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3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The stress state of geological structure and mining dynamic disaster in Fuxin basin 被引量:1
1
作者 韩军 王海兵 +1 位作者 朱光宗 刘廷波 《Journal of Coal Science & Engineering(China)》 2008年第4期621-624,共4页
Further evidences show that most mining dynamic disasters are mainly oc- curred nearby NNE and near SN geological structures.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in Fuxin basin shows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major compressed str... Further evidences show that most mining dynamic disasters are mainly oc- curred nearby NNE and near SN geological structures.In-situ stress measurement in Fuxin basin shows that the orientation of major compressed stress is near EW.At this stress field,geological structures with deferent strike have deferent stress state and dis- place mode.NNE and near SN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compressed to thrust and come into being high stress zone.NWW and NEE geological structures are tensile to separate and not prone to being low stress zone.NW structure is intervenient of them.So NEE and near SN structures are easy to occurre mining dynamic disasters and NWW and NEE structures is 'safety' comparatively.The mining dynamic disaster is controlled by stress state of geologic structure,which is determined by its strik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瓦斯 突出机理 冲击地压 构造应力
下载PDF
Terrestrial records of the early Albian Ocean Anoxic Event:Evidence from the Fuxin lacustrine basin,NE China
2
作者 Xiao-Tao Xu Long-Yi Shao +4 位作者 Kenneth A.Eriksson Bo Pang Shuai Wang Cheng-Xue Yang Hai-Hai Hou 《Geoscience Frontiers》 SCIE CAS CSCD 2022年第1期138-157,共20页
The early Alb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1 b(OAE 1 b) is well documented in the Tethys, Pacific and North Atlantic, but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whether or not terrestrial records of OAE 1 b exist. In order to identify... The early Albian Oceanic Anoxic Event 1 b(OAE 1 b) is well documented in the Tethys, Pacific and North Atlantic, but few studies have evaluated whether or not terrestrial records of OAE 1 b exist. In order to identify terrestrial records of the early Albian OAE 1 b and to infer possible driving mechanisms, an integrated multi-proxy study from the late Aptian to Albian in the Fuxin lacustrine basin was conducted,including thick, organic-rich black mudstones, total organic carbon(TOC), organic carbon isotopes(d13 Corg), mercury concentration(Hg) and results from pyrolysis analyses(S2, Tmaxand HI). Results show three distinct short-term negative d13 Corgexcursions corresponding with relatively high TOC values,which could be counterparts of the Kilian, Paquier and Leenhardt sub-events of the early Albian OAE1 b.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p CO2) recovered from C3 plant d13 Corgcompositions indicates an increasing trend in Unit C during the early Albian, and there are three short-term increases of p CO2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sub-events of OAE 1 b at this time interval. We infer that a trend of increasing p CO2 during the Kilian sub-event in the study area is closely related to volcanism. Continental weathering calculated using chemical weathering indices(CIA, WIP and MIA(O)) show an increasing trend during the OAE 1 b interval, likely resulting from warmer and more humid conditions. Mixed sources of terrestrial plants and lacustrine plankton demonstrated by pyrolysis analyses(HI vs. Tmaxand S2 vs. TOC), indicate a terrestrial contribution to the organic-rich sediments of the Kilian, Paquier and Leenhardt sub-events of OAE 1 b. We suggest that a CO2-forced greenhouse effect during the early Albian might have triggered the relatively warm and humid palaeoclimatic conditions, and intensified chemical weathering that combined to create high nutrient and organic matter levels that were flushed into lakes contributing to eutrophication and anoxia in lacustrine and in contemporaneous oceanic syste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uxin basin Early Albian Organic carbon isotopes Ocean Anoxic Event 1b Terrestrial records
下载PDF
阜新盆地油气资源勘探及产能研究
3
作者 宋凯林 朱琳 《地质与资源》 CAS 2024年第1期41-48,64,共9页
基于阜新盆地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结果,对辽阜地2井的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条件进行了测试试验,确定了阜新盆地油气资源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赋存条件,得到了各储层实测临界解析压力,确定了该区地应力梯度约为0.013 kPa/m,储层破裂压力为10... 基于阜新盆地地质条件和油气勘探结果,对辽阜地2井的地质条件和油气资源条件进行了测试试验,确定了阜新盆地油气资源地质条件、资源条件和赋存条件,得到了各储层实测临界解析压力,确定了该区地应力梯度约为0.013 kPa/m,储层破裂压力为10.6~11.5 MPa.通过油气产能测试试验得到了辽阜地2井最高日产油16.86 t,最高日产气2584 m^(3),确定了辽阜地2井区盆地煤层气储量评价为小型中产能气田,为接下来的地质勘探及开采工作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油气资源 油气产能 断裂构造圈 阜新盆地 松辽盆地
下载PDF
自然伽马能谱测井在阜新盆地沙海组下段油层的应用——以辽阜地2井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德军 张晓川 +2 位作者 赵洪伟 陈树旺 张健 《地质与资源》 CAS 2023年第2期218-224,200,共8页
阜新盆地油气调查与勘探历史悠久,油气发现虽多,有的井甚至初期获得了少量产能,但却无一持续稳产. 2017年,辽阜地2井在阜新盆地沙海组下段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日产15.3 m3,实现了油气调查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深入研究阜新盆地沙海组下... 阜新盆地油气调查与勘探历史悠久,油气发现虽多,有的井甚至初期获得了少量产能,但却无一持续稳产. 2017年,辽阜地2井在阜新盆地沙海组下段获得了高产工业油流,日产15.3 m3,实现了油气调查勘探的重大突破.为了深入研究阜新盆地沙海组下段的地层特性,运用自然伽马能谱测井资料,对辽阜地2井沙海组下段的泥质含量、黏土矿物类型以及沉积环境等进行分析,明确了沙海组下段的泥质含量及其变化情况,查明沙海组下段形成于氧化与弱还原交互的沉积环境,水动力条件弱(以低能为主).本研究为进一步认识沙海组下段储层特征提供了依据,有助于阜新盆地后续的油气勘探及理论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盆地 下白垩统 沙海组 自然伽马能谱 黏土矿物 沉积环境 辽宁省
下载PDF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早白垩世地壳大规模减薄及成因探讨 被引量:37
5
作者 张宏 柳小明 +2 位作者 李之彤 杨芳林 王晓蕊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360-372,共13页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其早白垩世的地层、构造和火山岩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地层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内下白垩统分布较齐全,而土城子组及以前的侏罗系基本缺失,反映在义县期之前,阜新-义县盆地处在剥蚀环境中(正地形),而在早白...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及其附近地区,其早白垩世的地层、构造和火山岩有明显的特殊性。在地层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内下白垩统分布较齐全,而土城子组及以前的侏罗系基本缺失,反映在义县期之前,阜新-义县盆地处在剥蚀环境中(正地形),而在早白垩世处在快速沉降的沉积环境中(负地形),并在早白垩世沉降了约7 km。构造方面,晚侏罗世末期,褶皱、逆冲作用反映研究区发生了一定规模的挤压抬升作用;早白垩世阜新-义县盆地的伸展断陷作用贯穿始终,也说明了该地区早白垩世快速沉降的存在。在火山岩方面,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的义县组下部多处分布有含镁较高的火山岩,其地球化学特征反映该火山岩岩浆源于地幔,同时有复杂的成因,这提供了阜新-义县盆地及附近地区早白垩世地壳大规模减薄、地幔岩浆上涌的信息。以上地质特征说明,早白垩世阜新-义县盆地发生了与地幔作用有关的大规模地壳减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西阜新-义县盆地 白垩世 地壳运动 沉积环境 地壳减薄作用 地质条件 地层接触关系
下载PDF
裂陷盆地岩浆活动对煤层气的富集作用——以辽河、阜新盆地为例 被引量:8
6
作者 王宇林 郭强 +2 位作者 赵忠英 魏恒飞 王威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119-122,共4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在成盆期或成盆期后大多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以煤、油、气共生的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和我国首次在矿井中发现、研究、开发煤层气藏的阜新盆地王营井田为例,系统地阐述了火山活动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 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盆地在成盆期或成盆期后大多都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岩浆活动。以煤、油、气共生的辽河盆地东部凹陷和我国首次在矿井中发现、研究、开发煤层气藏的阜新盆地王营井田为例,系统地阐述了火山活动在古近系沙河街组三段对褐煤、长焰煤和气煤在平面及垂向分布的控制,进而导致各赋煤区气源条件的不同;估算了王营井田在区域深成变质过程释放甲烷气的基础上,接触变质作用所形成的附加甲烷量;指出由于岩浆侵入形成了天然焦和高变质裂隙煤,使煤层物理性质及储集能力发生了大的变化;强调了岩墙等不同产状的岩浆侵入岩体对煤层气的封闭作用。最后得出岩浆活动是中国东部中、新生代裂陷含煤盆地煤层气富集乃至成藏的重要因素之一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辽河盆地 阜新盆地 古近纪 岩浆活动 煤层气 富集作用
下载PDF
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因分析 被引量:24
7
作者 朱志敏 沈冰 +1 位作者 崔洪庆 周家云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67-70,共4页
对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分、气体同位素和热演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气体组分中甲烷含量高,主要为干气;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1)为-58.00‰^-44.70‰,气体较轻;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42%~1.67%,热演化程度较低。另外,盆地在孙家湾期整体隆... 对阜新盆地煤层气成分、气体同位素和热演化特征的分析结果表明:气体组分中甲烷含量高,主要为干气;气体稳定碳同位素值δ(13C1)为-58.00‰^-44.70‰,气体较轻;煤的镜质体反射率为0.42%~1.67%,热演化程度较低。另外,盆地在孙家湾期整体隆升,地下水以地表降水渗入为主,早期生成的原生生物气生成量有限且大多散失,考虑到成煤后两期岩浆活动,现今保存的煤层气为次生生物-热解混合成因煤层气,盆地煤层气的进一步勘探开发应针对此类混合成因煤层气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次生生物-热解混合成因气 阜新盆地
下载PDF
阜新盆地白垩系阜新组煤层气系统 被引量:19
8
作者 朱志敏 沈冰 +1 位作者 路爱平 闫剑飞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81-186,共6页
运用非常规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阜新盆地煤层气系统地质特征。阜新组孙家湾煤层组、中间煤层组和太平煤层组是煤层气的生储层。阜新组上部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阜新组煤层气的盖层,盖层条件中等。上覆岩层是阜新组上... 运用非常规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阜新盆地煤层气系统地质特征。阜新组孙家湾煤层组、中间煤层组和太平煤层组是煤层气的生储层。阜新组上部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粉砂岩为阜新组煤层气的盖层,盖层条件中等。上覆岩层是阜新组上部及孙家湾组。阜新组煤层的第一次生气高峰出现在孙家湾期末,此时镜质体反射率最大达到0.67%;后来喜马拉雅期辉绿岩的侵入导致煤层到达第二次生气高峰,在靠近岩浆侵入位置的局部地区镜质体反射率最大达到4.95%;另外,地表降水下渗带入细菌导致煤层产生大量次生生物气,而后进入煤层气保存期。煤层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古近纪晚期。阜新组煤层气系统的特征表明,盆地阜新组煤层气具备进一步勘探开发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系统 白垩系 阜新组 勘探 阜新盆地
下载PDF
阜新盆地构造应力场演化对煤与瓦斯突出的控制 被引量:25
9
作者 韩军 张宏伟 +1 位作者 朱志敏 宋景春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934-938,共5页
阜新盆地是中燕山期(J3-K1)断陷盆地.盆地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西、北北西和近南北向.盆地内主要褶皱构造呈北东向雁列式排列.位于盆地内的阜新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频繁发生.研究认为,构造应力场多期演化使得大多数断裂... 阜新盆地是中燕山期(J3-K1)断陷盆地.盆地内断裂构造主要有北北东、北东、北西西、北北西和近南北向.盆地内主要褶皱构造呈北东向雁列式排列.位于盆地内的阜新矿区煤与瓦斯突出灾害频繁发生.研究认为,构造应力场多期演化使得大多数断裂历经了多期活动,对应不同的力学性质和位移方式.构造应力场的多期演化对局部构造应力、构造煤和瓦斯赋存的分布具有重要影响.在现今北西西向构造应力场作用下,盆地内北北东向、南北向和近南北向构造由于受垂直走向的挤压应力作用,形成应力集中带,渗透率降低,瓦斯保存较好,成为动力灾害多发地带;而北西西向构造相对受拉张应力作用,瓦斯易于逸散,动力灾害程度相对较低.北东向、北西向构造发生动力灾害的危险程度介于二者之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盆地 构造应力场 演化 构造 煤与瓦斯突出
下载PDF
阜新盆地煤层气资源可采性模糊数学评价 被引量:10
10
作者 王起新 孙维吉 +1 位作者 梁冰 李宏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7期39-42,共4页
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及目前煤层气开采的技术水平,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在系统分析影响煤层气可采性主要储层地质参数、储集参数和物性参数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层气资源... 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是煤层气勘探开发的前提和基础。针对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的实际情况及目前煤层气开采的技术水平,基于模糊数学理论,在系统分析影响煤层气可采性主要储层地质参数、储集参数和物性参数等的基础上,建立了煤层气资源可采性评价指标体系,确定了评价参数隶属函数矩阵修正系数的方法,提出了煤层气可采性量化综合评价方案;并以阜新煤田为例,进行了煤层气可采性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与实际情况较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盆地 煤层气 可呆性 评价 指标 体系 模糊数学
下载PDF
阜新盆地东梁区浅层天然气成藏特征 被引量:15
11
作者 朱志敏 崔洪庆 宋文杰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8-20,共3页
研究和评价了阜新盆地东梁区浅层天然气藏的成藏特征,认为气源岩为白垩系沙海组4段泥岩和沙海组3段煤层,巨厚的泥岩和煤层有强大的生烃能力,储层为低孔低渗的沙海组3段砂岩,沙4段泥岩、粉砂岩是区域性良好盖层,沙4段泥岩、沙3段煤层和沙... 研究和评价了阜新盆地东梁区浅层天然气藏的成藏特征,认为气源岩为白垩系沙海组4段泥岩和沙海组3段煤层,巨厚的泥岩和煤层有强大的生烃能力,储层为低孔低渗的沙海组3段砂岩,沙4段泥岩、粉砂岩是区域性良好盖层,沙4段泥岩、沙3段煤层和沙3段砂岩由于渗透率的不同形成了完整的岩性圈闭。东梁背斜沙海组的圈闭面积达10km2,且向东南延伸呈穹隆构造,封闭良好,对天然气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局部背斜圈闭。研究表明该区沙3段砂岩储层紧邻气源岩,盖层条件良好,局部圈闭,形成“上生下储型”和“自生自储型”的小型浅层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盆地 东梁区 致密砂岩 浅层气 气藏形成 特征 白垩纪
下载PDF
间歇侧移式的裂陷与递进跳跃式的反转:以阜新煤盆地为例 被引量:11
12
作者 王桂梁 马杏垣 +4 位作者 荆惠林 云武 王大庆 谭海樵 李海玉 《高校地质学报》 CAS CSCD 1996年第3期284-294,共11页
位于闾山背斜隆起核部西侧的阜新断陷盆地从早白垩世义县组晚期开始,在东西两侧盆缘的F″1、F2断层所、围限的地堑内接受了义县组上部中性火山岩的堆积。火山喷发停止后,九佛堂组的大陆碎屑岩建造仍在F″1和F2断层之间的地堑... 位于闾山背斜隆起核部西侧的阜新断陷盆地从早白垩世义县组晚期开始,在东西两侧盆缘的F″1、F2断层所、围限的地堑内接受了义县组上部中性火山岩的堆积。火山喷发停止后,九佛堂组的大陆碎屑岩建造仍在F″1和F2断层之间的地堑内充填。九佛堂裂陷期之后该区地壳掀斜隆升,盆地南侧的义县地区开始反转抬升而不再接受沉积,西缘的F2断层也停止活动。到沙海组充填时盆地已演化为受F″1断层控制的、东断西超的半地堑盆地;沙海期裂陷终止后F″1断层停止活动,阜新组裂陷是在向东移的F′1盆缘断层控制下半地堑内发育的。阜新期裂陷结束后盆地又发生了一次跳跃式的反转,许多正断层发育成上逆下正的复合断层,并出现正花状构造。中白垩世孙家湾组的沉陷进一步向东侧移,形成了以F1断层为盆缘断层的半地堑;孙家湾期后发生本区最强烈的整体反转、隆升和褶断,结束了盆地的演化历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伸展 间歇侧移 递进跳跃 煤盆地 煤矿床
下载PDF
辽宁阜新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沉积环境与聚煤规律 被引量:8
13
作者 蔡厚安 李宝芳 +3 位作者 邵龙义 徐德斌 邵凯 周园园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481-491,共11页
阜新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较为薄弱。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与描述、连井剖面分析以及测井曲线分析等手段,对阜新盆地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阜新盆地沙海组主要可识别出冲积扇—... 阜新盆地下白垩统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研究较为薄弱。在野外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岩心观察与描述、连井剖面分析以及测井曲线分析等手段,对阜新盆地沙海组沉积环境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阜新盆地沙海组主要可识别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和湖泊沉积体系;沙海组可分为3个三级层序,每个层序又可进一步分为湖侵体系域和高位体系域,其中沙海组一段和二段为Sq1,沙海组三段为Sq2,沙海组四段为Sq3;沙海组煤层主要分布在Sq2中。Sq2湖侵体系域的聚煤中心为清河门镇至伊玛图乡、东梁镇南和九道岭镇,Sq2高位体系域的聚煤中心为清河门镇和九道岭镇;沙海组成煤的沉积模式为湖侵体系域扇间洼地沼泽化成煤和高位体系域扇三角洲前缘成煤。其中湖侵体系域扇间洼地沼泽化成煤模式要好于扇三角洲前缘成煤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阜新盆地 沙海组 沉积环境 聚煤规律
下载PDF
阜新盆地的储层特征及其勘探方向 被引量:12
14
作者 龚建明 温珍河 戴春山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81-90,共10页
阜新盆地现已发现四种储层类型,其中以砂质碎屑岩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组分溶孔和晶间孔三类,具有中低孔、低渗、细喉至微细喉的特征。该盆地在区域上有二套储盖组合,其中第二套储盖组合埋藏较浅、成岩作用较弱,储层物... 阜新盆地现已发现四种储层类型,其中以砂质碎屑岩储层为主,孔隙类型主要有粒间孔、组分溶孔和晶间孔三类,具有中低孔、低渗、细喉至微细喉的特征。该盆地在区域上有二套储盖组合,其中第二套储盖组合埋藏较浅、成岩作用较弱,储层物性较好,应是该盆地勘探的主要目的层,包括清河门、东梁西和艾友东等构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特征 勘探方向 阜新盆地 油气藏
下载PDF
辽宁阜新盆地油气勘探方向 被引量:8
15
作者 吴炳伟 郭彦民 +3 位作者 王新 姜立 王辉 纪振奎 《地质与资源》 CAS 2015年第5期473-477,共5页
阜新盆地经历了近30年的油气勘探活动,一直没有重大油气发现.为了进一步评价该区的资源潜力,探索新的勘探思路,通过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认为阜新盆地具备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提出主要勘探层系... 阜新盆地经历了近30年的油气勘探活动,一直没有重大油气发现.为了进一步评价该区的资源潜力,探索新的勘探思路,通过油气地质条件综合研究和油气成藏主控因素分析,认为阜新盆地具备常规油气和非常规油气成藏的基本条件,提出主要勘探层系为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根据九佛堂组、沙海组和阜新组烃源岩条件的差异,指出九佛堂组上段和沙海组下段为常规油气勘探目的层;沙海组上段为页岩气勘探目的层;阜新组为煤层气勘探目的层.油气成藏条件分析结果表明,阜新盆地油气成藏主控因素为保存条件和储集条件,构造油气藏不应做为勘探选区的重点,寻找近洼陷的构造-岩性、岩性油气藏是本区油气勘探的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层 保存条件 成藏因素 勘探方向 阜新盆地 辽宁省
下载PDF
阜新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 被引量:6
16
作者 兰天伟 张宏伟 +2 位作者 李胜 韩军 李晓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63-767,共5页
通过对阜新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的研究,为煤层气开采提供依据.分析了阜新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形成过程,经历了初始裂陷期(义县期)、快速裂陷期(阜新组沉积期)和收缩期(孙家湾期),形成了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 通过对阜新盆地低煤阶煤层气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的研究,为煤层气开采提供依据.分析了阜新盆地构造演化及盆地形成过程,经历了初始裂陷期(义县期)、快速裂陷期(阜新组沉积期)和收缩期(孙家湾期),形成了北北东向的断陷盆地,具有东西分带,南北分块的构造格局特征,提出了煤储存厚度、岩浆体侵入和地质构造是煤层气藏的主要影响因素.通过对王营-刘家区煤层气藏地质特征及成藏机制的研究,揭示了影响王营-刘家区煤层气藏的主控因素,确定煤层气藏为水动力—岩墙封堵式混合成因裂隙型煤层气富集模式,对本区煤层气勘探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煤阶煤层气 阜新盆地 构造演化 断陷盆地 成藏机制
下载PDF
开发低煤阶煤层气的新型径向水平井技术 被引量:31
17
作者 鲜保安 夏柏如 +3 位作者 张义 肖乾华 曹立刚 陈兆山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25-29,共5页
低煤阶煤层具有机械强度低、渗透率较高、内生裂隙发育的特点。为提高低煤阶煤层气开发效率,提出首先钻径向水平井眼,依靠多条水平井眼沟通煤层内裂隙,再根据储层条件优化水力压裂改造措施,在煤层形成的主裂缝,通过变排量措施扩展和沟... 低煤阶煤层具有机械强度低、渗透率较高、内生裂隙发育的特点。为提高低煤阶煤层气开发效率,提出首先钻径向水平井眼,依靠多条水平井眼沟通煤层内裂隙,再根据储层条件优化水力压裂改造措施,在煤层形成的主裂缝,通过变排量措施扩展和沟通更多的内生微裂隙,以提高单井产量。为解决多井眼井底可能出砂多的问题,提出优先采用螺杆泵或电潜螺杆泵排采工艺。从阜新刘家区块和珲春盆地煤层地质条件与目前现场应用现状出发,探讨了径向水平井技术与水力压裂联合作业的可行性,提出优化两个区块的径向水平井眼布孔方式,将欠平衡钻井和"边喷边洗"的喷射技术结合,并改进常规的水力压裂改造措施,实现径向水平井技术与水力压裂改造措施有机结合,以充分发挥这两种技术的不同优势,形成一体化的煤层气开采技术。通过对径向水平井与压裂改造工艺技术的改进与联合,为低煤阶煤层气开采提供了又一新的技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径向水平井 阜新刘家区块 珲春盆地 水力压裂
下载PDF
中国东部中小型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成藏潜力分析——以阜新盆地为例 被引量:7
18
作者 赵群 王红岩 +4 位作者 杨慎 臧焕荣 刘德勋 孙钦平 姜馨淳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26-33,共8页
中国东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中小型断陷盆地,盆地内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厚度大,白垩纪的火山活动加快了区内页岩中所含有机质的成熟,为页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为了分析上述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的成藏潜力,以阜新盆地为例... 中国东部地区发育大量的中生代中小型断陷盆地,盆地内陆相富有机质泥页岩沉积厚度大,白垩纪的火山活动加快了区内页岩中所含有机质的成熟,为页岩气成藏提供了有利的先决条件。为了分析上述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的成藏潜力,以阜新盆地为例,根据最新的钻井资料、岩心和岩屑测试数据,重点分析并评价了该区富有机质页岩厚度、展布、总有机碳含量(TOC)、烃源岩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Ro)、储集能力和可压性等6项成藏要素,进一步结合页岩储层的特征,研究了该区陆相页岩气的成藏潜力并提出了下一步勘探开发的建议。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中小型断陷盆地陆相页岩具有储层总厚度大、TOC高和热成熟度适中等3项页岩气成藏的有利条件,以及页岩储层厚度横向变化大、储集能力偏低和可改造性偏差等3项不利条件;?陆相页岩TOC高(平均值为5.4%),在中生代火山活动的作用下有机质热演化程度较高(Ro>1.2%),位于生气窗内,页岩气成藏具备优越的物质基础;?海相页岩气开发所采用的水平井多段压裂技术在陆相页岩气开发中的效果值得商榷,应积极探索陆相页岩气直井纵向多层立体开发技术;(4)较之于海相页岩气,陆相页岩气单井产量更低,故需要加强断陷盆地陆相页岩气单井经济产能评价工作。结论认为,我国东部断陷盆地多与阜新盆地类似,具备页岩气成藏的物质基础,是陆相页岩气勘探突破的新方向;下一步勘探的重点是找到高储集能力区、落实易改造层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东部 断陷盆地 阜新盆地 陆相页岩气 成藏潜力 页岩厚度 总有机碳含量 有机质热演化成熟度 直井 多层立体开发
下载PDF
Mike Flood在中小河流洪涝风险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23
19
作者 施露 董增川 +2 位作者 付晓花 王雪薇 寇嘉玮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50-357,共8页
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分别构建中小河流域水文学模型、Mike11模型以及Mike21FM模型,运用Mike Flood对一、二维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对中小河流进行洪涝风险分析。以徐州市丰县复新河左岸地区为例,建立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分析复新... 为了加强对中小河流的洪水管理,分别构建中小河流域水文学模型、Mike11模型以及Mike21FM模型,运用Mike Flood对一、二维模型进行耦合计算,对中小河流进行洪涝风险分析。以徐州市丰县复新河左岸地区为例,建立洪水演进数值模型,分析复新河的防洪能力以及不同暴雨情况下研究区内涝情况。结果表明:研究区域基本满足20年一遇防洪能力,部分中小河流排涝能力不足,导致部分地区内涝较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KE FLOOD 中小河流 洪涝风险 河道水位 淹没面积 复新河流域
下载PDF
阜新盆地白垩系沙海组煤层气系统 被引量:4
20
作者 朱志敏 韩军 +2 位作者 路爱平 罗丽萍 周家云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26-434,共9页
煤层气系统研究能有效地指导煤层气勘探和开发。运用非常规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阜新盆地沙海组煤层气地质特征。沙海组三段煤层是研究区煤层气的生储层;沙海组四段泥岩、泥质粉砂岩作为沙海组三段煤层气的盖层,是良好的区域... 煤层气系统研究能有效地指导煤层气勘探和开发。运用非常规含油气系统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了阜新盆地沙海组煤层气地质特征。沙海组三段煤层是研究区煤层气的生储层;沙海组四段泥岩、泥质粉砂岩作为沙海组三段煤层气的盖层,是良好的区域性盖层;上覆岩层是沙四段泥岩和阜新组地层;由于喜山期辉绿岩的侵入,沙海组煤层在古近纪末出现生气高峰,另外,后期盆地抬升,地下水作用带入细菌导致煤层产生大量次生生物气;此后,煤层气进入保存阶段,煤层气系统的关键时刻是古近纪末。以上表明,盆地东梁区白垩系沙海组煤层适合进行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有望成为煤层气勘探开发的接续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系统 白垩系 沙海组 阜新盆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