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动脉粥样硬化的中医致病论初探 被引量:14
1
作者 郑杰 田瑞振 刘德山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08年第2期28-29,33,共3页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现代医学病名,但对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疾病(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中医病机近代医家多认为痰、湿、瘀是关键病理因素,同时又提出了毒邪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为临床... 动脉粥样硬化(AS)是现代医学病名,但对于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常见疾病(或危险因素)如高脂血症、肥胖、高血压、糖尿病等的中医病机近代医家多认为痰、湿、瘀是关键病理因素,同时又提出了毒邪理论,丰富了中医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认识,为临床治疗开辟了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粥样硬化 中医致病
下载PDF
从湿邪理论辨治痛风性关节炎的探讨 被引量:1
2
作者 李讯 殷丽平 《中医药临床杂志》 2022年第6期1044-1047,共4页
痛风性关节炎以先天肝肾不足为其发病基础,脾虚生湿为其根本病因,外湿侵袭为其致病关键,湿邪既可外入,又可内生,其中内湿为本,外湿为标。缓解期健脾除湿,兼补肝肾;发作期除湿止痛,兼除寒热痰瘀之邪,以散寒除湿、清热利湿、祛湿逐瘀、化... 痛风性关节炎以先天肝肾不足为其发病基础,脾虚生湿为其根本病因,外湿侵袭为其致病关键,湿邪既可外入,又可内生,其中内湿为本,外湿为标。缓解期健脾除湿,兼补肝肾;发作期除湿止痛,兼除寒热痰瘀之邪,以散寒除湿、清热利湿、祛湿逐瘀、化痰除湿之法,以辨治痛风性关节炎,为临床治疗提供可行的思路和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邪 痛风性关节炎 寒湿 湿热 湿瘀 痰湿
下载PDF
眼针配合加减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D-二聚体和降钙素原的影响 被引量:8
3
作者 王娜莎 吴姗姗 《中医学报》 CAS 2018年第12期2491-2496,共6页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加减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D-二聚体(D-Dimer,D-D)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55例,采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 目的:观察眼针配合加减星蒌承气汤对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D-二聚体(D-Dimer,D-D)和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的影响。方法:选取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55例,采用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2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曲克芦丁脑蛋白水解物,对照组给予加减星蒌承气汤治疗;治疗组在给予加减星蒌承气汤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眼针。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记录神经缺损评分及生存质量评分,并抽取患者清晨空腹静脉血,进行D-D和PCT的检测。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缺损评分及各项生存质量评分均有所改善(P <0. 05),且治疗组患者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 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D水平为(5. 64±1. 81) mg·L^(-1),治疗后为(0. 93±0. 39) mg·L^(-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浆D-D水平为(5. 93±2. 43) mg·L^(-1),治疗后为(1. 85±0. 56) mg·L^(-1)。治疗组和对照组较治疗前血浆D-D水平均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组患者血浆D-D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含量为(2. 32±0. 77)μg·L^(-1),治疗后为(0. 25±0. 84)μg·L^(-1);对照组患者治疗前血清PCT含量为(2. 20±0. 72)μg·L^(-1),治疗后为(0. 57±0. 68)μg·L^(-1)。两组较治疗前血清PCT含量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且治疗组患者血清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眼针配合加减星蒌承气汤可以明显降低中风痰热腑实证患者D-D和PCT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风 眼针 加减星蒌承气汤 痰热腑实证 D-二聚体 降钙素原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