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Geochemistry of trace elements and Sr-Nd isotopes of foraminifera shell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被引量:4
1
作者 Meng Xianwei 1,2 ,Du Dewen 1,2 ,Cheng Zhenbo 11 .FirstInstituteofOceanography ,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 ,Qingdao 2 6 6 0 6 1,China2 .KeyLaboratoryofMarineScienceandNumericalModeling ,StateOceanicAdministration ,Qingdao 2 6 6 0 6 1,China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5-103,共9页
Trace elemental associations and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of important to recognition of biogenic material from mixed marine sediments. The foraminifera shell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strongly enriches Sr,P,Mn a... Trace elemental associations and Sr-Nd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of important to recognition of biogenic material from mixed marine sediments. The foraminifera shell from the Okinawa Trough strongly enriches Sr,P,Mn and Ba, enriches Li,U,Th,Sc,Co,Cu,Pb,Zn,Cr,Rb,Y,Sb and light rare earth elements,slightly enriches V,Ga,Zr,Nb,Cd and middle rare earth elements,is short of Mo,In,Sn,Cs,Hf,Ta,W,Ti,Bi and heavy rare earth elements. The mechanism of elemental enrichment in forminifera is the concentrations of trace elements in sea water and selective absorption of trace elements during foraminifera living, as well as the geochemical affinity between major elements and trace elements.The REE (rare earth elements)partition pattern of foraminifera shell of the Okinawa Trough shows enrichment of middle rare earth elements with slightly negative Ce anomaly,which are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foraminifera of the Pacific Ocean.The Sr,Nd isotopic ratios of the Okinawa Trough foraminifera are 0 709 769 and 0 512 162,respectively, which are different not only from those of oceanic water, but also from those of river water of China's Mainland, the former is slightly higher than those of oceanic water,but much lower than those of river water;the latter is slightly lower than those of oceanic water,but higher than those of river water,demonstrating that the Okinawa Trough sea water has been influenced by river water of China's Mainla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aminifera shell trace element Sr-Nd isotopes
下载PDF
Secondary Calcification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 from the Indian Sector of Southern Ocean
2
作者 Rahul MOHAN Suhas S.SHETYE +1 位作者 Manish TIWARI Narayanpillai ANILKUMAR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1期27-37,共11页
This study focused on planktic foraminifera in plankton tows and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Indian sector of Southern Ocea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foraminiferal secondary calcification and/or disso... This study focused on planktic foraminifera in plankton tows and surface sediments from the western Indian sector of Southern Ocean in order to evaluate the potential foraminiferal secondary calcification and/or dissolution in the sediment. It is found that the symbiot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are abundant in the subtropical region, whereas non-symbiotic species dominate in the sub-Antarctic and polar frontal regions.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symbiotic and non-symbiotic foraminiferal species is controlled by temperature, salinity, light, nutrients and phytoplankton biomass. There is also a lateral southern extent in abundance of planktic foraminifera from surface sediments to plankton tows. The shell weights of the planktic foraminifera N. pachyderma, G. bulloides and G. ruber within the surface sediments are on an average heavier by 27%, 34% and 40% respectively than shells of the same size within the plankton tows, indicative of secondary calcification. The planktic foraminiferal isotopes show the presence of heavier isotopes in the surface sediment foraminifera as compared to plankton tows, thus confirming secondary calcification. Secondary calcification in G. ruber occurs in the euphotic zone, whereas in case of N. pachyderma and G. builoides it is at deeper depths. We also observed a decrease in the shell spines in surface sediment foraminifera as compared to plankton tows, indicative of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that foraminifera underwent during gametogene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outhern Ocean foraminifera climate change stable isotopes shell weight
下载PDF
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的微量元素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7
3
作者 孟宪伟 杜德文 程振波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62-68,共7页
钙质生物壳的微量元素组合和Sr,Nd同位素组成是识别海底混合源沉积物中生物源物质相对贡献的重要参数 .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强烈富集Sr,P ,Mn和Ba,富集Li,U ,Th ,Sc,Co ,Pb ,Zn ,Cr,Rb ,Y ,Sb和轻稀土元素 ,弱富集V ,Ga ,Zr,Nb ,Cd和中... 钙质生物壳的微量元素组合和Sr,Nd同位素组成是识别海底混合源沉积物中生物源物质相对贡献的重要参数 .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强烈富集Sr,P ,Mn和Ba,富集Li,U ,Th ,Sc,Co ,Pb ,Zn ,Cr,Rb ,Y ,Sb和轻稀土元素 ,弱富集V ,Ga ,Zr,Nb ,Cd和中稀土元素 ,相对贫Ge ,Mo ,In ,Sn ,Cs ,Hf,Ta,W ,Tl,Bi和重稀土元素 ,海水中微量元素的背景含量和生物活动对微量元素的选择性吸收是有孔虫壳体中微量元素发生富集和贫化的主要机制 ,冲绳海槽有孔虫壳体的稀土元素配分模式与海水和太平洋有孔虫的有明显差异 ,表现出中稀土元素相对富集 ,并具有微弱的负Ce异常 .有孔虫壳体的Sr ,Nd同位素比值也与大洋海水不同 ,分别为 0 70 976 9和 0 5 1 2 1 6 2 ,前者略高于大洋海水 ,后者略低于大洋海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壳体 微量元素 锶同位素 钕同位素 地球化学 冲绳海槽
下载PDF
浮游有孔虫壳体Mg/Ca值——SST的替代性指标 被引量:6
4
作者 陈萍 方念乔 +1 位作者 胡超涌 丁旋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697-702,共6页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区MD77181和MD81349两支岩心中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壳体极为精细的清洗和溶样后 ,由ICP -MS测试获得了近 2 6 0ka以来Mg/Ca值 .结果表明Mg/Ca值与δ18O值变化趋势较为吻合 ,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浮游有孔虫G .sac...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区MD77181和MD81349两支岩心中Globigerinoidessacculifer壳体极为精细的清洗和溶样后 ,由ICP -MS测试获得了近 2 6 0ka以来Mg/Ca值 .结果表明Mg/Ca值与δ18O值变化趋势较为吻合 ,随温度的增加而升高 ,浮游有孔虫G .sacculifer壳体Mg/Ca值是海洋表层水温 (SST)良好的替代性指标 .运用函数式Mg/Ca =0 .4 717exp(0 .0 82 5 SST)计算表明 ,包括印度洋在内的中、低纬地区 ,LGM时期的SST与全新世的温差大于最初CLIMAP推测的2℃ ,很可能达到 4℃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壳 Mg/Ca值 海洋表层水温(SST)
下载PDF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在古环境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21
5
作者 李建如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815-822,共8页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是目前估算海水古温度最受重视的方法,适用于低纬和高纬、表层和深层海水古温度的测定。该方法理论误差仅为±1.1℃,考虑到盐度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其误差为±1.3℃。运用此法推算出的热带海区表层海... 有孔虫壳体的Mg/Ca比值测定是目前估算海水古温度最受重视的方法,适用于低纬和高纬、表层和深层海水古温度的测定。该方法理论误差仅为±1.1℃,考虑到盐度以及海水pH值的影响,其误差为±1.3℃。运用此法推算出的热带海区表层海水温度领先于全球冰盖的变化,是热带过程调控冰期旋回最强有力的证据之一;与氧同位素相结合,还成功地运用于全球冰量的估算,是目前古环境研究中较常用的古温度测试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壳体 Mg/Ca比值 海水温度 古环境
下载PDF
有孔虫壳体δ^(44)Ca的古海洋学意义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萍 方念乔 胡超涌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6年第4期11-16,共6页
钙同位素是近些年被人们注意的海洋中阳离子同位素,为研究古海洋中钙同位素与海洋环境的变化状况,以东北印度洋MD 81349岩芯为研究对象,由多接受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SOPROBE)获得了浮游有孔虫G lobigerinoid es saccu lif er壳... 钙同位素是近些年被人们注意的海洋中阳离子同位素,为研究古海洋中钙同位素与海洋环境的变化状况,以东北印度洋MD 81349岩芯为研究对象,由多接受杯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SOPROBE)获得了浮游有孔虫G lobigerinoid es saccu lif er壳体92个样品的钙同位素组成4δ4Ca值。研究表明:海水中4δ4Ca变化记录在有孔虫的钙质壳体中,海洋生物的发育状况,冰期的高生产力和间冰期的低生产力极有可能是控制海水及有孔虫壳体4δ4Ca值波动的主要原因。高生产力阶段Ca同位素分馏作用强,较多的轻质40Ca优先进入生物体内而使海水中44Ca升高,记录在有孔虫壳体中的4δ4Ca值呈高值;相反,低生产力阶段Ca同位素分馏作用弱,海水中44Ca相对降低,记录在有孔虫壳体中的4δ4Ca值呈低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壳体 δ^44Ca冰期 生物生产力
下载PDF
有孔虫壳体Sr/Ca对冰川旋回中海平面变化的响应 被引量:1
7
作者 陈萍 方念乔 胡超涌 《安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8年第4期8-11,共4页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MD 77181和MD 81349岩芯近260Ka以来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 lifer壳体Sr/Ca值的波动分析,讨论了冰川旋回中古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海水中Sr/Ca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期内海平面下降带来的诸多因素是促进东北... 通过对东北印度洋MD 77181和MD 81349岩芯近260Ka以来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 lifer壳体Sr/Ca值的波动分析,讨论了冰川旋回中古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海水中Sr/Ca值的影响。结果表明,冰期内海平面下降带来的诸多因素是促进东北印度洋区域的海水中Sr/Ca值升高的原因。有孔虫壳体Sr/Ca值的变化能够作为指示冰期川旋回,尤其是海平面变化的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壳 St/Ca值 海平面 冰川旋回
下载PDF
壳体大小对浮游有孔虫生物地球化学记录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徐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09-118,共10页
在浮游有孔虫壳体稳定同位素及Mg/Ca和Sr/Ca值的相关研究中,人们常因各种原因而选择不同粒径的壳体进行分析测试,而很少注意壳体大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位于低纬度海区钻孔中不同粒径的Glo-bigerinoides r... 在浮游有孔虫壳体稳定同位素及Mg/Ca和Sr/Ca值的相关研究中,人们常因各种原因而选择不同粒径的壳体进行分析测试,而很少注意壳体大小可能导致研究结果的分歧。针对这一问题,本文分析了位于低纬度海区钻孔中不同粒径的Glo-bigerinoides ruber(白色,sensu stricto)和Pulleniatinaobliquiloculata壳体,结果表明G.ruber壳体的δ^13C值受壳体大小的影响最为强烈,表现为正相关关系,不同粒径壳体的δ^13C绝对平均差值可达0.48‰±0.12‰和0.25‰±0.09‰;P.obliquiloc-ulata〉400μm与315~400μm和250~315μm壳体Mg/Ca值的差异相当于1.8℃的海水温度;相对而言,G.ruberδ^18O和Mg/Ca值以及P.obliquiloculataδ^13C受壳体大小的影响较小,但它们的Sr/Ca值与壳体大小的关系不显著。本文推测,壳体大小相同时厚重的壳体可能成壳速度较快,相对优先吸收轻的同位素,且壳体Mg/Ca值可能更接近周围海水的水平。据此,本文认为较大个体P.obliquiloculata的壳体分泌可能与周围海水达到了平衡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同位素 元素比值 壳体大小 浮游有孔虫
下载PDF
西菲律宾海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壳体重量变化
9
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2 位作者 孙晗杰 于心科 仇晓华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15-120,共6页
为探讨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的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MD06-3052岩芯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壳体重量分析,基于氧同位素年龄模式,获得了2万年以来有孔虫传统壳体重量(WMS)和标准化壳体重量(WSN... 为探讨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的壳体重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对取自西菲律宾海MD06-3052岩芯的浮游有孔虫表层种Globigerinoides ruber进行壳体重量分析,基于氧同位素年龄模式,获得了2万年以来有孔虫传统壳体重量(WMS)和标准化壳体重量(WSN)变化特征。对比两种壳体重量指标,发现在本海区标准化壳体重量指标更为准确。结果表明,2万年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具有不断变轻的趋势,整体表现为冰期时壳体重量较重,而全新世时壳体重量相对较轻的特征。末次冰盛期(Last Glacial Maximum,LGM)以来浮游有孔虫WSN变化曲线同大气CO2浓度变化曲线具有较好的相似性,推测在该海区控制壳体重量的主要因素为与全球大气CO2相关的表层海水的CO32–浓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菲律宾海 浮游有孔虫 壳体重量
下载PDF
冰川旋回中的Ca循环与C循环初探
10
作者 陈萍 方念乔 胡超涌 《海洋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6-20,共5页
钙同位素是近20a来才被人们关注的海洋中阳离子同位素,通过对东北印度洋近30万a来冰川旋回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壳体δ44Ca的研究,并与δ18O和δ13C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冰川旋回中水圈、气圈、生物圈的Ca循环和C循环的... 钙同位素是近20a来才被人们关注的海洋中阳离子同位素,通过对东北印度洋近30万a来冰川旋回中浮游有孔虫Globigerinoides sacculifer壳体δ44Ca的研究,并与δ18O和δ13C的对比分析给出了冰川旋回中水圈、气圈、生物圈的Ca循环和C循环的一般模式:当大洋生产力升高时,由于海洋生物构建硬体的需要取走大量CaCO3,生物固定Ca2+和CO2的"泵"功能增强,海水中δ44Ca值升高,引起大气CO2浓度降低,促进了全球气候变冷;当大洋生产力降低、生物总量减少时,生物对Ca同位素分馏的弱化和对CO2需求的减少,必然导致大洋海水中δ44Ca值降低和CO2浓度的升高,大量CO2逸出海面,作为全球CO2的"源"促使大气中CO2浓度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壳 δ44Ca Ca循环 C循环
下载PDF
热带西太平洋250ka来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变化特征及控制机理
11
作者 秦秉斌 李铁刚 +2 位作者 常凤鸣 熊志方 郝鹏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5-92,共8页
作为新兴的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对于海洋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热带西太平洋WP7孔250ka以来表层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除了在MIS1和MIS4期外,壳体质量显示冰期重、间冰期轻的旋回特征,响应大气p... 作为新兴的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对于海洋碳循环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测定了热带西太平洋WP7孔250ka以来表层浮游有孔虫G.sacculifer壳体质量。除了在MIS1和MIS4期外,壳体质量显示冰期重、间冰期轻的旋回特征,响应大气pCO2变化,表明大气pCO2变化是该海域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变化的主控因素。研究结果表明MIS4期间壳体质量异常低值可能是该时期加强的上升流和CaCO3溶解事件共同导致。温度与营养盐浓度并不是壳体质量异常的主要原因,共生体则可能是影响因素。G.sacculifer壳体质量与大气pCO2整体上良好的反相关关系表明其可以作为可靠的表层海水CO2-3替代性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有孔虫壳体质量 碳酸根离子浓度 大气pCO2 热带西太平洋
下载PDF
沉积物单/多壳体底栖有孔虫稳定氧碳同位素组成、比较及其指示意义
12
作者 郭启梅 刘静 李保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3-65,共13页
提要底栖有孔虫壳体稳定氧碳同位素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可靠的稳定氧碳同位素数据是研究的关键。但同位素数据的精度通常受有孔虫属种个体差异的影响,用多少壳体进行测试可忽略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提要底栖有孔虫壳体稳定氧碳同位素在古海洋学研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获得可靠的稳定氧碳同位素数据是研究的关键。但同位素数据的精度通常受有孔虫属种个体差异的影响,用多少壳体进行测试可忽略个体差异带来的影响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研究对位于葡萄牙岸外的IODP U1391站位顶部~10 m岩心的多个沉积物样品中的底栖有孔虫Uvigerina mediterranea,Cibicidoides pachyderma,Cibicidoides wuellerstorfi和Uvigerina peregrina parva进行单个和多个壳体的稳定氧碳同位素测试。测试结果显示,U.mediterranea个体间δ13C差异高达0.74‰,而δ18O相对稳定,差异不超过0.26‰。C.pachyderma和C.wuellerstorfi则与之相反,两属种的个体间δ13C差异分别不超过0.20‰和0.23‰,而个体间δ18O差异分别高达0.76‰和0.60‰。生命效应、微生境异质性和底层水环境变化可能是造成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以U.peregrina parva为例,用6枚壳体进行测试可以显著降低这些因素对稳定氧碳同位素尤其是对δ13C的干扰。用4枚C.pachyderma或C.wuellerstorfi壳体可以保证获得较为稳定可靠的δ18O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稳定氧碳同位素 个体间差异
原文传递
底栖有孔虫在海洋污染监测中的应用
13
作者 赵安冉 任成喆 +3 位作者 乔玲 范松尧 李铁军 郭远明 《微体古生物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66-78,共13页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排到海洋中,使得海洋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底栖有孔虫因其具有个体小、数量大、物种多样性高、生命周期短、分布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具有良好的保存潜力、以及... 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污染物被排到海洋中,使得海洋环境质量明显下降,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底栖有孔虫因其具有个体小、数量大、物种多样性高、生命周期短、分布广泛、在海洋沉积物中具有良好的保存潜力、以及对各种污染物具有较高敏感性等特点,而被作为优良的海洋污染指示生物,在海洋环境生态评估方面具有重要价值。本文综述国内外开展的有孔虫对海洋污染的生态响应,重点介绍了其在农业、工业和水产养殖业污染方面的指示作用,指出当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展望了今后的研究方向,为推进我国有孔虫指示海洋污染的应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底栖有孔虫 壳体畸形 群落结构 海洋污染 环境监测
原文传递
利用有孔虫壳体B/Ca比值再造古海水pH值及[CO_3^(2-)]的潜力 被引量:2
14
作者 乔培军 王婷婷 翦知湣 《地球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86-693,共8页
有孔虫壳体B/Ca比值是一个极具潜力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古海洋学方法,适用于恢复古海水pH值及[CO23-]。对于表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造大气CO2浓度;对于深层水,可以指示洋流变化及水团变迁。且与硼同位素方法相比较,B/Ca比值分析更简... 有孔虫壳体B/Ca比值是一个极具潜力并且受到广泛关注的古海洋学方法,适用于恢复古海水pH值及[CO23-]。对于表层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再造大气CO2浓度;对于深层水,可以指示洋流变化及水团变迁。且与硼同位素方法相比较,B/Ca比值分析更简易、稳定性更好,受溶解及沉积埋藏作用影响小,因而更适合于高分辨率的古海洋学分析。但是,由于该分析方法较新,与之相关的有孔虫吸收B元素的生物过程不是很清楚,采用B/Ca比值恢复pH值及[CO32-]的机制也不是很了解,方法的建立主要基于经验公式基础之上,因而为该方法寻找理论基础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孔虫壳体 B/Ca PH值 [CO32-]
原文传递
浮游有孔虫标准化壳体重量测试方法及在西太平洋的应用 被引量:3
15
作者 安佰正 李铁刚 +2 位作者 孙晗杰 熊志方 常凤鸣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81-889,共9页
使用标准化壳体重量法和传统壳体重量法分别对中国南海(South China Sea,简称SCS)站表层沉积物和MD06-3052岩心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浮游有孔虫种属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的标准化壳体重量和传统壳体重量.通过对SCS站... 使用标准化壳体重量法和传统壳体重量法分别对中国南海(South China Sea,简称SCS)站表层沉积物和MD06-3052岩心沉积物样品进行了测试,获得了浮游有孔虫种属Globigerinoides ruber(G.ruber)的标准化壳体重量和传统壳体重量.通过对SCS站表层沉积物中G.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与传统壳体重量的比较,认为在该海域使用标准化壳体重量替代性指标能够更好的排除壳体粒径的干扰.通过对MD06-3052岩心中G.ruber标准化壳体重量与南极Vostok冰心的CO2浓度(pCO2)曲线进行对比,认为标准化壳体重量方法能够较好的反映出表层海水[CO32-]的变化.标准化壳体重量方法快速简便,指示性好,在探讨晚更新世以来表层海水在全球碳循环的重要作用中,是一个很有潜力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壳体重量 浮游有孔虫 碳酸盐 碳循环 西太平洋 海洋地质.
原文传递
大型有孔虫壳体对砂岩储集空间及物性的影响——以琼东南盆地松南凹陷三亚组一段为例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遵青 陈国俊 +2 位作者 杨海长 李超 赵燚林 《天然气地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12-720,共9页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统计方法研究了琼东南盆地松南凹陷三亚组一段2 565.00~2 576.23m细—中砂岩所含的大型有孔虫化石对岩石储集空间和物性的影响。分析表明,该层段细—中砂岩具有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的物性特征。大型有孔虫... 通过岩石薄片、扫描电镜和统计方法研究了琼东南盆地松南凹陷三亚组一段2 565.00~2 576.23m细—中砂岩所含的大型有孔虫化石对岩石储集空间和物性的影响。分析表明,该层段细—中砂岩具有中—低孔、低渗—特低渗的物性特征。大型有孔虫壳体对砂岩储集空间及物性有特殊影响,其抗压实性可减少压实作用对体腔孔隙及壳体格架间孔隙的破坏,使砂岩中的生物体腔孔保有1%~4%的面孔率。但由于有孔虫壳体较大、硬度较小,压实作用可使壳体周边多个碎屑颗粒嵌入有孔虫壳壁,壳体可封堵周边的碎屑粒间孔隙并影响其渗透性;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测试发现,δ13C值介于-2.050‰~0.243‰之间,δ18 O值介于-9.700‰~-7.624‰之间;古盐度Z值介于118.93~123.67之间,平均值为121.42;碳酸盐形成温度在56.5~64.8℃之间,平均值为62.2℃。测试结果表明,该层砂岩中的碳酸盐胶结物具有海相成岩环境、早成岩阶段的特点。结合薄片有孔虫含量与碳酸盐胶结物含量的正相关关系,以及有孔虫壳体附近碳酸盐胶结物分布较多的现象判断,大型有孔虫壳体为碳酸盐胶结物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来源,由此导致的强烈胶结作用是砂岩物性变差的重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有孔虫壳体 储集空间 物性 琼东南盆地 三亚组一段 砂岩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