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odified ulcer debridement in the treatment of the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of the cornea 被引量:3
1
作者 Jun-Yi Wang Dian-Qiang Wang +2 位作者 Xiao-Lin Qi Jun Cheng Li-Xin Xi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phthalmology(English edition)》 SCIE CAS 2018年第2期223-229,共7页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corneal ulcer debridement in superficial fungal keratitis unresponsive to medications.METHODS: A total of 209 patients(209 eyes) with fungal keratitis, involving no more t... AIM: To evaluate the efficacy of modified corneal ulcer debridement in superficial fungal keratitis unresponsive to medications.METHODS: A total of 209 patients(209 eyes) with fungal keratitis, involving no more than 50% of the stromal depth and not responding to antifungal agents for 2 wk, were recruited in this retrospective, noncomparative study. The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modified corneal ulcer debridement. All visible corneal infiltrates were removed under an operating microscope to obtain a clean stromal bed and smooth incised edges. Antifungal drugs were used immediately after surgery. Healing time of the ulcers was recorded. Fungal recurrence, visual acuity, corneal thickness and risk factors for treatment failure were monitored.RESULTS: The follow-up was 13.6±5.8m o. The corneal ulcers healed in 195 of 209 eyes(93.3%), with a mean healing time of 8.4±6.8 d. The other 14 eyes were further treated by penetrating keratoplasty(PK)(1 eye), anterior lamellar keratoplasty(LK)(7 eyes), conjunctival flap covering(4 eyes) or amniotic membrane transplantation(2 eyes). The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 was ≥20/70 in 80.3% of the eyes, ≥20/40 in 56.9% of the eyes, and ≥20/25 in 27.3% of the eyes. The corneas at the lesions became thinner, but all in the safe range. No fungal recurrence or corneal ectasis developed during the follow-up. The risk of treatment failure was higher in patients with preoperative hypopyon(P=0.036) and ever using steroid(P=0.025).CONCLUSION: Modified surgical debridement is a simple and effective method for the treatment of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of the cornea, with improved visual acuity and no recurrence. Such an intervention in time can rapidly control fungal infection and largely shorten corneal ulcer healing tim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ngal keratitis superficial fungal infection debridement cornea ulcer corneal scraping
下载PDF
1008例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及其病原菌分析
2
作者 王宗岭 路金明 +1 位作者 郭辉 王云 《皮肤性病诊疗学杂志》 2024年第3期157-163,共7页
目的分析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病种及致病菌种的种类和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后拟诊断为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皮肤标本,共1008例。取镜检阳性的标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平板或马铃薯葡萄... 目的分析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病种及致病菌种的种类和分布特点。方法收集2021年7月—2022年7月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皮肤科就诊后拟诊断为皮肤真菌感染的患者皮肤标本,共1008例。取镜检阳性的标本接种于沙氏葡萄糖琼脂(SDA)平板或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DA)平板上进行真菌培养和鉴定,对培养结果为酵母菌属的真菌采用科马嘉(CHROMagar)显色培养基进行分离鉴定,对于无法直接鉴定的菌落采用VITEK ATB自动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系统进行分析鉴定。取镜检阳性或培养为阳性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008例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标本中,病种前三位为甲真菌病244例(24.21%)、花斑糠疹184例(18.25%)、足癣182例(18.06%);致病菌种前三位为红色毛癣菌307株(30.46%)、马拉色菌255株(25.30%)、须癣毛癣菌187株(18.55%);甲真菌病女性多于男性(χ^(2)=8.02,P<0.001),股癣男性多于女性(χ^(2)=29.12,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致病菌种在性别构成上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本地区皮肤浅部真菌感染主要病种为甲真菌病、花斑糠疹和足癣,主要致病菌种为红色毛癣菌、马拉色菌和癣毛癣菌。临床治疗时应加以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真菌感染 病原菌 甲真菌病 花斑糠疹 足癣
下载PDF
298例在职护士足部真菌感染情况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汪洋 胡慧 +2 位作者 徐玉兰 王金平 王莉 《中国社区医师》 2023年第27期152-154,共3页
目的:调查298名在职护士足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原因。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298例在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真菌学检查以及问卷调查,统计护士足部真菌感染情况。结果:298名护士发生足部真菌... 目的:调查298名在职护士足部真菌感染情况,分析感染原因。方法:选取2022年6—12月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的298例在职护士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真菌学检查以及问卷调查,统计护士足部真菌感染情况。结果:298名护士发生足部真菌感染123例,感染率为41.3%,其中甲癣61例(49.6%),足癣51例(41.5%),甲癣合并足癣11例(8.9%)。123名足部真菌感染护士中,30~39岁护士感染率最高,为46.3%(57/123),其余按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20~29岁、40~49岁、≥50岁。123名足部真菌感染护士中,工龄7个月~10年护士感染率最高,为64.2%(79/123),其余按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11~20年、21~30年、>30年。123名足部真菌感染护士中,内科护士感染率最高,为62.6%(77/123),其余按感染率从高到低依次为外科、急诊科、供应室、被服中心和妇产科(被服中心和妇产科护士感染率均为1.6%)。123名护士中有111名护士(90.2%)认为工作大量走动致足部潮湿是足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其余包括护士鞋不透气、护士鞋袜更换不勤、袜子不透气、同事间混穿护士鞋、其他。结论:护士足部真菌感染发病率较高,应引起临床重视,针对感染原因积极采取预防及自我护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足部 真菌感染
下载PDF
荧光染色法与复方氢氧化钾湿片法在1025例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检测中的比较 被引量:3
4
作者 王捷敏 龙宾曼 +2 位作者 刘琼 许贵霞 张思平 《安徽医药》 CAS 2023年第4期808-810,I0002,共4页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法与复方氢氧化钾(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025例拟诊为浅表皮肤真菌感染的病人,分别进行荧光染色和KOH湿片镜检,比较两种检测方法阳... 目的比较荧光染色法与复方氢氧化钾(KOH)湿片法在浅部真菌感染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对2019年9月至2020年9月就诊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1025例拟诊为浅表皮肤真菌感染的病人,分别进行荧光染色和KOH湿片镜检,比较两种检测方法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荧光染色法与KOH湿片法检测1025例浅部真菌感染病人的阳性率分别为82.93%和68.8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5.30,P<0.001)。结论荧光染色法相比于KOH湿片法更敏感、准确,是临床浅部真菌感染快速有效的辅助诊断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病 荧光染色 氢氧化钾湿片法 浅部真菌感染 皮肤 诊断
下载PDF
皮肤浅部真菌KOH镜检结果及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对真菌感染和定植的鉴别效果分析
5
作者 王晓菊 《智慧健康》 2023年第19期72-76,共5页
目的分析和研究皮肤浅部真菌KOH镜检结果及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对真菌感染和定植的鉴别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皮肤浅部真菌患者68例,取全部患者的待检样本,实施KOH镜检,评价KOH对各样本的阳性检出状况。此次的流式细胞... 目的分析和研究皮肤浅部真菌KOH镜检结果及细胞免疫相关指标对真菌感染和定植的鉴别效果。方法选择2020年1月-2022年1月就诊的皮肤浅部真菌患者68例,取全部患者的待检样本,实施KOH镜检,评价KOH对各样本的阳性检出状况。此次的流式细胞仪为美国BectonDickinso公司生产,然后对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8+水平予以检测,再对CD4+/CD8+比值进行计算,明确细胞免疫指标CD3+、CD4+、CD3+结果和CD4+/CD8+比值鉴别细胞感染、定植作用及效果。进一步采用ROC曲线分析细胞免疫相关指标CD3+、CD4+、CD8+和CD4+/CD8+比值鉴别细菌感染、定植效果。结果68例样本中KOH镜检提示51例阳性,阳性检出率为75.00%(51/68),其中体癣、足癣、甲癣、花斑、头癣样本阳性检出率分别为85.71%(12/14)、75.00%(9/12)、78.57%(11/14)、60.00%(9/15)、71.42%(10/14)。和真菌定植组比较,真菌感染组CD3+、CD4+、CD4+/CD8+下降,CD8+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运用KOH镜检对皮肤浅部真菌的阳性检出率高于60%,同时CD3+、CD4+、CD4+/CD8+于真菌感染中下降,CD8+在其中上升,能够用于真菌感染及定植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浅部真菌 KOH镜检 细胞免疫指标 真菌感染 定植鉴别
下载PDF
海军某部学员浅部真菌感染及用药调查分析
6
作者 张惺 王瑞娜 +4 位作者 吴昌贵 吴香钰 刘昱 张大志 仲华 《药学实践与服务》 CAS 2023年第10期625-628,共4页
目的了解海军某部学员对浅部真菌病的了解及发病情况,并观察一种新型药物对浅部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对某部学员2020年1月至7月期间浅部真菌发病、用药和复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提供新药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该部学员... 目的了解海军某部学员对浅部真菌病的了解及发病情况,并观察一种新型药物对浅部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对某部学员2020年1月至7月期间浅部真菌发病、用药和复发情况进行问卷调查,同时提供新药硝酸硫康唑喷雾剂治疗并观察疗效。结果该部学员普遍对浅部真菌感染缺乏了解和重视;在日常学习、工作及训练期间,浅部真菌发病率为52%,其中76.2%的患者浅部真菌感染复发;使用新药硝酸硫康唑后,治疗效果良好。结论应通过健康宣教等方式使学员了解浅部真菌感染的原因,及时就诊并合理用药,结合学校、医院、学员等多方面的管理,提高浅部真菌感染的治愈率,以减少对学员工作和生活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调查分析 硝酸硫康唑喷雾剂
下载PDF
浅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与真菌镜检及培养结果的差异性比较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丽 赖维 +6 位作者 龚子鉴 张玉清 陈荣章 陆春 万苗坚 黄怀球 马寒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了解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浅部真菌病的准确率及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5-10月至本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取皮损鳞屑做真菌镜检和培养,计算其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 目的:了解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浅部真菌病的准确率及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5-10月至本科门诊就诊,诊断为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取皮损鳞屑做真菌镜检和培养,计算其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率。结果:确诊患者中临床诊断和真菌镜检结果的符合率为75.00%,临床诊断和真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49.67%,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56.33%。另外,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率为12.00%。结论:仅根据临床表现诊断浅部真菌病的准确率较低,真菌培养是浅部真菌感染诊断的金标准;皮肤癣菌和念珠菌的混合感染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染 真菌 浅部 临床诊断 镜检 真菌 培养 真菌
下载PDF
盐酸布替萘芬涂膜剂的制备及质量控制研究 被引量:4
8
作者 曲晓宇 宋燕青 +1 位作者 刘敏 张四喜 《中国生化药物杂志》 CAS 2015年第8期179-181,共3页
目的制备盐酸布替萘芬涂膜剂,考察处方组成并对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方法以成膜时间和外观质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盐酸布替萘芬涂膜剂的处方组成,并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对涂膜剂的检查要求进行质量控制。结果盐酸布替萘芬涂... 目的制备盐酸布替萘芬涂膜剂,考察处方组成并对质量控制进行研究。方法以成膜时间和外观质量作为评价指标,考察盐酸布替萘芬涂膜剂的处方组成,并依据2010年版《中国药典》二部附录对涂膜剂的检查要求进行质量控制。结果盐酸布替萘芬涂膜剂的处方为:盐酸布替萘芬1%(w/w)、甘油10%(v/w)、卡波姆971PNF3%(w/w)、对羟基苯甲酸乙酯0.1%(w/w)、无水亚硫酸钠适量作为p H调节剂、溶媒为95%的乙醇。该制剂性状为无色透明、黏稠的半固体,p H为4.5,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药物含量,结果稳定、可靠。结论本文制备的盐酸布替萘芬涂膜剂制备工艺简单、性质稳定、使用方便并且质量可控,是一种具有开发潜力的制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表真菌感染 盐酸布替萘芬 涂膜剂 卡波姆 质量控制
下载PDF
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致病菌DNA提取方法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李筱芳 陈辉 +3 位作者 崔凡 吕桂霞 沈永年 刘维达 《医学研究杂志》 2006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初步建立直接从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中提取致病菌DNA的方法,为PCR技术快速诊断浅部真菌病及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蛋白酶K消化法、煮沸法和冻融法处理直接镜检阳性的临床标本,以经典的酚-氯法抽提致病菌DNA,并用真菌通用引物ITS... 目的初步建立直接从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中提取致病菌DNA的方法,为PCR技术快速诊断浅部真菌病及相关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蛋白酶K消化法、煮沸法和冻融法处理直接镜检阳性的临床标本,以经典的酚-氯法抽提致病菌DNA,并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进行PCR扩增检验。结果共收集标本61例,其中有44例PCR可扩增出特异性条带,甲屑的PCR检出率为81.0%,皮屑为69.2%;PCR检测为阴性的17例中有7例标本量较少,有5例菌量较少。整个DNA提取过程约需3h。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的直接从浅部真菌病临床标本中提取致病菌DNA的方法能满足后续PCR反应的需要;DNA提取效率与标本量和菌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核酸 提取
下载PDF
中医有关趾间型足癣的论述及苦矾浸足方经验分享 被引量:4
10
作者 李媛媛 刘霞 +1 位作者 张乐其 谭城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17年第5期298-300,共3页
趾间型足癣常表现为足趾间皮肤浸渍糜烂、发白、瘙痒并伴有特殊臭味,治疗多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但常疗效局限、易复发。经查阅文献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趾间型足癣发病过程中可能有3种状态: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以及真菌细菌合并感染,因此... 趾间型足癣常表现为足趾间皮肤浸渍糜烂、发白、瘙痒并伴有特殊臭味,治疗多外用或口服抗真菌药物,但常疗效局限、易复发。经查阅文献及实验室检查发现,趾间型足癣发病过程中可能有3种状态:真菌感染、细菌感染以及真菌细菌合并感染,因此单用抗真菌药物往往疗效欠佳。谭城教授通过多年临床经验,自拟苦矾浸足方外洗治疗趾间型足癣疗效突出。该方由苦参、白矾、生大黄、土荆皮组成,并可临证加减,具清热燥湿、杀虫止痒之效,可达标本兼治的目的,减少抗生素的滥用,且避免了口服抗真菌药物引起的不良反应。现笔者将趾间型足癣发病过程中的微生物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总结中医对该病的论述、分享苦矾浸足方临证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间型足癣 真菌感染 细菌感染 苦矾浸足方
下载PDF
糖足方对糖尿病足溃疡影响的临床随机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闫少庆 柳国斌 +1 位作者 李文惠 张磊 《上海中医药杂志》 2016年第6期55-57,共3页
目的观察糖足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伴发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相同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予糖足方冲剂,对照组加予安慰剂颗粒。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 目的观察糖足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伴发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糖尿病足溃疡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两组在相同西医基础治疗的同时,治疗组加予糖足方冲剂,对照组加予安慰剂颗粒。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观察临床疗效,比较溃疡大小、糖代谢指标(FPG、2h PG、Hb A1C)和炎症相关指标(WBC、Hs-CRP、D-葡聚糖)的变化情况。结果 1治疗组、对照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86.67%和73.33%;组间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溃疡的长径与短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3组间治疗后比较,2h PG、WBC、Hs-CRP及D-葡聚糖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降低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糖足方联合西药治疗糖尿病足伴发溃疡有较好疗效,可有效控制炎症反应,促进溃疡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足 溃疡 糖足方 炎症反应 真菌感染 奚九一
下载PDF
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5
12
作者 程颖 陈丹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0年第5期288-292,共5页
目的探讨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8343例0~14岁儿童的浅部真菌检测结果,并结合患儿的性别、年龄、季节及外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分析儿童浅部真菌的感染情况和发病特征。结... 目的探讨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的流行特征和影响因素。方法收集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在我院皮肤科就诊的8343例0~14岁儿童的浅部真菌检测结果,并结合患儿的性别、年龄、季节及外环境温湿度等因素,分析儿童浅部真菌的感染情况和发病特征。结果就诊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率为17.20%(1435/8343),其中头癣144例、体癣235例、手癣27例、甲癣183例、股癣55例、足癣791例,足癣占比最高,达55.12%。经χ^2检验,患儿菌丝总体检出率高于孢子(P<0.001),头癣患儿孢子检出率高于菌丝(P<0.001),甲癣、股癣和足癣患儿菌丝检出率高于孢子(P<0.001);就诊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率男性高于女性(P<0.001),0~3岁儿童感染率最低(P<0.001),夏季感染率最高而冬季感染率最低(P=0.002),不同性别、年龄和季节浅部真菌感染部位具有一定差异。经相关性分析,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率与月均温度明显相关,温度越高,浅部真菌感染率越高(P<0.001);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率与相对湿度之间不存在相关性(P=0.966)。结论浅部真菌感染是引起儿童皮肤症状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类型浅部真菌感染的菌丝和孢子检出率具有一定差异,性别、年龄、季节和温度是影响儿童浅部真菌感染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感染 菌丝 孢子 季节 温湿度
下载PDF
足部浅部真菌感染临床诊断与真菌学检查结果的差异性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丽 赖维 +5 位作者 龚子鉴 张玉清 陈荣章 陆春 黄怀球 马寒 《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8年第5期256-259,共4页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仅凭临床表现判断足部浅部真菌感染种类的准确率及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5月~2007年10月到本科门诊就诊,由我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拟诊为足部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 目的:了解临床医生仅凭临床表现判断足部浅部真菌感染种类的准确率及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情况。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5月~2007年10月到本科门诊就诊,由我科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拟诊为足部浅部真菌感染的患者,取皮屑做真菌镜检和培养,计算其真菌学检查阳性率及临床诊断、真菌镜检和培养结果之间的符合率。结果:确诊患者中临床诊断和真菌镜检结果的符合率为61.21%,临床诊断和真菌培养结果的符合率为33.62%,真菌镜检和真菌培养结果同时阳性的概率为68.10%;另外,在确诊患者中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率为8.62%。结论:仅根据临床表现判断足部真菌病种类的准确率不高,真菌培养是诊断的金标准;皮肤癣菌和念珠菌混合感染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部真菌感染 诊断 真菌镜检 真菌培养
下载PDF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对足部浅表真菌感染诊断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胡玲 张晓燕 陈辉 《实用皮肤病学杂志》 2022年第5期275-278,共4页
目的初步研究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对足部浅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足部浅表真菌感染患者组和疑似足部浅表真菌感染对照组的患者进行RCM检查,计算RCM病原学检查对诊断足部浅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 目的初步研究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对足部浅表真菌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足部浅表真菌感染患者组和疑似足部浅表真菌感染对照组的患者进行RCM检查,计算RCM病原学检查对诊断足部浅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同时分析RCM非病原学显像特征对于足部浅表真菌感染鉴别诊断的价值,以及分析比较RCM在不同部位的病原学检查结果的差异。结果RCM病原学检查诊断足部浅表真菌感染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55.3%、92.9%、93.3%及53.4%。RCM非病原学影像表现的特征在患者组与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RCM共检查了患者组228个病变部位,其中表现为角化过度部位的阳性率为17.5%,表现为丘疹/水疱部位的阳性率为36.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RCM在足跖、足侧缘和足跟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RCM除了具有病原学检查的基本特征,还具有检测病变部位组织病理学改变及实时、多部位检查等优势,可以作为诊断足部浅表真菌感染的补充辅助检查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菌感染 足部 浅表 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 诊断
下载PDF
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皮肤真菌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喜英 孟健 +4 位作者 王健 穆雅琴 张海燕 白光梅 薛敏 《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年第6期57-59,共3页
目的评估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皮肤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53例疑似浅部真菌感染标本,分别采用KOH湿片法和荧光染色法检测标本中真菌有形成分,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553例临床可疑浅部皮肤真菌感染标本中,两种方法均可... 目的评估荧光染色法在浅部皮肤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选取553例疑似浅部真菌感染标本,分别采用KOH湿片法和荧光染色法检测标本中真菌有形成分,对比两种检测方法的检测结果。结果553例临床可疑浅部皮肤真菌感染标本中,两种方法均可观察到长短不等的菌丝,但KOH湿片法中背景杂乱,不易观察,荧光染色法中真菌被荧光标记,可观察到清晰的蓝色菌丝;KOH湿片法共检出362例阳性标本(阳性率85.4%),荧光染色法共检出472例阳性标本(阳性率65.5%)。结论直接镜检法是浅部皮肤真菌形态学检查的基本方法。相较于KOH湿片法,荧光染色法是一种快速、高效、准确诊断浅部皮肤真菌感染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感染 荧光染色法 KOH湿片法
下载PDF
肤康止痒洗剂治疗足浅部真菌病临床观察及其抑菌试验研究
16
作者 阳忠辉 《光明中医》 2017年第13期1839-1841,共3页
目的研究中药肤康止痒洗剂治疗足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及其抑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12月足浅部真菌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进行外用治疗,联合治疗组先用中药肤康止痒洗剂浸泡,后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进... 目的研究中药肤康止痒洗剂治疗足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及其抑菌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5月—12月足浅部真菌病患者120例,随机分两组。常规组采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进行外用治疗,联合治疗组先用中药肤康止痒洗剂浸泡,后用萘替芬酮康唑乳膏进行外用治疗。比较两组患者足浅部真菌病治疗总有效率;真菌清除率;平均治愈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的差异。结果联合治疗组患者足浅部真菌病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治疗组患者真菌清除率高于常规组,P<0.05;联合治疗组平均治愈时间短于常规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临床症状和体征评分、生活质量评分改善幅度更大,P<0.05。结论中药肤康止痒洗剂治疗足浅部真菌病临床疗效确切,抑菌作用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和体征,清除真菌,缩短治疗时间,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且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安全性高,可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肤康止痒洗剂 足浅部真菌病 抑菌
下载PDF
某院校学员浅部真菌病调查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唐人杰 王瑞娜 +6 位作者 王智 刘海燕 刘旭 李红磊 刘佳存 张大志 阎澜 《中国真菌学杂志》 CSCD 2022年第2期120-123,共4页
目的了解华北某部队院校学员浅部真菌性皮肤病患病及诊治情况。方法采取浅部真菌病体检筛查、真菌镜检和问卷调查方式。结果回收1733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①学员入校后确诊患浅部真菌性皮肤病186例,发病率为10.73%,足癣(147例)发病率... 目的了解华北某部队院校学员浅部真菌性皮肤病患病及诊治情况。方法采取浅部真菌病体检筛查、真菌镜检和问卷调查方式。结果回收1733份有效问卷,结果显示:①学员入校后确诊患浅部真菌性皮肤病186例,发病率为10.73%,足癣(147例)发病率最高,总体发病率低于南方地区。②夏、秋季浅部真菌性皮肤病的发病率显著高于冬、春季。③不同服役年限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发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④70.87%患者使用外用药物治疗,6.80%患者使用外用和口服药物联用,咪唑类药物使用率最高。患者对抗真菌药物的治疗效果满意度50.62%,复发率为51.46%。结论院校学员浅部真菌病发病率较高,加强健康宣教、合理用药指导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浅部真菌病 真菌感染 抗真菌药物 院校学员
下载PDF
中药足浴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真菌感染临床观察 被引量:6
18
作者 郝秀珍 宋福印 +5 位作者 郎娜 王兴 于建中 钟柳娜 周磊 郭宇杰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9年第18期48-51,共4页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发作期糖尿病足真菌感染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常规饮食治疗、胰岛素降血糖、口服抗真菌酮康唑;治疗组加用含有红花... 目的探讨中药足浴辨证治疗糖尿病足真菌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4年7月—2016年4月收治的急性发作期糖尿病足真菌感染患者11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试验组,试验组采用常规饮食治疗、胰岛素降血糖、口服抗真菌酮康唑;治疗组加用含有红花、乳香、丹参、丁香、没药、大黄、乌梅的温水足浴,治疗28d后,比较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空腹血糖值(Fasting blood glucose,FBG)、临床疗效、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ypersensitive C-reactive protein,hs-CRP,hs-CRP)和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 count,WBC)计数情况。结果与治疗前相比,2组患者的FBG、hs-CRP、WBC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2组FBG、hs-CRP、WBC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的临床有效率显著高于试验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足浴可以提高糖尿病足真菌感染患者的临床疗效,并降低空腹血糖值、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数目,值得临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药足浴 糖尿病足 真菌感染 中西医结合疗法 消渴病 脱疽
下载PDF
上海地区青少年浅部真菌病临床及病原菌分析 被引量:5
19
作者 李民 高志琴 +4 位作者 杨虹 陈建 任香玉 戴尔红 杨连娟 《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64-265,291,共3页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青少年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和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门诊978例年龄≤18岁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标本进行真菌学培养和鉴定。结果皮肤念珠菌病例居首位,共230例(23.52%),白念珠... 目的了解上海地区青少年浅部真菌病的发病特点和致病菌种分布情况。方法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2月本院门诊978例年龄≤18岁浅部真菌病患儿的临床资料,采集标本进行真菌学培养和鉴定。结果皮肤念珠菌病例居首位,共230例(23.52%),白念珠菌为主要致病菌占73.91%;红色毛癣菌在致病菌中分离率最高,占34.15%。结论上海地区青少年浅部真菌病中,应重视以白念珠菌引起的皮肤念珠菌病的防治;同时红色毛癣菌引起的体股癣和手足癣仍是高发病例;头癣致病菌主要为犬小孢子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少年 浅部真菌病
下载PDF
荧光染色法和KOH湿片法、真菌培养法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被引量:19
20
作者 杜鹏 黄嘉怡 +2 位作者 沈守星 魏秋姣 刘小凤 《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 2018年第12期712-714,共3页
目的:评估荧光染色法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皮肤门诊疑似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标本,同时采用荧光染色法、KOH湿片法和真菌培养法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在236例标本中荧光染色法、KOH湿片法、真菌培养法总阳... 目的:评估荧光染色法在皮肤浅部真菌感染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收集我院皮肤门诊疑似皮肤浅部真菌感染标本,同时采用荧光染色法、KOH湿片法和真菌培养法进行检测,比较检测结果。结果:在236例标本中荧光染色法、KOH湿片法、真菌培养法总阳性率分别为90.6%、67.4%、60.2%,在179例皮屑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92.1%、69.3%、64.2%,52例甲真菌病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84.6%、57.7%、44.2%,荧光染色法与其他两种方法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5例毛发标本中阳性率分别为100%、100%、80%,三种方法阳性率无统计学差异(均P>0.05)。结论:荧光染色法简单有效,可以降低假阴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染色 KOH 真菌培养 皮肤浅部真菌感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