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5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more blind dates with calcite: Fluid-flow vs. fault-slip along the Očkov thrust, Prague Basin 被引量:3
1
作者 Nick M.W.Roberts JiříŽák +1 位作者 František Vacek JiříSláma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4期163-174,共12页
Dating of fracture-filling calcitewith U-Pb geochronology is becoming a rapidly adopt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 absolute timing of brittle deformation in the upper crust.Slickenfibre calcite is a desirable targe... Dating of fracture-filling calcitewith U-Pb geochronology is becoming a rapidly adopted technique for determining the absolute timing of brittle deformation in the upper crust.Slickenfibre calcite is a desirable target,as it precipitates between individual fault slip displacement events,and provides additional kinematic information.Here we present a case study of slickenfibres formed on the Očkov thrust in the Lower Palaezoic Prague Basin,Bohemian Massif,utilising a combination of petrographic and in situ methods.We demonstrate that slickenfibre external textures can be preserved,whilst internally primary textures are removed by fluid infiltration and recrystallization,leading to variable U and Pb mobilisation.One slickenfibre yielded a date of ca.250 Ma,which we interpret as recording fault slip along the Očkov thrust.Another cross-cutting slickenfibre yielded more scattered U-Pb data,with an imprecise apparent age around ca.95 Ma.This slickenfibre is recrystallised,destroying the primary textures,and exhibits element mobility.The meaning of this younger apparent age is therefore questionable;whereas it likely reflects Cretaceous U and Pb mobility assisted by fluid-flow along the fault plane,it may not reflect a period of fault slip.Our results demonstrate that slickenfibre-based U-Pb dates do not unequivocally relate to fault motion,and that petrographic and elemental analyses are important requirements for interpreting calcite U-Pb dat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Pb geochronology CALCITE Fault dating fluid-flow Prague Basin LA-ICP-MS
下载PDF
Reservoir stress path and induced seismic anisotropy: results from linking coupled fluid-flow/geomechanical simulation with seismic modelling 被引量:1
2
作者 D.A.Angus Q.J.Fisher +4 位作者 J.M.Segura J.P.Verdon J.-M.Kendall M.Dutko A.J.L.Crook 《Petroleum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6年第4期669-684,共16页
We present a workflow linking coupled fluid-flow and geomechanical simulation with seismic modelling to predict seism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non-hydrostatic stress changes. We generate seismic models from coupled sim... We present a workflow linking coupled fluid-flow and geomechanical simulation with seismic modelling to predict seism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non-hydrostatic stress changes. We generate seismic models from coupled simulations to exam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eservoir geometry, stress path and seismic anisotropy.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geometry influences the evolution of stress,which leads to stress-induced seismic anisotropy. Although stress anisotropy is high for the small reservoir, the effect of stress arching and the ability of the side-burden to support the excess load limit the overall change in effective stress and hence seismic anisotropy. For the extensive reservoir, stress anisotropy and induced seismic anisotropy are high. The extensive and elongate reservoirs experience significant compaction, where the inefficiency of the developed stress arching in the side-burden cannot support the excess load.The elongate reservoir displays significant stress asymmetry,with seismic anisotropy developing predominantly along the long-edge of the reservoir. We show that the link betweenstress path parameters and seismic anisotropy is complex,where the anisotropic symmetry is controlled not only by model geometry but also the nonlinear rock physics model used. Nevertheless, a workflow has been developed to model seismic anisotropy induced by non-hydrostatic stress changes, allowing field observations of anisotropy to be linked with geomechanical model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upled fluid-flow/geomechanics Reservoir characterization Seismic anisotropy Stress path
下载PDF
基于Fluid-Flow和Gauss-Markov混合模型的位置管理性能评估
3
作者 汪淳 杨春勇 《现代科学仪器》 2011年第1期38-41,共4页
针对现有的Fluid-Flow移动模型难以拟合PCS网络中随机游走行为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Fluid-Flow和Gauss-Markov的混合模型。该模型应用Gauss-Markov随机过程理论,将速度离散化,确定前后速度关联度参数,从而能模拟不同运动特征的移动终端... 针对现有的Fluid-Flow移动模型难以拟合PCS网络中随机游走行为的问题。设计一种基于Fluid-Flow和Gauss-Markov的混合模型。该模型应用Gauss-Markov随机过程理论,将速度离散化,确定前后速度关联度参数,从而能模拟不同运动特征的移动终端。通过Matlab数值仿真,模拟PCS网络应用场景,较单纯基于Fluid-Flow模型的位置管理方法能大幅度减小系统开销,证明该模型更适于复杂位置管理性能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位置管理 寻呼 位置更新 高斯-马尔科夫 fluid-flow模型
下载PDF
圆端形墩台尾迹水动力特性开缝控制三维数值分析
4
作者 李东风 白福青 +2 位作者 方志浩 张红武 胡建永 《水利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75-685,共11页
水流绕流水闸闸墩、导流墩等水工建筑物后产生旋涡分离流,其三维尾迹结构水动力特性复杂,对旋涡分离流进行流动控制,不仅是闸墩优化设计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工程运行的效率和工程安全。在验证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圆端形墩台开... 水流绕流水闸闸墩、导流墩等水工建筑物后产生旋涡分离流,其三维尾迹结构水动力特性复杂,对旋涡分离流进行流动控制,不仅是闸墩优化设计的需要,而且关系到工程运行的效率和工程安全。在验证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的基础上,对圆端形墩台开缝后的旋涡分离流和流动控制的三维水动力特性进行了研究,对比了无缝与开缝墩台方案下纵向、横向和竖向方向的时均流速分布,紊流动能以及紊流强度分布等水力学指标,探究了开缝墩台水动力特性。分析表明,墩台开缝后可以明显改善墩台后方的水流结构,开缝位置越靠近水深的中部位置,对墩后尾流旋涡的抑制越大,对绕流墩台绕流的控制越来越好,水深中部位置开缝最大程度的影响了开缝墩后的上部水流和下部水流,使得开缝对时均流速的影响最大,开缝对旋涡的抑制也最大最佳。为抑制墩后的旋涡对工程的不利影响,工程的设计中应首先确定墩台后的水深,开缝位置应尽量设置在墩台后水深的中部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端形墩台 开缝流动控制 紊流动能 旋涡分离流 三维数值模拟
下载PDF
复杂管道浓差腐蚀机制深入分析
5
作者 刘斌 刘英伟 王艳秋 《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024-1032,共9页
在关于管道的流动加速腐蚀研究中,浓差腐蚀这一机制一直被忽视,这是因为这种腐蚀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流体中的氧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揭示这种机制的腐蚀过程,本文以复杂形状管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关于浓差腐蚀的... 在关于管道的流动加速腐蚀研究中,浓差腐蚀这一机制一直被忽视,这是因为这种腐蚀的出现需要一定的条件,即流体中的氧的分布存在较大的差异。为了揭示这种机制的腐蚀过程,本文以复杂形状管道为例,采用数值模拟技术建立了关于浓差腐蚀的数学模型。将管道壁面附近的流体粘性底层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离散化处理,然后根据基尔霍夫第二定律建立了关于极化后的腐蚀电流的离散方程组,并对其进行求解,得到了浓差腐蚀条件下,离子导电层的电流分布。结果表明:浓差腐蚀会引起腐蚀电流的极大的改变,使管路各部位的腐蚀情况有所改变,如果不考虑浓差腐蚀,对管路的腐蚀情况会产生错误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蚀 浓差腐蚀 腐蚀机制 阳极极化 阴极极化 氧分布 管道流体 流动加速腐蚀
下载PDF
管中管流体流动与管柱变形测量实验平台设计与测试
6
作者 孙巧雷 田杰 +2 位作者 刘语维 金雨杰 冯定 《实验技术与管理》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69,共6页
基于海上管中管结构承载特性设计了管中管流体流动与管柱变形测量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可更换不同的内管尺寸,研究不同管柱组合的变形和海水流动响应,能够通过调节外管外流速度、内管内流速度、顶部张紧力大小及水深等模拟海上管中管流... 基于海上管中管结构承载特性设计了管中管流体流动与管柱变形测量实验平台。该实验平台可更换不同的内管尺寸,研究不同管柱组合的变形和海水流动响应,能够通过调节外管外流速度、内管内流速度、顶部张紧力大小及水深等模拟海上管中管流体流动和变形特性。该实验平台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海上管中管的结构、原理及其作用的理解,提高专业兴趣,还可以进行管中管结构动态响应创新性实验研究,培养创新意识,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管中管 流体流动 变形 实验平台 测试
下载PDF
基于孔裂隙储层弹性参数频散衰减机理的有限元数值模拟
7
作者 张家良 魏朋朋 +4 位作者 张会卿 张孟凡 李皓 贺艳晓 李国发 《非常规油气》 2024年第2期56-65,共10页
饱含流体孔隙裂隙储层介质的弹性参数频变特性常应用于地震勘探和储层评价中。针对传统有效介质理论不准确及计算精度不高的问题,该研究推导了适用于孔隙弹性储层的Biot固结方程;为了研究模型介质渗透率、流体类型和黏度等参数对频变弹... 饱含流体孔隙裂隙储层介质的弹性参数频变特性常应用于地震勘探和储层评价中。针对传统有效介质理论不准确及计算精度不高的问题,该研究推导了适用于孔隙弹性储层的Biot固结方程;为了研究模型介质渗透率、流体类型和黏度等参数对频变弹性参数的影响机理,开发了相应的有限元数值模拟流程,用于计算由波致流引起的地震波速度频散及衰减。模拟结果表明:1)与现有岩石物理理论模型对比,该数值模拟方法在宽频段模拟一维/二维孔隙裂隙介质的适用性更好;2)渗透率、流体黏度以及流体饱和模式作为岩心重要的物性表征,显著影响地震波弹性响应,渗透率增大,特征频率右移;黏度增大,特征频率左移;水包气模型相对于油包气模型衰减峰值较大,特征频率略高。综上所述,该研究为深入理解地震波在孔裂隙储层中的传播特性提供了准确的预测方法,有助于揭示储层的非均质性和孔隙结构,提高勘探精度和储层评价的可靠性,对储层预测与流体识别的岩石物理解释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频散与衰减 孔裂隙介质 数值模拟 岩石物理 流体流动
下载PDF
内波、内潮汐沉积及其沉积矿产意义研究综述
8
作者 李向东 魏泽昳 杨敏 《地质找矿论丛》 CAS 2024年第3期386-393,共8页
深水环境中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且在地层记录中发现了较多的研究实例,较系统地总结了该类型沉积的鉴别标志,为其在沉积矿产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已有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沉积流体... 深水环境中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至今已有30多年的研究历史,且在地层记录中发现了较多的研究实例,较系统地总结了该类型沉积的鉴别标志,为其在沉积矿产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笔者在已有的内波、内潮汐沉积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沉积流体演化的角度对已总结的沉积鉴别标志进行了梳理,对特征性的沉积构造和垂向序列的应用范围进行了限定,强调特征性鉴别标志与内波、内潮汐沉积一般特征的结合使用。依据内波、内潮汐在沉积过程中的作用,将内波、内潮汐在海底的作用区域划分为改造海底已有沉积物的改造作用带、与深水其它流体发生交互作用的交互作用带和静水效应带,分别探讨了三个作用带与常规油气和页岩气勘探的关系。同时认为:①内波、内潮汐作用在沉积型磷矿成因中可能成为联系“上升洋流”学说和“生物成磷”学说之间的纽带,并有可能形成再沉积型磷矿;②目前已发现的地层记录中的内波、内潮汐沉积基本上发育在改造作用带内;③内波、内潮汐不直接作用于海底的交互作用带和静水效应带的研究非常薄弱,可能成为今后急需加强的研究方向,其重点在于探讨和总结内波、内潮汐沉积的微观和地球化学鉴别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波、内潮汐沉积 沉积流体 沉积型磷矿 页岩气
下载PDF
超临界压力流体管内湍流对流传热的计算方法
9
作者 毛宇飞 曹飞 上官燕琴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821-2830,共10页
将边界层积分方法应用于管内变物性湍流流动导出了剪切应力的分布方程,基于该方程可以对超临界压力流体的对流传热行为做出合理的定性解释。对于加热条件下的传热工况,结合“热可压缩”状态流体密度的变化,引入浮力阻力系数表征热流方... 将边界层积分方法应用于管内变物性湍流流动导出了剪切应力的分布方程,基于该方程可以对超临界压力流体的对流传热行为做出合理的定性解释。对于加热条件下的传热工况,结合“热可压缩”状态流体密度的变化,引入浮力阻力系数表征热流方向上的“浮力效应”,引入加速阻力系数表征流动方向上的“加速效应”。根据边界层理论和动量-热量传递比拟法导出了新型传热关联式,该关联式将不可压缩流体和热可压缩流体的管内湍流对流传热计算统一起来。应用关联式预测不同超临界流体的管内湍流对流传热系数,计算结果与实验数据的比较表明:关联式能较为准确合理地预测出大部分传热工况下的传热强化和传热恶化行为,其预测精度与摩擦阻力系数的计算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临界流体 湍流 对流 传热 热可压缩 关联式
下载PDF
微小通道内超临界R134a流动传热特性
10
作者 张巧玲 马祖浩 +4 位作者 于子元 刘梓俊 黄铋匀 杨振东 马浩然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7-1675,共9页
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supercritical organic Rankine cycle,SORC)是回收中低品位能源较理想的新型动力循环技术之一,而超临界有机工质的传热特性严重影响了系统能效,目前已成为制约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向前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本文实验研... 超临界有机朗肯循环(supercritical organic Rankine cycle,SORC)是回收中低品位能源较理想的新型动力循环技术之一,而超临界有机工质的传热特性严重影响了系统能效,目前已成为制约有机朗肯循环技术向前发展的瓶颈。基于此,本文实验研究了超临界R134a在2mm微小通道内的流动传热特性,参数范围为:热流密度60~120kW/(m^(2)·s),质量流速800~3000kg/(m^(2)·s),压力4.1~5.1MPa,工质进口温度20~100℃,探讨了热流密度、质量流速、压力、流体焓值等参数对传热特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传热系数随流体温度的升高先增加后减小,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热流密度和压力的增加而减小。流体焓值在拟临界值附近出现压降平缓区。根据实验数据拟合得到了微通道内R134a的传热关联式,该关联式预测误差均在±10%之内,具有良好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通道 超临界R134a 流动传热 有机朗肯循环 传热关联式
下载PDF
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风道的转子流体与传热耦合分析
11
作者 李伟力 乔田怀 +3 位作者 李亚磊 李程昊 刘明洋 李志强 《电机与控制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0,共10页
针对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通风道的转子发热冷却问题,以一台350 MW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计及旋转的电机全域通风网络模型,采用逐次迭代法计算得到各支路流量和节点压力。其次,建立... 针对汽轮发电机带有交替径向通风道的转子发热冷却问题,以一台350 MW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为研究对象,依据流体力学和传热学的基本理论,首先建立计及旋转的电机全域通风网络模型,采用逐次迭代法计算得到各支路流量和节点压力。其次,建立了带有交替径向风道的发电机转子流体-传热三维物理模型和数学模型,给出了基本假设和相应的边界条件,同时将通风网络计算得到的风速和压力作为转子求解域的耦合边界,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求解,计算结果与实测值吻合。然后分析了交替径向风道内流量分配和氢气流动情况,研究了转子内部氢气温度分布和槽楔出风口风温变化规律,探明了转子绕组和铁心轴向温度分布特性,讨论了副槽入口流量和槽楔出口直径对转子流体和温度的影响。得出副槽入口流量应控制在0.1~0.16 m^(3)/s范围内,且选择较小的槽楔出口直径,可以提高通风系统的效率与风量分配均匀性,降低转子轴向热不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氢氢冷汽轮发电机 交替径向风道 通风网络 流体流动与传热 有限体积法
下载PDF
螺旋套管换热器多样式内管壳程流体强化传热的数值分析
12
作者 戴玉龙 王翠华 李光瑜 《辽宁化工》 CAS 2024年第2期299-302,共4页
应用CFD软件对内管为光管、螺纹管、横向纹管和纵向纹管的螺旋套管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其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温度场和速度场的细观信息以揭示其壳程流体的换热特性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内... 应用CFD软件对内管为光管、螺纹管、横向纹管和纵向纹管的螺旋套管换热器壳程流体的流动及传热进行数值模拟,并将其模拟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其温度场和速度场的细观信息以揭示其壳程流体的换热特性和流动特性。结果表明,在研究范围内,内管为螺纹管的壳程流体流动和传热的综合性能最佳,其综合评价因子的值均在1.10以上,最大可达1.18;凸起螺纹对壳程流体起到扰流和导流的双重作用,减薄了边界层厚度,增强壳程流体的混合程度,实现了强化传热的目的,为工程实际应用提供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螺旋套管换热器 壳程流体 强化传热 流体流动
下载PDF
高气液比水平井临界携液流量预测新模型
13
作者 黄全华 黄智程 +4 位作者 杨亚涛 刘书炳 王定峰 颜学成 刘磊 《断块油气田》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43-850,共8页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 明确气井积液机理和携液规律对于掌握井下流体的流动状态至关重要。目前现场应用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较多,但是不同模型计算结果差异较大,Turner等模型计算的长北区块气井携液流量偏大,不利于指导生产。通过开展水平井流动模拟正交实验,捕捉典型流态,发现管斜角在45°~60°出现过渡流,通过编制流态识别程序进一步确定管斜角为46°时开始出现过渡流,此时携液最困难。基于液滴理论,引入井斜修正系数,建立了新的临界携液流量模型,新模型在长北区块气井中具有良好的适用性。新模型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由强到弱影响气井携液能力的因素依次为油管内径、井底流压、井斜角、井底温度。绘制的临界携液流量图版为后期开展停喷井治理措施的时机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气液比 水平井 积液机理 液滴模型 流态实验 临界携液流量
下载PDF
PEMFC船形堵块阴极流场的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蔡永华 胡健平 罗子贤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4-18,共5页
建立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研究船形堵块流道的排水性能。建立不同开孔率的船形堵块流道三维模型,研究船形堵块及开孔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船形堵块流道峰值净功率密度相较于传统直流道可提升9.4%,相较于同堵... 建立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研究船形堵块流道的排水性能。建立不同开孔率的船形堵块流道三维模型,研究船形堵块及开孔率对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性能的影响。船形堵块流道峰值净功率密度相较于传统直流道可提升9.4%,相较于同堵塞率下的梯形堵块流道可提高2.9%,具有较好的强化传质作用。通过提高船形堵块流道的开孔率,PEMFC可以获得更好的性能。在相同开孔率下,船形堵块流道的氧气摩尔浓度较直流道和梯形堵块流道分别提高28.6%和14.0%。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直流道,船形堵块流道可降低排水周期和流道内平均水含量,具有更好的排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 流道 排水性能 阴极流场 船形堵块 流体体积(VOF)两相流模型
下载PDF
Carreau-Extended非牛顿流体圆管层流流动的摄动解
15
作者 叶俊华 雷卫明 +5 位作者 王昭华 马文军 赵磊 马建荣 史高均 孙杰 《管道技术与设备》 CAS 2024年第3期1-5,25,共6页
非牛顿流体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文中基于同时包含屈服应力、时间常数和幂律指数的Carreau-Extended(简称Carreau-E)复杂流变方程及剪切应力与压降平衡关系,建立了圆管内充分发展的稳定Carreau-E流体层流管流的运动方程,并采用摄动方... 非牛顿流体在工业生产中应用广泛。文中基于同时包含屈服应力、时间常数和幂律指数的Carreau-Extended(简称Carreau-E)复杂流变方程及剪切应力与压降平衡关系,建立了圆管内充分发展的稳定Carreau-E流体层流管流的运动方程,并采用摄动方法推导出相应运动方程的一阶渐近解,获得了不同类型流体管流的速度分布以及压力梯度、流核宽度、屈服应力和时间常数对Carreau-E流体管流流场分布的影响规律,该研究对Carreau-E流体及其他复杂非牛顿流体管流特性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arreau-Extended流体 层流管流 流场 摄动解
下载PDF
编织知识网络提升《化工原理》学习效果
16
作者 高轶群 《当代化工研究》 CAS 2024年第9期133-135,共3页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理科基础上建立工程思想的关键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存在知识点多且杂、难度大、不好学等问题,文章提出编织单元知识网络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自学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 化工原理是化工类专业的基础课程,是学生在理科基础上建立工程思想的关键课程。该门课程的学习存在知识点多且杂、难度大、不好学等问题,文章提出编织单元知识网络的方法,帮助学生提高学习效率,拓展自学能力。让学生在掌握课程知识的同时,也获得提高效率的学习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工原理 知识网络 流体流动 学习效果
下载PDF
径向油孔结构对环下润滑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研究
17
作者 朱鹏飞 姜乐 +2 位作者 吕亚国 公平 刘振侠 《推进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1,共11页
为了研究径向油孔结构对环下润滑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征建立了数值计算方法,针对包含输油通道、径向油孔和轴承组件的物理仿真模型开展了油气两相流动计算,对比并讨论了不同径向油孔结构下轴承内部... 为了研究径向油孔结构对环下润滑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性的影响规律,根据高速轴承内部流动特征建立了数值计算方法,针对包含输油通道、径向油孔和轴承组件的物理仿真模型开展了油气两相流动计算,对比并讨论了不同径向油孔结构下轴承内部的油气分布和黏性摩擦损失。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径向油孔孔径增大后轴承内部的平均滑油体积分数单调增加且滑油分布更均匀。径向油孔布设在周向油槽的同侧有利于提升轴承内部的平均滑油体积分数,同时滑油沿周向分布的均匀性较好。轴承组件表面扩展参数受径向油孔结构的影响,其变化趋势与平均滑油体积分数的变化相似。全部采用经验公式预测得到的黏性摩擦损失整体偏高,且不能反映径向油孔结构参数的影响,数值模拟和经验公式相结合计算得到的黏性摩擦损失与直接采用数值模拟获得的结果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轴承 环下润滑 径向油孔 油气两相流 流体黏性摩擦
下载PDF
螺杆泵转速对油水旋流分离管流场特性的影响
18
作者 赵立新 余帆 +3 位作者 徐保蕊 金宇 蒋明虎 卢梦媚 《石油机械》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98-106,共9页
旋流分离器在井下采油螺杆泵作用下会发生复杂的振动现象,对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造成一定影响。为研究螺杆泵不同转速下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的变化规律,以同井注采工艺中螺杆泵作用下的旋流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针对振动壁面旋流分离管柱... 旋流分离器在井下采油螺杆泵作用下会发生复杂的振动现象,对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造成一定影响。为研究螺杆泵不同转速下旋流分离器内部流场的变化规律,以同井注采工艺中螺杆泵作用下的旋流分离管柱为研究对象,针对振动壁面旋流分离管柱结构及工作特点,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计算固体力学方法以及流固耦合理论,建立流固耦合力学模型;利用流固耦合分析方法,对双螺杆泵转动条件下井下旋流分离管柱内速度场、油相分布、涡量及湍动能等流场特性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螺杆泵转速升高,分离器内切向速度和轴向速度强度逐渐减弱,径向速度的不对称性逐渐加剧,转速的周期性变化还会造成径向速度场分布的偏移;螺杆泵不同转速下旋流分离器内部涡量分布不同,随着转速升高,溢流管以及锥段部分附近相关流场的涡旋明显增强;旋流器溢流口附近油相体积分数会随着螺杆泵转速的升高而减小;不同螺杆泵转动状态下,大颗粒油滴的分布不同。所得结果可为螺杆泵井下旋流分离同井注采系统的设计及螺杆泵的转速设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流分离管 油水分离 螺杆泵 流固耦合 流场分析 涡量 油相分布
下载PDF
三角形布置圆柱体群绕流特性与流动机理研究
19
作者 涂佳黄 吕海宇 +1 位作者 胡刚 王贯宇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54-367,共14页
基于浸没边界-多松弛-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Re=100时等边三角形布置三圆柱体群绕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间距比(Kd)与来流角度(α)两个关键参数对流体力系数及流场特性的影响,揭示其流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流场下尾流模式分为单漩... 基于浸没边界-多松弛-格子玻尔兹曼方法,对Re=100时等边三角形布置三圆柱体群绕流问题进行数值模拟,分析间距比(Kd)与来流角度(α)两个关键参数对流体力系数及流场特性的影响,揭示其流动机理。计算结果表明:不同流场下尾流模式分为单漩涡、单漩涡体向双漩涡过渡、不规则的双漩涡、规则的双漩涡、双漩涡向三漩涡过渡、不规则的三漩涡和规则的三漩涡模式,在α=30°时流场下游涡街更加规则,尾流模式转变更快。三圆柱所受的时均流体力系数受间隙流流速影响较大,各来流角度下随间距比(除小间距比外)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尾流模式转变会导致三圆柱群的流体力系数均方根值发生显著变化,在Kd≥3.5后上游圆柱流体力系数均方根值有较大起伏。除α=0°工况外,在Kd≥2.5后中游圆柱的涡脱落频率受α和Kd影响较小,数值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没边界-多松弛-格子玻尔兹曼方法 等边三角形布置 尾流模式 流体力系数 流动机理
下载PDF
声共振混合器高黏度流体混合的功耗特性研究
20
作者 詹小斌 王会彬 +1 位作者 蒋亚龙 史铁林 《化工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31-542,共12页
声共振混合利用机械共振产生高加速度振动,从而促进流体流动,其功耗特性对于其设计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声共振混合器的功耗特性,基于CFD建立了声共振混合过程仿真模型,分析了高黏度流体声共振混合过程壁面对物料的作用力和做功功... 声共振混合利用机械共振产生高加速度振动,从而促进流体流动,其功耗特性对于其设计及应用具有重要作用。为研究声共振混合器的功耗特性,基于CFD建立了声共振混合过程仿真模型,分析了高黏度流体声共振混合过程壁面对物料的作用力和做功功率,探究了黏度和振动参数改变对混合器功耗特性的影响,并建立了声共振混合器混合功率的预测函数。研究结果表明,在混合过程中,壁面对液相做功的瞬时功率呈现先减少后稳定波动的趋势,而有效功率呈现先增加后稳定波动的趋势,这种不同的变化趋势是由于两者的相位差发生变化所导致的。增加振幅、频率或等加速度下低频大振幅都能够增加瞬时功率和有效功率,并减少液相进入稳定流动阶段所需吸收的外界能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声共振混合器 高黏度流体 气液两相流 混合 功耗特性 计算流体力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