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交法优选调控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条件
1
作者 付欢欢 何懿菡 +3 位作者 尹洋洋 胡伟 杨烨 岳正刚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77-784,共8页
为优选可抑制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条件,该文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共设计16组处理,研究洛伐他汀(MVA途径抑制剂)、膦胺霉素(MEP途径抑制剂)和取样天数对秦艽中马钱苷酸、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4种主要环烯醚... 为优选可抑制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条件,该文采用3因素4水平正交试验设计方法,共设计16组处理,研究洛伐他汀(MVA途径抑制剂)、膦胺霉素(MEP途径抑制剂)和取样天数对秦艽中马钱苷酸、獐牙菜苷、獐牙菜苦苷、龙胆苦苷4种主要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4种环烯醚萜类化合物含量变化受取样天数影响最大,其次为膦胺霉素浓度,次之为洛伐他汀浓度。(2)以最佳抑制条件处理后,马钱苷酸、獐芽菜苦苷、龙胆苦苷和獐芽菜苷含量分别下降了69%、36%、33%和4%。基于正交法优选的抑制条件,对4种化合物均可抑制。综上所述,可确定调控秦艽次生代谢产物含量变化的最佳抑制条件为膦胺霉素400μmol·L^(-1),洛伐他汀50μmol·L^(-1),取样天数6 d,该条件为进一步研究MEP和MVA途径在环烯醚萜类化合物代谢合成中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试验 MVA途径 MEP途径 洛伐他汀 膦胺霉素 环烯醚萜
下载PDF
结核分枝杆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抑制剂的3D-QSAR研究及优化设计
2
作者 谢稳 谢双龙 +1 位作者 余娜 林治华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57-368,共12页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是结核分枝杆菌代谢的关键限速酶,因此被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抗菌靶点。收集了35个对结核分枝杆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mtDXR)有体外抑制活性的膦胺霉素... 结核分枝杆菌是导致结核病的病原体,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是结核分枝杆菌代谢的关键限速酶,因此被作为一个有潜力的抗菌靶点。收集了35个对结核分枝杆菌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mtDXR)有体外抑制活性的膦胺霉素衍生物,运用比较分子场分析方法和比较分子相似性指数分析方法对它们进行三维定量构效关系研究,建立了相应模型。结果表明:CoMFA模型的最佳主成分值n=7,交互检验系数q^(2)=0.601,相关系数r^(2)=0.979;CoMSIA模型的最佳主成分值n=8,交互检验系数q^(2)=0.609,相关系数r^(2)=0.983。数据显示所建模型拥有较为可靠的预测能力。同时,利用分子对接进一步考察膦胺霉素类小分子抑制剂和靶点活性部位氨基酸残基的非键作用,结合3D-QSAR等势图,明确了该类化合物分子结构上可供加工和优化的区域,进而设计出14个全新的膦胺霉素衍生物,并对它们进行活性预测,得到了拥有更高预测活性的新化合物27m,为mtDXR抑制剂的进一步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和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核分枝杆菌 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 膦胺霉素衍生物 3D-QSAR 分子对接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DXR基因的克隆表达与生物学特性分析 被引量:3
3
作者 章莹 宗红英 +1 位作者 何立 蔡国斌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对刚地弓形虫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化酶(TgDXR)基因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收集、纯化RH株弓形虫速殖子,提取cDNA和基因组DNA;PCR扩增TgDXR的基因片段;构建成熟TgDXR/pET-24b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经双... 目的对刚地弓形虫1-脱氧-D-木酮糖-5-磷酸还原异构化酶(TgDXR)基因进行克隆、表达、纯化和生物学特性分析。方法收集、纯化RH株弓形虫速殖子,提取cDNA和基因组DNA;PCR扩增TgDXR的基因片段;构建成熟TgDXR/pET-24b重组原核表达载体;经双酶切、PCR及测序鉴定阳性克隆;在大肠杆菌BL21中用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纯化重组TgDXR蛋白,并对该蛋白的生物学特性和酶的动力学活性进行分析。结果从弓形虫RH株的cDNA和基因组DNA中分别扩增出长度为1 542bp和5 464bp的TgDXR片段,成功构建重组质粒;SDS-PAGE结果表明,目的基因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重组蛋白的相对分子量约50kDa。酶活性实验显示,Mg2+、Mn2+是最佳金属螯合离子,反应最佳pH值为7.5,该酶活性抑制剂膦胺霉素(Fosmidomycin)对该酶蛋白的IC50为0.52μmol/L。结论 RH株刚地弓形虫TgDXR可在原核表达系统中高效表达,该重组蛋白具有生物学活性,并有望作为弓形虫特异性药物靶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DXR 克隆表达 膦胺霉素
下载PDF
MEP途径:一个潜在的分子药靶 被引量:10
4
作者 施文钧 王洪海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65-68,共4页
类异戊二烯及其衍生物构成了自然界极为多样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细胞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类异戊二烯的合成一直认为是通过甲羟戊酸(MVA)途径合成其前体物质异戊酰焦磷酸(IPP)或其异构物,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完... 类异戊二烯及其衍生物构成了自然界极为多样性的化合物,这些化合物在细胞的初级和次级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类异戊二烯的合成一直认为是通过甲羟戊酸(MVA)途径合成其前体物质异戊酰焦磷酸(IPP)或其异构物,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完成的。近年来在某些真细菌、原虫和植物原生质体中发现了另一条MEP(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合成途径,而在哺乳动物中不存在,是极有希望的抗菌、抗疟和除草剂的分子药靶。本文就MEP途径的发现、在生物体中的重要性及MEP途径成为分子药靶的前景等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P途径 类异戊二烯 膦胺霉素 药靶
下载PDF
MVA与MEP途径抑制剂对人参皂苷合成能力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钱延春 刘丽 +4 位作者 曹豪杰 吴明 庄园 曲庆玲 赵寿经 《特产研究》 2013年第3期44-50,共7页
通过MVA与MEP途径的抑制剂洛伐他汀和膦胺霉素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对人参发根生长影响的研究,确定洛伐他汀和膦胺霉素对人参总皂苷合成的最高抑制率发生在接种后第3天,分别为57.94%和42.17%。通过对人参发根中单体皂苷Rg1、Re和Rb1含量的... 通过MVA与MEP途径的抑制剂洛伐他汀和膦胺霉素不同浓度及作用时间对人参发根生长影响的研究,确定洛伐他汀和膦胺霉素对人参总皂苷合成的最高抑制率发生在接种后第3天,分别为57.94%和42.17%。通过对人参发根中单体皂苷Rg1、Re和Rb1含量的HPLC测定发现,洛伐他汀(50μmol/L)对上述单体皂苷合成的最高抑制率依次为50.38%、66.66%和40.11%;膦胺霉素(15μmol/L)对上述单体皂苷的最高抑制率依次为38.53%、38.85%和19.46%,与抑制剂对人参总皂苷含量的影响规律基本一致。推断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可能同时存在MVA和MEP途径,而MVA途径在人参皂苷的生物合成中可能起主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参皂苷 洛伐他汀 膦胺霉素 MVA途径 MEP途径
下载PDF
牛巴贝斯虫DXR酶的结构特征分析
6
作者 王婧 李冰 +1 位作者 刘翠翠 张继瑜 《西北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22-26,共5页
利用反转录PCR方法扩增牛巴贝斯虫陕县株DXR基因,对其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牛巴贝斯虫DXR酶的结构,并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磷胺霉素的作用靶点。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框长度为1 152bp,编码383个氨基酸,与NCBI上公布的美... 利用反转录PCR方法扩增牛巴贝斯虫陕县株DXR基因,对其推导氨基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研究牛巴贝斯虫DXR酶的结构,并探讨其是否可以作为磷胺霉素的作用靶点。结果表明:该基因编码框长度为1 152bp,编码383个氨基酸,与NCBI上公布的美国牛巴贝斯T2Bo株DXR的相似性为97.4%。同源模建表明,DXR酶的三维结构同恶性疟原虫的三维结构相似,与磷胺霉素结合位点氨基酸具有保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巴贝斯 DXR 磷胺霉素 序列分析
下载PDF
磷胺霉素处理对丹参毛状根合成丹参酮类化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2
7
作者 张夏楠 王志霜 +1 位作者 高伟 黄璐琦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4263-4266,共4页
使用萜类物质合成MEP途径中关键酶DXR的有效抑制剂磷胺霉素(100μmol·L-1)处理丹参毛状根,在处理后2,4,6,8,10,16,21 d收获毛状根,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丹参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 使用萜类物质合成MEP途径中关键酶DXR的有效抑制剂磷胺霉素(100μmol·L-1)处理丹参毛状根,在处理后2,4,6,8,10,16,21 d收获毛状根,检测处理组和对照组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以及丹参酮类物质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发现,随着磷胺霉素处理时间延长,丹参毛状根颜色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变浅;毛状根中SmDXR基因的mRNA水平呈抛物线型变化,在处理后第6天达到最高值,随后逐渐降低;检测了4种丹参酮类化合物含量,其中丹参酮Ⅰ的含量变化不显著,而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ⅡA的含量随处理时间延长而逐渐降低,第21天时对照组毛状根中总丹参酮含量是处理组的5.63倍。上述结果表明,丹参DXR基因对于MEP途径丹参酮类化合物的积累具有重要作用,抑制SmDXR基因表达将对该途径次生代谢产物积累产生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胺霉素 丹参 DXR 丹参酮
原文传递
Alternatives to currently used antimalarial drugs: in search of a magic bullet 被引量:1
8
作者 Akshaya Srikanth Bhagavathula Asim Ahmed Elnour Abdulla Shehab 《Infectious Diseases of Poverty》 SCIE 2016年第1期950-961,共12页
Malaria is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many African countries and parts of Asia and South America.Novel approaches to combating the disease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nd several drug candidates are ... Malaria is a major cause of morbidity and mortality in many African countries and parts of Asia and South America.Novel approaches to combating the disease have emerged in recent years and several drug candidates are now being tested clinically.However,it is long before these novel drugs can hit the market,especially due to a scarcity of safety and efficacy data.To reduce the malaria burden,the Medicines for Malaria Venture(MMV)was established in 1999 to develop novel medicines through industry and academic partners’collaboration.However,no reviews were focused following various preclinical and clinical studies published since the MMV initiation(2000)to till date.We identify promising approaches in the global portfolio of antimalarial medicines,and highlight challenges and patient specific concerns of these novel molecules.We discuss different clinical studies focusing on the evaluation of novel drugs against malaria in different human trials over the past five years.The drugs KAE609 and DDD107498 are still being evaluated in Phase I trials and preclinical developmental studies.Both the safety and efficacy of novel compounds such as KAF156 and DSM265 need to be assessed further,especially for use in pregnant women.Synthetic non-artemisinin ozonides such as OZ277 raised concerns in terms of its insufficient efficacy against high parasitic loads.Aminoquinoline-based scaffolds such as ferroquine are promising but should be combined with good partner drugs for enhanced efficacy.AQ-13 induced electrocardiac events,which led to prolonged QTc intervals.Tafenoquine,the only new anti-relapse scaffold for patients with a glucose-6-phosphate dehydrogenase deficiency,has raised significant concerns due to its hemolytic activity.Other compounds,including methylene blue(potential transmission blocker)and fosmidomycin(DXP reductoisomerase inhibitor),are available but cannot be used in children.At this stage,we are unable to identify a single magic bullet against malaria.Future studies should focus on effective single-dose molecules that can act against all stages of malaria in order to prevent transmission.Newer medicines have also raised concerns in terms of efficacy and safety.Overall,more evidence is needed to effectively reduce the current malaria burden.Treatment strategies that target the blood stage with transmission-blocking properties are needed to prevent future drug resistan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LARIA Drug development Medicine for malaria venture CHEMOTHERAPY Tafenoquine fosmidomycin Novel antimalarial drugs Artemisinin derivatives
原文传递
1-脱氧-D-木酮糖醇-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作为新的药物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陈习平 谢丽萍 胡又佳 《世界临床药物》 CAS 2014年第5期319-320,I0001,I0002,I0003,共5页
植物、藻类和细菌等可利用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生物合成类异戊二烯前体异戊酰焦磷酸(IPP)及其异构体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等生长所必须的前体,因此MEP途径作为除草剂、抗菌药物和抗疟疾药物的药物靶点可用于新药开发... 植物、藻类和细菌等可利用2C-甲基-D-赤藓糖醇-4-磷酸(MEP)途径生物合成类异戊二烯前体异戊酰焦磷酸(IPP)及其异构体二甲烯丙基焦磷酸(DMAPP)等生长所必须的前体,因此MEP途径作为除草剂、抗菌药物和抗疟疾药物的药物靶点可用于新药开发。其中MEP途径中的第二个酶1-脱氧-D-木酮糖醇-5-磷酸还原异构酶(DXR)是研究最为广泛的靶点,膦胺霉素即为该酶的抑制剂。本综述主要介绍MEP途径、DXR及其抑制剂的研究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EP途径 1-脱氧-D-木酮糖醇-5-磷酸还原异构(DXR) 抑制剂 膦胺霉素 药物靶点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