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2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Renovation of Forest Form of Nanjing Pearl Spring Scenic Area
1
作者 王裔琪 刘兴剑 +1 位作者 郭忠仁 刘斌 《Journal of Landscape Research》 2012年第3期4-6,共3页
Spontaneous mixed woods in Nanjing Pearl Spring Scenic Area are messy in structure and simple in form,lack of layer and seasonable change,and poor in ornamental effect;hence,four renovation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 Spontaneous mixed woods in Nanjing Pearl Spring Scenic Area are messy in structure and simple in form,lack of layer and seasonable change,and poor in ornamental effect;hence,four renovation methods have been proposed.First,it is the renovation of both sides of roads,that is,the renovation of roadside trees and ornamental shrubs and ground covers at both sides of roads;second,it is the plants disposition on waterfront forest lands,that is,the cultivation of wet tolerating and ornamental trees,wet tolerating native trees,flowering or leaf-viewing ground covers and ferns in waterfront areas;third,it is the renovation of forest form of the offshore area,that is,retaining original key tree species and conducting proper adjustment according to landscape requirement and trees' characters;forth,it is the renovation of distant forest form,that is,accelerating natural evolution by artificial measures based on current natural plants community.Finally,the development of Nanjing Pearl Spring Scenic Area has been predict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ARL SPRING forest form RENOVATION
下载PDF
Under-forest Breeding Pattern and the Practice Form
2
作者 SHEN Zhong-ming 《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 2012年第10期1-4,共4页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nder-forest breeding patter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practice form of under-forest breeding pattern (the pattern of breeding driven by leading enterprise... Through the development in recent years, China's under-forest breeding pattern can be divided into four kinds of practice form of under-forest breeding pattern (the pattern of breeding driven by leading enterprises; the pattern of breeding driven by intermediary economic organizations; the pattern of breeding driven by the professional wholesale market; the pattern of breeding driven by the modern animal husbandry demonstration areas), according to difference in the main body participating in signing the operation contract in breeding pattern. In the production practice of under-forest breeding pattern, the most widely used and successful pattern is the pattern of breeding driven by leading enterprises and its derivative for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er-forest BREEDING PATTERN PRACTICE form
下载PDF
The influence of elevation on soil properties and forest litter in the Siliceous Moncayo Massif,SW Europe 被引量:3
3
作者 BADIA David RUIZ Alberto +4 位作者 GIRONA Antonio MARTI Clara CASANOVA Jose IBARRA Paloma ZUFIAURRE Raquel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6年第12期2155-2169,共15页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elev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climate,vegetation)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soil properties can help to predict changes in response to future climate or afforestation forcings.This work...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elevation and related factors(climate,vegetation) on the physical and chemical soil properties can help to predict changes in response to future climate or afforestation forcings.This work aims to contribute to the knowledge of soil evolution and the classification of forest soils in relation to elevation in the montane stage,with special attention to podzolization and humus forms.The northern flank of the Moncayo Massif(Iberian Range,SW Europe) provide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a forest soils catena within a consistent quartzitic parent material over a relatively steep elevation gradient.With increasing elevation,pH,base saturation,exchangeable potassium,and fine silt-sized particles decrease significantly,while organic matter,the C/N ratio,soil aggregate stability,water repellency and coarse sand-sized particles increase significantly.The soil profiles shared a set of properties in all horizons:loamy-skeletal particle-size,extreme acidity(pH-H_2O<5.6) and low base saturation(<50%).The most prevalent soil forming processes in the catena include topsoil organic matter accumulation and even podzolization,which increases with elevation.From the upper to lower landscape positions of wooded montane stage of the Moncayo Massif,mull-moder-mor humus and an UmbrisolCambisol-Podzol soil unit sequences were foun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ontane stage forest soils Catena Humus forms Podzolization Siliceous Moncayo Massif
下载PDF
西北地区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评价 被引量:2
4
作者 王泽龙 李泽义 +3 位作者 陈邑烜 马孟良 姜在民 蔡靖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9-66,共8页
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设置红桦天然次生林临时样地85块,以年龄-树高、胸径-树高数据为依据,选取常用的9个树木生长模型拟合导向曲线,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并采用2种方法对4个不同地区的立地质量进行比较,... 在陕西、宁夏、甘肃、青海等地设置红桦天然次生林临时样地85块,以年龄-树高、胸径-树高数据为依据,选取常用的9个树木生长模型拟合导向曲线,采用相对优势高法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并采用2种方法对4个不同地区的立地质量进行比较,实现对西北地区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的科学评价。结果表明,立地指数和立地形的最优导向曲线方程分别为H=18.073/{1+exp[-(A-22.571)/9.144]}、H=19.793/{1+exp[-(D-12.218)/6.588]};确定基准年龄为40 a,基准胸径为20 cm,指数级距为2 m,划定10~20 m共6个立地质量等级,编制立地指数表和立地形表。检验结果表明,两表的卡方值均小于临界值,落点检验精度分别为95%和97.5%,达到编表精度要求,均能够良好地反映红桦天然次生林立地质量。2种方法在对4个地区的立地质量评价中表现出较好的一致性,其中陕西火地塘林场立地质量最优,宁夏二龙河林场次之,青海北山林场和甘肃洮坪林场立地质量一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桦天然次生林 立地质量评价 立地指数 立地形
下载PDF
扬州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调查分析与管理对策 被引量:1
5
作者 郝奇林 赵景奎 +2 位作者 赵明 殷海天 方天雨 《江苏林业科技》 2024年第1期36-40,共5页
通过线路踏查、资料分析,对扬州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繁殖方式、原产地、入侵方式、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8种,隶属于9科15属,其中菊科种类最多(9种),占比50... 通过线路踏查、资料分析,对扬州市森林、湿地生态系统外来入侵植物的种类组成、生活型、繁殖方式、原产地、入侵方式、生态系统类型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扬州市外来入侵植物共有18种,隶属于9科15属,其中菊科种类最多(9种),占比50.00%;调查到的外来入侵植物均为草本植物,以一二年生草本植物最多(10种),占比55.56%;这些草本植物大多均依靠种子繁殖,仅有空心莲子草、大薸和凤眼蓝3种水生草本植物依靠营养繁殖;按原产地统计来看,原产于美洲的植物种类最多(15种),占83.33%;有50.00%(9种)入侵植物属于有意引入,44.44%(8种)属于无意引入,自然传入的仅有豚草1种。按生态系统来看,乔木林地和灌木林地中的外来入侵植物种类最多,有15和13种。就扬州市外来入侵植物发生情况进行了讨论分析,并提出相应的管理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生活型 森林 湿地 生态系统 植物区系 扬州市
下载PDF
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探讨功能群划分——以浙西山麻岭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为例
6
作者 邓国右 方茹 +4 位作者 许在恩 吴小明 唐成 罗优波 何庆海 《浙江林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6-23,共8页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 以浙西地区次生常绿阔叶林23个样地的575个样方调查数据为例,研究物种的功能群划分。基于生长型和叶片特征两大因素建立功能群划分体系,并用于浙西地区目标植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研究。结果表明,本项目的研究目标次生常绿阔叶林包括17个功能群。根据物种数量和生长型及叶片特征因素构建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通过对目标群落功能群结构综合图的分析,可知目标群落的功能群结构组成完全吻合次生常绿阔叶林的特征:常绿功能群占比远大于落叶功能群,阔叶功能群占比远大于针叶功能群,乔木层的大、中、小乔木功能群占比随径级增大而数量减少,充分吻合次生林的群落结构特征。本研究的分析结果充分证明不论是功能群划分体系还是功能群结构综合图,都适用于常绿阔叶林群落的研究,尤其是对群落样本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具有很强的操作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常绿阔叶林 功能群 生长型 叶片特征 浙西
下载PDF
略阳县红豆杉种质资源调查与保护策略
7
作者 覃永刚 《陕西林业科技》 2024年第6期110-113,共4页
对全县17个镇(街道办)红豆杉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再通过对郭镇、金家河、五龙洞等11个镇(街道办)区域内红豆杉分布区进行详细踏查目测,对红豆杉集中分布、长势、结实、更新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为对县域内野生红豆杉资源的保护、... 对全县17个镇(街道办)红豆杉资源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再通过对郭镇、金家河、五龙洞等11个镇(街道办)区域内红豆杉分布区进行详细踏查目测,对红豆杉集中分布、长势、结实、更新等情况进行详细调查,为对县域内野生红豆杉资源的保护、管理和利用,为科学规划、建立布局合理、规模适当的红豆杉良种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保护区提供决策依据,达到管好、开发好和合理利用好县域内红豆资源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豆杉 种质资源 林分形成 林相分析 形态特征
下载PDF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8
作者 许雪晴 李文君 +2 位作者 周雪雯 吕仕洪 白坤栋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725-736,共12页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 为了探究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机制,该研究采用常规和系统发育比较方法对广西猫儿山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乔木幼树、灌木、草本和藤本等不同生活型植物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与系统发育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的系统发育信号(Blomberg’s K)值为0.020~0.183。叶片N、P含量以及C/P、P/Ca、K/Ca的系统发育信号显著,表明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系统发育保守性。叶片C、N、K和Mg含量以及大多数计量比受到生活型的显著影响,藤本植物有最高的叶片N、K和Mg含量,而草本植物叶片C、Mg含量、C/N和C/P最低。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总体上对叶片营养元素含量的需求和比例存在差异。进化模型拟合分析表明,对不同生活型最优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值的稳定选择是最优的进化模型,这表明不同生活型植物在进化过程中选择了适应自身的最优叶片化学计量特征组合。此外,在进化过程中叶片化学计量特征之间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因此,物种多样化过程中存在的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系统发育保守性和最优化稳定选择共同推动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形成和维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片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林下植物 生活型 系统发育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下载PDF
森林火灾对泥石流孕灾环境及成灾机制的影响分析
9
作者 罗冠枝 罗敏玄 +1 位作者 陈全明 方琼 《矿产勘查》 2024年第8期1517-1523,共7页
火后泥石流是最危险的森林火灾次生灾害之一,为了探讨森林火灾对泥石流孕灾环境及成灾机制的影响,本文以湖南新田县过火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室内实验等方法,开展火后泥石流孕灾因子及成灾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 火后泥石流是最危险的森林火灾次生灾害之一,为了探讨森林火灾对泥石流孕灾环境及成灾机制的影响,本文以湖南新田县过火区域为研究对象,利用遥感解译、野外实地调查、室内实验等方法,开展火后泥石流孕灾因子及成灾机制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森林火灾对岩土体、植被和物源产生重要影响,因岩土体性质和植被烧毁的影响,提高了坡面地表径流和坡面侵蚀,降低了泥石流启动降雨阈值,形成初次以灰烬层为主的泥石流。这与常规泥石流的特点和成灾机制有所不同,可为火后泥石流灾害防治与风险评价提供重要参考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后泥石流 森林火灾 孕灾环境 成灾机制 灾害防治
下载PDF
基于韧性视角下川西林盘活化建设实践路径启示——以成都大邑县南岸美村为例
10
作者 宋海波 汤琦 《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 2024年第9期61-63,共3页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影响,川西林盘面临数量严重锐减、发展模式单一、生态环境破坏、林盘空心化严重、基础设施不足等种种困境。基于韧性视角,文章以成都大邑县南岸美村为例,在解析林盘韧性建设理念的基础上,... 随着近些年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的快速推进的影响,川西林盘面临数量严重锐减、发展模式单一、生态环境破坏、林盘空心化严重、基础设施不足等种种困境。基于韧性视角,文章以成都大邑县南岸美村为例,在解析林盘韧性建设理念的基础上,分析林盘制度、经济、社会、生态、基础设施等多方面韧性建设,得出林盘活化利用启示,为传统林盘保护发展的实践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形态 韧性理念 林盘活化建设 川西林盘 南岸美村
下载PDF
择伐经营后马尾松次生林阔叶树的生长与群落恢复 被引量:13
11
作者 周志春 徐高福 +1 位作者 金国庆 何建平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420-426,共7页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 对千岛湖国家森林公园几种类型的马尾松次生林,实施"砍松留阔"择伐实验,以促使林下阔叶树种的恢复性生长,快速改善其群落结构和生态功能,弱化松材线虫病的威胁。观测结果表明,马尾松次生林经40%~50%强度的择伐利用6a后,林下的苦槠、石栎、青冈等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呈快速的恢复性生长,林相结构得到快速恢复而形成新的森林景观。经过封禁,马尾松纯林恢复成为具有较多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的松阔混交林,苦槠和石栎的重要值超过20%,林分密度达250株·hm-2;而以马尾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则快速向常绿阔叶林演替,乔木层中苦槠的重要值和林分密度提高了近1倍。分析表明,对马尾松次生林的科学择伐经营,不仅显著增强了松林的生态功能,而且还增加了中间收入,是一种简单易行、成本低、效果好的林相改造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尾松 次生林 择伐经营 地带性常绿阔叶树种
下载PDF
路南石林形态计量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在高 杨明德 +2 位作者 梁虹 彭建 程星 《山地学报》 CSCD 2002年第5期519-525,共7页
从流域地貌结构的角度 ,分析了路南石林形态的相似性和差异性 ,并根据对石林形态测量的数据 ,借助于SPSS软件 ,运用多元统计学的方法 ,对石林形态进行计量分析 ,从而揭示了石林形态大小的内在本质规律———石林的高度与宽度的比值符合P
关键词 路南石林 石林形态 计量分析 P-Ⅲ型曲线 云南 昆明市 岩性 构造
下载PDF
“栽针保阔”红松林不同透光强度效果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徐蕊 牟长城 +1 位作者 李婉姝 吴云霞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30-33,共4页
以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林区近30a不同透光抚育强度"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不同透光强度(郁闭度0.2、0.4、0.6)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 以长白山、张广才岭、小兴安岭林区近30a不同透光抚育强度"栽针保阔"红松林为研究对象,利用重要值、多样性指数等指标定量分析不同透光强度(郁闭度0.2、0.4、0.6)对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的影响效果。结果表明:不同透光强度下群落的树种组成结构、径级分布、蓄积生产力、年均生长量、物种多样性方面都发生了显著变化。随着透光强度的增大,树种组成结构发生改变,红松在群落中的地位不断上升,先锋树种的地位不断降低;群落小径材比例依次下降,中径材比例依次提高,并出现一定比例大径材;下层红松阔叶混交林蓄积生产力逐渐增加;群落建群种红松直径和树高年均生长量呈递增趋势;中等透光抚育强度群落物种多样性最高。采取"栽针保阔"与不同透光抚育强度相结合方式恢复的次生林,均形成了红松占优势的针阔混交林,证实透光抚育是加速东北林区"栽针保阔"红松林恢复的有效途径,综合考虑采取中度以上透光抚育强度(郁闭度0.4以下)更有利于地带性顶级群落阔叶红松林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栽针保阔”红松林 透光强度 效果分析
下载PDF
森林中的美学因素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苏祖荣 苏孝同 郑小贤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1-4,共4页
森林的美学资源是森林的重要组成部分,由形态、色彩、声音、嗅味等因素构成。正是这些美学因素形成了各具特色的森林景观。分析森林美学因素,能扩大审美视野,提高审美情趣,帮助人们体验森林的美学价值。
关键词 森林资源 美学因素 森林形态 森林色彩 森林声音 森林嗅味
下载PDF
赣东北三清山地区花岗岩的类型与“三清山式”花岗岩峰林的成因 被引量:12
15
作者 杨明桂 尹国胜 +2 位作者 马振兴 黄志忠 龙梅梅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0期1511-1525,共15页
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及其外围地区的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地貌的科学价值作进一步讨论,认为:①三清山及其外围的怀玉山燕山期花岗岩区可划分为3型(扬子型、南岭型、沿海型)、4式(铜厂式、银山式、三清山式、灵山式),它们具有鲜明的成... 对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清山及其外围地区的花岗岩地质与花岗岩地貌的科学价值作进一步讨论,认为:①三清山及其外围的怀玉山燕山期花岗岩区可划分为3型(扬子型、南岭型、沿海型)、4式(铜厂式、银山式、三清山式、灵山式),它们具有鲜明的成矿与造景的专属性。②三清山花岗岩原态保留较好,形成于燕山陆内造山末期,是南岭型花岗岩演化至最后阶段形成的超酸性碱长花岗岩的典型代表。③三清山式花岗岩地貌为典型的水蚀型幼年期到壮年期早期的峰林地貌,以山峰尖峭和石柱、石锥、石芽发育完美为标志。④三清山式花岗岩峰林地貌的形成是年青的超酸性岩石、岩体与围岩差异风化,节理发育,雨水丰沛,受控于仍在缓慢抬升的"三角形""隆上隆"断块构造等诸因素最佳耦合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赣东北 三清山式 花岗岩类型 水蚀型峰林地貌 形成条件
下载PDF
新疆胡杨林下土壤的形成特征及其系统分类 被引量:6
16
作者 刘立诚 排祖拉 徐华君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1999年第3期86-91,共6页
新疆胡杨林下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腐殖质化过程、盐渍化过程、钙化过程、氧化还原过程. HAHF0. 68, E40. 88; 积盐层含盐量35. 8~401. 2g/kg, CO=3 + HCO-3  0. 08% ~0.225% ... 新疆胡杨林下土壤的形成过程主要有腐殖质化过程、盐渍化过程、钙化过程、氧化还原过程. HAHF0. 68, E40. 88; 积盐层含盐量35. 8~401. 2g/kg, CO=3 + HCO-3  0. 08% ~0.225% ; 钙积层CaCO3152.4~320. 4g/kg, 石膏聚积层CaSO4·2H2O 20. 8~108. 5g/kg;颗粒组成0. 2~0. 02m m 528~768g/kg, < 0. 002m m 39~224g/kg, 质地以砂质壤土为主; 粘粒SiO2R2O3 3. 36~4. 29, SiO2Al2O3 4. 34~5. 56.研究剖面分类为雏形土纲, 干旱土纲、盐成土纲. 下分三个亚纲, 四个土类, 四个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林土 形成特征 系统分类 土壤 新疆
下载PDF
基于GIS的数字三维林相图构建技术 被引量:2
17
作者 董斌 冯仲科 +3 位作者 张冬有 姚山 隋宏大 王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S1期143-146,共4页
该文以北京市妙峰山林场为例,介绍了数字三维林相图的构建技术。首先,利用纸质地形图建立矢量底图,将矢量图与各种数字化的专题图进行处理和融合;其次,由小班外业调查资料建立小班属性库,根据图形、属性和图像库建立林相景观数据库;最后... 该文以北京市妙峰山林场为例,介绍了数字三维林相图的构建技术。首先,利用纸质地形图建立矢量底图,将矢量图与各种数字化的专题图进行处理和融合;其次,由小班外业调查资料建立小班属性库,根据图形、属性和图像库建立林相景观数据库;最后,通过地理信息系统实现林相图的三维数字化表达。在三维林相图中,通过不同颜色直观地表达不同树种的分布,克服了纸质林相图树种分布不直观、界线不明显的缺点,实现了森林的规划设计、抚育、更新和管理的可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林业 三维林相图 融合 可视化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应用于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的多遥感信息源适用性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6
18
作者 赵广亮 游晓斌 姚永刚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S1期24-27,共4页
由于不同集约度要求和地形破碎、林相图破碎化程度的不同 ,以及成图比例尺、调查详细程度要求不同 ,来选择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分类能力的遥感信息源 .为此选择经营集约程度高的八达岭林场作为对象 ,应用中、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进行调... 由于不同集约度要求和地形破碎、林相图破碎化程度的不同 ,以及成图比例尺、调查详细程度要求不同 ,来选择不同空间分辨率和分类能力的遥感信息源 .为此选择经营集约程度高的八达岭林场作为对象 ,应用中、高空间分辨率的遥感图像进行调查作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集约度 林相破碎化 成图比例尺 适用性评价
下载PDF
以林相图为基础的不同取样方式对植被排序分析结果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冷文芳 贺红士 +1 位作者 李秀珍 胡远满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63-1569,共7页
以6种不同方式对林相图中同一样带取样,采用CA、DCA和CCA3种排序方法,研究了取样方式对排序轴的解释效果、物种与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之间、环境因子与坐标轴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方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排序结果.... 以6种不同方式对林相图中同一样带取样,采用CA、DCA和CCA3种排序方法,研究了取样方式对排序轴的解释效果、物种与环境因子、环境因子之间、环境因子与坐标轴之间关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样方大小和形状的变化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排序结果.大样方和长方形样方都增强了排序轴的解释效果,并对双序图中稀有种、独特种的位置有较大的影响;环境因子中土壤因子对样方的大小和形状都很敏感,坡度、经纬度只对样方大小敏感,坡位、海拔、温度和降水则对样方形状敏感;随着样方面积的增加,海拔、温度和降水的作用降低,而坡向的作用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取样方式 林相图 排序 对应分析 去势对应分析 典范对应分析
下载PDF
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森林类型凋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被引量:12
20
作者 陈玉生 张卓文 +5 位作者 韩兰 张志永 袁玉万 朱传忠 崔鸿侠 陆顺教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207-212,共6页
对三峡库区的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林分林下凋落物数量及其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数量针阔混交林> 柏木林> 马尾松林> 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 对三峡库区的连峡河小流域不同林分林下凋落物数量及其最大持水量和吸水速率等水文特征参数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结果表明,凋落物数量针阔混交林> 柏木林> 马尾松林> 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未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柏木林> 针叶混交林> 灌木林> 针阔混交林>阔叶林> 马尾松林。各个森林类型的林下凋落物的半分解层的最大持水量马尾松林> 针阔混交林>柏木林>针叶混交林> 阔叶林> 灌木林。在该区中柏木林的林下凋落物的持水能力最大,其余依次是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马尾松林、阔叶林和灌木林。在只有凋落物覆盖的情况下,不出现水分下渗和地表径流时的最大降水量及最大降水强度各种林分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凋落物 吸水速率 持水量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