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steochondroma formation after avulsion fracture of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 case report
1
作者 Hyung Gyu Cho Hoi Young Kwon +2 位作者 Yeong Chang Lee Yong Chan Lee Suc Hyun Kweon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20年第8期357-363,共7页
BACKGROUNDHip avulsion fractures occur mostly during adolescence when actions such askicking or running cause forceful contraction of attached muscle.Osteochondroma is benign tumor that mostly occurs at the metaphysis... BACKGROUNDHip avulsion fractures occur mostly during adolescence when actions such askicking or running cause forceful contraction of attached muscle.Osteochondroma is benign tumor that mostly occurs at the metaphysis of a longbone, being usually asymptomatic.CASE SUMMARYA 15-year-old patient experienced feeling and sound of a break while kicking aball in soccer game three years prior to his visit to our hospital. A simple X-rayrevealed an avulsion fracture of the apophysis of the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AIIS). Later in the follow-up X-ray, a palpable mass was found and demonstratedby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o be a pedunculated osteochondroma in thesuperolateral aspect of the AIIS. For surgical treatment, we performed osteotomyfor surgical excision and excisional biopsy. A mass with smooth surface and anunclear superolateral AIIS border was found intraoperatively. Pathologic examshowed definite diagnosis of osteochondroma. Postoperatively, discomfort duringhip flexion was improved, and the hip joint range of motion during walking wasrecovered at the last follow-up, which was three weeks after the surgery.CONCLUSIONThis is a rare case to demonstrate relevant previous trauma history prior to theformation of osteochondro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ophysis anterior inferior iliac spine Avulsion fracture Posttraumatic osteochondroma Apophysis avulsion fracture Apophysis osteochondroma Case report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在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过程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比较 被引量:1
2
作者 马亚芳 毕星 陈治富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4年第3期33-36,共4页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过程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择期行椎管内麻醉下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不同入路髂筋膜阻滞对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行椎管内麻醉摆放体位过程中及术后的镇痛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2月至2021年12月于我院择期行椎管内麻醉下髋关节置换术的60例髋部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A组和B组,每组30例。A组行髂前上棘下入路髂筋膜阻滞,B组行髂前上棘上入路髂筋膜阻滞。比较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B组的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短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阻滞后10 min(T_(1))~体位摆放时(T_(3)),B组的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 h(H_(0))~术后10 h(H_(2)),B组的自控镇痛泵使用次数少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髂前上棘上入路髂筋膜阻滞能够缩短老年髋部骨折患者股外侧皮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减轻疼痛程度,减少自控镇痛泵使用次数,镇痛效果更好,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部骨折 髂筋膜阻滞 椎管内麻醉 髂前上棘下入路 髂前上棘上入路
下载PDF
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的应用解剖 被引量:8
3
作者 汪方 唐昊 +4 位作者 王秋根 党瑞山 杨庆 黄会龙 郭晓丹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77-380,共4页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 目的:为髋臼上方置钉进行骨盆外固定手术提供应用解剖学参考资料。方法:对20例40侧尸体骨盆的髂前下棘区域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与股动脉、股神经、股外侧皮神经、旋髂深动脉等毗邻血管神经的距离。对髋臼上置钉的钉道进行测量.获取钉道的长度、宽度。钉道与髋臼边缘及坐骨大切迹的距离等。所得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髂前下棘为股直肌起始部,表面为髂肌覆盖,缝匠肌由外上至内下斜行越过髂前下棘外下方。男性股动脉位于髂前下棘内侧(27.54±3.53)mm,女性为(27.15±0.81)mm;男性股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内侧(17.61±3.47)mm,女性为(19.26±4.21)mm。男性股外侧皮神经位于髂前下棘外侧(23.24±5.33)mm,女性为(17.82±3.26)mm;男性旋髂深动脉位于髂前下棘上方(16.26±1.77)mm,女性为(14.06±2.16)mm。男性髋臼上钉道长度为(147.76±7.39)mm,女性为(142.75±6.36)mm;男性钉道位于髋臼上方(25.10±4.43)mm,女性为(19.35±3.54)mm;男性钉道位于坐骨大切迹上方(25.01±3.61)mm,女性为(21.34±3.17)mm。结论:髋臼上方置钉骨盆外固定手术,应选取在腹股沟韧带外侧1/14下方约1cm处作一平行切口,采用纵形钝性劈开髂肌的方式,以套筒保护下在髂前下棘处置入固定钉,避免损伤周围组织。由髂前下棘到髂后上棘间的钉道为一完整连续的骨性钉道,可为骨盆外固定提供足够的钉道长度和同定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外固定支架 髂前下棘 髋臼上
下载PDF
髂前下棘的解剖及其在骨盆骨折外固定中的应用 被引量:7
4
作者 汪方 党瑞山 +4 位作者 王秋根 唐昊 黄会龙 郭晓丹 杨庆 《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567-569,共3页
目的:对髂前下棘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骨盆外固定钉直径的选择和微创置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2例44侧骨盆的髂前下棘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横、矢径,以及体表投影等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应用于26例骨盆... 目的:对髂前下棘进行应用解剖学研究,为骨盆外固定钉直径的选择和微创置钉技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2例44侧骨盆的髂前下棘进行观察测量,获取髂前下棘横、矢径,以及体表投影等数据,按性别分组进行统计学处理。所得数据应用于26例骨盆骨折外固定手术。结果:男性髂前下棘横、矢径分别为(12.23±1.91)mm和(20.09±2.43)mm;女性分别为(11.05±1.56)mm和(19.25±1.85)mm。男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9.49±7.66)mm,内侧(21.79±6.48)mm;在耻骨结节上方(51.70±9.31)mm,外侧(67.74±5.36)mm。女性髂前下棘在髂前上棘下方(23.74±8.89)mm,内侧(16.86±8.92)mm;在耻骨结节上方(43.93±9.04)mm,外侧(70.16±6.39)mm。依据本研究数据对26例骨盆骨折髋臼上方行外固定手术,有效的减少术中放射学暴露和手术时间。结论:根据解剖学测量数据进行固定钉选择和术中定位,使得髋臼上置钉外固定支架可迅速准确实施,适应骨盆骨折急诊处理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前下棘 骨盆骨折 外固定 髋臼上
下载PDF
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诊治探讨 被引量:22
5
作者 徐蕴岚 陈博昌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0期1545-1547,共3页
[目的]探讨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发病原因及诊疗方法。[方法]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骨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了15例骨盆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病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2—16岁,急性14人,慢性1人;10例发生在短距离赛跑时,2例发生... [目的]探讨青少年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发病原因及诊疗方法。[方法]上海儿童医学中心骨科2001年1月-2006年1月共收治了15例骨盆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病例,男14例,女1例,年龄12—16岁,急性14人,慢性1人;10例发生在短距离赛跑时,2例发生在足球运动时,各有1例发生在排球、篮球和棒球运动时;X线片和CT检查可以明确诊断并根据撕脱骨片的大小及移位的方向及距离,分别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外展屈髋位石膏固定、卧床休息等不同治疗方法。[结果]14例急性病例,保守及手术治疗效果优良,均达到局部无疼痛,髋关节满幅活动,步态正常,可参加各类体育活动。1例慢性病例为外院保守治疗2个月后转来,局部仍明显疼痛,经本院手术治疗后效果满意。作者认为手术复位内固定者可达到解剖复位,康复时间短,早期活动。[结论]明确髂前上棘撕脱骨折的病因、分类,可以做到正确诊断,合理治疗,早期康复,杜绝各种不良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前上棘 撕脱骨折
下载PDF
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 被引量:4
6
作者 王建东 王秋根 马金忠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09年第1期21-24,共4页
目的探讨Tile-B型骨盆骨折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可行性、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复位和固定23例Tile-B型骨盆骨折,并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2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本组优17例、... 目的探讨Tile-B型骨盆骨折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的可行性、特点及手术方法。方法应用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复位和固定23例Tile-B型骨盆骨折,并分析其临床结果。结果23例全部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7.3个月。本组优17例、良5例、可1例,优良率为95.65%。结论经髂前下棘单根钉外固定支架治疗Tile-B型骨盆骨折具有创伤小,操作简单,固定可靠,患者可以迅速获得早期活动,减少并发症,是治疗B型骨盆骨折的一种较好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骨折 稳定性 髂前下棘 单根钉 外固定支架
下载PDF
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被引量:4
7
作者 闫伟 王欢 刘金榜 《中外医学研究》 2011年第11期17-18,共2页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对12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屈髋位卧床3周,第3周开始床上行功能锻炼,3周后下地行走。结果所有... 目的评价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在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中的应用价值及临床疗效。方法笔者所在医院对12例髂前上棘撕脱骨折患者,采取切开复位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术后屈髋位卧床3周,第3周开始床上行功能锻炼,3周后下地行走。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12~18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4周左右髋关节活动度恢复接近正常,术后6~10周骨折愈合,术后8~10周髋关节肌力恢复正常水平,疗效均为优良。结论可吸收螺钉内固定术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微创、操作便捷、固定牢固、效果满意,患者能够早期恢复髋关节肌力及活动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吸收螺钉 髂前上棘 撕脱骨折
下载PDF
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急救有吸毒史危重病人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3
8
作者 杜文碧 刘平 徐利蓉 《现代临床医学》 2009年第5期376-377,共2页
目的:探讨应用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抢救有吸毒史的急诊病人的效果。方法:在其他救护措施相同的情形下,比较采取实验组(2007年8月-2008年7月,45例行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与常规组(2006年9月-2007年7月,48例行静脉穿刺或深静... 目的:探讨应用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抢救有吸毒史的急诊病人的效果。方法:在其他救护措施相同的情形下,比较采取实验组(2007年8月-2008年7月,45例行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与常规组(2006年9月-2007年7月,48例行静脉穿刺或深静脉置管或静脉切开)方法建立输液通道的急救效果。结果:实验组急救输液通道建成时间及抢救至血压回升时间较常规组明显缩短(P<0.01),4 h内救治有效率明显高于常规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实验组加压输液速度最快可达56 mL.min-1。结论:采用经髂前上棘骨髓腔建立输液通路急救有吸毒史的病人作用快速、安全、有效,为抢救赢得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前上棘 骨髓腔穿刺 输液通道 吸毒 危重病人 急救
下载PDF
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输液在有吸毒史的急诊患者中的抢救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刘平 吕波 +5 位作者 杜文碧 蒋碧玉 郭东蓉 赵茜 惠小妮 梁隆斌 《泸州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1期95-97,共3页
目的:探讨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输液法用于有吸毒史的急诊患者的效果。方法:快速评估出有吸毒史的急诊患者45例,进行骨髓腔穿刺输液,并给予抢救用药。结果:全部患者操作时间在45s到150s,平均用时85s。输液速度最快可达56ml/min(加压)。... 目的:探讨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输液法用于有吸毒史的急诊患者的效果。方法:快速评估出有吸毒史的急诊患者45例,进行骨髓腔穿刺输液,并给予抢救用药。结果:全部患者操作时间在45s到150s,平均用时85s。输液速度最快可达56ml/min(加压)。结论: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输液在危重患者急救中是一条快速、安全、有效的输液通路,应用于吸毒患者身上不仅容易操作,也为抢救赢得了时间,同时也保护了医务人员,给患者生存的信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前上棘 骨髓腔穿刺输液 吸毒患者
下载PDF
不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对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疗效对比观察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杰 李彦平 杨同文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8年第21期2345-2347,共3页
目的观察不同位置实施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疼痛门诊和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麻醉科疼痛门诊收治的股外侧... 目的观察不同位置实施股外侧皮神经阻滞治疗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选择2016年4月至2018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麻醉科疼痛门诊和北京市怀柔区中医医院麻醉科疼痛门诊收治的股外侧皮神经分布区疼痛、麻木患者2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髂前上棘阻滞组(IB组,n=14)和腰丛神经阻滞组(LPB组,n=14)。两组患者在不同位置分别行股外侧皮神经阻滞(1次/周,共3周),同时嘱患者改变不良姿势和(或)解除异常压迫。设计4种评分方法综合评估治疗后股外侧皮神经的功能恢复状况,包括:异常感觉评分(PS)、视觉模拟评分(VAS)、症状分布的改变评分(SDS)、临床体征评分(PSS)。综合评分越高,表示功能恢复越好。结果两组患者治疗3周后,进行比较观察:(1)组内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综合评分结果显示:IB组(治疗前/治疗后:17. 46±2. 18/32. 15±3. 46)和LPB组(治疗前/治疗后:17. 36±2. 17/23. 79±2. 01)治疗后均比治疗前综合功能评分明显提高(P <0. 05)。(2)治疗后,IB组综合功能评分[(32. 15±3. 46)分]较LPB组[(23. 79±2. 01)分]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实施IB治疗后综合功能评分明显高于LPN组,临床效果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外侧皮神经卡压综合征 股外侧皮神经阻滞 髂前上棘阻滞 腰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经皮穿针治疗髂前上棘骨折17例 被引量:3
11
作者 李卫国 《中国骨伤》 CAS 2006年第1期49-49,共1页
关键词 骨折 髂前上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可吸收张力带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被引量:2
12
作者 陈梓锋 林斌 翟文亮 《临床骨科杂志》 2009年第1期20-20,共1页
关键词 张力带 髂前上棘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可吸收缝线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进初 《临床骨科杂志》 2005年第4期297-297,共1页
关键词 可吸收缝线 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骨折固定术
下载PDF
手术治疗髂前上棘骨骺撕脱骨折6例
14
作者 李绪松 邓友章 胡敏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10期718-718,共1页
关键词 撕脱骨折 髂前上棘 外科手术
下载PDF
双侧髂前上棘骨骺撕脱1例
15
作者 黄杰烽 程尊友 +1 位作者 王科艇 冯文杰 《临床骨科杂志》 2007年第2期152-153,共2页
关键词 撕脱骨折 髂前上棘 骨骺/损伤
下载PDF
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急救低血容量性休克的效果观察 被引量:1
16
作者 马文芳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4期70-70,72,共2页
目的:探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时采用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的效果。方法:比较常规行浅静脉穿刺或深静脉置管方法组和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组之间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时的急救效果。结果:在低血容量性休... 目的:探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时采用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的效果。方法:比较常规行浅静脉穿刺或深静脉置管方法组和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组之间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时的急救效果。结果:在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中,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道组在从抢救至血压回升时间及输液通道建成时间明显短于常规组(P<0.05)。结论:在抢救低血容量性休克患者中,采用经髂前上棘骨髓腔穿刺建立输液通路比常规建立静脉通路更快速、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髂前上棘 骨髓腔穿刺 低血容量性休克 急救
下载PDF
髂前上棘、耻骨联合及股骨头中心的影像定位与体表关系 被引量:3
17
作者 鲍宏玮 吴海山 +1 位作者 吴宇黎 赵辉 《生物骨科材料与临床研究》 CAS 2012年第5期13-15,共3页
目的通过X线骨盆平片测量,计算股骨头中心与这两点的关系。分析其特点,找到一个简便、相对准确的体表确定股骨头运动中心的方法。方法门诊选取健康男女性各20人﹙无腰髋症状及病史﹚,得到年龄、身高、体重。摄标准骨盆正位片,拍照前体... 目的通过X线骨盆平片测量,计算股骨头中心与这两点的关系。分析其特点,找到一个简便、相对准确的体表确定股骨头运动中心的方法。方法门诊选取健康男女性各20人﹙无腰髋症状及病史﹚,得到年龄、身高、体重。摄标准骨盆正位片,拍照前体表找到髂前上棘、定位,于其上放置参照物。使用测量软件测量骨盆宽度、高度、髂耻线及股骨头中心数据。将各项参数收集后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股骨头中心距髂耻连线距离平均为2.72cm左右。股骨头中心在髂耻连线的投影点均位于髂耻连线中点的外侧,距离髂耻中点1.08cm左右。结论股骨头运动中心是髋膝关节置换及骨折手术的重要标志,通过髂前上棘、耻骨联合等体表标志确定股骨头中心简便易行、值得推广,可作为临床手术定位的辅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关节 髂前上棘 耻骨联合 形态学 测量
下载PDF
钢丝张力带治疗髂前上棘撕脱骨折 被引量:9
18
作者 苏秀君 刘俊雄 严笑 《临床骨科杂志》 2003年第3期270-271,共2页
关键词 张力带 髂前上棘骨折 骨折固定术 治疗
下载PDF
髂前上嵴连线中点到耻骨结节的距离与男性腹股沟疝发病的关系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燕青 马颂章 +3 位作者 孙曦羽 鲁兵 王艳 吴学绒 《老年医学与保健》 CAS 2001年第2期79-80,共2页
目的了解骨盆发育的个体差异与腹股沟疝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北京邮电总医院普外科 1998年~ 1999年间住院、无骨盆外伤史的 36例成年男性分为腹股沟疝组 (20例 )和对照组 (16例 ),对其进行双侧髂前上嵴连线中点到耻骨结节的直线距离进... 目的了解骨盆发育的个体差异与腹股沟疝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将北京邮电总医院普外科 1998年~ 1999年间住院、无骨盆外伤史的 36例成年男性分为腹股沟疝组 (20例 )和对照组 (16例 ),对其进行双侧髂前上嵴连线中点到耻骨结节的直线距离进行卧位测量。结果两组身高、体重测定值经统计学处理无显著性差异。双侧髂前上嵴连线中点到耻骨结节的直线距离:实验组平均为 8.70cm;对照组平均为 6.83cm。其临界值为≥ 7.50cm。两组统计学处理结果 (P< 0.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髂前上嵴连线中点到耻骨结节的直线距离差别与成年男性腹股沟疝的发病有一定的相关性,对预测腹股沟疝发病的危险性和筛选高危人群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男性 腹股沟疝 髂前上嵴 耻骨结节 骨盆发育 病理学
下载PDF
髋臼上区域置钉安全范围的影像学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谭山 高仕长 +1 位作者 张安维 陈剑飞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259-263,共5页
目的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方法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 mm... 目的探究髋臼上区域螺钉的进钉位置、角度以及安全范围。方法收集男女骨盆CT数据各50例,利用Mimics软件重建髋臼上置钉区域三维模型(髂前下棘至髂后上棘方向)。同一横断面上,通道狭窄处中点连线方向确定为螺钉方向,沿该方向每2.5 mm为一层,逐层测量安全范围相关指标。在1/2高度层面放置中心钉,测量中心钉进钉点与髂前下棘的位置关系及螺钉方向,在水平面和矢状面上移动钉尖,测量安全倾角范围。结果髋臼上骨通道存在前、后两狭窄点,不同层面其宽度不同,从下至上,前狭窄由窄变宽再变窄,后狭窄逐层增宽。螺钉通道中间层较宽,上下层较窄;中心通道宽度90%的男、女性分别大于7 mm和6 mm;进钉约50 mm至前狭窄,70 mm至坐骨大切迹顶上方,100 mm至后狭窄,全程长约130 mm;螺钉为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97%的进钉点位于髂前下棘中心外侧,其中外下方占71%。结论髋臼上螺钉的进钉点主要位于髂前下棘外方,内倾、头倾方向,与矢状面和横断面的夹角均约为3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上固定 骨盆骨折 髂前下棘 影像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