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Studies of the Variability of Primary Metabolites in the Epicarp, Mesocarp and Seed of Dacryodes edulis Fruit at Taste Maturity
1
作者 Etou Ossibi Grace Jokael Mbon Nguékou Chrichina +2 位作者 Ongouya Mouekouba Dalcantara Liana Mpika Joseph Attibayeba   《Advances in Biological Chemistry》 CAS 2024年第2期64-72,共9页
The fruits of Dacryodes edulis are rich in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which makes them of great interest in terms of validation. In this study, we targeted the primary metabolites in the epicarp, the mesocarp and... The fruits of Dacryodes edulis are rich in biologically active substances, which makes them of great interest in terms of validation. In this study, we targeted the primary metabolites in the epicarp, the mesocarp and the seed of the fruit of Dacryodes edulis at taste maturity, which were selected for their nutritional quality and its appreciation throughout the Gulf of Guinea area, which is very popular because of its large size, texture and special taste. The evaluation of total carbohydrates, total lipids and soluble proteins in the epicarp, mesocarp and seed of the fruit at taste maturity was made from spectrophotometer measurements.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the results of the present study shows that total carbohydrates, total lipids and proteins accumulate more in the seed with respectively 251.33 ± 1.15 mg/g DM;9.92 ± 0.201 mg/g DM and 55.075 ± 0.024 mg/g DM. Likewise, the results indicate low concentrations of total carbohydrates and total lipids in the epicarp with respectively 245 ± 1 mg/g DM and 4.77 ± 0.047 mg/g DM, on the other hand, it is the mesocarp which presents the lowest content of soluble proteins: 28.075 ± 3.231 mg/g DM. This variation could be linked to the nature of the compartment, more particularly to the storage location. This comparative study could lead to the valorization of the seed of the fruit of Dacryodes edulis for its richness in metabolites and arouse significant interest in nutri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acryodes edulis fruit Taste Maturity Epicarp mesocarp SEED
下载PDF
桃果肉组织异常木栓化现象浅析
2
作者 颜少宾 周平 +1 位作者 郭瑞 金光 《东南园艺》 2023年第5期334-339,F0002,共7页
【目的】近年来,在福建产区发现桃果肉组织出现异常木栓化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观测研究,为该症状的诊断及其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果肉组织异常木栓化的晚熟“红花鹰嘴桃”果实进行症状观察、病原菌培养、矿质营养元素... 【目的】近年来,在福建产区发现桃果肉组织出现异常木栓化的现象,对此现象进行观测研究,为该症状的诊断及其防控技术的研发提供理论参考。方法采集果肉组织异常木栓化的晚熟“红花鹰嘴桃”果实进行症状观察、病原菌培养、矿质营养元素检测和组织切片染色。【结果】桃果肉组织异常木栓化早期果皮无明显症状,去皮后可见果肉白斑;晚期果皮可见黄斑、凹陷,果肉组织呈海绵状且褐化加剧。果肉异常木栓化组织经PDA培养基培养,未产生菌丝亦无明显菌落形态且无异味;果肉异常木栓化组织的Ca、Zn、N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显著低于健康组织,而P、B、Mo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显著高于健康组织;荧光检测技术诊断显示果肉异常木栓化组织的木栓质累积加强。【结论】桃果肉组织异常木栓化可能是一种果实生理性病害,其果肉异常木栓化组织的Ca等矿质营养元素含量降低,而木栓质累积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肉 矿质营养元素 木栓质
下载PDF
葡萄果实发育过程中果肉细胞超微结构的观察 被引量:40
3
作者 张大鹏 李珉 王毅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1997年第5期389-396,共8页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巨峰”葡萄(Vitis vinifera×V.labrusca)果实3个发育时期中果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的果肉细胞超微结构表现出物质和能量代谢旺盛的特点。缓慢生长期的果实虽外部形态平静少变,但果肉细胞... 用透射电镜观察了“巨峰”葡萄(Vitis vinifera×V.labrusca)果实3个发育时期中果肉细胞超微结构的变化。果实第一次快速生长期的果肉细胞超微结构表现出物质和能量代谢旺盛的特点。缓慢生长期的果实虽外部形态平静少变,但果肉细胞超微结构表现出深刻的变化:细胞核形状特化为裂瓣状是最显著的特点;线粒体数目丰富;粗面内质网槽库膨大形成的囊泡富集,出现向液泡汇融和向质膜靠近的现象;质膜内陷;液泡膜完整。另外,原生质也出现一些降解的现象。但总体结构特点表明果肉细胞在此期处于十分活跃的物质周转代谢和信息交换过程中。果实第二次快速生长期果肉细胞超微结构表现出衰老降解的特点,但线粒体结构依然完整,数量仍然丰富,原生质膜也保持了很好的完整性,这似乎与维持第二次快速生长或成熟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 果实 发育 果肉细胞 超微结构
下载PDF
桃果实发育期间内源IAA含量变化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阳 张巍 +1 位作者 杨爱珍 刘悦萍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1年第4期4-6,共3页
研究生长素在桃果实中含量变化及其作用,以‘瑞光5号’正常桃、裂核桃、栽培‘久保’桃和野生桃果实为试材,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内果皮和中果皮的IAA含量。结果表明:‘久保’桃中果皮前期IAA含量高于野生桃,可能... 研究生长素在桃果实中含量变化及其作用,以‘瑞光5号’正常桃、裂核桃、栽培‘久保’桃和野生桃果实为试材,应用酶联免疫法分别测定桃果实不同发育时期,内果皮和中果皮的IAA含量。结果表明:‘久保’桃中果皮前期IAA含量高于野生桃,可能是造成裂核的原因,内果皮中含量变化趋势较一致,但野生桃IAA含量高于‘久保’;‘瑞光5号’成熟期正常桃内果皮与裂核桃IAA含量差异显著,变化趋势不同,花后77d裂核果IAA含量明显高于正常果,表明裂核导致IAA含量异常。说明桃果实在正常发育、成熟及果核开裂过程中与生长素含量存在一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果实 中果皮 内果皮 IAA
下载PDF
柑橘果皮的发育特征及GA_(3)的防裂效果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永杰 金国强 +2 位作者 淳长品 朱潇婷 邱晓莹 《果树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1092-1101,共10页
【目的】以杂柑甘平为试材,研究其果皮的发育特征及其与裂果的相关性,探索赤霉酸(GA_(3))对果实裂果的影响,为柑橘裂果的机制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果皮的解剖结构,应用机械喷雾GA_(3)于果实表面,并对裂... 【目的】以杂柑甘平为试材,研究其果皮的发育特征及其与裂果的相关性,探索赤霉酸(GA_(3))对果实裂果的影响,为柑橘裂果的机制研究和综合防控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果皮的解剖结构,应用机械喷雾GA_(3)于果实表面,并对裂果率和果实品质参数进行评价。【结果】果实发育的果形指数由盛花后30 d的0.92趋向扁圆形发展,到转色前为0.76。谢花后,果皮厚度随着果实的发育快速增长,在盛花后45 d左右达到最高值0.50 cm,之后逐渐变薄,直至转色前维持在0.19 cm左右。解剖结构显示中果皮细胞间在盛花后45 d即开始出现明显的裂隙,随着发育的进行持续扩大,成为果皮开裂的敏感部位。GA_(3)喷施有利于表皮细胞和中果皮细胞维持相对稳定的层次和胞间连接,进而可以有效地降低裂果的发生,与对照相比,3次10 mg·kg^(-1)处理可降低果实裂果率54.53%,并且对果实品质的影响不显著。【结论】柑橘果实裂果与果形趋扁圆形发展、果皮持续变薄及中果皮胞间隙扩大有关,外源GA_(3)可在一定程度上缓冲裂隙的发展,进而显著降低裂果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交柑橘 裂果 中果皮 赤霉酸
下载PDF
桃果实维管束的分布及解剖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珺 刘志民 +1 位作者 马焕普 马少鹏 《园艺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639-646,共8页
为了解桃果实输导组织分布及结构特征,以‘大久保’桃果实为试材,观察了维管束系统的分支体系和分布状况,并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维管束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桃果实中的维管束分为骨干、分支和毛细3级,其中骨干维管束又... 为了解桃果实输导组织分布及结构特征,以‘大久保’桃果实为试材,观察了维管束系统的分支体系和分布状况,并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维管束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桃果实中的维管束分为骨干、分支和毛细3级,其中骨干维管束又分为种胚维管束、内果皮维管束和中果皮维管束(腹维管束、背维管束及分布在内果皮两侧着生于果柄的维管束),分别为种仁、内果皮、中果皮的物质运输通道。种胚维管束韧皮部极其发达,并伴有三生结构;内果皮中分布的维管束韧皮部发达;腹维管束、背维管束粗大且分支较多,兼具发达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分支维管束和毛细微管束主要分布在中果皮中。毛细维管束的特点是韧皮部处有腔,腔体随着果实的发育不断扩大。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由此推测种仁和内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以有机营养为主,中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则涵括有机物、无机物、水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实 维管束 中果皮 内果皮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