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0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nalysis of the Features of the Vernacular Plank Houses of the Qiang Ethnic Group in Southern Songpan County: A Case Study of Xiaoxinggou 被引量:1
1
作者 Li Yingtao Ma Zhitao 《Contemporary Social Sciences》 2021年第3期102-113,共12页
The Qiang ethnic group in southern Songpan county lives in vernacular plank houses(VPHs) with an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that dates to the period of the ancient Di people.VPHs are now mainly constructed in settlements... The Qiang ethnic group in southern Songpan county lives in vernacular plank houses(VPHs) with an architectural tradition that dates to the period of the ancient Di people.VPHs are now mainly constructed in settlements of ethnic groups such as Baima Tibetans, Amdo Tibetans, and the Qiang people living in Wenxian county, Longnan city of Gansu province, and Maoxian, Lixian, Wenchuan, and Beichuan of Sichuan province respectively.Although VPHs of the Qiang people living in southern Songpan share many similarities with those of adjacent Tibetans in structure, construction, and spatial layout, they feature the Qiang people's unique architectural culture, and reflect a style transition from VPHs in the north to blockhouses in the south.The VPHs, as represented by those in Xiaoxinggou, play a significant role in the diversified architectural culture of this ethnic group.Their unique cultural value is worthy of further exploration and prote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Qiang ethnic group vernacular plank houses Songpan
下载PDF
Distribution of Dongxiang Folk Story Resources in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Gansu Province
2
作者 Ashida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20年第11期59-65,74,共8页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in 2017 and 2018,we found and obtained rich effective Dongxiang folk story resources.These first-hand story resources remain in relatively rem... Based on the field survey in Dongxiang Autonomous County of Gansu Province in 2017 and 2018,we found and obtained rich effective Dongxiang folk story resources.These first-hand story resources remain in relatively remote areas of the county,with elderly women in the Dongxiang Language Reservation Area in the central and east of the county as the main oral inheritance group.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folk stories:few people preserve most stories,while most people could not narrate complete stories,and few traditional story resources are widespread.At present,due to various reasons,the oral environment and inheritance status of folk stories in Dongxiang County is not optimistic,the survey is difficult,and the story resources are scattered,and there is a tendency to gradually disappear.Therefore,it is necessary to actively protect the existing Dongxiang folk artists and folk story resources,and to conduct digital sorting of these resources in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eld survey Dongxiang ethnic minority group folk story Residual distribution
下载PDF
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工具史视野下青铜时代西南夷聚落建筑的文化技术特色
3
作者 徐辉 刘鑫 温泉 《世界建筑》 2024年第1期73-79,共7页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 本文以“族群聚居与住屋形式”合一的视域审视青铜时代西南夷的聚落建筑遗址,论述以氐羌族群为主体的康巴聚落建筑遗址中“柱造土掌与密肋邛笼”的特征,以濮越与苗瑶族群为主体的黔贵聚落建筑遗址中“抬梁穿斗与木栅干栏”的特征,以濮越与氐羌族群为主体的滇云聚落建筑遗址中“木楞井干与干栏合院”的特征,揭示了青铜时代西南夷地区的先民将其游牧渔猎与农业栽培经济相结合,产生了穿斗式、抬梁式、井干式、邛笼式及混合式的聚落建筑空间形式。该住屋形式格局中环绕式的围合感与单向度的向心性隐喻着方国神圣仪式与权力,体现了方国联盟集团的共同利益与意志,是青铜时代西南夷社会文化系统中类“尖锥体”等级结构的物质化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夷 族群聚居 住屋形式 聚落建筑 文化技术
下载PDF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校园教育路径研究——以云南民族地区民间文学类国家级“非遗”为例
4
作者 于敏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21-29,共9页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 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分属文化和教育两大不同系统,但却有着内在的关联。其关联在于不同民族的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提供了直接的资源。在云南各民族民间文学“非遗”项目的教育资源、媒介优势及其多渠道多层次进校园的教育路径,对云南边疆民族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极具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间文学类“非遗”项目 边疆多民族地区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 路径
下载PDF
海南黎族船型屋建筑设计中的汉文化印记 被引量:1
5
作者 白洲瑞 刘书源 《鞋类工艺与设计》 2024年第10期82-84,共3页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黎族与汉族之间展开了持续的交流与互动。很多黎族村落受到汉文化影响后,吸纳了汉族民居建造方式。黎人在仿照汉族建筑形态的同时也保留了其原本的民族特色,为我国多元文化的形成增添了新的内涵。
关键词 黎族 船型屋 汉文化
下载PDF
论松桃苗族生态文化的叙事特色及其现代转化
6
作者 罗碧红 余满晖 《兴义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2期25-28,共4页
松桃苗族在长期与贵州地理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在其传统民俗文化、村规民约以及农耕等独特叙事中凸现出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特色,其中包含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理念以及兼顾自然生态与自身发... 松桃苗族在长期与贵州地理环境相适应的过程中,在其传统民俗文化、村规民约以及农耕等独特叙事中凸现出极为丰富的生态文化特色,其中包含尊崇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念,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环境的生态理念以及兼顾自然生态与自身发展统筹的生态智慧。鉴于生态文明现代化同化效应的影响,松桃苗族生态文化叙事在坚守本土特色的同时,也亟需通过坚持守正创新、加强宣传教育、加强相关政策扶持力度以及健全相关规范制度等多元策略实现现代转化,进而有力驱动生态文明现代化建设进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桃苗族 生态文化 传统民俗文化 村规民约 现代转化
下载PDF
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的结构与内涵
7
作者 黄龙光 《昆明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34-48,共15页
西南地区自古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脆弱区,相应地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灾害神话叙事。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是一种超自然观、神祇崇拜、仪式展演与禁忌实践相结合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性灾害神话叙事体系,神话是民间信仰... 西南地区自古是重要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脆弱区,相应地西南少数民族普遍具有灾害神话叙事。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是一种超自然观、神祇崇拜、仪式展演与禁忌实践相结合的民间信仰体系。作为一个整体性灾害神话叙事体系,神话是民间信仰实践的权威经典,而仪式实践则是民间信仰的效验机制,它们有机形成一种互文互释的内在结构。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以神祇的名义,动员每一个民族成员具身参与神话叙事,通过共同在场强化其灾害记忆与文化认同,从而实现防灾减灾的祈愿目的,促进地方社会的自我治理。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蕴含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意识,并以其交互性实践实现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少数民族灾害神话民间信仰 神圣叙事 生态秩序 防灾减灾 共同体意识
下载PDF
布朗族民居建筑设计研究--以云南景迈山芒景村民居为例
8
作者 陈晨 忽文婷 《城市建筑》 2024年第1期61-65,共5页
文章以云南芒景村为田野调查点对布朗族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同时对布朗族民居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文献归纳。然后通过类型学研究对民居的平面功能、外观形态、结构、材料和其他生活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布朗族传统民居... 文章以云南芒景村为田野调查点对布朗族传统民居进行实地调研与测绘,同时对布朗族民居的历史和发展进行了文献归纳。然后通过类型学研究对民居的平面功能、外观形态、结构、材料和其他生活设施设备等方面进行总结。研究布朗族传统民居不仅对传统民居的保护起到作用,同时也能在新民居建设中对传统民居的传承与创新起到借鉴作用,让新民居在兼顾传统的同时也能提高使用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朗族 干栏式建筑 布朗族民居 建筑技术
下载PDF
目的论视角下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策略研究
9
作者 黄莉 黄思纯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第3期52-56,共5页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 壮族的风俗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广西壮族的民俗文化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广西壮族民俗文化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其进行外宣翻译是在我国“讲好中国故事”背景下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举措,对树立积极正面的中国多民族国家形象有着重要意义。然而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翻译仍存在较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外传播的效果,也不利于广西故事“走出去”。鉴于此,该文以广西壮族为例,分析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的特征,并以目的论为指导,以传递信息、促进对外交流为最终目的,采用适合少数民族民俗文化的翻译策略进行外宣翻译,为广西壮族民俗文化外宣文本英译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目的论 中国故事 壮族 民俗文化 外宣翻译 翻译策略
下载PDF
鄂伦春族古代民间医药文化特色与保护研究
10
作者 傅文第 《西部中医药》 2023年第9期69-72,共4页
探讨鄂伦春族古代民间医药文化特色,指出鄂伦春族独具北方游猎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以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入药,以经验为主,土药土法,不强调严苛的规范和标准;寒地特色鲜明,擅长治疗地方病;精神与药物并用,强调非药物作用;生活与养生结合,... 探讨鄂伦春族古代民间医药文化特色,指出鄂伦春族独具北方游猎民族特色的医药文化,以身边常见的动植物入药,以经验为主,土药土法,不强调严苛的规范和标准;寒地特色鲜明,擅长治疗地方病;精神与药物并用,强调非药物作用;生活与养生结合,注重日常保健;医巫合一,医疗特征鲜明。然而对民族医药文化保护要坚持科学态度,要正视民族传统医药的历史局限,扬弃继承,客观对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伦春族 民间医药 民族医药文化 古代医药保护
下载PDF
神性符号·意象呈现·文化认同——石敢当崇拜在川西北羌族地区的多样呈现
11
作者 李祥林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2023年第5期24-32,共9页
石敢当崇拜是中国社会也是羌族地区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具有神性的审美意象,石敢当在羌族中有口头言说也有物质呈现,有历史遗存也有当代制作。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石敢当意象成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得到彰显,频频亮相在... 石敢当崇拜是中国社会也是羌族地区重要的民俗事象。作为具有神性的审美意象,石敢当在羌族中有口头言说也有物质呈现,有历史遗存也有当代制作。在“5.12”汶川大地震的灾后重建中,石敢当意象成为典范化的羌文化符号得到彰显,频频亮相在城镇村寨及舞台演艺中。着眼多民族中国语境,尔玛人敬奉的石敢当既是其族群表达的审美符号,也是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多元文化融汇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敢当 羌族 民间信仰 文化认同
下载PDF
沧源佤族住屋空间的建构及其实践逻辑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浩 黄彩文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23年第1期141-152,156,共13页
沧源佤族传统住屋空间既是自然属性的物质存在,又是文化属性的象征体系。住屋空间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反映生产力水平、表征性别关系、彰显“社龄”特征。个体随着身份、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住屋空间内的位置不断变化,两者互为表征、相... 沧源佤族传统住屋空间既是自然属性的物质存在,又是文化属性的象征体系。住屋空间以自然资源为基础、反映生产力水平、表征性别关系、彰显“社龄”特征。个体随着身份、角色和地位的转变,在住屋空间内的位置不断变化,两者互为表征、相互隐喻。文化主体通过物质性空间的建筑和布局,将尊卑、男女、长幼、内外等社会关系嵌入其中;通过在住屋内举行各类生命礼仪,不断转换空间位置,并随之完成各种“社龄”角色的更替,最终实现物质空间与文化空间的有机统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沧源佤族 住屋空间 生命周期 实践逻辑
下载PDF
赣闽台客家民歌旋律形态研究——以《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为例
13
作者 肖艳平 胡丹 张灵灵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44-51,共8页
客家是一个跨越地理区域的族群,民歌是客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是分属于赣闽台地区的民歌,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三首民歌节奏节拍、调式落音、句式、句幅与细部旋律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 客家是一个跨越地理区域的族群,民歌是客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民间艺术形式。《正月闹花灯》《采茶灯》《病囝歌》是分属于赣闽台地区的民歌,通过对不同地理区域三首民歌节奏节拍、调式落音、句式、句幅与细部旋律等维度进行分析,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紧密的关联。个案分析显示,赣南、闽西与中国台湾的桃竹苗地区是客家族群在线性迁徙中的三个重要“节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乐形态学 客家民歌 客家族群
下载PDF
艺术交融与中华文化认同的视觉表达——以白族民居彩绘艺术为例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敏 《湖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2-41,共10页
建筑彩绘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有传承,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象征符号之一。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承载着丰厚的汉族与白族艺术交融信息。白族通过对汉族建筑彩绘艺术的吸收、借鉴、创造与文化意义的转换实现了族际彩绘符号意义的... 建筑彩绘在中国许多民族中都有传承,是中华民族视觉形象的象征符号之一。白族民居彩绘作为一种视觉形象,承载着丰厚的汉族与白族艺术交融信息。白族通过对汉族建筑彩绘艺术的吸收、借鉴、创造与文化意义的转换实现了族际彩绘符号意义的对接与整合。白族民居彩绘艺术所表征的与汉族共享的精神信仰、价值观念与审美情感是二者实现艺术交融背后的持久驱策力,也是构建民族文化认同的集体记忆。通过对白族民居彩绘与汉族建筑彩绘艺术交融的分析,窥视多元与共享的中华视觉形象体系形成的内在规律,为发挥民族民间视觉形象在强化中华文化认同中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族民居彩绘 视觉形象 艺术交融 中华文化认同
下载PDF
从《诗经》到壮族民歌——通向生活世界的审美与情感
15
作者 杨丽萍 覃月弯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64-172,共9页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 壮族民歌在现代社会中的魅力,不仅在于其文学与文化价值,更是一种民众生活世界的鲜活生命力展现,与《诗经》有着密切的审美与情感渊源。从《诗经》到《越人歌》,再到现代的壮族歌圩,一脉相承的审美心理和自由情感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壮族民歌可以看作是《诗经》在时间与空间线上的传续。民歌的深刻文化源头,即是生活世界中的民众将日常生活付诸诗性思维的审美意境和情感自由表达的真实实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诗经》 壮族民歌 生活世界 诗性思维 情感人类学
下载PDF
凉山彝族依诺方言区女装样本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恒 周雯 《纺织科技进展》 CAS 2023年第8期39-43,共5页
凉山彝族服饰因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种因素,保留了较多的古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实物研究法,对凉山彝族依诺方言区女装样本的形制、色彩、纹样等进行解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凉山彝族女装演变过程,发掘彝族传统女装中蕴含的审... 凉山彝族服饰因经济、社会及环境等多种因素,保留了较多的古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通过实物研究法,对凉山彝族依诺方言区女装样本的形制、色彩、纹样等进行解析,并以此为切入点梳理凉山彝族女装演变过程,发掘彝族传统女装中蕴含的审美追求与文化交融。研究发现:凉山彝族女装在清代中期前受汉服影响明显,清代晚期“满化”迹象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凉山彝族 依诺方言区 民族服饰
下载PDF
浙西南景宁畲族民居木构侧样研究
17
作者 赵潇诺 佟士枢 何礼平 《古建园林技术》 2023年第5期10-15,共6页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当地畲民多居住在交通闭塞的深山密林中,受外界影响小,因此其居住的畲族民居自身所承载的木作营造技艺仍沿用着传统做法。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当地畲族民居侧样数据,从诸多侧样所呈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提炼侧... 景宁是全国唯一的畲族自治县,当地畲民多居住在交通闭塞的深山密林中,受外界影响小,因此其居住的畲族民居自身所承载的木作营造技艺仍沿用着传统做法。通过田野调查收集当地畲族民居侧样数据,从诸多侧样所呈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中提炼侧样分型规律并对其进行分述,再结合当地大木匠师手绘的定盘图与民间营造典籍,辨析景宁畲族民居侧样原型,了解畲族民居从应然至实然的营造过程。同时从人的主观导向和自然的客观影响两方面对侧样分型规律成因进行分析,最后将所得的分型规律及侧样原型与温州泰顺和江西吉安进行对比,从而厘清景宁畲族民居侧样营造技术与其周边地区的渊源,为本区定位以及当地乡村振兴建设提供技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宁 畲族民居 侧样 原型
下载PDF
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脉络与演进——基于中国知网294篇期刊论文的数据分析
18
作者 郭翠潇 《满语研究》 2023年第2期90-101,共12页
通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研究的294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文献数量分布较不均衡,以“赫哲族伊玛堪”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比接近半数。样本文献刊载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出版的127种期... 通过对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研究的294篇样本文献的数据分析可以看出,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的研究文献数量分布较不均衡,以“赫哲族伊玛堪”为研究对象的文献占比接近半数。样本文献刊载于全国25个省市自治区出版的127种期刊,作者来自中国境内124所机构,位于东北和华北的北方院校和研究院所发文量较多。满通古斯语族诸民族民间文学类非遗研究存存在不足之处,需要关注非遗与可持续发展、大遗产观、非遗系统性保护,以及非遗所体现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前沿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满通古斯语族 民间文学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下载PDF
从巫医治病到“曼巴”救人——独龙江乡70年医疗转型的人类学研究
19
作者 陆敏敏 曾穷石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48-54,共7页
现代医疗知识进入独龙江始于1950年代。在此之前,生活在封闭的山水世界的独龙族面对疾病依赖以“巫医治病”为主的民间医疗体系。此后几年来,伴随着独龙江流域的社会转型,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疗模式全面取代了传统的民间医疗模式,从巫... 现代医疗知识进入独龙江始于1950年代。在此之前,生活在封闭的山水世界的独龙族面对疾病依赖以“巫医治病”为主的民间医疗体系。此后几年来,伴随着独龙江流域的社会转型,以西医为代表的现代医疗模式全面取代了传统的民间医疗模式,从巫医治病到“曼巴”救人的转变中,独龙族社会的公共卫生观念、健康医疗水平取得了长足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龙族 民间医疗 现代医疗 医疗转型
下载PDF
风土宅形演进脉络中的侗族当代住宅改良刍议
20
作者 巨凯夫 《新建筑》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历史上侗族长期与特殊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磨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并稳定传承的住宅形制。现代化与城镇化对传统居住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侗族宅形需进行当代重构以回应环境变化。研究运用建筑人类学方法,对侗族传统宅形及其当代演... 历史上侗族长期与特殊的自然和文化环境相磨合,形成了具有民族和地域特色并稳定传承的住宅形制。现代化与城镇化对传统居住文化产生巨大冲击,侗族宅形需进行当代重构以回应环境变化。研究运用建筑人类学方法,对侗族传统宅形及其当代演变过程做连续性的回溯,揭示侗族住宅结构、空间的当代变迁规律,发现传统居住文化与现行住宅形式间的矛盾。继而提出宅形改良方案,使之在符合当代民族文化心理和营造习惯的同时,能够对传统居住文化的核心内容进行有效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宅形 建筑人类学 住宅改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