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4篇文章
< 1 2 1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 of Chinese younger women and geographical factors
1
作者 Miao Ge1,Ya-Ping Zhang1,Jin-Wei He1,Yan-Chun Yan1,Xin Wang1,Li-Xia Cao1,Hai-Yan Fu2 1.Department of Geography,Shaanxi Normal University,Xi’an 710062 2.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School of Basic Medicine,Fourth Military Medical University,Xi’an 710032,China 《Journal of Pharmaceutical Analysis》 SCIE CAS 2010年第1期34-38,共5页
Objective To supply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tandardizing 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of Chinese younger women.Methods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21767... Objective To supply a scientific basis for standardizing 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forced vital capacity(FVC)of Chinese younger women.Methods We studie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21767 samples of FVC of younger women and eight geographical factors in 157 areas in China.Results It was found tha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geographical factors and 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FVC of younger women was quite significant(F=5.884,P=0.000).By adopting the method of mathematical regression analysis,one regression equation was inferred:=3.146+0.00006919X1+0.01315X4-0.006966X6+0.09524X8±0.254.In the above equation,is 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younger women’ FVC(L);X1 is the altitude(m);X4 is the annual mean air temperature(℃);X6 is the annual mean relative humidity(%);X8 is the annual mean wind speed(m/s);0.254 is the value of the residual standard deviation.Conclusion If geographical values are obtained in a certain area,the normal reference value of FVC of younger women in this area can be obtained by using the regression equation.Furthermore,according to the geographical factors,China can be divided into eight regions:Northeast China Region,North China Region,Shanxi-Shaanxi-Inner Mongolia Region,middle and lower reaches of the Yangzte River Region,Southeast China Region,Northwest China Region,Southwest China Region,and Qinghai-Tibet Plateau Reg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d vital capacity normal reference value geographical factor regression analysis
下载PDF
Body mass index correlated with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forced vital capacity in a population with a relatively low prevalence of obesity 被引量:3
2
作者 Susumu Fukahori Hiroto Matsuse +5 位作者 Nobom Takamura Tomoko Tsuchida Tetsuya Kawano Chizu Fukushima Senjyu Hideaki Shigeru Kohno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0年第20期2792-2796,共5页
Background Obesity is the most common metabolic disease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lung function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Although several longitudin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crease... Background Obesity is the most common metabolic disease in the world. Howeve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besity and lung function is not fully understood. Although several longitudinal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increases in body weight can lead to reductions in pulmonary function, whether this is the case with the Japanese population and whether high body mass index (BMI) status alone represents an appropriate predictor of obstructive lung dysfunction remains unclear.The purpose of present study was to estimate the effect of BMI on lung function measured by spirometry of Japanese patients in general clinics. We measured BMI and performed spirometry on screening patients who had consulted general clinics.Methods Subjects comprised 1231 patients ≥40 years of age (mean age (65.0±12.0) years, 525 men, 706 women) who had consulted clinics in Nagasaki Prefecture, Japan, for non-respiratory disease. BMI was calculated and lung function was measured by spirometry.Results BMI was found to be positively correlated with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EV1)/forced vital capacity (FVC) in men and with 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 (MMF) in all subjects. Following adjustment for relevant factor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BMI and FEV1/FVC was identified for all subjects. Comparison between subjects with normal BMI (18.5-25.0) and higher BMI (25.1-30.0) also demonstrated that FEV1/FVC and percentage of predicted maximum mid-expiratory flow (%MMF)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he latter subjects.Conclusions In a population without marked respiratory disease, higher BMI subjects showed less obstructive pulmonary dysfunction compared to normal BMI subjects. High BMI status alone may be inappropriate as a predictor of obstructive lung dysfunction, particularly in populations with a low prevalence of obes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BESITY body mass index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forced expiratory volume in 1 second forced vital capacity Asians
原文传递
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对多发肋骨骨折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于双 王笑凡 +3 位作者 林艳君 郑少强 杨占民 赵尧平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65-569,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MRFs)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竖脊肌平面阻滞(ESPB)对多发肋骨骨折(MRFs)患者术后早期呼吸功能和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2月至2021年12月择期行多发肋骨骨折手术患者58例,男42例,女16例,年龄18~64岁,BMI 18.5~30.0 kg/m^(2),ASAⅠ或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ESPB联合全身麻醉组(E组)和单纯全身麻醉组(G组),每组29例。E组于麻醉诱导后在侧卧位下实施超声引导下ESPB,给予0.5%罗哌卡因0.4 ml/kg。记录麻醉诱导前、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用力肺活量(FVC)、动脉血气分析、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记录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情况。记录麻醉诱导前、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结果与G组比较,E组出PACU时、术后24、48 h的FVC明显增大(P<0.05),PaCO_(2)、静息和咳嗽时VAS疼痛评分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0~24 h、24~48 h的PCIA有效按压次数和补救镇痛率明显降低(P<0.05)。与G组比较,E组术后24、48 h的IL-6和TNF-α浓度明显降低(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ESPB可为MRFs患者提供良好的术后镇痛,促进术后早期呼吸功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竖脊肌平面阻滞 肋骨骨折 炎性因子 用力肺活量 超声引导
下载PDF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多层螺旋CT参数的相关性
4
作者 郑国利 刘艳 卜春红 《川北医学院学报》 CAS 2024年第8期1089-1092,1131,共5页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多层螺旋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8)、中度组(n=30)、重度组(n=12);另选40名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 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与多层螺旋CT参数的相关性。方法:选取6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为研究组,按照病情严重程度分为轻度组(n=18)、中度组(n=30)、重度组(n=12);另选40名同期体检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比较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的多层螺旋CT参数[(支气管壁面积百分比(WA%)、管壁厚度与体表面积的比值(T/BSA)、管腔面积(Ai)、管壁厚度与直径比(TDR)]及肺功能指标[肺容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及FEV1/FVC],分析多层螺旋CT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其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Ai、FVC、FEV1低于对照组(P<0.05);WA%、TDR、T/BSA、FEV1/FVC高于对照组(P<0.05)。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FVC、FEV1、Ai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不同病情严重程度患者FEV1/FVC、T/BSA、WA%、TD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轻度组<中度组<重度组。相关性分析显示,WA%、TDR、T/BSA水平与FEV1/FV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FEV1、FVC均呈负相关关系(P<0.05);Ai水平与FEV1、FVC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与FEV1/FVC负相关(P<0.05)。ROC曲线分析显示,与WA%、Ai、T/BSA、TDR单项诊断相比,四项联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功能指标与多层螺旋CT参数有一定相关性;多层螺旋CT四项参数联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诊断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多层螺旋CT 用力肺活量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下载PDF
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对156例特发性肺纤维化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肺功能的影响
5
作者 姜涵毅 刘小琴 +6 位作者 徐进 余敏 李燕 黄妹 曹敏 肖永龙 刘寅 《临床肺科杂志》 2024年第11期1621-1627,共7页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至2022年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6例IPF患者,随机分成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n=48)、吡非尼酮观察组(n=51)和尼... 目的研究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对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对肺功能相关指标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至2022年间,我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56例IPF患者,随机分成乙酰半胱氨酸对照组(n=48)、吡非尼酮观察组(n=51)和尼达尼布观察组(n=57),观察组分别给予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按照常规方法给药乙酰半胱氨酸治疗,疗程为48周。比较三组药物对IPF患者治疗前后的用力肺活量(FVC)、一秒量(FEV_(1))、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比例(D_(L)CO%pred)指标的影响;检测血清涎液化糖链抗6(KL-6)、干扰素-γ、白介素-6(IL-6)和乳酸脱氢酶(LDH)表达;统计圣乔治呼吸问卷(St.George’s Respiratory Questionnaire,SGRQ)评分、复发率以及生存曲线。结果治疗48周后,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观察组患者的FVC和FVC%pred指标较对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尼达尼布观察组治疗48周后,FVC较对照组下降140 mL/年,吡非尼酮观察组较对照组下降110 mL/年,两观察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患者的血清KL-6值和干扰素-γ值无统计学差异,而吡非尼酮和尼达尼布两观察组治疗前后患者血清KL-6和干扰素-γ值均显著下降(P<0.05),三组患者治疗前后的IL-6和LDH表达变化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48周后随访,对照组患者急性发作率为45.83%,吡非尼酮观察组患者急性发作率为23.53%,尼达尼布观察组患者急性发作率为22.81%;治疗后两观察组患者的SGRQ评分显著降低,生活质量具有明显优势。结论吡非尼酮或尼达尼布均可延缓IPF患者肺功能下降,降低患者血清KL-6和干扰素-γ水平,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方案对临床使用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吡非尼酮 尼达尼布 特发性肺纤维化 血清涎液化糖链抗6 用力肺活量
下载PDF
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与老年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及肺功能的关系
6
作者 李红 孙惠 王龙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0期26-30,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面活性蛋白-D(SP-D)、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与老年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及肺功能的关系,以提高AE-IPF早期诊断率、防范误诊的发... 目的 探讨血清表面活性蛋白-A(SP-A)、表面活性蛋白-D(SP-D)、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涎液化糖链抗原-6(KL-6)、微小核糖核酸-21(miR-21)与老年急性加重特发性肺纤维化(AE-IPF)及肺功能的关系,以提高AE-IPF早期诊断率、防范误诊的发生。方法 选取2023年1月至2024年1月收治的老年AE-IPF患者80例为AE-IPF组,另选择同期就诊的80例老年稳定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患者为IPF组及50例体检健康老年人为对照组。比较3组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及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1 min最大自主通气量(MVV)、1 min最大自主通气量占预计值百分比(MVV%pred)、肺一氧化碳弥散量占预计值百分比(DLCO%pred)]。分析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诊断AE-IPF的价值;分析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结果 IPF组、AE-IPF组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高于对照组,且AE-IPF组高于IPF组(P<0.05)。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诊断AE-IPF发生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66、0.882、0.890、0.793、0.783,敏感度分别为0.800、0.825、0.800、0.763、0.813。AE-IPF组、IPF组FEV1、FEV1/FVC、FEV1%pred、MVV、MVV%pred、DLCO%pred均低于对照组,AE-IPF组低于IPF组(P<0.05)。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与FEV1、FEV1/FVC、FEV1%pred、MVV、MVV%pred、DLCO%pred均呈负相关(P<0.01)。结论 检测血清SP-A、SP-D、HMGB1、KL-6、miR-21表达情况可提高AE-IPF早期诊断率,防范误诊误治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肺纤维化 急性加重 表面活性蛋白-D 高迁移率族蛋白B1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1 min最大自主通气量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
下载PDF
通督五线针联合三维平衡正脊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的康复效果观察
7
作者 王艳杰 蔡子娟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20期71-75,共5页
目的 观察通督五线针联合三维平衡正脊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康复效果,以避免延误治疗。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 目的 观察通督五线针联合三维平衡正脊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的康复效果,以避免延误治疗。方法 选取2022年3月至2023年3月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患儿13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三维平衡正脊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通督五线针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Cobb角及坐位体前屈长度、腰椎肌力、肺功能指标、骨密度。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3.85%(61/65)高于对照组的81.54%(53/65,P<0.05)。治疗后,2组Cobb角均减小,坐位体前屈长度均增加,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腰部前屈与后伸肌力均得到提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用力肺活量、最大自主通气量、骨密度百分位均上升,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 通督五线针联合三维平衡正脊法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弯能通过改善脊柱生理弯曲状态、增强腰椎肌力、提高肺功能、增强骨密度,提高临床疗效,从而避免延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脊柱侧弯 青少年 通督五线针 针刺疗法 三维平衡正脊法 COBB角 肌力 用力肺活量
下载PDF
桑麻杏贝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模型大鼠炎症因子及肺功能作用机制研究
8
作者 何宗阳 陈赛男 +5 位作者 包志瑶 陈金涛 许玲 季思勤 何新慧 王振伟 《陕西中医》 CAS 2024年第10期1315-1319,共5页
目的:探讨桑麻杏贝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及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只(雌雄各半),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应用烟熏法构建COPD大鼠模型。治疗组予桑... 目的:探讨桑麻杏贝汤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模型大鼠炎症因子的影响及肺功能的改善作用。方法:将36只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和治疗组,每组各12只(雌雄各半),除对照组外,其余两组应用烟熏法构建COPD大鼠模型。治疗组予桑麻杏贝汤12 g/(kg·d)灌胃,模型组和对照组采用10 ml/(kg·d)0.9%氯化钠溶液灌胃。14 d干预结束后,测定大鼠用力肺活量(FVC)、0.1 s用力呼气容积(FEV0.1)、呼气峰值流速(PEF),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大鼠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的浓度水平,并应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COPD模型组大鼠的FVC、PEF值均下降(P<0.05),血清TNF-α、IL-6、IL-8浓度水平均升高(P<0.01),肺组织病理变化加重。与模型组相比,桑麻杏贝汤组大鼠肺功能明显得到改善(P<0.05),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明显降低(P<0.05)。结论:桑麻杏贝汤能够改善COPD模型大鼠的肺功能等症状,其机制可能与下调TNF-α、IL-6、IL-8等炎症因子浓度水平,减少肺组织病理损伤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桑麻杏贝汤 大鼠 用力肺活量 肿瘤坏死因子-Α 白细胞介素-6 炎性因子
下载PDF
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膈肌功能与肺功能关联性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魏杰 刘皎然 +6 位作者 周梦 张荣心 刘惠敏 彭龙 林玉 王天亚 任向影 《转化医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92-195,共4页
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功能与肺功能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COPD为研究组,选取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肺功能和超声检查,比较2组肺功能指标以及对照组与不同COPD... 目的 探讨超声评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膈肌功能与肺功能相关性。方法 选取2022年1月—2023年3月收治的100例COPD为研究组,选取同期100名体检健康者为对照组。2组均接受肺功能和超声检查,比较2组肺功能指标以及对照组与不同COPD分级患者膈肌移动度,分析COPD患者膈肌功能与肺功能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改良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指数(mMRC)评分和残气量(RV)/肺总容量(TLC)较对照组高,而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FVC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和FEV1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则较对照组低(P<0.05)。重度组平静呼吸时膈肌移动度(FRC)较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高,而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DE)、不同呼吸时相膈肌移动度差值(DE-FRC)则较中度组、轻度组、对照组低(P<0.05);中度组FRC较对照组高,而DE、DE-FRC则较轻度组和对照组低(P<0.05);轻度组DE-FRC较对照组低(P<0.05)。COPD患者膈肌功能与FEV1%pred、FVC%pred、FEV1/FVC和DE-FRC均呈正相关(r=0.595、0.436、0.637、0.576,P<0.05),而与mMRC评分、RV/TLC呈负相关(r=-0.613、-0.348,P<0.05)。结论 COPD患者膈肌功能与肺功能存在明显相关性,可通过超声评估膈肌形态了解其功能,进而为疾病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超声检查 膈肌功能 肺功能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 残气量 Pearson相关系数
下载PDF
清气化痰丸加减联合丙卡特罗治疗痰热蕴肺证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及对炎性因子的影响
10
作者 观云 武蕾 +1 位作者 彭飞飞 张萱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4期74-78,共5页
目的评价清气化痰丸加减联合丙卡特罗治疗痰热蕴肺证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30例痰热蕴肺证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丙卡特罗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 目的评价清气化痰丸加减联合丙卡特罗治疗痰热蕴肺证支气管哮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2年1月至2023年12月收治的130例痰热蕴肺证支气管哮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丙卡特罗颗粒,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清气化痰丸加减方,2组均服用14 d。观察2组患者临床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候积分、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流量(PEF)]、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免疫球蛋白E(IgE)]、免疫指标(CD3+、CD4+、CD8+、CD4+/CD8+)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77%高于对照组的7385%(P<0.05)。治疗后,2组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降低,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P<001)。治疗后2组FEV1/FVC、FEV1、PEF均上升,且观察组FEV1/FVC、FEV1、PEF改善更显著(P<0.05,P<001)。治疗后2组IL-6、IL-8、IgE水平均较前降低,且观察组改善更显著(P<0.05,P<001)。治疗后2组CD3+、CD4+、CD4+/CD8+水平升高,CD8+水平降低,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变化较对照组明显(P<0.05,P<001)。2组治疗期间均未见不良反应发生。结论采用清气化痰丸加减方联合丙卡特罗治疗痰热蕴肺证支气管哮喘患者有较好的效果,能够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肺功能、免疫功能,减轻气道炎症,且具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支气管哮喘 痰热蕴肺 清气化痰丸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白细胞介素-6 CD3+ 药物毒性
下载PDF
FEV1回归模型在肺通气检查禁忌人群中的应用
11
作者 姜望予 郭芳雅 +1 位作者 凌冰毅 陈芳 《浙江临床医学》 2024年第5期680-682,共3页
目的建立肺通气检查禁忌人群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预计式,以推测此人群FEV1预计值。方法本实验分为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回顾性收集病例资料1,273例作为建模实验组;前瞻性收集验证组375例。收集基本资料、肺功能测定FEV1值及强... 目的建立肺通气检查禁忌人群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预计式,以推测此人群FEV1预计值。方法本实验分为回顾性研究及前瞻性研究。回顾性收集病例资料1,273例作为建模实验组;前瞻性收集验证组375例。收集基本资料、肺功能测定FEV1值及强迫振荡技术(FOT)测定呼吸阻力R5值。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探究实验组各因素与FEV1相关性。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建立预计方程。配对t检验验证组FEV1真实值和预计值差异。结果FEV1与体质量无模型相关关系,与身高呈正相关关系,年龄呈负相关关系,R5呈负相关关系(P<0.05)。建模与验证:纳入身高、年龄和R5,实际值与预计值在验证样本中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验证样本两值相关性好。结论本研究人群中FEV1真实值与预计值无统计学差异,模型有较好的准确性,可应用于临床诊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一秒用力呼吸容积 肺功能 FOT R5
下载PDF
膈肌厚度比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
12
作者 徐敏 薛硕 +1 位作者 孔明健 张伟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46-350,共5页
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目的 评价膈肌厚度比(DTI)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导致膈肌麻痹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择期行肱骨中段、桡骨骨折内固定或取内固定术的患者51例,男27例,女24例,年龄18~64岁,BMI 18~30 kg/m^(2),ASAⅠ或Ⅱ级。所有患者采用0.5%罗哌卡因20 ml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以用力呼吸时膈肌移动度(DE)作为标准将患者分为两组:麻痹组(n=11,DE≥25%)和非麻痹组(n=40,DE<25%)。记录阻滞前、阻滞后15 min阻滞侧DE、吸气末膈肌厚度(DTei)、呼气末膈肌厚度(DTee)、用力肺活量(FVC)、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SpO_(2),感觉、运动阻滞时间和恢复时间,并记录芬太尼用量,给药24 h内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头痛、霍纳综合征、低血压、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DTI、FVC下降幅度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的曲线下面积(AUC)和95%可信区间(CI)、界值、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两组阻滞前DE、DTI、FVC、FEV_(1)、SpO_(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非麻痹组比较,阻滞后15 min麻痹组DE、DTI明显减小(P<0.05),DE下降幅度、FVC下降幅度明显增大(P<0.05),呼吸困难发生率明显升高(P<0.05)。两组芬太尼用量及其他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阻滞后DTI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973(95%CI 0.927~1.000),界值1.2,敏感性100%,特异性95%。阻滞后FVC下降幅度诊断急性膈肌麻痹的AUC为0.697(95%CI 0.534~0.860),界值10%,敏感性100%,特异性38%。结论 与用力肺活量比较,膈肌厚度比对诊断臂丛神经阻滞所致急性膈肌麻痹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且不需要进行术前基线值测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膈肌厚度比 膈肌移动度 用力肺活量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膈肌麻痹 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及与特征变量的相关性分析
13
作者 孙宏凤 魏斌 钱春燕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1期58-64,共7页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情况,并对特征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诊治的100例VAP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特征、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 目的研究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患者出院后生存质量情况,并对特征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方法选取2019年11月至2022年11月诊治的100例VAP作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临床特征、世界卫生组织生存质量测定量表简表(WHOQOL-BREF)评分;分析患者生存质量现状,比较不同临床、肺功能特征患者生存质量;分析降钙素原(PCT)、白细胞计数(WBC)、C反应蛋白(CRP)与肺功能指标、WHOQOL-BREF评分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VAP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CT、WBC、CRP联合预测患者生存质量的价值。结果100例VAP患者WHOQOL-BREF量表生理、心理、社会关系维度评分及总评分均低于常模评分(P<0.01),且低生存质量患者39例,占比为39.00%;年龄大、心功能不全及PCT、WBC、CRP升高人群低生存质量者占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用力肺活量(FVC)异常人群低生存质量患者占比高于正常人群(P<0.01);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1)/FVC异常人群低生存质量患者占比高于正常人群(P<0.01);VAP患者PCT、WBC、CRP与FVC、FEV1/FVC、WHOQOL-BREF评分呈负相关(P均<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大、心功能不全及PCT、WBC、CRP升高是VAP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P<0.01);ROC曲线显示,PCT、WBC联合CRP预测VAP患者生存质量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11,大于PCT、WBC、CRP单一预测的AUC(P<0.01)。结果VAP患者出院后低生存质量者占比较高,年龄大、心功能不全及PCT、WBC、CRP升高是VAP患者生存质量的影响因素;且PCT、WBC、CRP异常水平与肺功能、生存质量呈负相关,其联合预测患者生存质量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用力肺活量 第1秒用力呼气量 降钙素原 C反应蛋白 相关性 影响因素分析 生存质量
下载PDF
膈肌功能参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
14
作者 魏杰 刘皎然 +6 位作者 彭龙 周梦 张荣心 刘惠敏 林玉 王天亚 任向影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8期40-45,共6页
目的探究膈肌功能参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1月收治的100例COPD为研究对象,纳入COPD组;再依据COPD分级标准分为轻-中度组(COPDⅠ~Ⅱ级)、重度组(COP... 目的探究膈肌功能参数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其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9月—2023年11月收治的100例COPD为研究对象,纳入COPD组;再依据COPD分级标准分为轻-中度组(COPDⅠ~Ⅱ级)、重度组(COPDⅢ级及以上)。同时招募与COPD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志愿者40例作为对照组。均进行膈肌超声检查[用力呼吸(TLC)、平静呼吸(FRC)时相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厚度]以及肺功能检查[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1%pred)、用力肺活量占预计值百分比(FVC%pred)、FEV1/FVC],比较各组间膈肌功能参数差异,分析膈肌功能参数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及评估病情严重程度的价值。结果COPD组改良版英国医学研究会呼吸困难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FEV1%pred、FVC%pred、FEV1/FVC均低于对照组(P<0.05)。TLC、TLC-FRC时相的膈肌移动度和膈肌厚度,重度组低于轻-中度组低于对照组(P<0.05);FRC时相膈肌移动度,重度组和轻-中度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但重度组与轻-中度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膈肌移动度与COPD患者FEV1/FVC、FEV1%pred、FVC%pred呈正相关(P<0.01)。TLC时相膈肌厚度与FEV1/FVC、FEV1%pred呈正相关(P<0.05)。TLC时相膈肌移动度及膈肌厚度评估COPD病情严重程度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21及0.673。结论COPD患者超声膈肌功能参数与肺功能指标具有显著相关性,超声检测膈肌功能参数对辅助评估COPD病情严重程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超声检查 膈肌移动度 膈肌厚度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 相关性 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下载PDF
D-二聚体、NLR、PLR、CRP、FEV1/FVC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严重程度的相关性研究
15
作者 郑晓惠 黎燕妹 《临床误诊误治》 CAS 2024年第14期48-54,共7页
目的探究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3例COP... 目的探究D-二聚体、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PLR)、C反应蛋白(CRP)、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严重程度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9年8月至2021年10月收治的113例COPD住院患者作为COPD组,再根据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分为中轻度组76例、重度组37例;另选取同期行健康体检的健康人50例作为健康对照组。对所有纳入研究者检查血清D-二聚体、NLR、PLR、CRP水平,对比COPD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各指标水平;对比不同病情程度COPD患者外周血各指标水平和肺功能FEV1/FVC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D-二聚体、NLR、PLR、CRP、FEV1/FVC水平与COPD患者病情程度的相关性;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结果COPD组D-二聚体、PLR、CRP、NLR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升高(P<0.05)。重度组D-二聚体、PLR、CRP、NLR水平较中轻度组显著升高,FEV1/FVC水平较中轻度组显著降低(P<0.05)。D-二聚体、PLR、CRP、NLR均与COPD患者病情程度呈正相关(r=0561、0.782、0773、0857,P<001),FEV1/FVC水平与COPD患者病情程度呈负相关(r=-0983,P<001)。D-二聚体与PLR呈正相关(r=0.872,P<0.05);D-二聚体与CRP呈正相关(r=0.714,P<0.05);PLR与CRP呈正相关(r=0.798,P<0.05);NLR与CRP呈正相关(r=0.857,P<0.05)。D-二聚体、PLR、CRP、NLR水平偏高和FEV1/FVC水平偏低是COPD患者病情加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D-二聚体、PLR、CRP、NLR、FEV1/FVC水平与COPD病情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反映疾病病情变化的常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疾病 慢性阻塞性 D-二聚体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血小板/淋巴细胞比值 C反应蛋白 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 相关性分析
下载PDF
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
16
作者 余俊莲 朱琴 张彪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26期46-49,共4页
目的:探究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4例... 目的:探究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3年1—10月孝感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88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根据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4例。常规组给予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功能、气道重塑指标,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用力肺活量(FVC)、最大呼气峰流速(PEF)、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FVC%均升高,观察组FVC、PEF、FEV_(1)/FVC%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气道壁厚度/外径比值(TDR)、气道面积/总横截面积比值(WA)均降低,观察组TDR、WA均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采取布地格福吸入气雾剂联合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治疗的效果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肺功能,对抗气道重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布地格福 乙酰半胱氨酸泡腾片 用力肺活量 最大呼气峰流速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总横截面积
下载PDF
单孔胸腔镜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NSCLC患者的效果
17
作者 张广智 《中外医学研究》 2024年第6期115-118,共4页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VATS)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收治的108例早期NSCLC患者。根据信封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单... 目的:比较单孔胸腔镜(VATS)肺段切除术与肺叶切除术治疗早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3年1月徐州市铜山区中医院收治的108例早期NSCLC患者。根据信封随机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4例。对照组实施单孔VATS肺叶切除术,试验组实施单孔VATS肺段切除术。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术前、术后1个月肺功能,术前、术后15 d、术后1个月疼痛程度,并发症。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对照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均低于术前,试验组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与用力肺活量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术后15 d、术后1个月,两组NRS评分均下降,试验组术后15 d、术后1个月数字评定量表(NR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5.56%,低于对照组的18.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孔VATS肺段切除术可减轻对患者肺功能的影响,缓解其疼痛感,并减少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用力肺活量 肺功能 肺段切除术
下载PDF
FEV_1和DLCO对非小细胞肺癌患者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的预测价值
18
作者 李晓亮 樊立茂 +1 位作者 郭朝卫 王新刚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 2024年第8期1050-1054,共5页
目的 评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019年2月—2023年1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叶切... 目的 评估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_(1))、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对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经胸腔镜肺叶切除术后肺部并发症(PPC)及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 前瞻性对2019年2月—2023年1月在保定市第二中心医院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叶切除术的150例NSCLC患者进行分析,根据术后30 d内的PPC发生情况,将患者分为PPC组(n=26)及无PPC组(n=124),并记录患者的院内死亡情况。结果 PPC组患者FEV_(1)%术后预测值(ppoFEV_(1)%)、DLCO%术后预测值(ppoDLCO%)和DLCO更低,而住院时间和院内病死率,吸烟史比例更高,年龄更大(P<0.05)。通过受试者(ROC)曲线分析显示,ppoFEV_(1)%和ppoDLCO%预测肺叶切除术患者发生PPC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50(95%CI:0.771~0.930)、0.858(95%CI:0.779~0.936),最佳截断值分别为59.26%、53.25%。Lasso回归和逐步回归分析显示,年龄(β=0.074,OR=1.077),ppoFEV_(1)%(β=-0.036,OR=0.964)和ppoDLCO%(β=-0.103,OR=0.902)是具有统计学意义的预测因素(P<0.05)。通过Pearson相关性分析,PPC组患者的ppoFEV_(1)%、ppoDLCO%与住院时间呈负相关(r=-0.473,P=0.015;r=-0.434,P=0.027)。经ROC曲线分析,ppoFEV_(1)%、ppoDLCO%对肺叶切除术患者院内死亡的预测AUC分别为0.850(95%CI:0.771~0.930)、0.926(95%CI:0.871~0.982)。结论 ppoFEV_(1)%<59.26%、ppoDLCO%<53.25%的行电视胸腔镜手术肺叶切除术的NSCLC患者具有更高的PPC发生风险,检测患者的ppoFEV_(1)%、ppoDLCO%有助于临床医生对NSCLC患者进行风险分层、预后预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术后预测值 肺一氧化碳弥散量(DLCO)术后预测值 肺叶切除术 术后肺部并发症 院内死亡
下载PDF
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预后的影响
19
作者 康礼忠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4年第1期91-94,共4页
目的:探究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三沙中心卫生院普通内科收治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依据急性加重情况分为急性加重... 目的:探究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对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9年5月至2023年5月福建省宁德市霞浦县三沙中心卫生院普通内科收治的老年COPD稳定期患者86例作为研究对象。随访6个月,依据急性加重情况分为急性加重组(急性加重发作次数≥1次)和稳定组。比较急性加重组和稳定组患者的临床资料。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老年COPD急性加重的相关因素。制作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以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睡眠时长和睡眠质量对老年COPD急性加重的预测效能。结果:患者入院治疗后随访6个月,发生急性加重患者21例(24.42%)。急性加重组与稳定组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吸烟、饮酒、病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肺活量(FVC)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急性加重组FEV1/FVC、睡眠时长均低于稳定组,睡眠质量评分高于稳定组(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FEV1/FVC、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均为影响老年COPD急性加重的独立因素(OR=3.466、2.147、2.251,P<0.05)。ROC分析显示,睡眠时长、睡眠质量对老年COPD急性加重的特异度为96.60%,高于单独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且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二者联合预测老年COPD急性加重的AUC为0.911,高于其单独预测的AUC(Z=2.675,P=0.039;Z=2.986,P=0.032)。结论:睡眠时长、睡眠质量与老年COPD急性加重均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睡眠时长联合睡眠质量对老年COPD急性加重进行预测的效能较高,可作为临床评估老年COPD急性加重的重要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时长 睡眠质量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用力肺活量
下载PDF
胸部高分辨率CT结合肺功能最大中期呼气流量/用力肺活量比值、呼出气一氧化氮水平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风险人群的预测价值
20
作者 冯海军 贺航咏 +3 位作者 练越阳 郭晓娟 杨媛华 Liu Yuewu 《中国医刊》 CAS 2024年第3期265-270,共6页
目的探索胸部高分辨率CT气道壁厚度、肺气肿容积结合肺功能最大中期呼气流量(MMEF)/用力肺活量(FVC)比值(MMEF/FVC)、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风险人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 目的探索胸部高分辨率CT气道壁厚度、肺气肿容积结合肺功能最大中期呼气流量(MMEF)/用力肺活量(FVC)比值(MMEF/FVC)、呼出气一氧化氮(FeNO)水平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风险人群中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就诊的32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史、症状及肺功能情况分为COPD稳定期组(100例)、COPD风险组(102例)和对照组(118例),比较三组患者的胸部高分辨率CT气道壁厚度、肺气肿容积、MMEF/FVC和FeNO水平并探讨其对COPD高风险人群的早期诊断价值。结果对照组、COPD风险组、COPD稳定期组气道壁厚度、FeNO水平、胸部高分辨率CT全肺CT值低于-950HU的肺容积百分比依次增高,MMEF/FVC依次降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FeNO水平对COPD风险人群的早期诊断价值较高(AUC=0.657,95%CI 0.583~0.731),气道壁厚度及全肺CT值低于-950HU的肺容积百分比对COPD风险人群的早期诊断也具有一定价值。结论应用肺功能指标MMEF/FVC和FeNO水平,结合胸部高分辨率CT中全肺CT值低于-950HU的肺容积百分比和气道壁厚度等指标,可用于临床早期识别COPD风险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部高分辨率CT 肺气肿容积 最大中期呼气流量 用力肺活量 呼出气一氧化氮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预测价值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