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econtoured buttress plate vs reconstruction plate for acetabulum posterior wall fractures: A biomechanical study 被引量:4
1
作者 Güray Altun Gürsel Saka +2 位作者 Teyfik Demir Fatma Kübra Erbay Elibol Mehmet Or?un Polat 《World Journal of Orthopedics》 2019年第5期219-227,共9页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acetabulum posterior wall fractures is to restore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hip joint, in order to start weight bearing as soon as poss... BACKGROUND The purpose of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of acetabulum posterior wall fractures is to restore anatomical structure and stability of the hip joint, in order to start weight bearing as soon as possible and prevent hip arthrosis; restoration of the anatomy should preserve function of the joint as well. Although "special shaped precontoured plates" have been developed in recent years for surgical treatment of this region, studies comparing the traditional plates with the newly designed precontoured plates are lacking.AIM To evaluate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precontoured anatomic buttress and conventional curved reconstruction plates(CCRPs) for posterior wall acetabulum fracture treatment.METHODS Twelve pelvis models were created for testing plate treatment of fracture in the posterior wall of the acetabulum. These 12 pelvis models were used to create 24 hemipelvis models(experimental) by cutting from the sagittal plane and passing over the center of gravity, after which the posterior wall acetabular fractures(of similar type and size) were created. In these experimental models, the right acetabulum was fixed with a 5-hole CCRP, while the left was fixed with a precontoured anatomic buttress plate(PABP). Samples were placed through thetest device and were subjected to static load testing, with a constant testing velocity of 2 mm/min until the load reached 2.3 kN or the acetabular fixation failed. Dynamic tests were also performed with sinusoidal wave load, with a maximal load of 2.3 kN and a load ratio of 0.1.RESULTS The average stiffness values were 460.83 ± 95.47 N/mm for the PABP and 291.99± 118.58 N/mm for the 5-hole CCRP. The precontoured anatomic acetabulum buttress plates had significantly higher rigidity than the CCRPs(P = 0.022). There wa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unloaded and 2.3 kN-loaded values of AL(posterosuperior fracture line vertical to the ground surface) and CL(posteroinferior fracture line vertical to the ground surface) parameters for both the PABPs and the 5-hole CCRPs(P = 0.036 and P = 0.045, respectively).According to the static tests, the amount of total displacement was significantly less in the PABPs than in the CCRPs.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isplacement in the BL(posterior wall fracture line horizontal to the ground) parameter yielded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PABP and the 5-hole CCRPs(P= 0.261).CONCLUSION PABP provides more stable fixation in acetabulum posterior wall fractures than5-hole CCRP, allowing for proximal or distal fracture line screw application without reshapi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CETABULAR fracture Anatomical PLATE Precontoured PLATE posterior wall fracture BIOMECHANICAL study
下载PDF
3D打印术前设计辅助重建钢板内固定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效果
2
作者 曹泽 朱寅 王黎明 《世界复合医学》 2024年第2期13-17,共5页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个体化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2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3D组和传统组。3D组(n=31)... 目的评价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个体化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手术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2月—2022年12月于张家港市第一人民医院骨科住院治疗的61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按手术方法分为3D组和传统组。3D组(n=31)根据患者3D打印骨折模型设计个体化钢板,传统组(n=30)采用传统手术方法。比较两组患者的骨折解剖复位结果、髋关节功能恢复评分、手术时间、出血量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3D组的骨折复位优良率为96.77%,显著优于传统组的8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07,P<0.05)。3D组术后3、6、12个月复查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均在93.00%以上,均显著高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D组术中出血量少于传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57,P<0.05)。3D组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23%,显著低于传统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13,P<0.05)。结论3D打印辅助术前设计可提高髋臼后壁骨折患者的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恢复,增强手术过程的精准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髋臼后壁骨折 术前规划 骨折复位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疗效比较
3
作者 张津 申建军 +3 位作者 海祥 刘川源 周文杰 陈志伟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8期786-792,共7页
目的:比较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更优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7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大转子后半截骨组(... 目的:比较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与标准Kocher-Langenbeck(K-L)入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更优入路。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9年1月至2021年6月收治的47例髋臼后壁骨折患者,根据手术方法分为大转子后半截骨组(试验组)及标准K-L入路组(对照组)。试验组24例,男16例,女8例,年龄(42.00±4.5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6.75±1.15)d。对照组23例,男16例,女7例,年龄(41.00±5.8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7.09±1.20)d。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住院总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折复位质量(Matta标准)、髋关节外展肌力、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e-Postel评分)、术后两组并发症及异位骨化发生率。结果:所有患者获得6个月随访,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试验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更短(P<0.05)。两组术后6个月骨折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评价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髋关节外展肌力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异位骨化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比于标准K-L入路法,大转子后半截骨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对术后髋关节外展肌力恢复更好,术中对涉及髋臼后壁较为粉碎的骨折或臼顶骨折暴露视野更加,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为临床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提供新的思路令另患者可早期行功能锻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转子后半截骨 Kocher-Langenbeck入路 髋臼后壁骨折 围术期指标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椎体后壁复位减压治疗椎管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研究
4
作者 王翔宇 曹林虎 +4 位作者 谭伦 林旭 吴超 胡海刚 吴春宝 《创伤外科杂志》 2024年第2期130-137,共8页
目的探讨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椎体后壁复位减压治疗椎管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和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TLBF患者67例,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19~63... 目的探讨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椎体后壁复位减压治疗椎管占位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前瞻性研究2016年12月—2018年12月重庆市中医骨科医院和自贡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TLBF患者67例,男性48例,女性19例;年龄19~63岁,平均41.1岁。根据椎管减压方式不同分为实验组(33例)和对照组(34例)。实验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单侧椎板有限开窗、自制夯实器对椎体后壁骨折进行夯实复位减压内固定融合术,对照组采用后正中入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复位内固定融合术。实验组男性23例,女性10例;年龄22~63岁,平均40.9岁;道路交通伤13例,高处坠落伤18例,其他2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级13例、D级12例、E级8例。对照组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19~59岁,平均41.2岁;道路交通伤12例,高处坠落伤19例,其他3例;脊髓损伤Frankel分级:C级12例、D级13例、E级9例。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前、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比值,术前和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并随访观察内固定相关并发症。结果实验组术中出血量少于对照组[(163.3±44.6)mL vs.(229.4±53.0)mL,P<0.001]。实验组术前较术后1周、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小[(51.8±10.1)%vs.(90.0±3.4)%vs.(88.8±3.5)%]、伤椎Cobb角大[(20.7±2.8)°vs.(3.4±1.5)°vs.(3.8±1.8)°]、椎管矢状径比值小[(43.4±9.5)%vs.(91.8±2.9)%vs.(93.3±4.7)%],术前较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C级13、D级12、E级8)vs.(C级3、D级5、E级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前较术后1周、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小[(51.4±9.3)%vs.(88.8±3.0)%、(51.4±9.3)%vs.(87.4±3.4)%]、伤椎Cobb角大[(21.7±3.6)°vs.(3.9±1.8)°vs.(4.0±2.0)°]、椎管矢状径比值小[(43.2±8.6)%vs.(91.5±2.7)%vs.(92.6±4.2)%],术前较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差[(C级12、D级13、E级9)vs.(C级4、D级5、E级2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组间手术时间,术前、术后1周、末次随访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比值,术前、末次随访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侧椎板开窗自制夯实器减压和传统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TLBF,伤椎前缘压缩比、伤椎Cobb角、椎管矢状径比值和脊髓神经功能Frankel分级均明显改善,而椎板单侧开窗减压术中出血量更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腰椎爆裂性骨折 后路 开窗减压 椎体后壁骨折 夯实器
下载PDF
术前虚拟规划联合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 被引量:1
5
作者 黄晨 徐伟 +3 位作者 谢美明 王财儒 邓少林 廖冬发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35-141,共7页
目的:评估虚拟术前规划和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29例,根据是否采用术前虚拟规划和3D打印模板分为2组,3D打印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1~5... 目的:评估虚拟术前规划和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治疗的髋臼后壁骨折患者29例,根据是否采用术前虚拟规划和3D打印模板分为2组,3D打印组14例,男10例,女4例;年龄21~53岁;基于患者骨盆CT数据采用Mimics和3-Matic软件进行虚拟手术规划,虚拟复位骨折,设计后壁钢板模板及螺钉固定位置,模拟透视记录合适方位以指导术中透视,打印后壁钢板模板和带有后壁骨折块的钢板螺钉模型,然后根据模板预塑形钢板备用。常规组15例,男10例,女5例;年龄19~55岁;采用常规的方法术中折弯钢板适应骨折区域。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质量和髋关节功能。结果:23例患者获得随访,时间12~30个月。两组患者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6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Merle d’Aubign-Postel评分,3D打印组疼痛程度评分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行走能力、髋关节活动度和总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D打印组优6例,良5例,可3例;常规组优5例,良5例,可4例,差1例;两组髋关节功能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前虚拟规划结合3D打印模板预塑形钢板技术可缩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提高复位质量。该技术治疗髋臼后壁骨折有效、准确、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骨折 术前虚拟计划 3D打印 预塑形
下载PDF
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治疗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的疗效
6
作者 张敏辉 毕若杰 +5 位作者 王月 郭志良 张恒 高岩 马姗姗 郭益玮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24年第3期353-357,共5页
目的:探讨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的疗效及术后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 目的:探讨老年中上段胸椎体破裂骨折患者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的疗效及术后血栓风险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收治的老年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0例。对照组接受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联用固本益髓灸法干预。两组术后均接受骨折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评分、功能障碍指数,并观察两组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观察并比较患者治疗前后凝血四项指标、D-二聚体、血液流变学指标以及深静脉血栓(DVT)发生情况。结果:治疗18个月后,两组患者的VAS评分和椎体高度均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研究组总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2%vs 14%,χ^(2)=4.891,P<0.05)。研究组治疗后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治疗后D-二聚体、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及血浆黏度水平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P<0.05)。研究组患者治疗7天、治疗14天血栓DVT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治疗后,研究组患者的ODI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改良日本骨科学会评分(M-JO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联合固本益髓灸法治疗中上段胸椎骨折伴锥体后壁破裂患者能达到较好的临床疗效,且术后血栓的发生率也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侧通道经皮椎体后凸成形术 中上段胸椎骨折 椎体后壁破裂 固本益髓灸法
下载PDF
The role of trochanteric flip osteotomy in fixation of certain acetabular fractures 被引量:7
7
作者 Sandeep Gupta Jagdeep Singh Jagandeep Singh Virk 《Chinese Journal of Traumatology》 CAS CSCD 2017年第3期161-165,共5页
Purpose: Complete visualization of certain acetabular fractures of posterior wall or column with cranial extension involving superior dome from standard surgical exposures is a challenge. Osteotomy of the greater tro... Purpose: Complete visualization of certain acetabular fractures of posterior wall or column with cranial extension involving superior dome from standard surgical exposures is a challenge. Osteotomy of the greater trochanter has been used to enhance fracture visualization, especially the dome, in posterior and lateral exposures of the acetabulum, it also decreases the need for excessive muscle retraction. The purpose of the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outcome associated with trochanteric flip osteotomy in the management of certain acetahulum fractures. Methods: From January 2011 to December 2013, 25 displaced acetabular fractures were treated by open reduction and internal fixation. The fractures were managed using a Kocher-Langenbeck approach along with trochanteric flip osteotomy. At 3rd, 6th and 24th month follow-up, all patients had radiographic examination and underwent a final clinical evaluation based on the modified Merle d'Auhigne and Postei score. The strength of the abductors was assessed according to the Medical Research Council (MRC) grading system. Results: Congruent reduction was achieved in all patients and all osteotomies healed within an average period of 3.8 months. All our patients were allowed full weight bearing at the end of 3 months and with no abductor lurch at the end of 6 months follow-up. There were no cases of avascular necrosis of femoral head. None of the patients had any neurovascular complication or infection by the end of the follow-up period. Conclusion: Truchanteric flip osteotomy is a very effective technique to fix certain acetabular fractures especially those with dome involvement. It is more accurate and associated with no significant com- plications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wa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Kocher-Langenbeck approach Acetabular fractures Trochanteric osteotomy posterior wall Superior dome
原文传递
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的数字化解剖研究
8
作者 郑益钒 陈嘉楠 +4 位作者 裴璇 周唯 方志勋 程翼鹏 刘曦明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1-135,共5页
目的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 目的数字化测量髋臼后柱壁安全置钉相关参数,为临床治疗后壁或/和后柱骨折置钉提供参考。方法经软件Mimics20.0重建100例正常成人髋骨三维模型。将髋臼后壁分为累及臼顶的高位后壁区与未累及臼顶的低位后壁区,切割髋臼高位后壁区得到断面M、D、E和N,切割低位髋臼后壁区形成断面F、G、H、I和J。在断面上测量进钉角度和进钉长度。结果在断面M、D、E和N上距臼缘5.0mm的进钉点,男女螺钉最大安全进钉角度分别不应超过80°、70°、60°与50°,男女进钉长度分别不应超过40.0与35.0 mm。在断面F、G、H、I和J上,男女距臼缘5.0、10.0、20.0与30.0 mm的进钉角度应分别小于50°、60°、80°和90°。断面F至J中,男性进钉点螺钉长度应分别小于40.0、35.0、30.0、30.0与40.0 mm;女性应分别小于35.0、30.0、25.0、25.0与35.0 mm。结果在髋臼后柱壁不同进钉位点,应采取不同的进钉角度与长度以防螺钉误入髋关节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 后壁 数字化 解剖测量
下载PDF
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
9
作者 王晓盼 陈笑天 +5 位作者 李仁杰 刘乐予 代秀松 官建中 吴敏 陈晓东 《中国骨伤》 CAS CSCD 2024年第7期706-712,共7页
目的:评价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髋臼高位后壁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5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0例采用股... 目的:评价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治疗髋臼高位后壁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收治的髋臼高位后壁骨折患者20例,其中男12例,女8例;年龄18~75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10例采用股骨大转子截骨联合Kocher-Langenbeck入路为观察组,男5例,女5例,年龄18~75岁;10例单纯Kocher-Langenbeck入路为对照组,男7例,女3例,年龄18~71岁。使用Matta复位标准评价两组骨折的复位质量,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失血量、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0~24个月。根据Matta骨折复位质量评价标准,观察组获解剖复位6例,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1例;而对照组仅3例获解剖复位,满意复位3例,不满意复位4例。末次随访时,观察组髋关节Harris评分为71.4~96.6分,对照组为65.3~94.5分。根据Harris评分结果,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6例,良3例,可1例;对照组,优2例,良3例,可3例,差2例。观察组术中出血量300~700 ml,手术时间120~180 min;对照组术中出血量300~650 ml,手术时间100~180 min。观察组创伤性关节炎1例,异位骨化1例;对照组创伤性关节炎3例,异位骨化3例,髋外展无力1例。结论:通过对结果数据的分析,与单纯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相比,将股骨大转子截骨技术用于高位后壁骨折的治疗,能够有效提高骨折解剖复位率,提升髋关节功能优良率,同时降低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值得临床应用。但因样本量较少,未进行相关统计学分析,结论仍需要进一步的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高位后壁骨折 大转子截骨 Kocher-Langenbeck入路
下载PDF
终板缺损和椎体后壁损伤对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PKP术后疼痛和影像学参数的预测价值
10
作者 崔晓伟 张成宝 +1 位作者 苏甲 刘金虎 《颈腰痛杂志》 2024年第5期871-875,共5页
目的探讨终板缺损和椎体后壁损伤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及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133例腰椎单节段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MRI椎体... 目的探讨终板缺损和椎体后壁损伤对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OVCF)患者行球囊后凸成形术(PKP)术后疼痛、功能障碍及影像学参数的影响。方法选择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在该院就诊的133例腰椎单节段OVC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术前MRI椎体骨折程度,将患者分为无上终板骨折(NEF组)、上终板前部骨折(EF1组)、上终板后部骨折(EF2组)、完全上终板骨折(EF3组)。根据术前CT证实是否存在椎体后壁损伤,将患者分为后壁损伤和非后壁损伤组。观察不同分组患者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时的VAS评分和影像学参数变化。结果133例患者术后和术后6个月的VAS、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降低,伤椎前缘高度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和术后6个月时,EF3组患者Cobb角高于NEF、EF1和EF2组(P<0.05)。术后6个月时,EF2和EF3组患者椎体高度恢复率低于NEF和EF1组(P<0.05);术后6个月时,EF3组后凸角矫正度低于NEF、EF1和EF2组(P<0.05);EF1、EF2和EF3组骨水泥渗漏率差异均高于NEF组(P<0.05)。有无后壁损伤患者的术前、术后、术后6个月时VAS、伤椎前缘高度、Cobb角、椎体高度恢复率、后凸角矫正度、骨水泥渗漏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终板损伤和后壁损伤不会影响PKP术后疼痛程度,但终板损伤会影响术后椎体高度、脊柱后凸、骨水泥渗漏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 球囊后凸成形术 终板 椎体后壁 腰痛
下载PDF
三维重建模型模拟拉力螺钉固定髋臼后柱骨折的研究 被引量:14
11
作者 范永盛 尹维刚 +2 位作者 史增元 林荣 吴发科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1-245,共5页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 目的为经坐骨小切迹置入拉力螺钉内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提供应用解剖学基础。方法用60例正常成人骨盆CT数据(男30例,女30例),导入Mimics14.1行三维重建,观测骨盆三维模型髋臼后柱的纵轴走向,模拟置钉并确立螺钉穿出点。测量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后柱纵轴与冠状面夹角α和矢状面的夹角β,测量进针点及后柱盆腔侧、髋臼侧骨皮质厚度。结果髋臼后柱轴线向下穿出点位于坐骨小切迹中点,向上穿出点位于弓状线后端与髂前上棘连线中点。髋臼后柱纵轴的长度男性(105.04±4.29)mm、女性(101.80±3.20)mm,α角男(33.41±2.18)°、女(31.56±2.71)°,β角男(21.74±1.19)°、女(19.15±1.24)°。进钉点骨皮质厚度为(5.54±0.46)mm,盆腔侧和髋臼侧分别为(1.45±0.13)mm、(1.04±0.10)mm。结论三维重建模拟经坐骨小切迹中点行后柱拉力螺钉内固定,可快捷、准确测量钉道参数并进行术前评估,用该方法置入拉力螺钉固定后柱安全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骨折 拉力螺钉 内固定
下载PDF
长板与拉力螺钉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建模及稳定性比较 被引量:4
12
作者 代元元 章莹 +3 位作者 夏远军 谢会斌 郭晓泽 朱昌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14-219,共6页
目的评估长钢板和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逆行经皮拉力螺钉(A)和长钢板(B)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模拟站立位和坐位,以相同的加载方式对两种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 目的评估长钢板和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内固定治疗髋臼后柱骨折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利用有限元建模软件建立逆行经皮拉力螺钉(A)和长钢板(B)固定髋臼后柱骨折模型,模拟站立位和坐位,以相同的加载方式对两种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在站、坐位时,髋臼后柱骨折髋臼处最大应力(A分别为12.35 MPa、3.30 MPa;B分别为9.75 MPa、2.87 MPa)、最大位移(A分别为0.45 mm、0.38 mm;B分别为0.44 mm、0.32 mm)及骨折线上各节点位移均数(A分别为0.404±0.049 mm、0.341±0.020 mm;B分别为0.381±0.055 mm、0.300±0.019 mm)均为A>B,A、B间差异具有明显差异。结论长钢板固定髋臼后柱骨折较逆行经皮拉力螺钉具有较好的力学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柱骨折 有限元分析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稳定性的生物力学研究 被引量:10
13
作者 倪善军 孙俊英 王以进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4年第1期31-34,47,共5页
目的 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 ,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左右配对的18具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三组 ,在髋臼后外缘与坐骨大切迹间的中点截骨 ,建立髋臼后壁大块骨折模型。用临床常用的两枚皮质骨螺钉 (CS)... 目的 研究髋臼后壁骨折后不同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 ,以确定最理想的内固定方法。方法 左右配对的18具髋关节标本随机分成三组 ,在髋臼后外缘与坐骨大切迹间的中点截骨 ,建立髋臼后壁大块骨折模型。用临床常用的两枚皮质骨螺钉 (CS)、髋臼重建钢板 (RP)以及重建钢板 +两枚皮质骨螺钉 (RP +CS)三种内固定方法分别固定每一组骨折 ,然后屈髋 90°对模型分别进行生物力学测试 ,测量各组骨折块的分离位移以及分离 3mm时的载荷 ,以比较每一种内固定方法的固定强度。结果 载荷下 ,髋臼骨折块的分离位移随载荷的增加而增大 ,统计显示CS组与RP、RP +CS组间差别具有显著意义 (P <0 .0 1) ,而RP组与CS +RP组之间差别无意义 (P >0 .0 5 )。结论 髋臼后壁骨折内固定以RP较为理想 ,单纯CS力量不足以维持骨折块的稳定 ,而在RP之外再加两枚CS并不能增加内固定强度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 骨折 内固定 生物力学
下载PDF
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的治疗(附14例报告) 被引量:3
14
作者 黄永辉 袁盛茂 +1 位作者 沈铁城 狄东华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1999年第2期108-109,共2页
作者报道14例髋臼骨折合并髋关节后脱位,髋关节后脱位予手法复位成功,髋臼骨折均行切开复位内固定。经平均27个月随诊,优良率为78.6%。作者讨论了创伤机理,强调三位X线片及CT检查的重要性,主张骨折宜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
关键词 髋臼骨折 髋关节后脱位 治疗
下载PDF
髋臼后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9
15
作者 牛云飞 许硕贵 张春才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0-402,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臼后壁的解剖厚度,为后壁后柱骨折的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解剖男女各8例成人新鲜冷冻尸体骨盆标本,对髋臼后壁后柱采用"4-6"分割法,分别测量不同分割点后壁厚度以及后柱壁宽度、髋臼直径和深度。结果:...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臼后壁的解剖厚度,为后壁后柱骨折的解剖重建提供依据。方法:解剖男女各8例成人新鲜冷冻尸体骨盆标本,对髋臼后壁后柱采用"4-6"分割法,分别测量不同分割点后壁厚度以及后柱壁宽度、髋臼直径和深度。结果:根据"4-6"分割法,髋臼后壁两侧厚度较中间高,中点厚度最低。髋臼后壁外1/4分割线厚度为:男(12.78±1.87~8.25±1.14)mm,女(11.90±0.61~7.99±1.01)mm;1/2分割线厚度为:男(25.15±3.40~19.03±3.22)mm,女(24.24±1.12~19.00±2.40)mm;内1/4分割线上下各两个钉道不入关节,中间3点厚度为:男(30.66±2.24~29.87±1.94)mm,女(30.13±2.09~29.72±3.63)mm。结论:根据"4-6"分割法便于估计髋臼后壁不同进针点的厚度,对于后柱壁骨折重建术中避免内固定物进入关节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 髋臼骨折 解剖学
下载PDF
髋臼前壁厚度的解剖学测量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6
作者 牛云飞 王家林 张春才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07年第6期459-461,共3页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臼前壁的解剖厚度,为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术中预防内固定进入关节提供依据。方法解剖男女各8具成人新鲜冷冻尸体骨盆标本,对髋臼前柱壁采用"3-6"分割法,于交点处垂直于髋臼前壁逐个钻孔,分别测量不同分割点髋... 目的研究正常成人髋臼前壁的解剖厚度,为髋臼前柱前壁骨折术中预防内固定进入关节提供依据。方法解剖男女各8具成人新鲜冷冻尸体骨盆标本,对髋臼前柱壁采用"3-6"分割法,于交点处垂直于髋臼前壁逐个钻孔,分别测量不同分割点髋臼前壁厚度以及髋臼前柱壁宽度、髋臼直径及深度。结果根据"3-6"分割法,髋臼前壁内1/3各分割点厚度波动于:男(24.09±2.69)~(15.38±2.58)mm,女(22.99±2.16)~(14.77±1.82)mm;前壁外1/3各分割点厚度波动于:男(20.44±2.28)~(10.50±1.08)mm,女:(19.84±2.03)~(10.39±0.99)mm。结论根据"3-6"分割法便于估计髋臼前壁不同进针点的厚度,对于髋臼前壁骨折重建术中避免内固定物进入关节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前壁 髋臼骨折 解剖学 测量
下载PDF
髋臼后壁钢板螺钉固定安全区域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周程鹏 高仕长 +4 位作者 刘杰 倪卫东 蒋电明 孙善权 李咏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3-18,共6页
目的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 目的测量髋臼后壁三维重建模型参数和行虚拟钢板螺钉固定,明确髋臼后壁钢板放置的安全位置及螺钉置入角度。方法用Mimics软件对25例(50侧)骨盆薄层CT行三维重建,切割出髋臼后壁三维模型,测量相关参数。用SolidWorks2010软件设计髋臼后壁虚拟钢板,导入Mimics软件,得出髋臼后壁虚拟钢板放置位置和螺钉安全角度。然后在15具(30侧)尸体髋臼后壁标本上进行钢板螺钉固定。结果髋臼纵径为55 mm,横径为52 mm。髋臼后壁最宽处位于上缘,为51 mm,最窄处位于髋臼后壁中下部,为38 mm。螺钉能够拧入Zimmer重建钢板钉孔所允许最小角度范围为50-66°。Mimics模拟置钉后,将钢板放置在距尸体标本髋臼后壁外缘6 mm处行钢板螺钉固定,螺钉未进入髋臼。结论重建钢板放置在距髋臼后壁外缘6 mm以远时,螺钉可以安全置入,且钢板距外缘越远,螺钉的安全范围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 安全置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人体髋臼前后壁骨硬度分布特征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刘国彬 殷兵 +6 位作者 王建朝 李升 张晓娟 吴卫卫 胡祖圣 刘雅克 张英泽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19年第9期708-711,共4页
背景:髋臼骨折的基础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关注于髋臼骨硬度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壁和后壁骨显微维氏硬度(HV)的分布特征。方法:三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首先行骨密度扫描,排除骨质疏松,取出全部左侧... 背景:髋臼骨折的基础研究对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但当前关注于髋臼骨硬度分布特征的研究较少。目的:研究人体髋臼前壁和后壁骨显微维氏硬度(HV)的分布特征。方法:三具新鲜冰冻尸体标本首先行骨密度扫描,排除骨质疏松,取出全部左侧髋臼前壁和后壁,充分剔除软组织。模拟人体站立位,使用微型台锯及高精慢速锯分别将髋臼前后壁分成4等份,每份进行均分切割,将骨骼制成厚3 mm的骨组织切片,固定在载玻片上并进行标记。用碳化硅粒依次为800、1000、1200、2000、4000目砂纸打磨标本。应用显微维氏硬度仪(50 g力加载50 s,维持12 s)测试标本皮质骨和松质骨不同区域的硬度值。结果:三具标本髋臼前壁骨总体平均骨硬度为(31.15±4.94)HV,其中标本1为(30.61±6.05)HV,标本2为(30.87±4.14)HV,标本3为(31.97±4.67)HV,三具标本之间比较,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735)。髋臼后壁骨总体平均骨硬度为(29.93±4.64)HV,其中标本1为(28.09±4.76)HV,标本2为(30.53±4.48)HV,标本3为(31.19±4.38)HV,三具标本之间比较,亦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157)。结论:本研究系统测定了髋臼前壁和后壁的骨硬度分布特征,髋臼前壁与后壁骨硬度值无显著差异。这对于3D打印梯度弹性模量髋臼假体,临床内固定器械设计及后续的生物力学性能分析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 后壁 前壁 骨硬度 骨折
下载PDF
重建钢板在髋臼后壁骨折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9
作者 赵成茂 闫德强 +7 位作者 谢志军 常四海 贾玉华 孙海涛 张汉瑜 张庆 李光磊 关育忠 《中国骨伤》 CAS 2004年第10期625-625,共1页
自1995年1月-2002年8月用重建钢板治疗髋臼后壁骨折24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关键词 髋臼后壁骨折 重建钢板治疗 疗效 折中
下载PDF
四种步态负载下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治疗髋臼后壁骨折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被引量:8
20
作者 汪光晔 张春才 +5 位作者 禹宝庆 王家林 许硕贵 苏佳灿 牛云飞 张鹏 《中国骨伤》 CAS 2007年第7期448-451,共4页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 目的:运用三维有限元法分析髋臼后壁骨折ATMFS(髋臼三维记忆内固定系统)内固定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脚跟着地相、单腿站立位开始相、单腿站立位中期相、单腿站立位结束相)的应力分布和骨折端移位及头臼接触应力与接触面积变化,为髋臼后壁骨折的ATMFS内固定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利用PATRAN2005R2软件建立包含头臼作用力及所有跨髋肌肉收缩力的完整髋臼、后壁骨折及ATMFS坚强内固定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模型上对髋臼后壁骨折在4种步态负载情况下,对ATMFS固定及无固定2种方法的工作情况进行有限元分析,并以完整髋臼为对照,分析4种步态下骨折断面的应力、骨折端移位、头臼接触应力及接触面积,评价ATMFS内固定方法固定的效果。结果:①骨折未固定时接触面积最小,并在骨折边缘形成应力集中(峰值10.9MPa);随着骨折复位ATMFS固定,接触面积增大,接触压力随之减小,应力集中趋于缓和。②ATMFS所产生的记忆聚合应力,致髋臼软骨下骨发生收缩变形(1.93×10-6~3.48×10-5m),使髋臼的负重顶区更多地参与了头臼之间接触。③ATMFS固定时4步态生理负载下,骨折端移位分别为0.0319、0.0477、0.0372、0.0289mm,所有移位均在安全范围内。④ATMFS固定时,各步态中骨折断面主要为记忆压应力,接近于生理载荷,仅近髋臼窝边缘处骨折面表现为张应力。结论:髋臼后壁骨折ATMFS固定牢固可靠,能有效地降低头臼间的接触应力,增加接触面积,维持骨折断面接近正常生理载荷的记忆应力,有效促进骨折愈合,是临床中值得推广的一种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后壁骨折 ATMFS固定 有限元分析 接触应力 接触面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