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DYNAMIC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FUJIAN COASTAL AREA
1
作者 Liu Ta Hou Xiaohong(Nanjing Institute of Geography and Limnology, CAS, Nanjing 210008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SCIE CSCD 1994年第Z2期41-53,共13页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much more rapid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urbanization more diversified. The 'Bottom Up' strategy becomes as important as, or even m... Since the economic reform in 1978, urban development in China has become much more rapid and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urbanization more diversified. The 'Bottom Up' strategy becomes as important as, or even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op Down' strategy as the dynamic mechanism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On the basis of major theories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 and regional economic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major dynamic mechanisms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in coastal area of Fujian Province from 1978 to 1989, and describes quantitatively the territorial differentiation of regional urbanization process under two major dynamic mechanisms using principal componet analys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gional urbanization dynamic mechanism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coastal area fujian Province
下载PDF
Analysis of the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and Origin of the “Old Red Sands ”in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2
作者 曾从盛 陈居成 吴幼恭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CAS 2000年第1期58-67,共8页
The "Old Red Sand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ypically developed over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eir origin. Based on the overall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 s... The "Old Red Sands" are widely distributed and typically developed over the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but there are different views on their origin. Based on the overall field investigations and a series of lab studies, the paper suggests that the "Old Red Sands" are mainly formed by the beach wind-drift sands and ,locally, by slope wash and alluvi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D Red SANDS SEDIMENTARY characteristics ORIGIN coastal areas of SOUTHEAST fujian
下载PDF
Site correction of ground motion in Fujian area 被引量:1
3
作者 Ying Zhang Jinfu Zhang +2 位作者 Zhao Huang Chen Lin Shanxiong Wang 《Earthquake Science》 2013年第1期55-66,共12页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hear-wave velocity testing, the site category-zoning ma... On the basis of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highresolution satellite remote sensing images,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data of engineering geological exploration and shear-wave velocity testing, the site category-zoning map of FJ area with the scale of 1:200,000 is generated according to the site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Code for Seismic design of Buildings" of China (GB50011 2010). By the method of Probabilistic Seismic Hazard Analysis, we obtain bedrock seismic ground motion parameters of five recurrent periods (50, 200, 500, 1000, and 2500 a) of FJ area. By using the 617 typical soil layer structures of the site classifications in FJ area, we build seismic response models of soil layers and make seismic response analysis, then obtain the statistic sample space of site amplification factors, which possess reasonable distribution and sufficient data. Considering the distribu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he Quaternary Strata in FJ area, according to the statistic zoning (mountains and coastal areas respectively) and site classifications as well as the level of bedrock importing ground motion, the site magnification-factors of ground motion in FJ area are obtained by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ound motion - Site amplification factors ~coastal areas ~ Mountains ~ Site category ~ fujian area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区地热异常热源成因的地球物理分析
4
作者 张健 何雨蓓 范艳霞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92-401,共10页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 福建沿海地区是我国东南丘陵沿海地带重要的地热异常区,其成因机制、热源构成一直是我国地热学界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利用热、震、磁、重资料分析了该区地热异常的成因及热量来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地区剪切波“低速走廊”与政和—大埔断裂带和滨海断裂带在深部形成的铲形逆冲断层相关,其东端向下至环太平洋地热带高温热源区,西端向上至漳州、福州地表地热异常区。居里面至莫霍面之间,地温增温平缓,不具备形成现代侵入岩体异常热源的条件。花岗岩放射性生热是地表热异常的重要组成部分,放射性元素热源深度小于5 km,地下水沿导热构造“汲取”围岩放射性生热量,向热田中心汇集形成高温区。我们认为:福建沿海地热异常区的热能由深、浅两种来源组成,深部热能来源于环太平洋高温岩浆,浅部热能来源于花岗岩放射性元素生热。深部热源的热量顺铲形逆冲断层向上传输到地表,浅部热源的热量由地下水汇集到地热田中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地区 地热异常成因 地球物理分析 铲形逆冲断层 放射性生热率
下载PDF
2023年4月闽南沿海一次暖区暴雨过程中尺度分析
5
作者 张凌艺 曾进 李育乔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135-138,146,共5页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23年4月18日闽南沿海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副高北抬和南风暖湿气流强迫背景下形成的强对流天气,东南季风绕过台湾省形成地形高压,南海水汽通道建... 本文利用常规和非常规资料对2023年4月18日闽南沿海地区一次特大暴雨过程进行了中尺度特征分析和研究。结果表明:此次特大暴雨过程是副高北抬和南风暖湿气流强迫背景下形成的强对流天气,东南季风绕过台湾省形成地形高压,南海水汽通道建立与弱冷空气触发是此次过程的降水机制。“列车效应”在雷达图中表现突出,针对区域性冷空气的入侵,风廓线雷达资料较常规资料更精细,地形正面阻挡对边界层偏南急流造成的暖区暴雨大值落区判断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暖区暴雨 边界层偏南急流 风廓线 闽南沿海 2023年4月
下载PDF
QFW-6000型微波辐射计在福建沿海地区探测性能的分析
6
作者 吴友侦 刘统强 +4 位作者 陈勇航 赵兵科 刘琼 陈泉 许赟红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97-103,共7页
以微波辐射计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温度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微波辐射计大气温度廓线的反演数据,通过对微波辐射计的温度反演数据与探空和ERA5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微波辐射计探测大气温度的能力,以及反演的数据质量,并进一步把微... 以微波辐射计在福建沿海地区的温度观测资料为研究对象,系统分析了微波辐射计大气温度廓线的反演数据,通过对微波辐射计的温度反演数据与探空和ERA5的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微波辐射计探测大气温度的能力,以及反演的数据质量,并进一步把微波辐射计的反演数据应用于分析边界层大气温度的日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微波辐射计温度与探空温度一致性好,相关系数为0.971,平均偏差为2.716℃,均方根误差为5.131℃;降雨强度越大,降雨对微波辐射计探测大气温度准确性的影响越显著。将ERA5温度和探空获取的大气温度分别与微波辐射计获取的大气温度进行对比分析,其相关系数、平均偏差和均方根误差的逐月变化趋势一致;各月份ERA5与微波辐射计在中层大气的温度偏差小于近地面和高层大气;在高度2 km以上,ERA5与微波辐射计的温度廓线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在高度3 km以下,在相同的海拔高度,夏季温度日变化比冬季温度日变化小;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大,夏季大气温度变化大,冬季大气温度变化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辐射计 大气温度 福建沿海地区 日变化 垂直分布
下载PDF
闽南沿海地区大棚“水稻—辣椒”轮作模式及效益分析
7
作者 黄恒毅 《辣椒杂志》 2023年第4期20-24,共5页
近年来闽南沿海地区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显著,但也带来了连作障碍和蔬菜与粮争地等问题。本研究在福建惠安连续3年开展设施辣椒-水稻种植模式,该模式与单作辣椒模式相比,设施辣椒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施用量均降低50%,改善... 近年来闽南沿海地区设施蔬菜栽培面积不断增加,经济效益显著,但也带来了连作障碍和蔬菜与粮争地等问题。本研究在福建惠安连续3年开展设施辣椒-水稻种植模式,该模式与单作辣椒模式相比,设施辣椒病虫害发生率和农药施用量均降低50%,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状,提高了辣椒的产量、质量和经济效益。特别重要的是,增加了一季水稻的收获,每667 m^(2)水稻产量达300 kg以上,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辣椒轮作 效益 闽南沿海
下载PDF
福建南安沿海地区晚中生代中-基性岩墙群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8
作者 童德平 《福建地质》 2023年第3期175-186,共12页
福建南安石井—水头一带出露的中-基性岩墙群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低镁、高铝钙碱性特点,SiO_(2)含量为49.26%~61.75%,属中-基性岩范围;(La/Yb)_N比值为9.12~17.30,轻重稀土元素分离较为强烈;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Sr、K、Rb、Ba、Th... 福建南安石井—水头一带出露的中-基性岩墙群主要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具低镁、高铝钙碱性特点,SiO_(2)含量为49.26%~61.75%,属中-基性岩范围;(La/Yb)_N比值为9.12~17.30,轻重稀土元素分离较为强烈;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 Sr、K、Rb、Ba、Th和Ce等明显富集,而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 Nb、Ta,表现出与岛弧火山岩微量元素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Sr-Nd同位素显示具有高I_(Sr)同位素初始值和低ε_(Nd)(t)值,指示形成中-基性岩墙的岩浆源区为“富集型”地幔源区,是俯冲流体和消减洋壳沉积物交代地幔楔及下地壳的部分熔融等共同参与了地幔源区的混合改造作用,之后再上侵接受地壳物质的混染,在晚白垩世(约90 Ma)拉张的构造环境下迅速上侵到地表冷却最终形成中-基性岩墙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基性岩墙 岩石地球化学 地幔源区 SR-ND同位素 福建沿海
下载PDF
福建省养殖大黄鱼中指示性多氯联苯残留水平及人体暴露风险评估 被引量:11
9
作者 叶玫 吴成业 +3 位作者 余颖 姜琳琳 庄宛 李秀珠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63-68,共6页
为了探讨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的残留水平,2007年夏季在福建省的大黄鱼养殖区采集样品40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7种指示性PCBs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以... 为了探讨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中多氯联苯(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PCBs)的残留水平,2007年夏季在福建省的大黄鱼养殖区采集样品40个,用气相色谱法测定其中的7种指示性PCBs残留量,并对其残留水平、分布趋势和组成特征以及食用安全和人体健康风险进行探讨与评价。结果表明:养殖大黄鱼中PCBs残留范围为1.32~5.57μg/kg(湿质量),均值2.71μg/kg(湿质量),远低于国内外食品安全限量标准;同系物以PCB153为优势组分,其次是PCB180,分别占36.5%和15.4%;同族物中以含6个氯原子PCBs的百分比最大,为43.1%,其次是5氯和7氯PCBs,分别占25.8%、15.4%;与国内外其他海域相比,福建省养殖大黄鱼PCBs的残留量处于国内邻近海域中等水平、亚太等国外海域较低水平;以每人50 g/d的大黄鱼摄食量估算,沿海居民食用养殖大黄鱼的PCBs暴露量分别占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设定的每日耐受量值、美国EPA推荐的PCBs参考剂量值的11.3%,由此引起的健康风险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性多氯联苯 残留 暴露评估 养殖大黄鱼(Pseudosciaena crocea) 福建沿海
下载PDF
中国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浪变化特征和趋势 被引量:11
10
作者 冯兴如 杨德周 +1 位作者 尹宝树 李明杰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33-241,共9页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 基于非结构网格的海浪-海流耦合模式SWAN+ADCIRC(Simulating Waves Nearshore+Advanced Circulation model),模拟了1997—2016年共20年间所有影响浙江和福建海域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过程。利用4个台风过程期间的海浪观测数据对模拟结果进行了验证,模拟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较好。基于该长时间序列台风浪模拟结果,分别分析了浙江和福建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以及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和1.5m的持续时间。结果显示,在福建北部海岸带台风浪有效波高极值和台风浪有效波高大于1m的持续时间(tHs>1)有显著增长的趋势。其中,台风浪高极值的增长趋势最大可达0.05m/a,tHs>1的增长趋势位于0.54至1.72h/a之间。分析tHs>1与ENSO指数的关系发现,福建省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负相关,浙江省北部海域台风浪与ENSO指数有较显著的正相关,ENSO信号对这两个海域的台风浪有着较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台风浪 耦合模式 趋势 浙江福建海域
下载PDF
基于COⅠ基因的福建近海部分仔稚鱼DNA条形码分析 被引量:11
11
作者 徐春燕 沈长春 +4 位作者 蔡建堤 刘勇 马超 庄之栋 葛辉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176-1183,共8页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 为研究DNA条形码技术在遭遇瓶颈的仔稚鱼种类鉴定中的适用性,2015年7月17―20日采集福建近海仔稚鱼样品,并挑选80尾进行DNA条形码分析。获得仔稚鱼的CO I基因序列73条,鉴定仔稚鱼26种,隶属于7目22科25属,另有5个物种仅鉴定到属,2个物种仅鉴定到科。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3,属内种间遗传距离为0.1797,约为种内遗传距离的78倍,说明利用CO I基因可以进行有效的仔稚鱼物种鉴定。科内属间、目内科间的遗传距离分别为0.1937、0.2420,遗传距离随着分类阶元的提高而增大。在系统进化树的分析中,同一种类的不同个体都聚在一支,所有物种都分别聚为独立的一支,这些物种都能有效区分开来。以上结果表明,线粒体CO I基因作为DNA条形码可以实现仔稚鱼的物种鉴定,且较多能鉴定到种的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I基因 福建近海 仔稚鱼 DNA条形码 鱼类鉴定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一次近地层O3超标成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王宏 郑秋萍 +1 位作者 洪振宇 黄艳艳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36-43,共8页
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ρ(O3)较高且超标天数较多,为研究春季ρ(O3)超标的天气学成因,选取2017年4月26日—5月1日O3污染过程,利用统计对比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全过程分成污染前、污染维持和污染后3个阶段,再将污染维持阶段分为4个区,利用ρ(... 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ρ(O3)较高且超标天数较多,为研究春季ρ(O3)超标的天气学成因,选取2017年4月26日—5月1日O3污染过程,利用统计对比和聚类分析方法,将全过程分成污染前、污染维持和污染后3个阶段,再将污染维持阶段分为4个区,利用ρ(O3)和ρ(PM2.5)小时均值资料,结合天气形势和气象要素场变化,分析此次O3污染的主要特点.结果表明:①此次O3污染与天气形势关系密切,在冷高压(4月28—29日)控制下,光化学反应条件有利,太阳辐射强、日照时间超过11 h,08:00起ρ(O3)上升速率为15~20μg/(m^3·h),ρ(O3)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简称"ρ(O3)-max-8 h"〕超过GB 3095—2012《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限值,但大气扩散条件好,ρ(PM2.5)日均值未超过一级标准限值,ρ(O3)超标原因为光化学反应所致,并且ρ(O3)分布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②在锋前暖区(4月26日08:00—16:00)及变性冷高压(4月30日—5月1日)控制下,光化学反应剧烈,08:00起ρ(O3)上升速率为25~35μg/(m^3·h),天气静稳且大气扩散条件差,本地生成的O3在近地层累积效应明显,4月30日ρ(O3)小时均值和ρ(O3)-max-8 h达到过程峰值,ρ(PM2.5)日均值超过GB 3095—2012二级标准限值,ρ(O3)-max-8 h超过三级标准限值,空气质量达中度污染,ρ(O3)超标原因为光化学反应加本地累积所致,并且ρ(O3)分布也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③受强冷空气影响,4月26日20:00—24:00福建省沿海地区的6个城市ρ(O3)不降反升,22:00—24:00ρ(O3) 8 h滑动平均值陆续达到一天中的最高值;4月27日ρ(O3)维持在70~140μg/m^3之间,ρ(O3)分布没有明显的日变化规律.研究显示,导致福建省沿海地区春季O3污染天气的成因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春季 近地层O3 超标 成因分析 福建省沿海
下载PDF
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春桂 任汉龙 +1 位作者 吴幸毓 曾银东 《气象科技》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53-258,I0012,共7页
根据福建沿海2001~2008年赤潮灾害资料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数据,寻找与赤潮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赤潮灾害发生期间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气形势,并探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潮灾害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气温、风、云及海... 根据福建沿海2001~2008年赤潮灾害资料以及相应时期的气象数据,寻找与赤潮灾害发生密切相关的气象因子,分析赤潮灾害发生期间的地面及不同高度的天气形势,并探讨南方涛动指数与赤潮灾害发生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根据前期气温、风、云及海况进行福建沿海赤潮灾害气象预报。研究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风、气温、湿度、日照和气压等气象因子与赤潮的发生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但不同海区影响赤潮发生的主要气象因子不尽相同,低层850 hPa和地面形势能较好地反映福建沿海赤潮发生的天气背景,南方涛动指数与第2年赤潮发生日数有着很好的对应关系,二者相关系数为-0.74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潮灾害 气象条件 环流形势 福建沿海
下载PDF
福建沿海惠安县的景观生态格局分析与评价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范少辉 洪志猛 +3 位作者 叶功富 刘荣成 张建生 肖胜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5期623-629,共7页
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性等指标,对福建省惠安县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景观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农田为主的景观结构,而林区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但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仍比较严峻。... 采用景观生态学研究方法,选取景观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性等指标,对福建省惠安县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内景观空间格局表现为以农田为主的景观结构,而林区景观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但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仍比较严峻。整个研究区共有斑块7032个,其中最大斑块11 2km2,最小斑块420m2,斑块在大小上差异很大。随着人类干扰强度增加,景观多样性下降,优势度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 景观格局 分析 评价
下载PDF
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工程地质特性及其成因简析 被引量:6
15
作者 徐元芹 李萍 +3 位作者 李培英 刘乐军 曹成效 冯秀丽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107-113,共7页
根据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实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对海底沉积物的综合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本区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含少量细砂、粉砂、黏土和粉质黏土等,总的表现为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塑... 根据闽浙沿岸沉积物的实验室分析资料,从物理性质和力学特征对海底沉积物的综合工程地质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本区沉积物以淤泥和淤泥质黏土为主,含少量细砂、粉砂、黏土和粉质黏土等,总的表现为含水率高、孔隙比大、压缩性强、塑性大和强度低。从微观结构、物质来源、物质成分、水动力条件等方面对沉积物的工程特性进行了成因分析,这些因素是造成本区沉积物工程性质不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浙沿岸 沉积物 工程特性 成因
下载PDF
福建省沿海地区甘薯发展情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邱永祥 邱思鑫 +3 位作者 刘中华 许泳清 韦晓霞 杨道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8期798-802,共5页
调查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23个县市,从1975-2012年每5年甘薯的栽培面积、总产量、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变化,研究分析表明,30多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区甘薯种植面积虽有一定的下降,但仍保持较大面积,占福建省甘薯种植面积的比例有所上升。期间,甘... 调查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23个县市,从1975-2012年每5年甘薯的栽培面积、总产量、品种和栽培技术等变化,研究分析表明,30多年来福建省沿海地区甘薯种植面积虽有一定的下降,但仍保持较大面积,占福建省甘薯种植面积的比例有所上升。期间,甘薯单位产量有较大的提高,但面积和总产量的变化趋势不同于同期我国整体甘薯产业变化情况。本研究认为该区域的甘薯品种更新、栽培技术提高、消费习惯和传统甘薯文化的综合作用等是产生这一趋势的主要原因,为也提出了建立优质种苗基地、推广优质新品种等促进甘薯区域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福建省沿海地区 面积 产量
下载PDF
福建沿海地区晚第四纪海侵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被引量:14
17
作者 马明明 刘秀铭 +2 位作者 周国华 刘庚余 车柏林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16年第3期9-19,共11页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的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 全球气候变化是当今学术界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变暖将导致冰川消融及海平面上升,引起的海侵过程会给沿海低海拔地区带来严重的灾害。研究地质历史发生的海侵过程,可以为将来可能发生的海侵提供预警和对策。福建沿海地区保留有较完整的晚第四纪海相、陆相及海陆交互相沉积,为海侵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材料。本研究综述了近几十年来该地区海侵研究的进展,同时也发现前人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几个明显问题:1)MIS3阶段晚期海侵层是否真实存在?2)由于研究载体及研究方法的局限性,前人重建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存在很大的差异;3)缺乏高分辨率多指标多钻孔的古气候重建工作。因此,研究区日后的海侵研究工作将主要集中于:1)交叉利用多种定年手段,并结合模拟结果检验MIS3海侵的真实性;2)重建具有高分辨率可靠年代框架的海平面升降曲线及海侵过程;3)加强古气候研究工作,将海平面变化与古气候研究联系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沿海 晚第四纪 海平面升降 MIS3海侵 古气候
下载PDF
福建灯光围网作业捕捞能力的因子分析 被引量:7
18
作者 苏新红 沈长春 +1 位作者 郑奕 黄前程 《中国水产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59-64,共6页
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影响捕捞能力发挥的因素很多,给捕捞能力的估算造成困难。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灯光围网捕捞能力发挥的13个指标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将影响灯光围网捕捞能力发挥的诸多因素归并为渔船作业能力、综合捕捞技... 在渔业生产过程中影响捕捞能力发挥的因素很多,给捕捞能力的估算造成困难。本研究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影响灯光围网捕捞能力发挥的13个指标变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可将影响灯光围网捕捞能力发挥的诸多因素归并为渔船作业能力、综合捕捞技术、作业天数、水下灯功率等4个公共因子;它们在围网捕捞作业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由大到小依次为渔船作业能力因子、综合捕捞技术因子、作业天数因子、水下灯功率因子。本研究还计算和讨论了各样品的因子得分,通过各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可对各样品的捕捞能力发挥情况进行综合评价,为渔业生产和管理提供理论参考。[中国水产科学,2006,13(1):59-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灯光围网 捕捞能力 因子分析 综合评价 福建沿海
下载PDF
福建近岸海域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物源指示意义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波 孙桂华 +4 位作者 钟和贤 李顺 王艳 赵利 李学杰 《海洋地质前沿》 CSCD 2017年第8期47-56,共10页
对福建东部近岸海域17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稀土元素(REE)含量分析,探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沉积物物源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ΣREE)分布范围为35.25~296.98μg/g,平均值171.05μg/g,与长江、闽江沉积... 对福建东部近岸海域173个表层沉积物进行稀土元素(REE)含量分析,探讨稀土元素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揭示沉积物物源信息。结果表明,研究区表层沉积物稀土元素总量(ΣREE)分布范围为35.25~296.98μg/g,平均值171.05μg/g,与长江、闽江沉积物的ΣREE非常接近。轻重稀土元素含量比值(LREE/HREE)的变化范围为7.56~16.35,平均值11.27,轻稀土明显富集。REE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以及(La/Sm)CN、(Gd/Yb)CN比值显示,配分曲线为右倾负斜率,LREE内部分异明显,HREE内部分异小,存在中等程度Eu负异常(分布在0.55~1.06,平均值0.80),Ce异常不明显(分布在0.71~1.19,平均值1.00),与上陆壳REE特征相似。REE上陆壳标准化配分模式显示沉积物与上陆壳之间分异不明显,其源岩以上陆壳长英质岩石为主。综合分析认为,研究区表层沉积物REE富集和分布主要受沉积物粒度控制,REE趋向于在细粒组分中富集,局部可能受生物碳酸盐及重矿物含量制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近岸海域 闽江 表层沉积物 稀土元素 物源
下载PDF
福建及沿海地区地震活动力源探讨 被引量:13
20
作者 史粦华 周峥嵘 +1 位作者 鲍挺 倪晓寅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04-112,共9页
综合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研究,求得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现代震源应力场,认为这与台湾地区、台湾海峡应力场相互衔接,主压应力轴优势方位为NW-SE向,力轴仰角较小,应力场近于水平挤压,形变场反映近期福建沿海亦受北西方向,接... 综合地震震源机制解和地壳形变观测资料的研究,求得福建及其沿海地区现代震源应力场,认为这与台湾地区、台湾海峡应力场相互衔接,主压应力轴优势方位为NW-SE向,力轴仰角较小,应力场近于水平挤压,形变场反映近期福建沿海亦受北西方向,接近与海岸垂直的挤压力。进一步分析该区域内的断裂构造特征和地震活动强度由东至西逐渐减弱的规律,认为菲律宾海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相互作用力不仅是台湾强震力源所在,而且其影响向西扩展,福建及其沿海地区地震活动主要力源仍然是来自这两大板块的相互作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震源机制 应力场 地震动力源 板块运动 福建及其沿海地区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