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9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and the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to do or not to do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被引量:1
1
作者 Mohammad Ali Abtahi Alireza Zandi +3 位作者 Eslam Mandegarfard Hamidreza Jahanbani-Ardakani Behzad Mahaki Seyed-Hossein Abtahi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6期1053-1055,共3页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changes of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VPFH) after unilateral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Twenty-five and twenty-six patients who were candidates for lateral rectus mu... In this study, we aimed to evaluate changes of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VPFH) after unilateral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Twenty-five and twenty-six patients who were candidates for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were assigned into “with” and “without”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study arms. The VPFH was measured at one-day before surgery and in two weeks and three months, postoperatively. Three months after surgery, significant increase of VPFH was observed in both groups (Paired t-test; P=0.005). Also, less widening of VPFH was observed in “with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group (Change in VPFH in “with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vs “without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groups: 0.48 mm vs 1.34 mm; ANCOVA test; P〈0.001). However, such results were not observed two weeks post-operatively (Change in VPFH in “with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vs “without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groups: -0.28 mm vs 0.28 mm; ANCOVA test; P=0.302). Intermuscular septum dissection is recommended in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to partially prevent the undesirable increment of VPF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ntermuscular septum lateral rectus muscle recession vertical palpebral fissure height
下载PDF
Using the traditional model to evaluate the active force of the human lateral rectus muscle
2
作者 GAO ZhiPeng CHEN WeiYi +3 位作者 JING Lin FENG PengFei WU XiaoGang GUO HongMei 《Science China(Physics,Mechanics & Astronomy)》 SCIE EI CAS 2014年第5期983-987,共5页
The information on the force 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s)is beneficial for strabismus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lanning,and a direct and simple method is important for surgeons to obtain these forces.Based on the tradit... The information on the force of extraocular muscles(EOMs)is beneficial for strabismus diagnosis and surgical planning,and a direct and simple method is important for surgeons to obtain these forces.Based on the traditional model,a numerical simulation method was proposed to achieve this aim,and then the active force of the lateral rectus(LR)muscle was successfully simulated when the eye rotated every angle from 0°to 30°in the horizontal plane from the nasal to the temporal side.In order to verify these simulations,the results were compared with the previous experimental data.The comparison shows that the simulation results diverged much more than the experimental data in the range of 0°–10°.The errors were corrected to make the simulation results closer to the experimental data.Finally,a general empirical equation was proposed to evaluate the active force of the LR muscle by fitting these data,which represent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simulation forces and the contractive amounts of the LR muscl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ORCE extraocular muscles lateral rectus muscle eye movement model
原文传递
利鲁唑改善肌萎缩侧索硬化小鼠的运动功能及肌肉纤维化
3
作者 张秀芬 李晓梅 +5 位作者 聂露琳 何开武 李沫 王星星 张朝晖 杨细飞 《中南医学科学杂志》 CAS 2024年第4期523-528,共6页
目的探究利鲁唑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小鼠的运动功能和肌肉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3周龄雄性转基因ALS小鼠12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利鲁唑组,另选取6只野生型雄性小鼠作为正常组。通过悬挂测试、爬杆测试、转棒测试、抓握力测试、步... 目的探究利鲁唑对肌萎缩侧索硬化(ALS)小鼠的运动功能和肌肉纤维化的影响。方法选取13周龄雄性转基因ALS小鼠12只,随机均分为模型组、利鲁唑组,另选取6只野生型雄性小鼠作为正常组。通过悬挂测试、爬杆测试、转棒测试、抓握力测试、步态测试评估各组小鼠运动能力。比较各组小鼠体质量和血清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采用肌肉病理组织学评估肌肉萎缩情况。采用免疫组化分析各组脊髓病变情况。结果与正常组相比,模型组ALS小鼠体质量明显下降,运动功能显著减弱,表现为爬杆时间增加,悬挂时间和前肢抓力减少,步幅长度缩短,肌酸激酶、乳酸脱氢酶水平升高(P<0.05);骨骼肌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纤维化,脊髓运动神经元大量丢失,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与模型组相比,利鲁唑组显著改善了ALS小鼠的运功功能,降低骨骼肌炎症细胞浸润和组织纤维化,减少了脊髓运动神经元丢失数量,抑制星形胶质细胞和小胶质细胞异常激活。结论利鲁唑早期治疗具有改善ALS小鼠运动功能减退、步态缓滞失衡和肌肉纤维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运动功能 利鲁唑 肌肉纤维化 小鼠
下载PDF
不同矫正手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美学效果及对睑板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郑中文 唐棣 桂思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78-8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矫正手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美学效果及对睑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10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患者接受皮... 目的:探讨不同矫正手术治疗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的美学效果及对睑板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9月-2023年4月笔者医院收治的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103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51)和对照组(n=52)。对照组患者接受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治疗,观察组接受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术后美学效果满意度、手术前后眼睑功能、手术相关指标、治疗效果相关指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术后美学效果总满意度为94.12%,高于对照组的80.77%(P<0.05);观察组睑缘评分、睑板腺挤压试验评分低于对照组,睑板腺脂质分泌情况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泪阜显露率、睑裂宽度以及睫毛朝向均高于术前,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高于术前,泪腺分泌试验(Schirmer’s test,SIT)、角膜荧光素染色试验(Corneal fluorescein staining,CSF)低于术前,且观察组BUT高于对照组,SIT、CSF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总发生率为7.84%,与对照组的13.4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相较于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更有利于提高老年性下睑内翻合并倒睫患者整体美观性,改善睑板功能等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性下睑内翻 倒睫 单纯皮肤-眼轮匝肌瓣切除术 皮肌瓣联合外侧睑板楔形切除术 美学效果 睑板功能
下载PDF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
5
作者 徐星 吴平平 《中国民康医学》 2024年第3期97-99,共3页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的效果。方法:选取2021年6月至2022年6月该院收治的8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儿进行前瞻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予以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观察组采用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比较两组矫正效果,手术前后斜视度、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以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正矫率高于对照组,欠矫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两组视近度、视远度均低于术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功能恢复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6个月、1年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双眼外直肌后徙术治疗间歇性外斜视患儿可提高正矫率、融合功能恢复率和立体视恢复率,降低欠矫率、斜视度和复发率,其效果优于单眼外直肌后徙术联合内直肌缩短术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眼外直肌后徙术 间歇性外斜视 矫正 斜视度 融合功能 立体视功能 复发率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15
6
作者 郭长梅 王为农 +1 位作者 王雨生 胡丹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9年第2期325-327,共3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在某些类型大角度外斜视矫正术中的应用和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我院2006-01/2008—07在外斜视矫正术中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的临床病例48例,其中分开过强型外斜视29例,知觉性外斜视16例,麻痹性外斜视3例。所有病例外斜视度数均〉40^△。手术原则是尽量在2条肌肉上完成斜视度的矫正。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先行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9.5mm),残余度数再行一眼内直肌缩短术。知觉性外斜视手术首选视力较差的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8.0~12mm)加内直肌缩短(6~8mm),若矫正不足再行对侧眼外直肌后徙术。动眼神经不全麻痹者行麻痹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12~13mm)加内直肌大量截除(10mm)。结果: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外观良好,29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中,23例正位,6例欠矫;16例知觉性外斜视中13例正位,2例欠矫,1例过矫;3例麻痹性外斜视中,1例正位,2例欠矫。所有欠矫或过矫均在±8~±15^△,均不需要二次手术。所有病例中3例分开过强型外斜视和2例知觉性外斜视出现轻度外转不足,外转时角膜缘距外眦角约2~3mm;3例麻痹性外斜视外转不足均在3~4mm。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对大度数的分开过强型外斜视,知觉性外斜视及麻痹性外斜视效果满意,避免了损伤过多的眼外肌,增加了外斜视矫正术的一次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 分开过强型外斜视 知觉性外斜视 麻痹性外斜视
下载PDF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应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陈彦茹 张俊华 +2 位作者 翁景宁 方丽君 王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1213-1216,共4页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 目的观察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在知觉性外斜视手术中的远期疗效,分析其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2年5月至2013年9月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的知觉性外斜视病例12例。外斜视度数均〉50△,患眼固视功能差。在斜视眼行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缝合于原肌止点后12.0 mm)联合内直肌缩短术(4.0~7.0 mm),观察术后眼位、眼球运动、眼面外观及视功能远期疗效。结果随访13~27个月后,12例患者术后眼位正位,眼球外转稍有受限;眼面外观良好;均获得较稳定的患眼固视能力,但未建立明确的双眼视功能。结论外直肌超常量后徙固定稳定了后徙外直肌的位置,减少了手术肌肉条数,具有安全可行、远期疗效稳定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性斜视 外斜视 外直肌超常量后徙
下载PDF
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比较 被引量:18
8
作者 许鹏雍 陈俊 +6 位作者 班付伟 梁广权 黄刚 黄金实 梁善校 廖正文 李辉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19年第3期299-302,共4页
目的通过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前瞻性纳入百色市人民医院骨外科的8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分别采用改良St... 目的通过比较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疗效,探寻一种有效的手术入路方式。方法前瞻性纳入百色市人民医院骨外科的80例骨盆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分别采用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腹直肌外侧入路治疗。z比较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复位质量状况、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结果 (1)观察组患者髋关节功能评价优良率为85. 00%(34/40),稍高于对照组的80. 00%(32/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2)观察组患者解剖复位及满意度分别为45. 00%(18/40)及45. 00%(18/40),对照组患者解剖复位及满意度分别为40. 00%(16/40)及42. 50%(17/40),两组患者解剖复位及满意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3)观察组手术显露时间、术中出血量及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17. 02±3. 45) min、(668. 29±55. 45) ml及(17. 08±2. 53)分,对照组分别为(16. 78±3. 32) min、(679. 39±57. 37) m L及(17. 25±2. 68)分,上述3个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经改良Stoppa切口入路与经腹直肌外侧切口手术处理骨盆髋臼骨折的临床效果无显著性差异,但是相比于改良Stoppa切口入路而言,经腹直肌外侧入路在处理移位程度较大的骨盆骨折以及显露等方面具有更大的优势,且不会受限于膀胱损伤等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盆髋臼骨折 改良Stoppa切口入路 腹直肌外侧入路 髋关节功能评分
下载PDF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CMAP波幅与ALSFRS-r评分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5
9
作者 秦星 靳娇婷 +6 位作者 胡芳芳 康丽 刘潇 贾蕊 赵星 张荣华 党静霞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634-638,共5页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下降与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revise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的相关性... 目的分析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ompound muscle action potential,CMAP)波幅下降与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revised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functional rating scale,ALSFRS-r)的相关性。方法 258例ALS患者进行常规运动神经传导测定,对上、下肢不同神经CMAP波幅下降进行分析,并探讨其与ALSFRS-r评分及各亚项评分的关系。结果大多数患者出现运动神经传导异常,其中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传导异常均以CMAP波幅减低最为常见(14.80%~59.90%),然后依次为末端运动潜伏期(distal motor latency,DML)延长(1.83%~25.00%)、CMAP未引出(2.23%~10.55%)和运动传导速度(motor conduction velocity,MCV)减慢(0~14.36%)。相关分析显示,正中神经、尺神经、腓总神经和胫神经的CMAP波幅与ALSFRS-r呈正相关(r=0.333,P<0.001;r=0.284,P<0.001;r=0.189,P=0.002;r=0.253,P<0.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正中神经和胫神经的CMAP波幅与ALSFRS-r呈正相关,ALSFRS-r颈膨大亚项得分与正中神经CMAP波幅明显相关,而与尺神经CMAP波幅无相关性;ALSFRS-r腰膨大评分与胫神经和腓总神经CMAP波幅均有相关性。结论ALS患者运动神经传导异常以CMAP波幅下降最多见。它是一种有效的不可忽视的客观判断ALS病情严重程度的电生理指标,不同神经的CMAP波幅下降对判断颈膨大和腰膨大支配肌肉功能损害程度与ALSFRS-r评分中各个亚项评分具有同等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肌萎缩侧索硬化 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改良肌萎缩侧索硬化功能评分
下载PDF
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治疗大角度外斜视的疗效评价 被引量:12
10
作者 杨丽坤 李宁东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38-442,共5页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 背景临床上矫正超过50。的大角度外斜视时往往需对3条或4条水平直肌进行手术,以避免因外直肌超长量后徙(〉7Inm)引起的眼球外转受限。但研究表明,超长量外直肌后徙可有效矫正大角度外斜视,且术后并不出现眼球明显外转受限。这个结果仍有待临床上进行验证。目的观察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对大角度外斜视的矫正效果。方法采用系列病例观察法对2013年5月至2014年10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双眼外直肌超常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的间歇性或恒定性大角度外斜视患者51例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其中29例为间歇性外斜视,22例为恒定性外斜视。所有患者均接受术前及术后眼前节、眼底、眼球运动和双眼视功能检查,采用三棱镜加遮盖法测量斜视角大小。依据病史、眼球运动、知觉状态和斜视角度数对患者行个体化手术治疗,术中结合可调整缝线技术,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术后随访时间均超过6个月,比较术眼术前和术后眼位变化、眼球运动情况以及双眼知觉功能。结果行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者33例,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者18例。术前患者视远(5111)斜视度为-52△-120△,平均(-70.57±16.46)△;视近(33cm)斜视度为-55△—-130△,平均(-75.65±16.14)△。左眼外直肌后徙8~15mm,平均(11.17±1.67)mm,右眼外直肌后徙9~15mm,平均(11.28±1.62)mm,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3~6mm。末次随访时患者视远斜视度为+4△~-14△,平均(~3.45±4.20)△;视近斜视度为+4△~-14△,平均(-5.49±3.96)△,其中41例术后眼球正位,占80.4%,10例欠矫,未发现过矫者。32例患者术后立体视较术前改善,其中术前无立体视的27例中18例术后获得不同程度的立体视。无-例患者出现眼球运动障碍。结论双眼外直肌超长量后徙术或合并非主导眼内直肌缩短术可有效治疗大角度外斜视,可减少需要手术的眼外肌数目,术后未发现眼球运动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科手术 外斜视/手术 眼外肌/手术 治疗结果 双眼视 外直肌后徙 超长量 大角 度外斜视
下载PDF
垂直直肌移位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疗效 被引量:3
11
作者 秦萍 李志刚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982-983,共2页
目的探讨垂直直肌移位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外直肌全麻痹的内斜视患者,采取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周,12例患者第一眼位均为正位,功能视野复视消失,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a,9例... 目的探讨垂直直肌移位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2例外直肌全麻痹的内斜视患者,采取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手术疗效。结果术后1周,12例患者第一眼位均为正位,功能视野复视消失,麻痹眼外转均可过中线;术后1a,9例患者眼位正位,2例患者欠矫10△~20△,1例患者欠矫>20△。12例患者麻痹眼外转功能均较术前明显改善。结论垂直直肌全移位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麻痹眼外转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直肌移位 外直肌全麻痹 功能视野复视
下载PDF
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效果 被引量:2
12
作者 赖伟强 陈楚群 +3 位作者 黄启治 缪海雄 邵晏清 钟锡鸿 《广西医学》 CAS 2016年第4期490-492,共3页
目的评价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观察组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方式。比较两组手术... 目的评价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60例髋臼前柱骨折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均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其中对照组采用经髂腹股沟入路手术,观察组采用经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方式。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解剖复位质量、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短于或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复位优良率为93.3%,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观察组髋关节功能优良率为86.7%,高于对照组的63.3%(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3%,低于对照组的43.3%(P<0.05)。结论腹直肌外侧切口入路治疗髋臼前柱骨折操作简便、创伤小,视野显露充分,复位良好,有利于术后临床功能的更好恢复,因此可作为临床治疗此类骨折类型的首选入路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髋臼前柱骨折 腹直肌外侧 手术入路
下载PDF
眼眶鼻侧进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临床观察 被引量:4
13
作者 王立涛 李俊 《昆明医科大学学报》 CAS 2016年第8期97-100,共4页
目的观察眼眶鼻侧进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义眼台暴露发生率与传统巩膜壳内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比较.方法调查75例眼内容物剜出术后Ⅰ期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患者,采用直接巩膜壳内义眼台植入26例(A组),采用眼眶鼻侧进路... 目的观察眼眶鼻侧进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后义眼台暴露发生率与传统巩膜壳内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比较.方法调查75例眼内容物剜出术后Ⅰ期行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的患者,采用直接巩膜壳内义眼台植入26例(A组),采用眼眶鼻侧进路义眼台植入49例(B组),术后随访6个月至5 a,观察两种手术方式术后发生义眼台暴露发生情况,对所得数据采用χ^2检验.结果观察发现A组暴露8例,其中2例行筋膜结膜修补术后修复,6例行义眼台及异体巩膜更换后愈合;B组中仅1例轻度暴露,行单纯结膜修补术后修复.2种手术方式义眼台暴露发生率A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严重的眼球破裂伤、无光感疼痛性眼球或萎缩眼球患者行眼眶鼻侧进路羟基磷灰石义眼台植入术可以有效避免术后发生义眼台暴露,减少术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眶鼻侧进路 内直肌 羟基磷灰石 义眼台植入术
下载PDF
针刺眼外直肌穴配合电针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2
14
作者 刘征 史留举 +1 位作者 马琳 高维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 CAS 2020年第12期2355-2359,共5页
【目的】观察针刺眼外直肌穴配合电针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外伤后所致的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眼外直肌穴并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经络辨证取穴针刺治... 【目的】观察针刺眼外直肌穴配合电针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外伤后所致的外展神经麻痹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给予针刺眼外直肌穴并配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传统经络辨证取穴针刺治疗。每天治疗1次,每周治疗6天,治疗12 d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12 d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眼球最大水平复视角度和患侧眼球运动距离的变化情况,以及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结果】(1)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眼球最大水平复视角水平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患者患侧眼球最大水平复视角水平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治疗后,2组患者患侧眼球运动距离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在改善患侧眼球运动距离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3)观察组总有效率为76.7%(23/30),对照组为53.3%(16/30)。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眼外直肌穴配合电针治疗外伤后外展神经麻痹,能够改善患者眼球的运动功能,临床疗效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针刺 眼外直肌 电针 外伤 外展神经麻痹
下载PDF
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倪琳 刘洪臣 +1 位作者 徐娟 罗颂椒 《口腔颌面修复学杂志》 2009年第6期324-326,共3页
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w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各分为7个时间段,其中实验组大鼠佩戴可摘式上颌斜面导板功能矫治器。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测定大鼠... 目的:研究功能矫形前伸青春期大鼠下颌对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的影响。方法:选用5w龄雄性SD大鼠70只,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并各分为7个时间段,其中实验组大鼠佩戴可摘式上颌斜面导板功能矫治器。在不同的时间段,分别测定大鼠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结果:自矫治器佩戴第1-42d,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Na+泵活性均有显著性差异。Na+泵活性自第1d开始上调,第21d达到最高峰,之后开始回落,在第28d、42d仍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生长发育对Na+/K+-ATPase功能活性没有显著影响,功能矫形治疗使翼外肌Na+/K+-ATPase功能活性产生了适应性增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氏Ⅱ类 导下颌向前 翼外肌Na+/K+-ATPase
下载PDF
功能矫形状态下的翼外肌适应性重建 被引量:1
16
作者 阎潇 孙仙蕊 +1 位作者 刘丽娟 袁晓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3期329-332,共4页
面颌部肌肉组织在牙颌面畸形的发生、发展、矫治和疗效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可以随外界刺激的改变而发生适应性重建,这也是正畸医生能通过矫形力调控其重建的基础。其中,翼外肌是面颌部重要的咬肌之一,在功能矫形治疗中对... 面颌部肌肉组织在牙颌面畸形的发生、发展、矫治和疗效维持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其结构和功能可以随外界刺激的改变而发生适应性重建,这也是正畸医生能通过矫形力调控其重建的基础。其中,翼外肌是面颌部重要的咬肌之一,在功能矫形治疗中对维持颞颌关节的关节盘和髁突稳定的功能位置关系起重要作用。在此过程中,成肌细胞是应力刺激的感受器和应力刺激翼外肌重建的效应器。深入研究成肌细胞的力学信号转导机制对于阐明功能矫形过程中翼外肌重建的机制十分必要,本文就功能矫形状态下翼外肌细胞适应性重建的功能矫形的原理、翼外肌与功能矫形和成肌细胞与功能矫形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矫形 翼外肌 成肌细胞 周期性牵张 重建
下载PDF
咀嚼肌功能紊乱治疗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7
作者 刘瑾 吕梦翔 《天津医科大学学报》 2005年第1期48-49,共2页
目的:为临床治疗咀嚼肌功能紊乱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方法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咀嚼肌进行解剖。结果:下颌支的内、外面分别有咀嚼肌附着,当它们收缩时可产生强大的力量,运动颞下颌关节。结论:各种下颌运动中,... 目的:为临床治疗咀嚼肌功能紊乱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大体解剖方法在经常规防腐处理的成人尸体标本上对咀嚼肌进行解剖。结果:下颌支的内、外面分别有咀嚼肌附着,当它们收缩时可产生强大的力量,运动颞下颌关节。结论:各种下颌运动中,咬肌、翼内肌、翼外肌、颞肌发挥着不同作用,由于精神因素或病理因素的影响可引起咀嚼肌功能紊乱和痉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咀嚼肌功能紊乱 咬肌 翼内肌 翼外肌 颞肌
下载PDF
股直肌近端肌皮瓣内旋转的解剖学研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1
18
作者 陆进 陈士文 +2 位作者 俞鹏 陶恒 刘宏升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16年第1期10-12,15,共4页
目的为股直肌近端肌皮瓣向内旋转应用于临床腹股沟区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和提出新术式。方法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42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观察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进入股直肌的部位和在股直肌的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股... 目的为股直肌近端肌皮瓣向内旋转应用于临床腹股沟区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提供解剖学基础和提出新术式。方法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42侧成人下肢标本,解剖并观察旋股外侧动脉的降支进入股直肌的部位和在股直肌的分支、分布和吻合情况。结果股直肌近端由旋股外侧动脉提供血供,以降支为主。股直肌全长13.4±3.8cm,起止点直径为3.1±0.4mm、1.9±0.8mm;降支到股直肌有肌皮支2支以上,平均2.5支;股直肌的上支动脉(61.3±6.8)%和下支(91.0±5.6)%来自降支,且下支为股直肌的主要营养血管,下支起始处的外径及长度为2.4±0.4mm、7.6±2.3cm。结论股直肌近端带有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可以形成具有血管蒂长肌皮瓣;在股直肌近端离断髂前下棘的肌肉附着处并向下内旋转,临床可用于腹股沟部软组织缺损的填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股外侧动脉 肌皮瓣 股直肌 降支
下载PDF
Jensen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
19
作者 金丽英 马春霞 +1 位作者 蔡风梅 杨东光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867-868,共2页
目的:观察Jensen术(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05/2006-09采用Jensen术治疗15例外直肌全麻痹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正位14例、欠矫1例二次手术后正位。所有患者外观满意,复视消失、代偿头位... 目的:观察Jensen术(直肌联结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1999-05/2006-09采用Jensen术治疗15例外直肌全麻痹患者的手术效果。结果:一次手术后正位14例、欠矫1例二次手术后正位。所有患者外观满意,复视消失、代偿头位消失、第一眼位正位、眼球可外转10°~20°,未发现眼前节缺血现象。结论:Jensen术是治疗外直肌全麻痹的理想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直肌麻痹 斜视
下载PDF
功能前伸大鼠下颌翼外肌胰岛素含量昼夜节律的研究
20
作者 周冀 顾连英 +1 位作者 张红霞 张珍 《中国医学创新》 CAS 2011年第5期18-20,共3页
目的通过研究功能矫治器前伸大鼠下颌,胰岛素在翼外肌局部含量昼夜波动规律以及在不同时段戴用同一矫治器时此内在节律的变化特征,探讨功能矫治器最佳戴用时间以及戴用时间长短与效应的关系。方法 54只四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 目的通过研究功能矫治器前伸大鼠下颌,胰岛素在翼外肌局部含量昼夜波动规律以及在不同时段戴用同一矫治器时此内在节律的变化特征,探讨功能矫治器最佳戴用时间以及戴用时间长短与效应的关系。方法 54只四周龄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成3组,使用自制咬合前伸矫治器,取大鼠两侧翼外肌用放射免疫法计测翼外肌内胰岛素含量。应用时间生物学统计方法-余弦法处理全部计测值判断是否合乎节律特征。结果各组胰岛素含量拟合余弦曲线分别为:对照组胰岛素的含量拟合余弦曲线方程为Yi=32.1+5.3cos(15 ti+177)。12 h加力组胰岛素的含量拟合余弦曲线方程为Yi=37.1+6cos(15 ti+185)。24 h加力组胰岛素的含量拟合余弦曲线方程为Yi=39.6+5.7cos(15 ti+188)。3组皆具有生物节律性,且24 h加力组胰岛素的含量高于12 h加力组,12 h加力组高于对组照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大鼠翼外肌的生长改建,昼夜并非均匀一致,而是表现出有规律的昼夜波动过程,即白天增生改建较强,夜晚较弱。戴用功能矫治后生长加速,白天12 h戴用功能矫治器即可产生矫治效果。戴用时间延长会增加功能矫治器的矫治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能前伸 胰岛素含量 下颌翼外肌 昼夜节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