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One Step Multiplex PCR for Identifications at Subspecies Level of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and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1
作者 Koji Umezawa Sachiyo Hayashi +9 位作者 Osamu Tsuzukibashi Akira Fukatsu Satoshi Uchibori Mana Fuchigami Chiaki Komine Takashi Asano Masanobu Wakami Taira Kobayashi Masahiko Fukumoto Takato Nomoto 《Open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2年第6期183-195,共13页
Purpose: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is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volved in periodontal diseases, extraoral infections, and colorectal cancer.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causes a variety of necrotic infections. F. nuclea... Purpose: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is an opportunistic pathogen involved in periodontal diseases, extraoral infections, and colorectal cancer.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causes a variety of necrotic infections.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are classified into five and two subspecies, respectively. Conventional identification methods were technically hard to distinguish each subspecies of two Fusobacterium species accurately. The purpose of the present study was to design primers to identify two medically important Fusobacterium species at the subspecies level, using one-step multiplex PCR. Methods: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rimers were designed based on partial sequences of the 16S ribosomal RNA (16S rRNA) gene, RNA polymerase B (rpoB) gene, and DNA gyrase subunit B (gyrB) of each subspecies of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Results: These primers were able to distinguish each subspecies of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and did not display cross-reactivity with representative Fusobacterium species other than F. nucleatum and F. necrophorum. Conclusion: Our developed one-step multiplex PCR method is accurate, specific, cost-effective, time-saving, and worked without requiring DNA extrac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sobacterium nucleatum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One-Step Multiplex PCR
下载PDF
Complicated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mastoiditis–More than meets the eye
2
作者 Katherine Fuller Mohamad Kaddour +1 位作者 Linny Phuong Joanna Lawrence 《Discussion of Clinical Cases》 2019年第3期9-12,共4页
Otitis media is common in children and Fusobacterium species are an emerging causative pathogen.These species have virulence factors which increase the risk of complicated otitis media.We discuss a case of F.necrophor... Otitis media is common in children and Fusobacterium species are an emerging causative pathogen.These species have virulence factors which increase the risk of complicated otitis media.We discuss a case of F.necrophorum infection resulting in significant intracranial disease to highlight the epidemiology of these infections,risk factors for complicated disease and signs and symptoms to guide diagnosis and investig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titis media 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 MASTOIDITIS OSTEOMYELITIS Lemierre’s syndrome Cavernous sinus thrombosis
下载PDF
鹿源坏死梭杆菌毒力菌株FN(AB)94实验动物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7
3
作者 王克坚 苗立光 +3 位作者 陈立志 刘晓颖 张洪涛 徐敏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34-136,共3页
将坏死梭杆菌 FN( AB) 94分离株以 1 0 6、1 0 7、1 0 8、1 0 9个 /m L等不同菌量 ,于耳后根颈部皮下分别接种于 4组健康实验家兔 ,每组 3只 ,逐日观察感染家兔的发病情况。结果 ,1 0 8、1 0 9个 /m L菌量感染组家兔 ,在接种后 9~ 6 8... 将坏死梭杆菌 FN( AB) 94分离株以 1 0 6、1 0 7、1 0 8、1 0 9个 /m L等不同菌量 ,于耳后根颈部皮下分别接种于 4组健康实验家兔 ,每组 3只 ,逐日观察感染家兔的发病情况。结果 ,1 0 8、1 0 9个 /m L菌量感染组家兔 ,在接种后 9~ 6 8d内先后死亡 ,6 8d死亡家兔的病理变化明显 ,并从死亡家兔内脏及脓汁中 ,应用触片及分离培养均检到长丝状及小杆状等多形态典型的坏死梭杆菌 ;1 0 7个 /m L感染家兔仅表现体重减轻 ,1 0 6个 /m L感染家兔无明显临床表现。由此表明 ,坏死梭杆菌 FN( AB) 94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感染毒力 ,对家兔的最小致死量为 1 0 8个 /m L,耳后根颈部皮下接种是适宜的感染途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坏死梭杆苗病 坏死梭杆菌 家兔 实验动物感染模型 疫苗免疫
下载PDF
鹿源坏死梭杆菌毒力菌株FN(AB)94抗原的免疫原性 被引量:6
4
作者 王克坚 刘晓颖 +4 位作者 陈立志 苗立光 徐敏 张洪涛 宁德吉 《中国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468-469,共2页
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厌氧培养后 ,裂解制备抗原 ,在抗原悬液中加入等量福氏完全佐剂 ,配制成乳化抗原 ,以此分别接种 3组 9只家兔 ,并设立对照组。初次免疫后 7d进行第 2次免疫 ,每隔 1周采血 ,检测免疫兔血清中抗体滴度 ,2 8... 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厌氧培养后 ,裂解制备抗原 ,在抗原悬液中加入等量福氏完全佐剂 ,配制成乳化抗原 ,以此分别接种 3组 9只家兔 ,并设立对照组。初次免疫后 7d进行第 2次免疫 ,每隔 1周采血 ,检测免疫兔血清中抗体滴度 ,2 8d后免疫兔分别用 2 m L 的 10 8个菌 /m L(2个 ML D)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感染 ,3只对照家兔同时感染相同剂量 ;逐日观察攻毒家兔的变化。结果 ,3只对照家兔于感染后的 12~ 2 1d死亡 ;而 9只免疫兔完全能抵抗毒力菌株的感染 ,6个月后仍存活。试验表明 ,坏死梭杆菌分离株 FN(AB) 94裂解抗原加佐剂后 ,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坏死梭杆菌 毒力菌株 fn(AB)94抗原 免疫原性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FN(A)p2001株小鼠感染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4
5
作者 苗利光 杨福合 +2 位作者 刘艳环 王志刚 肖佳美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2007年第1期35-37,共3页
将鹿源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以3×10^8、3×10^7、3×10^6、3×10^5、3×10^4、3×10^3个/只等不同菌量,分别接种于6组小鼠,每组10只,逐日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结果表明,3×10^6、3×10^7、... 将鹿源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以3×10^8、3×10^7、3×10^6、3×10^5、3×10^4、3×10^3个/只等不同菌量,分别接种于6组小鼠,每组10只,逐日观察小鼠感染情况。结果表明,3×10^6、3×10^7、3×10^8个/只菌量感染组小鼠,在接种后3d~8d先后死亡,5d后死亡小鼠的病理变化明显,并从死亡小鼠内脏及脓汁中均检到长丝状及小杆状等多形态典型的坏死梭杆菌;3×10^4个/只和3×10^5个/只菌量感染仅表现体重减轻,3×10^3个/只菌量感染无明显临床表现。由此表明,坏死梭杆菌FN(A)P2001分离株具有很强的感染毒力;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10^6个/只菌量;腹腔接种是适宜的感染途径。从而建立了坏死梭杆菌分离株小鼠感染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感染试验 小鼠
下载PDF
坏死梭杆菌FN(A)型毒力株保护性抗原筛选及初步鉴定 被引量:2
6
作者 苗利光 杨福合 +4 位作者 刘艳环 王志刚 李艳 王克坚 肖佳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930-934,共5页
通过胰蛋白酶裂解坏死梭杆菌FN(A)型毒力菌株菌体,分别以菌体裂解物上清和沉淀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血清。利用SDS-PAGE/Western-blot技术在菌体中筛选出4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组分,通过免疫后的攻毒试验,筛选出1种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原。... 通过胰蛋白酶裂解坏死梭杆菌FN(A)型毒力菌株菌体,分别以菌体裂解物上清和沉淀作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血清。利用SDS-PAGE/Western-blot技术在菌体中筛选出4种具有免疫原性的组分,通过免疫后的攻毒试验,筛选出1种具有免疫保护性的抗原。抗原分离纯化后,进行N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免疫试验及生物学特性研究,据试验结果可初步判定该抗原为溶血素类似物或一种新发现的抗原物质。该抗原不仅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免疫反应,而且不同菌株中此种抗原间可产生明显的交叉免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保护性抗原 筛选
下载PDF
1例Lemierre’s综合征患者的药物治疗分析与监护
7
作者 刘宇思 黄凌峰 +2 位作者 黄勤淼 曹伟灵 张鹏 《中国药房》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997-1000,共4页
目的为Lemierre’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用药监护提供参考。方法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及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确诊患者为Lemierre’s综合征,临床药师参与了该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针对坏死梭杆菌感染,建议... 目的为Lemierre’s综合征的早期诊断、药物治疗及用药监护提供参考。方法医师根据患者病情及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确诊患者为Lemierre’s综合征,临床药师参与了该患者的治疗全过程。治疗过程中,临床药师针对坏死梭杆菌感染,建议予哌拉西林钠他唑巴坦钠联合甲硝唑抗感染治疗;针对左侧颈内静脉炎并血栓形成,建议予依诺肝素钠注射液抗凝治疗。结果医师采纳临床药师建议,患者病情好转,准予带药出院。结论临床药师通过解读血宏基因组二代测序检测结果,同时结合患者病情,协助医师为该患者制定了个体化抗感染治疗及抗凝治疗方案,并进行用药监护,确保了患者用药的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emierre’s综合征 mNGS 坏死梭杆菌 临床药师 药学监护
下载PDF
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蛋白的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其原核表达鉴定
8
作者 于思雯 肖佳薇 +3 位作者 毕栏 王天硕 贺显晶 郭东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4年第3期38-43,98,共7页
为确定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白细胞毒素PL2蛋白的组成结构及生物信息学特性。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L2蛋白的理化性质、B细胞及T细胞抗... 为确定牛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白细胞毒素PL2蛋白的组成结构及生物信息学特性。根据NCBI数据库中的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基因序列及其编码蛋白的氨基酸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PL2蛋白的理化性质、B细胞及T细胞抗原表位等进行了预测研究,并利用原核表达系统构建重组质粒pGEX-6p-1-PL2-1、pGEX-6p-1-PL2-2、pGEX-6p-1-PL2-3,采用SDS-PAGE检测PL2蛋白的表达,将获得的重组蛋白经Western blot验证。PL2蛋白是由332个氨基酸构成的富含丝氨酸的稳定亲水蛋白,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和α螺旋居多。预测该蛋白含有10个B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和16个T细胞优势抗原表位,利用PCR扩增得到的pGEX-6p-1-PL2-1为228 bp、pGEX-6p-1-PL2-2为300 bp、pGEX-6p-1-PL2-3为588 bp。SDS-PAGE证明3个蛋白成功表达,蛋白大小为34 kDa,Western blot结果表明,该重组蛋白PL2-1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牛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PL2蛋白为膜外蛋白,不存在跨膜区,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及多个B细胞、T细胞抗原表位,根据抗原表位预测结果获得的重组蛋白PL2-1具有良好的反应原性,可作为潜在抗原用于牛坏死杆菌病亚单位疫苗研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坏死杆菌 白细胞毒素PL2蛋白 生物信息学分析 原核表达
下载PDF
牛源坏死梭杆菌43K外膜蛋白的黏附特性研究
9
作者 贺显晶 刘娇 +2 位作者 王志慧 武瑞 郭东华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726-735,共10页
旨在明确牛源坏死梭杆菌43K OMP的黏附特性。将43K OMP基因克隆连接至pET-32a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DE3中,通过IPTG诱导进行原核表达,应用黏附试验、天然蛋白竞争试验、抗体抑制试验和蛋白酶水解试验,明确牛源坏死梭杆菌43K OMP的黏... 旨在明确牛源坏死梭杆菌43K OMP的黏附特性。将43K OMP基因克隆连接至pET-32a载体,转化入大肠杆菌BL21 DE3中,通过IPTG诱导进行原核表达,应用黏附试验、天然蛋白竞争试验、抗体抑制试验和蛋白酶水解试验,明确牛源坏死梭杆菌43K OMP的黏附性,同时将纯化的重组蛋白和提取的天然43K OMP与牛子宫内膜细胞和牛乳腺上皮细胞共孵育,观察43K OMP对细胞的黏附作用。结果显示:43K OMP基因克隆到pET-32a载体中,随后在大肠杆菌BL21 DE3以包涵体形式成功表达;携带重组质粒(H2019)的大肠杆菌经IPTG诱导后,与空载体对照相比,与宿主细胞的结合显著增强(P<0.05);天然43K OMP与细胞共孵育后,黏附细胞的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H2019与43K OMP多抗或单抗预孵育后,显著降低黏附宿主细胞的细菌数量(P<0.05);经不同浓度蛋白酶K处理H2019后,黏附细胞的细菌数量显著降低(P<0.05),且与蛋白酶K浓度呈现剂量依赖关系。同时,43K OMP天然蛋白和重组蛋白能黏附于牛子宫内膜细胞和乳腺上皮细胞表面。牛源坏死梭杆菌43K OMP能黏附宿主细胞,43K OMP作为一种黏附蛋白有助于牛源坏死梭杆菌对宿主细胞的黏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源坏死梭杆菌 43K OMP 细菌黏附 上皮细胞
下载PDF
坏死杆菌外膜囊泡诱导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和NLRP3炎性小体的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毕栏 赵鹏宇 +3 位作者 王天硕 于思雯 肖佳薇 郭东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72-1278,共7页
为探究坏死杆菌(Fn)外膜囊泡(OMV)对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本研究提取并纯化Fn OMV,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纯度后,以5μg/mL的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1 h、2 h、4 h、6 h,以未刺激的细胞作为对... 为探究坏死杆菌(Fn)外膜囊泡(OMV)对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及NOD样受体蛋白3(NLRP3)炎性小体激活的影响,本研究提取并纯化Fn OMV,经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测定纯度后,以5μg/mL的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1 h、2 h、4 h、6 h,以未刺激的细胞作为对照组,经姬姆萨染色和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羊中性粒细胞形态。电镜观察可见OMV为球形囊泡状结构且纯度较高。姬姆萨染色结果显示,细胞为典型的杆状核和分叶核样中性粒细胞。光学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对照组羊中性粒细胞为圆形,而5μg/mL OMV刺激组细胞出现细胞肿胀、体积变大变形的现象,且刺激2 h~6 h上述细胞变化更明显。采用荧光定量RT-PCR检测OMV刺激后的羊中性粒细胞中炎性小体相关基因NLRP3、Caspase-1、GSDMD、IL-1β、IL-18,自噬相关基因mTOR、Beclin 1、MAP1LC3B、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OMV刺激1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001),其他炎性小体相关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刺激2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显著下降(P<0.05),炎性小体相关基因NLRP3、Caspase-1、IL-1β、IL-18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刺激4 h和6 h时GSDMD mRNA的相对转录平极显著下降(P<0.0001),NLRP3、IL-1β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Caspase-1、IL-18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自噬相关基因mTOR、Beclin 1、MAP1LC3B、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在不同刺激时间后均显著升高(P<0.05)。上述结果表明,5μg/mL的Fn OMV刺激羊中性粒细胞2 h可激活NLRP3炎性小体;5μg/mL的Fn OMV可在基因水平上启动羊中性粒细胞自噬并形成自噬小体。本研究为Fn的致病机制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外膜囊泡 NLRP3炎性小体 自噬
下载PDF
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的增殖和自噬影响的初步探究
11
作者 王天硕 于思雯 +4 位作者 毕栏 赵鹏宇 蒋凯 肖佳薇 郭东华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936-941,950,共7页
为探究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本研究将牛坏死杆菌A25株以MOI 10感染RAW264.7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1 h、2 h、4 h收集细胞,采用Ed U和MDC染色法观察细胞... 为探究牛坏死杆菌对小鼠巨噬细胞系(RAW264.7细胞)增殖和自噬的影响,本研究将牛坏死杆菌A25株以MOI 10感染RAW264.7细胞作为实验组,以未感染的RAW264.7细胞作为对照组。分别于感染后1 h、2 h、4 h收集细胞,采用Ed U和MDC染色法观察细胞荧光,并计算各组细胞增殖率及细胞自噬小体的数量。Ed U染色法观察可见,各实验组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绿色荧光的量逐渐减少,对照细胞绿色荧光的量基本无变化,且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组细胞增殖率均极显著降低(P<0.05);MDC染色法观察结果可见,与对照组相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感染组细胞中的绿色荧光逐渐增强,且随着感染时间的延长,细胞中自噬小体的数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极显著增多(P<0.01)。上述结果表明,牛坏死杆菌感染RAW264.7细胞后抑制细胞的增殖,并且诱导该细胞发生自噬。分别采用荧光定量PCR(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上述各组细胞中自噬基因Beclin-1和P62 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及自噬蛋白LC3和P62的相对表达水平。RT-q PCR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1 h后RAW264.7细胞中Beclin-1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无显著变化;感染2 h和4 h时该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极显著升高(P<0.01),P62基因mRNA的相对转录水平在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降低(P<0.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各实验组细胞中LC3-Ⅱ蛋白的表达量于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升高(P<0.01),P62蛋白的表达量于不同感染时间均极显著降低(P<0.001)。上述结果从自噬相关基因mRNA转录水平和其蛋白表达水平均证明牛坏死杆菌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了自噬,首次证实牛坏死杆菌可以诱导RAW264.7细胞发生自噬,并且抑制该细胞的增殖,本研究为进一步探究牛坏死杆菌的感染机制奠定实验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坏死杆菌 小鼠巨噬细胞 自噬
下载PDF
A25Δ43K OMP基因缺失株和亲本株对坏死杆菌生物被膜和耐药性影响的比较与分析
12
作者 蒋凯 赵鹏宇 +1 位作者 贺显晶 郭东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3期43-48,共6页
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动物可引起反刍动物腐蹄病、肝脓肿、犊牛白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存在是造成细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黏附素在生物被... 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动物可引起反刍动物腐蹄病、肝脓肿、犊牛白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存在是造成细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黏附素在生物被膜形成初期的不可逆附着阶段起重要作用。43K OMP是坏死杆菌重要的外膜蛋白之一,具有介导坏死杆菌黏附的功能,43K OMP对生物被膜形成是否产生影响尚未有人报道。通过对坏死杆菌亲本株A25和缺失株A25Δ43K OMP的生物被膜初期不可逆附着阶段细菌数、生物被膜成熟时间、生物被膜形态和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坏死杆菌缺失43K OMP基因对生物被膜成熟时间无显著影响,会导致成熟生物被膜含量显著增多,接种24 h不可逆附着阶段细菌含量显著减少,生物被膜形态更早出现聚集性菌落和沟壑状结构,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安普霉素和磺胺嘧啶的耐药性减弱。43K OMP基因缺失促进坏死杆菌形成生物被膜,抑制坏死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为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的功能研究和坏死杆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43K OMP 基因缺失 生物被膜 耐药性
下载PDF
不同生长期坏死杆菌OMVs的分离鉴定及其对RAW264.7细胞分泌TNF-α、IL-8的影响
13
作者 赵鹏宇 蒋凯 +5 位作者 毕栏 于思雯 王天硕 肖佳薇 贺显晶 郭东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38-43,58,共7页
为初步探究坏死杆菌不同生长期外膜囊泡(OMVs)在形态、蛋白组成和功能的差异,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坏死杆菌OMV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OMVs的形态结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OMVs的蛋白组成差异,ELISA检测OMVs刺激RAW264.7细胞后TNF... 为初步探究坏死杆菌不同生长期外膜囊泡(OMVs)在形态、蛋白组成和功能的差异,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提取坏死杆菌OMVs,通过透射电镜观察OMVs的形态结构,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OMVs的蛋白组成差异,ELISA检测OMVs刺激RAW264.7细胞后TNF-α和IL-8的分泌情况。结果显示:坏死杆菌在培养2 h后进入对数生长期,在8 h时达到峰值,随后进入稳定期和衰亡期;坏死杆菌不同生长期均可产生球形的OMVs,在坏死杆菌培养24 h时产生的OMVs中43 K OMP和白细胞毒素的水平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坏死杆菌培养12 h时产生的OMVs刺激RAW264.7细胞12 h和24 h后分泌的IL-8和TNF-α水平均高于其他组。因此,坏死杆菌稳定期产生的OMVs可以更好的刺激RAW264.7细胞产生炎症因子IL-8和TNF-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外膜囊泡 TNF-Α IL-8
下载PDF
A25Δ43K OMP基因缺失株和亲本株对坏死杆菌生物被膜和耐药性影响的比较与分析
14
作者 蒋凯 赵鹏宇 +1 位作者 贺显晶 郭东华 《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学报》 2023年第4期33-38,共6页
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动物可引起反刍动物腐蹄病、肝脓肿、犊牛白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存在是造成细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黏附素在生物被... 坏死杆菌(Fusobacterium necrophorum,F.necrophorum)是一种严格厌氧的革兰阴性菌,感染动物可引起反刍动物腐蹄病、肝脓肿、犊牛白喉、乳房炎和子宫内膜炎等疾病。生物被膜的存在是造成细菌持续感染的重要原因之一。细菌黏附素在生物被膜形成初期的不可逆附着阶段起重要作用。43K OMP是坏死杆菌重要的外膜蛋白之一,具有介导坏死杆菌黏附的功能,43K OMP对生物被膜形成是否产生影响尚未有人报道。通过对坏死杆菌亲本株A25和缺失株A25Δ43K OMP的生物被膜初期不可逆附着阶段细菌数、生物被膜成熟时间、生物被膜形态和耐药性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坏死杆菌缺失43K OMP基因对生物被膜成熟时间无显著影响,会导致成熟生物被膜含量显著增多,接种24 h不可逆附着阶段细菌含量显著减少,生物被膜形态更早出现聚集性菌落和沟壑状结构,对卡那霉素、庆大霉素、安普霉素和磺胺嘧啶的耐药性减弱。43K OMP基因缺失促进坏死杆菌形成生物被膜,抑制坏死杆菌对氨基糖苷类药物的耐药。为坏死杆菌43K OMP基因的功能研究和坏死杆菌病的治疗提供新的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杆菌 43K OMP 基因缺失 生物被膜 耐药性
下载PDF
致病性鹿源坏死梭杆菌分离鉴定 被引量:11
15
作者 王克坚 张洪英 +4 位作者 陈立志 刘晓颖 程世鹏 徐敏 钱国成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2000年第2期84-87,共4页
应用厌氧培养技术 ,从患坏死杆菌病鹿的病变坏死组织和脓汁中分离出一种主要的病原菌 ;通过细菌形态学、染色反应、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学反应等鉴定方法 ,确定该病原分离株为严格厌氧性坏死梭杆菌 ,分型鉴定为A、AB和B型 ;实验动... 应用厌氧培养技术 ,从患坏死杆菌病鹿的病变坏死组织和脓汁中分离出一种主要的病原菌 ;通过细菌形态学、染色反应、培养特性、生化试验、血清学反应等鉴定方法 ,确定该病原分离株为严格厌氧性坏死梭杆菌 ,分型鉴定为A、AB和B型 ;实验动物感染证明A和AB型坏死梭杆菌为致病性菌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鹿 坏死 杆菌病 坏死梭杆菌 分离 鉴定 厌氧培训
下载PDF
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的原核表达及其免疫活性分析 被引量:10
16
作者 郭东华 王君伟 +4 位作者 孙玉国 吕占军 张建涛 李林 王洪斌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35-438,共4页
参考羊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抗原表位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了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5个抗原表位区,设计5对在上游和下游含有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引物,以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阳... 参考羊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抗原表位基因序列,利用DNAStar软件预测了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蛋白的5个抗原表位区,设计5对在上游和下游含有特异性限制性内切酶的引物,以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基因阳性质粒pMD18-T-lkrA为模板,PCR扩增了预测的5个抗原表位区基因,分别命名为PL1、PL2、PL3、PL4和PL5,将其定向克隆到原核表达载体pGEX-6p-1和pPROEX HTa后转化E.coli BL21(DE3),37℃条件下,用IPTG诱导表达,结果PL1、PL2、PL4和PL5在pGEX-6p-1中获得了表达,而PL3在pPROEX HTa中获得了表达。Westem blot试验结果表明,牛腐蹄病坏死梭杆菌H05菌株白细胞毒素蛋白5个抗原表位区的重组蛋白PL1、PL2、PL3、PL4和PL5均与坏死梭杆菌多克隆血清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腐蹄病 坏死梭杆菌 白细胞毒素基因 原核表达
下载PDF
牛坏死杆菌43ku外膜蛋白截短片段的原核表达 被引量:9
17
作者 吕思文 张红 +2 位作者 孙东波 胡柏冬 郭东华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56-60,共5页
据GenBank发表的牛坏死杆菌H05菌株43ku外膜蛋白(43KO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4对含有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坏死杆菌43KOMP基因相互重叠的4个截短片段,PCR扩增产物经BamHⅠ和XhoⅠ酶切消化后克隆至pET-32a... 据GenBank发表的牛坏死杆菌H05菌株43ku外膜蛋白(43KOMP)基因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4对含有BamHⅠ和XhoⅠ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通过PCR扩增坏死杆菌43KOMP基因相互重叠的4个截短片段,PCR扩增产物经BamHⅠ和XhoⅠ酶切消化后克隆至pET-32a原核表达载体,4个截短片段的阳性质粒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感受态细胞,通过PCR筛选阳性克隆,然后利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结果显示,牛坏死杆菌43KOMP基因4个截短片段均成功获得了表达,表达的重组融合蛋白大小均为30ku左右,为进一步进行43KOMP蛋白的免疫原性和相关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牛坏死杆菌 外膜蛋白 原核表达
下载PDF
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作为腐蹄病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的研究前景 被引量:3
18
作者 郭东华 孙东波 +2 位作者 武瑞 范春玲 孙斌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37-139,共3页
腐蹄病(foot rot)是侵害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为主的,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产奶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传统的灭活菌苗具有免疫效果差、副反应严重及大量生产困难等缺点,使腐蹄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对坏死杆... 腐蹄病(foot rot)是侵害反刍动物趾间皮肤及深层软组织为主的,严重影响奶牛生产性能和产奶质量的一种常见疾病。由于传统的灭活菌苗具有免疫效果差、副反应严重及大量生产困难等缺点,使腐蹄病基因工程疫苗的研究成为热点。笔者对坏死杆菌白细胞毒素作为腐蹄病亚单位疫苗候选抗原研究的最新进展进行综述,希望为腐蹄病亚单位疫苗的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腐蹄病 坏死杆菌 白细胞毒素 亚单位疫苗
下载PDF
梅花鹿致病性源坏死梭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被引量:3
19
作者 孟祥玉 佟盼盼 +1 位作者 冯二凯 陈立志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53-356,共4页
为确定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某鹿场致患病鹿蹄腐烂的病原菌,本研究于患病梅花鹿的前蹄病健结合处采集病料并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最终分离到一株厌氧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药... 为确定湖北省恩施自治州某鹿场致患病鹿蹄腐烂的病原菌,本研究于患病梅花鹿的前蹄病健结合处采集病料并对其进行细菌分离培养,最终分离到一株厌氧菌。对该细菌进行了形态观察、生化试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细菌生化鉴定仪鉴定、药物敏感性试验以及小鼠致病力试验等。结果显示该细菌在显微镜下呈革兰氏阴性、丝状、长短不一的杆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显示该分离菌株与多株坏死梭杆菌参考株的同源性均为99%,将其命名为HNFnf;经Vitek细菌鉴定仪鉴定该细菌为坏死梭杆菌;药敏试验结果显示,该菌对青霉素、头孢类等中度敏感,对阿米卡星、链霉素、庆大霉素耐药。本研究为临床治疗由坏死梭杆菌引起的反刍动物"腐蹄病"与"肝脓肿"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花鹿 腐蹄病 坏死梭杆菌 分离 鉴定
下载PDF
影响坏死梭杆菌分泌白细胞毒素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冯二凯 陈立志 +3 位作者 刘晓颖 汪孙杰 曹阅 徐晶 《动物医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12-17,共6页
利用已分离坏死梭杆菌菌株,建立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活性体外检测方法,并评价培养条件对坏死梭杆菌天然白细胞毒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还原、厌氧无菌心脑浸液肉汤培养基(pH7.3左右)、培养时间10h~12h(对数生长期后期),此工艺参... 利用已分离坏死梭杆菌菌株,建立坏死梭杆菌白细胞毒素活性体外检测方法,并评价培养条件对坏死梭杆菌天然白细胞毒素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预还原、厌氧无菌心脑浸液肉汤培养基(pH7.3左右)、培养时间10h~12h(对数生长期后期),此工艺参数下获取的细菌培养物上清液的白细胞毒性最大。获得的坏死梭杆菌天然白细胞毒素经Western blot证实,能被抗白细胞毒素重组BSBSE蛋白的兔血清识别,表明提取的白细胞毒素具有反应原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坏死梭杆菌 白细胞毒素 分泌 影响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