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Dawn of "Free Love": The Negotiation of Women's Roles in Heterosexual Relationships in Tanci Feng shuang fei 被引量:1
1
作者 Wenjia LIU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Selected Publications from Chinese Universities》 2015年第1期75-103,共29页
This article studies various means by which female characters determine their own marriages in the tanci 彈詞 , Feng shuang fei 風雙飛, authored by a female writer, Cheng Huiying 程蕙英. It centers on case studies of ... This article studies various means by which female characters determine their own marriages in the tanci 彈詞 , Feng shuang fei 風雙飛, authored by a female writer, Cheng Huiying 程蕙英. It centers on case studies of the concubines in the Guo and Zhang families. Zhen Daya, who marries Guo Lingyun, builds an individual identity as a chaste, talented and determined "career woman" through her pursuit of a self-determined marriage Zhen Xiaoya, Zhang Yishao's concubine, establishes her subjectivity by following the cult of chastity. By creating such a character, the female writer mocks the conventions of scholar-beauty romances and rethinks the contemporary tradition of romance and marriage. The last case is the author's strikingly sympathetic treatment of an unchaste girl, Bao Xiang'er. Although the multiple layers of voices all agree that Xiang'er is totally inappropriate and immoral according to traditional Confucian values, she, instead of being punished, still ends up being incorporated into Yishao's family and is granted a son. These cases allow us to reevaluate Cheng Huiying, a female writer, and her views of women's autonomy in determining their own marriages. They anticipate, either through fantasy or some level of reality, the concept of "free love" (ziyou lian 'ai) so central to the May Fourth conceptions of modem wome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emale author tanci Feng shuang fei WOMEN free love agency autonomy SUBJECTIVITY
原文传递
The Anti-metaphysical Turn in the Philosophy of Love (From the Cartesian Perinatai Perspective on Love to Diderot's Free Love in His Supplement to Bougainville's Journeys)
2
作者 Gabor Boros 《Fudan Journal of the 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2016年第3期365-377,共13页
In my paper, I show how the metaphysical aspect of the earlier concepts of love faded away throug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ssential references to God as the one, omniscient, omnipotent and benevolent being of the cr... In my paper, I show how the metaphysical aspect of the earlier concepts of love faded away through the disappearance of the essential references to God as the one, omniscient, omnipotent and benevolent being of the creation of nature, physis. Although in the seventeenth century, the structure of nature was conceived roughly in Epicurean terms, this concept was thought to be in need of a completion through a parallel system of being directed by teleological causality in one way or other. A synthesis of the Epicurean-scientific and the Christian teleological worldview was the main point in the philosophical agenda. The Enlightenment period meant a radical break between this soul-centred view and a new body-centred view most of the important thinkers were persuaded of. I exemplify this radically new look at the human being-in-the-world by presenting some ideas from ~ 50 of Diderot's "Thoughts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nature" (Pensdes sur l'interprdtation de la nature). Diderot attributes the faculties of feeling and thinking to all being from the tiniest molecules to the most complex beings, dispensing in this way with the typically seventeenth-century idea of God as the personal warrant of the pos- sibility of cognition. The sentient elements' j,~,~ng other corpuscles is no more governed by an omniscient creator but by the dynamism of the process itself. This boundless, creative, dynamic fluidity of being, this newly conceived nature in continual flux seemed to be captured best by such elastic faculties as imagination or sentiment. This is one of the reasons for the overall dominance of these faculties in the French and Scottish versions of the philosophy and theory of art of Enlight- enment. The consequences of all this in domain of the thinking on love will be presented by way of a reflection upon Diderot's ideas on the mixing of human andanimal species in the Dream of D'Alembert and on his ideas on "free love" in his Supplement to the voyage of Bougainville (1775/179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n-metaphysical concepts of nature Dominance of imagination overreason Sentient molecules free love
原文传递
理想与困境:延安时期新女性的婚恋与生育
3
作者 鲁凡 《闽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4年第1期57-61,共5页
延安时期,大批青年奔赴陕北,其中女青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反叛旧家庭,渴望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来到延安,成为走出家庭的“娜拉”。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落差,在接受了革命、抗日和妇女解放的使命之后,她... 延安时期,大批青年奔赴陕北,其中女青年是一个不可忽视的群体。她们反叛旧家庭,渴望男女平等、婚姻自由,为了心中的理想来到延安,成为走出家庭的“娜拉”。但是理想与现实之间总是存在落差,在接受了革命、抗日和妇女解放的使命之后,她们遭遇到革命工作和革命母亲的两难选择。这些新女性有的回归家庭,承担起养育儿女的工作;有的将孩子送给老乡或者由政府代为抚养;有的一边抚养子女一边坚持工作,付出了更多的辛劳。在革命道路上,这些女性承受着比男性更大的痛苦与压力,为中国革命作出了重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时期 新女性 自由恋爱 婚姻 生育
下载PDF
Different Criterions of Love: Simple Analysis of Anna Karenina
4
作者 丁鹏辉 《海外英语》 2011年第8X期291-292,共2页
Anna Karenina's love is stirring and tragic. Levin's love is seemingly happy but insipid. Love is different when criterions are different. Why Anna' fate is tragic and how to get true love are also analyze... Anna Karenina's love is stirring and tragic. Levin's love is seemingly happy but insipid. Love is different when criterions are different. Why Anna' fate is tragic and how to get true love are also analyzed in this paper. Mutual respect and consideration are the basics of love and never lose ourselves in lov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BLE TRAGIC love free HAPPINESS RESPECT
下载PDF
秩序、自由意志与自由——奥古斯丁历史神学——哲学的创见及影响
5
作者 梁卫霞 《哲学评论》 2023年第2期198-211,共14页
奥古斯丁是西方哲学史上较为系统地探讨历史神学—哲学的第一人,他在《上帝之城》中提出一种宏大的神学历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模式,从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交互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终极目标和意义等。在以神学为旨归的... 奥古斯丁是西方哲学史上较为系统地探讨历史神学—哲学的第一人,他在《上帝之城》中提出一种宏大的神学历史观以及历史发展的模式,从神学与哲学、信仰与理性交互的视角揭示了人类历史的起源、发展、终极目标和意义等。在以神学为旨归的历史思考中,高扬了人的自由意志和自由的思想,表达了对自由、至善和永久和平等的向往和希望。奥古斯丁历史神学—哲学中关于秩序与神意、上帝的预知与自由意志、自由与永久和平以及两城的矛盾和冲突等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秩序、宏大的宇宙计划、人类历史的普遍性和隐秘意义、人类历史中起决定性的力量以及人类历史的未来和终结,这些思想对维科、汤因比、赫尔德和康德等人的历史哲学有深远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秩序 爱的秩序 上帝之城 自由意志 自由
下载PDF
马克思恩格斯的婚恋观及其当代意义
6
作者 张茜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9,共5页
婚恋,是爱意萌生到婚姻缔结的过程,是组建家庭和繁衍后代的前奏,对其基本看法体现了个人不同的感情观。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丰盈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的衍生无形中对个人婚恋观产生了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婚恋... 婚恋,是爱意萌生到婚姻缔结的过程,是组建家庭和繁衍后代的前奏,对其基本看法体现了个人不同的感情观。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丰盈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同时,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风气的衍生无形中对个人婚恋观产生了负面影响。马克思主义婚恋观倡导婚姻的缔结必须以爱情为基础,主张婚姻自由,鼓励妇女解放,这对处于历史交汇期的社会主义中国树立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婚恋观,具有重大的启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恋观 爱情 婚姻 两性平等 自由
下载PDF
新生代农民工婚恋路径的社会学解释——以相亲和自由恋爱为例 被引量:6
7
作者 宋丽娜 王娜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2-17,共6页
相亲与自由恋爱是新生代农民工两种主要的婚恋路径,在打工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它们都发生了逻辑上的转变。相亲为了保证缔结婚姻的成功率而具形式化、条件交换和理性算计的特征,从而愈来愈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噩梦";自由恋... 相亲与自由恋爱是新生代农民工两种主要的婚恋路径,在打工经济不断深化的背景下,它们都发生了逻辑上的转变。相亲为了保证缔结婚姻的成功率而具形式化、条件交换和理性算计的特征,从而愈来愈成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噩梦";自由恋爱以感情为男女关系的合法性基础,但却无法构建婚恋关系稳固的制度环境,从而使得婚恋关系面临极大的社会风险,自由恋爱愈来愈成为新生代农民工抹不去的"伤痕"。相亲和自由恋爱共同作用,将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分离,打破了相亲模式的民间制度保障,也去除了自由恋爱中爱情的美好,婚恋关系的统一被打破,婚恋秩序遭到挑战。基于此,我们认为,要适应婚恋关系合法性基础的转变,重视婚恋关系中的主体意识和参与意识,积极重建婚恋关系的经营模式,将爱情的美好与民间制度的保障统一起来,为新生代农民工的婚恋寻找更好的社会出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农民工 婚恋路径 相亲 自由恋爱 民间制度
下载PDF
从“婚配”到“婚恋”:婚姻模式变迁与农村光棍形成——基于关中L村的实地调查 被引量:29
8
作者 何倩倩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30-136,169,共8页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 随着打工经济发展与人口流动,农村婚姻市场形成和自由恋爱逐步兴起,由父母主导的传统"婚配"模式向子女自主选择的"婚恋"模式变迁。在开放的婚姻市场中,对婚姻资源的激烈竞争促使农民的婚姻责任发生了代际重塑,表现为子代在婚姻市场中负责恋爱找对象,父代承担婚姻消费支出。从"子代找得到"与"父代娶得起"两个维度分析农村婚姻缔结过程与光棍形成机制,可建构出农村的三种光棍类型。在紧张的婚姻形势下,为了应对婚姻压力,农民的家庭策略发生了重要变化:传统的小农家计模式难以应对婚姻的竞争性消费,倒逼农民主动进入务工市场;父代通过抬高婚姻支付来增加子代在婚姻市场中的竞争力;农民生育观念随着婚姻压力增大而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婚配 婚恋 婚姻压力 农村光棍
下载PDF
当前农村婚姻成本与婚恋模式的内在关联机制探析——基于中西部川、豫两地农村婚恋实践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王向阳 《南方人口》 CSSCI 2019年第4期15-25,共11页
当前农村婚姻成本高低与当地婚恋模式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机制。既有人口结构论、社会结构论和婚姻市场论难以对当前“天价彩礼”这一问题背后的经验张力做出有效解释。基于中西部川、豫两地农村婚恋实践的调研表明:以四川农村为典... 当前农村婚姻成本高低与当地婚恋模式之间存在深刻的内在关联机制。既有人口结构论、社会结构论和婚姻市场论难以对当前“天价彩礼”这一问题背后的经验张力做出有效解释。基于中西部川、豫两地农村婚恋实践的调研表明:以四川农村为典型代表的“子女主导的自由恋爱婚恋模式”与“低额彩礼”具有高度亲和性,以河南农村为典型代表的“父母主导的相亲介绍婚恋模式”与“高额彩礼”密切相关,“代际责任”这一本体性价值成为影响婚姻成本高低的重要起点。代际责任感弱,父母介入有限,自由恋爱普遍,婚姻成本较低;代际责任感强,父母深度介入,相亲介绍成为主流,家庭条件、尤其是经济因素成为婚姻竞争的重要筛选机制,天价彩礼成为必然产物。如欲有效治理这一社会不良风气,关键在于:尊重并保障适婚青年男女的“婚姻自主权”,积极引导婚恋当事人树立以情感为导向的现代社会主义婚恋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额彩礼 代际责任 自由恋爱 相亲介绍 婚姻自主
下载PDF
阶层婚配视角下农村“天价嫁妆”的再生产--基于福建省晋江市农村婚姻实践的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王黎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1-80,共10页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 在农村发生社会分化的背景下,阶层分化成为影响农民婚姻匹配的重要因素。基于晋江农村婚姻实践的调查研究表明,在阶层婚配视角下,不同阶层围绕作为优势婚配资源的上层适婚男女展开竞争,上层家庭的竞争优势使其对中下层家庭形成婚配挤压和婚配排斥,最终带来不同阶层内部婚配的模式。嫁妆作为婚姻财礼的一种形式,由男方家庭支付的彩礼和女方家庭给女儿的财产共同组成,因而成为阶层展开婚配竞争的工具。天价嫁妆是上层家庭婚配优势的集中体现。通过支付天价嫁妆,上层家庭完成婚配对象的阶层身份确认、赢得对于子代婚配选择的支配、实现姻亲之间的权力匹配,并最终实现上层内部的婚配联合与阶层地位再生产。由于不同阶层能够支付的嫁妆水平不同,农民婚配方式呈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特点:上层家庭之间形成以“父母主导”、偏爱本地婚姻、“门当户对”为主要特点的婚姻圈;而底层家庭青年则被排斥在上层婚姻圈之外,他们倾向于通过自由恋爱来寻找婚配对象。阶层婚配视角的引入,带来嫁妆意涵的改变,嫁妆成为阶层婚配竞争的媒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价嫁妆 阶层婚配 门当户对 父母包办 自由恋爱
下载PDF
现代性爱观念与民国时期的非婚同居问题 被引量:5
11
作者 余华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20-32,共13页
"五四"以后,随着恋爱自由思潮日益传播,恋爱概念中"灵"(爱情)与"肉"(性欲)的关系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于恋爱的认识,从最初重"灵"轻"肉",逐渐发展到主张"灵肉一致"。... "五四"以后,随着恋爱自由思潮日益传播,恋爱概念中"灵"(爱情)与"肉"(性欲)的关系问题逐渐受到重视。人们对于恋爱的认识,从最初重"灵"轻"肉",逐渐发展到主张"灵肉一致"。随着人们对恋爱自由中肉欲因素的强调,"恋爱"与"贞操"的矛盾又凸显出来并引起时人的争论,有的人主张恋爱贞操,有的人则主张性交自由,现代性爱观念则在人们对于恋爱问题、贞操问题的讨论中开始获得进入现代性话语的合法性,传统的性神秘、性禁锢观念和旧的性道德也随之被悄然打破。许多知识青年遵循新的性道德,开始大胆地与所爱之人不行结婚仪式而共同生活,从而使得民国时期的非婚同居现象一度盛行。在这种现象的背后,隐示着现代性爱问题在民国社会所处的两难境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爱自由 灵肉一致 贞操观 性爱观 非婚同居
下载PDF
古典爱情的现代演绎:《伤逝》与《莺莺传》之比较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宋剑华 李哲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5期38-42,共5页
鲁迅小说《伤逝》的故事情节,大胆借鉴了《莺莺传》的叙事模式,并将现代青年的"恋爱自由",纳入到传统"私奔"现象去加以思考,进而深刻表达了鲁迅对现代思想启蒙的困惑与绝望。
关键词 《伤逝》 《莺莺传》 自由恋爱 私奔现象 现代遮蔽 启蒙绝望
下载PDF
“爱情”与“友谊”概念表征的差异——基于字词联想的比较 被引量:10
13
作者 李朝旭 姜璐璐 +2 位作者 刘佳 刘阳 民间文化心理学研究小组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672-675,共4页
运用字词联想法对大学生爱情和友谊概念表征的异同进行了初步探究。以"爱情"和"友谊"为靶词,让被试进行自由联想,之后对搜集到的11136个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编码为18个范畴。结果显示,爱情... 运用字词联想法对大学生爱情和友谊概念表征的异同进行了初步探究。以"爱情"和"友谊"为靶词,让被试进行自由联想,之后对搜集到的11136个联想词进行内容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最终编码为18个范畴。结果显示,爱情相对需要更多的理性与情感投入、经历更多的痛苦、肩负更多的责任,容易联想到婚姻、家庭、命运缘分,而友谊较少牵扯。与爱情相比,友谊更易于转化为爱情,而经历过爱情的人很难再回归到友谊。这些结果与日常观念相符,为如何处理爱情和友谊的关系提供了实征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爱情 友谊 概念表征 自由联想 内容分析 字词联想
下载PDF
20世纪20—40年代知识女性恋爱悲剧问题述论 被引量:2
14
作者 余华林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7,共7页
20世纪20—40年代,随着恋爱观念广泛传播,恋爱悲剧也逐渐增多。很多知识女性接受了"灵肉一致"的恋爱观,与男子结交、恋爱,甚至发生非婚性关系;但她们却又无法彻底摆脱旧式贞操观念的束缚,一旦与男友分手或发现被骗婚,就会郁... 20世纪20—40年代,随着恋爱观念广泛传播,恋爱悲剧也逐渐增多。很多知识女性接受了"灵肉一致"的恋爱观,与男子结交、恋爱,甚至发生非婚性关系;但她们却又无法彻底摆脱旧式贞操观念的束缚,一旦与男友分手或发现被骗婚,就会郁郁终生甚至自杀以谢罪。恋爱悲剧的发生,体现出恋爱自由观念对于现实生活之影响的复杂形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恋爱悲剧 恋爱自由 灵肉一致 贞操观 新思想旧道德
下载PDF
恽代英婚恋家庭观念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冠中 《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33-39,共7页
从社会史视角探析恽代英的婚恋家庭观念,可以发现其内容相当丰富,见解也很深刻。恽代英所倡导的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改革家庭结构和完善家庭功能等等,不仅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解放、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同时... 从社会史视角探析恽代英的婚恋家庭观念,可以发现其内容相当丰富,见解也很深刻。恽代英所倡导的婚恋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改革家庭结构和完善家庭功能等等,不仅反映了五四时期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要求解放、渴望自由的强烈愿望,同时也是反封建革命思想在社会生活领域的具体体现。恽代英有关婚恋家庭的思想观念,通过报刊文章、书信和讲授等方式,在当时的青年群体中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为正在进行的中国社会革命增添了思想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恽代英 恋爱观 婚姻观 家庭观
下载PDF
湘西少数民族婚恋观及婚恋习俗 被引量:4
16
作者 谭忠国 《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24-28,共5页
土家族、苗族、侗族至迟在二千年前就生息繁衍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婚恋观及婚恋习俗:同姓不婚,姨表不婚;自由恋爱,忠贞爱情;尊崇女性,男女平等。"姨表不婚"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重彩礼、忠... 土家族、苗族、侗族至迟在二千年前就生息繁衍在湘西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婚恋观及婚恋习俗:同姓不婚,姨表不婚;自由恋爱,忠贞爱情;尊崇女性,男女平等。"姨表不婚"为提高人口素质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不重彩礼、忠贞爱情可引导人们认识包办婚姻、买卖婚姻的危害;"尊崇女性、男女平等"对提高妇女地位和民族素质以及促进社会进步都有长远意义。当然,还有"舅霸姑婚"的习俗,但部分地区在近200年前就将此俗彻底革除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湘西少数民族 婚恋观 婚恋习俗 同姓不婚.姨表不婚 自由恋爱 尊崇女性
下载PDF
从民间叙事长诗《阿诗玛》看古代彝族婚俗 被引量:1
17
作者 沈茜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年第2期66-68,共3页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 《阿诗玛》是云南省撒尼人民口头流传下来的一部叙事长诗,在长期广泛流传的过程中,形成了多种不同的版本。新中国成立之后,就专门有人收集了这些不同的版本,经过整理后写成定本。从1960年出的定本当中,虽然渗入了阶级斗争的意识形态的内容,但是本文认为我们还是可以从其中发现彝族婚俗中的基本形式:自由婚恋与抢婚制度并存的婚姻礼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诗玛》 自由婚恋 抢婚
下载PDF
中世纪哲学的合法性及其道德向度 被引量:1
18
作者 张荣 《江苏行政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4-22,共9页
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紧密结合表现出信仰与理性融合的特征,符合"哲学是爱智慧"的立场与标准;海德格尔关于"木制的铁"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论证了哲学的多样性和超越性,他为中世纪哲学合法性提供了佐证。此外,中世纪哲学... 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紧密结合表现出信仰与理性融合的特征,符合"哲学是爱智慧"的立场与标准;海德格尔关于"木制的铁"之说从某种意义上论证了哲学的多样性和超越性,他为中世纪哲学合法性提供了佐证。此外,中世纪哲学的道德向度也为合法性提供了实践上的依据。"正当生活"是中世纪哲学的道德之维,它的原罪论、神义论、存在论及世界观的实现皆源于人的自由意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世纪哲学 基督教 道德向度 自由意志
下载PDF
基督教伦理学何以可能? 被引量:1
19
作者 赵敦华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8-32,共5页
本文以《圣经》文本为依据,把基督教伦理归纳为以金规则为指导、以爱为精神动力、以自由为目标的宗教实践;同时在与其他伦理传统的比较中诠释圣经关于银规则、铜规则和铁规则的有关论述,力图全面阐释基督教的价值论。
关键词 《圣经》研究 金规则 自由价值论
下载PDF
试论宝玉 被引量:1
20
作者 郑心灵 《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48-52,共5页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抹新鲜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人权主义色彩,他用平等自由的思想来抗击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纲常,他用相知相爱、情感至上的爱情观来挤兑父母包办... 贾宝玉是《红楼梦》的主人公,是曹雪芹呕心沥血创造出来的一个典型人物。在他的身上,我们能看到一抹新鲜的处于萌芽状态的人权主义色彩,他用平等自由的思想来抗击封建等级观念和伦理纲常,他用相知相爱、情感至上的爱情观来挤兑父母包办的婚姻。本文试图从伦理观、功名观、男女观、婚姻观等4个方面来分析他的叛逆性,从而揭示出:正是那种崭新的朦朦胧胧的自由、平等、博爱思想造就了这么一个千年难觅的“情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宝玉 叛逆者 自由平等 爱情至上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