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8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ulfur Isotopes of Framboidal Pyrite i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Clay at Meishan Section 被引量:4
1
作者 ZHANG Jun LIANG Handong +2 位作者 HE Xiaoqing YANG Ye CHEN Baohua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11年第3期694-701,共8页
Pyrite framboids were found i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t Meishan Section,while their sulfur isotopes were determined.The majority of framboids is less than 5μm in diameter,with some large-sized framboids.Also,... Pyrite framboids were found in the Permian-Triassic boundary at Meishan Section,while their sulfur isotopes were determined.The majority of framboids is less than 5μm in diameter,with some large-sized framboids.Also,euhedral gypsums were observed in the boundary clay.The authors suppose that most of the pyrite framboids formed just below the redox boundary and stopped growing after entering the lower water column.The result indicates that it was probably lower dysoxia condition in the temporal ocean.Moreover,the authors also presume that some pyrite was oxidated to sulfates accompanying the fluctuation of redox condition,which would probably be the origin of the negative sulfur isotopes of gypsum and CAS reported before.In addition,sulfur isotope of framboidal pyrite suggests that sulfur is originated from bacterial sulfate reduction in anoxic condition.Therefore, this study confirms that the ocean was widely anoxic during the Permian-Triassic transitional period. However,the redox condition in temporal ocean was probably not stable,with short-term fluctua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MIAN-TRIASSIC framboidal pyrite sulfur isotope ANOXIC MEISHAN
下载PDF
Evolution and diagenetic implications of framboids in the methane-related carbonates of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 被引量:2
2
作者 Kehong Yang Zhimin Zhu +2 位作者 Yanhui Dong Fengyou Chu Weiyan Zhang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SCIE CAS CSCD 2021年第12期114-124,共11页
Authigenic carbon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Based on their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these samples were found to be methane-related carbonates precipitated by the anaerobic oxidation ... Authigenic carbonat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northern Okinawa Trough.Based on their carbon and oxygen isotopes,these samples were found to be methane-related carbonates precipitated by the anaerobic oxidation of methane(AOM).Petrological analysis revealed numerous framboidal pyrites that had been partly oxidized.In order to trace the variation and diagenetic information of these framboidal pyrites,their diameters and geochemical components were studied using an electron probe.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ir diameters varied from 4μm to 17μm(n=60;geometric mean of 9.9μm)and were of a normal distribution.The diameters of single pyrite that formed the framboidal pyrites varied from 1μm to 2μm.The framboidal pyrites with diameters of 6–14μm accounted for~80%of the total.The geometric mean of 9.9μm indicates that they are probably diagenetic pyrites that were precipitated in a lower dysoxic environment(weakly oxygenated bottom waters).The S/Fe ratio of the framboidal minerals ranged from 0 to 1.67,and the pyrite content of single framboid varied between 0%and 86.4%.Therefore,numerous pyrites were oxygenated to iron oxides or oxyhydroxides,and were retained as pseudomorphism pyrites.The size of framboidal pyrites precipitated in cold seeps can be used to trace the redox environment;however,acquisition of additional data via investigation of different cold seeps is necessary to obtain more persuasive res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mboidal pyrite grain size S/Fe ratio methane-related carbonate
下载PDF
Sedimentary Expressions of the Early Jurassic Jenkyns Event in an Inland Lacustrine System in the Yin'gen-Ejinaqi Basin,North China
3
作者 YANG Bing XU Guozhen +5 位作者 HUI Guangji WEI Yi ZHANG Xinzhi YI Jinjun SUN Siyuan ZHANG Sujiang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359-1375,共17页
The Jenkyns Event,more widely known as the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is marked by globally distributed nega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s,widespread oxygen depletion,and large-scale organic carbon burial,wh... The Jenkyns Event,more widely known as the Toarcian Oceanic Anoxic Event(T-OAE),is marked by globally distributed negative carbon-isotope excursions,widespread oxygen depletion,and large-scale organic carbon burial,which indicate major climate/environmental perturbations in Earth's surface systems during the Early Jurassic.Although extensive research has been conducted in European continental settings,particularly in the western peri-Tethys regions,the impacts of this event beyond Europe remains largely unexplored.Here,a multiapproach study including investigations into the sporepollen assemblages,pyrite framboids,clay minerals,total organic carbon(TOC)levels,and organic carbon isotope(δ13Corg)levels in a lacustrine borehole section(MED1)from the Yin'gen-Ejinaqi Basin,North China,provides evidence of the occurrence of the Jenkyns Event and its extensive sedimentary responses in the eastern Tethys terrestrial systems.Two distinct spore-pollen assemblages have been identified in MED1(drilling depth:982.4 m to 1267.5 m),with the Cycadopites-Protopinus-Osmundacidites assemblage in the lower part(1267.5 m to 1132.9 m)indicating a middle Early Jurassic age and the Classopollis assemblage in the upper part(1132.9 m to 985.7 m)suggesting a Toarcian age.Framboidal pyrite data suggest more anoxic conditions during the deposition of black mudstone and shale intercalations in the lower part of the Classopollis assemblage(1132.9 m to 1066.9 m),which combined with organic carbon enrichment and negativeδ13Corg excursions,are considered the paleoenvironmental response to the Jenkyns Event in the study area.Furthermore,the evolution of vegetation groups changed from plant groups characterized by bisaccate and cycad pollen,as well as fern spores,to vegetation groups represented by Cheirolepidiaceae pollen across the Jenkyns Event,as evidenced by sporepollen data,together with the clay mineral assemblage change characterized by a notable increase in illite at the expense of kaolinite,suggests that while a subtropical-temperate climate persisted,a change toward warmer and drier conditions most likely occurred in the early Toarcian in the study area.In contrast to the humidification evidenced in many coastal settings,this aridification trend in the Yin'gen-Ejinaqi Basin aligns with the conditions in many inland areas.It is hypothesized that the underlying cause of these divergent changes may be linked to certain patterns of spatially variable water availability on land,potentially driven by extremified hydrological condit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pore-pollen assemblages clay minerals pyrite framboids organic carbon isotope Jenkyns event
下载PDF
钱家店铀矿田草莓状黄铁矿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
4
作者 东艳 黄少华 +2 位作者 王鹏 刘章月 耿英英 《铀矿地质》 CAS CSCD 2023年第2期202-215,共14页
钱家店铀矿田主要赋矿层位为青山口组、姚家组原生红杂色岩系,目前关于其内部灰色砂体沉积期的原生氧化还原性仍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区内找矿部署,而草莓状黄铁矿对沉积岩形成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文章通过系统研究青山口组... 钱家店铀矿田主要赋矿层位为青山口组、姚家组原生红杂色岩系,目前关于其内部灰色砂体沉积期的原生氧化还原性仍存在较大分歧,直接影响了区内找矿部署,而草莓状黄铁矿对沉积岩形成的古环境具有重要指示作用。文章通过系统研究青山口组和姚家组灰色砂体内草莓状黄铁矿的赋存、硫同位素、粒径等特征,首次利用其粒径特征反演目标层位沉积-成岩期水体的古氧化还原条件,进而探讨其对铀成矿的意义。结果表明,钱家店铀矿田灰色砂体中草莓状黄铁矿主要形成于沉积-成岩期,全岩δ34S值为-37.5‰~-23.4‰,为低温微生物还原作用成因。姚家组、青山口组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范围分别为1.6~28.0μm、0.8~52.0μm,平均粒径分别为8.0μm、9.3μm,最大粒径分别为28.0μm、52.0μm,粒径大于10μm的颗粒分别占21.8%、28.3%,表现出姚家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整体较青山口组小,青山口组具较广的分布范围,但两者具有相似的粒径统计学分布规律。综合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对标准偏差和偏态系数二元图解表明,含矿目标层沉积时古水体为次氧化环境,这是目前含矿层不发育翼部矿体和具有“两红夹一灰”纵向氧化还原分带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底部灰色砂体的原生还原容量有限,本身不足以形成规模性工业铀矿,这侧面说明下白垩统内的油气渗出还原是区内砂岩大规模铀成矿的关键因素和必要条件。该研究结果为原生红杂色含矿层砂岩型铀矿找矿方向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灰色砂体 姚家组 青山口组 砂岩型铀矿 钱家店
下载PDF
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陡山沱组黑色页岩古海洋环境与有机质富集机制 被引量:4
5
作者 王剑 肖洒 +7 位作者 杜秋定 周刚 王铜山 李秋芬 付修根 韦恒叶 和源 沈利军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76-92,共17页
四川盆地下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不仅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也是页岩气勘探的潜力层位,目前对其黑色页岩古海洋环境演化与异常富有机质形成的响应关系还不清楚,因此制约了盆地烃源岩整体评价与资源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以... 四川盆地下震旦统陡山沱组页岩不仅是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也是页岩气勘探的潜力层位,目前对其黑色页岩古海洋环境演化与异常富有机质形成的响应关系还不清楚,因此制约了盆地烃源岩整体评价与资源勘探部署。为此,基于四川盆地东北部地区(以下简称川东北地区)城口区块陡山沱组二段(以下简称陡二段)黑色页岩沉积相与沉积微相研究、环境特征矿物(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形态统计分析结果,以黑色页岩有机地球化学分析及古海洋环境关键元素地球化学指标研究为依据,重建了该区陡二段黑色页岩形成的古海洋环境模式,探讨了古海洋环境演化与有机质富集响应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陡二段黑色页岩整体为斜坡—盆地相沉积环境,可划分为灰色粉砂质泥岩或泥质粉砂岩、灰色浊积泥岩—粉砂岩、灰黑色块状含钙粉砂质泥岩、黑色薄层富有机质泥岩、灰黑色薄层钙质泥岩5个沉积微相,异常富集有机质层段主要发育于后面2个微相;②环境特征矿物(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形态统计分析、U与Mo富集系数(UEF、MoEF)分析共同揭示陡二段早期古海洋为缺氧沉积环境,晚期逐渐过度贫氧环境;③陡二段古生产力水平整体为低—中等水平,期间有间歇性高生产力沉积期;④陡二段沉积晚期与早期相比,陆源碎屑输入量明显增加,其中下部异常富集有机质层泥岩及钙质泥岩TOC介于1.89%~7.26%,均值为4.09%。结论认为,该区氧化还原条件与TOC具有良好的协变关系,是有机质富集主要控制因素;间歇性高生产力是钙质泥岩相异常富集有机质的原因,而较多的陆源碎屑输入通量会在一定程度上削弱有机质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下震旦统陡山沱组 黑色页岩 沉积微相 古海洋环境 有机质富集 响应关系 草莓状黄铁矿
下载PDF
鄂西宜昌地区下寒武统水井沱组草莓状黄铁矿SEM图像特征及古环境指示意义:以鄂阳页1井为例 被引量:4
6
作者 宋辉 邵德勇 +4 位作者 罗欢 孟康 张瑜 唐玄 张同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95-207,共13页
草莓状黄铁矿在页岩中广泛分布,其形态特征及粒径大小等可作为指示氧化还原状态的环境指标。本文以鄂西宜昌地区鄂阳页1井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及岩家河组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结合图像处理软件ImageJ,快... 草莓状黄铁矿在页岩中广泛分布,其形态特征及粒径大小等可作为指示氧化还原状态的环境指标。本文以鄂西宜昌地区鄂阳页1井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及岩家河组样品为研究对象,利用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技术,结合图像处理软件ImageJ,快速获取SEM图像中草莓状黄铁矿相关参数,并探讨其环境指示意义。结果表明,鄂阳页1井下寒武统剖面样品中黄铁矿赋存形式多样,包括草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团块状黄铁矿、黄铁矿自形晶及有机质中星点状分散的黄铁矿等。其中,草莓状黄铁矿作为最主要的赋存形式,其粒径(D)、微晶粒径(d)、D/d值以及微晶晶型等相关参数在垂向上呈现明显变化。岩家河组草莓状黄铁矿微晶晶型以八面体为主,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底部以五角十二面体及近球形为主,中部以八面体、立方体为主,上部以立方体、四面体为主,自下而上微晶圆度呈逐渐减小趋势,反映了还原性减弱的过程。水井沱组富有机质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为4.43μm,中下部偏大,上部粒径偏小。草莓状黄铁矿微晶平均粒径为0.338μm,剖面上自下而上呈现由大到小的变化趋势。D/d值在岩家河组样品中偏小,在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下部最大,上部逐渐减小。综合相关参数在剖面上的变化,在岩家河组与水井沱组底部环境突变的位置,草莓状黄铁矿更多反映突变前的环境状态,水井沱组富有机质层段上部偏氧化状态下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偏小,可能当时氧化还原界面仍位于水体中,且指示物源供给中含铁矿物丰度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SEM图像 氧化还原环境 水井沱组 宜昌地区
下载PDF
龙马溪组页岩黄铁矿微观赋孔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24
7
作者 赵迪斐 郭英海 +4 位作者 朱炎铭 Geoff Wang 刘静 崇璇 张敬霞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864-876,共13页
随着页岩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页岩气储层研究也更加精细、量化,黄铁矿作为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的物质成分,其矿物学特征、赋孔特征与地质意义引起了关注。为细化、量化对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地质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 随着页岩气地质理论的不断完善,页岩气储层研究也更加精细、量化,黄铁矿作为页岩气储层普遍发育的物质成分,其矿物学特征、赋孔特征与地质意义引起了关注。为细化、量化对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地质认识,通过氩离子抛光—场发射扫描电镜(FE-SEM)、能谱(EDS)、X射线衍射(XRD)等实验手段结合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以渝东南地区龙马溪组中下部优质页岩储层样品为例,探究页岩储层黄铁矿的发育类型和特征,量化表征评价页岩基质莓状黄铁矿在纳米尺度下的孔隙发育特征,并在此基础上讨论黄铁矿的页岩气地质意义,尤其是其储层意义。实验结果表明,莓状黄铁矿是龙马溪组页岩基质中最主要的黄铁矿类型,集合体直径介于3~10μm之间;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内部晶体间有机质纳米孔发育,孔隙直径主要分布在100 nm以下,在页岩储层孔隙分类中莓状黄铁矿孔隙应归入有机成因孔隙类型;莓状黄铁矿集合体及其控制的有机质可以为页岩储层贡献0.7%~7%的孔隙比例,是对储集空间具有正贡献的、不应忽视的孔隙类型;基于图像处理技术(Image Processing)的孔隙分类表征与评价技术可以为储层孔隙研究提供新思路,是实现不同类型孔隙量化研究的可行方法。龙马溪组基质黄铁矿既可以贡献一定储集空间,也与有机质具有成因联系,可以为优质储层发育机理研究与优质储层勘探预测提供依据,在页岩气储层研究与勘探开发中具有重要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莓状黄铁矿 页岩储层 纳米孔 定量表征 龙马溪组
下载PDF
草莓状黄铁矿形成机制及其研究意义 被引量:9
8
作者 周杰 邱振 +5 位作者 王红岩 卢斌 拜文华 刘德勋 谈昕 江增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42-253,共12页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 黄铁矿是沉积物中较为常见的矿物之一,而草莓状黄铁矿是由等粒度的亚微米级黄铁矿晶体或微晶体紧密堆积而成。基于已有的草莓状黄铁矿相关研究成果,本文综述了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阐述了其对古环境恢复的意义。目前普遍认为草莓状黄铁矿的成因主要有两种,即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前者认为有机质或细菌参与草莓状黄铁矿形成;而后者主要认为过饱和的黄铁矿浓度是微球粒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的必备条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的大小是其古沉积环境的直接反映,被作为比较可靠的古氧化还原条件判别指标,已被广泛应用于古代及现代海洋沉积物的古环境恢复。目前,虽然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判别古环境的大小及分布范围还不统一,但普遍认为封闭的水体环境(硫化环境)草莓状黄铁矿粒径较小且变化不大,且随着含氧程度增加,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增大且分布范围趋于加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形成机制 粒径大小 氧化还原条件古环境恢复
下载PDF
南海台西南盆地自生管状黄铁矿矿物学特征及其对天然气水合物的示踪意义 被引量:21
9
作者 张美 孙晓明 +2 位作者 芦阳 徐莉 陆红锋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25-734,共10页
在南海台西南区GC10岩芯中发现了大量自生管状黄铁矿,它是海洋沉积物缺氧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产物。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测试结果显示,这些管状黄铁矿主要由草莓状黄铁矿组成,且在管内各圈层分布不均:内层主要是单个的大颗粒草... 在南海台西南区GC10岩芯中发现了大量自生管状黄铁矿,它是海洋沉积物缺氧硫酸盐还原过程的主要产物。扫描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测试结果显示,这些管状黄铁矿主要由草莓状黄铁矿组成,且在管内各圈层分布不均:内层主要是单个的大颗粒草莓状黄铁矿,直径为40μm左右;中间致密层为具外壳结构的草莓状黄铁矿,经后期压实作用后呈五角十二面体紧密堆积;外层是疏松的混有部分杂质的黄铁矿。高分辨率透射电镜观测显示,草莓状黄铁矿中存在面缺陷,在平行于黄铁矿的(001)面存在白铁矿层。草莓状黄铁矿中的黄铁矿与白铁矿是同质异构体,而且,白铁矿的(101)平行于黄铁矿的(001),白铁矿的[010]方向平行于黄铁矿的[100],这是黄铁矿与白铁矿之间最易相互生长的面。草莓状黄铁矿微晶的形态各异,包括有序规则排列的球粒、部分有序排列的五角十二面体、无序排列的球粒、截角立方体、不规则体及亚微晶颗粒等,说明草莓状黄铁矿是在微生物参与下,在由强还原到局部弱氧化的环境中形成的。这种微环境的变化正好是下部上溢的甲烷在管状通道内与硫酸盐发生反应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矿物学 自生管状黄铁矿 草莓状黄铁矿 天然气水合物 台西南盆地 南海
下载PDF
华北地台西缘早—中寒武世过渡期核形石:微生物群落对浅海缺氧环境的响应 被引量:20
10
作者 张文浩 史晓颖 +1 位作者 汤冬杰 王新强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05-318,共14页
地质记录表明在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但对其成因的认识仍存在分歧。作者试图通过对华北地台该时段广泛发育的核形石微组构和矿化过程研究,揭示微生物群落对灾变事件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核形石内... 地质记录表明在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发生了一次重要的生物灭绝事件,但对其成因的认识仍存在分歧。作者试图通过对华北地台该时段广泛发育的核形石微组构和矿化过程研究,揭示微生物群落对灾变事件和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核形石内富含细菌化石;包壳的微组构和有机矿化特征表明其形成于细菌硫酸盐还原(BSR)作用活跃的高碱度海水条件,密集的莓状黄铁矿微粒和异养细菌残余指示为缺氧环境;而沉积相分析显示核形石发育于浅海陆棚背景。研究认为,同期的核形石及其他可对比微生物岩不仅在华北广泛分布,在其他大陆和板块上也有良好记录,表明在这个生物灾变期浅海环境有广泛的微生物群爆发,并可能与大火成岩省喷发、全球气温升高以及深部缺氧海水向陆棚侵进引起的浅海广泛缺氧相关。早—中寒武世过渡期广泛发育的微生物岩可能记录了底栖动物大量灭绝后,微生物群在缺氧水体中的快速繁盛与生态扩张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中寒武世过渡期 核形石 有机矿化 草莓状黄铁矿 缺氧环境 华北地台
下载PDF
有孔虫壳体内草莓状黄铁矿成因及其地质意义——以湖北雁门口地区栖霞组有孔虫化石为例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李洪星 陆现彩 +5 位作者 边立曾 许伟伟 李娟 张壮志 赵华平 宫红良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470-476,共7页
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地区栖霞组上部的含泥灰岩中存在丰富的节房虫科底栖有孔虫化石,主要有节房虫属、厚壁虫属和郎格虫属,壳体均被草莓状黄铁矿充填。对其系统的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黄铁矿的能谱分析结果发现,黄铁矿草莓体直径最大... 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地区栖霞组上部的含泥灰岩中存在丰富的节房虫科底栖有孔虫化石,主要有节房虫属、厚壁虫属和郎格虫属,壳体均被草莓状黄铁矿充填。对其系统的显微镜、扫描电镜观察和黄铁矿的能谱分析结果发现,黄铁矿草莓体直径最大为15μm,平均约10μm,硫铁原子比值(S/Fe)为1.90±0.10,表明在黄铁矿形成过程中,有孔虫壳体空腔内呈轻度-中度贫氧的微环境。在分析该类黄铁矿成因的基础上,认为有孔虫壳体内的黄铁矿在指示沉积环境和保存环境方面具有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底栖有孔虫 微环境 雁门口 栖霞组 S/Fe
下载PDF
二叠纪末期海洋缺氧:来自黄铁矿形态的证据 被引量:9
12
作者 遇昊 陈代钊 +2 位作者 韦恒叶 汪建国 常华进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3-91,共9页
晚二叠世是古生代环境和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的"冰室气候"时期,但其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富有机质沉积,并发育成为我国南方扬子板块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为恢复这一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我们对湖北恩施赵家坝剖面大隆组... 晚二叠世是古生代环境和生物演化的重要时期,也是重要的"冰室气候"时期,但其中仍然含有大量的富有机质沉积,并发育成为我国南方扬子板块重要的烃源岩层位。为恢复这一时期古海洋氧化还原状态,我们对湖北恩施赵家坝剖面大隆组硅质岩和四川广元上寺长江沟剖面大隆组碳酸盐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和分布进行了测量、统计和研究。统计结果显示,这些硅质岩和灰岩样品中的草莓状黄铁矿基本为原生,少见自行晶和后期充填,具有如下特点:单体粒径普遍偏小,变化范围相当狭窄,大多数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小于5μm,80%以上的粒径小于7.7μm。这些粒径特征和分布特点表明,我国南方记录的晚二叠世大隆组烃源岩沉积于台内盆地极度缺氧(甚至硫化)的海洋环境,有利于有机质的保存。另外,该时期的极度缺氧为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之交的大规模生物灭绝拉开了序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氧化还原 缺氧烃源岩 晚二叠世 扬子板块
下载PDF
中扬子地区陡山沱组页岩储层中黄铁矿特征及其油气意义 被引量:36
13
作者 徐祖新 韩淑敏 王启超 《岩性油气藏》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31-37,共7页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是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也可以指示页岩的含油气性。基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Ar-SEM)技术获得陡山沱组页岩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图像,利用Image J软件统计和分析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探讨黄铁矿含量和... 黄铁矿是富有机质沉积的特征矿物,是恢复沉积环境的重要指标,也可以指示页岩的含油气性。基于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Ar-SEM)技术获得陡山沱组页岩高分辨率扫描电镜图像,利用Image J软件统计和分析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大小,探讨黄铁矿含量和吸附气含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陡山沱组页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小,代表其经历了较长时间的静水缺氧沉积环境,对有机质的富集和保存均有利,为页岩气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沉积条件;2陡山沱组页岩储层中黄铁矿含量与吸附气含量呈正相关关系,根据黄铁矿的含量可以预测页岩吸附气;3铁含量越高越有利于有机质富集,而有机质含量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页岩气的生成能力和赋存能力,根据平面上黄铁矿的富集程度可以预测页岩含气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页岩储层 沉积环境 草莓状黄铁矿 陡山沱组 中扬子地区
下载PDF
古海洋氧化还原地球化学指标研究新进展 被引量:28
14
作者 张明亮 郭伟 +4 位作者 沈俊 刘凯 周炼 冯庆来 雷勇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95-106,共12页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恢复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许多指标可以用来指示古海洋沉积岩(物)的氧化还原条件。其中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法历来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主要手段,前人工作主要集中在单个种类指标(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 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恢复一直是地学界的研究热点。许多指标可以用来指示古海洋沉积岩(物)的氧化还原条件。其中地球化学和矿物学方法历来是研究古海洋氧化还原条件的主要手段,前人工作主要集中在单个种类指标(沉积学、矿物学、地球化学等)的单方面研究,缺乏系统研究。但沉积物中的氧化还原指标受很多因素的影响,用单个指标来指示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存在不确定性。主要通过主量元素(总有机碳TOC、有机碳和磷的摩尔比Corg∶P),氧化还原敏感的微量元素(U、V、Mo),黄铁矿类型和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以及同位素(黄铁矿硫同位素δ34Spyrite、钼同位素δ98 Mo、铀同位素δ238 U)等指标的综合运用来区分硫化、缺氧、次氧化以及氧化等水体条件。在硫化水体中,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TOC含量均大量富集,尤其是Mo的富集系数(MoEF)比U的富集系数(UEF)更大(MoEF>UEF),有机碳和磷的摩尔比(Corg∶P)也呈现高值;黄铁矿几乎全部呈草莓状,很少出现自形晶,草莓状黄铁矿平均粒径小(常小于5μm)且变化不大,δ34Spyrite值偏负,δ98 Mo值和海水同位素值接近,约为+2.3‰,δ238 U值为+0.2‰,高于海水的同位素值(-0.41‰)。水体环境为氧化的条件下,氧化还原敏感的元素和TOC的量都很缺乏,有机碳和磷的摩尔比(Corg∶P)出现低值,黄铁矿很少,且主要以自形晶的形式出现,平均粒径很大,黄铁矿中的δ34Spyrite值偏正,δ98 Mo值偏负,为-0.7‰,δ238 U值为-0.65‰。在缺氧和次氧化水体环境中,各种指标介于硫化和氧化环境之间,氧化还原敏感元素和TOC含量适中,U相对比Mo富集(UEF>MoEF),黄铁矿以草莓状为主,有部分的自形晶出现,黄铁矿平均粒径较大,而且变化范围较大,黄铁矿中的δ34Spyrite值、δ98 Mo值以及δ238 U值均介于氧化和硫化环境之间。最后,还提出在分析古海洋的氧化还原条件时,要综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清晰认识到每个指标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还原 草莓状黄铁矿 微量元素 U同位素 MO同位素 S同位素 古海洋
下载PDF
草莓状黄铁矿微晶形态和成分的地质意义——以栖霞组含泥灰岩为例 被引量:13
15
作者 李洪星 陆现彩 +4 位作者 边立曾 马野牧 张雪芬 张壮志 丁子建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443-448,共6页
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地区二叠世栖霞组上部的含泥灰岩中发现棘皮动物化石,其腔被不同形态微晶的草莓状黄铁矿充填,有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和近球体。溶解氧与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过程有关,其浓度决定微晶的S/Fe。统计显示,... 在湖北省京山县雁门口地区二叠世栖霞组上部的含泥灰岩中发现棘皮动物化石,其腔被不同形态微晶的草莓状黄铁矿充填,有正四面体、正六面体、五角十二面体和近球体。溶解氧与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过程有关,其浓度决定微晶的S/Fe。统计显示,黄铁矿的S/Fe平均值随微晶的边数增加而增加,所以,棘皮动物腔内草莓状黄铁矿形成由早及晚的次序为:近球体微晶,五角十二面体微晶,正六面体微晶,正四面体微晶的草莓状黄铁矿。同一环境中,黄铁矿微晶的S/Fe可用来指示形成次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晶形态 S/Fe 草莓状黄铁矿 沉积环境 棘皮动物化石
下载PDF
滨海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特点及其控制因素 被引量:13
16
作者 廖家隆 姚素平 丁海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20-630,共11页
海南和厦门两地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埋藏泥炭中硫的成分分析表明,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泥炭中的硫以硫化铁硫为主,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含量最低。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形式和特点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海南福田地区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主要形... 海南和厦门两地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埋藏泥炭中硫的成分分析表明,滨海红树林沉积物和泥炭中的硫以硫化铁硫为主,有机硫次之,硫酸盐硫含量最低。泥炭沉积物中硫的赋存形式和特点与沉积环境密切相关。海南福田地区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主要形成于红树林潮上坪和泥炭坪,硫含量较高,平均为2.60%,且有机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呈正相关,而硫化铁硫含量与有机碳含量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厦门海沧镇红树林泥炭沉积物形成于红树林潮间坪以及潮道环境,硫含量较低,平均值仅为0.43%,形态硫和有机质的相关性与海南红树林泥炭地沉积物相反。红树林泥炭沉积物中铁的硫化物主要以黄铁矿形式产出,且以莓球状形态为主。研究表明,黄铁矿与次生有机硫的生成与微生物活动密切相关,造成红树林泥炭中硫含量差异最主要的原因不是硫源,而是有机质的供给与沉积微环境的影响。现代滨海红树林泥炭沼泽中硫的赋存特征将对煤中硫成因的研究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泥炭 形态硫 莓球状黄铁矿 有机硫 沉积环境
下载PDF
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分析方法及其在古海洋学上的应用 被引量:24
17
作者 常晓琳 黄元耕 +1 位作者 陈中强 侯明才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50-165,共16页
草莓状黄铁矿是黄铁矿的特殊形态,其定义为由相近大小、相似形态的黄铁矿微晶颗粒组成的球形、亚球形聚合体。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恢复研究中,但其形成机理、判别标准与实验方法仍存在分歧。... 草莓状黄铁矿是黄铁矿的特殊形态,其定义为由相近大小、相似形态的黄铁矿微晶颗粒组成的球形、亚球形聚合体。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析已广泛应用于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海洋环境恢复研究中,但其形成机理、判别标准与实验方法仍存在分歧。因此对沉积地层中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在古海洋环境恢复中的指示意义及判别标准、实验与数据分析方法等进行总结阐述,有助于理解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与形态对氧化还原条件的指示意义。草莓状黄铁矿在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的形成机理存在差异,其粒径大小、数量以及分布范围可综合反映沉积时水体的氧化还原条件;而草莓状黄铁矿微晶几何形态及整体形貌特征也与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密切相关。此外,虽然有学者指出该方法可能存在一些问题,但只要在分析过程中结合沉积特征、古生态特征、地球化学指标等多方面证据对环境进行综合判别,甄别特殊条件下沉积的草莓状黄铁矿,则可有效避免这些问题。最后,针对后期氧化作用对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分布的影响进行了评价,结果显示经过后期氧化作用的草莓状黄铁矿粒径变化很小,不会对其在恢复古海洋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上产生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形成机制 古海洋 氧化还原环境 黄铁矿氧化作用
下载PDF
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制探讨及其对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反演 被引量:11
18
作者 王东升 张金川 +4 位作者 李振 仝忠正 牛嘉亮 丁望 张聪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6-50,共15页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 【研究目的】草莓状黄铁矿广泛存在于现代沉积物和沉积岩中,其成因机制总体上分为有机成因和无机成因两种,尽管两种机制均有理论与实验的支撑,但尚未建立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形成机制。【研究方法】本文对目前草莓状黄铁矿的形成机理、氧化还原环境的应用及后期环境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系统的综合研究。【研究结果】不同氧化-还原环境下形成的草莓状黄铁矿在粒径、形态以及硫同位素之间均存在较大的差异,可做为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标。草莓状黄铁矿的微晶尽管与粒径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但是两者在形态演化序列、生长模式、聚集因素等方面与古氧化-还原环境的关系尚不清楚。仅凭草莓状黄铁矿粒径与铬还原法测定的硫同位素反演古氧化-还原环境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要其他指标综合判定,尚需进一步开展草莓状黄铁矿原位硫同位素值与粒径对古氧化-还原环境反演的研究。后期氧化可使草莓状黄铁矿表面化学成分发生变化,但粒径分布依然具有古氧化-还原环境的指示意义。【结论】草莓状黄铁矿的实验模拟、理论体系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微晶 形成机制 古氧化-还原环境 硫同位素 矿产勘查工程
下载PDF
松辽盆地嫩江组草莓状黄铁矿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天天 黄永建 +1 位作者 张之辉 王成善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9,共9页
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对白垩纪陆相系统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有助于对现今升温的地球上陆相气候系统未来气候变化做出更好的预测。松辽盆地是我国大型陆相白垩纪沉积盆地,保存了近乎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晚白垩世嫩江组二... 白垩纪是典型的温室气候时期,对白垩纪陆相系统古环境和古气候的研究有助于对现今升温的地球上陆相气候系统未来气候变化做出更好的预测。松辽盆地是我国大型陆相白垩纪沉积盆地,保存了近乎完整的白垩纪陆相沉积记录。晚白垩世嫩江组二段的黑色页岩是松辽盆地重要的烃源岩,并记录了湖泊缺氧事件、海侵事件和白垩纪超静磁期结束等重大地质事件。为恢复当时古湖泊水体的氧化还原状态,本研究对松辽盆地松科1井北孔嫩江组一段顶部到嫩江组二段(Santonian-Campanian期)泥岩中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和分布进行测量、统计和研究。结果表明,嫩江组一段顶部和嫩江组二段样品中普遍存在草莓状黄铁矿,呈星散状分布。草莓状黄铁矿颗粒的粒径大小和分布统计结果表明,在嫩江组一段顶部到嫩江组二段沉积期间湖泊水体环境发生过变化。嫩江组一段顶部和嫩江组二段底部,草莓状黄铁矿的粒径大小数据指示了硫化的沉积环境,嫩江组二段中上部草莓状黄铁矿的平均粒径较大,且变化范围较大,指示了贫氧-氧化的水体环境。草莓状黄铁矿从嫩江组一段顶部开始含量增加可能与海水入侵造成的水体硫酸盐含量增加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草莓状黄铁矿 松辽盆地 嫩江组 氧化还原状态 古湖泊
下载PDF
新疆哈图金矿床中不同类型黄铁矿的成因研究及其矿床学意义 被引量:6
20
作者 王磊 朱永峰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575-595,共21页
新疆哈图金矿床存在2种成因的黄铁矿,沉积成因的草莓状或细粒黄铁矿与热液成因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富Ni贫As,被热液矿物充填或交代。热液成因的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具多阶段演化特征:早期黄铁矿(Py1)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被后期黄铁矿... 新疆哈图金矿床存在2种成因的黄铁矿,沉积成因的草莓状或细粒黄铁矿与热液成因黄铁矿。草莓状黄铁矿富Ni贫As,被热液矿物充填或交代。热液成因的细脉浸染状黄铁矿具多阶段演化特征:早期黄铁矿(Py1)呈疏松多孔的海绵状结构,被后期黄铁矿增生,As含量范围明显间断,早期黄铁矿(Py1)是草莓体在热液叠加下重结晶的产物。Py2以Py1为核继续生长,致密均一的晶体内部存在长柱状毒砂、蠕虫状闪锌矿、磁黄铁矿、黄铜矿、黝铜矿和自然金包体,晶间和裂隙中充填黄铜矿、黝铜矿、闪锌矿和自然金。主成矿阶段的黄铁矿与大量毒砂共生呈脉状(Py3a)或浸染状(Py3b),晶间可见黄铜矿、闪锌矿、磁黄铁矿、车轮矿和自然金。热液黄铁矿的Ni、S含量较低,而As含量较高。随着成矿作用的进行,As逐渐替代黄铁矿中的S。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可将哈图金矿床成岩成矿作用划分为草莓状黄铁矿阶段、石英-钠长石阶段(Ⅰ)、白云母-磷灰石阶段(Ⅱ)、黄铁矿-自然金阶段(Ⅲ)、毒砂-黄铁矿阶段(Ⅳ)和石英-方解石阶段(Ⅴ),成矿期白云母(Ms2和Ms3)和磷灰石(Ap2)富FeO、MgO、MnO。与草莓状黄铁矿伴生的泥质和石墨,显著改变了成矿流体的氧逸度,诱发金沉淀形成金矿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质学 草莓状黄铁矿 热液黄铁矿 白云母 哈图金矿 新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