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2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rombelastography and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closed lower limb fracture
1
作者 徐志强 《外科研究与新技术》 2011年第2期114-115,共2页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rombelastography (TEG) and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closed lower limb fracture.Methods Fasting venous blood samples in the morning from ...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changes of thrombelastography (TEG) and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CDFI)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closed lower limb fracture.Methods Fasting venous blood samples in the morning from 11 healthy adults were use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FI Thrombelastography and color Doppler flow imaging in the perioperative period after closed lower limb fracture FLOW
下载PDF
基于多序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的下肢动脉病变诊断研究
2
作者 王丽 贺雪平 +1 位作者 邓炜 叶裕丰 《磁共振成像》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30-136,共7页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延迟进动定制激发(delay alternating with nutation for tailored excitation, DANTE)和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 目的 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延迟进动定制激发(delay alternating with nutation for tailored excitation, DANTE)和可变翻转角快速自旋回波(sampling perfection with application-optimized contrasts by using different flip angle evolutions, SPACE)的多序列磁共振血管壁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vessel wall imaging, MR-VWI)对下肢动脉病变(lower extremity arterial disease,LEAD)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了57例LEAD患者和26例无LEAD患者的病例及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在3.0 T MRI设备上接受了T2快速自旋回波序列(turbo spin echo, TSE)、T1w DANTE-SPACE、对比增强(contrast enhancement, CE)T1w DANTE-SPACE和CE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MR-VWI扫描。两名放射科医师在双盲条件下分别测量了T1w DANTE-SPACE和T2w TSE序列图像相应位置的管腔面积(lumen area, LA)、管壁面积(vessel wall area,VWA)、平均管壁厚度(average vessel wall, AVW)和最大管壁厚度(maximum vessel wall, MVW)等形态学指标。每位医师在3周间隔后对相同指标进行了重复测量。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ICC)和Bland-Altman方法评估了两种扫描技术以及不同组别之间的T1w DANTE-SPACE形态学测量指标的观察者一致性和可重复性。使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operatingcharacteristic,ROC)曲线评估了准确性。结果T1wDANTE-SPACE与T2wTSE成像技术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 SNR)和对比度比(contrast-to-noise ratio, CN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名观察者对形态学测量指标的ICC值在0.85~0.99之间。在不同组别中,T1w DANTE-SPACE形态学测量指标的两次测量ICC值为0.90~0.99。Bland-Altman分析显示,观察者间和两次测量间的大部分形态学测量指标均在95%的一致性限度内。T1w DANTE-SPACE技术在LEAD组不同血管节段的形态学指标ROC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 AUC)分别为0.904 [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 CI):0.825~0.983]和0.905 (95%CI:0.835~0.976)。当腘小腿动脉段的血管壁厚度为1.00 mm,LA为10.88 mm时,LEAD的敏感度分别为79.2%和85.4%,特异度分别为96.2%和92.3%,阳性预测值分别为97.4%和95.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71.4%和77.4%。结论 多序列MR-VWI在评估LEAD斑块形态学指标方面表现出良好的重复性和高准确性,支持其在LEAD的MRI检查中的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病变 磁共振成像 血管壁成像 诊断
下载PDF
髋臼发育不良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
3
作者 马世强 郭东辉 +2 位作者 肖丽 石秋玲 沈润斌 《临床外科杂志》 2024年第9期955-960,共6页
目的探究髋臼发育不良(DDH)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DDH病人9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研究组49例,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 目的探究髋臼发育不良(DDH)不同入路方式髋臼周围截骨术(PAO)对创伤应激、下肢力线及预后的影响。方法2021年1月~2022年1月我院收治DDH病人97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行常规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研究组49例,行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比较两组手术及术后康复指标、Mckay临床疗效、下肢力线、并发症、手术前后创伤应激因子[肾上腺素(NE)、皮质醇(COR)、血管紧张素Ⅱ(AngⅡ)]、髋关节影像学指标[前侧CE角(ACEA)、外侧CE角(LCEA)、髋臼指数(AI)]、改良Harris髋关节功能评分(mHHS)、髋关节结果评分日常生活能力量表(HOS-ADL)。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手术时间分别为(128.64±18.73)分钟和(141.80±21.59)分钟,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72.95±35.18)ml和(495.68±40.26)ml,术后引流量分别为(242.39±32.74)ml和(305.81±39.56)ml,住院时间分别为(11.57±2.29)天和(12.86±2.41)天,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Mckay临床疗效优良率(95.92%)高于对照组(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1天、3天、7天血清NE分别为(73.16±8.07)ng/L和(81.33±8.52)ng/L,(65.81±7.29)ng/L和(72.24±7.65)ng/L,(45.98±6.31)ng/L和(50.37±7.02)ng/L;COR分别为(164.84±19.35)ng/L和(178.62±21.46)ng/L,(142.69±17.81)ng/L和(157.36±19.22)ng/L,(88.79±16.13)ng/L和(97.62±17.50)ng/L;AngⅡ分别为(138.74±20.51)mmol/L和(150.19±21.36)mmol/L,(128.35±17.69)mmol/L和(137.18±19.24)mmol/L,(119.82±17.41)mmol/L和(128.73±18.50)mmol/L。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与对照组术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ACEA分别为(29.71±4.81)°和(27.68±4.53)°,(29.80±4.75)°和(27.72±4.60)°,(29.64±4.79)°和(27.63±4.51)°,LCEA分别为(33.79±6.12)°和(31.04±5.83)°,(33.82±6.10)°和(31.10±5.90)°,(33.75±6.08)°和(31.05±5.77)°,AI分别为(6.15±1.86)°和(7.03±1.94)°,(6.08±1.82)°和(7.01±1.89)°,(6.12±1.84)°和(7.06±1.90)°,mHHS评分分别为(72.15±7.65)分和(68.23±7.71)分,(76.51±7.52)分和(72.19±7.94)分,(90.13±5.16)分和(86.76±5.72)分,HOS-ADL评分分别为(79.92±7.50)分和(76.26±7.62)分,(80.85±7.42)分和(77.13±7.66)分,(89.73±6.37)分和(86.25±7.15)分,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下肢力线与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髂腹股沟入路PAO治疗DDH可优化手术,减轻机体创伤应激因子,能进一步提升疗效,改善股骨头覆盖状态及髋关节功能,提高生活质量,且安全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发育不良 髋臼周围截骨术 入路方式 创伤应激 下肢力线 影像学 髋关节功能
下载PDF
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
4
作者 陈昌美 胡容 +2 位作者 刘宗才 王荣品 曾宪春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2期212-216,共5页
目的:探讨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NLB)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疑似双下肢血管病变并行双能量CTA检查的患者52例,扫描后分别行线性融合(LB)技术和NLB技术重建,得到LB和NLB图像。对比LB、NLB及原始图像低kV(80 kV... 目的:探讨双能量CT非线性融合(NLB)技术在双下肢CTA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疑似双下肢血管病变并行双能量CTA检查的患者52例,扫描后分别行线性融合(LB)技术和NLB技术重建,得到LB和NLB图像。对比LB、NLB及原始图像低kV(80 kV组)3组图像质量,包括客观评价(CT值、SD、SNR、CNR)和主观评分,以及图像优良率和图像可诊断率。结果:3组图像主观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LB组评分最高。80 kV组、LB组、NLB组图像可诊断率分别为61.54%(32/52)、38.46%(20/52)、65.38%(34/52),优良率分别为30.77%(16/52)、0(0/52)、38.46%(20/52)。3组图像对应部位血管CT值、SD及CNR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NLB组CT值最高,且CT值、SD及CNR均高于LB组(均P<0.05)。3组图像对应部位血管SN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双能量CT的NLB技术可提高双下肢CTA检查的图像质量,有望增加双下肢血管疾病的检出率及诊断准确率,值得临床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肢 血管造影术 线性融合技术 非线性融合技术 图像质量
下载PDF
基于生成对抗网络的下肢X光图像三维重建算法
5
作者 叶瑞雯 王宝会 《计算机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2期222-228,共7页
下肢骨畸形一直是骨科医疗中一个常见且治疗难度较大的病症,通常需要医生基于病人下肢骨正侧位X光片进行畸形程度判断。其诊断与手术方案设计高度依赖医生的专业程度与经验水平,是当前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难题。为了降低医生诊断难度... 下肢骨畸形一直是骨科医疗中一个常见且治疗难度较大的病症,通常需要医生基于病人下肢骨正侧位X光片进行畸形程度判断。其诊断与手术方案设计高度依赖医生的专业程度与经验水平,是当前医疗领域非常重要的一个难题。为了降低医生诊断难度,需要给医生提供更加直观准确的下肢骨畸形模型展示。文中将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应用到医疗影像处理与三维重建中,提出PSSobel-X2CTGAN模型以实现基于二维X光影片到三维CT图像的重建。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调研梳理CT影像归一化、裁剪缩放和DRR生成的数据预处理流程,使其能更好地应用于三维重建模型的训练和预测;2)将生成对抗原理运用于模型训练中,通过对生成器上采样过程的优化使得生成的三维模型更加接近真实情况;3)设计合理的损失函数,在基本的重建损失和投影损失基础上,引入sobel loss使得最终图片的边缘更加清晰,更适用于高精度的三维骨模型重建。在开源的盆骨和膝关节数据上进行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模型在各项评价指标上都优于原始模型,且从可视化的图片结果来看,该模型所提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对下肢畸形诊断具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畸形矫正 三维重建 医学影像处理 生成对抗网络
下载PDF
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引导下不同固定方式对下肢放射治疗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研究
6
作者 贾卫娟 周军 +1 位作者 罗灿 周一兵 《医疗卫生装备》 CAS 2024年第3期61-65,共5页
目的:研究在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引导下不同固定方式对下肢放射治疗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于某院完成下肢肿瘤放射治疗的145例患者,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分为真空负压垫组(A组,n=46)、热塑膜组(B组,n=... 目的:研究在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引导下不同固定方式对下肢放射治疗患者摆位误差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选取2019年10月至2022年11月于某院完成下肢肿瘤放射治疗的145例患者,按照不同固定方式分为真空负压垫组(A组,n=46)、热塑膜组(B组,n=50)和丁字鞋组(C组,n=49)。根据统一标准为3组患者勾画靶区,制订放射治疗计划,利用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进行位置验证并记录AP(前后)、SI(头脚)、LR(左右)、Yaw(绕AP旋转)、Roll(绕SI旋转)、Pitch(绕LR旋转)共计6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结果:3组患者在LR、AP以及Roll方向上的摆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在LR、AP以及Roll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显著低于其他2组,C组在LR、AP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值显著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过修正后3种固定方式的摆位误差值均可满足临床治疗要求。结论:热塑膜固定方式可提高下肢放射治疗患者体位固定的精确性,有效减小摆位误差,推荐临床体位固定阶段优先考虑用热塑膜固定患者体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xacTrac影像引导系统 下肢肿瘤 固定方式 放射治疗 摆位误差
下载PDF
实时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微血管成像联合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分期中的应用
7
作者 付遵峰 彭琳 +3 位作者 沈雯怡 夏利平 刘燕 张家君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4期401-405,共5页
目的:探讨剪切波成像(SWE)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联合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9例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二聚体检查,对血栓行SWE及SMI检查。结果:不同分期患者弹性模量值、... 目的:探讨剪切波成像(SWE)及超微血管成像(SMI)技术联合D-二聚体在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109例下肢DVT患者,均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及D-二聚体检查,对血栓行SWE及SMI检查。结果:不同分期患者弹性模量值、SMI评分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以弹性模量均值16.65 kPa为截断值,SWE诊断慢性期DVT的敏感度为55.2%,特异度为82.5%,AUC为0.72(P<0.01);以弹性模量峰值24.85 kPa为截断值,SWE诊断慢性期DVT的敏感度为47.8%,特异度为90.0%,AUC为0.68(P<0.01);以SMI评分3分为截断值,SMI诊断慢性期DVT的敏感度为75.4%,特异度为82.5%,AUC为0.81(P<0.01)。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弹性模量均值、D-二聚体及SMI评分(≥3分)具有显著预测价值;三者联合诊断慢性期DVT的敏感度为84.1%,特异度为87.5%,AUC为0.89,高于单一弹性模量峰值及均值(P<0.01)。结论:SWE及SMI联合D-二聚体在DVT分期诊断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深静脉血栓 弹性成像技术 超微血管成像 超声检查 D-二聚体
下载PDF
基于行走模式的单关节与双关节功能性电刺激对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及脑部弥散张量成像的影响 被引量:1
8
作者 徐奕鹏 侯甜 +2 位作者 曲源 张虹 李金贤 《中国康复》 2023年第11期664-669,共6页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行走模式的单关节与双关节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其脑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4例,按肌群刺激方式随机分为诱发... 目的:探讨采用基于行走模式的单关节与双关节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恢复期患者下肢功能其脑部弥散张量成像(DTI)的影响。方法:纳入2021年3月~2022年3月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就诊的脑卒中患者84例,按肌群刺激方式随机分为诱发踝、膝双关节活动肌群的双关节组及仅诱发踝关节肌群活动的单关节组,每组42例。双关节组患者接受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FES治疗仪的四通道治疗模式,单关节组患者接受同一FES治疗仪的双通道治疗模式共3周。评估2组患者治疗1周、2周及3周后下肢运动功能、平衡功能、步行功能以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同时比较2组患者治疗3周后DTI相关指标变化。结果:治疗1周、2周、3周后,2组患者Fugl-Meyer运动评定量表(FMA)、脑卒中患者姿势评定量表(PASS)、Berg平衡量表(BBS)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均P<0.05);治疗后各时间点双关节组患者上述评分高于单关节组(均P<0.05);治疗2周、3周后双关节组患者Holden步行功能分级高于单关节组患者(均P<0.05);治疗3周后,2组患者各向异性分数比值(rFA)较治疗前均升高、各向异性分数不对称性(FAasy)较治疗前均降低,且双关节组患者rFA高于单关节组、FAasy低于单关节组(均P<0.05)。结论:基于正常行走模式的双关节FES对脑卒中患者的运动功能、平衡功能、行走功能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改善优于单关节FES;DTI提示多通道FES较单关节FES更有利于患者脑组织病灶恢复,对于提高脑卒中患者康复治疗水平具有临床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性电刺激 脑卒中 下肢运动功能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专科护理干预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9
作者 张斌 杨林 王凯 《当代医药论丛》 2023年第16期174-176,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专科护理干预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接诊的114例下肢血管病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研究组(n=57)。两组均行双下肢... 目的:探讨分析专科护理干预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2020年5月至2021年5月郑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门诊接诊的114例下肢血管病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57)和研究组(n=57)。两组均行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检查,在此期间给予对照组常规护理干预,给予研究组专科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成像率、图像质量及其家长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的一次性检查成功率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4.21%(P<0.05)。研究组的成像率为96.4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8.95%(P<0.05)。研究组的图像质量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儿家长的总满意度为94.74%,显著高于对照组患儿家长的75.44%(P<0.05)。结论:在儿童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中开展专科护理干预有助于提高一次性检查成功率、成像率、图像质量及患儿家长的满意度,干预效果十分理想,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科护理 双下肢双源螺旋CT血管成像 成像率 图像质量 下肢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一体化全景成像人工智能平台”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10
作者 章高林 涂宏 +2 位作者 施权 涂瑞芳 李卓远 《现代诊断与治疗》 CAS 2023年第12期1746-1750,共5页
目的探讨“一体化全景成像人工智能平台”中的全长位片拼接软件结合普通DR机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关节骨科进行TKA或UKA手术的患者30例,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双... 目的探讨“一体化全景成像人工智能平台”中的全长位片拼接软件结合普通DR机在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1年12月至2022年12月于江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关节骨科进行TKA或UKA手术的患者30例,采集所有患者术前、术后双下肢全长负重位片,观察组利用本平台软件结合普通DR机进行下肢全长位片的拼接,对照组利用院内全自动拼接设备及软件进行下肢全长位片的拼接,并对拼接好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片胫股角进行测量,后将同一患者观察组所测胫股角数值与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并记录胫股角测量的准确率,然后将两者的成片从图像质量、接缝精度、连接图像对比度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比较,以确保图像的准确性和一致性,将两者的成片分为A类图像、B类图像、C类图像。结果使用本平台软件进行术前、术后图像拼接的30例患者其胫股角与院内全自动拼接设备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其胫股角测量准确率为100%。图像A类图片率为95%,B类图片率为5%,无C类图片。经证实,本平台软件拼接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片质量均优良,其图像清晰度优异,能准确地反映下肢力线,其图像质量差异与院内全自动拼接设备及其软件所拼接图像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平台软件所拼接的双下肢全长负重位片能够精准测量下肢力线及胫股角,对于无自动拼接设备的医院进行膝关节置换术前方案制定、术中指导定位和截骨、术后对患者疗效进行评估等都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确实值得临床推广及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置换术 全长拼接成像技术 双下肢全长负重位片
下载PDF
脊髓电刺激治疗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短期疗效 被引量:1
11
作者 王硕 秦新愿 +3 位作者 高磊 刘焕宁 王靖 王江宁 《解放军医学院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51-955,共5页
背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及糖尿病足患者数量居高不下,脊髓电刺激作为可明确改善下肢循环的方法被专科医师所关注。如何简单有效地应用脊髓电刺激改善糖尿患者下肢循环,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微创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 背景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及糖尿病足患者数量居高不下,脊髓电刺激作为可明确改善下肢循环的方法被专科医师所关注。如何简单有效地应用脊髓电刺激改善糖尿患者下肢循环,研究较少。目的观察微创短时程脊髓电刺激(spinal cord stimulation,SCS)对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患者的短期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1-12月我科糖尿病周围血管病患者,男12例,女8例,年龄51~87周岁,应用穿刺柱状电极放置于硬脊膜外腔持续电刺激脊髓治疗,对比患者治疗前后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测温枪测试下肢5个点温度前后差异,红外热成像仪测试患者体表温度改变,对比手术前后患肢踝肱指数变化。结果20例电极置入后1 d、3 d、7 d的VAS评分(术前5.6±1.7,术后1 d、3 d、7 d分别为4.0±1.3、2.5±0.8、2.3±0.7)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01);治疗后下肢各检测点温度较前显著上升,足背术前温度为(36.03±0.13)℃、术后7 d为(36.74±0.14)℃;足底术前温度(35.90±0.17)℃、术后7 d为(36.44±0.23)℃(P<0.001);治疗前与治疗后1周比较,健侧与患侧红外热成像显示体表温度显著提高。结论短时程SCS可改善糖尿病性周围血管病患者的疼痛,改善下肢循环,不良反应少,安全有效,可应用于糖尿病足和糖尿病周围血管病的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电刺激 动脉硬化闭塞症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 下肢循环 红外热成像仪
下载PDF
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 被引量:5
12
作者 王磊 张雨帆 +1 位作者 李珉星 陈松 《河南中医》 2023年第5期725-729,共5页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镜像疗法和全身垂直律动治疗相结合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后下肢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镜像疗法和全身垂直律动治疗相结合的康复训练,研究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小续命汤加减。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下肢功能指标、平衡力评分、生活质量评分变化情况。结果:研究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评分低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下肢运动能力总分、FMA评分、BI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平衡能力评分、生存质量评分高于本组治疗前,且治疗后研究组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续命汤加减联合康复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下肢功能恢复,改善平衡能力,提高生存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卒中 下肢功能障碍 小续命汤加减 镜像疗法 全身垂直律动 康复训练
下载PDF
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对脑梗死患者步态对称性及神经网络的影响 被引量:11
13
作者 肖湘 毛玉瑢 +4 位作者 赵江莉 吕衍春 李乐 徐光青 黄东锋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1104-1108,共5页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 目的:评估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虚拟现实同步减重训练(VR+BWSTT)后步态对称性的远期变化及其神经机制。方法:8例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在3周VR+BWSTT前后各做一次三维步态检查及弥散张量成像(DTI),其中7例患者训练后3个月复查了三维步态和DTI。对以下参数进行前后对比: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步长不对称性、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下肢Fugl-Meyer评分、病灶中心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表观扩散系数(ADC)和FA指数(病灶中心FA值/健侧对应区FA值)、ADC指数(病灶中心ADC值/健侧对应区ADC值)。对FA指数、ADC指数与下肢Fugl-Meyer评分做相关性分析。结果:单腿支撑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在训练后改善(P<0.05),且持续至训练后3个月。步长不对称性和下肢各关节活动范围不对称性在训练后无改善(P>0.05)。训练前ADC指数与训练前后下肢Fugl-Meyer评分的变化值有相关性(P<0.05)。结论:VR+BWSTT可改善亚急性期脑梗死患者步态的时间不对称性和下肢Fugl-Meyer评分。ADC指数可预测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康复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减重 虚拟现实 下肢 弥散张量成像
下载PDF
MRI对下肢软组织良、恶性神经鞘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1
14
作者 郭永飞 洪国斌 +4 位作者 余水全 李水连 任明达 杨伟聪 陈菁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4年第4期77-79,103,共4页
目的分析下肢软组织良、恶性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下肢软组织良、恶性神经鞘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神经鞘瘤15例,对其形态、大小、边界、信号特征、深筋膜... 目的分析下肢软组织良、恶性神经鞘瘤的MRI表现及鉴别诊断要点,以提高对下肢软组织良、恶性神经鞘瘤的诊断及其鉴别诊断水平。方法搜集本院经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证实的下肢软组织神经鞘瘤15例,对其形态、大小、边界、信号特征、深筋膜完整性等进行综合分析,并与病理学进行对照。结果 15例下肢软组织神经鞘瘤,其中良性11例(囊性1例,囊实混合性7例,实性3例),MRI显示瘤体边缘清晰光滑,周围均见完整的纤维包膜,下肢软组织深筋膜结构完整,由于瘤体内束状区(Antoni A区)及网状区(Antoni B区)分布及含量多少的不同,T1WI呈等、稍低信号,T2WI呈等或高信号,其中5例见"靶征",2例见"神经出入征",4例见"脂肪分离征"。15例中恶性4例,瘤体直径均超过5cm,均为囊实性,无完整包膜,T1WI呈以等、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T2WI呈以等、稍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1例见"神经出入征",4例见"脂肪分离征"、脂肪水肿及深筋膜结构破坏。结论下肢软组织内良、恶性神经鞘瘤具有一定MRI特征,结合多种影像征象可提高正确诊断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鞘瘤 下肢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之二—临床分布特征 被引量:4
15
作者 熊建群 徐小丽 +2 位作者 陈秀兰 李应华 王莉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1103-1105,1109,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的优缺点及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及好患肢体等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56例下肢深静脉受检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及好患肢体等...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深静脉的优缺点及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及好患肢体等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1356例下肢深静脉受检者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果,观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年龄、性别、病因及好患肢体等临床分布特征。结果1356例受检者中,共检出下肢静脉流速减慢81例(5.97%),下肢静脉高凝状态31例(2.29%),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63例(4.65%),深静脉血栓形成340例(25.07%)。深静脉血栓好发年龄分布在60至80岁,高峰分布在70~80岁,其中女性200例(占58.82%),男性140例(41.18%),发生在左侧肢体194例(57%),右侧肢体107例(31.5%),双下肢39例(11.5%),性别之间和左右侧患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P<0.05及P<0.01)。血栓形成的主要病因有长期卧床或制动、手术或创伤、疾病因素(主要为恶性肿瘤、糖尿病、自身免疫性疾病及下肢炎性疾病)等。结论下肢深静脉血栓以女性、左下肢多见,发病高峰年龄在70~80岁。彩色多普勒超声可检出下肢深静脉各种病变,具有直观性、敏感性及可重复性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 静脉 血栓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临床
下载PDF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脊髓损伤后并发肺动脉栓塞患者下肢静脉血栓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21
16
作者 郭忆 李雪梅 张红菊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767-770,共4页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同期35例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肺栓塞组中,36例脊髓损伤患者,1...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脊髓损伤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和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肺动脉栓塞患者(肺栓塞组)和同期35例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住院患者(对照组)进行下肢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肺栓塞组中,36例脊髓损伤患者,1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4例非脊髓损伤患者,9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脊髓损伤患者与非脊髓损伤患者相比,两组肺栓塞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有5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组与对照组相比,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肺栓塞组中,3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11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23例慢性肺栓塞患者,10例检出下肢静脉血栓。两者检出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肺栓塞组中,31例检出股静脉瓣反流和小腿肌肉间静脉扩张,检出率51.7%;对照组8例检出,检出率22.9%。两组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脊髓损伤后肺栓塞患者与非脊髓损伤肺栓塞患者的下肢静脉血栓检出率无明显差别,但均明显高于无肺栓塞的脊髓损伤患者。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下肢静脉对肺栓塞诊断具有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栓塞 深静脉血栓形成 下肢 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成像 脊髓损伤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直接和间接血管成像对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继发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2
17
作者 沈秀芝 信瑞强 +2 位作者 石逸杰 张志鹏 彭如臣 《河北医药》 CAS 2019年第13期1962-1965,共4页
目的直接法多层螺旋CT(MSCT)静脉成像和间接法MSCT动脉成像是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和下肢静脉血栓常用的方法,进一步比较分析这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为优化临床检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7年经DSA证实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 目的直接法多层螺旋CT(MSCT)静脉成像和间接法MSCT动脉成像是诊断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和下肢静脉血栓常用的方法,进一步比较分析这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为优化临床检查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至2017年经DSA证实的髂静脉压迫综合征(IVCS)患者87例,同时有完善的间接法MSCT动脉成像(MSCTA)或直接法MSCT静脉成像(MSCTV)影像学资料。按检查方式分成2组,直接法髂静脉MSCTV组和间接髂静脉MSCTA组,比较两种检查方法在诊断IVCS组和其继发下肢血栓的诊断价值。结果直接法髂静脉MSCTV组和间接髂静脉MSCTA组患者性别、年龄、身高、体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种检查方法均能很好的诊断髂静脉受压综合征。直接法髂静脉MSCTV相比间接髂静脉MSCTA在诊断髂静脉、股静脉、腘静脉继发血栓更为清晰、敏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SCT是IVCS重要的检查手段,MSCTV和MSCTA均能很好诊断诊断IVCS,但MSCTV对下肢静脉继发血栓的显示更具优势,是临床除DSA之外相对简单、无创、安全的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SCT静脉成像 MSCT动脉成像 髂静脉压迫综合征 下肢静脉血栓
下载PDF
下肢肌肉损伤的低场MRI表现 被引量:9
18
作者 丁长青 王文生 +2 位作者 丁爱兰 崔智慧 史志卫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2年第3期83-86,共4页
目的分析下肢肌肉损伤的低场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45例肌肉损伤的患者的低场MRI资料。结果拉伤16例,表现为肌腱交界处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线状或片状影;挫伤12例;表现为直接受伤部位水肿,肌肉体积增大呈T1WI低信号T2W... 目的分析下肢肌肉损伤的低场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证实的45例肌肉损伤的患者的低场MRI资料。结果拉伤16例,表现为肌腱交界处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的线状或片状影;挫伤12例;表现为直接受伤部位水肿,肌肉体积增大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血肿10例,表现为肌肉内团块状病变,因时期不同可有不同的信号表现;急性骨筋膜室综合症4例,表现为受累肌肉高度水肿、肌间隔结构模糊,呈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慢性骨筋膜室综合征3例,表现为特定筋膜室间腔内累及骨骼肌全长2/3以上的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区,内可见骨骼肌溶解液化信号。结论 MRI在下肢肌肉损伤中具有重要诊断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骨骼肌 肌肉损伤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价值 被引量:20
19
作者 肖春梅 钟毓东 +1 位作者 陈琴 张乃平 《西部医学》 2010年第10期1913-1914,共2页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DFI诊断的62例下肢DVT患者在不同病变期的声像图特点。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血管的二维超声图像、彩色多普... 目的评价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CDFI诊断的62例下肢DVT患者在不同病变期的声像图特点。结果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在急性期、亚急性期及慢性期病变血管的二维超声图像、彩色多普勒血流特点及频谱多普勒均有差异显著性。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可做为首选检查方法,并可评价临床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彩色多普勒超声 下肢深静脉血栓 诊断
下载PDF
全景卧位成像技术在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胡安宁 辛小燕 朱斌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1期96-98,共3页
目的探讨全景一次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卧位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及优势。方法对怀疑下肢静脉管壁及通路异常的25例患者行注射对比剂后一次全景成像摄影,其中12例既往还行过常规透视下分段点片摄影。结果全下肢静脉血管通过无缝拼接... 目的探讨全景一次数字化成像技术在卧位全下肢静脉造影中的应用方法及优势。方法对怀疑下肢静脉管壁及通路异常的25例患者行注射对比剂后一次全景成像摄影,其中12例既往还行过常规透视下分段点片摄影。结果全下肢静脉血管通过无缝拼接能同时在一张X线片上清晰显示,效果满意。结论全景拼接一次成像技术能有效去除多幅拼接伪影,使全下肢血管同时一次显示,更有利于血管外科对血管走形的整体观察和手术方案的制定,尤其在下肢静脉造影要求在卧位上摄影能一次成像也有效地避免既往透视下多段点片摄影带来的操作繁琐以及过多X线辐射剂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景成像 全下肢静脉 无缝拼接 血管造影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