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78篇文章
< 1 2 5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ndscapes of Folk Beliefs Embodied by Wooden Arch Bridges in East Fujian,China
1
作者 ZHANG Guangying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9期61-63,67,共4页
Cultures of folk beliefs in east Fujian Province were introduced and folk beliefs in the local area summarized as ancestor worship,female immortal worship,Taoist secular gods worship,nature worship and local sage wors... Cultures of folk beliefs in east Fujian Province were introduced and folk beliefs in the local area summarized as ancestor worship,female immortal worship,Taoist secular gods worship,nature worship and local sage worship.Distribution of wooden arch bridges in east Fujian was introduced,major functions of the wooden arch bridges summarized as traffic hub,repairing village environment,creating rural areas with a favorable Fengshui environment,and also god temple.Folk beliefs embodied in wooden arch bridges were classified and responsibilities of the gods and immortals introduced.It was summarized that wooden arch bridges in east Fujian were embodied with diversified folk beliefs,most of the gods and immortals were belie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practical aspects of the locals' life,many gods and immortals were worshipped together,which shows the inclusiveness of folk beliefs in the local area,and contributes to main connotations and regional features of local folk belief cul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OODEN arch bridge in EAST Fujian folk belief Regional culture SPIRITUAL CONNOTATION
下载PDF
Constructing a Local Folk-belief Knowledge System: A Case Study on Xiangtou in Hebei Province, China
2
作者 LI Xiang-zhen 《Journal of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2014年第11期1000-1006,共7页
关键词 知识体系 中国北方 河北省 民俗 生产方式 地方性知识 意识形态 社会关系
下载PDF
Folk-beliefs and Folk-healing in Rural Turkey
3
作者 Sinan Caya 《Journal of Health Science》 2015年第1期42-52,共11页
关键词 保健法 医学心理学 心理健康 心理卫生
下载PDF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表现形式、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
4
作者 龙倮贵 《红河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6-10,15,共6页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缘起,没有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就没有哈尼族传统舞蹈。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因而各地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舞名、舞种、表现场域和表现形式等有所差异,但... 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哈尼族传统舞蹈的缘起,没有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就没有哈尼族传统舞蹈。由于哈尼族支系繁多、居住分散,因而各地哈尼族民间信仰舞蹈的舞名、舞种、表现场域和表现形式等有所差异,但它们所表现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是一致的,既具有积极追求理想生活与实现人神合一的理念、浓郁的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意识、强烈的生存与发展的意识和意志等文化内涵,也具有祭祈奉祀语言、娱人悦神崇祖、顺势向上功利等社会功能,在哈尼族传统文化发展和传承中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要的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尼族 民间信仰 舞蹈 表现形式 文化内涵 社会功能
下载PDF
民间传说与地方社会的场景建构
5
作者 段友文 周艳双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7-42,共6页
历代民众创造的民间传说包含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历史记忆与文化资源是参与社会文化空间建设、维护地方秩序、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基于场景理论,以河南武陟万花村流传的青龙传说为考察中心,分别从基层社会组织中的管... 历代民众创造的民间传说包含着他们的思想观念与价值取向,历史记忆与文化资源是参与社会文化空间建设、维护地方秩序、促进乡村社会发展的内生力量。基于场景理论,以河南武陟万花村流传的青龙传说为考察中心,分别从基层社会组织中的管理空间、祈雨实践下的仪式空间、物质设施集聚的景观空间三个不同空间场域,分析论述民间传说对乡村社会场景的建构作用,揭示传说在乡村场景建设中的重要意义,为乡村社会的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龙传说 民间信仰 场景理论 文化空间 社会构建
下载PDF
明清时期河西走廊自然灾害与信仰渴求
6
作者 宿爱云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68-76,共9页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 自然环境是催生民间信仰的原动力,自然崇拜是人类最原始的信仰形态,与人类生存的地理环境和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河西走廊在自然地理区划上属于典型的西北内陆干旱气候区。明清时期的河西走廊生态环境破坏较为严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激发了民众对“自然神”的信仰和崇拜。通过爬梳方志文献,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地区民间信仰中的自然神崇拜,主要包括天地崇拜、山川崇拜、风雨雷电水火崇拜、雪神崇拜等。明清时期河西走廊区域的自然神崇拜,既反映了自然环境在人类思想行为方式上的投射,又显示了人类在自觉调整人与自然、社会关系中的主动性,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状况的反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清 河西走廊 自然灾害 自然神崇拜
下载PDF
从传说到信仰:论河西走廊平天仙姑信仰及其在内蒙古高原的传播
7
作者 周建强 《高原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7-84,共8页
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的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真实。西汉时期,修道者在河西走廊临泽县板桥一带募化建桥,是仙姑故事的原始素材和历史真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 传说反映了人们对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一些重大事件、产生过深远影响的人物的集体记忆,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历史真实。西汉时期,修道者在河西走廊临泽县板桥一带募化建桥,是仙姑故事的原始素材和历史真实。只是在后来的发展演变中逐步形成了以“仙姑原型”为蓝本,富有神奇色彩的民间传说,并在传说的基础上不断神化仙姑,最终形成了平天仙姑信仰。平天仙姑信仰是产生于甘肃省张掖市临泽县板桥一带,而又广泛流传于河西走廊黑河流域的民间信仰,是河西走廊特殊的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环境下多元文化共生共融的产物,是各种信仰文化融合的产物,既能够满足农耕民族,又能够满足游牧民族信仰需求。平天仙姑信仰借助河西走廊的地缘优势,通过民族之间的交往互动在周边邻近内蒙古高原民众当中有了较为广泛的影响。平天仙姑信仰在内蒙古高原民众当中的传播、影响实际上是长期以来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影响力、辐射力的一个缩影和侧面。从文化层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对各民族共同创造的中华文化的认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西走廊 平天仙姑 信仰
下载PDF
试论数字化技术在妈祖信俗传承与保护领域的应用--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例
8
作者 侯杰 杨宇辰 《妈祖文化研究》 2024年第1期73-82,共10页
妈祖信俗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不同的视觉表现方式,急需有针对性地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诸方面的研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相关研究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文... 妈祖信俗作为中国乃至世界的优秀文化遗产,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不同的视觉表现方式,急需有针对性地加强文化传承与保护诸方面的研究。随着计算机的发展,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相关研究创造了更多的机遇和可能,充分发掘和利用历史文化遗存,探索构建传统方式以外的传承与保护新模式是极有必要的。试以《天津天后宫行会图》为中心,深入发掘皇会活动所保留的各类文化遗存,以二维动画、三维仿真与搭建交互平台等多媒体数字化技术为基础,以多样化、互动化的方式开展有关《天津天后宫行会图》的复原活化及其相关研究。通过分析妈祖信俗研究与数字化技术结合的可行性,进而探讨数字化技术对妈祖信俗传承与保护的现实意义与发展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技术 妈祖信俗 天津皇会 《天津天后宫行会图》
下载PDF
宋代明州“神舟”出使高丽与地域文化认同
9
作者 张佩国 黄小莉 《思想战线》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8-89,共12页
宋神宗时期东北亚地域呈现宋、辽、金三足鼎立之格局,宋廷谋求恢复以本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分别在元丰元年、宣和五年两度派“神舟”出使高丽。“神舟”作为维护宋朝国际环境安稳的表达,在展现明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同时,也成为明州地域海... 宋神宗时期东北亚地域呈现宋、辽、金三足鼎立之格局,宋廷谋求恢复以本朝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分别在元丰元年、宣和五年两度派“神舟”出使高丽。“神舟”作为维护宋朝国际环境安稳的表达,在展现明州高超造船技术的同时,也成为明州地域海神信仰传播的一种路径。在宋廷恢复华夷天下的朝贡秩序中,作为与高丽交往交通工具的“神舟”,实际上是一个集船只建造等物质生产、地方信仰和朝贡贸易为一体的整体实践。明州地域的东海神、天后、鲍郎神、演屿神等分散性信仰,凭借与“神舟”之关联,逐步被“标准化”地纳入国家祀典体系,从而造就了民众对国家的认同和地域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舟” 明州 出使 地域文化认同
下载PDF
三晋贤臣神圣化发展轨迹中的异质性特征——以民间窦犨和狐突信仰的传播为例
10
作者 赵振焕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35-41,共7页
山西因自然地理的特殊性时常导致旱灾的发生,由此产生了许多具有司雨职能的本土人格神。以贤臣狐突和窦犨作为原型树立的职能神,是此类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其人物角色原本存在相似之处,但因出身地位、史料记载、灵验效果、职能扩散以... 山西因自然地理的特殊性时常导致旱灾的发生,由此产生了许多具有司雨职能的本土人格神。以贤臣狐突和窦犨作为原型树立的职能神,是此类民间信仰的典型代表。其人物角色原本存在相似之处,但因出身地位、史料记载、灵验效果、职能扩散以及社会活动中扮演角色的差异性,促使两种地方民俗信仰在形成和发展过程中出现天壤之别的局面,还在凡圣转换的异化过程中呈现出地方民俗中贤臣神化时原本具有的人本性,以及崇拜者因功利性为其赋予并扩大神圣职能,同时还原其在明清时期社会和国家权力层面的重要媒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窦犨 狐突 民间信仰 职能神 异质性
下载PDF
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研究
11
作者 靳晓斌 《武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4-18,共5页
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是关公信仰的延伸,也是中华民族尚武崇义的精神寄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进行研究,梳理反映信仰观念、行为习惯、祭奉仪式的民俗信仰事象,从而诠释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 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是关公信仰的延伸,也是中华民族尚武崇义的精神寄托。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和逻辑推理法,对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进行研究,梳理反映信仰观念、行为习惯、祭奉仪式的民俗信仰事象,从而诠释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内涵:尚力、尚速、尚斗、尚战的民俗尚武情结,至忠、至义、至仁、至勇的民俗道德诉求,兵器、礼器、道器、法器的民俗观念进阶,护民、护主、护国、护法的民俗精神寄托。当前,关公大刀的民俗信仰体系交融了民俗祭祀仪式和民俗武术活动双重因素,进一步砥砺全球华人勇毅前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公大刀 青龙偃月刀 民俗信仰 尚武精神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的结构与内涵
12
作者 黄龙光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48,共15页
西南地区自古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脆弱区,相应地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灾害神话叙事。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是一种超自然观、神祇崇拜、仪式展演与禁忌实践相结合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性灾害神话叙事体系,神话是民间信仰... 西南地区自古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脆弱区,相应地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灾害神话叙事。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是一种超自然观、神祇崇拜、仪式展演与禁忌实践相结合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性灾害神话叙事体系,神话是民间信仰实践的权威经典,而仪式实践则是民间信仰的效验机制,它们有机形成一种互文互释的内在结构。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以神祇的名义,动员每一个民族成员具身参与神话叙事,通过共同在场强化其灾害记忆与文化认同,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的祈愿目的,促进地方社会的自我治理。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蕴含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并以其交互性实践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 神圣叙事 生态秩序 防灾减灾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广元真武庙地理分布探微
13
作者 王鲁辛 《安康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16-121,共6页
真武神是道教中伏魔降妖之神,最初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北武当山一带,其信仰在历史上有一个向外流布的过程。广元地处川陕交界之地,历来是川北交通门户,境内分布有大量祀真武的道教庙宇,折射出此地民间真武信仰浓厚的文化氛围。本文选... 真武神是道教中伏魔降妖之神,最初影响范围主要集中在湖北武当山一带,其信仰在历史上有一个向外流布的过程。广元地处川陕交界之地,历来是川北交通门户,境内分布有大量祀真武的道教庙宇,折射出此地民间真武信仰浓厚的文化氛围。本文选取第一手田野材料,对广元地区真武信仰的特征作了较全面的揭示。广元地区真武庙分布较为广泛,究其原因,可从地理因素、皇权因素、历史因素三个方面做较为深入的剖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北 广元 真武庙 民间信仰 红庙子
下载PDF
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以《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为中心
14
作者 庄恒恺 《福建史志》 2024年第2期51-55,92,共6页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是一部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该书在民间信俗中书写客家之俗、在地域人群中书写闽台之史、在文化认同中书写融合新路,是新... 《认同与符号: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对闽台客家民众的精神世界进行多角度、多层面的比较研究,是一部融通客家之俗与闽台之史的认同书写。该书在民间信俗中书写客家之俗、在地域人群中书写闽台之史、在文化认同中书写融合新路,是新时代闽台客家研究的新进展与新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 闽台 民间信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泗州大圣信仰的阶层流传与地域变化
15
作者 杨鸿光 《晋中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76-83,共8页
泗州大圣是南通狼山广教寺开山祖师。泗州大圣信仰兴起于唐,盛于宋。泗州大圣神职形象经历了从高僧到神僧又到神佛的演变过程,其信仰属性介于佛教和民间信仰之间,在千年流变过程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微妙嬗变。该信仰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土壤... 泗州大圣是南通狼山广教寺开山祖师。泗州大圣信仰兴起于唐,盛于宋。泗州大圣神职形象经历了从高僧到神僧又到神佛的演变过程,其信仰属性介于佛教和民间信仰之间,在千年流变过程中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微妙嬗变。该信仰在中国特殊的文化土壤中,与佛教、民俗长期相互交融,与上至帝王、中至文人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频繁互动,以至神职功能、特性、外观形象等都处于不断变化之中,经其护佑的地区也由最初的江淮流域渐向东南沿海及岭南扩展,逐步由区域性信仰发展成为盛极一时的全国信仰,且渐由佛教神衍化为民间俗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泗州大圣 僧伽大师 佛教 民间信仰
下载PDF
客家“拜契母”习俗与信仰
16
作者 陈丽娟 钟庆禄 《怀化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8-64,共7页
客家“拜契母”习俗本质上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转移命相的育儿民俗经验和信仰,是护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道心理防线。其形成源于客家人聚居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崇鬼尚巫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客家人养儿育女过程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与威胁的生存哲... 客家“拜契母”习俗本质上是民间流传的一种转移命相的育儿民俗经验和信仰,是护佑孩子健康成长的一道心理防线。其形成源于客家人聚居地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崇鬼尚巫的文化传统,反映了客家人养儿育女过程积极防范和化解风险与威胁的生存哲学与策略,以及客家人以鬼神信仰为中心的世界观,饱含了天下父母期盼儿女健康成长的真挚情感和美好心愿,具有普遍的民俗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文化 拜契母习俗 育儿经验 民间信仰
下载PDF
《聊斋志异》中关帝信仰与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研究
17
作者 杨宇 《语言与文化研究》 2024年第4期183-189,共7页
《聊斋志异》在书写关帝信仰时,对关帝信仰与其他七种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艺术化的描写。在该书中,关帝信仰作为国家正祀的一面得到凸显,并分别与三类民间信仰产生互动:一是包括周仓信仰和城隍信仰在内的异化的官方信仰,二是包括... 《聊斋志异》在书写关帝信仰时,对关帝信仰与其他七种民间信仰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艺术化的描写。在该书中,关帝信仰作为国家正祀的一面得到凸显,并分别与三类民间信仰产生互动:一是包括周仓信仰和城隍信仰在内的异化的官方信仰,二是包括雹神信仰和蚩尤崇拜在内的地方神灵信仰,三是包括狐狸崇拜、青蛙神崇拜、猪婆龙崇拜在内的民间动物崇拜。关帝信仰与它们的互动呈现出既有合作与共存、又有管控与压制的复杂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聊斋》 关帝信仰 民间信仰 互动
下载PDF
牲畜 图腾 异豕--以唐志怪故事中“猪”的书写为中心
18
作者 赵奕柔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10期72-76,共5页
作为最早被驯养的牲畜之一,“猪”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强的存在感。唐代四部志怪笔记《酉阳杂俎》《纪闻》《玄怪录》和《广异记》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故事对“猪”进行了截然不同的书写,塑造了不同类型的“... 作为最早被驯养的牲畜之一,“猪”不论是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文学作品中,都有较强的存在感。唐代四部志怪笔记《酉阳杂俎》《纪闻》《玄怪录》和《广异记》中,也有一定数量的故事对“猪”进行了截然不同的书写,塑造了不同类型的“猪”形象。对这些类型进行整理分析,可以了解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感受人们对“猪”认知观念的复杂性,窥见其背后蕴涵的象征意味与文化内涵。该文通过列举相关故事条目,反映其分布情况,并将“猪”划分为特别的牲畜、星斗的化身、奇异的精怪,以及现形的厕神四种类型。在类别划分的基础上,得出唐人对这一物种的看法既延续了先人对“猪”的原始崇拜,又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猪生物性的认知,还受到特殊环境下将其神异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 《酉阳杂俎》 志怪故事 民间俗信 图腾
下载PDF
何以为药王:明代“药王孙思邈”民间信仰形成探略
19
作者 汪翔 郭静 《中医药文化》 2024年第3期206-214,共9页
孙思邈被民众奉为“药王”并非当代之事,而是发端于明代,经过韦慈藏、孙思邈两位医药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历史现象。明代前期,韦慈藏与孙思邈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明代中期,孙思邈逐渐显现出后发优势,而韦慈藏形象未... 孙思邈被民众奉为“药王”并非当代之事,而是发端于明代,经过韦慈藏、孙思邈两位医药人物形象的发展变化而逐渐形成的历史现象。明代前期,韦慈藏与孙思邈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同等重要;明代中期,孙思邈逐渐显现出后发优势,而韦慈藏形象未有更进一步发展;明代中后期,孙思邈“药王”名号的出现与“孙思邈何以为药王”理论阐释的跟进,为其名号在民间广泛传播奠定了基础。在这一过程中,医药人物形象背后属性的变化,是孙思邈最终取代韦慈藏的关键因素;医家医史与民间医药祭祀的良性互动,推动“药王孙思邈”名号的形成与行之久远;地方官府为“药王孙思邈”信仰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颇为宽松的政治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民间信仰 药王 韦慈藏 孙思邈
下载PDF
村落信仰语境下客家民间传说的生发机制研究——基于寒信“水府庙传说”的田野考察
20
作者 刘永发 黄清喜 《龙岩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20,共8页
“水府庙传说”根植于寒信村的村落信仰,在村落信仰的变迁过程中不断丰富,并且反作用于村落信仰的传承与发展。传说与信仰互构共生,共同成为村落传统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民间传说生发机制。“水府庙传说”生发机制主要表现为:... “水府庙传说”根植于寒信村的村落信仰,在村落信仰的变迁过程中不断丰富,并且反作用于村落信仰的传承与发展。传说与信仰互构共生,共同成为村落传统的重要内容,形成了一套特有的民间传说生发机制。“水府庙传说”生发机制主要表现为:以村庙、村落、记忆为主要生发空间;以祖先与神灵的双重叙事为主要特点,形成双向神化的格局;通过人格和神格的塑造,拉近与民众的距离的同时保持神灵的权威;传说与信仰在相互作用下共同扩布;灵验传说轶事不断进行现代流变,借助传说重塑信仰氛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客家民间传说 村落信仰 寒信水府庙 “水府庙传说”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