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Vegetation landscape structure and dynamics in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1
作者 邹春静 韩士杰 +1 位作者 徐文铎 李道棠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CAS CSCD 2003年第4期303-306,共4页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Baiyinaobao Natural Reserv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is one of the special landscape types in forest-steppe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Vegetation landscape types, land...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Baiyinaobao Natural Reserve of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 of China is one of the special landscape types in forest-steppe vegetation zone in China. Vegetation landscape types, landscape patches, and patch size were measured by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forest photograph, and airscape. The structure of landscape patches in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including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size structure, was studied and the dynamics and transformation of landscape patches were analyzed. The data obtained in this study could provide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research on vegetation landscape in forest-steppe ecotones and other vegetation typ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getation landscape STRUCTURE DYNAMICS Sandy forest steppe ecotone
下载PDF
Characteristics and dynamics of sandy natural forests in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China 被引量:2
2
作者 邹春静 韩士杰 +2 位作者 张军辉 王琛瑞 周玉梅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CAS CSCD 2000年第3期161-166,共6页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sandy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in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China from 1980’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actu- al... The research was carried out on sandy natural forest ecosystems in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China from 1980’s. In this paper, we introduced the concept and origin, distribution and actu- ality,types and succession of sandy natural forests in the northern area of China. The conservation value and strategy for sandy natural forests were also discussed. We hope to supply some scientific basis for performing "the Natural Forest Protection Program" reasonably in Chin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ANDY natural FORESTS SANDY forest-steppe ecotone China
下载PDF
森林-草原交错带夏季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0
3
作者 侯建华 高宝嘉 +3 位作者 董建新 高立杰 李兰会 房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1296-1306,共11页
2004-2006年夏季利用样线法研究了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共记录鸟类73种,隶属于13目28科56属,鸟类区系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密度年间差异不显著,α多样性随森林-草原交错带... 2004-2006年夏季利用样线法研究了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鸟类群落多样性特征及变化规律。共记录鸟类73种,隶属于13目28科56属,鸟类区系具有明显的古北界特征。鸟类群落物种数和密度年间差异不显著,α多样性随森林-草原交错带环境梯度变化而发生显著变化:在不同植被地带之间,物种数、密度、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指数差异极显著、但科-属多样性差异不显著,鸟类群落α多样性各项指数表现为森林带〈交错带森林草甸区〉交错带草甸草原区〉草原带的特征与变化趋势(DG-F为交错带草甸草原区〉森林带);其中,森林草甸区是鸟类物种多样性的显著增长区,具有最高的物种数和密度,明显体现了交错区的边缘效应,草甸草原区是鸟类向草原过渡的显著变化区域、物种多样性开始显著减少。β多样性随不同植被地带逐级发生显著变化,环境差异最大的森林带-森林草甸区和草甸草原区-草原带具有最高的β多样性,物种替代速率最大;鸟类物种替代速率与环境梯度“陡度”有密切关系。鸟类优势种在各植被地带之间存在较大变化。鸟类群落的物种数、密度和物种多样性(H′)与森林斑块数呈显著的正相关性,在大尺度空间上森林斑块数是影响鸟类群落多样性的最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群落 多样性 夏季 森林草原交错带
下载PDF
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 被引量:20
4
作者 朱新玉 高宝嘉 +3 位作者 毕华铭 王文勋 袁胜亮 胡云川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2567-2572,共6页
在河北北部的塞罕坝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了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调查,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25类,10420头,分属于6纲24目.交错区地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有8类,稀有类群15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表明,... 在河北北部的塞罕坝森林草原交错区进行了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调查,共获得土壤节肢动物25类,10420头,分属于6纲24目.交错区地带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常见类群有8类,稀有类群15类.群落的多样性分析表明,森林带的多样性指数(H′)、密度-类群指数(DG)和均匀度指数较大,而草甸草原带各种指数较小.pH值与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数关联度较大,而温度和含水量与土壤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关联度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带 土壤节肢动物 关联度 多样性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景观的若干特征 被引量:17
5
作者 黄永梅 刘鸿雁 崔海亭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257-264,共8页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位于中国东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渡的区域 ,本研究区的范围为 115°45′~ 117°45′ E,42°0 0′~ 43°45′ N。以群落分类和分布规律为主要依据 ,利用遥感影象 ,划分了研...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过渡带位于中国东部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向温带草原过渡的区域 ,本研究区的范围为 115°45′~ 117°45′ E,42°0 0′~ 43°45′ N。以群落分类和分布规律为主要依据 ,利用遥感影象 ,划分了研究区内的植被界线 ,并分析了过渡带内部植被的空间分异。结果表明 :研究区内森林带、过渡带和草原带的界线明显 ,过渡带内部由于地貌条件的差异可进一步划分为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景观、高原森林草原景观和山地森林草原景观。从东南向西北做一条样带 ,可以发现 ,从森林到森林草甸 ,进而到森林草原和草原 ,物种的递变明显。森林带有大量的本带特有的种类 ,这些种类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北部的常见种类 ,说明本区的落叶阔叶林并没有处在落叶阔叶林带的气候边缘 ,而是由于地貌的变化才迅速向森林草甸进而向森林草原过渡 ;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景观与高原森林草原景观的共有种类少 ,二者各自均有大量特有种。从森林带过渡到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 ,水热组合由暖湿向冷湿方向发展 ,这种变化是由坝缘山地的迅速升高所引起的。从高原边缘山地森林草甸过渡到高原森林草原 ,温度状况逐渐好转而降水量呈逐渐下降的趋势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 生态过渡带 内蒙古高原 植被 景观 空间特征
下载PDF
人为干扰对浑善达克沙地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影响及其恢复治理的生态对策 被引量:24
6
作者 王庆锁 张玉发 +1 位作者 罗菊春 冯宗炜 《自然资源学报》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28-34,共7页
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机动车辆毁地和旅游等人为活动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带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为了使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草原... 开垦土地、过度放牧、机动车辆毁地和旅游等人为活动给浑善达克沙地东部的森林—草原交错带造成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像草场退化、土地沙化、野生动植物资源枯竭等。为了使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采取措施保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土地资源并对退化沙化的土地进行整治和恢复是十分必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为干扰 生态管理 森林-草原 交错带 水土流失
下载PDF
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生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38
7
作者 王庆锁 冯宗炜 罗菊春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41-146,共6页
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富于高的生物多样性。在森林-草原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森林斑块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森林带,再次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区,草原带没有森林斑块。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在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表现不同... 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富于高的生物多样性。在森林-草原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森林斑块的数量最多,其次为森林带,再次为森林-草原交错带草甸草原区,草原带没有森林斑块。植物群落的α多样性在森林群落和草原群落表现不同,森林群落从森林带到草原带依次减低;草原群落则表现出在森林-草原交错带植物多样性高,特别是在森林草甸区最明显。在森林-草原交错带β多样性指数较高,表现在产多样性指数在森林-草原交错带与森林带和草原带之间以及森林-草原交错带内森林草甸区和草甸草原区之间的边界不同程度地出现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多样性 森林-草原交错带 河北 内蒙古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部森林-草原交错带的地形-气候-植被格局和植被恢复对策 被引量:18
8
作者 何思源 刘鸿雁 +1 位作者 任佶 印轶 《地理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53-258,共6页
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形-气候-植被格局,表明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综合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随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步由桦林向栎林、山杨林转变,针叶林更为接近森林旱极;在局地尺度上,阔叶林多分布在蒸发微弱、土壤容重... 探讨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地形-气候-植被格局,表明植被分布受气候和地形综合影响,在区域尺度上,随降水量减少阔叶林逐步由桦林向栎林、山杨林转变,针叶林更为接近森林旱极;在局地尺度上,阔叶林多分布在蒸发微弱、土壤容重较小的陡阴坡,草原分布在对应的阳坡上,非地带性榆树疏林分布在毛管作用微弱、蒸发小的沙地上。交错带植被建设应在降水量允许范围内优先考虑针叶树;其次要考虑坡向、坡位对土壤水分条件的影响,森林应尽量栽植在坡度10°~40°的阴坡;在区域和局地尺度上都应注意造林密度以及乔灌草结合,沙地不宜栽植密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带 植被格局 植被恢复 地形 土壤水分
下载PDF
森林—草原交错带白桦林和山杨林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17
9
作者 王庆锁 刘涛 +2 位作者 冯宗炜 罗菊春 张希和 《林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z01期110-115,共6页
Betula platyphylla and Populus davidiana forests of the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northern Hebei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re abundant in plants,which are,at least,35 families,95 genera and 117 species.The plant spe... Betula platyphylla and Populus davidiana forests of the forest\|steppe ecotone in northern Hebei and eastern Inner Mongolia are abundant in plants,which are,at least,35 families,95 genera and 117 species.The plant species decrease and a diversity reduces from east to west in the ecotone because of gradually low precipitation.β diversity index reaches peak at the different limits such as those between the ecotone and the forest,and the steppe,and between the forest meadow and the meadow steppe zone in the ecotone.The plant diversity is closely related to climate,the community organization and success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多样性 白桦林 山杨林 森林-划原交错带
下载PDF
Temporal-Spatial Variances of Holocene Precipitation at the Marginal Area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Influences from Pollen Evidence 被引量:6
10
作者 刘鸿雁 崔海亭 +1 位作者 田育红 徐丽宏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2年第7期864-871,共8页
The woodland-steppe ecotone in the. southern Nei Mongol Plateau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influences. A marked southeastern - northwestern (SE - NW) precipitation gradient exists in thi... The woodland-steppe ecotone in the. southern Nei Mongol Plateau is located at the northern edge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influences. A marked southeastern - northwestern (SE - NW) precipitation gradient exists in this region. Quantitative reconstruction of palaeo-precipitation of this region is helpful to reveal the development of monsoon climate and to predict die future desertification. Based on modern vegetation and surface pollen studies, a pollen-precipitation transfer function in the study region was established. Pollen data from three sediment sequences within the ecotone were used to reconstruct palaeo-precipitation during the Holocene. The processes of precipitation changes in the three sequences were quite different. There was a tendency of precipitation declined from the onset of the Holocene to 1 100 a BP in Haoluku. But, in Liuzhouwan and Xiaoniuchang, both located south of Haoluku,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reached highest values during 7 800 - 6 200 a BP and 7 200 - 5 000 a BP, respectively. The influences of southwestern (SW) monsoon and the variances of topographical conditions have possibly caused these temporal-spatial varianc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rginal area of the monsoon climate WOODLAND steppe ecotone Nei Mongol Plateau pollen-climate transfer function
下载PDF
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储量及其影响因素 被引量:18
11
作者 辛晓平 丁蕾 +7 位作者 程伟 朱晓昱 陈宝瑞 刘钟龄 何广礼 青格勒 杨桂霞 唐华俊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3期2757-2768,共12页
【目的】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有重要的意义,草地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机制研究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命题。本文研究北方草地和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密度及其空间格局,解析不同区域草地植被碳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气候、土壤、放... 【目的】草地生态系统在全球碳平衡中有重要的意义,草地植被碳库及其变化机制研究是植被生态学的重要命题。本文研究北方草地和农牧交错区草地植被碳密度及其空间格局,解析不同区域草地植被碳密度的关键影响因素,分析了气候、土壤、放牧等因素对地上地下植被碳库的相对贡献。【方法】基于2002—2009年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带草地植被调查数据,结合同期MODIS/NDVI遥感影像和1﹕100万草地类型图,建立了我国主要草地类型的生物量估算模型;整合野外考察数据和前人研究结果,探讨了研究区地上地下生物碳库及其空间格局;基于研究区255个县级行政单元,分析了不同类型草地植被碳库与气候要素、土壤要素及家畜承载量的关系,应用一般线性模型(GLM)解析了不同影响因素对草地碳密度的相对贡献。【结果】(1)北方草地与农牧交错区草地地上平均生物碳密度为36.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为362.9 g C·m^-2,地下生物碳密度高于地上10倍,均呈从东到西递减的趋势,频率分布图基本服从对数正态分布,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碳密度存在明显差异;(2)整个研究区及草原亚区、荒漠亚区、农牧交错亚区内,地上生物量与年降水量(MAP)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年均气温(MAT)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与土壤黏粒含量(Clay%)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砂粒含量(Sand%)呈显著负相关,整个研究区家畜承载量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3)一般线性模型(GLM)分析结果表明,年平均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黏粒含量(Clay%)、放牧强度对地上生物量空间变异的解释率分别达到29.6%(P<0.001)、5.8%(P<0.001)、0.8%(P<0.05)、1.3%(P<0.001);地下生物量的空间变异主要来自于年降水量(MAP)、年均气温(MAT)、土壤砂粒含量(Sand%),对方差的解释率分别达到12.1%(P<0.001)、6.8%(P<0.001)、1.9%(P<0.005),放牧强度没有明显贡献。【结论】气候条件尤其是年降水量是草地生物量碳库的主要影响因素,但对地上生物量影响更为明显;土壤质地对植被生物碳库也有显著贡献,尤其对地下生物量的影响更加显著;放牧强度只能解释地上生物量变化的1.3%、对地下生物量没有显著贡献,这一发现意味着气候对生物量碳库的贡献远大于放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草地及农牧交错区 植被碳储量 气候因素 家畜承载量 土壤质地
下载PDF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动态分析及预测 被引量:12
12
作者 吕世海 刘立成 高吉喜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3-68,共6页
在Arc/Info和ERDAS等软件的支持下,以1995,2000和2005年三期呼伦贝尔地区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为基础数据,解译提取了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斑块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 在Arc/Info和ERDAS等软件的支持下,以1995,2000和2005年三期呼伦贝尔地区的遥感影像和地形图为基础数据,解译提取了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选取景观斑块分维数、分离度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分析了该区1995—2005年的景观格局动态变化.同时,利用马尔柯夫链模型对该区景观格局变化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在以人类活动为主的一系列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下,预计到2020年,草地和林地面积减少最多,其中草地面积所占比例将由1995年的41.200%下降到32.529%,主要转变成为耕地和未利用土地,耕地和未利用土地占交错区总面积比例将分别达到7.573%和6.13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呼伦贝尔 森林-草原交错区 景观格局 动态分析 预测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13
作者 侯建华 高宝嘉 +3 位作者 董建新 高立杰 刘颖华 李兰会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94-101,共8页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 利用人工网捕等方法对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节肢动物群落的多样性进行调查。共记录节肢动物15目77科326种,分属于昆虫纲、蛛形纲和多足纲,其中蜘蛛目、双翅目、同翅目、膜翅目个体数量分别占总数的10%以上,为该地区的优势类群。由森林向草原过渡的过程中,节肢动物的个体数、物种数、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随环境梯度变化而逐渐增多,至交错带森林-草甸区或草甸-草原区达到最大,到草原带降至最低。交错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物种数和物种多样性,且显著高于两侧的森林带和草原带,表明大尺度森林草原交错带具有显著的边缘效应。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群落的相似性均较低,表明不同植被地带间节肢动物的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森林带与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和草原带的相似性逐级减小,这说明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交错带、草原带节肢动物群落组成已与森林带发生明显分化,且分化越来越大。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森林斑块数、森林覆盖率是影响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和均匀度的决定因素,森林斑块数、森林斑块平均面积、森林覆盖率是决定节肢动物个体数和物种数分布的重要因素。不同植被地带天敌个体数百分率为(0.3631±0.0416)%^(0.5249±0.0365)%,天敌物种在维护森林-草原交错带生态系统平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肢动物 群落多样性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草地退化过程与植物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45
14
作者 李裕元 邵明安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321-2327,共7页
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北部森林草原气候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紫花苜蓿草地阶段(1~6年)、人工草... 以陕西省神木县六道沟小流域为研究区域,探讨了黄土高原北部紫花苜蓿人工草地退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北部森林草原气候区,紫花苜蓿人工草地的退化演替过程可以划分为3个阶段紫花苜蓿草地阶段(1~6年)、人工草地向天然草地演替的过渡阶段(6~10年)与长芒草次生天然草地阶段(10年以上).在1~30年的演替过程中,调查样方内共出现高等植物32种,分属于13科28属,其中90%以上出现在前6年.植被演替过程中累积出现的植物科属种数的动态变化可以用对数函数进行较好地描述.在群落演替过程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演替前期(第1个阶段)增加较快,在第2个阶段(过渡阶段)达到最高,然后有所降低并渐趋稳定.种植紫花苜蓿可显著地加快植被的自然演替进程,这与人工草地水分消耗强烈加速了土壤的旱化过程密切相关.发展人工草地是黄土高原北部加速天然植被恢复与发展畜牧业、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机结合点,是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顾的良好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北部 紫花苜蓿 人工草地 群落演替 植物多样性 森林草原带
下载PDF
新疆塔里木河下游(上段)地区天然草地生态脆弱性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龚新梅 汪溪远 +1 位作者 潘晓玲 师庆东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230-236,共7页
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之一,其中塔河下游地区为严重脆弱地区。塔河下游地区广大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该地带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依据有关生态脆弱带评价方法,结合塔河下游天然草地分布... 塔里木河(以下简称塔河)流域是我国生态脆弱地区之一,其中塔河下游地区为严重脆弱地区。塔河下游地区广大的天然草地主要分布在绿洲-荒漠过渡带,该地带也是一个典型的生态脆弱带。依据有关生态脆弱带评价方法,结合塔河下游天然草地分布的实际状况,建立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对垂直于塔河河道不同距离上的草地生态环境进行了分析,得出在距离河道500 m以上的地带草地生态环境表现为中度生态脆弱,<350 m的草地生态环境表现为一般脆弱。评价结果基本符合实际情况,对指导当地合理开发和利用草地资源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草地生态环境 脆弱带 生态脆弱带评价方法 指标体系
下载PDF
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景观持续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立成 卢欣石 +1 位作者 吕世海 林栋 《草业科学》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19-124,共6页
以1988、1995、2000和2004年4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利用GIS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了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的持续性分析,揭示了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 以1988、1995、2000和2004年4期的TM遥感影像数据为信息源,利用GIS图像、数据处理功能,获取了呼伦贝尔森林-草原交错区的景观格局空间分布信息,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不同尺度下的景观格局特征指数的持续性分析,揭示了该区景观格局动态变化的趋势。研究结果表明:景观尺度下,景观多样性指数与分维数指数的持续性增加,而优势度的持续性降低,说明研究区景观格局正在朝着更为破碎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类型尺度下,景观斑块分维数、形状指数、分离度的持续性在以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土地为代表的景观类型中均增幅明显,各类型都呈现出景观斑块形状越来越不规则,分布越来越分散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草原交错区 景观格局 多样性指数 持续性
下载PDF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6
17
作者 高立杰 侯建华 +1 位作者 安哲 高宝嘉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27-34,共8页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 为了解内蒙古高原东南缘森林草原交错带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对这一地区不同植被地带中的土壤动物进行了调查。共捕获土壤动物53 722只,隶属于6门11纲27目(类)。大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和膜翅目,中小型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弹尾目和蜱螨目,湿生土壤动物优势类群为小杆目。研究表明,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土壤动物的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减少趋势,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区具有最高的类群数,交错带草甸-草原区和森林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DG指数、J指数和C指数差异显著。不同植被地带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具有明显的表聚性。夏季各个植被地带土壤动物具有最高的类群数,秋季森林带和森林-草甸带具有最高的个体数量;DG指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中(森林带除外)存在显著的季节差异;不同季节土壤动物优势类群的组成与数量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特征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东南缘
下载PDF
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冬雪 高宝嘉 +1 位作者 田永璐 侯建华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9629-9630,9686,共3页
2008年3~5月利用手捡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1 436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及膜翅目,常见类群为大蚓类、地蜈蚣目、前鳃亚纲... 2008年3~5月利用手捡法对河北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大型土壤动物群落研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共采集动物标本1 436只,隶属于3门8纲22目(类),优势类群为鞘翅目、柄眼目、小蚓类、弹尾目及膜翅目,常见类群为大蚓类、地蜈蚣目、前鳃亚纲、石蜈蚣目、双翅目、同翅目及蜘蛛目。大型土壤动物群落存在显著的水平空间变化。大型土壤动物类群数在不同植被地带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由森林带向草原带过渡过程中,大型土壤动物个体数量和类群数呈递减趋势,即森林带>森林草甸区、草甸草原区>草原带,森林带个体数量和类群数显著大于草原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动物 群落结构 多样性 森林-草原交错带 内蒙古高原
下载PDF
河北北部和内蒙古东部森林-草原交错带森林景观格局初步研究 被引量:17
19
作者 王庆锁 《生态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11-15,共5页
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森林景观主要有白桦林、山杨林、云杉林、蒙古栎林和榆树疏林。森林斑块的数量在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森林草甸区最多 ,其次是森林带 ,再次是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草甸草原区 ,草原带没有森林斑块。从... 河北北部、内蒙古东部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森林景观主要有白桦林、山杨林、云杉林、蒙古栎林和榆树疏林。森林斑块的数量在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森林草甸区最多 ,其次是森林带 ,再次是森林 草原交错带的草甸草原区 ,草原带没有森林斑块。从森林带到森林 草原交错带 ,森林斑块变小、森林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森林 草原交错带森林景观的形成是气候变化和现代气候、地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景观 分布格局 生态交错带 森林-草原
下载PDF
全新世东北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迁移 被引量:10
20
作者 任国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33-37,共5页
根据先前完成的化石花粉分布图,对我国东北松辽平原过去1万a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摆动历史进行了重建。这项研究表明,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松辽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最偏西的时间既不在早全新世,也不在中全新世,而... 根据先前完成的化石花粉分布图,对我国东北松辽平原过去1万a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摆动历史进行了重建。这项研究表明,在没有人类活动干扰的条件下,松辽平原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最偏西的时间既不在早全新世,也不在中全新世,而是在晚全新世;在过去的1万a内,森林-草原生态过渡带的最大摆动幅度不超过150km,其最偏西时的位置距离现代位置约为100km。因此,东北松辽平原的主体部分在全新世中始终是草原,没有发育过森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北平原 全新世 古植被 生态过渡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