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7篇文章
< 1 2 7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ability assessment of tree ring growth of Pinus armandii Franch in response to climate change based on slope directions at the Lubanling in the Funiu Mountains,China
1
作者 Jinkuan Li Jianfeng Peng +4 位作者 Xiaoxu Wei Meng Peng Xuan Li Yameng Liu Jiaxin Li 《Journal of Forestry Research》 SCIE EI CAS CSCD 2024年第2期197-208,共12页
Global warming will affect growth strategies and how trees will adapt.To compare the response of tree radial growth to climate warming in different slope directions,samples of Pinus armandii Franch were collected and ... Global warming will affect growth strategies and how trees will adapt.To compare the response of tree radial growth to climate warming in different slope directions,samples of Pinus armandii Franch were collected and treering chronologies developed on northern and western slopes from the Lubanling in the Funiu Mountains.Correlation analyses showed that two chronologies were mainly limited by temperatures in the previous June–August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emperatures and moisture in the current May–July.The difference of the climate response to slopes was small but not negligible.Radial growth of the LBL01 site on the northern slope was affected by the combined maximum and minimum temperatures,while that of the LBL02 site was affected by maximum temperatures.With regards to moisture,radial growth of the trees on the north slope was influenced by the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current May–July,while on the western slope,it was affected by the relative humidity in the previous June–August,the current May–July and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current May–July.With the change in climate,the effects of the main limiting factors on growth on different slopes were visible to a certain extent,but the differences in response of trees on different slopes gradually decreased,which might be caused by factors such as different slope directions and the change in diurnal temperature range.These results may provide information for forest protection and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in this region,and a scientific reference for future climate reconstru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ee ring width Lubanling Pinus armandii franch Slope direction Climate response
下载PDF
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 alleviate the symptoms of diabetes in type 2 diabetic rats induced by high-fat diet and streptozotocin
2
作者 Chunlan Yan Zhihao Zhang +5 位作者 Liqun Ma Xinyi Xu Muhammad Azhar Xianju Huang Jianxun Shi Jun Li 《Food Science and Human Wellness》 SCIE CSCD 2024年第3期1378-1389,共12页
Our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a food supplement used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has multipl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such as detoxification,antiinflammatory,... Our previous research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a food supplement used by ethnic minorities in Southwest China,has multiple pharmacological activities,such as detoxification,antiinflammatory,antioxidant,and anti-insulin resistance.However,the detailed signal pathways for its salutary effect on damages in multiple organs due to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remains unclear.The current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of V.baillonii on T2DM rats and to explore the underlying mechanisms.The T2DM rat model was successfully established by a high-sugar and high-fat diet(HFD)combination with intraperitoneal injection of a small dose of streptozotocin(STZ,35 mg/kg).Biochemical analysis and histopatholgical examinations were conducted to evaluate the anti-diabetic potential of water extracts of V.baillonii(WVBF).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VBF treatment can improve hyperglycemia and insulin resistance,ameliorate the liver,kidney and pancreas injuries via decreasing inflammatory cytokines such as IL-6 and TNF-α,and oxidative damages.Further investigation suggested that WVBF modulates the signal transductions of the IRS1/PI3K/AKT/GLUT4 and AMPK pathways.These findings demonstrate potentials of WVBF in the treatment of T2DM and possible mechanisms for its hepatoprotective activiti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eratrilla baillonii franch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 Liver injury Skeletal muscle GLUT4
下载PDF
Study on the effect and mechanism of Swertia mussotii Franch. in the treatment of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based on bioinformatics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
3
作者 Xing-Fang Zhang Meng-Meng Yang +6 位作者 Yi-Chen Guo Meng-Yuan Wang Hong-Xia Yang Ming Zhang Cen Li Li-Xin Wei Hong-Tao Bi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4年第3期32-42,共11页
Background: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is a chronic biliary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Swertia mussotii Franch.(SMF)is a Tibetan medicine with hepatoprotective and anti-infl... Background: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PBC)is a chronic biliary autoimmune liver disease characterized by intrahepatic cholestasis.Swertia mussotii Franch.(SMF)is a Tibetan medicine with hepatoprotective and anti-inflammatory activities.In this study,the therapeutic effect and potential mechanisms of SMF on PBC were investigated by bioinformatics analysis and in vitro experimental validation,with the aim of promoting the progress of SMF and PBC research.Methods:We first explored the therapeutic effects and key targets of SMF on PBC using a network pharmacology approach,further screened the core targets using the GSE79850 dataset,and finally validated the results using molecular docking techniques and in vitro experiments.Results:By bioinformatics analysis,we identified core targets of SMF for PBC treatment(STAT3,JAK2,TNF-α,and IL-1β)and important signaling pathways:JAK-STAT,TNF,and PI3K-AKT.The molecular docking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significant components of SMF had good binding properties to the core targets.In vitro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SMF extracts improved the extent of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in human intrahepatic biliary epithelial cells and had a significant reversal effect on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 process markers and potential targets in PBC.Conclusion:SMF may exert its therapeutic effects on PBC by acting on important targets such as STAT3,JAK2,TNF-α,IL-1β,Vimentin,and E-cadherin and the pathways in which they are involv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wertia mussotii franch. primary biliary cholangitis BIOINFORMATICS in vitro experiments
下载PDF
云南松苗木萌枝能力对截干高度的响应
4
作者 蔡年辉 胡兆柳 +6 位作者 贺斌 成思丽 陈林 唐军荣 陈诗 许玉兰 李根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85-94,共10页
【目的】探讨截干高度对云南松苗木萌枝能力的影响,为采穗圃穗条生产和适宜截干高度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播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截干高度(即留桩高度)5,10和15 cm 3个处理,以不截干为... 【目的】探讨截干高度对云南松苗木萌枝能力的影响,为采穗圃穗条生产和适宜截干高度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方法】以1年生云南松播种苗为试验材料,采用单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试验,设置截干高度(即留桩高度)5,10和15 cm 3个处理,以不截干为对照,截干后每月测定萌枝数量和萌枝生长量,年底测算萌枝保存率和母株保存率,分析不同截干高度下萌枝数量和萌枝生长量的变化进程及累积数量的变化规律,并结合萌枝和母株保存率,探讨萌枝能力对截干高度的响应规律。【结果】不同截干高度萌枝发生的进程有所差异,截干高度5 cm萌枝数量速生期开始最早(截干后15 d)、持续时间最短(22 d),而截干高度10 cm萌枝数量速生期开始最晚(截干后22 d)、持续时间最长(39 d);净萌枝数量增加集中在截干后1~2个月的速生期内,占理论极值的57.51%~58.55%;不同截干高度的净萌枝数量和累积萌枝数量在生长前期、速生期、生长后期均表现为截干高度5 cm<截干高度10 cm<截干高度15 cm;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平均单株累积萌枝数量分别为12.82,19.72和22.71枝/株,不同处理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不同截干高度云南松苗木的萌枝平均生长量积累过程呈现“慢-快-慢”的节律,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萌枝生长量分别为6.094,5.486和7.868 cm,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云南松萌枝生长量增加集中在截干处理后1~3个月,占总萌枝生长量的70%以上。截干高度5,10和15 cm的萌枝存活率分别为86.14%,76.26%和63.48%,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母株保存率分别为95.83%,100%和100%,不同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0.05)。综合来看,截干高度5 cm的萌枝数量少,但存活率最高;截干高度10 cm的萌枝数量多,且存活率较高;截干高度15 cm的萌枝数量多,但存活率最低。【结论】截干高度10 cm的处理既利于枝条萌发和萌枝生长,又具有较高的萌枝存活率,可较好权衡萌枝数量、生长量和存活率之间的关系,因此确定其为最有利于萌枝潜力发挥的适宜留桩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萌枝能力 截干高度 繁殖系数
下载PDF
滇龙胆的本草考证
5
作者 杨雁 金航 +4 位作者 杨斌 王馨 马维思 金鹏程 李林玉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4年第1期55-61,83,共8页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 目的:研究历代典籍对滇龙胆的文献记载,对滇龙胆进行本草考证,以期为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方法: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典籍,结合现代研究文献,对滇龙胆的名称、基原、产地变迁、采收加工以及品质评价进行系统的梳理、考证。结果:经考证,滇龙胆始载于《滇南本草》,别名坚龙胆、龙胆草、苦草等,为龙胆科龙胆属植物,基原植物为滇龙胆,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龙胆药材的基原植物之一;主产于云南,临沧是其道地产区;滇龙胆一般于秋冬两季采收;加工多以产地初加工为主,即将滇龙胆清洗后阴干或晒干;历代本草典籍中对其质量评价的记载非常少,以“形如枯骨”“根肥长”“脂润”“味苦”“粘牙”作为质量好坏的评价标准,现代主要以龙胆苦苷含量作为龙胆药材质量评价的主要手段之一,辅助以外观性状等的观测。结论:考证结果将为今后滇龙胆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龙胆 本草考证 名称 基原 产地 采收加工 品质评价
下载PDF
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存活和恢复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58
6
作者 李娅 曾波 +3 位作者 叶小齐 乔普 王海锋 罗芳丽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23-1930,共8页
植物在水淹后的存活和恢复生长状况可以衡量其对水淹的耐受能力,为了解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的水淹耐受能力,研究了长期水淹条件下秋华柳植株的存活和恢复生长状况。实验设置了3个水淹深度:对照,水淹根部(... 植物在水淹后的存活和恢复生长状况可以衡量其对水淹的耐受能力,为了解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的水淹耐受能力,研究了长期水淹条件下秋华柳植株的存活和恢复生长状况。实验设置了3个水淹深度:对照,水淹根部(植株置于水中,仅地下部分被淹没)和水淹2m(植株置于水中,顶部距水面2m),6个水淹时间:20d,40d,60d,90d,120d和180d。研究结果表明:(1)水淹对秋华柳植株存活率的影响较小。水淹根部处理的植株在水淹180d后,存活率仍为100%,水淹2m处理的植株在水淹120d后,存活率也为100%,直到180d后,存活率才下降为0。(2)水淹后,秋华柳植株仍然可以进行恢复生长,表现出很强的恢复生长能力,但因水淹处理的不同,其恢复生长存在差异。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秋华柳植株出水后到开始恢复生长之前所需的时间增加,但所有水淹处理的植株在水淹结束后一周内都可以开始恢复生长。在相同水淹时间处理下,水淹处理的秋华柳植株在恢复生长期间的相对生长速率都高于对照植株,水淹40d,60d,90d后,水淹2m的秋华柳植株分别比对照植株高57.8%,143.4%,130.4%。水淹结束时,秋华柳地上部分生物量随水淹深度的不同而不同,水淹根部处理的植株几乎与对照植株无显著差异,水淹2m处理的植株都低于对照植株。水淹结束后,不同处理的秋华柳植株生长2个月后的地上部分生物量与其在水淹结束时不同处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相似。本研究表明,秋华柳在长时间的水淹后具有很高的存活率,并可以进行很好的恢复生长,表现出较强的水淹耐受能力,可以考虑将其应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的植被构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 水淹 存活率 恢复生长
下载PDF
长期水淹对秋华柳(Salixvariegata Franch)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 被引量:28
7
作者 张艳红 曾波 +1 位作者 付天飞 叶小齐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153-156,共4页
分析了不同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对秋华柳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淹60-d后,秋华柳根生物量显著低于未淹对照组植株;水淹20-d时,全淹和半淹组植株可溶糖、淀粉和总糖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水淹60-d后,可溶糖、总... 分析了不同水淹深度和水淹时间对秋华柳根部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淹60-d后,秋华柳根生物量显著低于未淹对照组植株;水淹20-d时,全淹和半淹组植株可溶糖、淀粉和总糖含量与对照组差异不显著.水淹60-d后,可溶糖、总糖含量从少到多依次为全淹组,半淹组,对照组,不同水淹方式间淀粉含量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秋华柳(Saline VARIEGATA franch) 根生物量 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 水淹
下载PDF
水淹对三峡库区两种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水下光合的影响 被引量:26
8
作者 罗芳丽 曾波 +2 位作者 叶小齐 陈婷 刘巅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1964-1970,共7页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水下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实验设置了对照(不进行... 为了阐明水淹对三峡库区岸生植物秋华柳(Salix variegata Franch.)和野古草(Arundinella anomala Steud.)水下光合作用的影响,模拟三峡库区消落带水淹发生情况,考察了在不同水淹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实验设置了对照(不进行水淹,常规供水管理)和2m深度水淹(植株置于水中,植株顶部在水面下2m)2个不同的水淹深度和5、15、20、40d和60d等5个不同的水淹时间处理,采用Chlorolab-2液相氧电极(英国Hansatech公司生产)测定了在不同水淹时间和水淹深度处理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作用。实验结果表明:(1)水淹60d后,秋华柳和野古草的存活率均为100%,而典型的陆生植物香樟和马唐分别在水淹40d和15d后全部死亡。(2)在相同的水淹时间和水淹深度下,秋华柳和野古草的水下光合速率(放氧速率)显著高于典型的陆生植物(香樟(Cinnamomumcamphora(L.)Presl.)和马唐(Digitariasanguinalis(L.)Scop.))(3)在长期水淹的条件下,秋华柳和野古草仍具有水下光合的能力。在水淹60d后,水淹2m的秋华柳和野古草植株的水下放氧速率显著低于对照植株的水下放氧速率,但仍具有水下光合的能力,其水下光合速率分别为0.202μmol.m-.2s-1和0.139μmo.lm-.2s-1。同时,研究也表明在水淹40d和60d后,秋华柳表现出比野古草强的水下光合能力。研究表明,秋华柳和野古草在存活率和水下光合方面对长期水淹表现出良好的适应性,是可以用于三峡库区消落区植被构建的优良植物物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峡库区 秋华柳 野古草 水淹 水下光合
下载PDF
镉在圆锥南芥(Arabis paniculata Franch.)中的亚细胞分布及其化学形态 被引量:11
9
作者 于方明 汤叶涛 +4 位作者 周小勇 胡鹏杰 曾晓雯 赵璇 仇荣亮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88-92,共5页
通过水培的方式,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Cd在圆锥南芥(Arabis paniculata Franch.)叶片和根中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为1.0mg·L-1时,圆锥南芥叶片中的Cd主要贮藏在细胞壁和细胞核... 通过水培的方式,采用差速离心技术和化学试剂逐步提取法研究了Cd在圆锥南芥(Arabis paniculata Franch.)叶片和根中的亚细胞分布和化学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在Cd处理浓度为1.0mg·L-1时,圆锥南芥叶片中的Cd主要贮藏在细胞壁和细胞核中,而根系中Cd的分布顺序为:细胞壁>核糖体>细胞核>叶绿体>线粒体;10.0mg·L-1Cd处理时,叶片中的Cd主要集中在细胞壁以及细胞核中,根系中核糖体含量最高,占全量的53.92%。这说明圆锥南芥叶片富集的Cd主要贮存在细胞壁以及细胞核中,而根系富集的Cd主要分布在核糖体与细胞壁中。化学形态结果表明Cd处理水平的变化对圆锥南芥Cd的化学形态有明显的影响。1.0mg·L-1Cd处理时,圆锥南芥叶片中以水提取态Cd为主,根系中乙醇提取态Cd的含量最高;当Cd提高到10.0mg·L-1时,叶片和根系中Cd均以NaCl提取态含量最高,说明随着Cd浓度的增加,Cd与蛋白质、果胶酸等形态结合是圆锥南芥减轻Cd毒害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锥南芥 化学形态 亚细胞分布
下载PDF
七叶一枝花种子提取物对3种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研究
10
作者 李蒙蒙 陈烨 +4 位作者 刘守赞 王子玥 邢巧月 钱晓虎 白岩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80-87,共8页
为探究七叶一枝花种子提取物对不同类型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七叶一枝花休眠种子的甲醇、水浸提液为处理液进行小麦、绿豆、白菜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甲醇、水浸提液处理均可显著抑制不同类型种子的发芽率,在0.08 g/mL甲醇浸... 为探究七叶一枝花种子提取物对不同类型种子萌发特性的影响,本研究以七叶一枝花休眠种子的甲醇、水浸提液为处理液进行小麦、绿豆、白菜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甲醇、水浸提液处理均可显著抑制不同类型种子的发芽率,在0.08 g/mL甲醇浸提液处理下,3种农作物种子发芽率均为0,在0.08 g/mL水浸提液处理下,绿豆发芽率为58.89%,小麦为7.78%。因此,推断七叶一枝花种子中含有内源抑制物、ABA含量过高均可能是导致七叶一枝花种子休眠的内源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七叶一枝花 种子休眠 内源激素 种子提取物 可溶性物质
下载PDF
叶面喷施吲哚乙酸对小花南芥和玉米间作富集铅的影响
11
作者 肖峰 刘才鑫 +3 位作者 祖艳群 王磊 李祖然 王吉秀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30-239,共10页
为探究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对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var. parviflora Franch)与玉米(Zea mays L.)间作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富集铅(Pb)的影响,本研究设置Pb(1 000 mg·kg^(-1))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IAA(0、25、50... 为探究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对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 L.var. parviflora Franch)与玉米(Zea mays L.)间作的生理生化响应及富集铅(Pb)的影响,本研究设置Pb(1 000 mg·kg^(-1))胁迫下叶面喷施不同浓度IAA(0、25、50、100 mg·L^(-1))对间作植物生物量、抗氧化酶活性、光合特性和Pb富集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25 mg·L^(-1)浓度处理下间作小花南芥地下部分生物量比单作提高80.1%,间作小花南芥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活性较单作提高42.1%、20.3%和21.8%,丙二醛(MDA)含量降低25.8%,间作玉米叶片SOD、POD和CAT活性较单作提高40.1%、44.4%和50.0%,MDA含量降低10.9%。随着IAA处理浓度的增加,小花南芥和玉米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_(2)浓度及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含量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25、50 mg·L^(-1)处理下达到峰值后,100 mg·L^(-1)处理下有所减少。随着IAA处理浓度增加,间作小花南芥和玉米Pb富集系数先增加后减少,间作玉米转运系数增加。综上所述,25、50 mg·L^(-1)处理下,IAA通过提高玉米和小花南芥的抗氧化酶活性、增加光合色素的含量来增强光合作用,进而提升间作小花南芥对Pb的富集效应和玉米的耐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AA 玉米 小花南芥 抗氧化酶 光合作用 PB含量
下载PDF
小花南芥(Arabis alpinal Var.parviflora Franch)对Pb和Zn的吸收累积特征研究 被引量:11
12
作者 方其仙 祖艳群 +1 位作者 湛方栋 李元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433-437,共5页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铅锌矿区小花南芥对Pb和Zn的累积特征。采用Pb0、200、500和1000mg·kg-1,Zn0、500、1000和1500mg·kg-1处理,研究小花南芥在20、40和60d时,数量性状变化及其对Pb和Zn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1)Pb和Zn导... 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铅锌矿区小花南芥对Pb和Zn的累积特征。采用Pb0、200、500和1000mg·kg-1,Zn0、500、1000和1500mg·kg-1处理,研究小花南芥在20、40和60d时,数量性状变化及其对Pb和Zn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1)Pb和Zn导致小花南芥株高、冠幅、根长和生物量显著降低,其中Pb1000mg·kg-1、Zn1500mg·kg-1处理时,降低的幅度最大;(2)随着Pb和Zn浓度的增加和生长时期的延长,小花南芥Pb和Zn含量不断增加;(3)小花南芥Zn1500mg·kg-1处理60d后,地上部Zn含量是根的1.32倍。生物富集系数为2.689,转运量系数为5.26,大于1。不同浓度Pb污染处理后,其生物富集系数不断增加,转运量系数大于1;Pb1000mg·kg-1处理60d后,其地上部和根中的Pb含量分别为对照的24.86倍和33.29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南芥 PB ZN 累积特征 数量性状
下载PDF
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对平茬苗龄的响应
13
作者 孙赫 顾雪莎 +5 位作者 周驰宇 李瑞连 王丹 蔡年辉 许玉兰 陈林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2-28,共7页
为揭示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对平茬苗龄的响应。分别以苗龄为6个月(处理1)、10个月(处理2)、14个月(处理3)、18个月(处理4)、30个月(处理5)的云南松苗木为试验材料进行统一平茬,分别于平茬后60、120、180、240、300、360、420、480 d使... 为揭示云南松苗木生物量分配对平茬苗龄的响应。分别以苗龄为6个月(处理1)、10个月(处理2)、14个月(处理3)、18个月(处理4)、30个月(处理5)的云南松苗木为试验材料进行统一平茬,分别于平茬后60、120、180、240、300、360、420、480 d使用全株收获法收获后测定单株、主根、侧根、茎、萌条、地下部分和地上部分生物量,并计算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比例,比较分析不同处理各构件生物量分配的差异。平茬后随时间变化,不同处理间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差异在缩小。苗龄较小的处理(1、2、3)均表现为:开始时萌条生物量分配比例最大且随苗龄的增加萌条生物量分配比例减少,表现为:萌条>茎>主根>侧根;地上部分>地下部分。从平茬后240 d开始,处理1与处理2、3、4间差异不显著。平茬也改变了苗龄较大的处理(4、5)各构件的生物量分配模式,60 d表现为:主根>茎>侧根>萌条,120~300 d表现为:茎>主根>萌条>侧根,而从360 d开始,处理4和处理5的各构件生物量分配模式逐渐转变为与处理1、2、3相一致,即表现为:萌条>茎>主根>侧根。综上所述,平茬可以通过利用植物补偿生长的特性来改变云南松苗木的生物量分配模式;平茬改变了不同平茬苗龄云南松的生物量积累和分配模式促进了苗木的萌蘖;不同平茬苗龄苗木随时间推移,云南松的生物量分配模式表现为生物量分配模式均表现为萌条生物量分配最大。本试验表明,苗龄较小的处理(1、2)进行平茬效果较好,是较适宜的平茬苗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松 平茬 苗龄 生物量分配 萌条 苗木生长
下载PDF
基于GUS基因瞬时表达优化云南杜鹃(Rhododendron yunnanense Franch.)遗传转化方法 被引量:7
14
作者 彭绿春 周微 +5 位作者 汪玲敏 张露 宋杰 解玮佳 关文灵 李世峰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045-1051,共7页
本研究以云南杜鹃无菌叶片和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运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组织染色分析法研究了预培养时间、菌液密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对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是云南杜鹃较理想的遗传转化受体材料,无... 本研究以云南杜鹃无菌叶片和愈伤组织为受体材料,运用正交试验设计,通过组织染色分析法研究了预培养时间、菌液密度、侵染时间、共培养时间对农杆菌介导的GUS基因瞬时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叶片是云南杜鹃较理想的遗传转化受体材料,无菌叶片预培养0 d,菌液OD_(600)值0.5,侵染时间40 min,共培养5 d,GUS基因瞬时表达率最高,平均表达率为70%。试验结果为云南杜鹃遗传转化研究提供了快速可靠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南杜鹃 GUS基因 瞬时表达 遗传转化方法
下载PDF
云南栘(Docynia delavayi(Franch.)Schneid.)黄酮成分研究 被引量:26
15
作者 官智 潭颂德 +1 位作者 苏镜娱 曾陇梅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0年第3期34-37,共4页
本文首次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树皮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其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出四种黄酮类化合物 ,通过 NMR、MS和 IR等波谱手段 ,鉴定出它们分别为 :白杨素 ( Chrysin, ) ,柚皮素 ( Naringenin, ) ,槲皮素 ( Quercetin, )和广... 本文首次对采自云南西双版纳的树皮的主要成分进行了研究 ,从其乙醚提取物中分离出四种黄酮类化合物 ,通过 NMR、MS和 IR等波谱手段 ,鉴定出它们分别为 :白杨素 ( Chrysin, ) ,柚皮素 ( Naringenin, ) ,槲皮素 ( Quercetin, )和广寄生甙( Avicularin,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iYi 白杨素 抽皮素 槲皮素 广寄生甙 树皮 云南
下载PDF
民族药九子连的化学成分及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
16
作者 刘杏 张昌龙 +3 位作者 陈丽娅 张晓庆 高阳 张海龙 《西北药学杂志》 2024年第1期1-5,共5页
目的研究土家族民族药九子连(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对九子连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结合化合物的理化... 目的研究土家族民族药九子连(Calanthe fimbriata Franch.)的化学成分及其对肝癌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用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和高效液相色谱等现代分离技术对九子连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技术结合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用MTT法检测上述化合物对人肝癌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结果从土家药九子连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鉴定如下:betulalbuside A(1);roseoside(2);尿苷(3);4-羟基-3-甲氧基苯基β-D-吡喃木糖基(1→6)-O-β-D-吡喃葡萄糖苷(4);arctiiphenolglycoside A(5);salidroside(6);3-methylbutan-1-ol-β-D-glucopyranoside(7);translinalool-3,6-oxide-β-D-glucopyranoside(8);(+)-isolariciresinol(9);腺苷(10);N-反式-对羟基苯乙基香豆酰胺(11);marylau⁃rencinol A(12);callosin(13)。其中化合物13对HepG2细胞具有一定的增殖抑制作用。结论上述13个化合物含1个生物碱、1个木脂素、2个二氢菲、3个芳香苷、2个单萜苷、2个核苷、1个脂肪醇苷和1个环酮苷,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药 土家药 九子连 化学成分 细胞毒作用
下载PDF
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Abies fargesii Franch)根际土壤中的5种AM真菌 被引量:5
17
作者 吴重华 唐明 +1 位作者 马义生 李学林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49-52,共4页
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 ( Abies fargesii Franch)林木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了2属 5种 AM真菌 :1.双网无轴孢囊霉 ( Acaulospora bireticulata Rothwell Trappe) ;2 .扭形球囊霉 ( Glomus tortuosum Schenck & Smith) ;3.根内球囊... 从太白山自然保护区巴山冷杉 ( Abies fargesii Franch)林木根际土壤中分离出了2属 5种 AM真菌 :1.双网无轴孢囊霉 ( Acaulospora bireticulata Rothwell Trappe) ;2 .扭形球囊霉 ( Glomus tortuosum Schenck & Smith) ;3.根内球囊霉 ( Glomus intraradicesSchenck & Smith;) 4.漏斗孢球囊霉 [Glomus mosseae( Nicol.Gerd.) Gerd.& Trappe];5 .苏格兰球囊霉 [Glomus caledonium( Nicol.& Gerd.) Trappe & Ger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山冷杉 AM真菌 生态分布 开发利用 根际土壤
下载PDF
濒危药材铁筷子生态适宜性区划研究
18
作者 樊敏 何微微 +3 位作者 史亚玲 牛露露 晋玲 郭延秀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 CAS CSCD 2024年第5期1-4,共4页
目的预测濒危药材铁筷子在我国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区,筛选影响其生长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铁筷子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引种驯化栽培选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铁筷子在我国分布的样点信息,利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影响铁筷子分布... 目的预测濒危药材铁筷子在我国的生态适宜性分布区,筛选影响其生长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为铁筷子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引种驯化栽培选址提供参考。方法收集铁筷子在我国分布的样点信息,利用最大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分析影响铁筷子分布的主要生态因子,预测其生态适宜性分布区。结果影响铁筷子生长发育的主要生态因子主要有4、10、12月份降水量,最冷月最低温度,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最暖月最高温度等。高适宜区主要集中分布在四川西北部、甘肃东南部、陕西南部、湖北西北部和重庆北部。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铁筷子引种驯化栽培区的选择及野生资源保护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筷子 生态因子 生态适宜性区划 地理信息系统 最大熵模型
下载PDF
基于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分析木香及川木香不同炮制品挥发油的化学成分
19
作者 梁淞婷 陈瑞鑫 +2 位作者 次仁卓嘎 蒋桂华 杜蕾蕾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2期1-10,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木香及川木香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切制、清炒、麸炒、纸煨方法炮制木香与川木香,测定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样品成分组成。结果:经炮制后,药材中挥发油含量减少,且随... 目的:探讨不同炮制方法对木香及川木香挥发油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切制、清炒、麸炒、纸煨方法炮制木香与川木香,测定不同炮制品的挥发油含量,应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检测各样品成分组成。结果:经炮制后,药材中挥发油含量减少,且随辅料的加入,油量变更少。鉴定出化合物木香生品38种、清炒品36种、麸炒品34种、纸煨品34种;川木香生品32种、清炒品35种、麸炒品35种、纸煨品34种。木香经过炮制后,水芹烯、桧烯、石竹烯等一些芳香成分含量降低,去氢木香内酯、石竹素、香叶基丙酮等药效成分含量逐渐升高。川木香成分变化与木香相似,但芳香成分更少。木香与川木香的相同成分有去氢木香内酯、单紫杉烯、榄香烯、木香醇、α-木香醇;经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得木香与川木香的含量差异物质有二氢去氢木香内酯、mokkolactone、α-木香醇、γ-木香醇、α-bergamotenol、萘、单紫杉烯、α-selinene、2-isopropenyl-4a,8-dimethyl-1,2,3,4,4a,5,6,7-octahydronaphthalene、(3Z,3aR,7aS)-3-ethylidene-1,2,3a,4,5,6,7,7a-octahydroindene、榄香烯。结论:木香与川木香挥发油中约60%的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与生品相比,炮制后二者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均有变化,但二者成分的差异减少。其中纸煨法对木香及川木香的化学成分影响最大,辛香气味化合物的减少与一些药效成分的增多可能是纸煨品实肠止泻的物质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香 川木香 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 正交偏最小二乘法判别分析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粉条儿菜总黄酮提取工艺优化及抗氧化、抗炎活性分析
20
作者 杨菁 刘顶鼎 +3 位作者 陈滕 刘静 麻秀萍 汪祖华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92-200,共9页
为优化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抗氧化、抗炎活性。本研究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粉条儿菜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hnke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以DPPH自由基、A... 为优化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提取工艺,并探究抗氧化、抗炎活性。本研究以总黄酮得率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考察乙醇浓度、料液比、提取时间对粉条儿菜总黄酮得率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利用Box-Behnke响应面法对提取条件进行优化;以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清除能力为指标评价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抗氧化活性;采用脂多糖诱导巨噬细胞RAW264.7建立炎症模型以评价粉条儿菜总黄酮抗炎活性。结果表明,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最佳提取工艺为:乙醇浓度40%、料液比1:125 g/mL、提取时间30 min,得到粉条儿菜总黄酮平均得率为1.34%;粉条儿菜总黄酮对DPPH自由基、ABTS+自由基、羟基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其质量浓度呈正相关,IC50值分别为5.46、 21.69和56.01μg/mL;粉条儿菜总黄酮在12.5~100μg/mL范围内能明显抑制脂多糖诱导的RAW264.7巨噬细胞NO的分泌,其IC50为6.95μg/mL。该提取工艺稳定、可靠,可用于粉条儿菜总黄酮的提取,且粉条儿菜总黄酮具有一定的抗氧化、抗炎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粉条儿菜 总黄酮 提取工艺 抗氧化活性 抗炎活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