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roposal of a Deuterium-Deuterium Fusion/PWR Fission Hybrid Reactor
1
作者 Patrick Lindecker 《World Journal of Nuclea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CAS 2024年第4期190-233,共44页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associate a Deuterium-Deuterium (D-D) fusion reactor with a PWR (fission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in a hybrid reactor. Even if the mechanical gain (Q factor) of the D-D fusion reactor is bel... This article proposes to associate a Deuterium-Deuterium (D-D) fusion reactor with a PWR (fission 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 in a hybrid reactor. Even if the mechanical gain (Q factor) of the D-D fusion reactor is below the unity and consequently consumes more energy than it supplies, due to the high energy amplification factor of the PWR fission reactor, the global yield is widely superior to 1. As the energy supplied by the fusion reactor is relatively low and as the neutrons supplied are mainly issued from D-D fusions (at 2.45 MeV), the problems of heat flux and neutrons damage connected with materials, as with D-T fusion reactors are reduced. Of course, there is no need to produce Tritium with this D-D fusion reactor. This type of reactor is able to incinerate any mixture of natural Uranium, natural Thorium and depleted Uranium (waste issued from enrichment plants), with natural Thorium being the best choice. No enriched fuel is needed. So, this type of reactor could constitute a source of energy for several thousands of years because it is about 90 more efficient than a standard fission reactor, such as a PWR or a Candu one, by extracting almost completely the energy from the fertile materials U238 and Th232. For the fission part, PWR technology is mature. For the fusion part, it is based on a reasonable hypothesis done on present Stellarators projects. The working of this reactor is continuous, 24 hours a day. In this paper, it will be targeted a reactor able to provide net electric power of about 1400 MWe, as a big fission power plan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ion reactor fission reactor hybrid reactor Nuclear Energy Deuterium-Deuterium reactor DEUTERIUM Colliding Beams Racetrack STELLARATOR Power Plant PWR
下载PDF
Measurement of tritium production rate distribution for a fusion-fission hybrid conceptual reactor
2
作者 王新华 郭海萍 +4 位作者 牟云峰 郑普 刘荣 杨小飞 阳剑 《Chinese Physics C》 SCIE CAS CSCD 2013年第5期56-59,共4页
A fusion-fission hybrid conceptual reactor is established. It consists of a DT neutron source and a spherical shell of depleted uranium and hydrogen lithium. The tritium production rate (TPR) distribution in the con... A fusion-fission hybrid conceptual reactor is established. It consists of a DT neutron source and a spherical shell of depleted uranium and hydrogen lithium. The tritium production rate (TPR) distribution in the conceptual reactor was measured by DT neutrons using two sets of lithium glass detectors with different thicknesses in the hole in the vertical direction with respect to the D+ beam of the Cockcroft-Walton neutron generator in direct current mode. The measured TPR distribution is compared with the calculated results obtained by the three- dimensional Monte Carlo code MCNP5 and the ENDF/B-VI data file. The discrepancy between the measured and calculated values can be attributed to the neutron data library of the hydrogen lithium lack S(α, β) thermal scattering model, so we show that a special database of low-energy and thermal neutrons should be established in the physics design of fusion-fission hybrid reactor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ion-fission hybrid conceptual reactor TPR DT neutron source MCNP
原文传递
聚变能源研究态势及展望 被引量:1
3
作者 彭先觉 高翔 +5 位作者 李建刚 刘永 邓建军 李正宏 周良骥 师学明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90-197,共8页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 聚变能源开发有望重塑未来能源发展格局,正处于突破工程能量“得失相当”的关键阶段,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总结了聚变能源研究的主要进展,凝练了能量平衡尚未实现、氚自持尚未得到验证、实现高可利用率难度极高、耐辐照材料开发进展缓慢、使用经济性普遍较差等发展挑战。在梳理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的共性基础技术突破、成员国配套研究的基础上,归纳了我国磁约束聚变研究的整体规划、自主项目部署、技术路线跟踪等方面的进展。进一步,围绕我国自主提出的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概念,阐述了基本原理、应用优势、系列进展,提出了面向2040年实现商业化供能目标的发展规划,涵盖关键技术攻关、工程演示、商业发电推广等阶段的任务目标。为了全面推进我国聚变能源开发进程,建议在磁约束聚变方面深入参与ITER计划和相关国际合作,攻克商用聚变堆关键物理与工程技术,开展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CFETR)主机关键部件研发并适时建设和运营CFETR;在Z-FFR方面,加快“电磁驱动大科学装置”建设,开展聚变能源关键技术攻关,推进Z-FFR工程演示和商业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能源 磁约束聚变 中国聚变工程实验堆 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 商业化供能
下载PDF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总体概念研究进展 被引量:29
4
作者 李正宏 黄洪文 +7 位作者 王真 陈晓军 祁建敏 郭海兵 马纪敏 肖成建 褚衍运 周林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4-20,共7页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在核安全、经济、持久和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有望成为有效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问题的新能源。从Z箍缩驱动聚变方案与聚变靶设计、重复频率驱动器、次临界包层及产氚包层设计、...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在核安全、经济、持久和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有望成为有效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问题的新能源。从Z箍缩驱动聚变方案与聚变靶设计、重复频率驱动器、次临界包层及产氚包层设计、燃料循环等关键问题方面,对Z-FFR工程概念总体研究情况进行了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Z箍缩 惯性约束聚变 次临界包层 氚循环
下载PDF
次临界能源堆物理设计进展 被引量:13
5
作者 李茂生 师学明 +12 位作者 刘荣 鹿心鑫 朱通华 王新华 余泳 严钧 唐涛 贾建平 程和平 蒋洁琼 栗再新 杨永伟 吴宏春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21-31,共11页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括聚变中子源和次临界能源堆,主要目标是生产电能。回顾了国内外混合堆的发展历史,给出混合能源堆设计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说明次临界能源堆以铀锆合金为燃料、水为冷却剂的设计思想。利用输运燃耗耦合程序MCORG... 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包括聚变中子源和次临界能源堆,主要目标是生产电能。回顾了国内外混合堆的发展历史,给出混合能源堆设计的边界条件和约束条件,说明次临界能源堆以铀锆合金为燃料、水为冷却剂的设计思想。利用输运燃耗耦合程序MCORGS计算了混合能源的燃耗,给出了中子有效增殖因数、能量放大倍数和氚增殖比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通过分析能谱和重要核素随燃耗时间的变化,说明混合能源堆与核燃料增殖、核废料嬗变混合堆的不同特点。论述了混合堆的热工设计并进行了安全分析。对于燃耗数值模拟程序,通过多家对算,保证其计算结果的可信性。针对次临界能源堆的特点,利用贫铀球壳建立了贫铀聚乙烯装置和贫铀LiH装置,并且专门设计加工了天然铀装置,开展铀裂变率、造钚率、产氚率等中子学积分实验,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热工水力 燃料循环 中子学积分实验
下载PDF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总体概念研究 被引量:47
6
作者 彭先觉 王真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6,共6页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出的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概念,采用Z箍缩热核聚变产生的大量中子驱动次临界裂变堆而释放能量,集成了"局部整体点火"聚变靶、"先进次临界能源堆"等创新概念,在安全、经济、持... 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提出的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能源堆(Z-FFR)概念,采用Z箍缩热核聚变产生的大量中子驱动次临界裂变堆而释放能量,集成了"局部整体点火"聚变靶、"先进次临界能源堆"等创新概念,在安全、经济、持久和环境友好等方面具有优良的品质,有望成为有效应对未来能源危机和环境气候问题的千年能源。简要回顾了国内外Z箍缩聚变能源(Z-IFE)的相关研究进展,介绍了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在Z-FFR方向的总体概念研究情况,从驱动器、聚变靶设计和次临界裂变堆三方面阐述了此能源系统的原理结构和运行特点,对其经济性进行了评估,同时提出了未来Z-FFR的发展路线图设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箍缩 聚变-裂变混合堆 局部整体点火 次临界能源堆
下载PDF
聚变-裂变混合堆水冷包层中子物理性能研究 被引量:8
7
作者 徐红 杨永伟 周志伟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2期97-102,共6页
研究直接应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规模的聚变堆作为中子驱动源,采用天然铀为初装核燃料,并采用现有压水堆核电厂成熟的轻水慢化和冷却技术,设计聚变-裂变混合堆裂变及产氚包层的技术可行性。应用MCNP与Origen2相耦合的程序进行计... 研究直接应用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规模的聚变堆作为中子驱动源,采用天然铀为初装核燃料,并采用现有压水堆核电厂成熟的轻水慢化和冷却技术,设计聚变-裂变混合堆裂变及产氚包层的技术可行性。应用MCNP与Origen2相耦合的程序进行计算分析,研究不同核燃料对包层有效增殖系数、氚增殖比、能量放大系数和外中子源效率等中子物理性能的影响。计算分析结果显示,现有核电厂广泛使用的UO2核燃料以及下一代裂变堆推荐采用的UC、UN和U90Zr10等高性能陶瓷及合金核燃料作为水冷包层的核燃料,都能满足以产能发电为设计目标的新型聚变-裂变混合堆能量放大倍数的设计要求,但只有UC和U90Zr10燃料同时满足聚变燃料氚的生产与消耗自持的要求。研究结果对进一步研发满足未来核能可持续发展的新型聚变-裂变混合堆技术具有潜在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水冷包层 核燃料 中子物理性能
下载PDF
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参数优化及放电模拟 被引量:3
8
作者 陈美霞 吴斌 +1 位作者 周晓林 刘成岳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47-251,共5页
在聚变裂变混合堆大、小半径分别不变情况下,通过优化聚变裂变混合堆中心螺管尺寸,用聚变系统分析程序对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给出了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最佳设计点。利用TSC平衡演化程序以该设计点为基础进行... 在聚变裂变混合堆大、小半径分别不变情况下,通过优化聚变裂变混合堆中心螺管尺寸,用聚变系统分析程序对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的参数进行了优化分析,给出了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最佳设计点。利用TSC平衡演化程序以该设计点为基础进行了放电模拟研究,结果表明该堆具有良好的经济优势及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紧凑型 聚变裂变混合堆 经济性 发电成本 放电模拟
下载PDF
ITER驱动混合堆次临界包层燃料区结构设计与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志勇 曾和荣 +5 位作者 钱达志 李正宏 黄洪文 郭海兵 马纪敏 王少华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84-288,共5页
基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磁约束聚变-裂变混合能源系统次临界包层的物理-热工设计结果,提出了聚变-裂变混合堆次临界包层燃料区结构设计方案,包括纵骨支撑结构、燃料区结构和锆包壳结构。运用Pro/e建模软件建立了次临界包层燃料区结... 基于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磁约束聚变-裂变混合能源系统次临界包层的物理-热工设计结果,提出了聚变-裂变混合堆次临界包层燃料区结构设计方案,包括纵骨支撑结构、燃料区结构和锆包壳结构。运用Pro/e建模软件建立了次临界包层燃料区结构模型,并利用ANSYS-workbench mechanical有限元分析软件对纵骨式支撑结构开展了初步力学分析,得到了燃料部件和纵骨式多层支撑结构的最大Tresca应力值、应力分布云图和总变形量,其中最大应力为87.04 MPa,最大变形量为0.17mm。按照第3强度理论校核,计算结果表明纵骨式次临界包层结构各部件能够满足强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次临界包层 燃料区 结构设计 有限元分析
下载PDF
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包层中子学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马纪敏 郭海兵 +1 位作者 刘志勇 黄洪文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205-210,共6页
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能源系统,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正在开展概念研究,包层研究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建立了Z-FFR包层设计模型,分析了包层影响因素、中子平衡、通量与功率密度、燃耗等方面,表明该包层设计在50年内能量放大因子... 作为一种有竞争力的能源系统,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Z-FFR)正在开展概念研究,包层研究正是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建立了Z-FFR包层设计模型,分析了包层影响因素、中子平衡、通量与功率密度、燃耗等方面,表明该包层设计在50年内能量放大因子、氚增殖比和燃料增殖比的平均值分别为14.91,1.294和5.140,满足设计要求。针对聚变源的脉冲特性进行了包层的瞬态中子学分析,发现燃料区中子脉冲可分为聚变中子、瞬发裂变中子和缓发裂变中子脉冲三个部分,绝大部分热量约在0.01s内沉积。结果较完整地给出了Z-FFR包层的中子学参数,为概念研究提供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Z箍缩聚变裂变混合堆 包层 中子学 瞬态
下载PDF
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先进运行模式的数值模拟 被引量:3
11
作者 陈美霞 刘成岳 吴斌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323-327,共5页
使用Jsolver程序及托卡马克模拟程序TSC对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系统的反剪切平衡位形、自举电流份额及放电模拟进行数值模拟研究,以此探讨该混合堆的可行性和先进性。
关键词 紧凑型聚变裂变混合堆 Jsolver 托卡马克模拟程序 放电模拟
下载PDF
聚变-裂变混合堆安全性初探 被引量:3
12
作者 吴宜灿 黄群英 邱励俭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4年第1期34-39,67,共7页
对聚变-裂变混合堆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主要利用改进后的混合堆放射性程序FDKR对混合堆产生的核废物及放射性进行计算,并将结果与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和液态金属冷却快中子增殖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混合堆与裂变动... 对聚变-裂变混合堆的安全性进行了初步分析和探讨.主要利用改进后的混合堆放射性程序FDKR对混合堆产生的核废物及放射性进行计算,并将结果与压水堆、高温气冷堆和液态金属冷却快中子增殖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混合堆与裂变动力堆相比有较好的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堆 放射性废物 安全
下载PDF
铀基聚变-裂变混合堆次临界能源包层有限元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刘志勇 曾和荣 +2 位作者 王少华 郭海兵 马纪敏 《强激光与粒子束》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37-142,共6页
次临界能源包层是聚变-裂变混合堆的重要部件,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研究是确保整个反应堆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次临界能源包层的第一壁结构、支撑固定结构的相关零部件开展了初步的力学分析,得到了各零部件相关结... 次临界能源包层是聚变-裂变混合堆的重要部件,对其进行力学特性分析研究是确保整个反应堆正常运行的关键。本文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次临界能源包层的第一壁结构、支撑固定结构的相关零部件开展了初步的力学分析,得到了各零部件相关结构的最大应力值、应力分布云图和变形分布云图,其中支撑结构的最大应力位于加强筋板与圆柱定位销的连接处,应力值为310.2 MPa;第一壁的最大应力位于"U"形流道拐角处,应力值为240.7 MPa;按相应的评价准则进行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校核,计算结果表明次临界能源包层各零部件能够满足计算工况下的强度和刚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变-裂变混合堆 次临界能源包层 有限元分析 强度 刚度
下载PDF
核聚变研究50年 被引量:26
14
作者 邱励俭 《核科学与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29-38,共10页
分析了国内外核聚变研究成果现状和发展的趋势 ,对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需求作了预测 ,对中国的聚变能源战略和历史机遇 (经济、技术体系、地位 )作了讨论 ,介绍了聚变 裂变混合堆并提出了发展聚变 裂变混合堆的总体设想、研究内容... 分析了国内外核聚变研究成果现状和发展的趋势 ,对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需求作了预测 ,对中国的聚变能源战略和历史机遇 (经济、技术体系、地位 )作了讨论 ,介绍了聚变 裂变混合堆并提出了发展聚变 裂变混合堆的总体设想、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托卡马克 聚变-裂变混合堆 洁净核能 等离子体物理学 中国 核聚变研究
下载PDF
全球床聚变—裂变混合堆包层初探 被引量:1
15
作者 曹栋兴 李植华 +3 位作者 魏仁杰 梁今玉 李兴中 应纯同 《高技术通讯》 EI CAS CSCD 1991年第8期14-19,共6页
关键词 聚变 裂变 混合堆 球床 包层
下载PDF
功率展平的压水堆乏燃料发电包层中子学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马续波 陈义学 +3 位作者 王继亮 王悦 韩静茹 陆道纲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11-817,共7页
聚变裂变混合堆在增殖核燃料、嬗变长寿命核废料及固有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它比纯聚变堆在工程及技术方面要求低,因此较聚变堆更易实现。本工作基于目前国际聚变实验堆(ITER)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提出一种直接利用乏燃料进行... 聚变裂变混合堆在增殖核燃料、嬗变长寿命核废料及固有安全性等方面具有较大优势,同时,它比纯聚变堆在工程及技术方面要求低,因此较聚变堆更易实现。本工作基于目前国际聚变实验堆(ITER)所能达到的技术水平,提出一种直接利用乏燃料进行发电的聚变裂变混合堆包层概念,利用在不同位置放置不同乏燃料体积分数的方法对燃料增殖区实现了功率展平。计算结果表明:功率展平后的包层功率不均匀系数更小,且包层中燃料区的能量输出要比不展平情况下的能量输出高约21.7%。燃料富集度到运行末期最大可达5.23%。从中子学角度初步论证了该包层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子学 聚变裂变混合堆 压水堆乏燃料包层
下载PDF
混合能源堆多群中子参数库研制 被引量:1
17
作者 伊炜伟 胡泽华 李茂生 《核动力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S2期125-127,共3页
根据聚变-裂变混合能源装置计算的需求,利用微观评价核数据库ENDF/B-VI.8,研制了包括100多个核素的187群中子参数,用于中子输运方程的计算。通过选取合适的能群结构和权重谱,并考虑温度、热散射以及共振自屏效应等的影响,建立并拓展了... 根据聚变-裂变混合能源装置计算的需求,利用微观评价核数据库ENDF/B-VI.8,研制了包括100多个核素的187群中子参数,用于中子输运方程的计算。通过选取合适的能群结构和权重谱,并考虑温度、热散射以及共振自屏效应等的影响,建立并拓展了适合混合堆研究需要的多群参数库。为了检验参数库中数据的适用性,采用一维中子和光子输运程序ANISN对一组基准装置进行了临界计算。结果表明参数库可用于混合能源堆设计计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混合堆 多群参数 基准检验
下载PDF
Z箍缩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一条有竞争力的能源技术途径 被引量:13
18
作者 彭先觉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0年第4期1-4,8,共5页
介绍了国内外Z箍缩研究现状,探讨了利用Z箍缩驱动核能源的新能源技术,证明Z-Pinch驱动聚变裂变混合堆是一条非常有竞争力的能源路线。
关键词 Z箍缩 聚变裂变混合堆 次临界能源堆
下载PDF
纵观国际核聚变进展探讨中国核聚变发展的道路 被引量:4
19
作者 邱励俭 《力学进展》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471-481,共11页
纵观了国际核聚变发展的历史过程,认为托卡马克要成为工程可靠、经济上有竞争能力的一代商用能源,尚有待时日.但作为聚变中子源驱动次临界装置(聚变-裂变混合堆)可解决上述在聚变商用化以前大规模发展核裂变能的四个重要问题(生... 纵观了国际核聚变发展的历史过程,认为托卡马克要成为工程可靠、经济上有竞争能力的一代商用能源,尚有待时日.但作为聚变中子源驱动次临界装置(聚变-裂变混合堆)可解决上述在聚变商用化以前大规模发展核裂变能的四个重要问题(生产核燃料、处理核废料、生产氛及处理军用钚);保持技术发展的连续性.这种系统由于是次临界的,因而是被动的固有安全的,而且可做到深燃耗或高效率,可以成为我国大规模、可持续发展核能的重要方式,也是推动永久清洁能源─—聚变能发展的重要台阶.本文对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能源需求作了预测,分析了国内外核聚变研究成果现状和发展趋势,对中国的聚变能源战略和历史机遇(经济、技术体系、地位)作了讨论,介绍了聚变-裂变混合堆并提出了发展聚变-裂变混合堆的总体设想、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聚变 托卡马克 聚变裂变混合堆 核能 中国
下载PDF
聚变-裂变混合堆展望 被引量:1
20
作者 石星军 陈湘仁 《青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09年第1期91-95,共5页
简述了核裂变、核聚变研究的进展,以及国际热核实验堆(ITER)和我国863计划中聚变-裂变混合堆的研究现状,探讨了我国发展混合堆的迫切性与可行性。
关键词 裂变 聚变 混合堆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