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age of the "old red sand" on the coasts of south Fujian and west Guangdong, China 被引量:5
1
作者 WU Zheng WANG Wei +1 位作者 TAN Huizhong XU Fengyu 《Chinese Science Bulletin》 SCIE EI CAS 2000年第13期1216-1221,共6页
The sedimentary strata and deposition ages of the 'old red sand'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s of south Fujian and west Guangdong are determined by lithostratigraphy, magnetic stratigraphy and earth chemistry c... The sedimentary strata and deposition ages of the 'old red sand' distributed along the coasts of south Fujian and west Guangdong are determined by lithostratigraphy, magnetic stratigraphy and earth chemistry combined with TL, ESR and 14C-dating techniques.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ld red sand' was aeolian sediments deposited from 55 400 to 9 000 aBP, the last glacial period in the middle and later age of Late Pleistocene. Most of them deposited in two periods of 56-42 ka and 30-10 ka. The 'old red sand' deposited in the period of 30-10 ka, the later Wurm glacier substage (Q33), developed on the largest scale with the widest distribu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ld red sand classification of SEDIMENTARY STRATA age of deposition coasts of SOUTH fujian and WEST guangdong.
原文传递
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海底表层孢粉分布及其环境意义 被引量:9
2
作者 罗传秀 陈木宏 +3 位作者 刘建国 张兰兰 向荣 陆钧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55-61,共7页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 为了探讨海洋表层沉积物的孢粉分布与可能陆源地区植被、气候以及孢粉传播机制的关系,为南海古环境研究提供可靠的基础,采用野外取样、室内实验、计算孢粉百分比和孢粉浓度等方法,对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108°34′12″—120°E,17°—23°43′12″N,水深为37—3370m)40个表层沉积物样品进行孢粉分析,揭示表层孢粉在整个广东沿海及海南岛东南部的分布和传播规律,尤其关注以往未涉及的广东沿岸海域的孢粉分布情况。研究发现草本花粉如禾本科Poaceae、蒿属Artemisia、藜科Chenopodiaceae、十字花科Brassiceae除在广东沿海近岸带含量较高外,一般都低,可能与沿岸热带亚热带草地分布以及水稻、甘蔗、蔬菜种植有关,推测是以冬季表层环流为动力由北向南传播的。松属Pinus花粉百分比高(20%)且传播较远,以珠江口和东沙群岛附近的样点最高,向西南逐渐降低,说明松属花粉是以冬季风为主要动力传播的。近海区域表层沉积的芒箕孢子含量很高(60%),可能与剧烈的人类活动干扰有关。而热带、亚热带阔叶林花粉(如栲属和栎属)的数量却远远低于其在陆地植被中的数量。广东沿岸的栲属Castanopsis、栎属Quercus、三缝孢Trilete-spore等花粉主要来源于海南岛和广东沿岸,可能是随河流及南海北部表层环流输送的。单缝孢及水生植物莎草科Cyperaceae的百分含量以靠近珠江口的样点较高,可能与河流的注入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广东沿海 海南岛东南部 表层孢粉 环境意义
下载PDF
闽粤沿海老红砂多期沉积地层的发现及其意义 被引量:23
3
作者 吴正 王为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28-332,共5页
对广泛分布于闽粤沿海的老红砂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调查 ,调查发现在福建的平潭青峰、晋江科任和广东的惠来靖海资深园、徐闻锦和东门下等地的老红砂沉积地层 ,存在多期沉积。热释光 (TL)、电子自旋共振 (ESR)测年表明 ,它们是晚更新世中... 对广泛分布于闽粤沿海的老红砂进行了全面的野外调查 ,调查发现在福建的平潭青峰、晋江科任和广东的惠来靖海资深园、徐闻锦和东门下等地的老红砂沉积地层 ,存在多期沉积。热释光 (TL)、电子自旋共振 (ESR)测年表明 ,它们是晚更新世中、晚期末次冰期 (玉木冰期 )的沉积 ,并可分出 6 8~ 42ka和 30~ 10ka两个相对较集中的沉积期。在这两期中 ,又以 30~ 10ka左右的晚玉木冰期 (Q3 3 )的老红砂发育规模最大、分布最广 ,这显然与晚玉木冰期 (盛冰期 )时的气候更干冷、冬季风的风力更强劲 ,风沙活动更强烈有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红砂 多期沉积 玉木冰期 福建 广东 风沙活动 沉积地层 细砂沉积物
下载PDF
闽粤沿海老红砂的热释光测年 被引量:13
4
作者 谭惠忠 吴正 《中国沙漠》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93-396,共4页
采用再生热释光法对来自福建和广东沿海地区的 39个老红砂样品进行了测年 ,其年龄约在 0 9~ 6 8万年之间 ,表明闽粤沿海的老红砂是晚更新世中、晚期形成的风成沉积。
关键词 老红砂 再生热释光测年 福建 广东 风成沉积
下载PDF
粤东-闽南沿岸海域上升流区软水母亚纲一新种和一新记录的记述 被引量:2
5
作者 林茂 徐宪忠 +2 位作者 王春光 许振祖 黄加祺 《台湾海峡》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443-445,共3页
报道了2009年5月在粤东-闽南上升流区发现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Haeckel,1866)一新种,大腺触丝水母(Lovenella macrogonaLin,XuetHuang,sp.nov.)和我国海域一新记录,脆弱似杯水母[Phi-alella fragilis(Uchida,1938)].大腺触丝... 报道了2009年5月在粤东-闽南上升流区发现软水母亚纲(Leptomedusae Haeckel,1866)一新种,大腺触丝水母(Lovenella macrogonaLin,XuetHuang,sp.nov.)和我国海域一新记录,脆弱似杯水母[Phi-alella fragilis(Uchida,1938)].大腺触丝水母,新种的鉴别特征如下:伞半球形,外伞上有分散刺细胞,4个大的生殖腺,卵圆形,在辐管中部;4条主辐触手,触手球背部有块状黑色素,具有6~8对侧丝;4个大的间辐位缘疣,球形,具排泄乳突,背部有黑色素分布;24个平衡囊,每个平衡囊具1个平衡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生物学 软水母亚纲 大腺触丝水母 脆弱似杯水母 粤东-闽南上升流区 新种
下载PDF
Tectono-Sedimentary History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China:a Synthesis 被引量:3
6
作者 Wu Chonglong Zhou Jiangyu Wang Gengfa Li ShaohuFaculty of Earth Resources,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x, Wuhan 430074Liu Pide Beijing 173 High School, Beijing 100008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SCIE CAS CSCD 1995年第2期38-53,共16页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 According to the ideas and concepts of systems dynamic of continent structure, using previous information related to the study area, combining analyses on orogenic belt, basin and magmatic rock, the present paper synthesizes the tectono - sedimentary development of southeastern coast region, China, with special emphasis on the mountain making, basining and magmatic activity. The tectonic evolution after Late Caledonian orogeny was dominated by alternating rifting and converging, subsiding and uplifting, mountain making and basining in central and southern parts of southeastern China and the adjacent regions to the east and west. Seventeen geologic events , nine events of plate or terrain convergence , and continental crust accretion , as well as eight events of intracontinental rifting and basin faulting ,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tectonic and sedimentary evolution of the study area . The accompanied intense and frequent sedimentation , folding , faulting , magmatism and ore- forming process allowed huge coal , multimetal and potential petroleum source rocks to form in local depressions throughout the Caledonian to Himalavan time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ectono - sedimentary history basin-orogen analysis Cathaysia subplate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fujian - guangdong superimposed basin southeastern coast of China.
下载PDF
中国东南沿海潮灾与防潮对策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吴培木 《台湾海峡》 CAS CSCD 1994年第3期308-315,共8页
中国东南沿海是中国台风暴潮灾害的最严重岸段。本文针对闽、粤、海南三省台风暴潮灾害概况、防潮现状及其存在问题,提出防潮减灾的对策和见解,以折提醒人们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关键词 风暴潮 灾害 海南 防潮对策
下载PDF
琼东和粤西海表温度锋的季节与年际变化特征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陈彪 王静 +1 位作者 经志友 李敏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9,共9页
以2006—2013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SST)为基础,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方法提取温度锋面的核心位置,分析了琼东、粤西海域海表温度锋位置及强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海面高度异常资料和海面风场资料探... 以2006—2013年卫星遥感海表温度资料(GHRSST SST)为基础,通过数字图像处理的边缘检测方法提取温度锋面的核心位置,分析了琼东、粤西海域海表温度锋位置及强度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特征,并进一步结合海面高度异常资料和海面风场资料探讨了温度锋变化的可能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琼东、粤西海域温度锋的空间分布及锋面强度存在显著的季节变化,沿岸风应力是影响该海域锋面变化的主要动力因素。夏季温度锋面主要分布于琼东沿岸的东部及南部海域近岸50m到100m等深线之间,而冬季则主要分布在琼东的东部海域和粤西沿岸20m到100m等深线之间,春秋两季为其过渡季节;锋面强度的季节变化表现为冬季最强,春季、夏季次之,秋季最弱,其冬季锋面强度平均值可达到3℃?100km–1,夏季为1.7℃?100km–1;同时,锋面核心位置及强度的分析结果表明,琼东和粤西海域温度锋也存在较强的年际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琼东 粤西 温度锋 边缘检测 季节变化 年际变化
下载PDF
闽粤桂琼与东盟滨海旅游业合作发展的SWOT分析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1
9
作者 李敏纳 蔡舒 张国俊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86-190,共5页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滨海旅游需求正逐步扩大及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高度重视海洋产业发展两大机遇,闽粤桂琼应携手东盟规划好滨海旅游业合作发展的总体蓝图,加强联合营销和塑造环南海地区滨海旅游整体形象,充分发挥环南海地区地理区位得天... 面对当前世界范围内滨海旅游需求正逐步扩大及中国和东盟国家都高度重视海洋产业发展两大机遇,闽粤桂琼应携手东盟规划好滨海旅游业合作发展的总体蓝图,加强联合营销和塑造环南海地区滨海旅游整体形象,充分发挥环南海地区地理区位得天独厚和滨海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加强相互间的合作,切实摒弃在滨海旅游业发展方面存在的引资竞赛或地方保护,因地制宜和分步推进与东盟各国的双边和多边合作;闽粤桂琼与东盟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联合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与科技兴业战略,积极倡导民间合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滨海旅游业 区域合作 闽粤桂琼 东盟 SWOT分析
原文传递
基于技术效率的粤闽鲁浙琼海洋产业发展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周明华 《改革与战略》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42-146,共5页
文章利用二阶段技术效率转化模型,分析了2006—2012年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产业发展差异,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各自海洋产业技术效率出现差异,广东海洋科技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福建和海南海洋科技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均处于较低... 文章利用二阶段技术效率转化模型,分析了2006—2012年粤闽鲁浙琼五省海洋产业发展差异,认为其主要原因是各自海洋产业技术效率出现差异,广东海洋科技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均处于较高水平,福建和海南海洋科技产出效率和转化效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山东海洋科技产出效率较高,但是科技转化效率较低。进一步从海洋自然资源禀赋和利用差异、海洋人力资源积累差异和海洋产业集聚差异三个角度解释五省海洋技术效率差异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产业 技术效率 粤闽鲁浙琼 机制
原文传递
闽粤琼沿海三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核电冷源系统的潜在风险评估
11
作者 林秀春 蔡立哲 +3 位作者 杨德援 赵小雨 林靖翔 周细平 《海洋环境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86-293,共8页
根据2019年6月福建兴化湾16个取样站、2021年3月广东大亚湾16个取样站和2018年12月海南昌江核电站附近海域15个取样站所获得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计算了三处海域共20种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泥器法风险指数(grappler method risk index,... 根据2019年6月福建兴化湾16个取样站、2021年3月广东大亚湾16个取样站和2018年12月海南昌江核电站附近海域15个取样站所获得的潮下带大型底栖动物数据,计算了三处海域共20种大型底栖动物的采泥器法风险指数(grappler method risk index,GMRI),评估了20种大型底栖动物堵塞核电冷源系统的潜在风险等级。结果表明,福建兴化湾潮下带2019年6月黑囊皮参(Stolus buccalis)、广东大亚湾潮下带2021年3月粗帝汶蛤(Timoclea scabra)和海南昌江核电站附近潮下带2018年12月双鳃内卷齿蚕(Aglaophamus dibranchis)的GMRI分别为63.78%、65.52%和50.86%,均处于中风险等级;其余大型底栖动物的GMRI均低于50%,处于低风险或极低风险等级。三处潮下带均是常见种的索沙蚕(Lumbrineris sp.),GMRI为41%~48%。大亚湾潮下带太平洋稚齿虫(Prionospio pacifica)和光滑倍棘蛇尾(Amphioplus laevis)的GMRI分别为46.65%和45.80%,高于兴化湾和海南昌江核电站附近潮下带太平洋稚齿虫和光滑倍棘蛇尾的GMRI(32%~37%)。大亚湾和昌江核电站附近潮下带海地瓜(Acaudina molpadioides)的GMRI分别为41.45%和41.4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底栖动物 核电冷源系统 风险评估 潮下带 闽粤琼沿海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