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ttacks on adult females with infants by non-resident males in the François langur
1
作者 Qi-Hai ZHOU Bang LUO Cheng-Ming HUANG 《Zoological Research》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S01期9-12,共4页
Infanticide by male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mmals,especially primates,as lactation lasts much longer than gestation in many species.Usually,infanticidal episodes occur soon after group takeovers,and are tradition... Infanticide by males is a common phenomenon in mammals,especially primates,as lactation lasts much longer than gestation in many species.Usually,infanticidal episodes occur soon after group takeovers,and are traditionally considered a male reproductive strategy(i.e.,support the sexual selection hypothesis,Hrdy,1974).To verify the validity of this conception,we observed one group of François’langurs in the Nonggang Nature Reserve,China,between August 2003 and July 2004.During the study period,a François’langur female with the youngest infant in the group was attacked three times by immigrating males,and later disappeared by the third day after the final attack.We suggest that these attacks on the female-infant dyad represent infanticide attempts by males,and may be the cause of the adult female and her infant’s disappearance.Presumably,that female dispersed with her infant to avoid infanticide and was not killed.Though these observations do not completely verify the sexual selection hypothesis,they are not inconsistent with i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FANTICIDE Reproductive tactics françois’langur(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下载PDF
浅析巴洛克时期意大利音乐对法国音乐的影响(三)——以Fran ois Couperin的室内乐作品为例
2
作者 朱可一 《黄河之声》 2018年第8期24-25,共2页
本文将简要介绍法国巴洛克时期音乐(18世纪)的主要特征及法国著名作曲家Fran ois Couperin。并尝试分析一些Couperin所创作的室内乐作品以找出作曲家是如何在他的音乐中融合意大利与法国两种风格的。
关键词 fran ois COUPERIN 巴洛克 意大利音乐 法国音乐 室内乐
下载PDF
François Noel,Reading Chinese Philosophy and Spiritual Transformation
3
作者 温德 《国际儒学(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50-169,193,194,共22页
卫方济(1651—1729)1711年出版了两本与中国哲学有关的书。《中国哲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框架向欧洲人介绍儒家思想,《中国经典》是六部儒家经典的译本。这两本书论述了一位欧洲传教士是如何通过阅读儒家经典及其注释而得到转变的。尽... 卫方济(1651—1729)1711年出版了两本与中国哲学有关的书。《中国哲学》根据亚里士多德的框架向欧洲人介绍儒家思想,《中国经典》是六部儒家经典的译本。这两本书论述了一位欧洲传教士是如何通过阅读儒家经典及其注释而得到转变的。尽管卫方济的著作被卷入“中国礼仪之争”,克里斯蒂安·沃尔夫等几位德国哲学家对这些著作还是有所了解的,并在伦理领域的理性自主性受到威胁的辩论中使用了这些著作。卫方济的理论前提和解释方法可能从当代学术的角度看已经不再那么重要,但是他的这一案例表明,儒家经典的阅读是可以在伦理与实践的层面上改变一个欧洲学者的。卫方济的作品也邀请我们重新考虑系统哲学和作为实践的哲学之间的现代分裂,而这一分裂皮埃尔·哈多的著作已经做以批评了。从这个意义上说,卫方济将亚里士多德与孔子联系起来的尝试见证了一场更大的运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nçois Noël 新儒家 比较哲学
原文传递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of the François’langur(Trachypithecus francoisi)in limestone habitats of Nonggang,China 被引量:5
4
作者 Qihai ZHOU Bang LUO +1 位作者 Fuwen WEI Chengming HUANG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3年第4期346-355,共10页
We collected data on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of the François’langur(Trachypithecus francoisi)between August 2003 and July 2004 at Nonggang Nature Reserve,China.A total of 739 h of behavioral data were collect... We collected data on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of the François’langur(Trachypithecus francoisi)between August 2003 and July 2004 at Nonggang Nature Reserve,China.A total of 739 h of behavioral data were collected during this study.We tested 2 predictions:(1)that the langurs may have special patterns of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adaptive to the limestone habitat,and(2)the langurs may exhibit different patterns of habitat use and locomotion among different zones of limestone hill.Our results indicated that François’langurs spent more time in the low-risk,relatively food-poor cliff-hilltop areas.When young leaves and fruit were scarce in the dry season,the langurs increased their time in the high-risk,food-rich valley basin.François’langurs were semi-terrestrial,and leaping and climbing were their main locomotor modes.These behavioral patterns are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characteristics of topography and vegetation in limestone habitat,such as large areas of cliff and discontinuous canopy.Our results also supported Prediction 2.The langurs confined locomotion to the main canopy and frequently adopted leaping while traveling in the hillside and valley basin.While traveling in cliff-hilltop areas,they tended to stay in the lower stratus(≤5 m)or move on the ground,and walking and climbing were their dominant traveling mod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nçois’langur(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habitat use limestone habitat locomotion
原文传递
Ranging behavior of the François’langur(Trachypithecus francoisi)in limestone habitats of Nonggang,China 被引量:2
5
作者 Qihai ZHOU Chengming HUANG +1 位作者 Ming LI Fuwen WEI 《Integrative Zoology》 SCIE CSCD 2011年第2期157-164,共8页
Ranging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imal behavior that researchers use to investigate 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 behavior.We collected data on the ranging behavior of one group of François’lang... Ranging behavior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animal behavior that researchers use to investigate ecological influences on individual behavior.We collected data on the ranging behavior of one group of François’langurs(Trachypithecus francoisi)between August 2003 and July 2004 in a limestone habitat within Nonggang Nature Reserve,China.We evaluated the influences of food availability,water resources and sleeping sites on ranging behavior.During the study period,the total home range size for the study group was 64.5 or(69.3 ha if the lacunae within the borders in which langurs were not observed were included),and the mean daily path length was 541 m.These are well within the range of variation reported in Trachypithecus species.The monthly range size was between 9.8 and 23.3 ha,and monthly range size correlated negatively with young leaf availability.The langurs tended to use a larger range size during young leaf-lean periods.The langurs did not use their home range uniformly,and 74%of their activities occurred within 35%of their home range.The most heavily used quadrats in the home range were located near the most frequently used sleeping sites,suggesting that sleeping sites have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the ranging behavior of François’langurs in limestone habita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rançois’langur limestone habitat ranging behavior 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原文传递
黑叶猴食物组成及其季节性变化 被引量:24
6
作者 黄中豪 黄乘明 +2 位作者 周岐海 韦华 蒙渊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0期5501-5508,共8页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 对灵长类来说,喀斯特石山生境是一种比较独特的生活环境。喀斯特森林具有生物量低,物种多样性高的特点,生活于其中的灵长类的食物资源受环境的影响强烈,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是生活在喀斯特石山的特有灵长类动物。在食物资源波动较大的石山生境中,黑叶猴如何在食物匮乏时期获得食物?是否采取了大多数灵长类的应对策略,还是采用适应喀斯特环境的特殊对策?为了回答这些问题,2005年9月至2006年8月,在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选择一群黑叶猴作为观察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通过比较不同季节食物组成的差异来探讨黑叶猴如何应对喜食食物(嫩叶、果实)的季节性缺乏的问题。结果表明:黑叶猴共采食92种植物,其中乔木和灌木38种,藤本植物52种,草本植物1种,寄生植物1种。猴群平均每月采食食物22.8种(6-34种),月平均食物多样性指数为2.5(1.6-3)。在弄岗黑叶猴的食物组成中,树叶占总觅食记录的71%,其中嫩叶46.9%,成熟叶24.1%的;果实、花和种子分别占13.2%、6.3%和4.3%;其他食物类型占5.4%,分别包括茎1.8%,叶柄1.1%,未知部位2.5%。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在旱季,平均月食物种类和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为29.3和2.8,明显高于雨季的16.2和2.1。在雨季,嫩叶在食物中的比例明显高于旱季(61.5%相对32.3%);在旱季,猴群对成熟叶的采食比例明显高于雨季(39.4%相对8.9%),且在该季节才利用种子作为食物,占食物组成的8.6%。黑叶猴的食物组成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嫩叶在食物中所占的比例与其可获得性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r=0.865,n=12,P=0.000)。另外,当成熟叶和果实的可利用性降低时,黑叶猴的食物多样性指数提高(成熟叶:r=-0.602,n=12,P=0.039;果实:r=-0.716,n=12,P=0.009)。黑叶猴在嫩叶丰富的雨季,它们采食更多的嫩叶;而在喜食性食物短缺的旱季,它们采取选择更多种类的成熟叶和种子为食,同时它们采食的种类和食物多样性也相应地增加。这与大多数叶食性灵长类的适应策略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食物组成 季节性变化
下载PDF
过去二十年贵州黑叶猴分布与种群动态及致危因子分析(英文) 被引量:17
7
作者 胡刚 董鑫 +3 位作者 罗洪章 苏欣慰 黎大勇 周材权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306-311,共6页
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与政府报告数据并结合我们在贵州的最新调查与监测数据,总结过去20年间黑叶猴在贵州的分布、种群变动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管理建议。贵州黑叶猴野生种群在过去20年间增长了约10%~20%:... 本文通过整理相关文献与政府报告数据并结合我们在贵州的最新调查与监测数据,总结过去20年间黑叶猴在贵州的分布、种群变动及其所面临的主要威胁,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保护管理建议。贵州黑叶猴野生种群在过去20年间增长了约10%~20%:从20世纪90年代的约109群1000只增加到现在的约132~137群1160~1200只。但同期黑叶猴已从5个原有的分布点绝迹,现仅存于大沙河、柏箐、麻阳河、宽阔水和野钟等5个保护区,总面积约912km2。现有的5个隔离分布点保存有全球黑叶猴野生种群(1800~2000)的约62%,是黑叶猴物种保存的最关键地区,并应该给于保护管理的优先考虑。偷猎压力在贵州相对较小:在过去的20年间仅有3次偷猎的官方记录。黑叶猴在贵州所面临的主要威胁是栖息地的丧失与退化。其主要表现形式有:以农作物和烟草种植为目的的耕地扩大,以做饭、取暖以及烟叶烘烤为目的的薪材需求,以及家畜(主要是山羊)的过度放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萎缩 黑叶猴 贵州 栖息地衰退 种群动态
下载PDF
广西扶绥黑叶猴食物水分含量的研究 被引量:9
8
作者 黄晓红 李友邦 +2 位作者 黄乘明 黄中豪 周岐海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43-246,共4页
2006年1-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技术研究了黑叶猴的觅食行为,并测定了黑叶猴食物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食物中的月平均水分含量在61.1%~76.4%之间,各个月份间食物的平均水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χ2=22.00,df=11,p=0.024〈0.05).在不同的... 2006年1-12月,采用焦点动物取样技术研究了黑叶猴的觅食行为,并测定了黑叶猴食物的水分含量.结果表明,食物中的月平均水分含量在61.1%~76.4%之间,各个月份间食物的平均水分含量有显著性差异(χ2=22.00,df=11,p=0.024〈0.05).在不同的食物部位中,花、嫩叶、果实、成熟叶的月平均水分含量分别为74.32%、70.69%、62.46%、60.73%.不同生活型的食物平均水分含量不同,其中乔木的水分含量最高(71.43%),其次为藤本植物(68.55%),灌木(67.37%),最低为草本植物(63.03%).黑叶猴取食植物含水分较多的嫩叶部分作为主要的食物,但检验发现黑叶猴全年对食物种类的取食时间与该种类的平均水分含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因此,食物的水分含量不是影响黑叶猴选择食物种类的决定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Trachypithecus francoisi) 食物水分含量 食物选择
下载PDF
广西弄岗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 被引量:21
9
作者 黄中豪 周岐海 +2 位作者 黄乘明 蒙渊君 韦华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46-54,共9页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4.24 hm2。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 我们对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一群黑叶猴的家域和漫游行为进行了为期12个月的研究,以探讨该物种利用喀斯特石山的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的家域总面积为28.75 hm2,平均月家域面积为8.35±4.24 hm2。猴群平均日漫游距离为661.77±130.20 m。黑叶猴对家域面积的利用表现出雨季明显小于旱季的季节性变化。在雨季,猴群的月平均家域面积为5.88±1.68 hm2;在旱季,猴群平均月家域面积为10.83±4.70 hm2。黑叶猴在雨季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589.93±120.15 m;旱季的平均日漫游距离为733.61±102.34 m,也表现出雨季小、旱季大的趋势。分析显示,食物的可获得性是影响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距离的主要原因。研究表明,果实和嫩叶是黑叶猴最喜爱的食物,雨季果实和嫩叶丰富,猴群采食足够的食物,其活动面积和漫游距离小,反之,就大,即猴群的家域面积和日活动距离与果实和嫩叶的可获得性呈负相关关系。由此推断,在喜食食物缺乏的季节,黑叶猴通过扩大家域范围和增加漫游距离来获取足够的食物,这与大多数灵长类动物应对环境食物季节性变化的对策相似,进一步说明,喀斯特石山环境并没有对黑叶猴的家域和日漫游产生特殊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家域 日漫游距离 季节性变化 食物可利用性
下载PDF
黑叶猴食物组成的地域性差异比较 被引量:6
10
作者 李生强 黎大勇 +3 位作者 黄中豪 李友邦 黄乘明 周岐海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6-55,共10页
研究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生境觅食对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行为和生态的可塑性,还有助于评价其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质量的改变的适应能力,从而为物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扶绥保护区... 研究同一个物种在不同生境觅食对策的差异不仅有助于了解其行为和生态的可塑性,还有助于评价其对自然或人为干扰导致的生境质量的改变的适应能力,从而为物种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以广西弄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扶绥保护区的黑叶猴为研究对象,采用瞬时扫描取样法收集相关的食性数据,并结合贵州麻阳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食性研究结果,比较分析黑叶猴食物组成的区域性差异以探讨黑叶猴对不同喀斯特石山生境的行为适应对策。结果表明:黑叶猴3个地理种群共采食77科、182属、259种植物,木本植物(包括乔木和灌木)是其最重要的食物来源。3个地理种群均表现出较高程度的叶食性,树叶分别占其食物组成的52.7%、63.9%和79.7%。然而,3个地理种群的食物组成却存在显著差异,种群间总的食物重叠指数仅为1.33%-7.43%,主要食物的重叠指数仅为0-13.51%。这些差异可能与栖息地中植被组成的差异有关。与弄岗和麻阳河黑叶猴相比,扶绥黑叶猴采食更多的嫩叶和灌木。人为干扰对栖息地植被结构的影响可能是导致上述差异的主要原因。我们认为黑叶猴不同地理种群食物组成的显著差异反映其觅食的灵活性以应对不同喀斯特石山生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食物组成 觅食灵活性 喀斯特生境
下载PDF
广西弄岗黑叶猴栖息地选择与利用 被引量:9
11
作者 陈婷 黄中豪 +2 位作者 黄乘明 周岐海 韦华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6908-6915,共8页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χ... 2005 年 9 月至 2006 年 8 月对广西弄岗国家自然保护区内一群黑叶猴进行行为观察,采用瞬时扫描法观察并收集猴群的栖息地利用数据,分析黑叶猴对喀斯特石山栖息地的选择与利用规律。结果表明,黑叶猴对不同山体部位的利用有显著性差异(χ^2=43.063,df=4,P<0.001)。黑叶猴对崖壁的利用频率最高(占总记录的36.67%±9.44%),其次是山坡(32.30%±9.57%),对山脚(14.15%± 5.01%)、山顶(11.24%± 8.42%)和平地(5.63%± 2.92%)的利用较少。分析发现,黑叶猴对山体部位的利用没有显著的季节性差异(山顶:Z=-0.160,P =0.837;崖壁:Z=-0.320,P=0.749;山坡:Z=-0.480,P =0.631;山脚:Z=-1.601,P=0.109;平地:Z=0,P=1)。黑叶猴将崖壁作为主要的休息场所,山坡和山脚为主要的移动和觅食场所。黑叶猴对栖息地的利用受食物可获得性的影响。当食物中花的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对山脚的利用;当嫩叶可获得性降低时,猴群增加在崖壁移动的频率;当果实的可获得性升高时,猴群增加在平地觅食的频率。食物组成与黑叶猴栖息地利用也有关系。总体来看,黑叶猴对山顶的利用频率与花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对山脚的利用频率与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呈显著正相关。猴群在山顶休息的频率随花和成熟叶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在山脚休息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上升而上升。猴群在山坡觅食的频率随果实+种子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在山脚觅食的频率随嫩叶的觅食比例的下降而上升。另外,平均最低温度与猴群在平地觅食的频率呈负相关关系。分析表明食物的分布和数量对黑叶猴栖息地利用有重要影响,黑叶猴对栖息地的选择是在觅食利益与风险之间进行权衡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栖息地利用 喀斯特石山
下载PDF
冬季麻阳河黑叶猴的食物营养组分及其对食物选择的影响 被引量:16
12
作者 李雯 郭爱伟 +3 位作者 王彬 吴安康 刘宁 胡刚 《兽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51-156,共6页
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对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18种冬季主要食物以及13种取食较少的次要食物的各取食部位进行采集。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ADF)等营养成分分别以凯氏定氮法、酸碱洗涤法和范式洗... 2008年12月至2009年2月,对贵州麻阳河自然保护区黑叶猴的18种冬季主要食物以及13种取食较少的次要食物的各取食部位进行采集。对各独立样本的水分、粗蛋白、粗纤维、酸性洗涤纤维(ADF)等营养成分分别以凯氏定氮法、酸碱洗涤法和范式洗涤法进行测定,并计算相应的粗蛋白/酸性洗涤纤维(PROT/ADF)比值。将各独立样本的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数据与相应的冬季采食数据进行相关性检验。测定结果显示:除PROT/ADF比值有明显的差异外,主要食物与次要食物在其他测定组分上均没有显著性差异。并且18种主要食物的各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与相应的冬季采食比例之间均没有显著的相关性。检验结果说明麻阳河黑叶猴冬季对食物物种的选择不受其测定营养组分含量和PROT/ADF比值的影响。冬季采食的4种主要采食部位除水分含量存在极显著差异外,在其他营养组分含量以及PROT/ADF比值上均没有显著差异,且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各采食部位的冬季采食比例与其测定营养组分以及PROT/ADF比值之间均没有显著相关性。本研究结果表明,麻阳河黑叶猴的冬季食物选择不受食物水分、粗蛋白、粗纤维、ADF含量和PROT/ADF比值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季主要食物 营养成分 食物选择 黑叶猴 麻阳河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黑叶猴对广西扶绥破碎生境的选择和利用 被引量:7
13
作者 周岐海 蔡湘文 黄乘明 《Zoological Research》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21-427,共7页
从2001年3月至12月,对生活在广西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内一孤立石山上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 thecus francoisi)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黑叶猴生态习性的影响。为分析人类活动对栖息地植被的影响,... 从2001年3月至12月,对生活在广西扶绥珍贵动物保护区内一孤立石山上的一群黑叶猴(Trachypi thecus francoisi)进行观察。通过收集有关栖息地利用的数据,探讨栖息地的破碎化对黑叶猴生态习性的影响。为分析人类活动对栖息地植被的影响,作者设置了10个植被样方,其中5个位于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坡;5个位于人类活动较少的山顶。观察结果表明,山坡的植物种类、多样性以及植物密度均低于山顶;山顶上黑叶猴喜食植物的密度也明显高于山坡。扶绥黑叶猴生境喜好程度分析表明,猴群偏好在食物丰富而人类活动少的山顶休息和觅食,而很少利用人类活动频繁的山坡。雨季里,猴群明显增加对山顶的利用率,而相应地减少对崖壁的利用。因此,扶绥黑叶猴对栖息地选择和利用可能是觅食利益和躲避人类活动干扰权衡的结果。黑叶猴选择崖壁上的突出平台或石洞作为夜宿地;通常重复利用少数几个夜宿地,并且会连续利用同一个夜宿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叶猴 破碎生境 栖息地利用
下载PDF
孔子:中国的苏格拉底,还是塞涅卡?——拉莫特·勒瓦耶、费内隆、李明的中西哲学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许苏民 陆一歌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17-128,共12页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 在17世纪法国学者了解和研究中国哲学的过程中,有三本书值得关注:一是1642年出版的拉莫特·勒瓦耶的《论异教徒的道德》,认为孔子和苏格拉底在哲学史上的地位相同,但孔子对中国的影响比苏格拉底对西方的影响更大,由儒家领导的中国乃是柏拉图"哲学王"理想的实现;二是费内隆在1687—1689年撰写的《死者的对话》,其中有一篇题为《苏格拉底与孔子的对话》,论述了苏格拉底与孔子的思想分歧,既不同意把孔子比作中国的苏格拉底,也完全不相信孔子的"圣王"理想或柏拉图的"哲学王"理想具有哲学学理上的合理性和实现的可能性;三是1696年出版的李明(勒孔德)的《中国近事报道》,该书不再将孔子与苏格拉底对举,而是把他比作古罗马斯多葛派哲学家、一位致力于培养"哲学王"式的统治者却并不成功的"帝王师"塞涅卡,并认为在研究中国哲学时应把孔子思想与宋明理学区分开来。这三部文献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17世纪法国思想界对中国哲学认识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拉莫特·勒瓦耶 费内隆 李明(勒孔德) 孔子 苏格拉底 塞涅卡
下载PDF
《庄子》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从毕来德、杨儒宾、何乏笔的跨文化对话出发 被引量:1
15
作者 柯小刚 《长白学刊》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5-50,共6页
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 毕来德的《庄子》解读从主体转化的工夫论角度激活了《庄子》的当代批判意义。杨儒宾、何乏笔、赖锡三与毕来德的跨文化《庄子》解释学对话深化了这一进路的《庄子》读解。出于对"气"之为"帝国秩序"的警惕,毕来德的"新主体范式"工夫论中缺少"气化""物化"的维度,导致"我身主体"不过是对"我思主体"的简单反转。杨儒宾等人提出的"形气主体""游之主体""两行主体"则可以弥补毕来德范式的不足。从他们的对话出发,有望对《庄子》形成新的解读,而且这种解读过程本身亦可成为主体转化的工夫习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庄子》 主体转化 工夫论 毕来德 杨儒宾
下载PDF
《亡父》中的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
16
作者 崔莉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年第3期98-104,共7页
以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理论,解读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亡父》,发现该小说文本从不确定性、"非人"和不可呈现之物三方面再现了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亡父"歧论"式存... 以法国哲学家让-弗朗索瓦·利奥塔的后现代崇高美学理论,解读美国作家唐纳德·巴塞尔姆的小说《亡父》,发现该小说文本从不确定性、"非人"和不可呈现之物三方面再现了后现代崇高美学特质。亡父"歧论"式存在状态、前后不一致的行文以及亡父否定线性时间的年龄表征了不确定性,并终指向后现代崇高的虚无感。技术与理性操控造成的"非人"状态导致人情感衰退,使读者在震惊之余产生了意在摆脱技术和物质宰制的后现代崇高感。消解亡父无处不在的影响力和其引发他人恐惧感的能力,是对不可呈现之物的消极呈现,后现代崇高由此得以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纳德·巴塞尔姆 《亡父》 让-弗朗索瓦·利奥塔 后现代崇高 美学特质
下载PDF
从关联翻译理论看程抱一的诗歌翻译策略——以《终南别业》翻译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蒯佳 李嘉懿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8年第5期124-130,共7页
程抱一的唐诗法译在法国乃至整个汉学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作为经典而广泛流传。运用关联翻译理论这一原则和标准,我们看出程抱一的译文在忠实的基础上灵活发挥主体性和创新性,努力贴近原文的语境效果,将原语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 程抱一的唐诗法译在法国乃至整个汉学界占据着重要的位置,一直作为经典而广泛流传。运用关联翻译理论这一原则和标准,我们看出程抱一的译文在忠实的基础上灵活发挥主体性和创新性,努力贴近原文的语境效果,将原语作者的意图和目的语读者的期待尽可能相吻合,实现原语和目的语之间的最佳关联。寻求最佳关联的理念与他的译者身份紧密相关。多元化的译者身份使他创造性的发挥译者主体性,追求中西方思想和文化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程抱一 《终南别业》 翻译策略 最佳关联 译者身份
下载PDF
全球化、中西对话与可理解的共同体——论弗朗索瓦·于连的《论普世》 被引量:3
18
作者 吴攸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117-129,共13页
伴随着全球化力量席卷世界,文化的多元融合、异质碰撞形成了具有强大张力的全球社会场域。一方面,同质性力量在屏蔽甚至湮没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弗朗索瓦·于连在《论普世》一书中分析了“... 伴随着全球化力量席卷世界,文化的多元融合、异质碰撞形成了具有强大张力的全球社会场域。一方面,同质性力量在屏蔽甚至湮没文化的多样性;另一方面,不同文明间的冲突却大有愈演愈烈之势。弗朗索瓦·于连在《论普世》一书中分析了“普世”“划一”和“共同”这三个核心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并指出呆板、雷同的“划一”与霸权主义的“普世”均非理想的文化交往模式,只有主张“和而不同”的“共同”方为多样性文化共存并进、对话交流的理想方向。基于此,于连提出要构建一种“可理解的共同体”,打通中西之间的对话通道。于连的哲思给中国带来诸多启发:中西文化交流应从近代单向度的西学东渐输入模式转向双向度的多元共生对话模式,中西双方均应就人有我无之“未思”互通有无、相互借鉴;应将中国文化和中国问题置于全球化的世界文明谱系中去审视,重构中国文论话语,以“对话主义”的方法实现“共同”的文化理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化 可理解的共同体 中西对话 《论普世》 弗朗索瓦·于连
下载PDF
含蓄还是比兴?——朱利安“间接书写”传统的再考察与校正 被引量:1
19
作者 蒋向艳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00-109,173,共11页
法国哲学汉学家朱利安指出,中西都存在“间接书写”的诗学传统。在中国,源自《诗经》的比兴传统引致间接的情感表达,和“风”“味”“象外”等其他中国诗学的原创性范畴共同构建了“含蓄”的中国文学传统,与体现西方“间接书写”传统的... 法国哲学汉学家朱利安指出,中西都存在“间接书写”的诗学传统。在中国,源自《诗经》的比兴传统引致间接的情感表达,和“风”“味”“象外”等其他中国诗学的原创性范畴共同构建了“含蓄”的中国文学传统,与体现西方“间接书写”传统的象征相对应,突显了中西诗学传统的异质性。但事实上,“间接书写”在汉语里的意义对等词是“婉言”,而形成汉语文学婉言性的根源、方法和内容的是比兴尤其是兴。故比兴和象征方为中西之间平行对照的两个原创性诗学范畴,通过这两者中西诗学话语有可能实现“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含蓄 比兴 象征 间接书写 朱利安
下载PDF
论弗朗索瓦·于连对中国美学“淡”之诠释 被引量:2
20
作者 萧湛 叶默玄 《美育学刊》 2017年第6期42-49,共8页
法国当代汉学家于连自觉摆脱西方传统哲学视角,以"迂回"的策略揭示中国思想的迥异面貌。"淡"的美学在西方历来无人问津,但在中国传统中却持续在场。于连借助对"淡"的诠释来考察中国思想与美学,进而从外... 法国当代汉学家于连自觉摆脱西方传统哲学视角,以"迂回"的策略揭示中国思想的迥异面貌。"淡"的美学在西方历来无人问津,但在中国传统中却持续在场。于连借助对"淡"的诠释来考察中国思想与美学,进而从外部他者视角反思西方传统,解构欧洲中心论和逻各斯主义,为重新发现中国及建立中西之间的崭新对话提供了有益的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迂回与进入 中国古典美学 逻各斯中心主义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