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1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启蒙到发展:清季奉天教育的近代转型(1901-1911) 被引量:1
1
作者 李皓 《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第4期121-124,共4页
20世纪初年,向为化外之地的东北新学蔚起,开启了教育近代化的历程。特别是东北新政推行以后,奉天教育骎骎日上,由原来的后进地区在短时间内迅速跃居全国教育发展的前列。在总体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清末奉天的教育近代化也由原来的启蒙... 20世纪初年,向为化外之地的东北新学蔚起,开启了教育近代化的历程。特别是东北新政推行以后,奉天教育骎骎日上,由原来的后进地区在短时间内迅速跃居全国教育发展的前列。在总体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清末奉天的教育近代化也由原来的启蒙状态发展到了高潮阶段,完成了局部的转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季 奉天教育 近代转型 19011911
下载PDF
涵化视角下清代坤秋帽形制要素探析
2
作者 李华文 刘瑞璞 《设计艺术研究》 2024年第5期145-151,共7页
坤秋帽称谓表明它是清代满族妇女服饰的标志之一,作为便服系统的首服,从结构、形制到工艺、技术独具民族特色,呈现出清代服饰纷繁竞彩的时代特征和多元面貌。然而,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研究多集中风... 坤秋帽称谓表明它是清代满族妇女服饰的标志之一,作为便服系统的首服,从结构、形制到工艺、技术独具民族特色,呈现出清代服饰纷繁竞彩的时代特征和多元面貌。然而,根据便服不入典的清律,少有可靠的官方文献记载,学术界对其研究多集中风物学的探讨。事实上,坤秋帽承载了多民族共同体中一体多元特质的物化现象。通过二重证据和比较研究方法,对坤秋帽的历史溯源及其部件元素进行深入分析,研究表明坤秋帽的帽檐、顶饰是满蒙文化交流的物化结果,纹饰系统是满汉文化交流的有利实证,其最早雏形可追溯至辽金时期的女真花珠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坤秋帽 形制要素 民族交融 涵化 晚清满族
下载PDF
清末民初(1901-1915)教学论教材研究概述 被引量:3
3
作者 肖菊梅 《教师教育学报》 2015年第6期72-79,共8页
清末民初,为适应国内新式学堂及师范学校教学之需,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国人在译介教材的过程中,全面模仿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来编写本国教学论教材,主要表现为教材数量上的“繁荣”和教材类型的“多样性... 清末民初,为适应国内新式学堂及师范学校教学之需,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经由日本传入中国.国人在译介教材的过程中,全面模仿赫尔巴特教学论教材体系的结构和内容来编写本国教学论教材,主要表现为教材数量上的“繁荣”和教材类型的“多样性”.该时期我国教学论教材呈现出以下主要特征:受赫尔巴特“五段形式教学法”影响;重教材、教法,缺乏对课程的关注;学科教学论初现及初步确定近代教学论学科发展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赫尔巴特 教学论 教材 教学形式阶段 清末民初
下载PDF
清宫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皮黄本的音乐编创
4
作者 周丹 《艺术传播研究》 CSSCI 2024年第4期101-112,共12页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命升平署将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翻改为“乱弹曲白”,此后升平署和普天同庆班分别排演了皮黄本的《昭代箫韶》。该剧的翻改可谓晚清“昆乱消长”时期皮黄戏创作之缩影:两种皮黄本都具有明显的“昆乱杂糅”特征,昆腔... 清光绪年间,慈禧太后命升平署将连台大戏《昭代箫韶》翻改为“乱弹曲白”,此后升平署和普天同庆班分别排演了皮黄本的《昭代箫韶》。该剧的翻改可谓晚清“昆乱消长”时期皮黄戏创作之缩影:两种皮黄本都具有明显的“昆乱杂糅”特征,昆腔曲牌在剧中主要作为程式性唱段使用;但二者在具体的腔调选用及板式编排方面又有不同的取向和做法,反映出同一剧目在音乐编创上的不同思路。从两种皮黄本中场景音乐的运用情况来看,当时特定的戏剧情境中已有一些专用的器乐曲牌或带唱词的“大字牌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昭代箫韶》 皮黄 昆乱杂糅 板式编排 唱腔 戏曲翻改 晚清戏曲 连台本戏
下载PDF
怒江山地民族的刀耕火种文化研究
5
作者 吴俊宏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74-79,共6页
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怒江山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在晚清民国时期,他们仍把山林当作自己的“生存之源,衣食之本”,世居深山峡谷,与自然环境世代为伴,通过原始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获取“衣食... 刀耕火种是最原始的农业生产方式,怒江山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生产生活经验。在晚清民国时期,他们仍把山林当作自己的“生存之源,衣食之本”,世居深山峡谷,与自然环境世代为伴,通过原始的刀耕火种耕作方式,获取“衣食住行”生活资料,在与自然、族群的互动过程中,保持了一种动态的平衡稳定性,彼此和谐相处。在某种程度上,刀耕火种对自然生态环境的破坏性有限,是适应当时山地民族的生产力水平,凸显他们的经济与文化水平的同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民国 怒江 山地民族 刀耕火种
下载PDF
清末民初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以广州地区为例的个案研究 被引量:14
6
作者 邱捷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46-58,共13页
文章是对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关系的一项研究。在清末, 清皇朝在广州地区的社会控制系统日渐衰落,当革命高潮到来时,早已风雨飘摇的清朝统 治顷刻瓦解。革命党人掌握政权后,作了很大努力,希望把政府的权威贯彻到各... 文章是对清末民初广州地区地方政府与社会控制关系的一项研究。在清末, 清皇朝在广州地区的社会控制系统日渐衰落,当革命高潮到来时,早已风雨飘摇的清朝统 治顷刻瓦解。革命党人掌握政权后,作了很大努力,希望把政府的权威贯彻到各个乡村、 街区。但他们既无力建立一个新的社会控制系统,又不能修复和重建旧的社会控制系统, 所以,在“二次革命”中也迅速失败了。清朝广东政府未能维持其统治秩序,其重要原因 是官吏的腐败和士绅的衰落。而革命党人不能建立新的秩序,其重要原因是同盟会在政权 问题上缺乏理论和干部准备,而且,革命党人在城乡各阶级、各阶层的居民中都没有找到 自己政权的支持力量。文章还认为,由于广州地区在辛亥革命中的重要地位,广州地区的 情况当有一定典型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民初 辛亥革命 广东 社会控制
下载PDF
《待访录》在清末的传播源、影响及其现代意义--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为线索 被引量:10
7
作者 杨际开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23-34,共12页
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为线索,阐述了《待访录》在清末中国的传播源、影响及其现代意义。《待访录》作为一个抗议专制皇权的民权寓言出现在清末中国的思想界,以杭州与温州瑞安为中心向广东、上海、四川、湖南等地传播,成为推动辛亥革... 以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为线索,阐述了《待访录》在清末中国的传播源、影响及其现代意义。《待访录》作为一个抗议专制皇权的民权寓言出现在清末中国的思想界,以杭州与温州瑞安为中心向广东、上海、四川、湖南等地传播,成为推动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宗羲 清末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民权
下载PDF
纪念辛亥革命100周年笔谈——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 被引量:7
8
作者 李恭忠 《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28-32,42,共5页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李恭忠《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一文,梳理了孙中山领袖形象的形成过程,阐释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内涵及其在近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到... 孙中山是中国近现代伟大的革命家。李恭忠《孙中山:英雄形象的百年流变》一文,梳理了孙中山领袖形象的形成过程,阐释了它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具有的不同的内涵及其在近现代社会所具有的特定意义。辛亥革命对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沈世培等《辛亥革命对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意义》一文,通过对相关数据的解读,认为辛亥革命对民国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具有长远的影响,这种影响一直延续到抗日战争爆发。会党是晚清时期的重要社会力量。梁家贵《会党与辛亥革命》一文,阐述了会党接受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原因和意义,分析了双方最终分道扬镳的缘由。辛亥革命促使中国慈善思想发生嬗变,传统慈善事业开始了新陈代谢过程。蔡勤禹《清末民初慈善思想的嬗变》一文,梳理了近代以来中国慈善思想的发展和转变,认为这种转变是中国从传统慈善事业走向以制度化和法制化为前提的社会保障事业的过渡,在中国慈善事业史上具有承前启后、不可或缺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孙中山崇拜 会党与革命 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清末明初的慈善事业
下载PDF
有关清末财政问题的两点思考 被引量:4
9
作者 苏全有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11-18,共8页
对于清末财政问题,学界有两种趋向,之一是强调其中的现代性,其实,清末财政投向新政中的现代性固然应该为我们所关注,而时效性方才是评判的根本标准,毕竟史学需要站在当时的情境中予以"理解之同情";之二是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 对于清末财政问题,学界有两种趋向,之一是强调其中的现代性,其实,清末财政投向新政中的现代性固然应该为我们所关注,而时效性方才是评判的根本标准,毕竟史学需要站在当时的情境中予以"理解之同情";之二是学界较为普遍地认为清末财政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事实上清末财政并非山穷水尽、无药可救,其所取得的成就充分证明了成功逆转的可能,建立在政治史范式之上的否定认知,既不符合史实,也是智慧的缺失,难以为现实提供资鉴,只能使史学日趋边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财政危机 现代性 新政 政治史范式
下载PDF
清末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 被引量:3
10
作者 李国环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57,共5页
晚清的社会变革使传统士绅阶层出现分化,促使了新派士绅阶层的发展、壮大。他们在辛亥革命前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致力于新式教育文化事业、创办近代企业、倡导立宪及地方自治,为自己谋求政治、经济上的权益,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在全国的... 晚清的社会变革使传统士绅阶层出现分化,促使了新派士绅阶层的发展、壮大。他们在辛亥革命前的政治舞台上相当活跃,致力于新式教育文化事业、创办近代企业、倡导立宪及地方自治,为自己谋求政治、经济上的权益,客观上为辛亥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准备了一定的条件。在辛亥革命中,士绅阶层赞成共和,依附革命,积极参与革命活动和各地政权的建立。清末士绅阶层与辛亥革命的爆发、胜利、失败及民初政治均有极为密切的关系,是左右清末政局的一支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士绅阶层 政治活动 辛亥革命
下载PDF
试析清末新政时期外交体制变革的有利因素 被引量:3
11
作者 崔军伟 《贵州文史丛刊》 2006年第3期61-65,共5页
清末新政时期清政府对外交体制进行了全面变革,从而实现了外交体制的现代化转型。变革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的三个有利因素是:统治集团中形成了浓厚的变革氛围;清政府前期现代化事业卓有成效;中外交往不断扩大:
关键词 清末新政时期 外交体制变革 有利因素
下载PDF
清末至民国时期丝绸纹样的传承与变革 被引量:2
12
作者 雍自鸿 《丝绸》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71,共6页
通过清末和民国时期丝绸纹样的对比,从社会变革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该时期丝绸纹样题材的传承与延伸,外来纹样的渗透与融合,丝织技术的快速进步,丝织品种的变革等。通过具体的造型手法、布局形式、色彩特点比较分析... 通过清末和民国时期丝绸纹样的对比,从社会变革的影响和意识形态的转变这两个角度,探讨了该时期丝绸纹样题材的传承与延伸,外来纹样的渗透与融合,丝织技术的快速进步,丝织品种的变革等。通过具体的造型手法、布局形式、色彩特点比较分析,表明了民国时期中国丝绸纹样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艺术影响,美术观念由功利至上转为单纯审美,纹样造型由繁复具象趋于简约抽象。与清末"满、多、堆、全"相比,民国丝绸纹样风格有向"简、少、精、新"转变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丝绸纹样 纹样造型 社会变革 西方艺术 传承 清末 民国
下载PDF
由一张历史地图所见清末桂林的城市空间形态 被引量:2
13
作者 林哲 《南方建筑》 2013年第4期82-85,共4页
清末《桂林省城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用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方法进行测量绘制的桂林城市地图,本文通过图像分析及历史资料比对,厘正了几种资料对该图的错误理解,并对该图中反映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探讨,以补充桂林城市演变关键点的... 清末《桂林省城图》是目前所见最早用近代科学与中国传统相结合方法进行测量绘制的桂林城市地图,本文通过图像分析及历史资料比对,厘正了几种资料对该图的错误理解,并对该图中反映的城市空间形态进行了探讨,以补充桂林城市演变关键点的认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桂林城市 历史地图 城市空间形态
下载PDF
鲁迅的辛亥记忆 被引量:2
14
作者 何旻 《云梦学刊》 2012年第2期107-113,共7页
在和前人研究成果对话的基础上,回到历史现场,追寻鲁迅辛亥记忆中不变的核心意象,并探索其中随着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动的叙述焦点。参看时代之潮中,鲁迅以辛亥为时空坐标下的自我建构。
关键词 鲁迅 辛亥革命 叙述焦点 晚清 创造社
下载PDF
晚清宪政改革在近代中国政治发展中的地位和影响 被引量:1
15
作者 高旺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CSSCI 2002年第6期19-24,共6页
发生于20世纪初期的晚清宪政改革运动是比戊戌变法更为深刻的一场政治大变革,这场政治改革风潮引起了中国社会政治的剧烈变化,它不仅促成辛亥革命的爆发,而且对整个20世纪的革命运动和政治变迁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 晚清宪政改革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政治发展
下载PDF
挑战与应对:革命派对五大臣出洋考察的回应——兼论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 被引量:1
16
作者 潘崇 《保定学院学报》 2011年第5期32-37,共6页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遣使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是举为清政府谋求政体改革的第一个步骤,高度契合了国内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他们积极为清政府加油鼓劲、建言献策,与清政府暂时结成事实上的联盟,这无疑是对革命派的有力挑战。8月20日... 1905年7月16日,清政府颁布了遣使出洋考察政治的谕旨,是举为清政府谋求政体改革的第一个步骤,高度契合了国内立宪派的政治追求,他们积极为清政府加油鼓劲、建言献策,与清政府暂时结成事实上的联盟,这无疑是对革命派的有力挑战。8月20日,革命派统一机关同盟会在日本东京成立,由于缺乏言论机关,革命派对遣使举措以及由于9月24日吴樾暗杀考政大臣受到国内立宪派的强烈挞伐几无回应,直到11月26日同盟会机关报《民报》创刊,革命派才对出洋考察团乃至清政府能否推行政体改革有较为系统的回应,这些回应言论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同盟会成立初期革命派的策略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同盟会 清政府 立宪派 出洋考察团 清末政体改革
下载PDF
晚清英文诗歌翻译摭谈 被引量:2
17
作者 刘宏照 《台州学院学报》 2007年第5期58-63,共6页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 中国的英诗汉译始于晚清,第一首翻译成中文的英诗是约翰.弥尔顿的商籁体诗《失明,》1854年发表在香港的中文期刊《遐迩贯珍》上。英国传教士开了英诗汉译的先河,后来才有中国人翻译的英文诗歌。晚清用来翻译英文诗歌的语言是文言,诗歌的体裁为中国古典诗歌,晚清的诗歌翻译采用高度归化的策略,读起来犹如用中文创作的诗歌,几乎看不出经过翻译的痕迹,使得英文诗歌的他异性在翻译的过程中消失殆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清 汉译英诗 《失明》 《人生颂》 古体诗 他异性
下载PDF
清末报刊评论分析 被引量:1
18
作者 任云仙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09年第5期51-56,共6页
从清末报刊评论的主要形式、稿件来源以及作者群可以看出,清末报刊评论在当时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承载了清末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理念。清末报刊评论的繁荣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是知识分子群体意识觉醒的表征之一,也是近代大众... 从清末报刊评论的主要形式、稿件来源以及作者群可以看出,清末报刊评论在当时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承载了清末社会转型时期纷繁复杂的政治理念。清末报刊评论的繁荣是近代文化发展的必然,是知识分子群体意识觉醒的表征之一,也是近代大众传媒日益民间化与普及化的重要表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 报刊评论 稿件来源 作者群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使节制度变革述论
19
作者 崔军伟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4期7-11,共5页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使节制度 变革
下载PDF
清末新政时期中国使节制度变革述论
20
作者 崔军伟 《贵州文史丛刊》 CSSCI 2010年第3期29-33,共5页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 使节制度是近代外交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近代使节制度产生于总理衙门时期。清末新政十年间,清政府通过严格出使大臣的选用标准,统筹使馆随员的使用,实现使馆定员定岗,控制出使经费的使用,健全使馆武官制度,重申中国接受及派遣使领的合法权利,对中国近代使节制度进行了变革与完善。这一时期的变革围绕集权、高效展开,极大地推动了中国使节制度的近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末新政 使节制度 变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