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1篇文章
< 1 2 3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 Modified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 and Its Application to Cropland in Jiangsu,China 被引量:21
1
作者 LIU Qin-Pu LIN Zhen-Shan +1 位作者 FENG Nian-Hua LIU Yong-Mei 《Pedosphere》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2期154-162,共9页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mergy analysis,a modified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termed emergetic ecological footprint(EMEF)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EF)model,is formulated and app... Based on the theory of emergy analysis,a modified model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accounting,termed emergetic ecological footprint(EMEF)in contrast to the conventional ecological footprint(EF)model,is formulated and applied to a case study of Jiangsu cropland,China.Comparisons between the EF and the EMEF with respect to grain,cotton,and food oil were outlined.Per capita EF and EMEF of cropland were also presented to depict the resources consumption level by comparing the biocapacity(BC)or emergetic biocapacity(EMBC,a new BC calculation by emergy analysis) of the same area.In the meanwhile,the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dex(ESI),a new concept initiated by the authors, was established in the modified model to indicate and compare the sustainability of cropland use at different levels and between different regions.The results from conventional EF showed that per capita EF of the cropland has exceeded its per capita BC in Jiangsu since 1986.In contrast,based on the EMBC,the per capita EMEF exceeded the per capita EMBC 5 years earlier.The ESIs of Jiangsu cropland use were between 0.7 and 0.4 by the conventional method,while the numbers were between 0.7 and 0.3 by the modified one.The fact that the results of the two methods were similar showed that the modified model was reasonable and feasible,although some principles of the EF and EMEF were quite different. Also,according to the realities of Jiangsu cropland use,the results from the modified model were more acceptab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ROPLAND ecological footprint model ecological sustainability index EMERGY
下载PDF
Analysis of Major Driving Forces of Ecological Footprint Based on the STRIPAT Model and RR Method:A Case of Sichuan Province,Southwest China 被引量:6
2
作者 TANG Wei ZHONG Xianghao LIU Shaoquan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1年第4期611-618,共8页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EF) equation provides useful accounti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Knowledge of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F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but the STI... The Ecological Footprint(EF) equation provides useful accounting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uman activities and the environment.Knowledge of the specific forces driving EF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but the STIRPAT model provides a simple framework for decomposing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 on environment.We applied the EF model in Sichuan Province,China to assess the impact of human activities.The per capita EF increased by 2 fold in the 14 years between 1995 and 2008,but ecological capacity decreased in the same period,suggesting that the biologically productive area of Sichuan Province is inadequate to sustain human activities.According to the refined STIRPAT model,the hypothesized driving forces of EF include population size(P),GDP per capita(A1),quadratic term of GDP per capita(A2),percentage of GDP from industry(T1) and urbanization rate(T2).However,the multi-collinearity among these drivers could be a substantial problem which may reveal negative effect in the final results.Application of the Ridge Regression(RR) method to fit the STIRPAT model had the advantage of being able to avoid the collinearity among independent variable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population is the principal driving force of EF variation in Sichuan Province and that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 also have a positive association with the EF.Analysis of affluence elasticity(EEA) showed tha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EF and economic growth was not curvilinear,suggesting that variation of EF does not follow an Environmental Kuznets Curve relative to economic growth in Sichuan Provi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cological footprint STIRTPAT model Ridge Regression Major driving forces Sichuan Province China
下载PDF
基于PLUS模型的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多情景预测 被引量:1
3
作者 席梅竹 赵中秋 赵颖丽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18-529,共12页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 为探讨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当前及未来不同发展情景下生态承载力的时空变化,应用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改进的生态足迹模型测算分析了流域2015—2020年生态承载力的时空格局变化,并借助经过精度验证的PLUS模型对2030年区域自然发展、经济发展及生态保护三种发展情景下的生态承载力时空格局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15—2030年滹沱河流域山区段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整体格局变化不大,但内部空间分异明显,整体呈东南及西北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高,而东北、西南部区域单位面积生态承载力低的特点。2015—2020年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由1.0780×10^(6)bhm^(2)增加到1.0796×10^(6)bhm^(2),呈上升趋势;2030年自然发展和经济发展情景下区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分别为1.0783×10^(6)、1.078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下降趋势,草地向耕地的转移、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移是生态承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2030年生态保护情景下生态承载力总量为1.0802×10^(6)bhm^(2),与2020年相比呈上升趋势,耕地向林地、草地转移是区域生态承载力增加的主要原因。各类用地的生态承载力总量由高到低依次为草地>耕地>林地>建设用地>水域,生态保护情景有益于林地、草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经济发展情景有益于耕地和建设用地生态承载力总量的增加,水域生态承载力总量在各种发展情景下变化较小。生态保护情景更有利于未来生态承载力的增加,符合区域未来发展方向。严格控制草地向耕地的转变以及林地向建设用地的转变,继续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生态工程,加强区域废弃矿山生态复垦的力度,将会提高区域未来生态承载力,实现区域生态安全及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承载力 生态足迹模型 PLUS模型 时空格局 多情景预测 滹沱河流域山区段
下载PDF
大型炼化一体化过程全流程低碳运行分析与决策优化综述
4
作者 彭鑫 沈菲菲 +3 位作者 张庭伟 堵威 钟伟民 钱锋 《中国科学基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71-582,共12页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面向双碳背景下传统石化行业低碳化、智能化转型需求,针对碳排与工艺耦合机理复杂的炼化一体化全流程碳足迹表征精度低问题、耦合互联多装置生产流程碳排异常环节难追溯问题以及实际... 石化工业是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也是高能耗高排放行业。面向双碳背景下传统石化行业低碳化、智能化转型需求,针对碳排与工艺耦合机理复杂的炼化一体化全流程碳足迹表征精度低问题、耦合互联多装置生产流程碳排异常环节难追溯问题以及实际工业环境下全流程优化方案不收敛问题,本文以大型炼化一体化全流程为研究对象,描述了利用过程机理、工业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研究炼化一体化全流程碳足迹建模理论、全流程碳排异常环节溯源理论以及全流程装置分布式协同决策优化理论,实现炼化一体化全流程低碳优化。在为流程工业碳足迹建模、溯源和优化提供方法的同时,也为实际炼化一体化企业高效、低碳、智能生产提供指导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炼化一体化过程 碳足迹建模 低碳运行 决策优化 分布式协同优化
下载PDF
基于系统动力学模型的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预测
5
作者 陈益平 秦欢欢 +2 位作者 黄丽想 王健泉 陈凡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9-45,53,共8页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 在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得到重视的时代,水资源的供需均衡是衡量一个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与水资源有关的生态足迹相关概念被越来越多的专家和学者所采用,是一个具有关键意义的衡量指标。然而,在这方面的研究中,现有学者主要集中于现状的分析与探讨,缺乏对未来的预测。经济蓬勃、人口稠密的山东省存在由于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而导致的水资源供需紧张的问题,亟需寻求保障水资源和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可持续方案。根据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山东省水资源供需系统动力学模型,设计SD1 (维持现状)、SD2(发展经济)、SD3 (节约用水)和SD4 (综合开发)等情景对2022-2050年山东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进行预测。结果表明,2022-2050年情景SD1~SD4下山东省水资源的人均生态足迹的平均数值分别为0.408、0.447、0.319和0.412 hm^(2)/人,水资源的人均生态承载力的平均数值都为0.130 hm^(2)/人,由此导致0.278、0.317、0.189和0.282 hm^(2)/人的人均水资源生态亏损;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和水资源生态经济协调指数均值分别为3.149、3.458、2.466和3.188及1.257、1.242、1.304和1.259,山东省未来情景下水资源利用压力较大,不安全利用的状态将会持续。从水资源生态足迹的角度对4种情景进行比较,综合发展型情景SD4具有合适的评价指标,既能保证经济发展,也能减少水资源利用的不安全程度,山东省未来发展应采取此类情景,但同时要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加强全社会节水意识,既“开源”又“节流”,才能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与承载力 系统动力学 生态足迹模型 生态亏损 情景 预测 山东省
下载PDF
基于ARIMA模型的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生态足迹动态模拟及测算——以甘肃省兰州市为例
6
作者 虞文宝 《资源与产业》 2024年第1期133-140,共8页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 为了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探究生态足迹动态变化的成因,论文在测算黄土高原河谷城市——甘肃省兰州市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的发展轨迹的基础上,引入ARIMA模型,模拟预测了该市2015—2020年生态足迹变化趋势。研究结果显示:1)2002—2014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总体呈现上升态势,数值由2.70 hm^(2)增长至4.25 hm^(2),增幅达到1.57倍;2)从生态足迹增速看,2002—2014年人均生态足迹平均增速达到4.04%,同一时期兰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速为11.88%,较人均生态足迹增速高出7.84%,表明该地区经济发展的速度高于资源环境消耗的速度;3)2015—2020年甘肃省兰州市人均生态足迹仍然呈现上升态势,预测值分别达到4.48 hm^(2)、4.61 hm^(2)、4.75 hm^(2)、4.89 hm^(2)、5.02 hm^(2)和5.17 hm^(2),甘肃省兰州市生态赤字逐年增大,总生态足迹是城市土地利用总面积的19.59倍,说明经济发展与地区生态需求呈现较强正相关性,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拐点”并未出现,处于不可持续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提出了甘肃省兰州市降低生态足迹的具体路径:1)实施产业结构调整,降低生态赤字,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可持续发展能力;2)推动绿色发展,构建生态类型多样、布局合理、功能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和城乡一体的生态网络,提高生态环境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河谷城市 ARIMA模型 生态足迹 动态模拟
下载PDF
黄河流域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评价 被引量:1
7
作者 杨屹 郭一丹 《人民黄河》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0-67,共8页
为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采用水足迹与水行星边界方法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GML指数探讨了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 为提高黄河流域城市群水资源利用效率与公平性,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在采用水足迹与水行星边界方法分析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水平的基础上,运用超效率SBM模型与GML指数探讨了城市群的水资源利用效率,并利用基尼系数与贡献系数评价了用水公平程度对城市群的影响。结果表明:2010—2019年,关中平原城市群水足迹、水赤字和灰水足迹分别下降了4.52%、3.62%和59.79%,水资源的不可持续性和水污染状况得到改善;水资源利用效率不高且未呈现增长趋势,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之间未实现良性互动;水资源占用相对公平,但水污染同城市发展及水资源承载能力之间的公平程度均有明显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足迹 灰水足迹 超效率SBM模型 GML指数 基尼系数 关中平原城市群
下载PDF
基于BP-DEMATEL的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影响因素识别
8
作者 韩宇平 马伏枥 +3 位作者 贾冬冬 黄会平 张庚辰 苗浩东 《水资源保护》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15,共7页
针对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问题,分析了1993—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规律,利用BP神经网络-决策实验室(BP-DEMATEL)模型对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将其分为驱动型因素及特征型因素,... 针对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及关键影响因素识别问题,分析了1993—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历史演变规律,利用BP神经网络-决策实验室(BP-DEMATEL)模型对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影响因素进行识别,将其分为驱动型因素及特征型因素,并揭示了影响因素之间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1993—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水足迹及单位水足迹均呈下降趋势;2021年山西省冬小麦总水足迹为27亿m^(3)(蓝水占比57%),单位水足迹为1 122 m^(3)/t,与前期高点相比分别下降38%(较1994年)和21%(较1993年);气温、相对湿度和灌溉面积为冬小麦水足迹演变的关键驱动型因素,化肥施用量和农业机械总动力为关键特征型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P神经网络-决策实验室模型 水足迹 冬小麦 山西省
下载PDF
基于三维足迹家族模型的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
9
作者 任黎 朱佳晨 宋姝萍 《水电能源科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5-39,共5页
为探讨资源环境可持续评价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以生态足迹、水足迹与碳足迹为基本成员的足迹家族模型,引入多个资源环境压力指标,并基于DPSIR框架,运用综合集成法分析确立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由随机森林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 为探讨资源环境可持续评价研究的重要性,通过建立以生态足迹、水足迹与碳足迹为基本成员的足迹家族模型,引入多个资源环境压力指标,并基于DPSIR框架,运用综合集成法分析确立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由随机森林法与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指标的组合权重,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分析区域资源环境压力状况与可持续性状况,进而开展了基于三维足迹家族模型的南京市资源环境可持续评价研究。结果表明,2012~2021年南京市水土资源均有占用存量资本,但占用情况整体呈下降趋势,碳足迹处于低压力范围,资源环境可持续性逐年向好;2012~2019年南京市资源环境可持续状况为弱可持续,2020~2021年为强可持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足迹家族模型 资源环境可持续性评价 DPSIR框架 随机森林-层次分析法组合权重 南京市
下载PDF
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时空演变与动态预测
10
作者 付秀梅 齐俏俏 +5 位作者 林春宇 董嵩 李晓楠 王萍 吴紫薇 刘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47-8061,共15页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 国际贸易下的生态输入与输出在一定程度上会重新配置国家及地区之间的生态环境资源。中国在大力发展水产品贸易的同时,也面临着由此带来的生态资源损失等问题。基于生态足迹模型测算2001—2020年中国与35个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和生态净值进行现状评价,通过ArcGIS揭示生态净值的时空演变特征,并运用ARIMA模型预测其未来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水产品进口与出口生态足迹值较大,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值差距较大。(2)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虽然近期呈现显著上升趋势,但整体生态净值态势不稳定,而且不同种类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差别较大。(3)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在时间维度上整体变化程度不高,但在空间维度上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并且集中程度变化较为明显。(4)中国水产品出口贸易生态足迹和进口贸易生态足迹主要国家分布基本保持稳定,但是少数主要国家变化明显,水产品出口贸易和进口贸易集中度均较高。(5)预测2021—2025年中国水产品出口和进口生态足迹处于明显不平衡状态,2025年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净值空间分布依然存在明显的异质性问题。因此,本研究从优化水产品贸易结构、畅通产业双循环路径、提升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等不同维度提出优化中国水产品贸易生态足迹的相关对策建议,为中国水产品贸易可持续发展提供现实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水产品贸易 ARIMA模型 时空演变 动态预测
下载PDF
N-Calculator与NUFER耦合模型和组合预测法在食物氮足迹研究中的应用
11
作者 乔森 赵骏廷 郑洪波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786,共9页
为改善传统N-Calculator模型的局限性,加强食物氮足迹核算结果与环境影响的联系,提高活性氮管理预见性,将N-Calculator模型与食物系统养分流动(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模型进行耦合,以估... 为改善传统N-Calculator模型的局限性,加强食物氮足迹核算结果与环境影响的联系,提高活性氮管理预见性,将N-Calculator模型与食物系统养分流动(Nutrient Flows in Food Chains,Environment and Resources Use,NUFER)模型进行耦合,以估算我国2001—2020年人均食物氮足迹,建立组合预测体系。结果显示:2001—2020年,我国人均食物氮足迹由16.04 kg N/a增至18.95 kg N/a;全国食物氮足迹由20.47 Mt N/a增至26.76 Mt N/a;居民饮食结构正由以植物源食物为主的低氮消费模式转向以动物源食物为主的高氮消费模式;食物生产过程产生的活性氮的最终归宿为大气(64.3%)、水体和深层土壤(35.7%);我国食物氮足迹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城市化率、动物源食物消费氮占比呈正相关性,与恩格尔系数呈负相关性;未来10 a我国人均食物氮足迹呈增长趋势,预测结果显示年均增幅为0.16 kg 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食物氮足迹 活性氮 N-Calculator模型 NUFER模型 组合预测模型
下载PDF
基于足迹理论的钢铁企业低碳选址评价方法
12
作者 李锐 阚硕 +2 位作者 左精力 唐晓进 宋金昭 《工业安全与环保》 2024年第7期99-106,共8页
为推动钢铁企业在资源约束下完成产业升级,在环境约束下提升技术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足迹理论的钢铁企业低碳选址评价方法。首先,在钢铁企业常规选址指标的基础上,以足迹理论表征的环境支持力和压力指标为切入点,客观评估待选地区环境容... 为推动钢铁企业在资源约束下完成产业升级,在环境约束下提升技术效率,提出一种基于足迹理论的钢铁企业低碳选址评价方法。首先,在钢铁企业常规选址指标的基础上,以足迹理论表征的环境支持力和压力指标为切入点,客观评估待选地区环境容量对新建厂址的容许程度,利用改进灰色关联度完成指标定量筛选,构建钢铁企业低碳选址评价体系。其次,运用差异系数法将主客观权重进行组合优化,采用可拓云模型求解选址综合评价等级隶属度和特征值,并结合可信度因子进行检验。最后,以某钢铁企业产能置换选址为例,确定待选厂址的评价等级。该方法在钢铁企业低碳选址综合评价中具有较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选址 足迹理论 指标筛选 组合赋权 可拓云模型
下载PDF
基于三维生态足迹的渭河流域甘肃段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与影响因素分析
13
作者 吕啸 赵双红 +4 位作者 周冬梅 高雅娟 陈建坤 马静 朱小燕 《农学学报》 2024年第7期36-46,共11页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 渭河流域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实现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的关键。本研究以渭河流域甘肃段为研究对象,采用生态足迹理论和改进的三维生态足迹模型,评估了2005—2020年期间该区域的生态安全状况及其变化趋势。基于此,对渭河流域的生态可持续性以及资源供需平衡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该时段内,渭河流域甘肃段的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和生态赤字均呈增长趋势,其中生态足迹的增速超过了生态承载力的增速,导致生态赤字持续增加,反映出该地区资源供给不足以满足需求。生态足迹分析的广度与深度均有所增加,反映出该区域存量资本被过度利用,且耕地、林地和建设用地对资源流量的占用水平上升,而水域和草地的占用水平下降。此外,生态足迹的变化受多种因素驱动,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等,其中建成区面积、城镇化率、人均GDP和各产业产值与之正相关。研究还发现,区域土地的生态可持续性已从基本平衡转变为轻度不可持续状态,并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适度人口比例实际人口的比例下降,人口增长空间减小,使得生态可持续性难以稳定保障。本研究为黄河流域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战略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足迹 省公顷 渭河流域甘肃段 生态承载力 可持续发展 生态赤字 三维生态足迹模型 资源供需 环境经济 社会影响
下载PDF
山地森林下垫面湍流通量贡献区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4
作者 张焱 张胤洲 +5 位作者 叶京 张峻搏 潘小乐 刘兰忠 王自发 程雪玲 《气候与环境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53-266,共14页
通量贡献区是研究地—气间碳水热通量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FFP(Flux Footprint Prediction)模型分析了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上黄站通量塔通量贡献区最大贡献度位置距塔体的距离(xcmax)、累计贡献达80%的最大延伸距离(x80)及其... 通量贡献区是研究地—气间碳水热通量特征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利用FFP(Flux Footprint Prediction)模型分析了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上黄站通量塔通量贡献区最大贡献度位置距塔体的距离(xcmax)、累计贡献达80%的最大延伸距离(x80)及其覆盖面积(S80)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显示:(1)上黄站通量贡献区总体向东南方位延伸为主,西部次之,但夏季西部的通量贡献同样重要。此外,夜间和白天通量均以东南方向的贡献为主,但相对夜间,白天西部的通量贡献有所增加。(2)季节间通量贡献区的xcmax(8.25~14.42 m)、x80(169.38~235.23 m)和S80(24413.18~74723.86 m2)存在明显的差异。夜间xcmax、x80和S80明显大于白天。(3)通量贡献区延伸方向的季节(昼夜)间差异主要受风向变化影响,而xcmax、x80和S80的季节(昼夜)间的差异主要是由风速差异导致。研究结果有助于评估涡动通量塔的空间代表性,控制碳水热通量数据质量,理解通量变化特征,同时可服务于通量观测尺度拓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涡动相关法 山地森林下垫面 通量贡献区 FFP模型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足迹及隐含碳转移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黄明辉 李巍 +1 位作者 陆中桂 康哲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4-3552,共9页
选择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合计71个城市构建了2017年环境扩展的MRIO模型,评估了包括化石能源燃烧、煤炭开采逃逸、农业非能源排放等3个来源的碳足迹,分析了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城市、部门之间的隐含碳转移.结果表明:5个城市群碳足... 选择黄河流域5个国家级城市群合计71个城市构建了2017年环境扩展的MRIO模型,评估了包括化石能源燃烧、煤炭开采逃逸、农业非能源排放等3个来源的碳足迹,分析了城市群之间以及城市群内部城市、部门之间的隐含碳转移.结果表明:5个城市群碳足迹总计约2478.34Mt,其中化石能源燃烧贡献了86.42%,是碳足迹的主要来源,煤炭开采逃逸和农业非能源排放亦不容忽视,分别贡献了10.09%和3.49%.煤炭开采和洗选业、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碳足迹的重点部门,生产和消费两个视角下合计分别占总碳足迹的62.67%和36.77%.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电力热力的生产和供应业是隐含碳输出的关键部门,输出量合计占城市群内隐含碳转移量的51.43%,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输入的关键部门,占比为26.79%,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是隐含碳主要转移路径.碳足迹和隐含碳转出的重点城市多为资源消耗型、重化工产业占比较高的城市,如鄂尔多斯、滨州等.隐含碳转入的重点城市为维持自身发展需要消耗大量其他城市的产品,如青岛、呼和浩特等.碳足迹主要集中在“几”字弯都市圈、山东半岛和中原城市群,三者碳足迹合计占比在生产和消费视角下分别达到了85.89%和85.02%,“几”字弯都市圈是隐含碳输出最大的城市群,输出量约占城市群间转移量的40.68%,中原城市群是隐含碳输入最多的城市群,输入量约占42.24%.研究结果可为制定和完善黄河流域城市群控碳政策和降碳措施提供更充分合理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城市群 碳足迹 隐含碳 投入产出模型
下载PDF
基于足迹家族的银川市产业可持续发展评价
16
作者 黑正军 刘子西 +1 位作者 马世龙 唐莲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43-1753,共11页
为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探究银川市各产业资源开发力度及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足迹家族计算方法量化2011—2020年银川市各产业足迹,并利用资源环境压力指数法及Tapio脱钩模型对银川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 为积极响应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探究银川市各产业资源开发力度及可持续发展状况,通过足迹家族计算方法量化2011—2020年银川市各产业足迹,并利用资源环境压力指数法及Tapio脱钩模型对银川市产业可持续发展状况进行评价,最后采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MDI)对各产业驱动机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10年银川市水足迹呈现“V”型变化趋势,2016年达到最低值1.03×106 hm^(2),水足迹主要以农业为主,占70%以上;银川市碳足迹与生态足迹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工业在碳足迹与生态足迹中均占主导地位,分别占95%和85%左右。2)水资源压力指数整体呈现“V”型变化趋势,最大值与最小值相差约3倍;碳排放压力指数呈现倒“L”型变化趋势,2019年压力指数达到最大值220;生态压力指数呈现“波浪”型上升趋势,2020年压力指数接近220,表明资源环境压力在逐步上升。3)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整体表现良好,工业整体表现为较差,生活及生态产业呈现良好至差的态势。4)各产业环境承载力和足迹生产效益因素对产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水资源消耗量、碳排放量和环境污染程度分别对农业、工业、生活及生态产业起主要抑制作用。研究表明,银川市农业足迹变化幅度不大且经济发展迅速,可持续发展趋势良好;工业资源环境压力大幅上升且经济上升缓慢,不利于可持续发展;生活及生态产业资源环境压力上升速率大于经济发展速率,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迹家族 压力指数 Tapio脱钩模型 水足迹 碳足迹 生态足迹
下载PDF
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及Ecological Footprint一词的翻译 被引量:4
17
作者 匡耀求 黄宁生 《热带地理》 2004年第3期298-300,F003,共4页
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并与我国学者提出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在方法论上做了比较。着重讨论了生态踩占模型中Ecologicfootprint一词的翻译,认为应根据上下文的意境将其分别译为"生态踩占"... 简要介绍了可持续发展评价的生态踩占模型,并与我国学者提出的基于资源承载力的可持续发展评价模型在方法论上做了比较。着重讨论了生态踩占模型中Ecologicfootprint一词的翻译,认为应根据上下文的意境将其分别译为"生态踩占"、"生态立足区"和"生态足迹"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踩占 可持续发展 评价模型 翻译
下载PDF
基于LMDI模型的湖北省农业水足迹时空分布与驱动力研究
18
作者 杨润丁 杨冬民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6-113,共8页
结合水足迹理论和传统农业用水核算方法,分析2005—2020年湖北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LMDI模型对农业水足迹变化量进行驱动力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湖北省农业水足迹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趋势;湖北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 结合水足迹理论和传统农业用水核算方法,分析2005—2020年湖北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时空演变特征,并利用LMDI模型对农业水足迹变化量进行驱动力因素分解。结果表明:1)湖北省农业水足迹呈现先上升再下降的波动趋势;湖北省各市州农业水足迹存在明显的时空分布差异,这是自然因素和经济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2)各驱动力对湖北省农业水足迹变化的影响程度为经济效应>技术效应>人口效应,经济效应对农业水足迹变化量的贡献值,达53.72%,技术效应和人口效应的贡献值分别为32.86%和13.42%;其中,经济效应对农业水足迹起正向驱动作用,技术效应和人口效应对农业水足迹起到反向驱动的作用。研究结论拓展了长江流域农业水足迹及驱动力分析,同时对于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增加农业用水效率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水足迹 时空分布 LMDI模型 驱动力
下载PDF
河北省水资源生态足迹分析与预测
19
作者 王健泉 秦欢欢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124,132,共12页
科学预测河北省未来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系统动力学(SD)法和生态足迹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利用SD模型,设计现状延续型情景ES1、经济发展型情景ES2、节约用水型情景ES3和协调发展... 科学预测河北省未来的水资源生态足迹和生态承载力,对于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利用系统动力学(SD)法和生态足迹模型构建河北省水资源利用SD模型,设计现状延续型情景ES1、经济发展型情景ES2、节约用水型情景ES3和协调发展型情景ES4等4类不同发展情景,对现状(2006~2021年)和未来(2022~2050年)水资源生态足迹进行评价与预测。结果表明:①对于现状年份,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呈缓慢下降趋势,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呈波动变化,水资源处于生态赤字,表明水资源利用处于不安全状态,但水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②对于预测年份,4类发展情景的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压力指数均呈增长趋势,水资源均处于生态赤字,并且亏损程度逐年严重。虽然万元GDP水资源生态足迹均呈下降趋势,未来的水资源利用效率越来越高,但未来水资源利用压力仍过大。③情景ES4是最适宜的情景,既能以适当的速度保证河北省未来社会经济发展,又能降低水资源生态压力。河北省在未来水资源利用过程中,需从多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以确保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资源生态足迹 生态赤字 系统动力学模型 生态足迹模型 河北省
下载PDF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足迹行为影响研究
20
作者 刘畅 王琰 李立敏 《世界建筑》 2024年第7期70-75,共6页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蓬勃发展。关注旅游者的足迹行为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为例,从调试人地关系的角度构建空间认知逻辑框架,运用多源数据和MNL方法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足迹行为的... 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旅游蓬勃发展。关注旅游者的足迹行为对传统村落的旅游发展至关重要。本文以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为例,从调试人地关系的角度构建空间认知逻辑框架,运用多源数据和MNL方法建立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对旅游者足迹行为的影响模型,通过量化分析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与旅游者足迹行为之间的耦合关系,为黔东南传统村落的旅游地供给与旅游者需求之间寻求更加平衡的关系,以期对传统村落动态保护传承发展旅游提供参考。研究发现:(1)村落旅游资源发展空间有限且不协调,旅游配套服务设施与旅游者足迹行为出现错位,究其本质是空间主体的多元化;(2)侗族传统村落空间形态加强了功能性核心空间的旅游集聚效应,路网渗透性较差,村落边缘旅游景点缺失。面对侗族传统村落空间旅游发展的滞后性,宜促成多元主体合作,均衡主体间构想、现实与生活空间的“真实性”与“商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黔东南侗族传统村落 空间形态 旅游者足迹行为 MNL行为机理模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