidden Markov model(HMM), a statistical pattern recognition method, is introduced 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HMM, a 53-yr record of daily 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flood season(April-September) at 389 stations in East China during 1961-2013 is classified into six patterns: the South China(SC) pattern, the southern Yangtze River(SY) pattern, the Yangtze-Huai River(YH) pattern, the North China(NC) pattern, the overall wetter(OW) pattern, and the overall drier(OD) pattern. Features of the transition probability matrix of the first four patterns reveal that 1) the NC pattern is the most persistent, followed by the YH, and the SY is the least one; and 2) there exists a SY-SC-SY-YH-NC propagation process for the rain belt over East China during the flood season. The intraseason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determines its start and end time. Furthermore,analysis of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in the occurrence frequency of each pattern in recent six decades has identified three obvious interdecadal variations for the SC, YH, and NC patterns in the mid-late 1970 s, the early 1990 s, and the late 1990 s. After 2000, the patterns concentrated in the southern region play a dominant role, and thus there maintains a "flooding in the south and drought in the north" rainfall distribution in eastern China. In summary, the HMM provides a unique approach for us to obtain both spatial distribution and temporal variation features of flood-season rainfal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idden Markov model(HMM) rainfall patterns flood season rain belt propagation interdecadal variability
原文传递
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天气形势特征分析 被引量:50
3
作者 黄忠 张东 林良勋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9-24,共6页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 对1981~2002年广东后汛期季风槽暴雨期间的环流形势和天气系统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广东后汛期的季风槽暴雨多数发生在西太平洋副高位置偏东或偏南的情况下,并与中纬西风槽或ITCZ有直接联系;季风槽多数位于华南地区上空或华南沿岸海面;高层辐散覆盖广东全部或大部,中心在华南近海.西南季风向北推进源于西南和华南地区低压槽发展,或由于热带气旋登陆后北上而牵动西南季风深入华南陆地,也有些过程是副高西端的偏南气流引导南海季风北进.对流活动有从南海北部或北部湾附近向华南移动的趋势,并有昼夜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汛期 暴雨 季风 OLR 西南季风 暴雨期 广东 特征分析 天气形势 华南地区
下载PDF
1958—2012年河北省汛期暴雨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4
作者 黄鹤 杨超 +3 位作者 于雷 乐章燕 王志超 马鸿青 《气象与环境学报》 2015年第2期44-50,共7页
利用1958—2012年河北省21个基准站和基本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汛期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汛期暴雨分布呈东部和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特征。汛期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河北省东部、燕... 利用1958—2012年河北省21个基准站和基本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省汛期暴雨的气候变化特征及年际、年代际和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河北省汛期暴雨分布呈东部和南部向西北部递减的特征。汛期最大暴雨量中心位于河北省东部、燕山南麓的唐山和秦皇岛地区。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变化来看,河北省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均存在2—3 a的年际变化周期信号,暴雨量和暴雨频次在20世纪80年代后存在15—20 a的年代际周期信号。汛期暴雨量和暴雨频次时间序列整体呈下降的趋势,特别是21世纪初,河北省汛期暴雨量和暴雨频次下降趋势更明显,近50 a暴雨强度变化幅度较小。在空间分布上,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3个特征量在年代际变化中整体均呈东退南缩的特征。从趋势分析来看,大部分站点汛期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均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汛期 暴雨 周期 小波分析
下载PDF
中国大陆降水时空变异规律——I.气候学特征 被引量:62
5
作者 任国玉 战云健 +4 位作者 任玉玉 陈峪 王涛 柳艳菊 孙秀宝 《水科学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99-310,共12页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 为系统了解大尺度降水气候特征,利用2 300多个国家级气象站逐日观测资料,分析了中国大陆1956—2013年多年平均降水的空间分布和季节性变化规律。主要新认识有:1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最高的站点在华南沿海,而小雨量、小雨日数最多的站点主要在江南内陆山区、丘陵;东部季风区山地、丘陵多出现低强度降水,平原和沿海易出现高强度降水;2四季降水量均由西北内陆向东南沿海递增,南方秋季降水量明显小于春季,但华西和江南沿海秋季降水量较多,冬季降水在东南丘陵出现高值中心;3珠江和东南诸河流域降水量年内存在2个峰值,其中珠江流域有6月主峰值和8月次峰值,东南诸河流域主峰在6月中下旬,次峰在8月末,长江流域总体表现为单峰型,出现在6月下旬和7月初,西南诸河流域和北方所有流域降水均表现为夏季单峰型;4南方各大河流域从2月末到6月中下旬陆续进入雨季,北方各大河流域进入雨季时间集中在6月末、7月初;南、北方雨季结束时间比雨季开始时间集中,从南到北进入雨季时间持续120 d以上,而从北到南退出雨季时间则仅持续不到45 d;5丰雨期的持续时间,珠江流域从5月初到9月上旬后期,东南诸河从5月上旬到7月上旬,8月末到9月初再度短暂出现,长江流域从6月中下旬到7月中旬,西南诸河从7月中旬到8月下旬,淮河流域从7月上旬至7月底、8月初,辽河流域在8月初出现极短丰雨期;6降水年际变异性最高的站点在青藏高原西南、塔里木盆地、阿拉善高原、华北平原北部和汾河谷地,海河流域年降水具有最大的变异系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降水量 降水日数 降水强度 雨季 丰雨期 中国
下载PDF
四川盆地边缘山地强降水与海拔的关系 被引量:30
6
作者 周秋雪 康岚 +1 位作者 蒋兴文 刘莹 《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811-819,共9页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 利用四川盆地1666个站点2011-2015年4-10月的逐小时降水资料及高精度格点海拔高度资料,对降水特征与海拔高度的变化关系进行详细分析,研究发现:(1)汛期总降水量、总雨日、小雨日、中雨日随海拔高度升高而增加,但降水量与雨日随海拔的增长方式并不相同,降水量显著增长区主要集中在200~1200 m,当海拔超过1200 m时降水量迅速减少;大雨日及暴雨日在海拔超过1200 m后也迅速减少。(2)盆地西北部、西南部沿山一带的暴雨日主要由强小时雨强贡献,而盆地东北部的暴雨日主要受持续性降水影响。(3)四川盆地复杂地形对降水的日变化有较为显著的影响,小时雨量及短时强降水频次峰值出现时间均随着海拔高度升高而提前,而短时强降水首次出现时间则随海拔高度升高而推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暴雨 海拔 汛期
下载PDF
21世纪末华南汛期强降水变化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黄晓莹 谭浩波 +1 位作者 李菲 许吟隆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25-428,共4页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年“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B2情景下对华南区域2071~2100年汛期(前汛期:4~6月;后汛期:7~9月)强降水的模拟结果进行... 利用英国Hadley气候预测与研究中心的区域气候模式系统PRECIS,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0年“排放情景特别报告”(SRES)B2情景下对华南区域2071~2100年汛期(前汛期:4~6月;后汛期:7~9月)强降水的模拟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PRECIS对华南地区汛期强降水具有较好的模拟能力。相对1961~1990年(以下称气候基准时段),2071-2100年华南汛期的强降水比例有所增大,强降水日数变化百分数大值中心分布在广西中北部和福建省北部,后汛期大值中心主要分布在广东和福建省。对华南4省(区)除了海南岛外各省逐月变化百分数基本为正值,汛期极端降水的发生频率相比气候基准时段有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RECIS SRES B2情景 华南汛期 强降水
下载PDF
西北旱区海绵城市建设中雨洪资源量分析 被引量:11
8
作者 赵逸超 王正中 +1 位作者 刘铨鸿 王羿 《中国农村水利水电》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8-22,共5页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关城市水文学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西北旱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雨洪资源计算问题,通过Google Earth提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五省主要城市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利用S... 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仍处于探索和起步阶段,海绵城市规划建设中有关城市水文学问题急需解决。针对西北旱区海绵城市建设规划中雨洪资源计算问题,通过Google Earth提取陕西、甘肃、宁夏、青海及新疆五省主要城市2015年的遥感影像资料,利用SWMM建立模型,最终通过模拟得到各地市汛期雨洪资源量,从宏观上探讨西北旱区主要城市雨洪资源潜力,并进一步提出西北旱区主要城市进行海绵城市建设的顺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绵城市 西北旱区 雨洪资源 SWMM 汛期雨洪资源量
下载PDF
2011年渭河和汉江上游秋汛期环流特征及暴雨致洪成因 被引量:18
9
作者 蔡新玲 康岚 +2 位作者 孙娴 李茜 毛明策 《暴雨灾害》 2013年第2期120-125,共6页
利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结合气象和水文资料,对2011年9月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大尺度环流形势及相关流域的洪水与秋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华西秋雨主雨区位于渭河、汉江上游及渠江流域,雨区集中和强降水时段集中是... 利用气候统计和天气分析方法,结合气象和水文资料,对2011年9月华西秋雨的时空分布特点、大尺度环流形势及相关流域的洪水与秋雨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2011年华西秋雨主雨区位于渭河、汉江上游及渠江流域,雨区集中和强降水时段集中是2011年华西秋雨的主要特点。分析大尺度环流表明,欧亚中高纬度地区位势高度距平场从西北到东南呈现"+-+"的典型波列分布,副热带高压的东西摆动和稳定维持直接影响雨带位置变化,西风槽与高原槽的叠加导致了大范围的强降水。渭河和汉江上游流域水位变化与流域强降水过程有很好的对应关系。与秋汛期历年洪涝年比较,2011年渭河和汉江上游流域秋汛期总降水量低于2003年,但暴雨过程集中、强度大导致该流域出现自1983年以来最大洪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洪涝 暴雨 环流特征 秋汛 渭河 汉江
下载PDF
2021年中国降水异常气候特征及4次典型极端天气过程分析 被引量:8
10
作者 汪小康 杨浩 +5 位作者 崔春光 李超 祁海霞 杜牧云 王婧羽 王晓芳 《暴雨灾害》 2022年第5期489-500,共12页
2021年,我国天气形势复杂,气候异常性显著,极端事件频发。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主汛期和华西秋雨的异常性特征,并对河南和湖北4次高影响天气过程展开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 2021年4-10月全国平均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7.8%,其中河南、河... 2021年,我国天气形势复杂,气候异常性显著,极端事件频发。本文简要回顾了我国主汛期和华西秋雨的异常性特征,并对河南和湖北4次高影响天气过程展开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1) 2021年4-10月全国平均降水较常年同期偏多7.8%,其中河南、河北和山西等部分地区偏多1倍以上。(2)在外强迫因子“拉尼娜”异常海温的影响下,副热带高压外围水汽和北方冷空气异常活跃,导致华西秋雨降水量打破1961年以来历史记录。(3)河南“21.7”特大暴雨发生在台风、低涡、切变线和辐合线共同作用的背景下,大量来自西北太平洋的水汽,在低空急流与边界层急流耦合、地形的动力阻挡抬升和热力抬升共同作用下,强降水雨带出现在山前。(4)在有利的多尺度环流背景下,地形与低层风场辐合带的相互作用触发了对流,并使得降水维持在狭长山谷地形区域内,引发随州“8.12”极端强降水。(5)中γ尺度的强对流单体的合并加强导致了武汉两次对流大风事件,中层突然增强的水平风引发了下沉运动,下落后造成地面局地强冷池和地面极值大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汛期 华西秋雨 特大暴雨 对流大风
下载PDF
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暴雨频次的时空分布特征 被引量:13
11
作者 王龙学 寿绍文 杨金虎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541-545,共5页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3年81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4年逐年汛期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暴雨事件最频发的区域在皖南到赣北一带,而北部的鄂北和... 利用长江中下游地区六省一市1960-2003年81个台站汛期(5~9月)逐日降水资料,统计出了不同台站近44年逐年汛期暴雨事件的发生频次,并进行了时空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汛期暴雨事件最频发的区域在皖南到赣北一带,而北部的鄂北和皖北是最少发的区域;一致性异常特征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汛期暴雨事件发生频次的最主要空间模态;汛期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可分为以下5个主要的空间分型:两湖平原型、北方型、长江沿江型、南方型、沿海型;从长期变化趋势来看,两湖平原型、长江沿江型和沿海型暴雨事件发生频次表现为较明显的增加趋势,南方型基本没有长期变化趋势,但有先降后升的特点,而北方型表现为弱的减少趋势;近44年来暴雨事件发生频次各分区的周期振荡不太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下游 汛期 暴雨 时空分布
下载PDF
2009年我国汛期降水形势总结与三个常用模式预报效果检验 被引量:11
12
作者 公颖 李俊 鞠晓慧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823-833,共11页
利用实况24小时降水、形势场资料及T213、T639、Japan模式降水、形势场的预报资料,对2009年汛期(5—9月,下同)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对T213、T639、Japan三个常用模式对2009年汛期的天气形势、降水及其影响系统的预报做主客观检验... 利用实况24小时降水、形势场资料及T213、T639、Japan模式降水、形势场的预报资料,对2009年汛期(5—9月,下同)中国降水时空分布进行分析,并对T213、T639、Japan三个常用模式对2009年汛期的天气形势、降水及其影响系统的预报做主客观检验,以期得出2009年汛期降水分布特点及三个模式的降水预报效果对比。结果表明:(1)2009年汛期华南地区降水量为全国之最,长江中下游和西南东部地区其次,东北和华北地区再次。(2)从TS评分看,Japan模式的小雨~大雨量级评分较高,T639模式暴雨~大暴雨量级评分较高;T213模式对华北地区暴雨、大暴雨量级降水预报评分高于Japan和T639模式。(3)从降水预报偏差看,T213模式对华北预报明显偏强,T639模式对华北预报强度较为适中,两模式对其他区域中等以下强度降水预报偏强,对强降水预报偏弱;T639对中等以下强度降水预报偏强程度明显小于T213,而对强降水除华南和东北区域外,预报偏弱程度明显大于T213;Japan模式预报偏差随降水量级增大而减小,对大雨以上各量级预报均明显偏弱,且偏弱程度明显大于T213、T639。(4)由代表性形势场预报检验结果可知,除T213对500 hPa高度场、850 hPa温度场预报效果好于其他两模式外,各模式预报效果相差不大。(5)三个模式对500 hPa副高总体预报偏东、偏北、偏强,但Japan预报效果明显好于T213、T639。(6)T639模式对台风和低涡的预报相对较好,T213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降水形势 预报效果 检验
下载PDF
2011年4—10月我国主要暴雨天气过程简述 被引量:20
13
作者 杨荆安 闵爱荣 廖移山 《暴雨灾害》 2012年第1期87-95,共9页
利用MICAPS系统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了2011年4—10月我国的主要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各主要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进行概述。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4—10月我国... 利用MICAPS系统日降水资料和常规天气图资料,以1981—2010年30 a平均降水量为气候态,统计了2011年4—10月我国的主要暴雨天气过程,并对各主要暴雨过程的影响系统、出现时段、范围及累积降水量进行概述。统计结果表明,2011年4—10月我国共出现172个暴雨日、125次区域性暴雨,38次主要暴雨天气过程。汛期主要气候特点是,长江中下游春季干旱,6月暴雨频繁,部分地区旱涝急转;夏秋季西南、江南伏秋旱严重;9月华西秋汛显著;9月底至10月中,海南、两广暴雨强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暴雨 天气系统 汛期 过程降水量
下载PDF
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成因探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王明洁 张小丽 +1 位作者 陈元昭 朱小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6期18101-18103,18144,共4页
利用NCEP/NCAR 1970~2008年5~6月逐日平均高度、温度、湿度、风场、海平面气压等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并探讨了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连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变化,中... 利用NCEP/NCAR 1970~2008年5~6月逐日平均高度、温度、湿度、风场、海平面气压等再分析资料,分析2008年华南前汛期连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环流特征,并探讨了连续性暴雨过程的成因。结果表明,连续性暴雨过程期间大气环流出现异常变化,中高纬度西亚脊稳定、东亚槽偏深、东亚上空西风带经向度偏大、副热带高压偏西、南支槽活跃,有利于华南前汛期暴雨形势的出现;极涡的异常变化使得影响我国的冷空气活跃,有利于极地冷空气不断分裂南下;华南沿海附近存在异常的对流增强活动,使得华南沿海暖湿气流活跃,有利于强对流天气的发生;孟加拉湾的对流增加与南海夏季风的活动密切相关,连续性暴雨期间强降水过程与夏季风的增强相对应;在连续性暴雨期间,我国东部特别是华南沿海地区水汽输送通量明显偏多,低层为水汽异常辐合,为连续性暴雨过程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南亚高压的异常变化为2008年前汛期华南暴雨过程的发生提供了动力条件,是前汛期暴雨过程频繁的动力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气学 前汛期 连续性暴雨 环流异常
下载PDF
影响华南后汛期季风持续性暴雨和热带气旋持续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背景分析 被引量:15
15
作者 李春晖 吴志伟 +2 位作者 蒙伟光 张艳霞 谷德军 《热带气象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1-20,共10页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 利用1961—2008年NCEP逐日、逐月再分析资料和全国和华南各省台站逐日降水资料,得到华南后汛期持续性暴雨74例,其中热带气旋(TC)引起的持续性暴雨(TCR)有54例,季风引起的持续性暴雨(MSR)有20例。TCR主要发生在8月,占TCR总数的52%,MSR主要发生在7月,占MSR总数的70%。两类持续性暴雨的出现次数具有明显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自1980年代以来发生的次数明显增加。通过对比分析得到,MSR主要由前期和同期热带中东太平洋异常海温持续偏暖所致,其一方面加强了南海夏季风环流、水汽辐合异常增强;另一方面增强了菲律宾海的对流,使得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在两者的共同作用下,大气环流激发出"-、+、-"的EAP遥相关型波列分布,为7月持续性暴雨的发生提供有利条件。相比之下,TCR主要由于8月局地海温-黑潮区海温异常偏冷致使高空西风急流位置偏北所致。此外,叠加在这种尺度背景下,导致MSR和TCR发生的关键是10~20天季节内振荡导致系统由东南向西北传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后汛期 持续性暴雨 季风 热带气旋 季节内振荡
下载PDF
浙江省梅汛期降水与洪涝灾害的长期变化 被引量:17
16
作者 薛根元 周锁铨 +1 位作者 李庆祥 顾骏强 《自然灾害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9-74,共6页
梅汛期降水是引发浙江省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应用相关分析,对浙江省境内57个气象观测站29年来(1971-1999)梅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省内不同地区梅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规律。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梅汛期降水... 梅汛期降水是引发浙江省洪涝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首先,应用相关分析,对浙江省境内57个气象观测站29年来(1971-1999)梅汛期降水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论述了省内不同地区梅汛期降水的长期变化规律。分析发现,这一时期的梅汛期降水明显呈现缓慢增加的趋势,并有着6年和3-4年的显著周期,这说明梅汛期降水可能与ENSO存在着一定的联系。最后,探讨了梅汛期降水异常与洪涝灾害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汛期 降水 主相关型 奇异谱分析 洪涝灾害
下载PDF
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统计特征及环流分型研究 被引量:26
17
作者 徐明 赵玉春 +1 位作者 王晓芳 汪小康 《暴雨灾害》 2016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 利用1961—2013年华南区域305个国家级气象台站日降水资料、1980—2013年5—6月NCEP/CFSR再分析资料(分辨率0.5×0.5)等,定义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和暴雨持续日数,分析近53 a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特征及其大尺度环流形势;归纳有利于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发生的4种典型环流类型。结果表明:(1)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主要集中在5—6月,并存在准20 a振荡周期;1960年代前半段6月暴雨次数多,1960年代末期到1980年代5月暴雨次数明显增加,1990年代至2013年暴雨主要出现在6月,2006年后5月暴雨次数逐渐增加;暴雨过程持续日数一般3~4 d,超过10 d以上的单次过程仅4次。(2)华南前汛期持续性暴雨分为东亚槽底型、两脊一槽型、多涡旋型和纬向型,东亚槽底型和两脊一槽型次数相对较多,主要发生在5月下旬—6月下旬;纬向型次数最少,主要在5月上旬—6月初。(3)各型持续性暴雨过程500 h Pa中高纬地区环流特征各异,其共性是均有利于北方冷空气南下影响华南,低纬地区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副高)和孟加拉湾南支低槽维持少动,低层850 h Pa华南盛行西南暖湿急流;持续10 d左右的暴雨过程相较持续3~5 d的暴雨过程,副高位置偏西偏强,华南上空多短波槽活动,850 h Pa西南季风气流位置偏西偏北、风速偏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性暴雨 环流分型 前汛期 华南
下载PDF
我国东部的准经向降水带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5
18
作者 汤懋苍 柳苗 +1 位作者 朱德琴 李栋梁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964-968,共5页
根据我国东部明显的准经向地质构造,将我国的准经向类雨带划分为3型,分别为(1)3e:郯庐断裂及其以东沿海多雨,以西为少雨区;(2)3m:南北地震带附近的我国中部多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为少雨区;(3)3d:我国东部有两条多雨带或两条少雨带。... 根据我国东部明显的准经向地质构造,将我国的准经向类雨带划分为3型,分别为(1)3e:郯庐断裂及其以东沿海多雨,以西为少雨区;(2)3m:南北地震带附近的我国中部多雨,太行山—武陵山以东为少雨区;(3)3d:我国东部有两条多雨带或两条少雨带。夏季经向雨带几乎都出现在4月份地球自转减慢(ΔLOD>0)而且加速减慢(Δ2LOD>0)的条件下,这为汛期经向雨带的预报提供了一条有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经向雨带 汛期雨型 地球自转速率 年际变化
下载PDF
2010年福建前汛期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低频特征分析 被引量:17
19
作者 高建芸 陈彩珠 +1 位作者 周信禹 游立军 《气象科技进展》 2013年第1期39-45,共7页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福建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对2010年福建省前汛期6月13—27日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低频特征以及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大气低频前兆信号。... 利用NCEP再分析资料和NOAA的逐日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以及福建2010年逐日降水资料,通过对2010年福建省前汛期6月13—27日典型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分析,揭示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大气低频特征以及持续性暴雨过程发生前的大气低频前兆信号。研究表明:(1)2010年福建前汛期降水具有显著的30~45d左右的变化周期,呈现明显的少雨期和多雨期交替出现的干湿窗口,长达15d的持续性暴雨就是发生在最后一个湿窗口内。(2)持续性暴雨期间中高纬度和低纬的低频系统的配置和变化十分有利于暴雨的长时间维持。南亚高压、副热带高压、乌拉尔山高压、东亚大槽以及来自孟加拉湾和南海的水汽输送的低频变化造就了这次持续时间之长、强度之强皆为历史罕见的强降雨过程。(3)持续性暴雨过程伴随着一次明显的东亚夏季风涌,降水强度与大气低频振荡的强度密切相关,强降水往往出现在对流活动30~60d季节内振荡(ISO)和10~20d准双周振荡(BWO)湿位相叠加的时期。(4)低频系统具有明显的持续性和周期性,及时监测并掌握大气低频前兆信号的变化规律,无疑对后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延伸期预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低频变化 典型持续性暴雨 前汛期 福建
下载PDF
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及其环流形势 被引量:52
20
作者 林爱兰 李春晖 +1 位作者 郑彬 谷德军 《气象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628-642,共15页
利用1961-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1979-2011年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提出了广东暴雨日的定义指标,分析了近51 a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诊断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来源。结... 利用1961-2011年广东省86个测站地面观测逐日降水资料及1979-2011年NCEP-DOE第2套分析资料,提出了广东暴雨日的定义指标,分析了近51 a广东前汛期及其各月持续性暴雨的变化特征,进一步诊断了持续性暴雨过程的环流特征和水汽输送来源。结果表明,广东暴雨新指标避免了原指标定义存在的不合理情况和需要人工操作等问题,并且得到的广东暴雨日数及暴雨累积雨量的年际变化更能反映广东的旱涝情况。51 a平均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在4、5、6月分别占10%、29%和61%,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持续性暴雨多发生在5月,而60年代前中期、90年代至2011年持续性暴雨则主要在6月出现,这种年代际变化是由东亚地区中低纬度大气环流系统的变化所造成的。除了过去所认识的"三脊两槽"和"两脊一槽"两种类型天气形势外,广东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500 hPa中高纬度环流还有一种"高纬阻塞-中纬平缓型"(称为Ⅲ型),Ⅲ型主要出现于6月,占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22%,因此,这种环流类型的补充提出,将减少6月持续性暴雨过程的漏报现象。由于气候背景场各月有所不同,无论是三脊二槽型还是二脊一槽型,各区域槽(或脊)的相对强弱和形态也随月份有所不同,例如二脊一槽型,东北亚地区高压脊4、5、6月逐月加强向北扩展,贝加尔湖槽区逐月变宽,中低纬度阿拉伯海以东槽逐月向西移动,孟加拉湾槽、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月加强。前汛期持续性暴雨过程的主要水汽来源随月份发生变化,4月热带西太平洋地区水汽来源贡献最大,5月孟加拉湾、西太平洋和中国南海的水汽都有贡献,而6月则主要来源于孟加拉湾的水汽输送。所有类型持续性暴雨过程,广东大部分地区都处于水汽通量辐合区,说明动力辐合作用和水汽来源是暴雨的必备条件,持续性暴雨是各类中高纬度环流型的稳定维持与来源于热带的水汽输送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前汛期 持续性暴雨 中高纬度环流 高纬阻塞-中纬平缓型 水汽来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