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6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rontal Sinus Fractures: Management at the Yalgado Ouedraogo University Hospital Centre (Burkina Faso)
1
作者 Arsène Coulibaly Patrik Gane-Bang +2 位作者 Joseph Wend-Toin Biogo Ibraïma Traoré Tarcissus Konsem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4年第1期42-54,共13页
Introduction: Frontal sinus fractures are potentially serious. They are defined as a solution of continuity, open or closed, of one or both bone tables of the frontal sinus. This study aims to report on the management... Introduction: Frontal sinus fractures are potentially serious. They are defined as a solution of continuity, open or closed, of one or both bone tables of the frontal sinus. This study aims to report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m at the Yalgado OUEDRAOGO University Hospital Centre. Methodology: It is a descrip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with retrospective collection from January 01, 2016 to December 31, 2018. Patients with frontal sinus fractures were managed at the Yalgado OUEDRAOGO University Hospital Centre through CT-scan proof. Results: Over three years, a total of 102 cases of frontal sinus fractures were collected with 29.9 years as average age. There were 96 men. Workers in the informal sector and pupils/students represented 58.90% of patients. The residence of the patients was urban in 68.80% of cases and rural in 31.40%. Road traffic accidents (RTAs) happened in 90.20%, and involved 2-wheelers in 98.20%. None of these drivers was wearing a helmet. The type III frontal fracture of Ioannides et al. represented 51.9% of cases. In 89.21% of cases, other facial and/or cranioencephalic injuries were compounded to frontal sinus fractures. No surgical management was observed in 82 (80.39%) patients and surgical management in 20 (19.61%) patients. The outcome was favourable, but sequelae and/or complications were noted in 10 patients who had surgery and 30 patients who did not. Conclusion: These results enforce helmet wearing for all riders of two-wheeled machines. In addition, vaccinations to prevent meningitis in frontal sinus fractures with dural breach should be systemati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NAGEMENT frontal sinus Fracture Burkina Faso
下载PDF
Anatomy, classification of intersinus septal cell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frontal sinus endoscopic surgery in Chinese subjects 被引量:8
2
作者 WANG Min YUAN Fei +4 位作者 QI Wei-wei CHENG Jye-yuan YUAN Xiao-pei HAN Lin XING Zhi-min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12年第24期4470-4473,共4页
Background Intersinus septal cell (ISSC) is not a very uncommon frontal recess cell. But it is poorly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natomic variant still remains unclear. The purpose of... Background Intersinus septal cell (ISSC) is not a very uncommon frontal recess cell. But it is poorly described in literature. The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this anatomic variant still remains unclea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larify the anatomy, classification of ISSC and its clinical significance in Chinese subjects. Methods We prospectively identified ISSC in 200 consecutive subjects who had undergone computed tomography (CT) scans: 120 without frontal sinusitis (group 1 ) and 80 with frontal sinusitis (group 2). The ISSC was classified into two types: Type ⅠISSC communicated with frontal sinuses, type Ⅱ ISSC communicated with frontal recess. The patients of frontal sinusitis had undergone functional endoscopic sinus surgery with the assistance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 ISSC. Statistical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correlate the ISSC and its type to the presence of frontal sinusitis. Results The ISSC was obvious when reviewing the coronal and axial CT scans. Of the 200 CT scans reviewed, ISSC were present in 90 (45%). Of the 120 scans in group 1, ISSC were present in 49 (41%), among which type ⅠISSC was in 22 (18%) and type Ⅱ was in 27 (23%). Of the 80 scans in group 2, ISSC was present in 41 (51%), among which type Ⅰ ISSC was in 16 (20%) and typeⅡwas in 25 (31%). There were no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about the frequency distribution of total ISSC, type Ⅰ and Ⅱ ISSC between group 1 and group 2. Conclusions The prevalence of ISSC was very high in Chinese patients. The classification of ISSC was helpful for surgeon to operate according to whether it communicated with frontal sinus or frontal recess. The type Ⅱ ISSC could be relatively easily removed from frontal reces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sinus septal cell frontal sinus ANATOMY CLASSIFICATION ENDOSCOPY
原文传递
Evaluation of Frontal Sinus Index in Establishing Sex Dimorphism Using Three-Dimension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in Northern Saudi Arabian Population
3
作者 Krishna A.Rao Radhika Doppalapudi +3 位作者 Naif Tami Al-Shammari Santosh Patil Sudhakar Vundavalli Mohammad Khursheed Alam 《Journal of Forensic Science and Medicine》 2022年第1期1-5,共5页
Purpose:Identification of sex of unknown people becomes important in situations of mass disaster.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frontal sinus is distinctive to particular individual a... Purpose:Identification of sex of unknown people becomes important in situations of mass disaster.Previous studies have shown that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 of frontal sinus is distinctive to particular individual and hence,literature suggests that it can be used in establishing identification of a person.However,few researches have concluded that,its use in detennining sexual dimorphism is limited.Aim:This study aimed to evaluate frontal sinus index using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and differentiate sex dimorphism based on the index obtained.Materials and Methods:A retrospective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undertaken using three-dimensional-CBCT scans.By simple random sampling method,150 scans were selected,out of which 74 were of male and 76 were of female within the age group of20-64 years.The frontal sinus width and the height were measured,and the ratio was taken as frontal sinus index.This index was correlated to the differentiation of sex.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SPSS,and sex dimorphism was assessed using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Results:The mean height of the frontal sinus in both males and females was 30.12±7.6 mm and 30.14±7.8 mm,respectively.The mean width of frontal sinus in males(13.39±3.6 mm)was slightly more than that of females(12.06±3 mm).Conclusion:The parameter frontal sinus index measured using CBCT was found to be a contributing factor in sex determination in forensic identification within the sample popul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iscriminant function analysis forensic anthropology frontal sinus index sex dimorphism three-dimensional 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
原文传递
鼻内镜下Draf Ⅱ-Ⅲ型额窦开放手术在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并窦道形成中的应用
4
作者 吕操 黄晓斌 +4 位作者 陈杰 兰忠 涂艺 杨晓红 白忠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4期248-250,共3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DrafⅡ-Ⅲ型额窦开放手术在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并窦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8例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额部反复感染、流脓、窦道形成,发病时间平均43.25个月。患者在鼻内镜下行DrafⅡ-Ⅲ...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DrafⅡ-Ⅲ型额窦开放手术在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并窦道形成中的应用。方法8例颅脑外伤术后反复额窦感染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额部反复感染、流脓、窦道形成,发病时间平均43.25个月。患者在鼻内镜下行DrafⅡ-Ⅲ型额窦开放术,其中DrafⅡa型2例,DrafⅡb型5例,DrafⅢ型1例,术中扩大开放额窦口,见额窦内有骨蜡堵塞额窦口,取出骨蜡,额窦引流通畅。全部患者未做面部切口。结果术后8例患者额部感染明显减轻,治愈出院,术中、术后未发生脑脊液鼻漏或颅内感染。出院后,于1、3、6、12个月进行门诊随访复查,见额窦口保持通畅,额部未再发生感染,瘘口逐渐愈合。结论鼻内镜下采用DrafⅡ-Ⅲ型额窦开放术式,是处理颅脑外伤术后额窦反复感染并窦道形成的有效手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窥镜检查 鼻窦炎 额窦 颅脑损伤 感染
下载PDF
鼻丘气房形态特征及额窦口参数在慢性额窦炎中的相关性研究
5
作者 李文意 余文发 《中国CT和MRI杂志》 2024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三维重建分析鼻丘气房(ANC)形态特征及额窦口(FSO)参数在慢性额窦炎(CFS)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例确诊单侧CFS患者鼻窦CT,通过Mimics21.0软件分别测量三组间ANC和FSO相关参数,采用... 目的三维重建分析鼻丘气房(ANC)形态特征及额窦口(FSO)参数在慢性额窦炎(CFS)中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9月-2022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80例确诊单侧CFS患者鼻窦CT,通过Mimics21.0软件分别测量三组间ANC和FSO相关参数,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比较三组间相关参数,采用Spearman秩相关检验分析ANC形态特征及FSO参数的相关性,分析其与CFS病情发展的相关性研究。结果1.ANC体积、表面积、上下径、左右径、前后径在三组间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2分组ANC上下径均高于0分组、1分组(P<0.05)。2.FI值及FI截面积在三组间总体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0分组FI值及FI截面积均高于1分组、2分组(P<0.05);1分组FI值及FI截面积均高于2分组(P<0.05)。3.FI值与FI截面积呈正相关(r=0.485,P<0.05);FI值、FI截面积分别与ANC体积、上下径及左右径均呈负相关(r=-0.372,r=-0.332,r=-0.357,r=-0.253,r=-0.423,r=-0.193,P<0.05)。结论1.鼻丘气房体积、上下径及左右径与FI值、FI截面积均呈负相关,ANC形态通过影响FI值、FI截面积,可使CFS病情加重。2.FI值、FI截面积与CFS病情程度呈负相关,可作为额窦口参数中评估FSO是否狭窄的一个客观监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丘气房 额窦口 形态特征 慢性额窦炎
下载PDF
鼻内镜扩大鼻窦开放术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额窦引流及嗅觉功能的影响
6
作者 黎永军 刘冬君 孔路遥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23年第8期1449-1452,共4页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扩大鼻窦开放术(EESS)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额窦引流及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8例慢性鼻窦炎伴双侧鼻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 目的 探讨鼻内镜扩大鼻窦开放术(EESS)对慢性鼻窦炎伴鼻息肉患者额窦引流及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驻马店市第一人民医院2020年2月至2021年9月收治的88例慢性鼻窦炎伴双侧鼻息肉患者,根据手术方式分为观察组(46例)和对照组(42例)。对照组接受功能性内镜鼻窦术(FESS)治疗,观察组接受EESS治疗,两组均随访1 a,比较术后6个月及术后1 a嗅觉功能、额窦通畅情况以及并发症发生率和临床满意度。结果 术后6个月和术后1 a,两组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评分均高于术前(P<0.05),术后6个月,观察组Sniffin’ Sticks嗅觉测试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双侧额窦开放,观察组术后6个月额窦通畅率(95.65%)高于对照组(76.19%)(P<0.05);随访期间,两组均未出现鼻腔黏膜干燥、鼻出血、脑脊液漏以及萎缩性鼻炎等并发症;术后1 a,观察组临床满意度(93.48%)高于对照组(78.57%)(P<0.05)。结论 EESS治疗慢性鼻窦炎伴双侧鼻息肉安全性良好,可有效改善嗅觉功能,提高额窦通畅率和临床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鼻窦炎 鼻息肉 鼻内镜扩大鼻窦开放术 嗅觉 额窦通畅
下载PDF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探讨 被引量:48
7
作者 史剑波 许庚 +3 位作者 杨钦泰 王涛 陈合新 文卫平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08-111,共4页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 ,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 5 8例 (96侧 ... 目的 慢性额窦炎的鼻内镜术后复发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额隐窝和额窦口处理不当所致。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探讨慢性额窦炎的临床病理解剖特点及其相应的手术处理原则 ,以期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经鼻内镜微创手术治疗慢性额窦炎 5 8例 (96侧 ) ,根据额窦口和额隐窝的不同病变和解剖特征 ,采用不同的方法处理局部病变。结果 术中可见所有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中鼻道阻塞。额窦口和额隐窝情况 :局部没有气房阻塞 ,仅有肿胀黏膜、息肉样变黏膜或者息肉阻塞者 38侧(39 6 % ) ;额隐窝被发育过度的鼻丘气房、筛泡气房或终末气房挤压导致额窦引流通道狭窄者 34侧(35 4 % ) ;额隐窝完全被发育过度、呈蛋壳样气房阻塞者为 15侧 (15 6 % ) ;额窦自然口狭窄者 9侧(9 4 % )。额窦内病变情况 :积脓、黏膜充血肿胀 18侧 ;黏膜肿胀、充血 2 1侧 ,黏膜充血 4 9侧 ;黏膜未见明显病变 8侧。随访 6~ 2 0个月 ,其中治愈 6 9侧 (71 9% ) ,好转 17侧 (17 7% ) ,复发 10侧(10 4 % ) ,未见严重手术并发症。结论 窦口鼻道复合体和额隐窝的阻塞是慢性额窦炎的主要原因 ,额隐窝和额窦口阻塞有 4种病理状态 ,应根据不同的病变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微创外科 手术治疗 慢性额窦炎 手术方式
下载PDF
计算机辅助鼻额区域影像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钦泰 史剑波 +4 位作者 康庄 陈合新 王涛 吕剑庭 许庚 《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49-352,共4页
目的 探讨AdvantageWindows 3 1(AW 3 1)工作站对鼻额区域解剖特征研究的价值 ;研究与额窦手术相关的鼻额区域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80例 [慢性鼻 鼻窦炎 5 0例 (10 0侧 ) ,健康对照组 30例 (6 0侧 ) ;5 0例慢性鼻 鼻窦炎中额窦炎... 目的 探讨AdvantageWindows 3 1(AW 3 1)工作站对鼻额区域解剖特征研究的价值 ;研究与额窦手术相关的鼻额区域CT影像学特征。方法 对 80例 [慢性鼻 鼻窦炎 5 0例 (10 0侧 ) ,健康对照组 30例 (6 0侧 ) ;5 0例慢性鼻 鼻窦炎中额窦炎 35例 (6 6侧 ) ]成人采用螺旋CT鼻窦水平位扫描后进行冠状位、矢状位重建 ,观察和测量鼻额区域相关结构。结果 应用AW 3 1工作站能够准确、快捷地观测以下数据 :额窦上下径 (2 2 5± 8 6 )mm、前后径 (16 3± 6 8)mm、左右径 (2 3 8±9 8)mm ;额窦口前后径 (7 3± 1 7)mm、左右径 (8 5± 1 9)mm ;额骨鼻突厚度 (5 9± 1 4 )mm ;额窦口到鼻小柱基底部的距离及其与鼻底角度分别为 (6 0 8± 4 2 )mm和 (70 1± 4 7)°。钩突上端附着有 5种方式 ,即纸板型占 4 1%、鼻丘后壁型占 11%、中鼻甲型占 19%、前颅底型占 16 %、钩突分叉型占13%。引起额隐窝狭窄的气房 :终末气房 38 8%、前筛气房 2 7 6 %、鼻丘气房 2 4 5 %。额窦内气房 :额气房 32 7%、眶上气房 38 8%、额窦中隔气房 32 0 %。额窦炎组和对照组中引起额窦引流通道狭窄部分气房的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AW 3 1工作站能对鼻额区域解剖结构做出准确、合理的术前评估 ,对额窦手术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辅助鼻额区域影像 解剖学 CT检查 影像学特征 额窦炎
下载PDF
鼻内镜下两种入路额窦开放术 被引量:7
9
作者 王德利 房振胜 +2 位作者 杜志华 张岗 宫政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30-533,共4页
目的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钩突路径治愈21... 目的观察额隐窝区域临床解剖特点,探讨鼻内镜下最佳额窦手术路径。方法对39例(64侧)患者术前进行鼻内镜检查和CT冠状位、水平位扫描,矢状位重建。根据检查结果选择手术径路: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行内镜下额窦开放术。结果钩突路径治愈21侧(77.8%),好转4侧(14.8%),复发2侧(7.4%);鼻丘路径治愈29侧(78.4%),好转5侧(13.5%),复发3侧(8.1%)。两种路径手术方式在治疗效果上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额隐窝区解剖复杂。CT和鼻内镜检查结果是选择不同手术路径的重要依据。钩突路径或鼻丘路径具有等同的治疗效果。术中可根据情况选定一种路径或采用两种路径结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额窦炎 额隐窝 鼻丘 钩突 CT 内镜手术
下载PDF
鼻丘的临床解剖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0
10
作者 廖建春 王海青 +4 位作者 郎军添 范静平孙爱华 施小恬 石明 杨毓梅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43-44,共2页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丘气房的大小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鼻丘气房的最大前后径为 (8.4±1.4)mm(6.0~ 11.0mm) ;最大上下径为 (10 ... 目的 :为临床开展鼻窦内窥镜手术提供外科手术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2 0具 40侧经防腐处理的完整成人尸头标本上观测鼻丘气房的大小及其相关临床数据。结果 :鼻丘气房的最大前后径为 (8.4±1.4)mm(6.0~ 11.0mm) ;最大上下径为 (10 .8± 2 .3 )mm(7.0~ 16.0mm) ;鼻丘骨壁的厚度为 (0 .1± 0 .1)mm(0 .1~ 0 .5mm) ;鼻丘中心至前鼻棘的距离为 (3 9.9± 2 .9)mm(3 4.0~ 46.0mm) ;其连线与鼻底平面间的夹角为 (77.3± 6.6)°(65 .0~ 90 .0 )°。结论 :鼻丘气房的发育大小是影响额窦引流的主要解剖因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丘 前鼻棘 额窦炎 内窥镜手术
下载PDF
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治疗慢性额窦炎43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6
11
作者 应丽韫 朱黎伟 +3 位作者 崔佳文 张汉清 朱正华 马兆鑫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603-606,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78侧)慢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与额窦内镜手术相关的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介绍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通过43例(78侧)慢性额窦炎鼻窦C...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方法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43例(78侧)慢性额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与额窦内镜手术相关的镜下额隐窝解剖特征,介绍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的临床应用效果。结果通过43例(78侧)慢性额窦炎鼻窦CT片统计得出,35侧(44.87%)额窦开口于钩突与中鼻甲之间;43侧(55.13%)额窦开口于钩突和眶纸板之间。根据以上解剖特征分析对这43例患者分别行DrafⅠ型、Ⅱa/b型额窦引流术,有效率分别为Ⅰ型84.21%(32/38),Ⅱa型82.76%(24/29),Ⅱb型90.91%(10/11),疗效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3个月、6个月、1年分别有17侧、19侧和20侧额窦口周围黏膜或骨质出现增生致狭窄或闭锁。结论鼻内镜下额窦引流术对慢性额窦炎有良好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慢性额窦炎 Draf 引流术
下载PDF
鼻内镜下额窦手术 被引量:9
12
作者 文忠 李永贺 +3 位作者 肖健云 郭梦和 赵素萍 田勇泉 《中国耳鼻咽喉颅底外科杂志》 CAS 2003年第3期146-148,共3页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进行额窦手术。方法 总结201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其中额窦炎症性病变190例,额窦粘液囊肿10例,额窦骨瘤1例,合并其它鼻腔病变247侧。术前行鼻窦CT扫描,结合术中鼻内镜准确定位额窦开口,清除或纠正额窦开口及其周围... 目的 探讨应用鼻内镜进行额窦手术。方法 总结201例鼻内镜下额窦手术。其中额窦炎症性病变190例,额窦粘液囊肿10例,额窦骨瘤1例,合并其它鼻腔病变247侧。术前行鼻窦CT扫描,结合术中鼻内镜准确定位额窦开口,清除或纠正额窦开口及其周围结构病变或变异,以建立良好的符合生理性的额窦通气引流通道。结果 术后随访3~18个月,全部病例症状消失或改善,无一例复发,无术后严重并发症。结论 鼻内镜下额窦手术不失为一种安全、有效及微创的手术方式,适用于大多数额窦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额窦手术 额窦炎 额窦粘液囊肿
下载PDF
筛泡前径路额窦手术治疗孤立性额窦炎 被引量:4
13
作者 季俊峰 王秋萍 +4 位作者 王天友 李泽卿 江满杰 汤健 张勇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2011年第3期272-275,共4页
目的传统额窦手术方法创伤较大,文中探讨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式微创治疗孤立性额窦炎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15例孤立性额窦炎患者,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手术,1例术中辅助额窦微钻定位额窦开口,术后常... 目的传统额窦手术方法创伤较大,文中探讨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开放术式微创治疗孤立性额窦炎的可行性、技术要点及疗效。方法 15例孤立性额窦炎患者,全身麻醉下行鼻内镜下筛泡前径路额窦手术,1例术中辅助额窦微钻定位额窦开口,术后常规随访评估疗效。结果术后随访6~24月,平均12.7月,12例患者术后头痛症状完全缓解,3例明显缓解,鼻内镜下额窦口开放良好完全上皮化12例,3例未能在鼻内镜下证实额窦开放,但患者均无主观症状。结论筛泡前径路额窦手术是治疗孤立性额窦炎的理想术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内镜 筛泡 额窦炎 手术
下载PDF
经额开颅手术后额窦炎的处理 被引量:6
14
作者 张元隆 江常震 +3 位作者 梅文忠 吴喜跃 康德智 王晨阳 《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15年第5期380-382,共3页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额窦炎的原因及神经内镜下处理额窦炎的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额开颅手术后额窦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流脓涕和眼睑上方流脓,发病时间平均3.9年;MRI表现为额窦炎;均行神经内镜下额窦造口术... 目的探讨开颅手术后额窦炎的原因及神经内镜下处理额窦炎的效果。方法 2012年1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11例经额开颅手术后额窦炎患者,主要表现为头痛、流脓涕和眼睑上方流脓,发病时间平均3.9年;MRI表现为额窦炎;均行神经内镜下额窦造口术。结果患者术后额窦炎症状均消失,随访6-13个月,未见复发。结论经额开颅手术后出现额窦炎可能与手术中额窦处理不当有关,特别是骨蜡将额窦夯实致额窦粘膜分泌物阻塞,引流不畅。神经内镜下处理额窦炎是一种微创有效的手术方式,内镜下暴露至额窦后清除骨蜡、炎性肉芽组织及扩大额窦口,能获得良好的手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镜 额窦炎 开颅手术
下载PDF
MSCT评估钩突上附着点分型及引流途径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5
作者 车子刚 嵇洪波 +3 位作者 邹彩云 徐柏林 于振坤 储成凤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9年第4期246-249,共4页
目的:通过MSCT分析慢性鼻窦炎患者钩突上附着点(Superior attachment of uncinate process,SAUP)的解剖变异及其引流路径改变,并探讨其对额窦炎引流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鼻内镜手术并行MSCT扫描的鼻窦炎患者111例222侧。通过MSCT观察确... 目的:通过MSCT分析慢性鼻窦炎患者钩突上附着点(Superior attachment of uncinate process,SAUP)的解剖变异及其引流路径改变,并探讨其对额窦炎引流的影响。方法:收集拟行鼻内镜手术并行MSCT扫描的鼻窦炎患者111例222侧。通过MSCT观察确定SAUP各型的发生率,及其与钩突内、外引流的相关性;比较内、外引流组发生额窦炎的差异。结果:222侧SAUP分型中,最常见的分别是Ⅰ型(55%)、Ⅳ型(19.8%)、Ⅴ型(12.6%)。在额窦炎的评估方面,88侧(39.6%)有额窦炎,钩突内引流中57侧(46.7%)有额窦炎,外引流中31侧(31.0%)有额窦炎。慢性鼻窦炎患者中,与外引流相比,额窦炎更常见于SAUP的内引流中(46.7% vs 31.0%,P<0.05)。结论:鼻内镜术前需明确SAUP的解剖变异,SAUP分型所致额窦流出道的位置改变影响额窦炎的发生。慢性鼻窦炎患者中,当额窦引流的区域在内侧时,明显比外侧引流更容易发生额窦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炎 额窦炎 引流术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下载PDF
多排CT多平面重组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 被引量:7
16
作者 陶建华 王振常 +3 位作者 张罗 鲜军舫 李静 葛文彤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414-417,共4页
目的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观察钩突上端的附着方式对额窦引流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200侧)临床提示为鼻及鼻窦炎患者的鼻窦螺旋CT,应用MPR技术重组出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以连续的冠... 目的通过多排CT的多平面重组(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技术观察钩突上端的附着方式对额窦引流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200侧)临床提示为鼻及鼻窦炎患者的鼻窦螺旋CT,应用MPR技术重组出轴位、冠状位和矢状位图像,以连续的冠状位重组图像为主来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结果钩突上端有3种附着位置,分别为眶内壁、前颅底和中鼻甲。①200侧中,12.5%(25/200)钩突上端仅有1个附着位置,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最多,占7.0%(14/200);钩突上端有2个附着位置占70.5%(141/200),其中以附着在眶内壁和中鼻甲最多,占50.5%(101/200);钩突上端有3个附着位置的占17.0%(34/200)。②88.0% (176/200)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有附着点时,其中88.6% (156/176)的额窦开口于中鼻道;钩突上端在眶内壁无附着点时,额窦均开口于筛漏斗。③200侧中,1.5% (3/200)额窦未发育;79.2%(156/197)额窦引流到中鼻道;20.8%(41/197)额窦引流到筛漏斗。④200侧中,89侧存在额窦炎,其中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额窦炎发生率为50.0%(78/156);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额窦炎发生率为26.8%(11/41),经X^2检验,额窦引流到中鼻道者鼻窦炎发生率高于额窦引流到筛漏斗者。结论运用MPR技术可以多方位连续观察钩突上端附着位置和方式,为内镜额窦手术提供有价值的影像学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成像 三维 额窦炎 钩突
下载PDF
鼻内窥镜下经钩突径路和鼻丘径路开放额窦手术的探讨 被引量:12
17
作者 王琴 胡国勤 +6 位作者 徐明安 周汝环 刘斌 刘诗敏 郑文雯 孙晓飞 周虎军 《医学与哲学(B)》 2016年第9期24-26,共3页
探索改良的经鼻内窥镜鼻丘径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手术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的61例慢性额窦炎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行鼻内窥镜下改良的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对照组30例行鼻内窥镜下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 探索改良的经鼻内窥镜鼻丘径路治疗慢性额窦炎的手术方法。对安徽省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2014年1月~2015年9月的61例慢性额窦炎的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31例行鼻内窥镜下改良的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对照组30例行鼻内窥镜下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术后随访6月~12月,收集资料,比较两组疗效及并发症。鼻内窥镜下改良的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的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均优于钩突径路额窦开放术(P<0.05)。鼻内窥镜下改良的鼻丘径路额窦开放术对额隐窝和额窦的暴露较好,术中视野开阔,术后粘连较少,额窦和额隐窝引流通畅,手术效果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丘径路 额窦开放术 慢性额窦炎
下载PDF
经额开颅术后额窦炎的治疗(附8例报告) 被引量:5
18
作者 陈风华 刘劲芳 +3 位作者 方加胜 姜维喜 袁贤瑞 毕长龙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06年第3期149-150,共2页
目的分析经额开颅术后出现额窦炎的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经额开颅术后急性或慢性额窦炎患者8例,其中经1次或2次清创手术治疗6例,理疗2例。结果8例病人全部治愈。结论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开颅术后额窦炎,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 目的分析经额开颅术后出现额窦炎的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经额开颅术后急性或慢性额窦炎患者8例,其中经1次或2次清创手术治疗6例,理疗2例。结果8例病人全部治愈。结论针对不同时期、不同程度的开颅术后额窦炎,采用不同的治疗措施,是处理该类病人的合理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额开颅手术 额窦炎 原因 清创手术 理疗
下载PDF
103例修正性额窦炎手术对额隐窝阻塞的观察及分析报道 被引量:2
19
作者 李春艳 舒畅 +2 位作者 陈建超 杜晓东 彭志林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074-1077,共4页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炎手术后复发原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6月对74名(103例/侧)复发性额窦炎患者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术中探查额隐窝阻塞因素,分析额窦炎症状再发原因。结果共探查103例(侧)额隐窝,发现阻塞原因有以下5种:黏...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额窦炎手术后复发原因。方法 2009年1月-2012年6月对74名(103例/侧)复发性额窦炎患者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术中探查额隐窝阻塞因素,分析额窦炎症状再发原因。结果共探查103例(侧)额隐窝,发现阻塞原因有以下5种:黏膜病变(67%);残留气房(64%);中鼻甲外移(30%);纤维瘢痕增生(14%);骨质增生(7%)。常为多种病因共存于同一额隐窝中。结论复发性额窦炎可由多种额隐窝阻塞性因素引起,需施行修正性鼻内镜手术。选择适当的手术方式有利于畅通额隐窝引流,避免手术失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发性额窦炎 修正性鼻内镜手术 额隐窝
下载PDF
开放额窦治疗前颅底粉碎骨折术后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连水 王文浩 +5 位作者 林洪 郁毅刚 林俊明 黄巍 李君 罗飞 《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 2014年第3期132-134,137,共4页
目的探讨前颅底粉碎骨折术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前颅底开放性粉碎骨折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处理。结果16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3~18个月无... 目的探讨前颅底粉碎骨折术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的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前颅底开放性粉碎骨折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均在鼻内镜下开放额窦处理。结果16例患者均治愈。术后随访3~18个月无复发。结论开放额窦、重建额窦开口通畅引流是治疗前颅底开放性粉碎骨折术后引发的反复局部感染并窦道形成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底骨折 慢性额窦炎 鼻内镜 引流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