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Variation of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before and after the 1976 Tangshan Earthquake 被引量:3
1
作者 Cui Xiaofeng and Xie FurenInstitute of Crustal Dynamics, CSB, Beijing 100085, China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2002年第1期71-80,共10页
By using 126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M S≥4.7)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3~1998,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is inverted by means of the step by step convergence. The inversion results ind... By using 126 earthquake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s (M S≥4.7) during the period of 1963~1998,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North China is inverted by means of the step by step convergence. The invers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tectonic stress field in the research region is clearly variational in space and time: (1) The middling principal stress axis σ 2 is basically vertical. The maximum and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axes σ 1 and σ 2 are nearly horizontal, but the azimuths of σ 1 and σ 3 are inconsistent in different districts and periods. (2) Before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in 1976, the three principal stress axes are uniform. The azimuth of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xis σ 1 is 68° (striking in a NEE-SWW direction). (3) After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xis σ 1 and minimum principal stress axis σ 3 have variations in different district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North China and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one,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xis σ 1 is also striking in a NEE-SWW direction. Its azimuth is 68°. It is the same as that before the Tangshan earthquake. In the southern area of North China, the maximum principal stress axis σ 1 is striking in a E-W direction and its azimuth is 8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dern tectonic stress field focal mechanism solution north china Inversion analysis
下载PDF
华北4次中、强地震前震源区及其附近应力场的变化 被引量:10
2
作者 周翠英 王华林 +3 位作者 王红卫 王梅 柳凤兰 周元夫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98-110,共13页
使用小震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 1975年海城 7 3级和 1976年唐山 7 8级强震及 1983年菏泽 5 9级和 1995年苍山 5 2级中强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不同构造部位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证实震前震源区附近应力场曾有某些异常改变 ,如唐山强震前震... 使用小震机制解资料 ,分析了 1975年海城 7 3级和 1976年唐山 7 8级强震及 1983年菏泽 5 9级和 1995年苍山 5 2级中强震前 ,震源区及其周围不同构造部位应力场的时、空变化 ,证实震前震源区附近应力场曾有某些异常改变 ,如唐山强震前震源区周围出现长达 4a多的小震机制解主应力轴一致性取向的现象 ,菏泽地震前小震机制解P轴“集中—转向” ,苍山地震前P轴偏转且一致性增强。同时还发现 ,唐山地震前应力场异常变化开始时间可能早于 1972年 ;震源区内的陡河台与源外区的昌黎台小震综合机制解反映出震前的受力差异 ;震源断层附近不同应力区内震源机制解和地震活动有时空动态差异。这些现象一定程度上提供了不同构造条件和应力背景下 ,中、强震前震源区不同构造部位力学状态的改变或地震孕育过程的信息 ,对研究不同地震的孕震过程及差异有一定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 震源机制解 应力场 华北地区 震前 震源区 孕震过程
下载PDF
从GPS观测看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演化 被引量:23
3
作者 张跃刚 帅平 +2 位作者 胡新康 刁桂苓 王勤彩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6-41,共6页
利用1992、1995、1996、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动态演化。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服从中国大陆板块的整体应力应变场,但也有动态起伏。从主应变场看,1992~1995年,整个华北地区主应变场的方向比较一致,即主压应变方向... 利用1992、1995、1996、2001年的GPS观测资料研究了华北地区形变场的动态演化。华北地区的形变场服从中国大陆板块的整体应力应变场,但也有动态起伏。从主应变场看,1992~1995年,整个华北地区主应变场的方向比较一致,即主压应变方向为NEE—SWW,主张应变方向为NNW—SSE,应变量东部大于西部;但1995~l996年则相反,西部应变量大于东部,而且应变场方向也发生了明显的偏转,西部主压应变方向为NNE—SSW,而东南部地区为NEE—SWW;到1996~2001年西部地区主压应变叉恢复到NEE向,整个华北地区应变量也趋于平衡。比特GPS观测与蟊源机制锯给卅的华北地区的应力应变场可以看出,其主应力方向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 GPS测量 震源机制解 形变场 动态演化
下载PDF
渤海海峡及邻区现代小震震源机制解分析 被引量:13
4
作者 董旭光 周翠英 华爱军 《内陆地震》 1999年第1期7-16,共10页
以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演并分析了渤海海峡及其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分区差异及地震破裂性质。认为构造应力场在某些局部与大区域之间有一定差异,而主张应力轴方位参数一致性稍好些,约在330°~360°之间,... 以震源机制解资料推演并分析了渤海海峡及其周围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的总体特征、分区差异及地震破裂性质。认为构造应力场在某些局部与大区域之间有一定差异,而主张应力轴方位参数一致性稍好些,约在330°~360°之间,取向为北北西;构造应力场存在分区差异,尤以南北纵向差异明显;由于研究区内包含了地质构造和新构造活动性质各异的多个构造单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渤海海峡 华北北部 地震
下载PDF
华北地区中部地震精定位与构造应力场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幸平 崔效锋 《震灾防御技术》 CSCD 2013年第4期351-360,共10页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 选取华北地区中部2008年1月至2012年12月741次地震事件的波形文件,读取P波初动极性以及P、S波震相到时。利用波形互相关技术,精确计算地震对到时差,结合读取出的震相到时数据,采用双差定位法,对这些地震进行了重新定位,获得了468个地震的精确重定位结果。相比于初始结果,精定位结果在平面分布上更为集中,沿断裂带分布特征更明显;深度也更为合理。在新河断裂附近,存在明显的地震集中条带,整体走向约为北偏东35°,通过剖面分析,发现该断裂倾角很高。依据地震精定位获取P波射线参数,利用P波初动极性,采用改进的格点尝试法,计算了区内单个地震震源机制解及小震综合断层面解,并结合已有的应力数据,综合分析了区内构造应力环境。结果表明,华北地区中部现今构造应力场保持稳定,为最大主应力轴北东东—南西西向,最小主应力轴北北西—南南东向的走滑型应力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地区中部 波形互相关 双差定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下载PDF
由震源机制解分析华北地区构造应力场 被引量:8
6
作者 刘丽 刘檀 +1 位作者 董一兵 朱音杰 《华北地震科学》 2017年第4期38-43,共6页
利用初动及振幅比方法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走滑断层为主,震中处破裂面与其附近构造走向基本保持一致,依据节面滑动角及P轴、T轴倾角数据推断,震源处应力主... 利用初动及振幅比方法对华北地区中小地震震源机制解及构造应力场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内中小地震震源断错性质主要以走滑断层为主,震中处破裂面与其附近构造走向基本保持一致,依据节面滑动角及P轴、T轴倾角数据推断,震源处应力主要以水平方向为主,主压应力P轴方向基本上为NEE-SWW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解 构造应力场 华北地区
下载PDF
2013年11月23日山东莱州4.6级地震序列初步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斌 白相东 刘晨 《防灾科技学院学报》 2014年第3期46-52,共7页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 2013年11月23日山东省莱州市发生Ms4.6级地震,该地震发生在沂沭断裂带东侧。该地震序列类型为主余型,但是地震序列的h值小于1。根据地震的等震线长轴、震源机制解和地质资料分析认为发震断层呈NE向。该地震打破了华北地区6个月的ML4级地震平静,可能预示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复苏,拉开华北地区中强地震活动序幕,对华北地区6级地震具有指示意义。此外,该地震是1995年苍山Ms5.2级地震后,山东内陆地区发生的最大地震,引起了广泛的政府和社会关注,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莱州地震 沂沭带 H值 震源机制解 4级地震异常平静 华北地区6级地震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