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 and staining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 colon tumor 被引量:5
1
作者 LIU Yun-xiang HUANG Liu-ye BIAN Xiao-ping CUI Jun XU Ning WU Cheng-rong 《Chinese Medical Journal》 SCIE CAS CSCD 2008年第11期977-982,共6页
Background Colo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clinic with an incidence rate that is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key point for improving the survival rate i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t an early sta... Background Colon cancer is a common malignant tumor in the clinic with an incidence rate that is increasing in recent years. The key point for improving the survival rate is th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at an early stage.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difference of the 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 (FICE) and staining technique for the diagnosis of colon tumors and non-tumor lesions. Methods From March to November 2007, 654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ordinary colonoscopy. Among them 223 patients with colon neoplasm or polypoid lesion were included. The patients were examined with a magnifying ordinary colonoscopy, a magnifying FICE technique and magnifying staining technique. The pit pattern and blood capillary form of the lesion were examined, an endoscopic diagnosis was made and it was compared with the pathologic diagnosis.Results Four hundred and fifty-one neoplasms were detected in the 223 patients, among those 91.1% (411/451) were detected with the magnifying ordinary endoscopy while 99.1% (447/451) were detected with the FICE technique;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FICE could clearly show the structure and form of mucosal blood capillaries (P 〈0.01)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 two methods for showing the pit pattern. The coincident rate of FICE for the diagnosis of tumor and non-tumor lesions was 91.6% (413/451), that of the magnifying staining technique was 82.0% (370/451) (P〈0.05). Conclusions Magnifying FICE could show the mucosal microstructure and blood capillary form and it had a superiority of high coincident rate, high sensitivity and specificity when compared with ordinary magnifying colonoscopy and magnifying staining endoscopy. In addition, it was easy to operate and a biopsy could be taken from the target, so it has a satisfactory clinical practical valu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 colon tumor DIAGNOSIS
原文传递
FICE技术在大肠病变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中的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黄留业 刘运祥 +4 位作者 吴承荣 崔俊 徐宁 宋波 衣龙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6期2952-2958,共7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03/2008-05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新生物及息肉样病变者245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03/2008-05在我院行结肠镜检查发现大肠新生物及息肉样病变者245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24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480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较FICE放大模式发现病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vs98.8%,P<0.01).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黏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1),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且前者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符合率、敏感性、特异性优于后者(92.2%vs81.0%,95.3%vs85.6%,88.4%vs75.6%,均P<0.01).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高,操作简单,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结肠肿瘤 诊断
下载PDF
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检测Barrett食管上皮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价值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宏超 梁倩萍 +2 位作者 杨德生 方立峰 郑权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4,共4页
目的探讨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技术在Barrett食管(BE)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醋酸染色联合FICE模式对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 目的探讨醋酸染色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技术在Barrett食管(BE)和Barrett相关性肿瘤的作用。方法选择60例经胃镜检查诊断为BE患者,分别采用普通模式、醋酸染色联合FICE模式对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醋酸联合FICE对BE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清晰度均优于普通放大内镜(P=0.00<0.05);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和癌的病例中,不规则的黏膜形态在普通模式组和醋酸染色联合FICE组中的阳性率分别是16.7%、100%,不规则血管形态的阳性率分别是16.7%、83.3%;醋酸染色联合FICE对Barrett食管肿瘤性病变诊断符合率为93.3%、敏感性91.6%、特异性93.8%,与普通放大内镜相比在符合率、敏感性上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醋酸染色联合FICE可清楚观察BE黏膜病变形态、腺管开口形态及毛细血管结构,对于提高诊断Barrett相关性肿瘤病变的准确性具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 醋酸 Barrett上皮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大肠肿瘤性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徐宁 黄留业 +4 位作者 刘运祥 吴承荣 崔俊 宋波 衣龙志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08年第3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197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398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361个(90.8%),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393(98.7%)。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为90.2%(359/398),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2.4%(328/398)(P=0.001)。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平坦型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大肠肿瘤 诊断
下载PDF
FICE技术10组波长对大肠息肉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5
作者 何辉 沈磊 +2 位作者 罗和生 沈志祥 于皆平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6期1735-1738,共4页
目的:探讨FICE放大内镜10组波长组合对大肠息肉的观察效果,并选出最佳波长组合.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7-05/2010-05进行常规内镜检查,资料保存完整的大肠息肉患者378例.采用FICE放大技术预先设定的10组波长分别对病变进行腺管开... 目的:探讨FICE放大内镜10组波长组合对大肠息肉的观察效果,并选出最佳波长组合.方法:选择武汉大学人民医院2007-05/2010-05进行常规内镜检查,资料保存完整的大肠息肉患者378例.采用FICE放大技术预先设定的10组波长分别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并对图像清晰度进行评分,选出最佳波长组合,利用最佳波长组合判断病灶的性质,最终与病理结果相比较.结果:378例患者共发现大肠息肉432个.FICE放大内镜10组波长对病灶观察效果具有显著差异性(P<0.001),波长组合7(R=520nm,G=450nm,B=400nm)显示腺管开口优于其他波长组合(Rank%=25.73),在观察黏膜毛细血管形态结构方面波长4(R=520nm,G=500nm,B=405nm)优于其他波长组合(Rank%=25.76);二者结合与病理比较对病灶性质的判断符合率为95.6%,敏感性90.7%,特异性86.8%.结论:波长组合7及4分别对观察大肠息肉腺管开口和黏膜毛细血管效果较理想,且二者相结合可提高诊断符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E技术 大肠息肉 诊断
下载PDF
乙酸染色结合FICE内镜技术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中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
6
作者 肖丹 余卫中 贾业贵 《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5年第3期185-188,共4页
目的比较普通内镜、智能分光染色(FICE)内镜、FICE内镜结合乙酸染色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检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将我院普通内镜发现的可疑肠上皮化生病变患者分为3组各128例。分别采用普通内镜、FICE内镜、乙... 目的比较普通内镜、智能分光染色(FICE)内镜、FICE内镜结合乙酸染色在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检出中的诊断价值。方法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将我院普通内镜发现的可疑肠上皮化生病变患者分为3组各128例。分别采用普通内镜、FICE内镜、乙酸染色结合FICE内镜进行观察。比较不同方法诊断肠上皮化生的结果。结果 FICE内镜、FICE结合醋酸染色内镜诊断IM的敏感度、特异度优于普通内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CE内镜与FICE结合醋酸染色内镜组间比较提示两者敏感度、总符合率、阴性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ICE内镜、乙酸染色结合FICE内镜对肠上皮化生的诊断均优于普通内镜,乙酸联合FICE内镜较普通FICE内镜更能发现肠上皮化生病灶,减少漏诊,具有更高临床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酸染色 智能分光染色技术 肠上皮化生 内镜诊断
下载PDF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7
作者 王东芳 王晓霞 +2 位作者 王树俊 贾超 方立峰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16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HGMUE患者62例,分别在常规内镜、FICE两种模式下观察,比较FICE与常规内镜... 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食管上段胃黏膜异位症(HGMUE)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8月-2015年10月来我院内镜中心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确诊的HGMUE患者62例,分别在常规内镜、FICE两种模式下观察,比较FICE与常规内镜模式图像清晰度。结果FICE组3分23例,4分39例;常规内镜组1分9例,2分14例,3分27例,4分12例;FICE明显优于常规内镜模式(Z=-5.925,P〈0.05)。结论在FICE模式下HGMUE黏膜轮廓更能清晰显示,并能准确的指导对病变进行靶向活检,从而提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胃黏膜异位症 食管上段 诊断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与染色技术对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3
8
作者 徐宁 黄留业 +4 位作者 刘运祥 吴承荣 崔俊 宋波 衣龙志 《中国消化内镜》 2008年第5期19-2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8~2008.3间共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在诊断大肠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8~2008.3间共581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发现大肠新生物或息肉样病变者共197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作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197例病人中发现新生性病变398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361个(90.8%),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393个(98.7%)。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粘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5),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无统计学意义。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为91.3%(359/398),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2.4%(328/398)(P<0.05)。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观察粘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特别有利于发现平坦型病变,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大肠肿瘤 诊断
下载PDF
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与染色放大内镜诊断幽门螺旋杆菌相关慢性胃炎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军 《临床内科杂志》 CAS 2012年第12期811-813,共3页
目的评价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分型与病理学相关性,比较两者对慢性胃炎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1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于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胃小凹形... 目的评价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幽门螺旋杆菌(Hp)相关慢性胃炎分型与病理学相关性,比较两者对慢性胃炎诊断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方法对112例慢性胃炎患者分别于FICE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下观察胃小凹形态,评价镜下分型与病理学相关性,将内镜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结果FICE放大胃镜模式下,胃小凹C型、D型、E型分别占38%、22%和40%;染色放大胃镜模式下,C型、D型、E型占37%、29%和34%。两种放大模式下胃小凹分型均与病理结果有较好相关性(P〈0.05)。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诊断正确率为91.9%,高于染色放大内镜(85.7%,P〈0.05)和普通胃镜(67.0%,P〈0.01);Youden指数为0.83,高于染色放大内镜(0.70)与普通胃镜(0.33)。结论FICE放大内镜对慢性胃炎的诊断与病理学结果符合率较好,诊断价值较高,有较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ICE放大内镜 染色放大内镜 慢性胃炎 幽门螺旋杆菌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联合超声内镜对大肠癌前病变及早期癌的诊断价值
10
作者 徐宁 刘运祥 +3 位作者 黄留业 崔俊 张波 曹晓凌 《中国医学工程》 2011年第4期10-12,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联合超声内镜诊断大肠病变的价值。方法 667例患者进行常规内镜检查,其中94例入选。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微血管形态观察,超声内镜判定病变浸润深度,并与病理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94例病人中发现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新生性病变172个,常规放大内镜下漏诊17个。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判断符合率分别为93.8%、91.3%,高于常规放大内镜88.4%、75.6%(P<0.05)。结论 FICE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诊断的符合率高于普通放大内镜,有利于发现早期癌,可对病变浸润深度进行初步判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早期癌 诊断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的诊断和治疗 被引量:1
11
作者 郑安斌 李艳霞 +1 位作者 余世界 沈磊 《海南医学》 CAS 2015年第12期1822-1824,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FICE)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分型,及ESD治疗LST的疗效,术后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结...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FICE)下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的诊断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对LST的治疗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至2013年1月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LST的腺管开口分型,及ESD治疗LST的疗效,术后腺管开口分型与病理结果对比。结果 64例LST患者中,腺管开口Ⅱ型4例、ⅢL型35例、Ⅳ型20例、Ⅴi型5例。病理结果提示4例Ⅱ型患者均为炎性息肉,35例ⅢL型患者中管状腺瘤21例,管状绒毛状腺瘤15例,20例Ⅳ型患者中管状绒毛状腺瘤1例,绒毛状腺瘤16例,早癌3例,5例Ⅴi型患者中绒毛状腺瘤1例,早癌4例。ESD治疗LST的术后安全有效。结论放大内镜诊断LST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LST恶性程度高,可尽早采用ESD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联合色素胃镜及富士能电子分光图像处理技术在胃黏模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2
作者 童春华 《中国当代医药》 2018年第27期51-53,共3页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联合色素胃镜及富士能电子分光图像处理(FICE)技术在胃黏模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术后病理学证实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8...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联合色素胃镜及富士能电子分光图像处理(FICE)技术在胃黏模癌前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8月~2017年10月我院术后病理学证实为胃黏膜癌前病变的7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8例。对照组在治疗前单纯采用色素胃镜进行检查,研究组在治疗前采用胃蛋白酶原联合色素胃镜及FICE技术进行检查,比较两组的应用价值。结果研究组患者治疗前误诊和漏诊率低于对照组;诊断原因导致的纠纷事件发生率仅为2.6%,低于对照组的13.2%;治疗前检查结果与治疗后证实结果的符合率达到94.7%,高于对照组的71.1%;检查操作时间长于对照组;对疾病诊断方案的总满意度达到97.4%,高于对照组的84.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黏膜癌前病变患者采用胃蛋白酶原联合色素胃镜及FICE技术进行诊断,虽操作时间会延长,但可提高检查的准确率,减少误诊和漏诊,降低纠纷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对临床诊断的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癌前病变 胃蛋白酶原 色素胃镜 富士能电子分光图像处理 诊断
下载PDF
胃蛋白酶原联合FICE放大内镜对胃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艳红 胡俊 +1 位作者 李志晋 吴淑芬 《实用癌症杂志》 2019年第10期1677-1679,共3页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变化结合智能分光比色(FICE)放大内镜对胃癌前病变(PLGC)及胃癌(GC)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568名胃部疾病患者及120名健康受检者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并将568... 目的探讨胃蛋白酶原(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变化结合智能分光比色(FICE)放大内镜对胃癌前病变(PLGC)及胃癌(GC)诊断的价值。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测定了568名胃部疾病患者及120名健康受检者血清PGⅠ、PGⅡ、PGⅠ/PGⅡ水平。并将568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FICE放大内镜组和普通白光内镜组),各284例。FICE放大内镜组于FICE放大模式下进行观察,并在可疑病灶处活检;普通白光内镜组按肉眼判断常规活检。比较2组阳性检出率情况,并比较各种不同胃部疾病患者及健康受检者血清PGⅠ、PGⅡ水平。结果与正常组相比较,慢性浅表性胃炎(CSG)不伴肠上皮化生(IM)及异型增生(Dys)患者、胃溃疡(GU)患者,血清PGⅠ、PGR水平显著升高(P <0. 05),CSG伴IM及Dys患者、CAG患者、早期GC患者及GC患者血清PGⅠ、PGR水平显著降低(P <0. 05)。FICE放大内镜组阳性检出率85. 2%,普通白光内镜组阳性检出率53. 2%,2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8. 39,P <0. 05)。结论血清PGⅠ、PGⅡ、PGR可作为PLGC及GC筛查的一项血清学指标,结合FICE放大内镜技术,可以显著提高PLGC及GC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蛋白酶原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胃癌 胃癌前病变
下载PDF
蓝激光成像技术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意义
14
作者 孔结慧 贾柳萍 +2 位作者 黄鹤 伦伟健 洪寅生 《广州医药》 2020年第6期66-70,共5页
目的分析应用蓝激光成像技术(BLI)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及下级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普通内镜下发现的108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给予白光、FICE和BLI不同模式进行观察诊断,再... 目的分析应用蓝激光成像技术(BLI)联合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诊断早期食管癌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本院及下级医院2016年1月—2018年6月在普通内镜下发现的108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给予白光、FICE和BLI不同模式进行观察诊断,再结合放大模式对病变部位的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进行观察、分型、判断性质。最后取活检送病理学检查。内镜数据和病理数据采用Kappa一致性检验方法、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统计每种内镜检查模式诊断的准确性,分析各方法下IPCL分型与病理诊断之间的相关性。结果Kappa一致性检验显示,白光内镜、FICE、BLI以及FICE+BLI等模式诊断早期食管癌的准确度、敏感度、特异度、阳性预测、阴性预测及Kappa值呈逐步升高;Spearman相关性分析显示,FICE、BLI以及BLI与FICE联合诊断时,IPCL分型与早期食管癌的诊断均呈正相关,且BLI联合FICE的相关性强于BLI或FICE单独诊断。结论BLI联合FICE可显著提高早期食管癌的诊断率,结合放大内镜下IPCL分型可判断早期食管癌病理分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激光成像技术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早期食管癌
下载PDF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在喉白斑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15
作者 彭莉 邓安春 +1 位作者 周雪琴 包小敏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3期161-164,共4页
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FICE)对喉白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内镜检查的69例喉白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行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 目的探讨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uji intelligent chromo endoscopy,FICE)对喉白斑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于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内镜检查的69例喉白斑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先行普通白光内镜(white light endoscopy,WLE)模式检查,然后行FICE模式检查和病理组织学活检,重点观察FICE模式下的上皮乳头状微血管袢(intra-epithelial papillary capillary loop,IPCL)的分型情况。以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为"金标准",比较WLE与FICE两种模式的诊断效能,并比较不同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IPCL分型差异。结果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显示,全部69例患者共35例(50.7%)恶性病变和34例(49.3%)非恶性病变(包括20例良性病变和14例癌前病变)。WLE和FICE两种模式对喉白斑恶性病变均具有一定的诊断效果,WLE、FICE模式的敏感度分别为86.7%和94.1%,特异度分别为76.9%和91.4%。FICE模式的诊断符合率为92.8%,显著高于WLE模式(81.2%)(P<0.05)。三种病理组织学检查结果的IPCL分型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型与Ⅱ型均为良性病变,癌前病变以Ⅲ型为主,恶性病变以Ⅴ型为主。结论FICE对喉白斑的良/恶性判断有重要参考价值,诊断价值优于普通WLE模式,其中IPCL分型与病理组织下检查结果明显相关,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喉白斑 诊断 上皮乳头状微血管袢
下载PDF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艳霞 沈磊 +2 位作者 罗和生 沈志祥 于皆平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2期684-687,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180例临床拟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先后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乙酸染色内镜和乙酸染色放大内镜4种模式下的内镜检查,将4种模式下的BE诊断结果与...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Barrett食管(BE)的诊断价值。方法180例临床拟诊为反流性食管炎的患者先后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放大内镜、乙酸染色内镜和乙酸染色放大内镜4种模式下的内镜检查,将4种模式下的BE诊断结果与最终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诊断一致性采用Kappa值进行评价。结果病理确诊BE患者35例,检出率为19.4%(35/180)。FICE染色内镜诊断BE的符合率、特异度、敏感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Kappa值分别为81.7%、82.1%、80.O%、51.9%、94.4%、0.52,乙酸染色内镜对应值分别为72.8%、73.2%、71.4%、39.1%、91.4%、0.34,FICE染色放大内镜对应值分别为97.8%、98.6%、94.3%、94.3%、98.6%、0.93,乙酸染色放大内镜对应值分别为85.6%、88.3%、74.3%、60.5%、93.4%、0.58。FICE染色内镜诊断BE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于乙酸染色内镜(P〈0.05),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BE与病理诊断一致性好于乙酸染色放大内镜(P〈0.05)。结论FICE染色内镜诊断BE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高,联合放大内镜能显著提高BE的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ARRETT食管 病理学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原文传递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7
17
作者 李艳霞 余世界 +1 位作者 沈磊 罗和生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12年第12期689-692,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57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2%Lugol液染色内镜、2%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将内镜检查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对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57例食管可疑病变患者分别接受FICE染色内镜、FICE染色放大内镜、2%Lugol液染色内镜、2%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检查,并将内镜检查结果与活检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FCIE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25/27),Lugol液染色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88.9%(24/27),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42);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6.3%(26/27),Lugol染色放大内镜诊断早期食管癌的阳性率为92.6%(25/27),两者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56)。FICE染色放大内镜可清晰观察乳头内毛细血管袢(IPCL)形态并进行分型,早期食管癌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IPCL分型主要为Ⅳ和V型,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食管炎主要为Ⅱ和Ⅲ型,正常食管主要为I型;而2%Lugol液染色放大内镜尚不能清晰观察IPCL分型。FICE染色内镜模式下无不良反应发生;2%Lugol液染色内镜下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8%(33/257)。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能准确判断早期食管癌病理分型,提高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诊断率,是Lugol液染色内镜的有效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食管癌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上皮乳头内毛细血管
原文传递
电子染色内镜系统选型指标的决策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平 汤绍迁 +1 位作者 袁丹江 刘丽琼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85-88,共4页
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包括窄带成像(NBI)技术和智能分光比色(FICE)技术,它们有助于区分消化道正常黏膜与病灶组织,提高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检出率。对这两项技术及系统选型指标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为医院选择高性价比的电子内镜系统从... 电子染色内镜技术包括窄带成像(NBI)技术和智能分光比色(FICE)技术,它们有助于区分消化道正常黏膜与病灶组织,提高异型增生和早期癌的检出率。对这两项技术及系统选型指标进行深入的探索研究,有利于为医院选择高性价比的电子内镜系统从而避免资源浪费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两项技术所代表的参选研究系统的各个选型指标进行对比,最终结果显示,以临床使用选型为目的,NBI系统略占优势;以科研选型为目的,FICE系统将为不二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子染色 窄带成像 智能分光比色 选型指标
原文传递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放大内镜对胃息肉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颖 李艳霞 罗和生 《临床消化病杂志》 2016年第5期281-283,共3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染色放大内镜对胃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FICE染色放大内镜下178枚胃息肉的腺管开口分型,将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78枚息肉中,胃底40枚,胃体75枚,胃窦63枚。...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染色放大内镜对胃息肉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FICE染色放大内镜下178枚胃息肉的腺管开口分型,将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与病理结果进行对比。[结果]178枚息肉中,胃底40枚,胃体75枚,胃窦63枚。腺管开口Ⅰ型53枚,Ⅱ型74枚、ⅢL型34枚、Ⅲs型6枚,Ⅳ型10枚、Ⅴi型1枚。病理结果提示炎性息肉多为Ⅰ型,少数为Ⅱ型和ⅢL型,增生性息肉主要为Ⅱ型,胃底腺息肉主要为Ⅲl型,腺瘤性息肉主要为Ⅳ型。[结论]FICE染色放大内镜诊断胃息肉与病理诊断符合率高,可有效拟诊胃息肉性质,为胃息肉的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腺管开口
原文传递
内镜智能分光比色与染色技术对大肠肿瘤诊断价值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黄留业 徐宁 +4 位作者 刘运祥 吴承荣 崔俊 宋波 衣龙志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 2008年第10期524-528,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与染色技术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间245例入选病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 目的探讨内镜智能分光比色技术(FICE)与染色技术鉴别大肠肿瘤及非肿瘤性病变的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5月间245例入选病例,分别采用常规放大技术、FICE放大技术及染色放大技术对病变进行腺管开口分型及毛细血管形态观察,对病变做出诊断,并与病理组织学诊断相比较。结果在245例患者中发现新生性病变480个,其中常规放大内镜下发现病变90.0%(432/480),FICE放大模式下发现病变98.8%(474/4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FICE放大内镜比染色放大内镜更能清晰显示黏膜毛细血管结构形态(P〈0.01),在显示腺管开口方面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ICE放大内镜对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判断的符合率为92.2%(437/474),染色放大内镜符合率为81.0%(389/480),前者高于后者(P〈0.01)。结论FICE放大内镜可以观察黏膜表面微细结构及毛细血管形态,比普通放大内镜及染色放大内镜对大肠肿瘤性及非肿瘤性病变鉴别诊断的符合率高,操作转换简便,可指导对病变进行靶向活检,有良好的临床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诊断 智能分光比色技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