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49篇文章
< 1 2 4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ormation of integral fins function-surface by extrusion-ploughing process 被引量:5
1
作者 陈平 汤勇 +1 位作者 刘小康 刘晓晴 《中国有色金属学会会刊:英文版》 EI CSCD 2006年第5期1029-1034,共6页
An extrusion-ploughing process was presented to fabricate the integral fin function-surface. Cutting edge inclination angle and rake angle ca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tool’s geometry relationship. The description of f... An extrusion-ploughing process was presented to fabricate the integral fin function-surface. Cutting edge inclination angle and rake angle can be calculated from the tool’s geometry relationship. The description of fins’ geometry characters was standardized. The experiments show that, when the middle cutting edge’s inclination angle η is less than 35°, continuous fin will come out; when η is between 35° and 55°, the fins will be saw-tooth ones, and the fins will be torn when this angle is above 55°; when the extrusion angle θ is between 60° and 150°, the fins will appear, or else, the fins will be torn into chips from the base. Forming angle and clearance angle have little effect on fin’s formation. For continuous fin, its height is close to cutting depth when it is small, but it will become approximately constant as cutting depth grows; for saw-tooth fins, the width, the height, as well as the clearance will increase with the increase of cutting depth, but the increment of clearance is small; neither for continuous fin, nor for saw-tooth ones, cutting velocity has little influence on their structure paramete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飞边 集成散热片 热焓 挤压
下载PDF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hane during coal evolution: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被引量:2
2
作者 Lina Zhang Lixia Ling +2 位作者 Senpeng Zhao Riguang Zhang Baojun Wang 《Journal of Energy Chemistry》 SCIE EI CAS CSCD 2014年第5期669-678,共10页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hane (CH4) during coal evolu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of quantum chemistry. Thermogenic gas, which is generated during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med... The formation mechanism of methane (CH4) during coal evolution has been investigated by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of quantum chemistry. Thermogenic gas, which is generated during the thermal evolution of medium rank coal, is the main source of coalbed methane (CBM). Ethylbenzene (A) and 6,7-dimethyl-5,6,7,8-tetrahydro-1-hydroxynaphthalene (B) have been used as model compounds to study the pyrolysis mechanism of highly volatile bituminous coal (R), according to the similarity of bond orders and bond lengths. All possible paths are designed for each model. It can be concluded that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for H-assisted paths are lower than others in the process of methane formation; an H radical attacking on β-C to yield CH4 is the dominant path for the formation of CH4 from highly volatile bituminous coal. In addition, the calculated results also reveal that the positions on which H radical attacks and to which intramolecular H migrates have effects on methyl cleav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albed methane highly volatile bituminous coal formation mechanism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KINETICS
下载PDF
ERK phosphorylation functions in invadopodia formation in tongue cancer cells in a novel silicate fibre-based 3D cell culture system 被引量:2
3
作者 Masaharu Noi Ken-Ichi Mukaisho +8 位作者 Saori Yoshida Shoko Murakami Shinya Koshinuma Takeshi Adachi Yoshisato Machida Masashi Yamori Takahisa Nakayama Gaku Yamamoto Hiroyuki Sugihara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SCIE CAS CSCD 2018年第4期253-262,共10页
To screen for additional treatment targets against tongue cancer, we evalua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lated kinase(ERK), AKT and ezrin in cancer development.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 To screen for additional treatment targets against tongue cancer, we evaluated the contributions of extracellular signal-related kinase(ERK), AKT and ezrin in cancer development. Immunohistochemical staining showed that ERK and ezrin expressions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invasive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than in carcinoma in situ. To investigate the roles of ERK and ezrin in cancer development, we used the non-woven silica fibre sheet Cellbedwith a structure resembling the loose connective tissue morphology in a novel 3 D culture system. We confirmed that the 3 D system using CellbedTMaccurately mimicked cancer cell morphology in vivo. Furthermore, cell projections were much more apparent in 3 D-cultured tongue cancer cell lines than in 2 D cultures. Typically, under conventional 2 D culture conditions, F-actin and cortactin are colocalized in the form of puncta within cells.However, in the 3 D-cultured cells, colocalization was mainly observed at the cell margins, including the projections. Projections containing F-actin and cortactin colocalization were predicted to be invadopodia. Although suppressing ezrin expression with small interfering RNA transfection caused no marked changes in morphology, cell projection formation was decreased, and the tumour thickness in vertical sections after 3 D culture was markedly decreased after suppressing ERK activity because both the invasion ability and proliferation were inhibited. An association between cortactin activation as well as ERK activity and invadopodia formation was detected. Our novel 3 D culture systems using Cellbed? are simple and useful for in vitro studies before conducting animal experiments. ERK contributes to tongue cancer development by increasing both cancer cell proliferation and migration via cortactin activ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RK phosphorylation functions in invadopodia formation in tongue cancer cells in a novel silicate fibre-based 3D cell culture sy HSC
下载PDF
Oxygen vacancy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in Sr- and Mg-doped LaGaO_3: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4
作者 张洁 梁二军 +1 位作者 孙强 贾瑜 《Chinese Physics B》 SCIE EI CAS CSCD 2012年第4期451-457,共7页
Oxygen vacancy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in La0.9Sr0.1Ga0.8Mg0.2O3-5 (LSGM) with various crystal symmetries (cubic, rhombohedral, orthorhombic, and monoclinic) are studied by employ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 Oxygen vacancy formation and migration in La0.9Sr0.1Ga0.8Mg0.2O3-5 (LSGM) with various crystal symmetries (cubic, rhombohedral, orthorhombic, and monoclinic) are studied by employing first-principles calculations based on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DFT). It is shown that the cubic LSGM has the smallest band gap, oxygen vacancy formation energy, and migration barrier, while the other three structures give rise to much larger values for these quantities, implying the best oxygen ion conductivity of the cubic LSGM among the four crystal structures. In out calculations, one oxygen vacancy migration pathway is considered in the cubic and rhombohedral structures due to all the oxygen sites being equivalent in them, while two vacancy migration pathways with different migration barriers are found in the orthorhombic and monoclinic symmetries owing to the existence of nonequivalent O1 and 02 oxygen sites. The migration energies along the migration pathway linking the two 02 sites are obviously lower than those along the pathway linking the O1 and 02 sites. Considering the phase transitions at high temperatures, the results obtained in this paper can not only explain the experimentally observed different behaviours of the oxygen ionic conductivity of LSGM with different symmetries, but also predict the rational crystal structures of LSGM for solid oxide fuel cell applic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oxygen vacancy formation energy oxygen vacancy migration energy migration pathway
下载PDF
基于植物功能群的生态系统服务形成与维持机制研究
5
作者 范玉龙 胡楠 丁圣彦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6,共7页
生态系统可以从“结构-功能-服务”3个层次来理解,其中服务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或效用。维持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还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入手。结构和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维持的内在机制,而植物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驱动力... 生态系统可以从“结构-功能-服务”3个层次来理解,其中服务是人类的主观感受或效用。维持高质量的生态系统服务还需从生态系统的自然属性入手。结构和功能是生态系统服务形成和维持的内在机制,而植物是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核心驱动力。植物功能群具有特定功能的植物组合,其中优势植物功能群控制着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生态系统服务的概念、分类与植物功能群密切相关,植物功能群是生态系统与生态系统服务间更直接的桥梁。建立生态系统服务与植物功能群间的联系,使相关研究有更明确的指向,在深化理论研究的同时使研究成果更容易落地。生态系统服务的形成、维持机制与植物功能群的内在联系主要体现在4个主要方面:(1)植物功能群的内在适应性特征和外在效应是生态系统服务形成的基础;(2)植物功能群的多功能特性为生态系统服务协同提供了可能;(3)植物功能群间替代和互补效应可以提升生态系统服务质量和稳定性;(4)植物功能群能够提供基于自然的生态系统服务修复问题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植物功能群 形成与维持机制 生态修复
下载PDF
PCB中耐高温有机可焊保护剂成膜机理及性能研究
6
作者 王跃峰 姜其畅 +3 位作者 马紫微 贾明理 苏振 孙慧霞 《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87-494,共8页
印制电路板铜焊盘表面生成耐高温有机可焊保护剂(HT-OSP)膜是克服无铅高温回流焊工艺并获得良好焊点的关键。选用2-[(2,4-二氯苯基)甲基]-1H-苯并咪唑(C_(14)H_(10)Cl_(2)N_(2))作为成膜剂,在铜层表面生成了HT-OSP膜。理论计算结合对比... 印制电路板铜焊盘表面生成耐高温有机可焊保护剂(HT-OSP)膜是克服无铅高温回流焊工艺并获得良好焊点的关键。选用2-[(2,4-二氯苯基)甲基]-1H-苯并咪唑(C_(14)H_(10)Cl_(2)N_(2))作为成膜剂,在铜层表面生成了HT-OSP膜。理论计算结合对比实验,研究C_(14)H_(10)Cl_(2)N_(2)分子与Cu原子反应生成HT-OSP膜机理。基于量子化学密度泛函理论,模拟C_(14)H_(10)Cl_(2)N_(2)分子与Cu^(+)之间的络合反应;利用红外光谱对HT-OSP膜中的特征官能团进行表征;借助X射线光电子能谱测试HT-OSP膜中Cu元素的化合价;设计对比实验分析Cu^(2+)对生成HT-OSP膜的影响。结果表明:HT-OSP膜生成机理是C_(14)H_(10)Cl_(2)N_(2)分子与Cu原子发生反应生成HT-OSP膜并沉积在铜层表面,Cu^(2+)通过络合反应促进HT-OSP膜生长。另外,HT-OSP膜的分解温度高达531℃,HT-OSP膜保护的铜层放置在自然环境中180天没有被氧化,证明HT-OSP膜具有优异的耐热性和抗氧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处理技术 耐高温有机可焊保护剂 成膜机理 密度泛函理论 印制电路板
下载PDF
大豆肽不溶性聚集体形成机制及应用研究进展
7
作者 江连洲 苏睿涵 +2 位作者 张雪晴 冯玉田 孙娜 《大豆科技》 2024年第1期6-12,共7页
大豆肽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酶解产物,因其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特性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蛋白质酶解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聚集体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但其产生会降低蛋白质水解效率,丢弃则造成资源... 大豆肽是一种具有多种功能特性的酶解产物,因其具有抗氧化、降血压等特性在食品领域中应用广泛。蛋白质酶解过程中产生的不溶性聚集体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是一种优质的蛋白质资源。但其产生会降低蛋白质水解效率,丢弃则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目前这种不溶性聚集体的成因及有效利用引起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文章综述了大豆肽不溶性聚集体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特性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为肽不溶性聚集体的深入研究及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拓展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不溶性肽聚集体 形成机制 功能特性 应用研究
下载PDF
非均质气藏井间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及应用
8
作者 田敏 刘海锋 +3 位作者 伍勇 何磊 王硕亮 田峰 《中国海上油气》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1-99,共9页
中国陆相沉积气藏储层普遍存在非均质性,常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难以准确评价井间地层压力。本文以均质地层中的点源解为基础,采用边界元思想,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非均质气藏井间地层压力计算的半解析方法。基本思想是将非均... 中国陆相沉积气藏储层普遍存在非均质性,常规地层压力计算方法具有很大局限性,难以准确评价井间地层压力。本文以均质地层中的点源解为基础,采用边界元思想,建立了一种可用于非均质气藏井间地层压力计算的半解析方法。基本思想是将非均质储层进行分块处理,分别建立单个均质区域的压力方程,通过各区交界面处的压力和流量连续条件,将各区压力方程耦合求解,并将求解结果回代至单个区域的压力方程,从而计算地层中任意一点的压力。建立了理论模型,对所提出的井间地层压力计算方法进行了数值验证,并将其应用于长庆靖边气田某区块。结果表明,本文所建立的非均质气藏井间地层压力半解析计算方法与数值模拟计算结果相吻合,仅在早期和井筒附近存在微小差异;半解析方法能很好地预测实际气藏中单井及井间的地层压力变化,与实测数据趋势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藏 井间地层压力 非均质 半解析 源函数
下载PDF
转折性否定评价构式“X(得)很好,下次不要(X)了”研究
9
作者 张明辉 闫语萌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66-70,76,共6页
“X(得)很好,下次不要(X)了”构式在网络上产生并流行,该构式以转折复句为表现形式,前后分句的实际表义可以是转折关系,也可以是顺承关系。前一分句表义模糊,后一分句表义明确,因此构式整体以后一分句为语义重心,均表示否定评价。构式... “X(得)很好,下次不要(X)了”构式在网络上产生并流行,该构式以转折复句为表现形式,前后分句的实际表义可以是转折关系,也可以是顺承关系。前一分句表义模糊,后一分句表义明确,因此构式整体以后一分句为语义重心,均表示否定评价。构式义可概括为委婉表达“X”不好,并拒绝其再次发生,可表达不满讽刺、无奈自嘲、安慰调侃等立场,同时语气委婉,能够适度表达否定评价,因此“X(得)很好,下次不要(X)了”构式是基于礼貌原则的转折性否定评价构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判定 构式义 表达功能 成因
下载PDF
都市圈“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与形成机制分析——以杭州都市圈为例
10
作者 苑韶峰 黄洁雨 +1 位作者 朱从谋 梅志恒 《中国土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6-67,共12页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 研究目的:以杭州都市圈为例,探究都市圈国土空间“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形成机制,为促进区域国土空间功能协同提升、完善国土空间开发保护策略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综合评价法、社会网络分析法、QAP回归模型。研究结果:(1)2000—2020年杭州都市圈生产功能呈现先升后降的态势,生活功能快速提升,生态功能稳中有降;生产和生态功能的空间分异特征显著,生活功能表现出日益均衡的空间分布特征。(2)研究期内,杭州都市圈生活功能网络密度持续提升,生产功能网络密度先升后降,生态功能网络密度保持稳定,在空间上形成了以杭州和绍兴主城区为核心节点的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形态。(3)地理空间邻近性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均产生正向影响,耕地和林地资源禀赋差异、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产业结构差异、固定资产投资差异等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对“三生”功能空间关联网络的形成产生显著影响。研究结论:应以网络化思维促进都市圈“三生”功能协同提升,依托一体化建设统筹资源优化配置,并通过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空间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生”功能 空间关联网络 形成机制 社会网络分析 杭州都市圈
下载PDF
酱油酿造中糖类的研究进展
11
作者 王静 肖婷 +3 位作者 黄学均 贺强 付彩霞 徐宁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6-200,共5页
传统酿造酱油是亚洲菜系中用来提高鲜味的调味品。以大豆、麸皮等含淀粉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酱油中含有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其中以葡萄糖为主的许多单糖、寡糖、多糖等对酿造酱油的风味和品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酱... 传统酿造酱油是亚洲菜系中用来提高鲜味的调味品。以大豆、麸皮等含淀粉的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得的酱油中含有氨基酸、糖类、有机酸等多种成分,其中以葡萄糖为主的许多单糖、寡糖、多糖等对酿造酱油的风味和品质起到重要作用。文章从酱油酿造中糖类的种类与含量、形成机制、影响因素、功能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造酱油 糖类 形成机制 功能作用
下载PDF
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多样性及其与风味形成关系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桑梓晴 谢强 +1 位作者 裴志亮 薛文通 《中国调味品》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198,共7页
甜面酱是中国传统酿造酱制品,在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对其营养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明甜面酱发酵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及乳酸菌的多样性、主要功能... 甜面酱是中国传统酿造酱制品,在甜面酱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与代谢功能对其营养品质及风味特征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文章在阐明甜面酱发酵机理的基础上,综述了发酵过程中霉菌、酵母菌、芽孢杆菌及乳酸菌的多样性、主要功能及其与风味、营养物质形成的关系,旨在为甜面酱品质改良与功能性菌株的开发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甜面酱 微生物 多样性 风味形成 功能性微生物
下载PDF
植物源蛋白质纤维化自组装研究进展
13
作者 唐紫薇 明雨 +3 位作者 赵欣欣 林昕卓 吴满刚 王庆玲 《中国食品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423-433,共11页
食源蛋白质自组装纤维因具有丰富的氨基酸,中通外直的纤维形貌,易于加工的多级多尺度结构,有望作为新型功能性材料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它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近年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针对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植物源蛋白质自... 食源蛋白质自组装纤维因具有丰富的氨基酸,中通外直的纤维形貌,易于加工的多级多尺度结构,有望作为新型功能性材料应用于食品工业中。它的开发和利用已成为近年来食品领域的研究热点,尤其是针对符合绿色可持续发展需求的植物源蛋白质自组装纤维的相关研究更是备受关注。本文介绍植物源蛋白质纤维化自组装的形成机制、影响因素,概述纤维化自组装对蛋白质结构和功能性质的影响以及蛋白质纤维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现状和发展前景,以期为植物蛋白纤维在功能性食品等领域的开发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蛋白 纤维化 自组装 形成机制 功能性质
下载PDF
基于改进梯度策略的多虚拟结构算法的无人机协同控制
14
作者 陈子强 杨艺 姚雪莲 《应用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120-126,共7页
针对多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无人机协同编队控制方法。以虚拟结构控制为框架,结合梯度策略方法设计奖励函数和惩罚函数,将其看成一种引力和斥力运用到无人机协同编队控制系统,解决在多虚拟... 针对多无人机(unmanned aerial vehicles,UAVs)协同控制问题,提出一种用于无人机协同编队控制方法。以虚拟结构控制为框架,结合梯度策略方法设计奖励函数和惩罚函数,将其看成一种引力和斥力运用到无人机协同编队控制系统,解决在多虚拟结构控制点下因编队数量增加导致机群的稳定性和协调性下降的问题。本文算法使得无人机编队既能协同运动,又能在运动中维持稳定的队形变换,还能防止机群之间的两机碰撞。对有控制输入的无人机编队系统进行仿真,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无人机 协同控制 编队 虚拟结构算法 奖励函数 惩罚函数 碰撞 队形变换
下载PDF
基于多源数据的城市形态与功能业态耦合分析——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区为例
15
作者 张卫晴 胡江玲 王勃 《河南科学》 2024年第4期614-624,共11页
城市中心区的各功能业态聚集与分散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结果,其合理布局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高精度的中心区三维空间数据及城市兴趣点(POI)功能业态数据,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空间强度、密度、高度作为... 城市中心区的各功能业态聚集与分散是城市空间形态演变的重要结果,其合理布局对城市中心区的发展至关重要.基于高精度的中心区三维空间数据及城市兴趣点(POI)功能业态数据,以乌鲁木齐市中心区为研究对象,选取空间强度、密度、高度作为空间形态的测度指标,结合双变量空间自相关解析城市中心区空间形态与不同功能业态分布的空间耦合性特征,并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对比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中心区在空间形态呈现由中心至外围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四个功能业态分布集中在大小西门商圈;通过GMI方法分析得出居住型功能区与空间强度、空间密度和空间高度的耦合相关性最大,其次是生产型功能区;通过遴选得出高显著相关性地块和低显著相关性的“问题”地块中存在问题,为未来城市更新提供一定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空间形态 功能业态 空间耦合 中心区 相关性
下载PDF
基于一致性理论和S-MPC的四旋翼编队协同避障
16
作者 胡树欣 张安 +1 位作者 孙嫚憶 李铭浩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58-667,共10页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队形保持、编队避障问题,在双向、时不变通信拓扑结构下,基于领航跟随策略,利用安全攸关模型预测控制(safety-critical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MPC)和一致性理论,设计编队控制器并实现了具有避障能力的队形保持。...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队形保持、编队避障问题,在双向、时不变通信拓扑结构下,基于领航跟随策略,利用安全攸关模型预测控制(safety-critical model predictive control,S-MPC)和一致性理论,设计编队控制器并实现了具有避障能力的队形保持。采用分散式S-MPC算法,每架无人机在满足避碰条件无人机的可行区域内,仅规划自身运动来跟踪编队控制算法指定的轨迹。研究了各解耦后的无人机如何与其他无人机并行求解带有耦合约束的优化问题,从而保证了各无人机独立决策的一致性。同时,所提算法将控制障碍函数(control barrier function,CBF)引入到MPC控制器的约束中,从而保证无人机飞行在远离障碍物的安全集合内,规划出的轨迹更为平滑,减小了系统能耗。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模型预测控制 控制障碍函数 编队避障 一致性算法
下载PDF
基于改进势函数与动态约束的无人机编队重构方法
17
作者 陈捷 党腾飞 +1 位作者 王伟 于贵龙 《火控雷达技术》 2024年第2期20-25,共6页
针对无人机编队重构中变换过程复杂以及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人工势函数与动态约束的编队重构方法。首先,改进人工势函数并建立虚拟力场以及无人机编队模型;其次,使用受动态队形约束的动力学模型描述编队运动将编队运动,建立... 针对无人机编队重构中变换过程复杂以及响应速度慢的问题,提出基于改进人工势函数与动态约束的编队重构方法。首先,改进人工势函数并建立虚拟力场以及无人机编队模型;其次,使用受动态队形约束的动力学模型描述编队运动将编队运动,建立含有拉格朗日系数的约束动力学方程;然后,采用罚函数法代替拉格朗日系数的方法求解无人机编队的运动学方程;最后,设计二维平面以及三维空间中编队重构场景,开展仿真实验。结果表明,三维空间中编队在0.48s后完成队形变换,扩展编队2.78s后完成队形变换,且变换前后均保持队形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编队 队形重构 人工势函数 约束动力学
下载PDF
四川南充“蛴蟆节”仪式与功能研究
18
作者 张艺 《绵阳师范学院学报》 2024年第3期130-140,共11页
蛴蟆节沿着西河(今西充河)流域进入到南充的各乡镇,是一个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的传统节日。仪式过程因社会变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经历四百余年的蛴蟆节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入了解蛴蟆节的民俗文化,梳理蛴... 蛴蟆节沿着西河(今西充河)流域进入到南充的各乡镇,是一个与农耕文明紧密相关的传统节日。仪式过程因社会变迁,内容更加丰富多彩。经历四百余年的蛴蟆节已成为当地人们生活、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面深入了解蛴蟆节的民俗文化,梳理蛴蟆节的仪式流程,探讨蛴蟆节形成的原因,了解节日活动背后的社会功能,将有效地推动蛴蟆节转化、创造性发展,更有力推动当地经济发展、文化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蛴蟆节 仪式 成因 功能
下载PDF
众创理念下传统电子街区功能业态演变分析研究——以南京珠江路为例
19
作者 汪欣贇 叶如海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55-157,共3页
传统电子街区是城市电子信息产业高度集聚的地区,但近年来线下实体经济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其面临产业弱化、功能孤立、空间混乱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研究利用百度街景地图和兴趣点数据,聚焦于南京珠江路传统电子街区近... 传统电子街区是城市电子信息产业高度集聚的地区,但近年来线下实体经济受到互联网发展的影响,其面临产业弱化、功能孤立、空间混乱等现实问题,迫切需要转变发展思路。研究利用百度街景地图和兴趣点数据,聚焦于南京珠江路传统电子街区近十年功能和业态的演变分析,从中发现,原本以电子贸易为主的街区逐渐向综合化街区发展,业态呈现多样化发展且空间布局集中有序。传统电子街区在众创理念下的转型,可以通过优势资源整合、业态布局优化和物质空间更新来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众创 传统电子街区 功能业态 演变 珠江路
下载PDF
改进的U-Net网络小断层识别技术在玛湖凹陷玛中地区三叠系白碱滩组的应用
20
作者 宋志华 李垒 +2 位作者 雷德文 张鑫 凌勋 《岩性油气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9,共10页
利用改进的U-Net网络小断层识别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中地区三叠系白碱滩组的小断层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构造导向滤波预处理能有效改善地震资料的品质,提高断层识别的准确率。加入了跳跃连接和中继监督、正态标准化和... 利用改进的U-Net网络小断层识别技术,对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玛中地区三叠系白碱滩组的小断层进行了识别。研究结果表明:(1)构造导向滤波预处理能有效改善地震资料的品质,提高断层识别的准确率。加入了跳跃连接和中继监督、正态标准化和聚焦均方损失函数的U-Net网络方法,对小断层的精细识别能力有所提升。(2)使用200组训练样本集和20组验证样本集,模型地震数据由反射系数与雷克子波褶积生成,断层由人工标注而成。选取最优的网络模型参数,并在合成的含噪地震数据上分别利用相干属性、常规U-Net网络方法及改进的U-Net网络方法进行测试,构造导向滤波有效突出了断层的边界,且增强了同相轴的横向连续性,改进后的U-Net网络方法对于7 m以上断距的断层可进行有效识别。(3)对于玛湖凹陷玛中地区三叠系白碱滩组高角度走滑断裂和伴生小断距次级断裂的识别,改进后的U-Net网络方法的识别精度明显高于相干属性和常规U-Net网络方法,研究区大侏罗沟断裂北翼的(3)号与(4)号砂体,是拓展MZ4井区三叠系白碱滩组高效勘探的有利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et网络 断层识别 高角度走滑断裂 伴生小断距次级断裂 正态标准化 聚焦均方损失函数 白碱滩组 三叠系 玛湖凹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