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rrelation Demodex Folliculorum and Skin Biophysical Parameters
1
作者 Ts. Sarangua A. Gurbadam Ya. Enkhtur 《Journal of Cosmetics, Dermatological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2013年第3期222-227,共6页
Purpose: Demodex folliculorum is a transparent mite, 0.3 - 0.4 mm long, which asymptomatically parasitizes the human pilosebaceous follicles. D. folliculorum is observed in normal skin with a prevalence of 100% and a ... Purpose: Demodex folliculorum is a transparent mite, 0.3 - 0.4 mm long, which asymptomatically parasitizes the human pilosebaceous follicles. D. folliculorum is observed in normal skin with a prevalence of 100% and a density of ≤ 5 D/cm2 in the adult population. Materials and Methods: This study evaluated the differences in pH on the five facial sites between the two pop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D. folliculorum.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pH and skin surface oil was analyzed in populations with and without Demodex mites. Mongolian 750 subjects (370 males and 380 females) aged 16 - 84 years, who lived in Ulaanbaatar city, were enrolled in this study. The eligibility criteria included a minimum age of 16 and no physical and dermatologic illness, no cosmetic. Results: Skin surface oil among the five facial areas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Demodex folliculorum (P < 0.001). When the skin surface oil on the T-zone, U-zone was compared, those on the T-zone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the U-zone (P < 0.001) in both populations (P< 0.01). The pH levels on the five facial sites, and U-zone, T-zone and MFpH differed significantly in among both subjects with and without Demodex folliculorum (P < 0.001). In both groups, the pH levels of the U-zone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pH of the T-zone (P Conclusions: Among the five facial sites in subjects with Demodex folliculorum, there were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s between skin surface oil and pH on the forehead (p < 0.001, r = 652), cheek (P < 0.001, r = 0.656), nose (P < 0.001, r = 0.754), chin (P < 0.001, r = 0.679), and T-zone (P < 0.001, r = 0.698), MFSE-MFpH (P < 0.001, r = 0.483). In contrast, among the five sites in subjects without Demodex folliculorum, a significant nega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kin surface oil and pH was observed on the forehead (p < 0.001, r = 766), cheek (P < 0.001, r = 0.798), nose (P < 0.001, r = 0.706), chin (P < 0.001, r = 0.823), and T-zone (P < 0.001, r = 0.602), U-zone (P < 0.001, r = -0.55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ODEX folliculorum SKIN SURFACE OIL SKIN SURFACE pH Skin-pH-Meter
下载PDF
Discrimination between Demodex folliculorum(Acari:Demodicidae) isolates from China and Spain based on mitochondrial cox1 sequences 被引量:2
2
作者 Ya-e ZHAO Jun-xian MA +2 位作者 Li HU Li-ping WU Manuel DE ROJAS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B(Biomedicine & Biotechnology)》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9期829-836,共8页
For a long time,classification of Demodex mites has been based mainly on their hosts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A new subspecies of Demodex folliculorum has been proposed,but not confirmed.Here,cox1 partial sequen... For a long time,classification of Demodex mites has been based mainly on their hosts and phenotypic characteristics.A new subspecies of Demodex folliculorum has been proposed,but not confirmed.Here,cox1 partial sequences of nine isolates of three Demodex species from two geographical sources(China and Spain) were studied to conduct molecular identification of D.folliculorum.Sequencing showed that the mitochondrial cox1 fragments of five D.folliculorum isolates from the facial skin of Chinese individuals were 429 bp long and that their sequence identity was 97.4%.The average sequence divergence was 1.24% among the five Chinese isolates,0.94% between the two geographical isolate groups(China(5) and Spain(1)),and 2.15% between the two facial tissue sources(facial skin(6) and eyelids(1)).The genetic distance and rate of third-position nucleotide transition/transversion were 0.0125,2.7(3/1) among the five Chinese isolates,0.0094,3.1(3/1) between the two geographical isolate groups,and 0.0217,4.4(3/1) between the two facial tissue sources.Phylogenetic trees showed that D.folliculorum from the two geographical isolate groups did not form sister clades,while those from different facial tissue sources did.According to the molecular characteristics,it appears that subspecies differentiation might not have occurred and that D.folliculorum isolates from the two geographical sources are of the same population.However,population differentiation might be occurring between isolates from facial skin and eyelid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odex folliculorum cox1 partial sequences DIVERGENCE Genetic relationship Phylogenetic tree
原文传递
毛囊蠕形螨的发育形态观察和存活适温范围研究 被引量:13
3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4 位作者 郑鑫 杨世峰 张明鑫 张灵敏 吴开杰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754-758,共5页
采用挤压涂片法或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取毛囊蠕形螨,在数码显微镜Motic DM B5软件系统下进行动态观察、拍摄和测量;然后对离体蠕形螨按批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温度下虫体的存活时间和活动力.结果系统地展示了毛囊蠕形螨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动... 采用挤压涂片法或透明胶纸粘贴法获取毛囊蠕形螨,在数码显微镜Motic DM B5软件系统下进行动态观察、拍摄和测量;然后对离体蠕形螨按批随机分组,观察不同温度下虫体的存活时间和活动力.结果系统地展示了毛囊蠕形螨发育过程各个时期的动态照片,发现毛囊蠕形螨的前若虫期有足4对,若虫期具有活动能力.离体实验表明,毛囊蠕形螨耐低温而不耐高温;存活适温范围在8~30℃之间,发育适温范围在20~30℃之间,发育最适温度为25~26℃;0℃以下或37℃以上温度对蠕形螨生存不利,54℃为致死温度,58℃为有效灭螨温度.这一研究结果为蠕形螨的体外培养和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形态 存活适度 存活时间 活动力
下载PDF
艾叶精油对离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与机制探讨 被引量:13
4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2 位作者 穆鑫 吴昌睿 卢朝晖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9-22,共4页
目的通过观察艾叶精油对离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探讨其杀虫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人体蠕形螨,利用Motic图像采集软件系统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艾叶精油对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杀螨率和虫体变化情况。结果艾叶精... 目的通过观察艾叶精油对离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探讨其杀虫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人体蠕形螨,利用Motic图像采集软件系统在显微镜下观察不同浓度的艾叶精油对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的杀螨率和虫体变化情况。结果艾叶精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均有很好的杀灭作用,虫体形态及活动度均发生了兴奋-痉挛-松弛-死亡的典型变化。浓度为100%的艾叶精油1h可杀灭全部蠕形螨。随着药物浓度的降低,杀螨率也逐渐降低。12.5%艾叶精油是杀灭人体蠕形螨的最适有效浓度。对比观察发现艾叶精油对皮脂蠕形螨的杀螨率明显高于毛囊蠕形螨。结论艾叶精油可作为一种天然高效的杀螨药物,其杀螨机制推测主要作用于螨虫的神经肌肉系统,引起虫体剧烈的痉挛收缩后松弛死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皮脂蠕形螨 艾叶精油 杀螨作用 杀螨机制
下载PDF
桉叶油对两种蠕形螨的体外杀虫作用 被引量:18
5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1 位作者 李琛 李小其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461-464,共4页
目的观察桉叶油的体外杀螨效果。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两种人体蠕形螨,随机分为5组,观察不同浓度下的桉叶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并在Motic DMB5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记录加药后虫体的死亡过程。结果桉叶油对两种人体蠕... 目的观察桉叶油的体外杀螨效果。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法获取两种人体蠕形螨,随机分为5组,观察不同浓度下的桉叶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杀灭作用,并在Motic DMB5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记录加药后虫体的死亡过程。结果桉叶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均有明显的体外杀灭作用,对皮脂蠕形螨的杀虫效果优于毛囊蠕形螨。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及浓度的增加,蠕形螨死亡率增高。6.25%的桉叶油是杀灭人体蠕形螨的最低有效浓度,而12.5%的桉叶油是杀死人体蠕形螨的最适浓度。显微镜下动态观察发现,加药后蠕形螨的形态及活动度变化大多为先剧烈收缩,活动加强,后虫体松弛,活动减弱,直至死亡。结论桉叶油是一种低毒、经济、高效的杀螨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皮脂蠕形螨 桉叶油 杀螨率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感染调查及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40
6
作者 赵亚娥 冯立平 +2 位作者 寻萌 李小其 龙强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2004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 探讨蠕形螨感染与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及痤疮、酒渣鼻等面部疾患的关系。 方法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和挤粘结合法对 2 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蠕形螨检查 ,同时对个人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及面部疾患等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在... 目的 探讨蠕形螨感染与集体生活、卫生习惯及痤疮、酒渣鼻等面部疾患的关系。 方法 采用透明胶带粘贴过夜和挤粘结合法对 2 13名在校大学生进行蠕形螨检查 ,同时对个人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及面部疾患等相关因素问卷调查。 结果 在校大学生蠕形螨总感染率为 49.3 % ,男性 (5 1.3 % )略高于女性 (4 7.0 % ) ;毛囊蠕形螨面部感染率高于皮脂蠕形螨 ;洗刷用品个人专用可降低蠕形螨感染率 ;油性皮肤或混合性皮肤学生蠕形螨感染率及患酒渣鼻、痤疮等面部疾患的概率均较高。 结论 蠕形螨感染与个人卫生习惯、皮肤类型密切相关 ;蠕形螨感染是痤疮、酒渣鼻等疾患的发病因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感染率 卫生习惯 面部疾患
下载PDF
新型天然杀螨药物樟脑精油的杀螨效果观察与机制分析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1 位作者 师睿 张灵小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44-547,共4页
目的观察樟脑精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体外杀灭效果,分析其杀螨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获取蠕形螨,随机分为六组,观察不同浓度下樟脑精油的杀虫作用,并在Motic DM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观察虫体对樟脑精油的药物反应过程。结果樟脑精... 目的观察樟脑精油对两种人体蠕形螨的体外杀灭效果,分析其杀螨机制。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获取蠕形螨,随机分为六组,观察不同浓度下樟脑精油的杀虫作用,并在Motic DM图像采集软件系统下观察虫体对樟脑精油的药物反应过程。结果樟脑精油对两种蠕形螨均有杀灭作用,对皮脂蠕形螨的杀灭作用要强于毛囊蠕形螨,且杀虫效果随着药物浓度的增加及作用时间的延长而增强。12.5%樟脑精油是体外杀螨的最适浓度。显微镜下观察可见,使用樟脑油后,螨虫在经历短时间的兴奋痉挛期后,虫体松弛、死亡。结论樟脑精油具有良好的体外抗蠕形螨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直接触杀作用和神经肌肉毒性作用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樟脑油 毛囊蠕形螨 皮脂蠕形螨 杀灭作用
下载PDF
甲硝唑凝胶对兔疥螨和人体蠕形螨的实验治疗和体外杀虫作用 被引量:16
8
作者 姚全胜 周国林 许晖 《中国药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0期594-597,共4页
目的:观察甲硝唑凝胶对兔疥螨和人体蠕形螨的治疗作用和体外杀虫作用。方法:采用家兔感染疥螨和离体试验评价甲硝唑凝胶的杀虫作用。结果:甲硝唑凝胶能杀灭兔体的疥螨,对兔疥螨感染后溃烂、皮疹具有明显的疗效。对离体疥螨和人体蠕... 目的:观察甲硝唑凝胶对兔疥螨和人体蠕形螨的治疗作用和体外杀虫作用。方法:采用家兔感染疥螨和离体试验评价甲硝唑凝胶的杀虫作用。结果:甲硝唑凝胶能杀灭兔体的疥螨,对兔疥螨感染后溃烂、皮疹具有明显的疗效。对离体疥螨和人体蠕形螨也具有显著的杀灭作用,48h内能全部杀灭虫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硝唑 凝胶 疥螨 蠕形螨 药物疗法
下载PDF
艾叶粗提物体外杀螨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9
作者 赵亚娥 冯立平 +3 位作者 石娟 郭娜 李琛 黄传江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209-211,共3页
目的探索艾叶粗提物对人体毛囊蠕形螨的体外杀螨效果。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自受检者面部获取毛囊蠕形螨,按批随机编号,随机分为醇提物、水提物及对照组,分别于4、8和12 h观察虫体死亡情况。结果3种醇提艾叶粗提物中,60%醇提物4、8和1... 目的探索艾叶粗提物对人体毛囊蠕形螨的体外杀螨效果。方法采用透明胶带粘贴法自受检者面部获取毛囊蠕形螨,按批随机编号,随机分为醇提物、水提物及对照组,分别于4、8和12 h观察虫体死亡情况。结果3种醇提艾叶粗提物中,60%醇提物4、8和12 h杀螨率普遍高于70%醇提物和80%醇提物;60%醇提物的4种浓度中,2 mg/ml醇提物杀螨率与3 mg/ml醇提物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但2 mg/ml醇提物杀螨率优于1和0.5 mg/ml醇提物,且杀螨率均在72.12%以上。对比观察艾叶、百部醇提物与水提物的杀螨率,艾叶均显著高于百部;艾叶醇提物杀螨率明显高于水提物。结论艾叶醇提物和艾叶水提物均有明显的杀螨作用,且前者优于后者;醇提艾叶采用60%乙醇提取,杀螨浓度以2 mg/ml效果最佳;艾叶粗提物的杀螨效果优于百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叶提取物 毛囊蠕形螨 杀螨率
下载PDF
蠕形螨感染与酒渣鼻关系的研究 被引量:14
10
作者 孙秀琴 王家玮 +1 位作者 蔺淑芳 赵素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1期66-67,共2页
目的:进一步了解酒渣鼻与蠕形螨的关系及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用透明胶纸法检查面部和一侧鼻沟处蠕形螨。结果:120例酒渣鼻患者中,伴有痤疮或有痤疮史者占91.7%。随颜面病变加重,酒渣鼻病变也加重。患病10年以上鼻... 目的:进一步了解酒渣鼻与蠕形螨的关系及研制有效的治疗药物。方法:用透明胶纸法检查面部和一侧鼻沟处蠕形螨。结果:120例酒渣鼻患者中,伴有痤疮或有痤疮史者占91.7%。随颜面病变加重,酒渣鼻病变也加重。患病10年以上鼻赘较多。分别检出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3821及413只。用自制肤敌美容霜治疗总有效率98.0%。结论:蠕形螨感染是导致酒渣鼻的重要原因;皮脂蠕形螨鼻部多于面部;肤螨敌美容霜治疗酒渣鼻疗效较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酒渣鼻 蠕形螨 毛囊蠕形螨 皮脂蠕形螨
下载PDF
蒲公英提取物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及皮肤安全性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23
11
作者 田晔 李朝品 邓云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33-136,共4页
目的探讨蒲公英治疗蠕形螨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粉碎的蒲公英浸泡于80%乙醇中12 h,然后85℃回流提取蒲公英提取液,同法制备百部提取液。取蠕形螨感染者面部皮脂,分离并鉴定蠕形螨备用。设蒲公英实验组,百部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 目的探讨蒲公英治疗蠕形螨病的应用价值。方法将粉碎的蒲公英浸泡于80%乙醇中12 h,然后85℃回流提取蒲公英提取液,同法制备百部提取液。取蠕形螨感染者面部皮脂,分离并鉴定蠕形螨备用。设蒲公英实验组,百部对照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蠕形螨15只,进行体外抗螨实验。pH仪测定蒲公英提取物pH值。设蒲公英试验组和75%乙醇对照组,应用健康家兔进行皮肤刺激实验和急性皮肤毒性试验。结果蒲公英提取物的体外杀螨时间为(1.50±0.65)min,显著短于百部提取物的体外杀螨时间(3.53±1.04)min(P<0.01)。生理盐水组螨死亡时间大于120 min。蒲公英提取物的pH值为5.00±0.28,对家兔完整皮肤的刺激评分为0,破损皮肤的刺激评分为0.3,无明显毒性。结论蒲公英提取物具有较强的体外抗毛囊蠕形螨活性且具有皮肤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蒲公英 蠕形螨 中药 抗螨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的DNA提取与随机引物PCR检测 被引量:11
12
作者 赵亚娥 成慧 +1 位作者 寻萌 吴李萍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929-933,共5页
【目的】探索人体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螨体细胞,选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碱裂解法和试剂盒提取法,分别提取冻存时间在5个月内和8~10个月的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基因组DNA,并... 【目的】探索人体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DNA的提取方法。【方法】采用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螨体细胞,选用改良小昆虫DNA提取法、碱裂解法和试剂盒提取法,分别提取冻存时间在5个月内和8~10个月的毛囊蠕形螨和皮脂蠕形螨基因组DNA,并用随机引物PCR方法进行检测。【结果】蛋白核酸测定仪检测结果显示,试剂盒法提取的DNA纯度较高、量较多,明显优于改良小昆虫法和碱裂解法。随机引物扩增结果显示清晰的DNA指纹图谱,两种人体蠕形螨DNA指纹具有明显差异。蠕形螨冻存时间影响DNA提取的量,但对DNA提取的纯度和RAPD指纹图谱影响较小。不同DNA提取方法提取的同一种蠕形螨DNA指纹图谱基本相似,试剂盒法和改良小昆虫法提取的DNA样本条带多而清晰,碱裂解法提取的样本条带少而模糊。【结论】液氮反复冻融研磨法破碎蠕形螨细胞是有效的,蠕形螨冻存时间不宜超过6个月,试剂盒提取法是提取蠕形螨DNA的好方法。RAPD技术可以用于这两种人体蠕形螨DNA分子水平上的检测和分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皮脂蠕形螨 DNA提取 随机引物PCR检测
下载PDF
三种显微技术对人毛囊蠕形螨的观察和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佘俊萍 张锡林 +3 位作者 王光西 荣华 牛慧 王利芳 《四川动物》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7-49,F0004,共4页
目的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人体毛囊形蠕形螨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选用5μg/mL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对虫体进行荧光染色,避光染色15min,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2.5%戊二醛固定虫... 目的采用荧光显微镜、扫描电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对人体毛囊形蠕形螨进行形态学观察。方法选用5μg/mL碘化丙啶(propidine iodide,PI)对虫体进行荧光染色,避光染色15min,分别置于荧光显微镜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2.5%戊二醛固定虫体标本,梯度酒精和叔丁醇脱水,金喷镀后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荧光显微镜下碘化丙啶对虫体有很强的结合力,虫体荧光信号均匀展示于细胞表面,充分展现虫体形态,扫描电镜更加清楚、细致地展示人体毛囊型蠕形螨的超微结构,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将虫体分层扫描图片进行三维重建,真实、完全、直观地展露了虫体。结论三种显微技术均可展示蠕形螨超微形态。PI对虫体有很好的荧光染色作用,使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能够获得更加精准的超微形态结构,结合三维重建技术有着广泛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形蠕形螨 碘化丙啶 荧光显微镜 激光共聚焦显微镜 扫描电镜
下载PDF
女性乳头蠕形螨感染的组织病理学研究 被引量:6
14
作者 孙静 刘会敏 +2 位作者 葛军辉 叶忠 陈永莲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463-465,共3页
目的 研究女性乳头单纯蠕形螨感染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方法 收集 16 6例乳腺癌乳房切除标本的乳头 ,做半连续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结果 蠕形螨的感染率为 6 8.0 7% (113 16 6 ) ,各年龄组差别不大。蠕形螨感染引起的病理... 目的 研究女性乳头单纯蠕形螨感染所致的组织病理学改变。 方法 收集 16 6例乳腺癌乳房切除标本的乳头 ,做半连续切片 ,HE染色 ,光镜观察。 结果 蠕形螨的感染率为 6 8.0 7% (113 16 6 ) ,各年龄组差别不大。蠕形螨感染引起的病理改变是皮脂腺增生或萎缩 ,真皮浅层周围炎细胞浸润 ,乳管毛囊扩张、基底细胞增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 乳头 蠕形螨感染 组织病理学 研究
下载PDF
毛囊蠕形螨感染的皮肤病理学研究(附394例报告) 被引量:4
15
作者 孙静 刘会敏 +3 位作者 何金 余宏宇 叶忠 张佩华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880-882,F004,共4页
目的 :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近 2年来的皮肤活检病理资料和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的乳头 ,统计分析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好发部位、年龄以及与各种皮肤病、肿瘤的关系。 结果 :毛囊蠕形螨各部位... 目的 :探讨毛囊蠕形螨感染与皮肤病及皮肤肿瘤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本院近 2年来的皮肤活检病理资料和乳腺癌根治手术标本的乳头 ,统计分析毛囊蠕形螨感染的好发部位、年龄以及与各种皮肤病、肿瘤的关系。 结果 :毛囊蠕形螨各部位感染率依次为乳头 (48.89%,6 6 / 135 ) >头面部 (2 9.2 1%,5 2 / 178) >外阴 (17.14 %,6 / 35 ) >其他部位 (4.4 2 %,8/ 181) ;各年龄段感染率 :2 0~ 2 9岁为 6 .76 %(5 / 74 ) ,30~ 39岁为 9.2 1%(7/ 76 ) ,4 0~ 4 9岁为 16 .4 7%(14 / 85 ) ,5 0~ 5 9岁为 2 3.33%(14 / 6 0 ) ,6 0~ 70岁 2 6 .2 6 %(2 6 / 99) ;各皮肤病的感染率 :上皮性肿瘤的感染率最高 5 6 .4 1%>(2 2 / 39) ,其后依次是瘤样病变18.5 8%(34/ 183)、软组织肿瘤 9.86 %(7/ 71)、非赘生性病变 2 .97%(3/ 10 1)。而上皮性肿瘤中又以基底细胞癌和外毛根鞘瘤蠕形螨的感染率为最高 (72 .72 %,16 / 2 2 )。结论 :本组资料表明 ,(1)乳头是毛囊蠕形螨感染发生率最高的部位 ,而非以往认为的头面部皮肤是毛囊蠕形螨最易感染的部位 ;(2 )毛囊蠕形螨感染与年龄有关 ,随年龄的增长感染机会增加 ;(3)上皮性肿瘤病变中毛囊蠕形螨的感染率最高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感染 皮肤 病理学研究 病例报告
下载PDF
人体蠕形螨寄生所致组织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19
16
作者 李建华 周敏君 +1 位作者 郎书源 康朝胜 《中国寄生虫病防治杂志》 CSCD 1997年第1期46-47,共2页
应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制片法对26例人蠕形螨寄生所致组织病理学进行了观察。在切片中随机计数的毛囊,92.8%可见1~数条蠕形螨寄生。毛囊蠕形螨多寄生于毛囊的基底部或毛囊周围组织内,被寄生的毛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 应用石蜡包埋切片、HE染色制片法对26例人蠕形螨寄生所致组织病理学进行了观察。在切片中随机计数的毛囊,92.8%可见1~数条蠕形螨寄生。毛囊蠕形螨多寄生于毛囊的基底部或毛囊周围组织内,被寄生的毛囊均有不同程度的扩张,虫体周围有淋巴细胞为主的炎症细胞浸润,毛根角质化较常见。皮脂腺蠕形螨寄生部位为皮脂腺体及导管部,可见腺细胞增生而失去正常结构,但较少有炎症细胞浸润,导管部有轻度扩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组织病理学 皮肤病 感染率
下载PDF
三种环境条件对毛囊蠕形螨杀灭作用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赵亚娥 郭娜 《中国媒介生物学及控制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72-374,共3页
目的探讨2%甲硝唑溶液、常用消毒剂以及高温环境对人体毛囊蠕形螨的体外杀灭作用,为选择有效的灭螨方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透明胶带法获取螨虫,置于不同的条件下,观察其存活情况.结果毛囊蠕形螨在2%甲硝唑溶液中存活时间为36(12~48... 目的探讨2%甲硝唑溶液、常用消毒剂以及高温环境对人体毛囊蠕形螨的体外杀灭作用,为选择有效的灭螨方法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透明胶带法获取螨虫,置于不同的条件下,观察其存活情况.结果毛囊蠕形螨在2%甲硝唑溶液中存活时间为36(12~48)h,与空白对照组27(5~56)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066,P>0.05).在3组消毒剂和空白对照组间,毛囊蠕形螨存活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51.610,P<0.01).其中,毛囊蠕形螨在75%医用酒精中存活时间为0.22(0.07~0.78)h,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u=5.607 5,P<0.01);而毛囊蠕形螨在1%新洁尔灭中存活时间为48(12~60)h,在84消毒液(1:50)中存活时间为24(12~48)h,二者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845,P>0.01).在2%甲硝唑、75%医用酒精、1%新洁尔灭、84消毒液(1:50)和空白对照组间,毛囊蠕形螨12 h内死亡率分别为19.05%、100.00%、12.50%、21.43%和17.24%,经X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086 9,P<0.01).蠕形螨在45℃时,生存时间急剧缩短,由27℃时生存27 h缩短为1.5 h,54℃仅生存10 min;当温度升至60℃时,存活时间最长不超过1 min.结论2%甲硝唑溶液对毛囊蠕形螨无体外杀灭作用;3种消毒液中,只有75%医用酒精对蠕形螨有杀灭作用,1%新洁尔灭和84消毒液(1:50)对蠕形螨均无效.蠕形螨不耐高温,45℃对毛囊蠕形螨生存不利,54℃为致死温度,60℃为灭螨的最佳有效温度.因此,高温灭螨法可以作为目前既环保有效又简便快捷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囊蠕形螨 存活时间 灭螨 杀灭作用 蠕形螨 毛囊 实验研究 环境条件 生存时间 新洁尔灭
下载PDF
中老年睫毛蠕形螨感染与睑板腺功能障碍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林秀丽 饶惠英 +2 位作者 张筱雪 陈小梅 刘新 《国际眼科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72-2274,共3页
目的:调查中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睫毛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以分析睫毛蠕形螨感染与MGD的相关性。方法:将2017-09/2018-03于福建省老年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中老年患者(年龄≥40岁),分为MGD组患者137例137眼和非MGD组患者96例96眼,进... 目的:调查中老年睑板腺功能障碍(MGD)患者睫毛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以分析睫毛蠕形螨感染与MGD的相关性。方法:将2017-09/2018-03于福建省老年医院眼科门诊就诊的中老年患者(年龄≥40岁),分为MGD组患者137例137眼和非MGD组患者96例96眼,进行裂隙灯下检查睑缘情况、睑板腺脂质分泌性状、角膜荧光染色及泪膜破裂时间等相关检查。同时取受检者眼部睫毛,在显微镜下查找蠕形螨并计算其数量。比较两组患者蠕形螨检出阳性率,并分析蠕形螨感染数量与睑缘评分、睑板腺脂质分泌性状评分、角膜荧光染色评分、泪膜破裂时间的相关性。结果:MGD组患者蠕形螨检出阳性率为89. 1%,高于非MGD组患者(74. 0%,P<0. 05)。蠕形螨感染数量与睑缘评分(r=0. 89,P<0. 05)、睑板腺脂质分泌性状评分(r=0. 67,P <0. 05)、角膜荧光染色评分(r=0. 35,P <0. 05)均呈正相关,与泪膜破裂时间呈负相关(r=-0. 37,P<0. 05)。非MGD组蠕形螨感染阳性患者中轻度感染率为60. 6%,显著高于MGD组(37. 7%,P<0. 05)。结论:中度及重度以上的眼部蠕形螨感染和MGD的发生密切相关,可能是中老年MGD患者的致病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睑板腺功能障碍 蠕形螨 中老年人
下载PDF
难治性寻常型痤疮合并糠秕孢子菌及螨虫感染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9
作者 钱江 陈清华 +2 位作者 刘永祥 曾建晟 陈智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03年第1期35-36,共2页
目的:观察难治性寻常型痤疮合并糠秕孢子菌、螨虫感染情况及加用针对特殊病原体治疗疗效。方法:取104例难治性寻常型痤疮炎性皮损内容物涂片,复方刚果红染色,检查糠秕孢子菌、螨虫,在常规痤疮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对所合并的特殊病原体进行... 目的:观察难治性寻常型痤疮合并糠秕孢子菌、螨虫感染情况及加用针对特殊病原体治疗疗效。方法:取104例难治性寻常型痤疮炎性皮损内容物涂片,复方刚果红染色,检查糠秕孢子菌、螨虫,在常规痤疮治疗基础上结合针对所合并的特殊病原体进行综合治疗。结果:104例患者中糠秕孢子菌阳性者38例、螨虫阳性者30例,两者均阳性者6例,总阳性率71.1%;治愈34例,显效25例,有效4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5.2%.结论:提示合并糠秕孢子菌、螨虫感染是难治性寻常型痤疮的重要病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观察 寻常型痤疮 糠秕孢子菌 螨虫
下载PDF
蠕形螨感染睑缘炎患者与干眼发生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4
20
作者 穆剑 夏朝霞 +1 位作者 王梅 卢彦 《临床眼科杂志》 2010年第4期358-360,共3页
目的了解睑缘炎患者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以及眼部蠕形螨感染与干眼发生存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眼科门诊睑缘炎患者及其他伴眼痒症状眼疾患者,拔取受检者眼部睫毛,进行蠕形螨检查。同时进行干眼三项试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 目的了解睑缘炎患者人体蠕形螨的感染情况,以及眼部蠕形螨感染与干眼发生存在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眼科门诊睑缘炎患者及其他伴眼痒症状眼疾患者,拔取受检者眼部睫毛,进行蠕形螨检查。同时进行干眼三项试验(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角膜荧光染色)。结果共收集满足条件患者156例,其中91例为睑缘炎患者,65例为非睑缘炎患者。91例睑缘炎患者中82例(90%)蠕形螨感染阳性,65例非睑缘炎患者中,21例(32.3%)蠕形螨感染阳性,两组间蠕形螨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在82例蠕形螨感染的睑缘炎患者中,同时伴有干眼症患者为72.2%(59例),21例蠕形螨感染的非睑缘炎患者中,同时伴有干眼症患者为14.3%(3例)。两组间干眼发生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睑缘炎患者蠕形螨感染率明显增高,蠕形螨感染可能是顽固性睑缘炎致病原因,且引发干眼发生几率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蠕形螨 睑缘炎 干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