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二次检索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共找到12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蔓荆子药材HPLC指纹图谱的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田振坤 王连芝 +1 位作者 闫广利 尹永琴 《中成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蔓荆子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方法以HypersiODS2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和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符合有关规定。... 目的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建立蔓荆子药材的指纹图谱研究方法。方法以HypersiODS2为色谱柱,流动相为甲醇和水梯度洗脱,流速为1.0mL·min-1,检测波长为270nm。结果精密度和重复性试验中各共有峰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5,符合有关规定。结论本方法可作为控制蔓荆子药材内在质量控制的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HPlC 指纹图谱
下载PDF
复方蛇床子洗剂中蛇床子素的RP-HPLC测定 被引量:12
2
作者 刘新宇 吴芳 +1 位作者 范国荣 胡晋红 《中草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790-793,共4页
目的 建立复方蛇床子洗剂中蛇床子素定量分析的 RP- HPL C方法。方法 选择醋酸甲地孕酮为定量内标物 ,采用 Hypersil- ODS2 (2 0 0 mm× 4.0 m m,5μm )色谱柱 ,流动相为 0 .0 1m ol/L磷酸二氢钠 -乙腈 (5 2∶ 48) ,流速1.2 m L/m... 目的 建立复方蛇床子洗剂中蛇床子素定量分析的 RP- HPL C方法。方法 选择醋酸甲地孕酮为定量内标物 ,采用 Hypersil- ODS2 (2 0 0 mm× 4.0 m m,5μm )色谱柱 ,流动相为 0 .0 1m ol/L磷酸二氢钠 -乙腈 (5 2∶ 48) ,流速1.2 m L/min,检测波长 32 0 nm。结果 蛇床子素和内标在 12 min之内实现理想分离。在 0 .12 3 8~ 2 .970 μg/m L范围内 ,蛇床子素与内标峰面积比与其相应浓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 (r=0 .9996 ) ,方法平均回收率为 (98.4±0 .90 ) % ,RSD为 0 .91%。结论 本法操作简便快速 ,定量准确可靠 ,可用于复方蛇床子洗剂的质量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蛇床子洗剂 蛇床子 蛇床子素 RP-HPlC 中药
下载PDF
酸橙枳实HPLC指纹图谱方法研究及6种黄酮类药效组分的含量测定 被引量:14
3
作者 贾富霞 王秀娟 罗容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917-2920,I0027,共5页
目的:建立酸橙枳实药材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方法及同时测定中芸香柚皮苷、柚皮苷、野漆树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川陈皮素6种黄酮类药效组分含量,为完善枳实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Extend-C18(4.6 mm... 目的:建立酸橙枳实药材高效液相(HPLC)指纹图谱方法及同时测定中芸香柚皮苷、柚皮苷、野漆树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川陈皮素6种黄酮类药效组分含量,为完善枳实质量控制体系提供参考。方法:采用色谱柱Agilent Extend-C18(4.6 mm×250 mm,5μm),乙腈和0.2%冰乙酸水溶液的梯度洗脱系统,柱温30℃;流速1.0 m L·min^-1,检测波长330 nm。结果:建立了酸橙枳实药材HPLC指纹图谱,标识了12个共有色谱峰,指认了6个黄酮类药效组分,分析的10批酸橙枳实药材的相似度均在0.97以上。6个黄酮类药效组分芸香柚皮苷、柚皮苷、野漆树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和川陈皮素分别在0.117 4-1.174μg,0.082 56-0.825 6μg,0.020 72-0.207 2μg,0.103 2-1.032μg,0.105 8-1.058μg,0.040 96-0.409 6μg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分别为97.86%,97.37%,97.46%,95.58%,96.43%,96.01%,RSD均小于3.0%(n=5)。结论:该方法简便、快速、重现性好,可作为酸橙枳实药材的质量控制方法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橙枳实 HPlC指纹图谱 质量控制 芸香柚皮苷 柚皮苷 野漆树苷 橙皮苷 新橙皮苷 川陈皮素
下载PDF
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测定瓜蒌中L-瓜氨酸的含量 被引量:5
4
作者 李爱峰 柳仁民 张永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14-316,共3页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测定瓜蒌中L-瓜氨酸含量的实验方法。色谱分离使用Agilent ZORBAXSB-Aq柱(250mm×4.6mmi.d.,5μm),流动相为水,流速为1.0mL/min。柱后流出物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飘移管温度为115℃,空气做载气,...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测定瓜蒌中L-瓜氨酸含量的实验方法。色谱分离使用Agilent ZORBAXSB-Aq柱(250mm×4.6mmi.d.,5μm),流动相为水,流速为1.0mL/min。柱后流出物采用蒸发光散射检测器检测,飘移管温度为115℃,空气做载气,流速为3.2L/min。L-瓜氨酸的峰面积的对数值与质量浓度的对数值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线性范围为0.05~0.75mg/mL,检出限为12.9μg/mL,加标回收率为98.36%,相对标准偏差为1.77%。将该法用于实际样品的测定,结果表明瓜蒌中L-瓜氨酸的含量为0.1mg/g左右。该方法简单、快速、准确、重现性好,适用于瓜蒌药材中L-瓜氨酸的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瓜氨酸 瓜蒌 高效液相色谱 蒸发光散射检测
下载PDF
基于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技术探讨蔓荆子降压作用机制
5
作者 尹路洁 李玉峰 +2 位作者 肖珉 丁滔 曹佳琪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5年第1期10-17,共8页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蔓荆子降压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蔓荆子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蛋白质名称转换为GeneSymbol;检索基因名片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 目的:通过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探讨蔓荆子降压作用机制。方法:通过中药系统药理学数据库与分析平台(TCMSP)数据库筛选蔓荆子有效成分和作用靶点,利用UniProt数据库将蛋白质名称转换为GeneSymbol;检索基因名片数据库(GeneCards)数据库获取高血压疾病靶点,将蔓荆子和高血压靶点基因取交集后导入STRING平台,得到交集靶点网络数据,借助Cytoscape软件绘制PPI网络图并提取核心网络和关键靶点;运用Metascape对交集靶点进行基因本体(GO)功能分析、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借助微生信平台绘制气泡图和条形图,运用Cytoscape软件构建“疾病-通路-靶点-成分-药物”网络并进行拓扑分析,最后通过AutoDock进行分子对接验证。结果:蔓荆子降压的潜在核心成分为槲皮素、山柰酚、木犀草素等,关键靶点包含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TNF)、白细胞介素-10(IL10)、小窝蛋白-1(CAV1)、蛋白激酶-1(AKT1)等,KEGG富集分析主要集中在流体剪切应力与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并发症中的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及其受体(AGE-RAGE)信号通路、脂质与动脉粥样硬化等通路。分子对接结果显示,蔓荆子主要活性成分与关键靶点具有较好的结合活性。结论:蔓荆子通过多成分、多靶点、多通路干预高血压,推测其作用机制主要是保护血管内皮、舒张血管、抑制炎症反应、抗动脉粥样硬化、调控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血压 蔓荆子 网络药理学 分子对接 作用机制 信号通路
下载PDF
UPLC-MS/MS法同时检测大鼠血浆中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的浓度
6
作者 冯里 李天雪 +1 位作者 胡玉涛 韦笑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17年第3期67-71,共5页
建立了同时测定枳壳中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的UPLC-MS方法,并应用于大鼠血浆中的2种化学成分的浓度监测。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体积流量0.6 m L/min;柱温30... 建立了同时测定枳壳中川陈皮素和红橘素的UPLC-MS方法,并应用于大鼠血浆中的2种化学成分的浓度监测。色谱柱为Agilent Zorbax Eclipse Plus C_(18)柱(100 mm×2.1 mm,1.8μm);流动相为0.1%甲酸溶液-乙腈;体积流量0.6 m L/min;柱温30℃;进样量为5μL;采用电喷雾离子源正离子模式(ESI^+),多反应监测进行测定(MRM)。结果显示,川陈皮素和红橘素分别在1~500 ng/m L和1~750 ng/m L内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2≥0.998),两成分的日内和日间精密度的RSD值均小于7.2%,准确度为95.2%~104.2%,基质效应在87.5%~114.6%合理范围内,平均回收率为85.5%~92.2%。本方法经方法学验证,可对川陈皮素和红橘素同时进行血药浓度检测,降低了分析成本,为临床用药研究提供了有效的分析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枳壳 川陈皮素 红橘素 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
下载PDF
基于HPLC-UV特征图谱与主成分分析的蔓荆子配方颗粒的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7
7
作者 张永苗 张兵 +4 位作者 梁春霞 彭辉 王仁兴 薛志峰 刘志东 《天津中医药》 CAS 2019年第9期925-931,共7页
[目的]通过对蔓荆子配方颗粒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蔓荆子黄素的含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的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产地蔓荆子的配方颗粒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对蔓荆子配方颗粒中原儿茶酸、对羟基... [目的]通过对蔓荆子配方颗粒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蔓荆子黄素的含量测定与指纹图谱的研究,结合主成分分析研究不同产地蔓荆子的配方颗粒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紫外检测器(HPLC-UV)对蔓荆子配方颗粒中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和蔓荆子黄素进行含量测定,及其指纹图谱的绘制。色谱柱为Agilent ZOBRAX Plus C18(4.6 mm×250 mm,5μm),以0.1%磷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进行梯度洗脱,流速1.0 m L/min,检测波长为程序波长,柱温35℃。采用SIMCA 14.1软件对指纹图谱特征峰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 10批蔓荆子配方颗粒中的原儿茶酸、对羟基苯甲酸、蔓荆子黄素的含量最大相差分别为2.0倍、2.8倍、8.6倍,其中江西产地蔓荆子的配方颗粒3种活性成分含量均较高。不同产地蔓荆子的配方颗粒相似度在0.914~0.993之间,表明颗粒剂中的化学成分总体稳定。综合含量测定、指纹图谱与主成分分析的结果,可区分出江西产地蔓荆子的配方颗粒质量最佳,均一性良好。[结论]基于HPLC-UV法的含量测定结合指纹图谱分析与主成分分析的评价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可表征蔓荆子配方颗粒在化学成分方面的共性与差异,可以为蔓荆子配方颗粒甄选原药材、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相应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配方颗粒 原儿茶酸 对羟基苯甲酸 蔓荆子黄素 主成分分析
下载PDF
蔓荆子炮制前后HPLC指纹图谱比较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李国卫 吴文平 +3 位作者 索彩仙 孙冬梅 何民友 潘礼业 《广东药科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2期200-204,209,共6页
目的建立蔓荆子及炒蔓荆子的HPLC指纹图谱,为蔓荆子和炒蔓荆子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SB C 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和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8 nm;并运... 目的建立蔓荆子及炒蔓荆子的HPLC指纹图谱,为蔓荆子和炒蔓荆子质量标准制定提供依据。方法采用Agilent SB C 18柱(250 mm×4.6 mm,5μm)为色谱柱,以乙腈和0.1%磷酸溶液为流动相(梯度洗脱),流速为1.0 mL/min,检测波长为258 nm;并运用“中药色谱指纹图谱相似度评价系统”和SPSS22统计软件分析蔓荆子、炒蔓荆子指纹图谱的差异。结果初步建立了蔓荆子、炒蔓荆子的HPLC指纹图谱,结果发现蔓荆子炮制前后化学成分发生明显改变。结论建立的HPLC指纹图谱具有较好的重现性,能准确反映蔓荆子炮制前后成分的变化,可为蔓荆子和炒蔓荆子的质量控制提供方法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炮制 指纹图谱 质量控制
下载PDF
The coastal medicinal plant Vitex rotundifolia: a mini-review on its bioactive compounds and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9
作者 Nurul Husna Azizul Wan Amir Nizam Wan Ahmad +4 位作者 Nurul Laili Rosli Muhammad Aniq Hamzah Mohd Azmi Choo En Liang Noor Wini Mazlan Suvik Assaw 《Traditional Medicine Research》 2021年第2期1-10,共10页
Humans have long used natural remedies like plants and herbs to treat disease.Furthermore,research has been ongoing to find alternative pharmaceutical drugs based on traditionally used plants,as natural products show ... Humans have long used natural remedies like plants and herbs to treat disease.Furthermore,research has been ongoing to find alternative pharmaceutical drugs based on traditionally used plants,as natural products show fewer side effects compared to synthetic drugs.Medicinal plants have long been targeted in drug development due to their bioactive compounds like alkaloids,flavonoids,and terpenoids.This is not only the case for terrestrial plants,but marine environments also provide a larger diversity of flora and fauna with medicinal bioactive compounds.Vitex rotundifolia,also known as Beach Vitex,is a coastal plant that has been traditionally used to treat a variety of diseases including premenstrual syndrome,headaches,migraines,colds,and eye pain.There have been many review papers on V.rotundifolia,emphasizing its taxonomy,distribution,and biological activity.Our current mini-review not only summarizes the pharmacology and bioactivity of V.rotundifolia,but it also provides new information on the main bioactive compounds of V.rotundifolia such as flavonoids,phenolic acid,and terpenes and their current pharmacological activity in vitro and in vivo research.This information can be useful for developing new pharmaceutical and nutraceutical agents to treat and manage diseas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tex rotundifolia fructus viticis Marine plants ANTI-INFlAMMATION ANTI-NOCICEPTION ANTIOXIDANT
下载PDF
补骨脂对肝脏的双重作用:肝保护还是肝毒性?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千茴 俞沁纬 +2 位作者 Bin Ni 江振洲 张陆勇 《Acupuncture and Herbal Medicine》 2024年第2期176-183,I0005,共9页
中药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包含黄酮、香豆素、单萜酚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雌激素样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白癜风、银屑... 中药补骨脂(Psoraleae Fructus)为豆科植物补骨脂Psoralea corylifolia L.的干燥成熟果实,主要包含黄酮、香豆素、单萜酚和苯并呋喃类化合物,具有免疫调节、抗氧化、雌激素样等多种药理作用,临床广泛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白癜风、银屑病等。目前,越来越多的药理研究表明,补骨脂及其活性成分在肝脏疾病以及动物模型中具有保护肝细胞、改善肝功能的作用;但随着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的临床广泛应用,以及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体系的完善,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引发肝脏损伤的不良反应案例报道越来越多,提示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对肝脏可能具有双重作用,即既具有肝脏保护作用又具有肝毒性作用。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补骨脂中单体成分、提取物及其相关制剂的肝保护以及肝毒性作用的研究,归纳了其直接肝毒性及其在不同病理条件下对肝脏的毒/效作用及机制,以期为补骨脂及其相关制剂临床适应症的开发以及安全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性肝损伤 肝保护 肝毒性 补骨脂
下载PDF
余甘子与茶多酚、左旋肉碱配伍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 被引量:1
11
作者 任兴远 王文博 +4 位作者 桂兰兰 郝润华 王少康 陈希民 孙桂菊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6-104,共9页
目的:研究余甘子、余甘子与茶多酚、左旋肉碱配伍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进行喂养,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进行喂养;同时实验组分别灌胃余甘子、余甘子茶多酚混合... 目的:研究余甘子、余甘子与茶多酚、左旋肉碱配伍对高脂饮食诱导大鼠肥胖的预防作用。方法:实验组、模型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大鼠给予高脂饲料进行喂养,空白对照组大鼠给予普通饲料进行喂养;同时实验组分别灌胃余甘子、余甘子茶多酚混合物、余甘子左旋肉碱混合物。灌胃结束后称量大鼠体质量、体内肾周脂肪、睾周脂肪质量,检测大鼠血清及肝脏组织中血脂4项水平。测定血清中瘦素、抵抗素和脂联素水平,检测肝脏内相关酶活性、总蛋白水平及脂肪组织内mRNA的表达情况,观察余甘子、余甘子与茶多酚、左旋肉碱配伍对预防肥胖模型大鼠的减肥效果及肝损伤影响。结果:模型对照组大鼠体质量、体内脂肪含量相较于空白对照组有明显增加,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在余甘子的调节作用下,余甘子干预组与余甘子左旋肉碱配伍干预组大鼠体质量显著下降,肾周脂肪和睾周脂肪质量及其系数也显著降低,血清和肝脏中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降低,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显著升高,同时血清中瘦素、抵抗素水平显著降低,脂联素水平升高;肝脏中碱性磷酸酶、天冬氨酸转氨酶、丙氨酸转氨酶活性和丙二醛含量下降,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增加;脂肪组织内单磷酸腺苷依赖蛋白激酶α-2 mRNA的表达显著上调。余甘子茶多酚配伍干预组预防肥胖效果并不显著。结论:余甘子能够预防高脂饮食诱导的大鼠肥胖,且单独使用效果优于余甘子与茶多酚或左旋肉碱配伍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甘子 茶多酚 左旋肉碱 高脂饮食 预防肥胖
下载PDF
中药蔓荆子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
作者 丁卫星 刘雅娴 +1 位作者 王露露 张晶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CSCD 2024年第5期86-94,共9页
蔓荆子是我国用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主要含有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甾类、蒽醌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解热镇痛、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偏头痛等症状。本文将... 蔓荆子是我国用药历史悠久的传统中药。主要含有萜类、黄酮类、木脂素类、酚酸类、甾类、蒽醌类等化学成分;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包括解热镇痛、抗菌、抗炎、抗氧化、抗肿瘤、降血糖等,常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头痛、偏头痛等症状。本文将从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方面,对蔓荆子近年来研究进展进行综合归纳整理,为蔓荆子进一步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化学成分 二萜 黄酮 解热镇痛 药理作用
下载PDF
炒制对蔓荆子等含挥发油类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10
13
作者 张韬 李铁林 +3 位作者 江文君 麻印莲 李川 周杰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2-24,共3页
按照传统炮制饮片的外观性状要求,对蔓荆子、白术、香附、小茴香、枳壳5种药材进行炒制,并对炒制工艺条件进行量化,测定了炮制前后挥发油含量,对白术、枳壳挥发油做了GC分析。
关键词 蔓荆子 白术 香附 小茴香 枳壳 炒制 质量
下载PDF
紫花牡荆素体内抗炎作用的研究(英文) 被引量:24
14
作者 林珊 张宏 +3 位作者 韩婷 吴锦忠 Khalid RAHMAN 秦路平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7年第5期573-576,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蔓荆子中主要成分紫花牡荆素的抗炎作用。方法:通过急性抗炎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鸡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以及腹腔注射0.7%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实验,观察紫花牡荆素的抗炎作用。结果:紫花... 目的:探讨中药蔓荆子中主要成分紫花牡荆素的抗炎作用。方法:通过急性抗炎模型——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实验、鸡蛋清致大鼠足跖肿胀实验以及腹腔注射0.7%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实验,观察紫花牡荆素的抗炎作用。结果:紫花牡荆素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廊肿胀、鸡蛋清所致大鼠足肿胀以及醋酸所致小鼠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紫花牡荆素具有明显的体内抗炎作用,为蔓荆子抗炎作用的有效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牡荆素 蔓荆子 抗炎
下载PDF
蔓荆子及不同炮炙品水煎液的成分比较 被引量:7
15
作者 欧阳荣 张志国 +1 位作者 王成元 刘红宇 《中国药房》 CAS CSCD 2001年第4期247-248,共2页
目的:对蔓荆子生品及不同炮炙品成分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等对蔓荆子生品及不同炮炙品水煎液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总黄酮的含量以蒸炙品最高,炒炭品最低;水浸出物的量以蜜炙品最高(与加入的蜂蜜有... 目的:对蔓荆子生品及不同炮炙品成分进行比较.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薄层色谱法等对蔓荆子生品及不同炮炙品水煎液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总黄酮的含量以蒸炙品最高,炒炭品最低;水浸出物的量以蜜炙品最高(与加入的蜂蜜有关),炒炭品最低、结论:蔓荆子各炮炙品的内在质量有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炮炙品 水煎液 总黄酮 中药
下载PDF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纯化蔓荆子中的活性成分 被引量:15
16
作者 管仁军 王岱杰 +2 位作者 于宗渊 王晓 蓝天凤 《色谱》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043-1047,共5页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分离纯化蔓荆子中的活性成分。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为3:6:3.6:3)为两相溶剂体系,在转速为800r/min、流速为1.5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的条件下进行分离,所得馏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 应用高速逆流色谱法(HSCCC)分离纯化蔓荆子中的活性成分。以石油醚-乙酸乙酯-甲醇-水(体积比为3:6:3.6:3)为两相溶剂体系,在转速为800r/min、流速为1.5mL/min、检测波长为254nm的条件下进行分离,所得馏分经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并经电喷雾电离(ESI)质谱和核磁共振谱(NMR)鉴定化合物的结构。从250mg蔓荆子粗提物中一次性分离得到4个化合物,分别为23mg对羟基苯甲酸、15mg3,6,7-三甲基槲皮万寿菊素、24mg蔓荆子黄素和5mg蒿黄素,其纯度约为93.1%、97.3%、98.7%和98.5%。该法具有简便、快速、重复性好的优点,为分离蔓荆子中的活性成分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速逆流色谱 对羟基苯甲酸 3 6 7-三甲基槲皮万寿菊素 蔓荆子黄素 蒿黄素 蔓荆子
下载PDF
正交试验优选蔓荆子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3
17
作者 辛海量 胡园 +2 位作者 张巧艳 郑汉臣 秦路平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5期342-344,共3页
目的:依据蔓荆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优选蔓荆子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药材中总黄酮和紫花牡荆素的提取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UV法和HPLC法测定,所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综合两个指标结果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蔓... 目的:依据蔓荆子中有效成分的理化性质,优选蔓荆子的提取工艺条件。方法:采用L9(34)正交试验设计,以药材中总黄酮和紫花牡荆素的提取率作为考察指标,采用UV法和HPLC法测定,所得结果进行方差分析,综合两个指标结果确定最佳工艺。结果:蔓荆子药材粗粉,用20倍量的95%乙醇作提取溶剂,回流提取3次,每次1 h为最佳工艺。结论:优选出的工艺稳定,方法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蔓荆子 紫花牡荆素 分离和提纯 工艺学
下载PDF
蔓荆子反相薄层色谱分析的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张子忠 袁久荣 +4 位作者 卫云 吕青涛 高鲁霞 尹佩玉 陆懋荪 《药物分析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3-17,共5页
本文对不同产地、不同时间采收的蔓荆子中牡荆素和对羟基苯甲酸进行了反相薄层色谱定量分析、比较。考察了多种因素对分析的影响,同时优化了实验条件,用于蔓荆子中上述两成分的分析,简便,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9%、9... 本文对不同产地、不同时间采收的蔓荆子中牡荆素和对羟基苯甲酸进行了反相薄层色谱定量分析、比较。考察了多种因素对分析的影响,同时优化了实验条件,用于蔓荆子中上述两成分的分析,简便,重现性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3.9%、9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相薄层色谱 蔓荆子 牡荆素 对羟基苯甲酸
下载PDF
不同采收期单叶蔓荆子挥发油成分的分析比较 被引量:10
19
作者 陈体强 吴锦忠 +1 位作者 余德亿 陈丽艳 《林产化学与工业》 EI CAS CSCD 2007年第6期99-104,共6页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 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不同采收时期(早、中、晚)的单叶蔓荆子挥发油,得率分别为0.35%、0.41%和0.39%。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结果表明:从3种采收期蔓荆子挥发油中分别分离鉴定得到19、22和29种成分;虽然仅有5种相同成分:1,8-桉油精(1,8-环氧对薄荷烷)、反-水合桧烯、β-葑基乙醇、β-荜澄茄油烯和τ-萘醇等(在早、中、晚期样中这5种成分总质量分数分别为13.778%、12.871%和15.097%),但主体成分均为单萜及倍半萜类化合物(3个时期样中的质量分数分别为99.6%、90.2%和94.1%)。不同采收期的蔓荆子挥发油主要成分各有特征:早期呈高蒎烷型,中期呈高乙酰氧基-对-薄荷烷型,晚期呈高对-薄荷烷(二烯)型;具代表性的首要成分分别为α-蒎烯(34.994%)、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63.943%)和dl-柠檬烯(4-薄荷烷-1,8-二烯,31.819%)。早期挥发油中质量分数较高的还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22.972%)、β-水芹烯(10.753%)、1,8-桉油精(8.151%)和桧烯(7.842%)等,而晚期有β-蒎烯(15.798%)、β-石竹烯(10.043%)和1,8-桉油精(5.927%)。此外,中期出现4种脂肪族化合物(占总质量的6.08%);晚期不含有1-乙酰氧基-对-薄荷烷-4(8)-烯,而出现一些沸点较高的三环倍半萜类如δ-古芸烯(3.584%)、β-荜澄茄油烯(6.7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叶蔓荆 蔓荆子 采收期 挥发油 萜类结构类型
下载PDF
近10年蔓荆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20
作者 牟宗慧 彭艳丽 +1 位作者 刘红燕 王玉团 《食品与药品》 CAS 2007年第10A期57-59,共3页
综述近10年蔓荆子的化学成分、栽培、炮制及药理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蔓荆子含多种生物活性成分,有多种炮制方法,具有镇痛、抗菌、消炎、降压、祛痰、平喘、抗过敏、明目等作用。
关键词 蔓荆子 化学成分 栽培 炮制 药理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