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3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stand structure along major community types in lowland primary and secondary moist deciduous forests in Tripura,Northeast India 被引量:4
1
作者 Koushik Majumdar Uma Shankar Badal Kumar Datta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CAS CSCD 2012年第4期553-568,共16页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t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s we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lowland moist deciduous forests in Tripura. Overall 10,957 individual trees belonging ... Tree species diversity and population structure at different community types were described and analyzed for primary and secondary lowland moist deciduous forests in Tripura. Overall 10,957 individual trees belonging to 46 family, 103 genera and 144 species were counted at ≥30 cm DBH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using 28 permanent belt transects with a size of 1 ha (10 m × 1000 m). Four different tree communities were identified. The primary forests was dominated by Shorea robusta (mean density 464.77 trees.ha^-1, 105 species) and Schima wallichii (336.25 trees.ha^-1, 82 species), while the secondary forests was dominated by Tectona grandis (333.88 trees.ha^-1, 105 species) and Hevea brasiliensis (299.67 trees.ha^-1, 82 species). Overall mean basal area in this study was 18.01m2.ha^-1; the maximum value was recorded in primary Shorea forest (26.21 m2.ha^-1). Mean density and diversity indices were differed significantly within four different communitie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observed in number of species, genera, family and tree basal cover area.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s were found between the species richness and different tree population groups across the communities. Results revealed that species diversity and density were increased in those forests due to past disturbances which resulted in slow accumu- lation of native oligarchic small tree species. Seventeen species were recorded with 〈2 individuals of which Saraca asoka (Roxb.) de Wilde and Entada phaseoloides (L.) Men'. etc. extensively used in local ethnomedicinal formulations. The present S. robusta Gaertn dominated forest was recorded richer (105 species) than other reported studies. Moraceae was found more speciose family instead of Papilionaceae and Euphorbiaceae than other Indian moist deciduous forests. Seasonal phenological gap in such moist deciduous forests influenced the population of Trachypithecus pileatus and capped langur. The analysis of FIV suggested a slow trend of shifting the population of Lamiaceae group by Moraceae species in secondary T. grandis L. dominated communit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versity and stand structure moist deciduous forest species conservation tree community types
下载PDF
St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of forest cover types in the natural forests of northern Baekdudaegan in South Korea
2
作者 Ji Hong Kim Guangze Jin Sang Hoon Chung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15年第2期381-390,共10页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ssify current forest cover types,and to investigate st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for natural forests in six areas in northern Baekdudaegan,South Korea.Twenty-eight independent forest ...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ssify current forest cover types,and to investigate st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for natural forests in six areas in northern Baekdudaegan,South Korea.Twenty-eight independent forest communities were aggregated into eight forest cover types by species composition in the overstory of each forest community.The forest cover types were of mixed mesophytic,‘‘others’ ’ deciduous,Quercus mongolica dominant,Q.mongolica pure,Pinus densiflora–Q.mongolica,P.densiflora,Betula ermanii,and Q.mongolica–P.koraiensis.The ecological information was organized by importance value and species diversity for each forest type.Based on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cies diversity index and the abundance of Q.mongolica plus P.densiflora for corresponding forest cover types,we compared the developmental process and approximate successional pathway between each cover type.The P.densiflora forest cover type changes into the P.densiflora–Q.mongolica cover type,followed by the Q.mongolica dominant cover type through continuous invasion of the oak trees.Furthermore,the Q.mongolica pure cover type would spread toward the Q.mongolica dominant cover type with a mixture of various deciduous tree species.The Q.mongolica dominant cover type progresses through the other deciduous cover types to the mixed mesophytic cover type with diversified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On the mid to lower slopes,with loamy soils and good moisture conditions,various deciduous forest types should progress,by ecological succession,toward the mixed mesophytic cover type without any further disturb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ekdudaegan forest cover type Species composition Species diversity stand development PATTERNS
下载PDF
重庆四面山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
3
作者 程金花 沈子雅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62,共11页
为探讨重庆四面山地区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采用水浸试验和冲刷试验,计算土壤抗蚀指数与抗冲系数,对四面山4种林分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共9个不同植物组成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 为探讨重庆四面山地区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抗冲特征,采用水浸试验和冲刷试验,计算土壤抗蚀指数与抗冲系数,对四面山4种林分类型(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和楠竹林),共9个不同植物组成的林地土壤抗蚀抗冲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阔叶林的抗蚀指数最大,楠竹林抗蚀指数最小,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抗蚀性能减弱,天然针阔混交林土壤抗蚀指数上下层差异最大(1.92倍)。2)二次多项式函数能高度拟合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指数与水浸时间的关系(R2>0.95),随着水浸时间的增加,不同林分土壤抗蚀性能下降。3)土层越深,土壤抗冲系数越大,抗冲性能越强,坡面上层土壤抗冲系数为下层的1.05~5.79倍。阔叶林的抗冲性优于其他林分。4)≤1和>1~3 mm根径的根系总根长与根长密度与土壤抗蚀指数显著正相关(P<0.05),与土壤抗冲性呈显著负相关(P<0.05)。土壤抗蚀性和抗冲系数与总根质量、根质量密度呈显著负相关(P<0.05)。研究结果可为重庆四面山水土保持措施布设、选择合理的植被恢复模式及配置方式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蚀指数 抗冲系数 林分类型 重庆四面山
下载PDF
山西太岳山不同针叶纯林及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的变异性
4
作者 贾匡迪 王勇强 +1 位作者 高雨 周志勇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2-118,共7页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 为研究不同针叶林型土壤有机碳及其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特征,以山西太岳山林区油松(Pinus tabuliformis)林、华北落叶松(Larix gmelinii var.principis-rupprechtii)林、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林3种人工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了各森林群落的根系生物量、土壤理化性质,分析不同林型土壤理化性质及碳库管理指数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壤有机碳质量分数、全氮质量分数、土壤含水率、β-葡萄糖苷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等均在油松落叶松混交林中出现最大值。3种林型的土壤有机碳库中,稳定有机碳的质量分数最高,约占总有机碳的80%以上。在0<h≤10 cm土层中,油松林土壤碳库管理指数显著低于落叶松林和油松落叶松混交林(P<0.05),前者分别比后两者低22.32%、21.69%。相关性分析及结构方程模型(SEM)表明,林分类型的转变对土壤含水率、土壤酶活性有显著正向影响(P<0.05),根系生物量显著促进了土壤养分及土壤酶活性的增加,土壤养分及根系生物量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产生显著正向影响(P<0.05)。油松和华北落叶松混交可以提高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增强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和碳库质量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叶林 林分类型 土壤有机碳 碳库管理指数 结构方程模型
下载PDF
目标树抚育间伐对老山林场天然次生林直径分布的影响 被引量:1
5
作者 熊子月 周春国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24年第1期67-71,共5页
研究老山林场天然次生林目标树抚育前后的直径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林分经营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实测的31块标准地调查数据,以老山林场5种主要林分类型(杉木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硬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 研究老山林场天然次生林目标树抚育前后的直径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规律,为该地区林分经营提供理论指导。本研究基于实测的31块标准地调查数据,以老山林场5种主要林分类型(杉木纯林、针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硬阔叶混交林、阔叶混交林)为研究对象,采用Weibull、Logistic和Cauchy分布概率密度函数对抚育间伐前后的林分直径分布进行拟合,对比分析林分直径分布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抚育后,5种林分类型的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都得到提高,针叶混交林和硬阔叶混交林增加的幅度最大。(2)对比抚育前后的分布函数拟合效果,Weibull分布函数更适合于拟合杉木纯林(R2最大分别为0.85、0.79),Cauchy分布函数则在阔叶混交林中拟合表现较好(R2最大分别为0.96、1.00)。目标树抚育间伐调整了研究区的林分直径结构和树种组成,为老山林场的科学合理经营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抚育间伐 函数拟合 天然次生林 直径分布
下载PDF
不同森林类型枯落物持水特性研究
6
作者 陈汉忠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1期101-104,共4页
为明确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功能,选取福建省漳平市典型地段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浸泡法测定林下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枯落... 为明确亚热带典型人工林植被群落的水源涵养功能,选取福建省漳平市典型地段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林、油茶(Camellia oleifera)林为研究对象,采取室内浸泡法测定林下未分解层和半分解层的枯落物持水性能。结果表明:3种森林类型枯落物厚度在2.07~3.23 cm,具有显著差异(P<0.05)。3种森林类型枯落物总蓄积量在5.40~8.31 t/hm^(2),表现为杉木林>毛竹林>油茶林。3种森林类型枯落物的最大持水量总和在2.79~4.66 t/hm^(2),表现为杉木林>毛竹林>油茶林,枯落物最大持水率在115.98%~153.68%,杉木林最大,油茶林最小。3种枯落物持水量与浸泡时间呈对数函数关系,吸水速率与浸泡时间呈幂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类型 枯落物 持水特性
下载PDF
北京4种典型林分水质效应分析
7
作者 鲁绍伟 刘逸菲 +3 位作者 赵娜 徐晓天 郑家银 李少宁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133-146,共14页
以北京松山国家森林公园4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它们各空间层次(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样以及溪水、地下水和库区水的水样,并带回实验室检测分析各水样中水质离子浓度,探讨降雨输入-输出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趋势,验证... 以北京松山国家森林公园4种典型林分类型为研究对象,通过收集它们各空间层次(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水样以及溪水、地下水和库区水的水样,并带回实验室检测分析各水样中水质离子浓度,探讨降雨输入-输出过程中离子浓度变化趋势,验证松山国家森林公园4种林分对水质效应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林冠层到土壤层,Na^(+)、Mg^(2+)和Ca^(2+)的浓度变化呈现出逐渐升高的趋势,K^(+)、NH_(4)^(+)和Cl-浓度变化呈现出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转折点分别为0~20 cm土壤层、林冠层和枯落物层,NO_(3)^(-)、NO_(2)-、SO_(4)^(2-)和F-的浓度变化呈现出先下降再升高又下降的趋势,转折点分别为枯落物层和0~20 cm土壤层。4种林分对溪水净化作用明显,溪水中Na^(+)、K^(+)、NH_(4)^(+)、NO^(3)^(-)、NO_(2)-和SO_(4)^(2-)浓度较壤中流降幅为13.54%~86.81%,对地下水和库区水影响较小。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和《地下水质量标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20~60 cm土壤层对降雨水质起到关键的净化作用,以蒙古栎纯林的净化效果最佳。4种林分中蒙古栎纯林对水质净化效果最佳,其次为油松+毛白杨混交林、油松纯林、山杨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降雨 林分类型 空间层次 水质 森林公园
下载PDF
森林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5
8
作者 王斐 马锐豪 +2 位作者 夏开 温正宇 徐小牛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240,共8页
为了研究林型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在安徽皖南地区蔡家桥林场选取了马尾松次生林、湿地松人工林以及杉木人工林3种森林类型,分别采集了0—10,10—30,30—50 cm的土壤,测定了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 为了研究林型转换对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在安徽皖南地区蔡家桥林场选取了马尾松次生林、湿地松人工林以及杉木人工林3种森林类型,分别采集了0—10,10—30,30—50 cm的土壤,测定了土壤有机碳(SOC)、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E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可溶性有机碳(DOC)以及土壤理化指标,分析了林型转换后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变化特征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马尾松次生林转换成湿地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后主要对0—10 cm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产生影响,其中土壤SOC,POC,EOC含量均在林型转换后出现下降,DOC含量上升,而MBC在林型转换前后无显著差异。(2)林型转换后各土层POC/SOC均出现下降,DOC和EOC占SOC比例总体呈升高趋势,MBC/SOC则未表现出明显规律。(3)土壤有机碳与活性碳组分以及TN,EC,NH+4-N,NO-3-N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各活性碳组分之间也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综上,马尾松次生林转换成湿地松人工林和杉木人工林主要导致了表层土壤有机碳的流失及其稳定性下降,影响了表层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组分影响较小,这可能是由于不同林型、微生物活性和管理干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林分类型 土壤有机碳 活性有机碳
下载PDF
豫东南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碳氮含量与团聚体组成
9
作者 周君丽 张家洋 +1 位作者 田淑婷 陈恩希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4-81,共8页
为探究豫东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碳氮水平与团聚体组成,采用野外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撂荒地(对照)、女贞纯林、栾树纯林和女贞-柠条与栾树-柠条混交林林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TOC)、全氮(TN)、铵态氮(AN)、硝态氮... 为探究豫东南地区不同林分类型林地土壤碳氮水平与团聚体组成,采用野外样品采集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撂荒地(对照)、女贞纯林、栾树纯林和女贞-柠条与栾树-柠条混交林林地土壤不同土层有机碳(TOC)、全氮(TN)、铵态氮(AN)、硝态氮(NN)、土壤微生物量氮(SMBN)含量和团聚体组成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纯林与混交林,林地土壤TOC、TN、AN、NN和SMBN含量均高于撂荒地;与女贞纯林相比,女贞-柠条混交林土壤TOC、TN、AN、NN和SMBN各土层平均值分别提高了39.86%、82.81%、36.02%、21.07%和95.59%;与栾树纯林相比,栾树-柠条混交林土壤TOC、TN、AN、NN和SMBN各土层平均值分别提高了36.69%、50.38%、41.61%、30.66%和56.78%;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各林分林地土壤TOC、TN、AN、NN和SMBN含量均逐渐降低,土壤养分库表聚效应明显;混交林土壤团粒结构趋于集中于≥2 mm的粒径;土壤TOC、TN、AN、NN和SMBN均与<0.25 mm粒径的团聚体呈负相关,其中,AN、NN与之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负相关(P<0.01)。种植林木有效提高了土壤碳氮含量,增加了土壤结构的稳定性。相较于纯林,混交林土壤的碳氮含量与土壤结构稳定性均高于纯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纯林 混交林 碳氮含量 团聚体
下载PDF
林分类型和密度对增城林场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10
作者 刘利杰 李季衡 +6 位作者 陈岸军 符式培 谢卓洪 雷敏 梁新玲 李威 刘萍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89-96,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植物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科学合理经营森林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基于广州市增城林场桉树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标准地调查数据,采用植物多样性分析和... 【目的】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林分密度对林下植物组成及物种多样性的影响,对科学合理经营森林和精准提升森林质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方法】基于广州市增城林场桉树林、阔叶混交林、针阔混交林标准地调查数据,采用植物多样性分析和双因素方差分析方法,研究不同林分类型和不同密度对林下植物多样性的影响。【结果】1)林下植物共51科92属121种,其中灌木23科37属46种,草本15科27属32种,藤本20科31属43种。3种人工林林下植物均在中、高密度条件下有更多的物种数,其林下灌、草、藤本植物组成表现为中密度阔叶混交林和高密度针阔混交林较为丰富。2)林下植物优势种重要值随林分密度的增加而下降,中低密度混交林更有利于灌木植物生长成优势植物,藤本植物在针阔混交林中有更高的重要值。3)桉树林和阔叶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随密度的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针阔混交林林下植物多样性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中低密度混交林、桉树林丰富度差异性显著,高密度条件下针阔混交林植物多样性最优。【结论】广州市增城林场林下植物多样性高,混交林较纯林丰富,针阔混交林较阔叶混交林丰富,中等密度适宜林下多种生活型植物生长繁殖。珠三角森林城市群质量提升过程中,以营造乡土阔叶混交林为主,适当增加大径材珍贵树种和针叶树种,加强中幼林抚育,以中等林分密度为宜,充分发挥珠三角城市森林多功能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林分密度 植物多样性 人工林 增城林场
下载PDF
天目山3种类型森林的叶凋落量及动态特征
11
作者 丁山 宋思婧 +3 位作者 庞春梅 王通 郑枭 余树全 《浙江林业科技》 2023年第5期19-26,共8页
为了解天目山森林的落叶规律,本文采用凋落物收集法,比较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年叶凋落量、叶凋落量动态和主要树种的落叶节律,分析其与森林林分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 为了解天目山森林的落叶规律,本文采用凋落物收集法,比较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年叶凋落量、叶凋落量动态和主要树种的落叶节律,分析其与森林林分特征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天目山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林和落叶阔叶林的年叶凋落量分别为4219.49 kg·hm^(-2)、4591.58 kg·hm^(-2)和4262.13 kg·hm^(-2);3种森林的叶凋落量月动态均表现为双峰型,且变化趋势相似,第一个凋落高峰均出现在10月,第二个峰值均在次年4月。(2)3种森林内主要树种落叶节律可分为单峰型、双峰型和不规则型,不同树种的落叶高峰期存在差异。(3)常绿阔叶林优势树种叶凋落量与树种总断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0.01);常绿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叶凋落量与树种密度、树高、树冠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0.01);落叶阔叶林优势树种叶凋落量与树种总断面积极显著正相关(P<0.01)。以上研究结果可为天目山森林保护与管理提供参考,也为区域及全国尺度上的凋落量研究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目山 森林类型 叶凋落量 凋落动态 林分特征
下载PDF
青海东部典型人工水源涵养林稳定性比较
12
作者 王作枭 贾洪文 +4 位作者 麻鑫垚 李远航 林莎 张静 贺康宁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6,共10页
青海作为中国的高原水塔,区域内森林能否稳定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至关重要。研究其林区人工水源涵养林的稳定性,明确限制林分稳定性的主要因子,可为林分结构调控与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5—9月在青海省大通县塔尔沟小流域选取6... 青海作为中国的高原水塔,区域内森林能否稳定发挥其水源涵养功能至关重要。研究其林区人工水源涵养林的稳定性,明确限制林分稳定性的主要因子,可为林分结构调控与功能提升提供科学依据。于2019年5—9月在青海省大通县塔尔沟小流域选取6种典型林分作为研究对象,构建稳定性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物元法计算各指标组合权重,采用综合评价法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混交林稳定性整体大于纯林,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稳定性最好,青杨纯林稳定性最差。2)组合权重结果表明:林分密度、土壤水分和生物多样性是林分稳定的主要限制因子。青海云杉白桦混交林可以作为指导青海东部地区林分功能提升的理想林分。区域植被重建过程中,应通过调整林分结构和密度,增加灌木和草本层的生物多样性,营建复层异龄的针阔混交林,确立科学合理的人工林营建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源涵养林 林分类型 林分稳定性 模糊物元法 结构调控
下载PDF
林型和林龄对嫩江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规律研究
13
作者 鲁艺 牟长城 +1 位作者 高旭 梁道省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6-27,共12页
【目的】揭示林型和林龄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嫩江流域固沙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估算具有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年龄序列的11、3... 【目的】揭示林型和林龄对温带半干旱地区嫩江流域固沙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影响规律及机制,为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相对生长方程、碳氮分析仪测定法,同步估算具有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年龄序列的11、30、45年生樟子松和6、15、26年生小黑杨2种人工林,以及28年生天然榆树疏林的生态系统碳储量(植被和土壤)、植被年净固碳量及其相关环境因子(土壤含水率、有机质、全氮等),确定林型和林龄对沙地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影响效果。【结果】(1)在植被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尤以樟子松人工林为最佳;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的植被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两者植被年净固碳量随林龄变化规律却不同,前者为幼龄林>中龄林=成熟林,后者随林龄而递增。(2)在土壤固碳方面,杨树人工林优于天然榆树疏林,而樟子松人工林却不及天然榆树疏林;且樟子松、杨树人工林土壤碳储量随林龄的变化规律也不同,分别为先增后稳型和递增型。两者的土壤碳储量的空间分布格局也被改变,在水平空间上,前者降低了上、下部土壤层的碳储量,且在上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后者增加了中上部土壤层碳储量,且在底部土壤层碳储量随林龄增强;在垂直空间上,两者幼龄林土壤碳储量垂直分层明显,至成熟林趋于弱化;(3)在生态系统固碳方面,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相近且均强于天然榆树疏林;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均随林龄而递增,但其分配格局多以植被碳储量占优势,明显不同于以土壤占优势的天然榆树疏林;(4)樟子松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全氮所控制,而杨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与植被年净固碳量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所控制。【结论】在我国温带半干旱地区流动沙丘上营造樟子松和杨树人工林不仅能够固沙而且能够增加森林碳汇,且以植被固碳占优势,故在沙地人工林碳汇管理实践中既要加强对植被碳库的维持,也要注重其土壤碳库长期固碳潜力的发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嫩江沙地 固沙人工林 生态系统碳储量 植被年净固碳量 林型和林龄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15
14
作者 吴龙飞 姜文虎 +2 位作者 刘洋 李忠玲 刘军侠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2217-2224,共8页
为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获得昆虫标本9542头,隶属于7目,68科,187... 为研究近自然森林经营下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不同林分类型对昆虫群落多样性的影响,以塞罕坝自然保护区内的华北落叶松纯林和混交林作为研究对象,对6种不同林分类型中的昆虫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共获得昆虫标本9542头,隶属于7目,68科,187种,以双翅目、半翅目和鞘翅目为优势类群。研究结果表明:6种林分类型中的昆虫在物种和个体数上存在差异,相似性分析显示群落结构均不相似;群落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华北落叶松纯林和其它类型的混交林均具有较高的丰富度指数和多样性指数;主成分分析表明各林分类型中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是影响昆虫群落结构的主要因素,且捕食性类群和寄生性类群对植食性类群的控制作用较强;稳定性分析显示6种林分类型昆虫群落结构均具有较高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昆虫群落多样性 相似性 主成分分析 稳定性
下载PDF
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4种林分类型林地的土壤肥力分析 被引量:20
15
作者 杨晓娟 王海燕 +2 位作者 刘玲 李旭 李卫松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142-148,共7页
根据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汪清林业局金仓林场中4种主要林分类型(长白落叶松天然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针阔混交林和天然阔叶混交林)的土壤肥力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了4种林分类型林地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 根据吉林省东部低山丘陵区汪清林业局金仓林场中4种主要林分类型(长白落叶松天然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针阔混交林和天然阔叶混交林)的土壤肥力调查数据,分析和比较了4种林分类型林地的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并采用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其土壤肥力状况。(1)随土壤深度增加,土壤容重和土壤pH值增大,而土壤含水量、阳离子交换量和养分含量减少,但其在不同林分下的变化程度不同;(2)林分类型对部分土壤化学性质(如土壤CEC、有机质、全氮和速效钾)影响显著。其中,天然针阔混交林的土壤含水量、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有机质含量及全氮、磷、钾含量均为最高;(3)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不同林分类型的林地土壤肥力状况进行了评价,结果发现土壤肥力状况为:天然针阔混交林>长白落叶松天然林>长白落叶松人工林>天然阔叶混交林。建议在经营现有的林分时,考虑近自然育林,及时进行林下补植更新,并营造针阔混交林,以改善该区林地土壤的肥力状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白山区 林分类型 土壤肥力评价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基于多特征优选的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林分类型分类 被引量:20
16
作者 周小成 郑磊 黄洪宇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24-36,共13页
【目的】以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实现竹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分类识别,扩展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数据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无人机获取仅包含红、绿、蓝3个波段光谱信息的航拍影像,经预处理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1 ... 【目的】以无人机可见光遥感影像为数据源实现竹林、针叶林和阔叶林的分类识别,扩展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数据在森林资源调查中的应用范围。【方法】利用无人机获取仅包含红、绿、蓝3个波段光谱信息的航拍影像,经预处理生成空间分辨率为0.1 m的数字正射影像图(DOM)和数字表面模型(DSM),从DSM和DOM中提取包括高度特征、光谱特征、常见的可见光植被指数、HSV颜色分量、HSV颜色分量基础上提取的纹理特征以及扩展的形态学多属性剖面(EMAPs)6类特征;采用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算法(RF_RFE)优选特征子集,根据不同类型特征和优选特征子集设置8组试验,使用随机森林分类器(RFC)进行林分类型分类,运用目视解译获得的地面真实影像建立混淆矩阵评价分类结果。【结果】1)单独利用光谱特征进行林分类型分类效果不理想,总体精度为65.68%,Kappa系数为0.53;以光谱特征为基础单独引入其他特征进行林分类型分类,除植被指数外,其他特征均可提高总体分类精度;2)采用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算法优选出11个特征,包括5个EMAPs特征、3个HSV纹理特征、1个高度特征、1个植被指数和1个HSV颜色分量,11个特征组合获得8组试验中最高分类精度,总体精度为81.05%,Kappa系数为0.73;3)将多特征优选方法应用于不同分辨率的可见光无人机影像上均取得较好分类结果,其中分辨率为0.3 m时分类精度最高,总体精度为82.46%,Kappa系数为0.75。【结论】递归特征消除随机森林算法综合多类型特征中最有利于林分类型分类的特征,从而提高分类精度,研究结果可为无人机可见光遥感数据在森林资源调查中林分类型信息的提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可见光遥感 无人机 特征提取 特征优选 分类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效应——以浙江省凤阳山为例 被引量:12
17
作者 田月亮 张金池 +3 位作者 李海东 庄加尧 叶立新 刘胜龙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53-57,61,共6页
以浙江省凤阳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等,研究了中亚热带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影响。结果表明,在0—60cm土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 以浙江省凤阳山常绿阔叶林和针阔混交林为例,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测定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及土壤含水量等,研究了中亚热带主要林分类型的土壤水分物理性质及其海拔影响。结果表明,在0—60cm土层中,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逐渐减小。在海拔300~1 355m高程范围随着海拔升高土壤容重平均值逐渐减小,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增大;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为:海拔900m>海拔600m>海拔1 355m>海拔300m。同一海拔4种林分类型土壤容重平均值:人工杉木林>针阔混交林>人工柳杉林>常绿阔叶混交林;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最大持水量、毛管持水量、最小持水量、土壤贮水量平均值均表现为人工柳杉林优于其他3种林分类型;土壤排水能力平均值表现为:常绿阔叶混交林>人工杉木林>人工柳杉林>针阔混交林。综合分析,同一海拔常绿阔叶林水源涵养及保持水土能力要高于人工柳杉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持水量 孔隙度 容重 海拔高度 林分类型
下载PDF
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不同林地水源涵养功能研究 被引量:8
18
作者 于法展 张忠启 +2 位作者 陈龙乾 沈正平 尤海梅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255-259,共5页
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以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凋落物层贮量为5.48~23.19t/hm2;落叶阔叶林地凋落物层的持水量... 森林的水源涵养功能一直是生态学与水文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以江西庐山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地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物理性质和水源涵养功能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地凋落物层贮量为5.48~23.19t/hm2;落叶阔叶林地凋落物层的持水量远大于其它林地。不同林地土壤硬度平均值变化为13.24~25.43kg/cm2;不同林地土壤容重大小排序为:黄山松林】玉山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马尾松林。从土壤的渗透速度来看,不同林地土壤的渗透性能依次为:马尾松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黄山松林】玉山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不同林地最大蓄水量大小依次为: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黄山松林】玉山竹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而其涵养水源量大小排序:落叶阔叶林】马尾松林】常绿阔叶林】黄山松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玉山竹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分类型 土壤物理性质 水源涵养功能 庐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凤阳山4种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培养下活性有机碳的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张勇 胡海波 +4 位作者 王增 黄玉洁 吕爱华 张金池 刘胜龙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3-251,共9页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 以浙江凤阳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典型常绿阔叶林、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针阔混交林、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培养试验,研究10,20,30℃条件下4种森林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和可溶性有机碳(DOC)的动态。结果表明:4种森林类型中,土壤总有机碳(SOC)和DOC质量分数以柳杉林为最高,MBC则以常绿阔叶林为最高,3种形态有机碳质量分数均以杉木林为最低。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10℃下,不同森林土壤的MBC质量分数总体上呈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DOC质量分数呈先上升后下降;2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和DOC质量分数均呈相对缓慢下降;30℃下,不同森林土壤MBC质量分数先上升后下降,DOC质量分数前期下降快、后期下降慢的趋势。同一森林土壤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土壤MBC质量分数大小顺序为30℃>20℃>10℃,土壤DOC质量分数则表现为10℃>20℃>30℃。培养56 d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的MBC和DOC质量分数的下降幅度高于杉木林、柳杉林。柳杉林和常绿阔叶林SOC和DOC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杉木林(P<0.05),在较高温度条件下培养的土壤DOC质量分数较低,而MBC质量分数则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学 森林类型 温度 总有机碳 土壤微生物量碳 可溶性有机碳 动态
下载PDF
秦岭火地塘林区主要森林类型的现存量和生产力 被引量:50
20
作者 陈存根 彭鸿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1996年第S1期92-102,共11页
本交通过建立森林各器官的生物量、材积和叶面积的估计方程,量化地反映了火地塘林区5个主要森林群落的异速生长规律。火地塘林区5个森林类型的平均现存量为133.42t/hm2,平均蓄积量为166.825m3/hm2,平均生产量为3.757t/hm2... 本交通过建立森林各器官的生物量、材积和叶面积的估计方程,量化地反映了火地塘林区5个主要森林群落的异速生长规律。火地塘林区5个森林类型的平均现存量为133.42t/hm2,平均蓄积量为166.825m3/hm2,平均生产量为3.757t/hm2·a;平均材积生长量为7.138m3/hm2;死地被物量为89.512t/hm2。在各森林类型的适生垂直带内,随着海拔升高,现存量和现有生产力呈下降趋势。同一树种人工林的生长优于天然林,具有更大的生物量和生产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地塘 森林类型 现存量 生产力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