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Coupling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被引量:4
1
作者 DING Ming-tao CHENG Zun-lan WANG Qing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SCIE CSCD 2014年第1期66-72,共7页
Human settlements are the place where human beings live,among which the rural settlements can be regarded as a reflec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mountain areas because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greatly inf... Human settlements are the place where human beings live,among which the rural settlements can be regarded as a reflection of human-land relationship in mountain areas because their vertical distribution is greatly influenced by the specific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and ecological conditions of mountains.Based on field investigation,this paper uses physical,geographical,and ecological theories to make a comprehensive study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in the upper Min River,which is an ecologically fragile area with high-frequency disasters(collapse,landslide,debris flow,etc.) and a minority inhabit district.By applying these modern scientific theories,this paper attempts to shed some ligh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Consequently,an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this relationship was achieved as follows:(1)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are mainly distributed in the intercepted flows of water and soil; and both quantity and quality of arable lands in mountains are important indicators of these flows.(2) The Small Watershed Management Project is a complex system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that interacts with and constrains the ecological system.By this project,the human survival will be better guaranteed.Being fundamental for the ecological reconstruction,the coupling mechanism of rural settlements and mountain disasters is not only an engine to promot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between human and nature,but also a bridge to link the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he UPPER reaches of min river MOUNTAIN DISASTER RURAL SETTLEMENT Coupling mechanism Remote sensing
下载PDF
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环境质量评估
2
作者 吴凡 魏念 +5 位作者 高立方 张燕 茹辉军 吴湘香 倪朝辉 李云峰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3-33,共11页
为准确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提高水质评价效率,本研究基于11个水质参数,采用水质指数法(water quality index,WQI)对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三个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WQI min综合评价模... 为准确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环境质量现状及变化趋势,提高水质评价效率,本研究基于11个水质参数,采用水质指数法(water quality index,WQI)对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三个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进行了综合评价,建立WQI min综合评价模型。结果显示:(1)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温和高锰酸盐指数呈上升趋势;基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38-2002),单因素水质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水域内整体水质处于地表水Ⅴ类水标准,部分年份达劣Ⅴ类,主要污染指标为总氮。(2)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分析,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整体为“良”;2006~2021年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水质质量呈逐年改善的趋势,且上游保护区的改善较大。(3)基于WQI方法,确定了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关键水质参数为:总氮、高锰酸盐指数、汞、溶解氧、氨氮、悬浮物以及水温,分别构建了上游保护区、中华鲟保护区以及四大家鱼保护区的WQI_(min)模型;考虑权重和不考虑权重的WQI min模型对比分析表明,考虑权重的WQI min模型的水质评价结果更加准确,该方法可有效评估长江中上游重要渔业水域的水质变化特征并可扩展用于其他水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中上游 重要渔业水域 水质指数法 WQI min模型 水质评价
下载PDF
基于行政和几何中心的山区聚落空间结构对比: 以岷江上游为例
3
作者 范娜 田述军 +1 位作者 宋丽君 杨兰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143-5151,共9页
为了优化山区聚落空间格局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探究山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重要目标之一。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原理、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方法对岷江上游聚落行政和聚落几何中心... 为了优化山区聚落空间格局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探究山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重要目标之一。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原理、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方法对岷江上游聚落行政和聚落几何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总结其造成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岷江上游首位分布城镇体系结构特征明显,县域人口的累积百分比曲线符合位序-规模的特征。岷江上游聚落空间结构分形特征显著,受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聚落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并以各首位城镇为中心向周边逐渐衰减。岷江上游关联维数和牛鸦维数比所揭示的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和交通通达性特征与实际情况一致。行政中心造成的误差与研究区平均海拔关系密切,聚落行政中心在平均海拔高的区域相对几何中心的偏离较大,应重视其偏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空间结构 聚落几何中心 聚落行政中心 岷江上游
下载PDF
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深部结构与构造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46
4
作者 廖其林 王振明 +4 位作者 邱陶兴 袁定强 王洪涛 吴宁远 刘宝诚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2期163-173,共11页
1986—1988年,福建省地震局在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完成了五条地震测深剖面:宁德—永春剖面;洪懒—宁德剖面;莲峰—福州(尚干)剖面;南平—永泰—平潭非纵剖面;并在宁德—古田—嵩口首次试验扇形剖面观测系统,结果表明,扇形剖面对确定断... 1986—1988年,福建省地震局在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完成了五条地震测深剖面:宁德—永春剖面;洪懒—宁德剖面;莲峰—福州(尚干)剖面;南平—永泰—平潭非纵剖面;并在宁德—古田—嵩口首次试验扇形剖面观测系统,结果表明,扇形剖面对确定断裂是有效的. 根据对地震波走时的正、反演计算,用理论地震图和射线追踪方法进一步修改和完善,得到了福州盆地及其周围地区地壳深部为高、低速相间的速度分布特征.地壳介质速度为6.40km/s,在中地壳普遍发育一层速度为5.80—5.90 km/s、厚度约5.0 km的低速层.Moho面深度30—33 km,福州盆地为一Moho面隆起区,隆起幅度达3.0 km.北西向断裂发育,其中,闽江断裂在纵剖面和扇形剖面均有明显的反映,并切割到Moho面2.0—3.0 km. 反射波谱频方法计算得到福州盆地地壳Q值仅120—150,比邻近地区明显偏低,中地壳低速层Q值为40—80,是一典型的低速—高导—低Q(高衰减)结构层,此层上界面埋深14—15 km,与居里面埋深较一致.这些结果为福州地区的地热资源远景预测和开发提供了地壳深部结构和某些地球物理场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地 地壳 测深 结构 构造 地震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居民点分布格局及影响因子分析 被引量:24
5
作者 胡志斌 何兴元 +1 位作者 李月辉 胡远满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623-625,共3页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 为了研究岷江上游居民点格局及其影响因子,利用1:25万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和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对居民点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1)研究区大散居、小聚居的农村居民点特征显著。(2)居民点分布主要集中在河流与道路的两侧,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地带居民点分布;居民点离散特征不显著。(3)居民点分布与海拔存在一种非线性的关系。研究成果为进一步分析人口的分布格局与人口数据空间化;实现生态退耕,区域景观格局优化以及区域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居民点格局 人口格局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及其模型 被引量:17
6
作者 马旭 王青 +1 位作者 丁明涛 刘延国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574-578,共5页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 以生态位基本理论为基础,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的概念,即山区聚落生态位反映聚落在山地垂直方向上所处的空间位置及人类生活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构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计测模型,以岷江上游杂谷脑河段上下孟沟为例,计算了区内12个聚落的生态位宽度。结果表明,在该聚落群的聚落生态位计算中,自然因素占主导地位,经济因素次之,社会因素影响最小;海拔高度为1 900~2 6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为0.03~0.11,海拔高度为>2 600~3 100 m时,山区聚落生态位宽度大多分布在0.12~0.13之间,聚落生态位随海拔升高呈增大趋势。山区聚落生态位研究可为揭示山区人地关系以及聚落空间规划提供新的评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落生态位 山区 模型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暖河谷与元江干热河谷的气候特征比较研究 被引量:26
7
作者 张一平 段泽新 窦军霞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6-82,共7页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 利用岷江上游和元江(红河上游)河谷区的多年气象观测资料,通过对两河谷区的光、热、水、风等气候因子的综合分析、比较,得出结论:两河谷区的日照时数均较多,日照充足,干热河谷的日照时数要比干暖河谷多。干热河谷的平均温度要比干暖河谷要高。两河谷均是气温的年较差较小,月较差较大;降水的地区差异大,有明显的干雨季之分,降水均集中在雨季,降水量干热河谷多于干暖河谷;两河谷均是山谷风大,定时风显著,风速均是干季大,雨季小。两河谷局地小气候均呈现复杂多样特征。在干热河谷中上段,光热资源较丰富,而水分资源不协调,导致水分构成了该地区发展的主要限制因子;而在干暖河谷中上段,光照可满足需要,热量和水分不足,构成了限制因子,特别在中段河谷的部分地区缺水更甚,干旱年份可影响到树木生长。对两河谷气候特征的对比、分析, 可为两流域在退耕还林、山地生态环境的治理和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热河谷 元江 雨季 水分资源 河谷区 限制因子 小气候 气候特征 日照时数 降水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划分与垂直分异分析 被引量:10
8
作者 闫卫坡 王青 +2 位作者 郭亚琳 石敏球 蒋勇军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572-576,共5页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 山区聚落生态位是当地居民长期适应山地自然环境的结果,涵盖了人类居所在山地生态系统中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居民生计所能利用的资源空间。基于SPOT-5遥感数据和GIS技术,对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边界进行甄别,提出了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边界的划分方法,并对其分异特征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河流、山脚、山沟、图像纹理和色差等因素对边界划分具有指示意义,是界定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范围的关键因子;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生态位地域面积介于2.27~528.67 hm2之间,且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大;在<1 600 m海拔段,聚落生态位的增速较小,当海拔高度超过1 600 m时,聚落生态位的增速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地域边界 垂直分异 山区聚落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分布特征及其与地形因子的关系——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5
9
作者 刘延国 廖彦淞 +1 位作者 黄成敏 王青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25,共9页
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 为探究少数民族山区不同地形因子对聚落生态位分布空间格局的影响,以岷江上游少数民族山区为例,基于DEM和遥感影像及GIS技术,研究了山地县域聚落生态位在不同地形因子上的分布特征,结合6个景观指数的计算,定性和定量分析了聚落生态位格局与地形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聚落生态位总面积较小,仅占区域面积的3.98%,单个面积也较小,平均仅为0.61 km^2,分布存在明显的垂直梯度特征,且集中分布于15~35°之间的缓斜坡及斜坡,45~135°与225~315°的半阳坡以及135~225°的阳坡面上;景观格局指数也显示出聚落生态位分布随地形变化的梯度特征.由此可见,高程、坡度和坡向这三类地形因子对山地聚落生态位的大小、形状和空间分布起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位 山地聚落 地形 景观格局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土地利用类型对泥石流灾害的敏感性 被引量:9
10
作者 丁明涛 王骏 +1 位作者 程尊兰 庙成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87-596,共10页
根据概率统计模型的运算特性,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修正,由此改进了泥石流灾害敏感性计算模型。选取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2005年、2009年、2013年6类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草)地、裸地、城乡建筑用地、水域、冰... 根据概率统计模型的运算特性,通过对模型参数进行适当修正,由此改进了泥石流灾害敏感性计算模型。选取岷江上游为研究区域,利用RS和GIS技术,提取2005年、2009年、2013年6类土地利用类型[耕地、林(草)地、裸地、城乡建筑用地、水域、冰川]。针对传统模型的不足,运用改进模型定量分析研究区内不同坡度级别、不同岩性条件下土地利用类型对泥石流灾害的敏感性。研究发现,当坡度为25°-45°时,林(草)地、裸地、城乡建筑用地对泥石流的敏感性较大,在第四系、志留系和泥盆系地层中,耕地及城乡建筑用地对泥石流的敏感性较大。对比分析表明,此改进模型在不同影响因素条件下均表现较好,其计算结果更加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泥石流 土地利用类型 敏感性
下载PDF
闽江下游全新世孢粉记录的植被与环境变化 被引量:8
11
作者 乐远福 郑卓 +3 位作者 Barry V ROLETT 黄博津 黄康有 Rachid CHEDDADI 《热带地理》 2016年第3期417-426,共10页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 为了揭示闽江下游闽侯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演变与人类活动历史,对闽江下游闽侯盆地庄边山遗址附近的FZ5钻孔进行了孢粉、硅藻分析。结果表明:闽侯盆地全新世海侵初始发生时间约为9 000 cal.a B.P.,至7 500cal.a B.P.达到最大海侵范围,晚全新世海退的发生时间在闽侯盆地大约为1 900 cal.a B.P.。孢粉分析证实了当地早中全新世温暖的亚热带气候以及浓密的常绿阔叶林植被。在7 500―1 900 cal.a B.P.之间无论植被覆盖还是气候环境均比较稳定,高海平面时期的适宜气候以及海湾环境也有利于当地以渔猎经济方式为主的新石器文化(昙石山文化)的兴起和发展。自1 900 cal.a B.P.以后,孢粉组合突变为以先锋植物芒萁属(Dicranopteris)、禾本科(Poaceae)、松属(Pinus)等类型为主,揭示了当地植被受到人类农业刀耕火种的影响而发生显著变化。高含量的禾本科花粉(含一定数量的水稻)仅在剖面上部明显增加这一事实,证实了闽侯和福州一带水稻种植的大面积发展始于距今1 900 a前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下游 闽侯盆地 孢粉 环境演变 人类活动 昙石山文化
下载PDF
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及其动态特征 被引量:21
12
作者 张继飞 邓伟 +1 位作者 朱昌丽 赵宇鸾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388-398,共11页
厘清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特征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评估法,引入校正参数和购买力指数,基于土地利用及统计数据测算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乡镇尺度近11年来的生态... 厘清区域尺度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联特征是生态系统管理服务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借助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评估法,引入校正参数和购买力指数,基于土地利用及统计数据测算了青藏高原东缘岷江上游乡镇尺度近11年来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SV),并探讨了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系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人均ESV和居民福祉均呈不断增加趋势。人均ESV空间分布呈干流沿线较低、支流沿线较高的格局,人均ESV缓慢上升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实施密不可分;居民福祉空间分布呈北部、南部高,中部低的局面,在黑水和理县-茂县交界(杂谷脑河入汇岷江处)形成一个持续性居民福祉"洼地",福祉水平相对降低的乡镇基本位于高山峡谷。(2)利用Delaunay三角聚类将研究区89个乡镇分为6种空间关系模式:高服务高福祉、中服务高福祉、中服务低福祉、低服务高福祉、低服务中福祉和低服务低福祉。研究期内研究区大部分乡镇的居民福祉得到提升,居民福祉长期低水平徘徊乡镇主要位于黑水县中部、东部;研究区整体生态系统服务水平呈现先降后升的变化过程。(3)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状况虽整体趋好,但岷江源头区生态系统服务却出现明显的下降态势。依据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的空间关系类型,尝试提出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的针对性建议。研究结果有望为岷江上游生态系统服务与居民福祉协同发展及生态屏障建设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服务 居民福祉 空间关联 动态特征 岷江上游 青藏高原东缘
下载PDF
岷江上游景观变化研究——以汶川县为例 被引量:4
13
作者 赵永华 何兴元 +1 位作者 胡远满 常禹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50-153,共4页
运用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景观变化,发现该区的景观是在逐年的破碎化,有林地是唯一一种减少的景观类型,草地、灌木林地、经济林、耕地和居民用地的面积在逐年的增加,而河流、湖泊和冰雪/裸岩的面积没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 运用3S技术分析了岷江上游地区的景观变化,发现该区的景观是在逐年的破碎化,有林地是唯一一种减少的景观类型,草地、灌木林地、经济林、耕地和居民用地的面积在逐年的增加,而河流、湖泊和冰雪/裸岩的面积没有变化。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景观变化的原因,认为人文因素是其变化的主要原因,人口的增长,加上片面追求地方经济的发展,森林资源的不合理、过度的开采,草地资源过度放牧和超载,导致了该区的生态环境受到巨大的破坏,森林面积减少,覆盖率降低,草场退化,水土流失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景观变化 汶川
下载PDF
改进的Elman模型在紫坪铺月径流预测中的应用 被引量:9
14
作者 徐留兴 梁川 秦远清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38-42,共5页
Elman递归神经网络具有上下层,将隐藏层前一时刻的输出反馈到当前时刻的输入,这种反馈连接使Elman网络能够检测随时间变化的序列信息;对Elman进行改进,使之对时间变化序列信息更敏感;利用岷江紫坪铺水文站数十年的天然月径流时间序列,... Elman递归神经网络具有上下层,将隐藏层前一时刻的输出反馈到当前时刻的输入,这种反馈连接使Elman网络能够检测随时间变化的序列信息;对Elman进行改进,使之对时间变化序列信息更敏感;利用岷江紫坪铺水文站数十年的天然月径流时间序列,采用改进的Elman递归神经网络对岷江紫坪铺站的天然月径流进行预测分析,并用误差检验和F方差对结果进行检验,表明该模型应用在紫坪铺水文站的月径流预测中是合理、可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紫坪铺 改进的Elman神经网络 月径流预测
下载PDF
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 被引量:5
15
作者 李富程 刘影 +3 位作者 樊敏 赵丽 王青 翟真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295-301,共7页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 利用遥感资料和GIS技术,研究1999-2009年岷江上游干旱河谷区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动态,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评估1999年以来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草)的社会经济影响。1999-2009年聚落生态位内部耕地减少38.44%,而草地增长70.30%,林地增长53.20%;不同海拔耕地面积均呈不同程度的减少,海拔2 001-3 000m退耕较多,占退耕总量的85%;不同坡度的耕地面积均呈减小趋势,耕地减少量随坡度增大而增加;1999-2014年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指数介于-0.70-1.48,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岷江上游退耕还林还草的社会经济影响日益凸显,对当地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具有促进作用。岷江上游聚落区具有低阈值粮食流通,高风险粮食危机的显著特征,耕地过度非农化将制约退耕还林还草社会经济效益的持续稳定增长,新一轮退耕还林应警惕耕地过度非农化潜在的粮食安全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耕还林 耕地非农化 聚落 生态位 社会经济效益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基于投影寻踪的岷江上游山区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分析 被引量:4
16
作者 刘延国 王青 +1 位作者 杜杰 廖彦淞 《灾害学》 CSCD 2017年第4期108-113,共6页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不仅是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管理研究的热点,更是生态环境脆弱与活跃地震带叠加影响下西南民族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2012-2015年岷江上游山区25个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运用投影寻踪—因子分析,筛... 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不仅是自然灾害应急响应管理研究的热点,更是生态环境脆弱与活跃地震带叠加影响下西南民族山区可持续发展研究的重要切入点。基于2012-2015年岷江上游山区25个自然灾害社会易损性评价指标,运用投影寻踪—因子分析,筛选构建出社会经济与保障易损性、社会弱势人口易损性、社会发展阶段易损性3因子的指标体系,并进行易损性综合评价及主控要素分析。结果表明:(1)易损性指数跨度较大,经济发展水平与投入是社会保障能力及发展阶段易损程度高低的决定性因素;(2)易损性指数逐年下降,旅游业带动的经济发展与精准扶贫对易损性影响的正效应逐步提升;(3)道路密度、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女性人口、14岁以下人口、60岁以上人口以及最低生活保障人数指标是社会易损性的重要指示指标,应在精准扶贫实践中予以重点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投影寻踪 自然灾害 社会易损性 岷江上游
下载PDF
闽江中下游鱼类资源现状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8
17
作者 林丹军 尤永隆 +2 位作者 苏雪红 颜雅雅 薛秀华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09年第4期1-10,共10页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采用定点渔获、分类鉴定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定期对闽江中下游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该流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39种,分属于12目33科67属,以鲤形目(43.17%)和鲈形目(30.22%)鱼类为主.鮈亚科(占鲤科总数的27.45%)、鳊亚科... 2007年11月—2008年12月,采用定点渔获、分类鉴定和走访调查等方法,定期对闽江中下游鱼类资源进行调查.该流域共采集到鱼类标本139种,分属于12目33科67属,以鲤形目(43.17%)和鲈形目(30.22%)鱼类为主.鮈亚科(占鲤科总数的27.45%)、鳊亚科(占鲤科总数的21.57%)和鰕虎鱼科(占鲈形目总数的30.95%)成为优势种类.与历史资料比较,名贵鱼类濒临灭绝,主要经济鱼类明显减少,渔获物趋向低龄化、小型化.本研究还分析了鱼类资源变动的原因,对合理开发与保护鱼类资源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鱼类 资源调查 闽江中下游
下载PDF
汶川地震滑坡与强降雨驱动的输沙量增加研究——以岷江上游为例 被引量:3
18
作者 丁海容 马光文 +4 位作者 倪师军 施泽明 赵国华 闫亮 颜照坤 《四川大学学报(工程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9-55,共7页
为了能够详细刻画汶川地震及其震后强降雨对岷江上游输沙量增加量的影响,在对SPOT图像、航片和数字高程图的影像资料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进行了标定,同时通过收集该流域1980-2010年期间输沙量、降雨量、滑坡量、泥... 为了能够详细刻画汶川地震及其震后强降雨对岷江上游输沙量增加量的影响,在对SPOT图像、航片和数字高程图的影像资料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对岷江上游滑坡、泥石流进行了标定,同时通过收集该流域1980-2010年期间输沙量、降雨量、滑坡量、泥石流量等方面的资料,分析了汶川地震前后岷江上游降水量、输沙量、滑坡量、泥石流量之间的相关关系,定量计算了汶川地震前后该流域输沙量的变化,进一步探析了汶川地震后强降雨驱动的滑坡、泥石流对岷江输沙量增加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由汶川地震的同震构造抬升和同震滑坡、泥石流所导致的输沙量增加值为30%左右,表明在汶川地震后岷江上游输沙量的增加主要受同震滑坡、泥石流的控制;2)震后强降雨导致的输沙量是震前的1.75倍,震后强降雨泥石流的产砂量对当年新增输沙量的贡献率达到37.49%;3)强降雨带与地震断裂带和地震滑坡带基本重合,导致了汶川地震后输沙量的增加与强降雨量之间存在正反馈关系;4)汶川地震震动所引发地表物质松动和驱动滑坡导致了河流输沙量加大,这是未来几十年所面临的灾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汶川地震 岷江上游 强降雨 输沙量增加
下载PDF
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分布特征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石敏球 王青 +1 位作者 郭亚琳 张宇 《西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4年第4期33-37,81,共6页
应用GIS环境下的地统计分析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缓冲分析功能,基于CV值和NNI指数判定山区聚落的集聚性,并根据VCM曲线分析山区聚落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河流密切相关,且聚集性明显,聚落间的最邻近距离... 应用GIS环境下的地统计分析功能、空间统计分析工具和缓冲分析功能,基于CV值和NNI指数判定山区聚落的集聚性,并根据VCM曲线分析山区聚落的集聚特征。研究表明:岷江上游山区聚落空间分布与河流密切相关,且聚集性明显,聚落间的最邻近距离约为200 m,88%聚落相隔2 000 m内;在山体垂直方向上,聚落数量在海拔3 000 m内,随海拔升高而呈上升趋势,而在海拔3 000 m以上,聚落数量沿着山体递减。研究结果可为岷江上游山地城镇化布局和山区防灾减灾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区聚落 空间集聚 GIS 岷江上游
下载PDF
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赵永华 刘耿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3508-3511,共4页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截至20世纪末,岷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侵蚀强度增强,养分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干旱河谷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退化,自然灾... 在分析资料的基础上,研究了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结果表明,截至20世纪末,岷江上游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直线下降,森林的生态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侵蚀强度增强,养分流失严重,土地质量下降,干旱河谷面积不断扩大,草场退化,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其强度与破坏性也有所增加。因此,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改善岷江上游地区的生态环境,以保证岷江下游、成都平原及长江中上游的生态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岷江上游 环境变化 水土流失 干旱河谷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